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斷人命學處第三

  爾時薄伽梵在佛栗氏國.時諸苾芻聞佛說不淨觀旣修習已於膿血身深生厭離

  便求鹿杖外道沙門令其斷命幷自相殺.凡爲殺者並由於事不忍[一]事及不忍煩惱

  斷他命根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

  死語言咄男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爲汝今寧死死勝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

  令死彼因死者.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此由人境及有殺心人想方便斷命成犯。此中境者謂是人及人胎也.言人者六根

  已具.人胎者謂託母胎有身命意根.由此是人同分所攝女男半擇迦體全不全咸

  注:

  [一]原刻作內懷瞋恨斷他命根.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成殺境。言故者顯非錯誤斷他命根.前境是人起心相稱。方便有二謂身及語.身謂

  以手等而行殺害.或持刀授與者知他欲自殺便以刀等置傍.或自持刀者謂己無

  力但自執刀令彼傍人扶手行殺或求他人令持刀殺.語謂欲令他死行勸讚等.於

  不樂死則勸喻令死若願死者則讚歎令死.言何用此罪累等者說夀存過重死後

  福多.言不淨者託不淨成故名不淨.惡活者勝人所棄故.言死勝生者欲令他歡喜

  故.隨自心念者我勸他死當招福德.以餘言說者非但說此更以別言而相勸讚.言

  彼因死者顯非餘事但由勸死。令他命斷得波羅市迦.若不死者得窣吐羅罪.先興

  方便遣殺他人後起悔心不欲其死前人雖死但得窣吐羅。言斷命成犯者謂因而

  致死。

  此中犯者.謂是苾芻以內身.或外甎等.或復兩俱如執刀等.或以毒藥.或爲坑穽.或

  將諸酒及以餘藥令彼心亂.或作咒術遣他迷惑.或作發機或於崖壍樓臺危險之

  處推令墮落.或於水火怖難惡處詭設方便遣向其中.或於寒夜露地令凍.人女人

  ********************

  男及扇侘等作有命想或復生疑起害方便.因茲致死皆他勝罪.若不死者得窣吐

  羅。或起全屍或起半屍令害前境得罪輕重隨境應知.此有別者如若彼二返害苾

  芻由先方便得窣吐羅.若苾芻害彼屍鬼得二麤罪.若害化形亦得麤罪。若於母無

  害胎有殺心柔蹋母腹若胎死非母得他勝罪.母死非胎但得麤罪.若二俱死波羅

  市迦.若俱不死窣吐羅罪.如是應知於母殺心非於胎子準前可識。於人女腹有傍

  生胎及非人胎故心墮者便得麤罪.於傍生腹知有人胎或知人趣變作傍生斷彼

  命時俱得本罪.若變己身爲傍生狀害他人時有苾芻想亦得本罪。欲害餘人错害

  父母及阿羅漢得窣吐羅罪.由於父等無殺心故.非阿羅漢作羅漢想或是羅漢作

  非羅漢想父母亦然.或於母等爲殺方便自在前死並得麤罪.有女遺胎餘女拾取

  內於己腹若殺後母不得逆罪.若出家時應問後母。若人作人想及以生疑皆得本

  罪.若於非人作人想疑殺得麤罪.若人作傍生想得惡作罪.作非人想亦得惡作。有

  情被趁苾芻見時殺想告他隨事成犯.於衆多人一有害心錯殺餘時窣吐羅罪.無

  ********************

  記心中但得惡作.作戲笑心而爲打拍因斯致死得惡作罪。未近圓時已興方便近

  圓之後方始命终兩種四句.準前應作。若起方便遣使行殺轉根爲尼亦得本罪.若

  二根生得前麤罪.退爲求寂亦同麤罪.下諸學處準两四句及轉根等準事應知更

  不煩述。若見有情或被水漂或時渴逼不手接不與水見其欲死有餘方便堪得相

  濟而不救者.或雖不願死作捨受心.彼若命终並得麤罪。若人被他餘人所害由此

  緣故決定命終餘命尚存斷得麤罪.不定死者得他勝罪。有急難來以身走避觸著

