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成苦品第五
如是成立無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頌曰.
生爲欲離因. 滅生和合欲. 倒.無倒.厭離. 彼因爲苦相。
論曰.若法生時爲遠離欲因.若法滅時爲和合欲因.若不了知是顛倒因.若善通達
是無倒因.於一切時生厭離欲.如是應知是苦通相。
[一]復次頌曰.
依三受差别 建立三苦相. 故說一切受 體性皆是苦。
論曰.由依三受相差别故建立三苦相.謂苦苦相壞苦相行苦相.由此相故佛說諸
注:
[一]依受立苦義見瑜伽二十七.行苦義見六十六.
********************
受皆名爲苦。謂於苦受及順苦受處法當知建立最初苦相.於樂受及順樂受處法
當知建立第二苦相.於不苦不樂受及順此受處法當知建立第三苦相。由不了知
此第三相能爲常等顛倒生因.若能了知爲無常等無倒生因及能發起涅槃樂欲.
又由了知不了知第三苦故於前二苦亦了不了應知。
復次前二苦相世間共成.第三苦相不共成立.今當成立諸行性是行苦.頌曰.
當知行性苦 皆麤重隨故. 樂捨不應理. 同無解脫過。
論曰.諸行性樂及性是捨不應道理.何以故.於一切位麤重所隨故是故諸行體性
是苦。若不爾.如其次第於彼性樂及不苦不樂樂欲應無.應無苦及不苦不樂覺.應
無苦樂覺。問.汝亦同然.若唯一行苦性者應無樂及不苦不樂覺。答.由不了故謂有。
問.我亦同然.由不了故謂有。答.不然.無解脫過故.若於性樂及不苦不樂諸行了知
是苦名苦諦現觀.由此次等乃至證得究竟解脫.若不了故謂爲苦者卽是顛倒不
********************
應能證究竟寂滅。
復次頌曰.
利.深.等.障礙. 依.進.住.乘空. 執著性下劣. 顛倒.及染汙。
論曰.又諸行性苦少苦加之苦相猛利.樂等不爾.又苦相深重難爲對治.樂等不爾.
又苦相平等遍一切處乃至證得廣大法者亦被損惱.又執常樂我淨名爲顛倒能
障聖法.又執樂等能爲貪等大小諸惑所依止處.又苦等行能引勝進上地功德.又
復久處住等威儀卽生大苦不可堪忍.又乘空者亦大苦隨逐.又執著樂者其性下
劣.又於諸行執計爲樂顛倒所攝.又緣世樂所起樂欲多是染汙.是故諸行皆性是
苦。
復次頌曰.
如癰疥癩等 三受之所依. 彼能發三觸. 取樂等隨轉。
********************
論曰.諸行性苦當知猶如癰疥癩等三受所依.何以故.世間癰疥癩等能發隨順苦
樂捨等三種觸故.由依此觸世間有情取爲苦樂不苦不樂。如是於諸性苦諸行發
起三觸.由此觸故樂等受轉.此若無者諸受不轉。
如是顯示苦相立宗及因喻已.復何因緣建立諸行唯有三苦不多不少。頌曰.
自相.自分别. 不安隱苦性. 五十五應知 三苦之所攝。
論曰.由苦自性唯有三種.一由自相故謂苦苦性.二由自分别故謂壞苦性.若無分
别雖有變壞已解脫者苦不生故.三由不安隱故謂行苦性.煩惱麤重等所隨逐故。
如是[一]三苦差别復有五十五種應知。云何五十五種.頌曰.
界緣身等趣 種類諦三世 時命品異故 引衆苦差别。
論曰.界差别故有三苦.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緣差别故有六種苦.謂欲根本
苦愚癡報苦先業緣苦現因緣苦淨業緣苦不淨業緣苦.身等差别故有四種苦.謂
注:
[一]五十五苦分别見瑜伽四十四.
