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七

  告舍利弗.

  問曰.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薩。答曰.舍利弗

  於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說.一切衆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

  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復次舍利弗智慧多聞有大功德.年始八歲.誦十

  八部經通解一切經書義理。是時摩伽陀國有龍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和羅.

  降雨以時國無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龍住處.爲設大會作樂

  談義終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遂以龍名以名此會。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爲

  國王二爲太子三爲大臣四爲論士。爾時舍利弗以八歲之身問衆人言.此四高座

  ********************

  爲誰敷之。衆人答曰.爲國王太子大臣論士。是時舍利弗觀察時人婆羅門等神情

  瞻向無勝己者.便昇論牀結跏趺坐。衆人疑怪.或謂愚小無知.或謂智量過人.雖復

  嘉其神異.而猶各懷自矜恥其年小不自與語.皆遣年少弟子傳言問者。其答酬旨

  趣辭理超絕.時諸論師歎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歡喜.卽命有司封一聚

  落常以給之.王乘象轝振鈴告吉宣示一切十六大國六大城中無不慶悅。是時吉

  占師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連.舍利弗友而親之.舍利弗才明見貴.目揵連豪爽取

  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則俱遊住則同止.少長繾綣結要終始.後俱厭

  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門久而無徵.以問於師.師名刪闍耶而答之言.自

  我求道彌歷年歲.不知爲道果無耶我非其人耶.而亦不得。他日其師寢疾.舍利弗

  在頭邊立.大目連在足邊立.喘喘然其命將終乃愍爾而笑。二人同心俱問笑意.師

  答之言.世俗無眼爲恩愛所侵.我見金地國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卄/積]求同一處.而

  此二人行報各異生處殊絕.是時二人筆受師[一]語欲以驗其虚實。後有金地商人遠

  注:

  [一]原作意.今依北宋刻麗刻改.

  ********************

  來摩伽陀國.二人以疏驗之果如師語.乃憮然歎曰.我等非其人耶.爲是師隱我耶.

  二人相與誓曰.若先得甘露要畢同味。是時佛度迦葉兄弟千人.次遊諸國到王舍

  城頓止竹園.二梵志師聞佛出世俱入王舍城欲知消息。爾時有一比丘名阿說示.

  〈五人之一〉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舍利弗見其儀服異容諸根靜默.就而問言.汝誰弟子

  師是何人。答言.釋種太子厭老病死苦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師

  也。舍利弗言.汝師教授爲我說之。卽答偈曰.我年旣幼稚受戒日初淺豈能演至真

  廣說如來義。舍利弗言.略說其要。爾時阿說示比丘說此偈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

  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言。舍利弗聞此偈已卽得初道.還報目連。目連見其顏

  色和悅.迎謂之言.汝得甘露味耶.爲我說之。舍利弗卽爲其說向所聞偈.目連言更

  爲重說.卽復爲說.亦得初道。二師與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佛遙見二人與弟子

  俱來.告諸比丘汝等見此二人在諸梵志前者不.諸比丘言已見。佛言.是二人者是

  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大衆俱來以漸近佛.旣到稽首在一面立俱白

  ********************

  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法中欲出家受戒。佛言.善來比丘.卽時鬚髮自落法服著身.衣

  鉢具足受成就戒。過半月後佛爲長爪梵志說法時.舍利弗得阿羅漢道。所以半月

  後得道者.是人當作逐佛轉法輪師.應在學地現前自入諸法種種具知.是故半月

  後得阿羅漢道。如是等種種功德甚多.是故舍利弗雖是阿羅漢.佛以是般若波羅

  蜜甚深法爲舍利弗說。問曰.若爾者.何以初少爲舍利弗說.後多爲須菩提說.若以

  智慧第一故應爲說.復何以爲須菩提說。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

  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諸菩薩

  者弘大誓願以度衆生.憐愍相同是故命說。復次是須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

  利天夏安居受歲已還下閻浮提.爾時須菩提於石窟中住.自思惟佛從忉利天來

  下我當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說若人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爲見佛

  中最。是時以佛從忉利天下故.閻浮提中四部衆集.諸天見人人亦見天.坐中有佛

  及轉輪聖王.諸天大衆衆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心念.今此大衆雖復殊特.勢不

  ********************

  久停[一]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卽得

  道證。爾時一切衆人皆欲求先見佛禮敬供養.有華色比丘尼欲除惡名便化爲轉

  輪聖王及七寶千子.衆人見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還復本身爲比丘尼最

  初禮佛。是時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

  是爲見佛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以致敬生身爲供養也。以是故言須菩提常

  行空三昧.與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是故佛命令說般若波羅蜜。復次佛以衆生信

  敬阿羅漢諸漏已盡命之爲說.衆得淨信故.諸菩薩漏未盡.若以爲說諸人不信.以

  是故與舍利弗須菩提共說般若波羅蜜。問曰.何以名舍利弗.爲是父母所作字.爲

  是依行功德立名。答曰.是父母所作名字。於閻浮提中第一安樂有摩伽陀國.是中

  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頻婆娑羅。有婆羅門論[二]議師名摩陀羅.王以其人善能論故賜

  封一邑去城不遠.是摩陀羅遂有居家。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卽名此女爲舍利.