  餘人若無殺心死得惡作.若有殺心便得本罪。敬法出家保命求脫若自殺者得窣

  吐羅罪.若元無殺心意打牆等錯殺於人.或移轉病人不順其語.或爲療疾因卽命

  終此皆無犯.若於病者無有殺心然所陳說令其樂死.或時持刀或以繩索不審思

  察安病人邊或安毒藥皆得惡作.無智之人不令瞻病.設有急事要須看者應可善

  教極令存意.病人報言莫扶我起強扶令起若彼死者得窣吐羅.於餘威儀類斯應

  識。若涉路時扶輿病者準此應知.告病者云先洗方起因卽命過此雖無犯然不應

  ********************

  爲.有重病人共輿而去因致死者無犯此亦不應造次輿去.或看病者情生勞倦.或

  作惡意望彼資財.或出忿言任汝死去我不能看.因致死者並得麤罪。現有宜食與

  不宜者看病之人亦得麤罪.若無別可得者無犯。捺未熟癰死得麤罪.熟者無犯.以

  刀以針決開非過.先不善醫不應針剌.若治口疾行刀剌者窣吐羅罪.無醫可求剌

  之無犯.患痔之人不應割截應將藥咒方便蠲除。凡治病時應問醫者.若無醫人問

  解醫苾芻.此若無者問曾病者.無曾病人問諸老病.造次授藥得越法罪.若解醫者

  他來問時應生悲念施惠方藥無求利心無犯.若爲求利是所不應。若見破傷應於

  屏處而爲纏裹勿令俗人見嗤醫道.與他瀉藥不應捨去.善教所宜去亦無犯。見他

  苾芻病將欲死自己衣鉢更不修治彼若身亡所有衣資我當合得.此乃旃荼羅意

  得越法罪。亦復不應作殺害意而授人藥.當興好心欲令病差。見他授藥欲墮彼胎

  不作遮止得惡作罪。若以腰背倒負病人因致死者無犯不應如是.荷負病人作損

  惱心因而致死得窣吐羅。苾芻行時低頭而去觸殺前人無心非犯不應俯面而行.

  ********************

  作損惱心便得麤罪.殺心犯重。苾芻在路身嬰病苦不應推行然須數息.彼有資具

  應代擔負準望食時得至應去.若恐時晚應自前去到彼寺中洗鉢安座次爲請食

  以待病人.或可持食路中迎接.若不爾者得惡作罪。凡被傷人勿與醋飲.見他食噎

  愍念爲搥因死無犯.搥打之時宜可存意.應問病人何處求藥應如所教覓以相供。

  營作之時苾芻擲甎傷苾芻頭致死無犯.凡運甎等以手授手不應遙擲令破.必有

  破裂告知方[一]授。若昇梯時及在上作下裙應結勿使露身.若在餘時裙不須結。凡興

  造時苾芻相助應一時作不應終日.若在春時中前應作.若于冬月應午後作.可預

  察時休其事務令乞食人得洗手足.村坊往返不失食時。若有僧常無勞乞食.其授

  事人應以餘物作好飲食供給勞人.所設之飡名悅意食.僧伽貧者勸化餘人隨時

  供養或爲小食或非時漿或塗手足油.若不爲者[二]授事之人得惡作罪。苾芻擎重力

  盡便放遂打殺工匠此雖無犯不應自舉重擔.必須移者聞著俗人同時擎舉同時

  而放不相瞻顧放便得罪。凡人一擔苾芻兩人.若過此者不應持舉.苾芻及尼不應

  注:

  [一]原刻作受.今麗依刻改.

  [二]同上.

  ********************

  頭上及於肩胯擎持於物.若擎持者得惡作罪。若有賊來應作驚恐現叱喝相遙擲

  瓶瓨及杵木等或在身傍或時居後.勿興害意使有損傷。凡棄物時遣他遠避.若打

  著者此雖無犯不告而棄得惡作罪。避牛驚走推著小兒因此命終非故無犯.避牛

  之時應善用心。若以繩索縛諸有情.或告官司斬他手足.並窣吐羅罪。有虎狼處喚

  他共住因被傷殺者無犯.然於住處應審觀察。苾芻自打生支.佛言理應打此翻更

  打餘是無智者得惡作罪。上人鄔陀夷向白衣舍放身而坐不善觀察壓殺他兒.凡

  坐不看得惡作罪。

  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第四

  佛在薜舍離跋窶末底河側.時諸苾芻爲飲食故於親族前更相讚歎得上人法欲

  令衆知.爲求利養事及求利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實無知無徧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