********************
受重擔等苦位變壞苦麤重苦死生苦.趣差别故有五種苦.謂那落迦苦乃至天趣
苦.種類差别故有五種苦.謂逼惱苦匱乏苦大乖違苦愛變壞苦麤重苦.諦差别故
有八種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藴苦.世緣差
别故有九種苦.謂過去苦因過去未來現在緣所生如是未來現在苦亦爾.時差别
故有四種苦.謂時節變異苦飢苦渴苦威儀屈申入息出息閉目開目等所引苦.養
命差别故有四種苦.謂所求無厭足苦追求苦守護苦不自在苦.品差别故有七種
苦.一損減苦謂在家品.二增益苦謂出家品.三憂惱苦四離有苦.又依善說法律出
家者有三種苦.一愚癡苦謂希望未來追味過去故.二嫉妬苦.三不勝他苦.依惡說
法律出家者亦有三苦.一愚癡苦謂於所知法顛倒執故.二嫉妬苦謂於佛及佛弟
子所得名利心不忍故.三他所勝苦謂爲名利故起諍論時墮負處故。
頌曰.
********************
未離欲色等 三種地應知. 欲界一切種 色無色除二。
論曰.如是五十五種苦三地所攝.一未離欲地謂欲界所繫.二已離欲地謂色界所
繫.三離欲色地謂無色界繫。卽此三種如其次第立三種苦.謂上中下。又欲界中具
一切種苦.色無色界中無二種苦.所謂苦苦壞苦所攝二及欲根本苦愚癡報苦所
攝二.然有餘苦。
頌曰
世俗有二種 勝義謂遍行. 二緣通上地 當知無現染。
論曰.如是諸苦略有二種.謂世俗勝義别故。世俗諦所攝苦有二種謂苦苦及壞苦.
勝義諦所攝有一種謂行苦.此亦名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欲界上地有二緣所
生苦.謂有先業緣苦無現在因緣苦.有淨緣苦無不淨緣苦。
頌曰.
********************
非無色重擔 遍行天麤重 及諦最後邊. 餘七上隨縛。
論曰.無色界中無身重擔苦.有天趣苦麤重苦諦最後邊諸取藴苦.此通欲等三界
故名遍行苦。餘生等七苦欲界所攝.上地雖有隨縛復可退還故.然無苦自體。
[一]頌曰
當知生等苦 各五種差别. 苦麤重相應 三苦所依止。
論曰.生等七苦當知一一各有五種.謂苦相應故.麤重相應故.及三苦所依止故。生
者爲老等苦所依煩惱所依不可樂欲行壞所依.老者色衰退等所依.病者習所不
欲所依不習所欲所依順死大種乖違所依.死者自體别離所依財寶别離所依.所
愛離别怨憎合會苦之所依.怨憎會等三苦身逼迫所依心逼迫所依及彼所作衰
損所依。
頌曰.
注:
[一]八苦義見瑜伽六十一.
********************
最後與最後 各四苦所依. 謂生生根本 及苦性變壞。
論曰.於八苦中最後所攝諸取藴苦及三苦中最後行苦各爲四苦所依故苦.一生
苦所依.二生根本苦所依.三苦自性苦所依.四變壞苦所依。
頌曰
三世之所攝 二緣苦非上. 所說餘諸苦 皆欲界應知。
論曰.欲界上地三世苦中當知無有去來緣苦.何以故.非於上地緣過去未來虚妄
分别生諸苦故.唯有現緣麤重所隨。除上所說所餘諸苦當知唯在欲界所繫。
復次何因緣故於實有苦境諸愚癡轉.頌曰.
失念.無功用. 亂.不正思惟. 不正了愚癡. 及由放逸等。
論曰.於苦愚癡由五種因及由前所說放逸等法.五種因者.一於過去苦念忘失故.
二於未來苦不作功用推求故.三於現在苦起四倒亂故.四由不正思惟於麤重苦
********************
計爲我故.五由不正了於諸性苦不了知故。
復次由四種因起念忘失.頌曰.
昧故.羸劣故. 及起放逸故. 相續斷絕故. 忘念轉應知。
論曰.昧故者謂愚昧種類.羸劣者謂於死等位.放逸者謂於境耽著.相續斷絕者謂
於餘生前衆同分相續斷故。
復次由四種因無功用轉.頌曰.