  次生一男膝骨麤大名拘絺羅。〈拘絺羅秦言大膝也〉是婆羅門旣有居家畜養男女.所

  注:

  [一] 原作摩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 原作義.今依麗元明刻改.下同.

  ********************

  學經書皆已陳故不復業新。是時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大論議師字提舍.於十八種

  大經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頭上戴火以銅鍱腹。人問其故.便言我所學經書甚

  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又問頭上何以戴火.答言以大闇故。衆人言.日出照明何以

  言言。闇答.闇有二種.一曰日光不照.二者愚癡闇蔽.今雖有日明而愚癡猶黑。衆人

  言.汝但未見破羅門摩陀羅.汝若見者腹當縮明當闇。是婆羅門徑至鼓邊打論議

  鼓.國王聞之問是何人。衆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名提舍大論議師.欲求論處

  故打論鼓。王大歡喜.卽集衆人而告之曰.有能難者與之論議。摩陀羅聞之自疑.我

  以陳故不復業新.不知我今能與論不。僶俛而來.於道中見二特牛方相觝觸.心中

  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爲占知誰得勝。此牛不如.便大愁憂而自念言.如此

  相者我將不如。欲入衆時.見有母人挾一瓶水正在其前躃地破瓶.復作是念是亦

  不吉.甚大不樂。旣入衆中.見彼論師顏貌意色勝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獲已與共

  論議.論議旣交便墮負處。王大歡喜.大智明人遠入我國.復欲爲之封一聚落。諸臣

  ********************

  議言.一聰明人來便封一邑.功臣不賞但能語論.恐非安國全家之道.今摩陀羅論

  議不如.應奪其封以與勝者.若更有勝人復以與之。王用其言.卽奪與後人。是時摩

  陀羅語提舍言.汝是聰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兒相累.今欲遠出他國以求本志。提舍

  納其女爲婦.其婦懷妊.夢見一人身被甲冑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而在大山邊立.覺

  已白其夫言我夢如是。提舍言.汝當生男摧伏一切諸論議師.唯不勝一人當與作

  弟子。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大能論議。其弟拘絺羅與姊談論每屈不如.知

  姊所懷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况出生.卽捨家學問至南天竺.不剪指[一]爪讀十八

  種經書皆令通利.是故時人名爲長爪梵志。姊子旣生七日之復.裹以白氎以示其

  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爲憂波提舍。〈憂波秦言逐提舍星名〉是爲父母作字。

  衆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爲舍利弗。〈弗秦言子也〉復次舍利弗世世本願於釋迦

  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爲本願因緣名字.以是故名舍利弗。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言憂波提舍曰但言舍利弗。答曰.時人貴重其母於衆女人中聰明

  注:

  [一]原作抓.今依麗元明刻改.下同.

  ********************

  第一.以是因緣故稱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一]欲以一切種[二]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義如先讚菩薩品中說。問曰.云何名一切種.云何名一切法。答曰.智慧

  門名爲種。有人以一智慧門觀.有人以二三十百千萬乃至恆河沙等阿僧祇智慧

  門觀諸法.今以一切智慧門入一切種觀一切法.是名一切種。如凡夫人三種觀.欲

  離欲離色故.觀欲色界麤惡誑惑濁重。佛弟子八種觀.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如

  箭入體惱患.是八種聖觀入四聖諦中.爲十六行之四。十六者.觀苦四種.無常苦空

  無我.觀苦因四種.集因緣生.觀苦盡四種.盡滅妙出.觀道四種.道正行跡。出入息中

  復有十六行.一觀入息.二觀出息.三觀息長息短.四觀息徧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

  七受樂.八者受諸心行.九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散壞.

  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復有六種念.念[三]佛者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

  三藐三佛陀如是等十號.五念如後說。世智出世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智如是

  注:

  [一] 放光光讚無此句.

  [二] 原作智.今依麗刻改.

  [三] 佛下原有種字.今依麗元明刻刪.

  ********************

  等智慧知諸法.名爲一切種。一切法者.識所緣法是一切法.所謂眼識緣色.耳識緣

  聲.鼻識緣香.舌識緣昧.身識緣觸.意識緣法.緣眼緣色緣眼識乃至緣意緣法緣意

  識.是名一切法.是爲識所緣法。復次智所緣法是一切法.所謂苦智知苦.集智知集.

