首页 / 正文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六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二]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依此勤修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鄭

重聽聞受持若讀若誦思擇義理既能通達復爲他人廣宣敷演開示其要.舍利子若

有菩薩摩訶薩聞我說已如法奉行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鄭重聽聞受持讀誦研

尋通達其義爲他宣說廣開示已當知是人證得如是無盡慧相。舍利子如是慧者爲

何等相云何入證.舍利子所言慧者以聞爲相.菩薩之人如理證入.是故說爲無盡慧

相。又舍利子如是之相我當廣說.謂此相者菩薩摩訶薩爲求正法欲樂爲相欲解爲

[三]方便爲相.善友爲相無慢爲相.於多聞所恭敬爲相尊重爲相旋遶爲相謙敬爲相

親覲爲相.諦聞爲相承事爲相思惟爲相不亂爲相.珍寶想爲相良藥想爲相息諸病

注:

[一]唐菩提流志輯譯大寶積經.以此全經爲菩薩藏會第十二.又原刻卷初有靜慮品一段.今以文便改卷.

[二]以下宋本卷三十三.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藏本卷十六.品名同.

[三]二本云善和合相.

********************

想爲相.念器爲相趣覺爲相樂大慧爲相證入覺爲相.聞無厭足爲相[一]捨增益爲相調

順離薪爲相.親近多聞者爲相於諸作事喜愛爲相身調適爲相心勇銳爲相.又舍利

子菩薩摩訶薩於聽法衆無倦聽聞爲相聽聞正義爲相聽聞正法爲相聽聞正行爲

相.聽聞證智爲相聽聞波羅蜜多爲相聽聞菩薩藏法爲相.聽聞諸攝法爲相聽聞方

便善巧爲相聽聞梵住爲相.聽聞神通爲相聽聞正念正智爲相聽聞念住爲相聽聞

正勝爲相聽聞神足爲相.聽聞緣起爲相聽聞無常爲相聽聞苦法爲相聽聞無我爲

相聽聞寂靜爲相.聽聞空爲相聽聞無相爲相聽聞無願爲相.聽聞[二]無加行爲相聽聞

善根加行爲相.又舍利子如是自在爲相聞法爲相.對治雜染爲相制伏一切煩惱想

爲相.讚美智者爲相親覲聖者爲相遠離非聖爲相.聽聞聖者爲相聽聞諸根爲相聽

聞修習隨念爲相聽聞覺分爲相聽聞聖八支道爲相聽聞如來力無所畏大慈大悲

大喜大捨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爲相。如是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聽聞

卽於此解了若於此解了卽於此正行.何以故. [三]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藏微妙

注:

[一]二本云施已無悔相.

[二]勘宋本意云不積集不善根行相.

[三]此下至何等爲相句二本缺文.

********************

法門聞相趣入方便無量.吾今略說四十一種。舍利子何等爲相.[一]一者若有菩薩於此

法門生欲樂者當知此菩薩摩訶薩卽爲聽聞聞便解了既解了已便行正行.二者若

[二]有菩薩於此法門生於欲解當知此人卽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者若有菩薩於此

法門方便趣入當知此人卽是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者若有菩薩親近善友此人卽

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五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心無有慢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

正行.六者若有菩薩恭敬多聞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七者若有菩薩於多聞

者生尊重心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八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旋遶奉敬此人

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九者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行謙下心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

於正行.十者若有菩薩親近多聞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一若有菩薩於多

聞所攝耳諦聽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二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承事迎逆此

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三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思惟義趣心定不亂此人卽爲

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四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珍寶想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

注:

[一]宋本下文總略.不列數擧文.

[二]此字依北宋刻麗刻加.

********************

行.十五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起良藥想此人卽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六若有菩薩

於多聞所能起息滅貪瞋癡想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七若有菩薩於多聞

所聞已能持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十八若有菩薩趣覺於法此人則爲聽聞

解了行於正行.十九若有菩薩於多聞所樂其智慧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

十若有菩薩於多聞所聞已覺悟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一若有菩薩聞

無厭足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二若有菩薩聞說柁那便增長捨此人則

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尸羅便守護戒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