  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諸具夀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

  ********************

  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言無知者於所知境不了無常等及可厭患.無遍知者謂於前境有無常等不如其

  事而遍察故.於有非有不能實知妄生邪解說非法故。又無知者謂上人法曾不知

  故.無遍知者謂不能遍了五藴法故。自知不得者謂於自身知未證故.上人法者卽

  勝流法也.謂望一切凡愚五蓋等法鄙劣惡事是勝上故.言寂靜者謂最妙也.言聖

  人者於罪惡法能遠避故.殊勝證悟者非由色力卽以聰明而能獲故。又釋云寂靜

  者謂是涅槃離衆煩惱故.殊勝證悟者謂四果聖人也。言智見者卽苦法忍及苦法

  智如次配之。又釋云智謂了知苦無常等.見謂見天龍等。言安樂住者謂能安住諸

  定地中所有功德.而言我知者謂知諦理等.我見者見諸天等。若先作妄語罪雖不

  自說豈可不犯他勝罪耶.何須說此異時等言。但令犯戒設不自說已得本罪.餘人

  於彼但可生疑未得卽作不共住事.是故須有異時等言方成不共住也。若問者他

  問方言.若不問者不問而說。上三邊罪理無差別.何故妄中方陳問等。若據前三亦

  ********************

  有此事.緣起有故唯於此說。虚者顯所陳說無有實義.誑者本所發心爲求飲食不

  爲勝事作斯妄說.妄語者先爲妄心方陳所說。

  此中犯者.苾芻說言我見提婆那伽藥叉健達婆阿蘇羅揭路荼緊那羅莫呼洛伽

  畢麗多畢舍遮鳩槃茶羯吒布單那.我時就彼或聞彼聲或來就我共我言說.作虚

  妄想而告前人彼若領解得波羅市迦.若言謗蘇畢舍遮鬼共爲上事者得窣吐羅

  罪。若云我已獲得二十種想謂無常想於無常爲苦想於苦爲空想於空爲無我想

  厭離食想於諸世間無愛樂想是過患想斷除想離欲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淤想

  膖脹想膿流想蟲食想血塗想離散想白骨想及觀空想.一一說時並得本罪。或云

  我得四定四空四無量六神通.又阿蘭若苾芻非人不惱者卽是聖人我住於彼亦

  不被惱.又於彼舍若是聖人坐勝妙座我亦受其勝妙之座.斯等悉犯波羅市迦。我

  正念時得法自相壓伏煩惱者此得重罪。我於三果未得而退或得而退.或爲密語

  我是學人學毗柰耶故.我是無學人已學三藏故.我得無所有無長衣鉢故.我是最

  ********************

  後生望前生說故.我是預流入河水故.我已得果謂得讀誦果故或得菴沒羅果.我

  離五怖無過去怖故.我斷煩惱無過去惑故.佛聲聞衆所應獲事我已得之謂阿笈

  摩等法及能善修諸根.我是大師解說法故.我是佛陀善覺惡事故.我是毗鉢尸佛

  聲聞弟子於諸佛邊盡歸依故.說斯等語內有詐情矯陳密說並窣吐羅罪.若無別

  意如言而說自言我得上人法時並得本罪。或云我得預流而非彼果.或云在某家

  者皆是聖人我在彼家然非是聖.但是聖者皆與某衣我亦受衣然非彼類.他人說

  我得預流果我實不得說餘果等類此應知.我於今日不得俗定過斯妙定亦復未

  得.我於某處獲得初定然實不與覺分相應.自書己名云得道果便報他云此作書

  人道我得聖果.此等皆得窣吐羅罪.不作如前詐密之語直言我得者皆得本罪苾

  芻.意顯勝法在己云有苾芻得如是等勝妙之事然不自言是我者並窣吐羅.若所

  說事合得窣吐羅罪如斯說時皆惡作罪.若前人不解語時亦準此重輕。若是聖人

  應就斯座遂便默然受其所請.他或告曰仁是婆羅門不答云我是能除衆罪故或

  ********************

  於六根善防護故.若是羅漢應取食食默然而受.皆窣吐羅罪.於去來時準此應說。

  又有釋云言所陳事以身相表問時默然得他勝罪。對人人想或復生疑他領解時