  盡智知盡.道智知道.世智知苦集盡道及虚空非數緣滅.是爲智所緣法。復次二法

  攝一切法.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心相

  應心不相應.業相應業不相應.近法遠法等.如是種種二法攝一切法。復次三種法

  攝一切法.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斷不斷.復有三種法五衆

  十二入十八界.持如是等種種三法攝一切法。復有四種法.過去未來現在法非過

  去未來現在法.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因善法因不善法因無記

  法因非善不善無記法.緣緣法緣不緣法緣緣不緣法非緣緣非緣不緣法.如是等

  四種法攝一切法。有五種法.色心心相應心不相應無爲法.如是等種種五法攝一

  切法。有六種法.見苦斷法見習盡道斷法思惟斷法不斷法.如是等種種六法乃至

  ********************

  無量法攝一切法.是爲一切法。問曰.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一切衆生尚不能得

  知.何况一人欲盡知一切法.譬如有人欲量大地及數大海水渧欲稱須彌山欲知

  虚空邊際.如是等皆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答曰.愚癡闇蔽甚大苦.智

  慧光明最爲樂.一切衆生皆不用苦但欲求樂.是故菩薩求一切第一大智慧.一切

  種觀欲知一切法.是菩薩發大心普爲一切衆生求大智慧.是故欲知一切種一切

  法。如醫爲一人二人用一種二種藥則足.若欲治一切衆生病者當須一切種藥.菩

  薩亦如是.欲度一切衆生故欲知一切種一切法。如諸法甚深微妙無量.菩薩智慧

  亦甚深微妙無量.先答破一切智人中已廣說.如函大蓋亦大。復次若不以理求一

  切法則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則無不得.譬如鑽火以木則火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

  得。如大地有邊際.非一切智人無大神力則不能知.若神通力大則知三千大千世

  界地邊際.今此大地在金剛上.三千大千世界四邊則虚空.如是名地邊[一]際。欲稱須

  彌山亦如是。欲量虚空非不能量.虚空無法故不可量。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佛欲說般若波羅蜜故種種現神變.現已應卽說.何以故令舍利弗問而後說。

  答曰.問而後答.佛法應爾。復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無相之法難解難

  知.自以智力種種思惟若觀諸法無常是般若耶不是耶.不能自了.以是故問。復次

  舍利弗非一切智.於佛智慧中譬如小兒。如說阿婆檀那經中.佛在祇桓住.晡時經

  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

  隱怖畏卽除不復作聲。復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顫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

  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顫慄如

  故。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

  鴿。舍利弗卽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

  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

  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

  ********************

  利弗卽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不

  能知。從三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

  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

  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爲

  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衆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

  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僧

  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衆生已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

  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爲佛智慧

  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爲難.如是等於諸法中不了故問。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第十八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捨法具足檀波羅蜜.施

  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

  ********************

  問曰.般若波羅蜜是何等法。答曰.有人言無漏慧根是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一切

  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羅蜜.無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無漏慧根名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菩薩未斷結.云何得行無漏慧。答曰.菩薩雖未斷結.行相似無漏般若波羅

  蜜.是故得名行無漏般若波羅蜜。譬如聲聞人行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先行

  相似無漏法.後易得生苦法智忍。有人言.菩薩有二種.有斷結使清淨.有未斷結使

  不清淨.斷結清淨菩薩能行無漏般若波羅蜜。問曰.若菩薩斷結清淨.復何以行般

  若波羅蜜。答曰.雖斷結使.十地未滿未莊嚴佛土未教化衆生.是故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斷結有二種.一者斷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雖不著人天中五欲於菩

  薩功德果報五欲未能捨離.如是菩薩應行般若波羅蜜。譬如長老阿泥盧豆在林

  中坐禪時淨愛天女等以淨妙之身來試阿泥盧豆.阿泥盧豆言.諸姊作青色來不

  用雜色.欲觀不淨不能得觀.黃赤白色亦復如是。時阿泥盧豆閉目不視.語言諸姊

  遠去.是時天女卽滅不現。天福報形猶尚如是.何况菩薩無量功德果報五欲。又如

  ********************

  甄陀羅王與八萬四千甄陀羅來到佛所彈琴歌頌以供養佛.爾時須彌山王及諸

  山樹木人民禽獸一切皆舞佛邊.大衆乃至大迦葉皆於座上不能自安。是時天鬚

  菩薩問長老大迦葉.耆年舊宿行十二頭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大迦葉

  言.三界五欲不能動我.是菩薩神通功德果報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

  也。譬如須彌山.四邊風起不能令動.至大劫盡時毗藍風起如吹爛草。以是事故.知

  二種結中一種未斷.如是菩薩等應行般若波羅蜜.是阿毗曇中說。復有人言.般若

  波羅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先雖有大智慧有無量功德而諸

  煩惱未斷.是故言菩薩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智慧。復有人言.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

  於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名薩婆若。復有人

  言.菩薩有漏無漏智慧總名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觀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

  薩智慧應是無漏.以未斷結使事未成辦故應名有漏。復有人言.菩薩般若波羅蜜

  無漏無爲不可見無對。復有人言.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相.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

  ********************

  若空若實.是般若波羅蜜非陰界入所攝.非有爲非無爲非法非非法無取無捨不

  生不滅.出有無四句適無所著。譬如火燄四邊不可觸.以燒手故.般若波羅蜜相亦

  如是不可觸.以邪見燒故。問曰.上種種人說般若波羅蜜.何者爲實。答曰.有人言各

  各有理皆是實.如經說五百比丘各各說二邊及中道義.佛言皆有道理。有人言末

  後答者爲實.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壞故.若有法如毫釐許者皆有過失可破.若言

  無亦可破。此般若中有亦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是言說亦無.是名寂滅無量

  無戲論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壞.是名真實般若波羅蜜最勝無過者。如轉輪聖王降

  伏諸敵而不自高.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亦不有所破。復次從此

  已後品品中種種義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實相.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

  具足六波羅蜜。問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答曰.如是

  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如

  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羅

  ********************

  蜜相是爲住法住。問曰.若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諸法欲爲

  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羅蜜。答曰.菩薩憐愍衆生故.先立誓願我必當度

  脫一切衆生。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雖知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復行諸功德具足

  六波羅蜜.所以者何.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

  釋初[一]品中讚檀波羅蜜[二]義第十九

  問曰.檀有何等利故.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具足滿。答曰.檀有種種利益.