昧故.放逸故. 保重現法故. 不信當苦故. 無功用發趣。
論曰.昧及放逸已如前說.保重現法者由彼保重現在法故於未來苦不作功用.不
信當苦者由不信有未來苦故不作功用。
復次由四種因起四顛倒.頌曰.
相似相續轉. 對治妄分别。 串習.總取故. 起四種顛倒。
********************
論曰.以見相似相續轉故起於常倒.對治分别故起於樂倒妄分别樂爲苦對治故.
由串習故起於淨倒.由總執故起於我倒。
復次於苦愚癡由不了别五因故起.何等爲五.頌曰.
界别.緣起别. 位别.次第别. 及相續差别. 當知各多種。
論曰.界差别有三種苦.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緣差别有七種苦.一福緣二非福緣此
二在欲界.三不動緣在色無色界.四纏隨眠緣謂異生者.五隨眠緣謂見諦者.六有
行緣謂非菩薩.七智行緣謂諸菩薩。位差别有十二種苦.一純樂俱謂諸天.二純苦
俱謂那落迦及鬼傍生一分.三雜苦樂俱謂人及鬼傍生一分.四不苦不樂俱謂從
第四靜慮乃至有頂.五不淨淨處謂欲界中無難生處.六淨不淨處謂色無色界中
諸異生者.七淨淨處謂色無色界中諸見諦者.八不淨不淨處謂欲界中有難生處
及四種入胎苦.一不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二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
********************
正知出.三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不正知出.四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正知而出。次
第差别有十二種苦.謂依十二支緣起次第。相續差别有無量種.有情相續無邊差
别故。
復次於一切苦能遍了知當知有十八種.何等是耶.頌曰.
信解.與思擇. 不亂.心厭離. 見.修.及究竟. 及如前十一。
論曰.一信解遍智謂聞所生智.二思擇遍智謂思所生智.三不散亂遍智謂世間修
所生智.四厭心攝遍智謂煗等順決擇分智由此智觀自心總相厭離轉故.五見道
遍智謂依止見道智.六修道遍智謂依止修道智.七究竟道遍智謂無學道所攝智.
及如前所說十一種智.一不善清淨世俗智.二善清淨世俗智.三勝義智.四不善清
淨相有分别智.五善清淨相有分别智.六善清淨相無分别智.七成所作前行智.八
成所作智.九成所作後智.十聲聞智.十一菩薩智.如是總爲十八種如實了知苦遍
********************
智。
復次如是遍智爲盡衆苦.由何遍智盡何等苦.頌曰.
纏.疑.不樂離. 沉.惡趣.餘趣. 下劣行所起. 遍.獨.衆苦盡。
論曰.信解遍智能滅纏苦.思擇遍智能滅疑苦.不散亂遍智能滅不樂遠離苦.厭心
攝遍智能滅惛沉苦.見道遍智能滅惡趣苦.修道遍智能滅餘趣苦.究竟道遍智能
滅下劣行所起苦.謂除樂速通行所餘諸行皆名下劣應知.菩薩遍智遍滅一切自
他諸苦.聲聞遍智獨滅自苦應知。
成空品第六
如是已成立苦相.云何成立空相。當知空相有三種.一自相.二甚深相.三差别相。
云何自相.頌曰.
若於此無有 及此餘所有. 隨二種道理 說空相無二。
********************
論曰.空自相者非定有無.非定有者謂於諸行中衆生自性及法自性畢竟無所有
故.非定無者謂於此中衆生無我及法無我有實性故。隨二種道理者.謂卽於此中
無二種我道理及有二種無我道理.隨此二種故說空性無有[一]二相.一非有相二我
無故.二非無相二無我有故.何以故.此二我無卽是二無我有.此二無我有卽是二
我無故.是故空性非定有相非定無相。
云何甚深相.頌曰.
甚深相應知 取捨無增減。
論曰.隨前所說無二道理雖捨諸法而無所減.雖取諸法而無所增.無取無捨無增
無減是甚深空相。
云何差别相.頌曰.