  便得本罪.對非人說時作人想疑得窣吐羅罪.無人有人想或時入定或他眠睡或

  對無知或他不領解倉卒而說.並得窣吐羅罪。無犯者如聖者大目連記薜舍離戰

  勝之事.復記天雨及以生男.入無所有定聞象王聲等.並皆無犯。

  何故初三他勝先婬後殺逆次而說.不如餘處殺盜婬妄而爲次第。此依犯緣前後

  而說.又依由前引生後故而爲次第.由不淨行便行偷盜.旣行盜已遂殺怨家.殺已

  問時便作妄語。又復煩惱最強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勝其相云何。謂無厭離不忍

  不證.然無厭離最強盛者立爲初二一於婬欲二於資財.不忍故行殺.不證故妄語。

  諸大德我已說四他勝法.苾芻於此隨犯一一事不得與諸苾芻共住.如前後亦如是

  得他勝罪不應共住。

  諸大德等者欲明四他勝法若犯一一皆不合共住。問.前是俗人無苾芻分.後時犯

  ********************

  戒與前俗人體有別不。答.如前在俗不是苾芻後犯戒時與前無異.故云如前後亦

  如是.不是望其四他勝中而云前後.結文準上得罪[一]應知。

  第二部十三僧伽伐尸沙法

  攝頌曰.

  泄.觸.鄙.供.媒. 小房.大寺.謗. 非分.破僧事. 隨從.污.慢語。

  [二]故泄精學處第一

  佛在室羅筏城.時鄔陀夷苾芻由染污心自動生支而泄不淨.此依婬事及婬煩惱

  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故心泄精.除夢中.僧伽伐尸沙。

  下之四戒亦皆同此。此初學處無女境事.雖無其事而得受樂.次二學處謂由身語

  作前方便。第四設異方便希求欲樂.第五爲他婬事而作方便。精有五種.謂轉輪王

  及灌頂太子其色青.餘子色黄.輪王大臣色赤.根已成者厚根未成者薄.此據本性

  注:

  [一]原刻作可.今依麗刻改.

  [二]藏本卷三.

  ********************

  作如是說.若被女傷或餘緣損此五種精一人容有。言除夢中者謂除於夢餘皆得

  罪.夢中雖有情識然無揩定實事可求.故不據斯以明其犯。設於覺位有流泄心.夢

  中泄時亦非本罪。言僧伽伐尸沙者.一事由衆故二體是有餘.假衆方除表非初重.

  僧伽是衆.阿伐尸沙是教.由奉衆教罪方除滅.又初之四戒體是無餘此是有餘.以

  可治故。

  此中犯者.苾芻爲樂或爲藥等或欲試力於自內身或外有情故流不淨得衆教罪.

  有餘處說設於外物非有情數故出不淨亦犯衆教。若興方便或捉或搦作受樂心

  欲出不淨.若出者僧伽伐尸沙.不出者得窣吐羅。覺爲方便夢中流泄.或復翻此作

  心受樂.或前興方便後乃息心.或作方便其精欲動卽便攝念.皆得麤罪。言欲動者

  謂精未離本處卽此無間不淨當流.雖精未流已有變狀.或在身中而泄出者謂精

  已轉動離於本處。或故作舞樂或空裏搖身或由打築或因摩按或以藥揩癢或逆

  流動根或揩氈褥或石木瓶等或於肉團故流不淨並窣吐羅罪.若不泄者皆得惡

  ********************

  作。若於頭項耳鼻及餘身分或於青脹膿流之處泄皆本罪。齊何名爲流泄不淨.謂

  身中流泄。若捉他生支故出不淨.或時量度自己生支或手捉搦爲樂摩觸故令興

  起.並得窣吐羅罪.若有染心看自生支得惡作罪。無犯者.因搔疥癢遂乃流泄.若跳

  坑若急走若揩[月*坒]若觸衣.若念故二若見愛境若入浴室受揩摩時或復倉卒觸著

  女身猛盛煩惱卽便流泄如難陀苾芻.或母子相遇不覺抱持.此皆無犯。若多欲者

  聽畜皮囊.羊鹿等皮熟之令輭內安沙灰施帶繫腰.不應著人衆中及香臺處幷制

  底畔睇.應灑令淨曬曝使乾勿令臭壞.若闕事者應更畜一屏處舉持。

  觸女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筏城.時鄔陀夷苾芻有女人來共觀房宇.因與說法便生染心觸彼女身