  檀爲寶藏常隨逐人.檀爲破苦能與人樂.檀爲善御開示天道.檀爲善府攝諸善人.

  〈施攝善人與爲因緣故言攝〉檀爲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爲慈相能濟一切.檀爲集

  樂能破苦賊.檀爲大將能伏慳敵.檀爲妙果天人所愛.檀爲淨道賢聖所遊.檀爲積

  善福德之門.檀爲立事聚衆之緣.檀爲善行受果之種.檀爲福業善人之相.檀破貧

  窮斷三惡道.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爲涅槃之初緣.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稱譽讚歎

  之淵府.入衆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藪.富

  注:

  [一] 此字依餘刻加.

  [二] 原作品.依麗刻改.

  ********************

  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餘人儉德寡識之所效。復

  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識形勢及火未至急出財物.舍雖燒盡財物悉在更

  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復如是.知身危脆財物無常.修福及時如火中出物.後世受樂

  亦如彼人更修宅業福慶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營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勢.

  猛風絕燄土石爲焦.翕嚮之間蕩然夷滅.屋旣不救財物亦盡.飢寒凍餓憂苦畢世.

  慳惜之人亦復如是.不知中命無常須臾叵保.而更聚斂守護愛惜.死至無期忽焉

  逝沒.形與土木同流.財與委物俱棄.亦如愚人憂苦失計。復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

  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復次大人

  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復次譬如勇士見敵必期

  呑滅.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慳賊雖彊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時節.〈時應

  施之時也遇而不作是名失時〉覺事應心能大布施。復次好施之人爲人所敬.如月初出

  無不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人所歸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貴人所念賤人所敬.

  ********************

  命欲終時其心不怖.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生死輪轉

  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淨果皆由布施.象馬畜生得好

  [一][木*厯]養亦是布施之所得也。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禪智心淨無所

  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二]心.觀生滅無

  常故得道。如人求蔭故種樹.或求華或求果故種樹.布施求報亦復如是.今世後世

  樂如求蔭.聲聞辟支佛道如華.成佛如果。是爲檀種種功德。

  釋初品中檀相[三]義第二十

  問曰.云何名檀。答曰.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爲檀。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

  名爲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爲檀。譬

  如慈法觀衆生樂心生慈.布施心數法亦復如是.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檀

  有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心相應法隨心行共心生.非色法能作緣.非業

  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世業報生.二種修應修行修得修.二種證身證慧證.若

  注:

  [一] 原作歷.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 麗刻下有句云.一心故觀生滅無常.

  [三] 義下原有品字今依餘刻刪.

  ********************

  思惟斷若不斷.二見斷欲界色界盡見斷.有覺有觀法.凡夫聖人共行。如是等阿毗

  曇中廣分别說。復次施有二種.有淨有不淨。不淨施者.愚癡施無所分别.或有爲求

  財故施.或愧人故施.或爲嫌責故施.或畏懼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

  誑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貴故應施.或諍勝故施.或妬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

  爲名譽故施.或爲呪願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爲聚衆故施.或輕賤不敬施.如

  是等種種名爲不淨施。淨施者.與上相違。復次爲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

  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名淨施。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是故言爲道故施。若

  未得涅槃[一]時施.是人天報樂之因.如華瓔珞初成未壞香潔鮮明.爲涅槃淨施亦復

  如是。如佛說世有二人爲難得.一者出家中非時解脫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淨

  布施.是淨施相乃至無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終無失時。是布施果因緣和合時

  便有.譬如樹得時節會便有華葉果實.若時節未至有因而無果。是布施法若以求

  道能與人道.何以故.結使滅名涅槃.當布施時諸煩惱薄故能助涅槃。於所施物中

  注:

  [一]原作是.今依麗元明刻改.

  ********************

  不惜故除慳.敬念受者故除嫉妬.直心布施故除諂曲.一心施故除[一]掉.深思惟施故

  除悔.觀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攝心故除不慚.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財物

  故除愛.慈愍受者故除瞋.恭敬受者故除憍慢.知行善法故除無明.信有果報故除

  邪見.知決定有報故除疑.如是等種種不善諸煩惱布施時悉皆薄。種種善法悉皆

  得.布施時六根清淨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內心清淨.觀果報功德故信心生.身心

  柔輭故喜樂生.喜樂生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實智慧生.如是等諸善法悉皆得。復次

  布施時心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故得正見.正見中思惟不亂故得正思惟.清淨

  說故得正語.淨身行故得正業.不求報故得正命.勤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廢故

  得正念.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法心中生。復次有人[二]言布施

  是三十二相因緣.所以者何.施時與心堅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時五事圍繞受者

  是眷屬業因緣故得足下輪相.大勇猛力施故得足跟廣平相.施攝人故得手足縵

  網相.美味飲食施故得手足柔輭七處滿相.施以益命故得長指身不曲大直相.施

  注:

  [一] 原作調.今依元明刻改.