差别有衆多 如彼彼宣說。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麗刻改
********************
論曰.卽此空性薄伽梵於處處經中顯示多種差别.謂[一]勝義空內空外空如是等。今
且分别勝義空.以勝義故空無所有故名勝義空.此顯四種義.何者爲四.一離我因
義二離我相義三離無因義四離非自業得義。由六處生時不從我來.亦不聚集依
止於我.如是名爲離我因義。若執六處以我爲因應無分别五趣别異.又由六處本
無今有有已散滅故離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業爲因異熟生起都無作
者.亦無有情捨續諸藴.如是名爲離無因義。又由於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續一類流
至現在異熟法上.非異相續.是故名爲離非自業得義。
復次云何應知補特伽羅我無所[二]有。若有我者.爲卽藴相爲住藴中爲住餘處爲非
藴相。頌曰.
唯假過失故. 藴無我過故. 我無身過故. 三我不應理。
論曰.若所計我卽是藴相應唯是假.違汝自宗故成過失.以卽於諸藴假立我故。若
注:
[一]十七空見瑜伽七十七.
[二]破我執義見瑜伽六十五.
********************
離諸藴住餘處者我應無藴是亦有過.於諸藴中無有我故。若非藴相者所計之我
有無身過.無身之我不應理故。是故三種不應道理。
復次若計實我住諸藴中是亦不然.何以故.頌曰.
如主.火.明.空. 形異.依他過. 無常.無業用. 非因.非有我。
論曰.所計實我住諸藴中爲如主住舍.爲如火在薪.爲如明依燈.爲如虚空處種種
物.如是一切皆不應理.何以故.有五種過失故。何者爲五.若如主住舍中者形段應
異.舍主與舍形貌異故。若如火在薪者有依他過.火依薪力不自在故。若如明依燈
者有無常過.隨燈有無明起滅故。又前二種亦有無常過失。不見舍主有常住者.舍
雖久住而彼舍主或往餘處或死滅故.火隨薪力有無不定無常性故。若如虚空者
應有業用顯然過失.虚空業用顯然可得.謂去來等業無障礙故.我卽不爾故成過
失。又所計我與果爲因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我外物諸種子等與果爲因亦可得故.
********************
是故計我住諸藴中與果爲因不應道理.亦無所計實我體性。
問若唯有藴無别我者誰見誰聞乃至誰能了别。答.若見聞等卽是我體或是我業
或是我具.執我以爲見聞者等皆不應理。何以故.頌曰.
我唯應是假. 譬喻不可得. 七喻妄分别 無見者等三。
論曰.若汝執我卽是見等又名見者乃至了别者.所計之我唯應是假.卽於見等法
上假立我故。若執見等是業是具此亦不然.無譬喻故。雖妄分别七種譬喻.然有多
過.是故三種皆不應理。
云何多過.頌曰.
若如種無常 作者應成假. 如成就神通 應世俗自在。
論曰.若汝計我於見聞等業如種於芽者我應無常.種非常故。若汝計我於見聞業
等如陶師於器者我應是假.何以故.世間現見假名士夫有造器用不見餘故。若汝
********************
計我於見等業猶如世間有神通者能起變化卽應同彼世俗假立及自在過.何以
故.離假者外餘成神通者所不見故.又復現見成神通者於變化事隨意自在.我於
見等不假異緣應得自在。
復次頌曰.
我如地如空 應無常無性. 應如二無作 分明業可得。
論曰.若汝計我於見等業猶如大地能持萬物者我應無常.地非常故。若如虚空無
障礙故容所作業我亦如是容見等業者我應無體猶如虚空.唯色無體是虚空故。
又如大地虚空於任持等無動作用我亦如是於彼見等應無作用.旣無作用執見
者等不應道理。又大地虚空任持無障二種功能分明可得.我於見等諸所作業無
别可得故不應理。
復次若執見等是我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頌曰.
********************
能燒及能斷 唯火等所作. 我於見等具 非如刀火等。
論曰.若汝計我執見等具能見能聞乃至了别如人執火能燒執刀能斷者不應道
理.何以故.世間現見離能執人火自能燒刀自能割.見等亦爾雖無有我亦應自有
見等作用.而汝不許.故此非喻。又復世間諸藴共合假想立爲我人衆生執持鎌等
能刈能斷.無别實我.故此非喻。
復次頌曰.