於正行.二十四若有菩薩聞說羼底便能修忍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五

若有菩薩聞說毗利耶便起正勤無倦精進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六若

有菩薩聞說靜慮便入靜慮其心不散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七若有菩

薩聞說般羅若其心決定便修智慧爲盡諸漏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八

若有菩薩於多聞所生大歡喜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二十九若有菩薩聽聞

********************

法已身調適者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若有菩薩聽聞法已其心勇銳此

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一若有菩薩聞大乘經心生信欲此人則爲聽聞解

了行於正行.三十二若有菩薩聞攝法已其心趣入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

十三若有菩薩聞說念住便卽趣於身受心法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四

若有菩薩聞說正勝便於惡法已生未生若背若捨若彼善法已生未生不捨覺轉此

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五若有菩薩聞說神足卽能奉行生身輕性生心輕

性生欲輕性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六若有菩薩聞說靜慮便靜思惟其

心趣入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七若有菩薩聞諸法中不輕懱行便於衆

生起大慈心於入苦者起大悲心於正法所起大喜心於不善所起大捨心此人則爲

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八若有菩薩聞說根已其心趣入於彼諸根所謂信根精進

根念根慧根三摩地根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三十九若有菩薩聞說覺分其

心趣入覺悟法性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若有菩薩聞說道支其心趣入

********************

涅槃正路此人則爲聽聞解了行於正行.四十一若有菩薩聞說如來力無所畏大慈

大悲大喜大捨無礙辯才十八不共佛法及餘無量諸佛正法皆聽聞已其心趣入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人如是如法聽聞既聽聞已便能解了既解了已行於正行。舍

利子我已說是四十一法趣入聞相諸菩薩摩訶薩當於中學。舍利子如是名爲菩薩

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聞慧本相。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行菩薩行者應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鄭重聽聞受持讀誦思惟其義通微妙法

復爲他人廣分別說是行資糧.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而起正行.舍利子

菩薩於法起正行者所謂如說修行建立而住是名於法而起正行。[一]若復有能一切不

取是名於法而起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取於法卽名邪行.無處無位執取法人由如

是法能得出離必無是處.何以故.無取行人於法無行尚應生疑無作用故.況取法行

而非邪行.是故應當不取諸法而行正行。又舍利子若於諸法無有障礙是名正行.若

於諸法不輕懱者是名正行.若於諸法不取不捨不生不滅是名正行.乃至若於諸法

注:

[一]宋本此語云謂若隨順攝受諸法.

********************

無合無散是名正行.又舍利子如我所說若有是處無有少法而可見聞亦無可說.如

是一切諸法非可得見非可執取.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又舍利子一

切諸法性本無相.若有菩薩說於無相是則無相還應可說.何以故.無相有相皆無相

故不可說言此爲有相此爲無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卽是

無相不可得見不可執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如是正法行已當於

諸法證入無障照明之慧。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爾

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安住正行聰叡者 於菩薩藏善決定 此人於法不起執 無執取行相如是.

證得諸法[二]不爲空 非於諸法空平等 又非空法有所執 無執正行相如是.

於法無取亦無捨  亦非取法以爲法 無取是名諸法相 無取正行相如是.

若於諸法智無礙  此智無有不焚焼 於焚焼智無所執 諸法正行相如是.

智者安住遠離德  於法應起勤精進 若能依止軌則行 爾時當入清淨門.

注:

[一]宋本此下七頌廣爲十四頌.

[二]勘宋本意云勿作空解.

********************

是清淨門通諸法 亦了有情諸欲解 智者雖知無所觀 而能演宣如是法.

於甚深法了勝義 常於深義勝決擇 踊現無邊功德行 明智多聞如大海.

於彼所說諸文義 究竟無能證得者 以彼文義俱無邊 真實正行恆無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乃至

爲他如法說已.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獲得光明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及諸翳

膜.舍利子如是光明卽爲智慧.何以故.善不善法皆能明了如實知故。是菩薩摩訶薩

修如是法獲明慧已乃至命難衆苦因緣決定不造諸不善法.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

爲欲永滅不善法故隨所聞法極善通達.既通達已是則說爲牟尼寂靜。如是舍利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正行之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如人入闇室 覆蔽絕光明 雖有衆色像 非明眼所見.

如是隨有人 內具諸明解 不聞於正法 善惡何能曉.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淨覺法相應 證得第一樂.

聞菩薩藏已 正法善安住 爲世大光明 行菩提妙行。

[一]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能受持菩薩藏經正行人所

深起敬心善知識想.既生想已又於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倍復尋求令此法門轉增明

淨.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爲求菩薩藏故發生信欲策勵正勤檢攝其心令定安住.是

菩薩摩訶薩於四正斷方便修成一切法中得無障礙.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

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所謂說法者 卽爲善知識 恭敬聽聞法 安住於正行.

欲解常無退 精進常高勇 淨慧常修治 於智常安住.

自然達諸法 不隨於信行 以智觀於法 是爲諸佛說.

智者分別句 趣義善加學 於白黑品等 常修常遠離.

注:

[一]以下宋本卷三十四.三藏本卷十七.

********************

心曾無厭倦 於法無退沒 身欲並輕安 速得心精進.

由聞法增智 智增無退念 智恆依念住 了知淨穢法.