  [二] 此字依麗刻加.

  ********************

  時言我當相與施心轉增故得足趺高毛上向相.施時受者求之一心好聽殷勤約

  勅令必疾得故得伊泥延[一]膞相.不瞋不輕求者故得臂長過膝相.如求者意施不待

  言故得陰藏相.好衣服臥具金銀珍寶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布施令受者獨得

  自在用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相.乞者求之卽言當與以是業故得上身如

  師子肩圓相.病者施藥飢渴者與飲食故得兩腋下滿[二]相最上味相.施時勸人行施

  而安慰之開布施道故得肉髻相身圓如尼拘盧相.有乞求者意欲與時柔輭實語

  必與不虚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如迦陵毗伽鳥聲相.施時如實語利益語故得

  師子頰相.施時供養受者心清淨故得牙白齒齊相.施時實語和合語故得齒密相

  四十齒相.施時不瞋不著等心視彼故得青眼相眼[目*妾]如牛王相.是爲種三十二相

  因緣。復次以七寶人民車乘金銀燈燭房舍香華布施故得作轉輪王七寶具足。復

  次施得時故報亦增多.如佛說施遠行人遠來人病人看病人風寒衆難時施是爲

  時施。復次布施時隨土地所須施故得報增多.復次曠路中施故得福增多.常施不

  注:

  [一] 原作腨.今依元明刻改.

  [二] 此字依元明刻加.

  ********************

  廢故得報增多.如求者所欲施故得福增多.施物重故得福增多.如以精舍園林浴

  池等若施善人故得報增多.若施僧故得報增多.若施者受者俱有德故得報增多.

  種種將迎恭敬受者故得福增多.難得物施故得福增多.隨所有物盡能布施故得

  福增多。譬如大月氏弗迦羅城中有一畫師名千那.到東方多利陀羅國客畫十二

  年得三十兩金持還本國.於弗迦羅城中聞打鼓作大會聲.往見衆僧信心清淨.卽

  問維那此衆中幾許物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三十兩金足得一日食。卽以所有三

  十兩金付維那.爲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手而歸.其婦問曰十二年作得何等

  物.答言我得三十兩金。卽問三十兩金今在何所.答言已在福田中種。婦言何等福

  田.答言施與衆僧。婦便縛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以何事故.婦言我夫狂癡.十二

  年作得三十兩金.不憐愍婦兒盡以與他人.依如官制輒縛送來。大官問其夫.汝何

  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受諸辛苦.今世遭遇福

  田若不種福後世復貧.貧貧相續無得脫時.我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衆

  ********************

  僧。大官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是語已讚言.是爲甚難.勤苦得此少物盡以施僧.汝

  是善人.卽脫身瓔珞及所乘馬幷一聚落以施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衆僧衆僧未

  食.是爲穀子未種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後耳。以是故言難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

  多。復次有世間檀有出世間檀.有聖人所稱譽檀有聖人所不稱譽檀.有佛菩薩檀

  有聲聞檀何等世間檀.凡夫人布施亦聖人作有漏心布施.是名世間檀。復次有人

  言.凡夫人布施是爲世間檀.聖人雖有漏心布施以結使斷故名出世間檀.何以故.

  是聖人得無作三昧故。復次世間檀者不淨.出世間檀者清淨。二種結使.一種屬愛

  一種屬見.爲二種結使所使是爲世間檀.無此二種結使是爲出世間檀。若三礙繫

  心是爲世間檀.何以故.因緣諸法實無吾我.而言我與彼取.是故名世間檀。復次我

  無定處.我以爲彼彼以爲非.彼以爲我我以爲非.以是不定故.無實我也。所施財者

  從因緣合有.無有一法獨可得者.如絹如布衆緣合故成.除絲除縷則無絹布.諸法

  亦如是.一相無相相常自空.人作想念計以爲有顛倒不實.是爲世間檀。心無三礙.

  ********************

  實知法相心不顛倒.是爲出世間檀。出世間檀爲聖人所稱譽.世間檀聖人所不稱

  譽。復次清淨檀不雜諸垢.如諸法實相是聖人所稱譽。不清淨雜結使顛倒心著是

  聖人所不稱譽。復次實相智慧和合布施.是聖人所稱譽.若不爾者聖人所不稱譽。

  復次不爲衆生亦不爲知諸法實相故施但求脫生老病死是爲聲聞檀.爲一切衆

  生故施亦爲知諸法實相故施是爲諸佛菩薩檀。於諸功德不能具足但欲得少許

  分是爲聲聞檀.一切諸功德欲具足滿是爲諸佛菩薩檀。畏老病死故施是爲聲聞

  檀.爲助佛道爲化衆生不畏老病死是爲諸佛菩薩檀。是中應說菩薩本生經.如說

  阿婆陀那經中.昔閻浮提中有王名婆羅婆.爾時有婆羅門菩薩名韋羅摩.是國王

  師教王作轉輪聖王法。韋羅摩財富無量珍寶具足作是思惟.人謂我爲貴財富無

  量.饒益衆生今正是時應當大施.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

  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衆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布