如光能照用 離光無異體. 是故於內外 空無我義成。
論曰.現見世間卽於光體有能照用說爲照者.離光體外無别照者.如是眼等有見
等用說爲見者乃至了别者無别見者等.是故內外諸法等無有我。
問若實無我云何世間有染有淨。答.染淨諸法從因緣生不由實我.何以故.頌曰.
如世間外物 離我有損益. 內雖無實我 染淨義應成。
********************
論曰.如世外物雖無有我而有種種災横順益事業成就.如是內法雖無有我而有
種種染淨義成.是故無過。
復次若無我者誰受果報誰能作業誰脫衆苦。頌曰.
位思煩惱分 無常變異故. 我常無轉易 受作脫應無。
論曰.汝所計我於苦樂等位善惡等思貪等煩惱一切時分常無變異.無變異故受
者作者及解脫者皆不應理如前已說。雖無實我而有世俗假者三時變異.受者作
者及解脫者時分差别皆得成就。
復次若無我者誰轉誰還.頌曰.
法性從緣生 展轉現相續 有因而不住 變異故名轉.
如身芽河燈 有種種作用 我常無變異 轉還不應理。
論曰.不由有我而有轉還.何以故.現見轉者必有生相前後相續展轉不斷恆現在
********************
前顯了可見.有因不住而復變異說名流轉.相續斷絕說名還滅.猶如身芽河燈有
往來等種種作用及有還滅.非汝所計常無變我有流轉用.流轉尚無何況還滅。
復次若唯諸行無有我者.世間現見彼彼有情若名若想差别應無。頌曰.
依我起名想 見二種過失. 是故遍一切 實我性都無。
論曰.不由名想實我得成.何以故.見二種過失故。若世間人於實我上起佛救等種
種名想者.於身等法彼解應無。若於身等起名想者不應說我有諸作用.所以者何.
世間現見起諸言說謂佛友能見德友能聞等。又見二種過失者.若執我見體性是
善任運現前能生染法不應道理.若是染法能證實我不應道理。又計我者執取我
時爲我能執爲見能執.若言我執我者不應世間執我之人有起疑惑謂爲有爲無
爲是何等.何以故.現見我故.若言見執我者汝今不應說我能取。由如是等種種過
失是故世間無真實我。
********************
復次若爾何故於正法中建立名想種種差别。頌曰.
爲言說易故. 隨順世間故. 斷除怖畏故. 顯德失二故。
論曰.[一]雖無實我而立有情名想别者有四種因.一爲令言說易故.二順世間故.三令
初學者離怖畏故.四爲顯自他功德過失有差别故。
復次若無我者世間不應纔見形相率爾便起有情之覺.又亦不應思覺爲先起諸
作業。頌曰.
率爾覺亂起 世間現可得. 覺爲先作業 有十種過失。
論曰.率爾生覺非證我因.何以故.錯亂覺心率爾而起現可得故.如於女身起男子
覺於男子身起女人覺.杌起人覺人起杌覺。
又汝計我思覺爲先起諸作業有十種過.何等爲十.頌曰.
覺.我.因.功用. 自在各等二. 有因及無因 當知十種過。
注:
[一]正法假立有情義見瑜伽卷六.
********************
論曰.若汝執覺爲因起諸作業是卽非我能起諸業.若我爲因思覺非因是則應無
思覺爲先起諸作業.又若汝執以我爲因能起作業卽應常起一切作業.若我非因
是卽我無所作.又若汝執有餘因法能爲因故起諸作業卽所計我無所造作.若更
無因卽應常起一切作業.又若汝執由內功用能有所作此亦如前有二種過失.又
若汝執我於作業得自在者卽應常作一切所愛不作不愛.若不自在卽非我相。
如是已說空相及成立今當顯示觀空真智所治薩迦耶見差别。頌曰.