學於無上法 勝趣念慧力 了衆生欲解 自學於長夜.

學法已昇進 極進智清淨 了衆生欲解 如解便開示。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藏微妙法門如是尋求通達

覺慧.依是清淨善法明門菩薩常應如是修學。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法修學應

作是念二因二緣能發正見.何等爲二.所謂從他聞音及以內自如理作意。彼復思惟

從他聞音如理作意爲何等相.尋重思惟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大

菩薩藏微妙法門.又不聽聞聖法律教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以慢力故

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

得脫彼[一]五門生死爲之沉溺流轉不息.是諸衆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

離苦而便自謂出離衆苦。是故如來依是人故如實說法若能從他隨順聽聞是卽解

注:

[一]勘宋本意云着五欲樂輪迴相續.藏本但云苦藴.

********************

脫諸老死等.復作是言如我先聞薄伽梵說. [一]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捨無義多

聞得涅槃.善聽增長聞聞能增長慧慧能修淨義得義能招樂.聰慧得義已證現法涅

槃聞法淨黠慧證得第一樂.是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思已當於大菩薩藏微

妙法門及以聖法毗柰耶教殷重聽聞受持讀誦廣爲他人敷演開示。復次舍利子若

諸含識於菩薩藏微妙法門雖復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於彼聖道不能

正行.是故如來依是人故說正法要作如是言若欲解脫生老病死當具內自如理思

惟諸菩薩等應如是學。舍利子云何名爲如理方便.何等菩薩如理作意而能修學。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無有一法若合若離.何以故.如理方便非方便故。又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安住如理方便及作意者當知此相但是音聲.而此音聲性無

所起亦不轉起及由彼故而發音聲.何以故.彼一切皆不可得故。又復菩薩觀是音聲

前際後際從何而生滅往何所.如是觀察了不可得.又更推求如此聲者爲在已說爲

在今說爲在當說.又重推求如是聲者若已所說若今所說若當所說.如是聲者若爲

注:

[一]宋本下頌略爲長行.

********************

斷故已說若爲斷故今說若爲斷故當說.如是聲者若爲證故已說若爲證故今說若

爲證故當說.是菩薩如是一切尋求聲已都無得者.又更觀察若過去相若未來相若

現在相如是觀已皆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時是名如理方便作

意.是故如理方便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觀應具修學。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如

理觀耶.諸菩薩等云何應學。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性息滅若如是觀名

如理觀.若觀諸法自性寂靜是則名爲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空寂是則名爲如理

正觀.若觀諸法入平等性是則名爲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一]無生是則名爲如理正

觀.若觀諸法畢竟不生是則名爲如理正觀.若觀諸法畢竟不起是則名爲如理正觀.

若觀諸法畢竟寂滅是則名爲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亦不見有

能觀之者應如是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

非理觀。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如是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

方便者非於少法有愚迷故.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而生障礙.如理方便者無有少法

注:

[一]二本云不集.

********************

非解脫門.如理方便者無有爲斷少分法故發勤精進.如理方便者不爲證少法故勇

勵正勤.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云何名

爲如其所見正觀諸法.舍利子謂無所見名觀諸法。何等是爲無所見耶.舍利子無所

見者名爲無生.言無生者是爲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是故如來依是正法說如是

言若有菩薩觀一切行見無生時卽是趣入正性決定.夫正見者謂能趣入正性決定。

舍利子彼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何因緣故當得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學[一]若觀我見爲平等者卽是一切諸法平等.若作是觀當知趣入正性決定。是

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趣入正性決定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殷重聽聞受

持讀誦研窮義趣復應爲他如法廣說.便當於是法門如理方便作意修學。舍利子如

是名爲菩薩摩訶薩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六

注:

[一]藏本云與一切法佛法平等.

********************

猜你喜欢
  卷之二十七·纪荫
  卷一·彭绍升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知礼
  修行观十二因缘第十七·佚名
  御选语录卷十三·雍正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四·智升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延寿
  丹霞淳禅师语录序·丹霞子淳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玄奘
  维摩经略疏卷第四·智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智旭
  卷第一百三十六·佚名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卷第二十八·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潘德舆

      昌黎诗有斗胜之意,东坡诗有游戏之意,皆非古音,而昌黎古於东坡者,昌黎读书精于东坡故也。第斗胜之意迫,游戏之意,故诗人觉昌黎诗不如东坡之妙。  汉、魏诗似赋,晋诗似《道德论》,宋、齐以下似四六骈体,唐诗则词赋骈体兼

  • 甲申以前十二首·许南英

    甲申(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以前闻樨学舍将于腊月初五日解馆;初四夜,灯花忽开,喜而志之终年伴我读书帷,方与青灯怅别离。今夜忽开花灿烂,多情若此可无诗?卜得寒灯意不差,从今只照话桑麻。思将赠我无他物,结撰春心一朵花。深宵相对