  施。如是思惟已.自作手疏普告閻浮提諸婆羅門及一切出家人.願各屈德來集我

  ********************

  舍.欲設大施滿十二歲.飯汁行船以酪爲池.米麵爲山酥油爲渠.衣服飲食臥具湯

  藥皆令極妙.過十二歲欲以布施。八萬四千白象.犀甲金飾絡以名寶.建大金幢四

  寶莊嚴。八萬四千馬.亦以犀甲金飾四寶校絡。八萬四千車.皆以金銀瑠璃玻瓈寶

  飾.覆以師子虎豹之.皮若白劍婆羅寶幰雜飾以爲莊嚴。八萬四千四寶.牀雜色綩

  綖種種茵蓐柔輭細滑以爲校飾.丹枕錦被置牀兩頭.妙衣盛服皆亦備有。八萬四

  千金鉢盛滿銀粟.銀鉢盛金粟.瑠璃鉢盛玻瓈粟.玻瓈鉢盛瑠璃粟。八萬四千乳牛.

  牛出乳一斛.金飾其[足*甲]角.衣以白氎。八萬四千美女.端正福德.皆以白珠名寶瓔珞

  其身。略舉其要.如是種種不可勝記。爾時婆羅婆王及八萬四千小國王幷諸臣民

  豪傑長者.各以十萬舊金錢贈遺勸助。設此法祠具足施已.釋提婆那民來語韋羅

  摩菩薩說此偈言.天地難得物能喜悅一切汝今皆已得爲佛道布施。爾時淨居諸

  天現身而讚.說此偈言.開門大布施汝所爲者是憐愍衆生故爲之求佛道。是時諸

  天作是思惟.我當閉其金瓶令水不下.所以者何.有施者無福田故。是時魔王語淨

  ********************

  居天.此諸婆羅門皆出家持戒清淨入道.何以乃言無有福田。淨居天言.是菩薩爲

  佛道故布施.今此諸人皆是邪見.是故我言無有福田。魔王語天言.云何知是人爲

  佛道故布施。是時淨居天化作婆羅門身.持金瓶執金杖至韋羅摩菩薩所語言.汝

  大布施難捨能捨欲求何等.欲作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王四天下耶.菩薩答言不求

  此事。汝求釋提婆那民爲八十那由他天女主耶.答言不。汝求六欲天主耶.答言不。

  汝求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爲衆生祖父耶.答言不。汝欲何所求.是時菩薩說此

  偈言.我求無欲處離生老病死能度諸衆生求如是佛道。化婆羅門問言.布施主.佛

  道難得當大辛苦.汝心輭串樂必不能求成辦此道.如我先語轉輪聖王釋提婆那

  民六欲天王梵天王是易可得不如求此。菩薩答言.汝聽我一心誓.假令熱鐵輪在

  我頭上轉一心求佛道終不懷悔恨.若使三惡道人中無量苦一心求佛道終不爲

  此轉。化婆羅門言.布施主.善哉善哉求佛如是.便讚偈言.汝精進力大慈愍於一切

  智慧無罣礙成佛在不久。是時天雨衆華供養菩薩.諸淨居天閉瓶水者卽隱不現。

  ********************

  菩薩是時至婆羅門上座前以金瓶行水水閉不下.衆人疑怪.此種種布施一切具

  足.布施主人功德亦大.今何以故瓶水不下。菩薩自念.此非他事.將無我心不清淨

  耶.得無施物不具足乎.何以致此。自觀祠經十六種書清淨無瑕.是時諸天語菩薩

  言.汝莫疑悔.汝無不辦.是諸婆羅門惡邪不淨故也.卽說偈言.是人邪見網煩惱破

  正智離諸清淨戒唐苦墮惡道.以是故水閉不下.如是語已忽然不現。爾時六欲天

  放種種光明照諸衆會.語菩薩而說偈言.惡邪海中行不順汝正道諸受施人中無

  有如汝者.說是語已忽然不現。是時菩薩聞說此偈.自念會中實自無有與我等者.

  水閉不下其將爲此.卽說偈言.若有十方天地中諸有好人清淨者我今歸命稽首

  禮右手執瓶灌左手.而自立願我一人應受如是大布施。是時瓶水涌在虚空.從上

  來下而灌其左手。是時婆羅婆王見是感應.心生恭敬而說偈言.大婆羅門主清瑠

  璃色水從上流注下來墮汝手中。是時大婆羅門衆恭敬心生合手作禮歸命菩薩.

  菩薩是時說此偈言.今我所布施不求三界福爲諸衆生故以用求佛道。說此偈已.

  ********************

  一切大地山川樹木皆六反震動.韋羅摩本謂此衆應受供養故與.旣知無堪受者.