不審決.遍行. 增益.及無事. 於事怖妄見. 譬喻五應知。
論曰.薩迦耶見當知五種.一不審事見如於繩見蛇.二遍行見謂染汙意相應妄有
身見於一切時常隨行故如於夢中見所受用.所以者何.猶如貧者於睡夢中自見
受用可愛境界.如是愚夫未起真如正覺已來常起妄計我見隨逐.三增益事見猶
如希望隨屬他女.四無實事見猶如小兒見幻化事.五於事怖見如人怖畏自畫藥
********************
叉。
如是已說所治差别.今當顯示能治差别.頌曰.
無體及遠離 除遣依三種. 對治諸縛想 十六種差别.
論曰.依止遍計所執等三種自體如其次第立三種空.一無體空.二遠離空.三除遣
空。又此三空對治諸縛諸想差别有十六種。[一]諸縛者有十四種相縛麤重縛應知.一
根縛.二有情互染縛.三所依縛謂依器世間諸根流轉.四於智無智縛.五於境妄境
縛.六後有愛縛.七無有愛縛.八執無因不平等因縛.九得上慢縛.十遍計所執自體
執縛.十一諸法自體執縛.十二諸法遍智自體執縛.十三補特伽羅自體執縛.十四
補特伽羅遍智執縛。諸想者謂六種想縛.厭此想故菩薩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脫.
云何名爲六種想縛.謂依身受心法發起內想名初想縛.卽依身等發起外想是名
第二.卽依身等起內外想是名第三.爲欲度脫十方無量無數有情界故發起大願
注:
[一]十四麤重縛見瑜伽七十五.
********************
修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於身等境謂有智慧正觀察住此分别想是名第五.
於身等境謂有我人正觀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又觀身等後後相成有十一種
想縛差别應知.何等十一.謂於身等起隨身等正觀察住及於染淨二諦第一義中
起分别想名初想縛.卽於染汙第一義中起有作想是名第二.卽於清淨第一義中
起無作想是名第三.卽於有作第一義中起流轉想是名第四.卽於無作第一義中
起於常想是名第五.卽於流轉由苦變異故起於苦想是名第六.卽於常法起無變
想是名第七.卽於流轉由生滅住異自相故及由自相有變異故起自相想是名第
八.卽於有變無變染汙清淨第一義中起能攝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卽於染淨一
切法所起染汙清淨我所有想是名第十.卽於染汙清淨諸法起於自體自相之想
是名第十一。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後後相成想縛差别及彼境界正觀察已.依止於
空修諸念住令心解脫.若於如是諸妄想縛得解脫時當知解脫一切想縛。十六空
********************
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初後空無[一]損
盡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
復次於此空境有六種愚無始流轉.何等爲六.頌曰.
自性.與執著. 不開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别流轉。
論曰.自性愚者謂一切有情無始流轉無智.自體執著愚者謂諸外道倒見相應所
起無智.不開解愚者謂無聞異生所起無智.失念愚者謂有聞異生及諸聖者所起
無智.一切遍愚者謂諸異生於衆生空及與法空所起無智.一分愚者謂聲聞等唯
於法空所起無智。
云何證得如是空理.謂由八種智。何等爲八.頌曰.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縛. 怖.無二.染.淨. 證得真空理。
論曰.一法住智.謂依素怛纜等安立法門智.二求自心智.謂於順決擇分位尋自心
注:
[一]原刻作緣.今依麗刻改.
********************
智.三住自心智.謂於見道位證真如智.四除心縛智.謂於修道位對治障智.五怖行
相應智.謂聖弟子智怖畏流轉大苦惱故.六無二分别智.謂菩薩智流轉寂滅過惡
功德不分别故.七不善清淨智.謂有學智.八善清淨智.謂無學智。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
猜你喜欢 重编曹洞五位序·慧霞 卷二十九·彭绍升 菩萨地持经 第三卷·佚名 第六十六卷·佚名 毗尼日用录·佚名 地神护法·佚名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印光 众经目录卷第四·彦琮 卷上·佚名 汝州风穴沼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论本第六第七第八)·窥基 卷第十四·晦翁悟明 佛说十地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