  • ●卷二·李调元

    ○词话始陈後山宋人诗话甚多,未有著词话者。惟後山集中载吴越王来朝、张三影、青幕子妇妓、黄词、柳三变、苏公居颖、王平甫之子七条,是词话当自公始。○择腔晁补之有斗百花词,杨诚斋云:词须择腔,如斗百花之无味,因此後作此

  • 卷一百九十一·徐世昌

    孔祥淑孔祥淑,字齐贤,曲阜人。保山浙江巡抚刘树堂室。有《韵香阁诗草》。读史鸿濛判天地,清辉并日明。仪型孚万国,端由内化成。早朝警永巷,失德误倾城。法戒昭古鉴,尚论贵持平。燕私苟不忝,千载流芳声。诞降

  • 御选宋诗卷二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二十八七言古诗四苏轼春菜蔓菁宿根巳生叶韭牙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防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鲙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

  • 卷四百九 列传一百九十六·赵尔巽

      塔齐布毕金科 多隆阿孙寿长 鲍超宋国永 娄云庆 谭胜达唐仁廉 刘松山   塔齐布,字智亭,陶佳氏,满洲镶黄旗人。由火器营鸟枪护军擢三等侍卫。咸丰初,拣发湖南,以都司用,署抚标左营守备。以长沙守城功擢游击,署中军参将。

  • 第五回 捣金陵数路并举 俘孙皓二将争功·蔡东藩

      却说马隆既讨平秦凉,朝议将加赏西征将士,偏有人出来阻挠,谓西征将士,已加显爵,不宜更授。独卫将军杨珧进驳道:“前由隆募选骁勇,稍加爵命,不过为鼓励起见,今隆众已荡平西土,未得增赏,将来如何用人,反觉得朝廷失信了。”武帝

  • 學爲偽書案·佚名

    原文:廿(二十)二年八月癸卯朔辛亥,胡陽丞唐敢讞之:四月乙丑,丞矰曰:[君子子癸詣私書矰所,自謂馮將軍毋擇子,舆舍人來田南陽。毋擇【□□□叚(假)銭二】萬及種食胡陽,以田。發書,書類偽。(繋)官,有(又)矯爲私書,詣請□【□□。】]

  • 实知篇第七十八·王充

    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事,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若蓍龟之知吉凶,蓍草称神,龟称灵矣。贤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谓之贤。夫名异则实殊,质同则称钧,以圣名论之,知圣人卓绝,与贤殊

  • 中庸集解原序·石墪

    中庸之书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曾子学于孔子而得其传矣孔子之孙子思学于曾子而得其所传于孔子者焉既而惧夫传之久逺而或失其真也于是推本所传之意质以所闻之言更相反覆作为此书孟子之徒实受其説孟子没而不得其传焉汉之诸

  • ●二、经学流传时代·皮锡瑞

    经名昉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韩非子显学篇》云:“孔子之后,儒分为人,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陶潜《圣贤群辅录》云:“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

  • 卷七十·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钱塘程川撰礼十一小戴礼记一问曲礼首三句是从源头説来此三句固是一篇纲领要之俨若思安定辞又以毋不敬为本曰然又曰只是下面两句便是毋不敬今人身上大节目只是一个容貌言语便如君子所贵

  • 卷十五下·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五下   元 王天与 撰说命下第十四       商书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旣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曁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麴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

  • 卷之五十四·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四信昆弟之信《史记》:成王恤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曰:吾以此封若。史佚命择日,王曰:五口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士一闷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遂封叔虞於尧之故墟,号日唐侯。录曰:柳子曰:王之弟当封耶,周公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四(末)(论第四)·慧沼

    段食之体。于变坏已有资长摄持方名为食。杂集第五云。有变坏故有变坏者。变坏故即香.味.触体变坏时。变坏者即资持之用 问为正变坏时名食。为长养资持之时方名为食 答资持用时方名为食。故瑜伽六十六云。若诸段物于吞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一(本)·慧沼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述将释此论四门分别。一论起所因。二明同异。三明归在。四释本文就初起因复分为四。一明部分之处。二明部分之年。三明部分所由。四明造论因.主 如来说教体一真如。平等利生实无差异。然随根性悟解

  • 第十一 闇都干耳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闇者干耳曰:“雄者!不欲欲者我有闻 [佛]越暴流可来问 俱生眼者语寂句 世尊!彼之如真请语我”(一〇九六)“雄者!不欲欲者我有闻”[之句中,闻]者,是听、把持、保持、观察。[即]“斯彼之世尊是阿罗

  • 清代学人列传·佚名

    清代学人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