  今以憐愍故以所受物施之。如是種種檀本生因緣是中應廣說.是爲外布施。云何

  名內布施.不惜身命施諸衆生。如本生因緣說.釋迦文佛本爲菩薩爲大國王時世

  無佛無法無比丘僧.是王四出求索佛法了不能得。時有一婆羅門言.我知佛偈.供

  養我者當以與汝。王卽問言.索何等供養。答曰.汝能就汝身上破肉爲燈炷供養我

  者.當以與汝。王心念言.今我此身危脆不淨.世世受苦不可復數未曾爲法.今始得

  用甚不惜也。如是念已.喚旃陀羅徧割身上以作燈炷.而以白氎纏肉酥油灌之.一

  時徧燒舉身火然.乃與一偈。又復釋迦文佛本作一鴿在雪山中.時大雨雪.有一人

  失道窮厄辛苦飢寒幷至命在須臾.鴿見此人卽飛求火爲其聚薪然之.又復以身

  投火施此飢人。如是等頭目髓腦給施衆生種種本生因緣經此中應廣說.如是等

  種種是名內布施。如是內外布施無量.是名檀相。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義第二十一

  ********************

  問曰.云何名法布施。答曰.有人言.常以好語有所利益是爲法施。復次有人言.以諸

  佛語妙善之法爲人演說是爲法施。復次有人言.以三種法教人.一修妬路二毗尼

  三阿毗曇.是爲法施。復次有人言.以四種法藏教人.一修妬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

  曇藏四雜藏.是爲法施。復次有人言.略說以二種法教人.一聲聞法二摩訶衍法.是

  爲法施。問曰.如提婆達呵多等亦以三藏四藏聲聞法摩訶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

  是事云何。答曰.提婆達邪見罪多.呵多妄語罪多.非是爲道清淨法施.但求名利恭

  敬供養.惡心罪故提婆達生入地獄呵多死墮惡道。復次非但言說名爲法施.常以

  淨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財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法施亦爾.不以淨心

  善思則非法施。復次說法者能以淨心善思讚歎三寶.開罪福門示四真諦.教化衆

  生令入佛道.是爲真淨法施。復次略說法有二種.一者不惱衆生善心慈愍是爲佛

  道因緣.二者觀知諸法真空是爲涅槃道因緣.在大衆中興愍哀心說此二法不爲

  名聞利養恭敬.是爲清淨佛道法施。如說阿輸伽王一日作八萬佛圖.雖未見道於

  ********************

  佛法中少有信樂.日日請諸比丘入宮供養.日日次第留法師說法。有一三藏年少

  法師聰明端正次應說法在王邊坐.口有異香.王甚疑怪謂爲不端欲以香氣動王

  宮人.語比丘言口中何等.開口看之。卽爲開口.了無所有.與水令潄香氣如故。王問

  大德.新有此香.舊有之耶。比丘答言.如此久有.非適今也。又問.有此久如。以偈答曰.

  迦葉佛時集此香法如是久久常若新出。王言.大德略說未解.爲我廣演。答曰.王當

  一心善聽我說。我昔於迦葉佛法中作說法比丘.常在大衆之中歡喜演說迦葉世

  尊無量功德諸法實相無量法門.殷勤讚講教誨一切.自是以來常有妙香從口中

  出世世不絕恆如今日.而說此偈.草木諸華香此香氣超絕能悅一切心世世常不

  滅。於時國王愧喜交集白比丘言.未曾有也.說法功德大果乃爾。比丘言.此名爲華

  未是果也。王言.其果云何.願爲演說。答言.果略說有十.王諦聽之.卽爲說偈.大名聞

  端正得樂及恭敬威光如日明爲一切所愛.辯才有大智能盡一切結苦滅得涅槃

  如是名爲十。王言.大德.讚佛功德.云何而得如是果報。爾時比丘以偈答曰.讚佛諸

  ********************

  功德令一切普聞以此果報故而得大名譽.讚佛實功德令一切歡喜以此功德故

  世世常端正.爲人說罪福令得安樂所以此之功德受樂常歡豫.讚佛功德力令一

  切心伏以此功德故常獲恭敬報.顯現說法燈照悟諸衆生以此之功德威光如日

  曜.種種讚佛德能悅於一切以此功德故常爲人所愛.巧言讚佛德無量無窮已以

  此功德故辯才不可盡.讚佛諸妙法一切無過者以此功德故大智慧清淨.讚佛功

  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畢譬如澍大雨

  火滅無餘熱。重告王言.若有未悟今是問時.當以智箭破汝疑軍。王白法師.我心悅

  悟無所疑也.大德福人善能讚佛。如是等種種因緣說法度人名爲法施。問曰.財施

  法施何等爲勝。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

  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

  以薪益火其明轉多。復次財施之報淨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淨多。復次若作大施

  必待衆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一]也。復次財施能令四大諸根增長.法施能令無漏根力

  注:

  [一]原作心.今依麗刻改.

  ********************

  覺道具足。復次財施之法有佛無佛世間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當有耳.是故

  當知法施甚難。云何爲難.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說法.直行乞食飛騰變化而以度

  人。復次從法施中能出生財施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復次法施能分别諸法.

  有漏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爲無爲法.善不善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一切

  諸法實相清淨不可破不可壞.如是等法略說則八萬四千法藏.廣說則無量.如是

  等種種皆從法施分别了知.以是故法施爲勝。是二施和合名爲檀.行是二施願求

  作佛則能令人得至佛道.何况其餘。問曰.四種捨名爲檀.所謂財捨法捨無畏捨煩

  惱捨.此中何以不說二種捨。答曰無畏捨與尸羅無别故不說.有般若故不說煩惱

  捨.若不說六波羅蜜則應具說四捨。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

猜你喜欢
  第六卷·佚名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欧阳竟无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佚名
  第三次研究会·太虚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三卷·马鸣
  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真歇清了
  显扬圣教论颂·无著
  华严经决疑论序·李通玄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印光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窥基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六卷·慧远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五·佚名
  卷第五十五·佚名
  卷第四·宗密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子发·唐圭璋

      子发字君举,燕王德昭五世孙,官保义郎。   鹧鸪天   约略应飞白玉盘。   明楼渐放满轮寒。   天垂万丈清光外,   人在三秋爽气间。   闻叶吹,想风鬟。   浮空仿佛女乘鸾。   此时不合人间有,   尽入

  • 59.韩愈:华山女·施蜇存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如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晨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

  •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赵尔巽

      ◎舆服一   皇帝五辂 皇帝辇舆 皇后舆车皇太后舆车附 皇贵妃以下舆车   亲王以下舆车 亲王福晋以下舆车 京外职官舆车庶民附   命妇舆车   自虞廷缋,制创垂衣。车服之朌,式昭庸典。夏絻殷辂,文质异观。迄乎

  • 卷五十三 咸平五年(壬寅,1002)·李焘

      起真宗咸平五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月癸亥朔,詔并汾二州、大通監得替幕職、州縣官,自今免其守選。   丙寅,西涼府六谷首領潘囉支遣使上言:「李繼遷送鐵箭誘臣部族,已戮一人,縶一人,以聽朝旨。」詔褒之,聽自裁處。

  • 卷八·陈康祺

    杨海梁练兵杨海梁抚部,习闻忠武公庭训,精于练兵,以故莅豫三载,营政改观。公暇辄率标弁出郊射猎,辕下士皆戎装轻骑,张弓挟矢,背鹰牵犬,不令而从。出城三五里,即张两翼,偶有狐、兔突起草间,公目视某弁,即某弁绝尘而驰,矢无虚发。偶见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七十后周陆腾 周恵达 冯景 苏绰【弟椿】卢辩【弟光】韦孝寛【子总兄夐】韦瑱 柳蚪【蚪弟子带韦 蚪弟庆 庆子】寇儁 长孙俭 长孙绍逺【弟澄】卢柔 裴侠 裴寛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班固

    (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原文】张苍,陽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陽武,苍以客从攻南陽。苍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西入武关,至咸陽。沛公

  • 卷二十七 海陵南侵·李有棠

    海陵天德二年春正月乙巳,遣完颜思恭等以废立事报宋。二月甲子,以完颜元宜充贺宋生辰使。三月丙戌,宋遣使贺即位,诏以天水郡王玉带赐之。三年夏六月丙子,宋遣使祈请山陵,不许。四年春正月丁酉朔,宋使贺正旦。壬子,宋使贺生辰。

  • 晋纪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397)·司马光

    晋纪三十一 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公元397年) [1]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以左仆射王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宝为左仆射,领选;仍加后将军、丹杨尹。会稽王道子悉以东宫兵配国宝,使领之。 [1]春季,正月,己亥朔(初一),东晋安帝行加

  • 卷八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王礼考【臣】等谨按马端临作王礼考盖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所谓王朝之礼也自朝仪而下凡廵狩田猎冠冕服章圭璧符玺车旗卤簿以及国恤山陵分为八类

  • 卷十三·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十三地官司徒第二之六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正义郑氏康成曰郊里郊所居也【贾疏案遗人职云乡里之委积又云

  • 司隶/庭氏·佚名

    司隶掌管有关五隶官之法,辨别他们的衣服、器物,掌管有关他们的政令。率领五隶官属下的隶民追捕盗贼,从事国都中低贱的事,为百官积聚所需用的器具,凡拘执罪人的事(都用他们去干]。王国有祭祀、接待宾客或丧事,役使隶民从事繁

  • 世运之转机·太虚

    欧洲纵我制物之近代文明发展,由科学、工业、交通之进步,使人类世界开出一大奇局!而结果则演成个人的资本主义与国家的帝国主义;其激起之反动,则为社会革命与国民革命,要皆未脱纵我制物之性质。故人与人间乃至国与国间,争斗之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八·澄观

    疏。大文第五。有十善友寄十地。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寄初欢喜地者。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故。以于春时主当等者。盛德如春和畅发生故。表分别见日皆已亡者。初地断见惑即分别烦恼故。疏宗说兼通者。前

  • 法华文句记卷第八·湛然

    释授记品注家云。业似先违心符后顺。既拂殊音之异。宁爽一味之果哉。故与记也。今云。事似先违。心机本顺。然诸菩萨岂无先违后顺之人。故知今记声闻须除通释。释此品题。先翻译。次料简。于中初诸经下先引经问中。初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末)·慧沼

    论第六 论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信。杂集论中略标同此。境.业少异彼云。显扬说境相似。俱云于有体.有德.有能。且就有体不说唯言。不尔信缘过.未等法岂有体耶。因果.自性正同此论。彼云忍可.清净.希望为体。显扬略果。五蕴

  • 续补·怀信

    释明琛齐人。少游学两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而以征难为心。当魏明代释门云盛。琛有学识游肆而已故其雅量颇非鸿业。时有智翼沙门。道声戴穆远近望尘。学门若市。琛不胜幽情。深忌声略。私结密交。广搜论道。初为

  • 书后品·李嗣真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