  隨意取樂.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與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臂若捉髮若觸一一身分作受樂心

  者.僧伽伐尸沙。

  ********************

  以染纏心者自有染心而非是纏.應爲四句.第一句者謂心生染著.第二句者謂於

  前境起愛縛心.第三句者二事俱有.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女人者謂可共交會於彼

  身分復無傷損.手謂腕前.臂謂腕後.髮謂頭髮及繫髮依。

  此中犯者.先有染心.堪行婬女.一一身分復無衣隔.於其九事悉皆有犯.謂觸極觸

  憑捉牽曳上下遍抱。觸謂以手創相觸著.極觸卽是頻摩觸.憑謂身相倚著.捉謂以

  手捉持.牽謂從遠牽來.曳謂近處曳取.上謂從下舉上.下卽從上擎下.遍抱卽是總

  急抱持.若苾芻於女人處爲斯九事作受樂心咸得衆教。若擬行不淨行雖無衣隔

  觸彼女身得窣吐羅罪。若一身壞若二俱壞若身多癬疥.若欲觸此而錯觸彼.若以

  髮毛爪齒而觸髮毛爪齒及乾枯骨.若復生疑爲此爲彼.若觸入滅盡定苾芻尼.若

  觸青瘀乃至骨鎖.皆犯窣吐羅罪。本欲觸女彼轉爲男子.若欲觸尼轉爲苾芻.若二

  俱轉卽是所觸女境轉作丈夫自己男形變爲女者.旣變爲尼觸男得重.更轉爲男

  得窣吐羅罪.若更轉時此當滅擯。具述轉根廣如大律如是應知。無堪小女丈夫半

  ********************

  擇迦無物隔者並窣吐羅罪.若有物隔幷傍生類咸得惡作。人女人女想若復生疑

  染意觸時並得本罪.非人女人女想疑窣吐羅.人女非人女想惡作罪.二形之人若

  女強者得僧伽伐尸沙.若異此者但得麤罪。母女姊妹作受樂心觸彼身時亦得麤

  罪.由羞慚境樂想不生.若無羞慚卽得本罪。若於女根以腳指蹴若土瓦打皆得窣

  吐羅。凡諸苾芻不應畫作女人形狀及餘有情皆惡作罪.其無犯者若圖白骨若畫

  髑髏若香泥畫地爲衆華彩。若無染心觸母女姊妹等.若復於餘作母等想.或若觸

  時心同觸地.若復好心欲觀女身冷熱堅輭.若女墮火中若見食毒藥若持刀劍害

  若墮坑陷若見水漂皆應救濟。拯溺行法今當說之.若見女人被水漂溺自有力者

  應可救濟.勿生染念作母女想而牽取之.若被溺人不能動轉應於沙土上合面安

  置.應須看守不得棄去.置處不應逼近苾芻.有緣去時令他看守.其誦經者應誦經.

  若習定者應攝念.若囑牧者而爲觀守方行求食食已應可檢看死活事須審諦。五

  種傍生可憑渡河謂是象馬特牛水牛犛牛.若牸傍生不應憑渡。若持浮囊以充利

  ********************

  涉.囊須染熟不應彩畫。若母來抱.若女坐懷中.若卒倒地墮女人上.若於迮路口觸

  女脣.此皆無犯。入乞食時應須用意.女有欲意乞水飲時以手逼口而飲水者苾芻

  不應連注與水或令掬飲.待盡更傾.若異此者便得惡作.女無染心連注無犯。

  說鄙惡語學處第三

  佛在室羅筏城.時鄔陀夷苾芻見諸女人入寺中看共爲鄙語染心調弄因招譏醜.

  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共女人作鄙惡不軌婬欲相應語如夫妻者.僧伽伐尸沙。

  染纏義如上.女人者謂人女也解善惡言。此中爲顯過失故共相故自相故譬喻故.

  過失者謂說鄙惡言自體及因皆是雜染現是鄙穢當墮惡趣故.共相者謂作不軌

  言軌則上人之所棄故共知是非法.自相者婬欲相應之言.譬喻者謂如夫妻也。

  此中犯者.有九種言皆得本罪.苾芻染心對有知人女直說異說直乞方便乞直教

  曲教若引事若讚歎若瞋罵.於斯九事一一若與鄙惡之言念而說者犯僧伽伐尸

  ********************

  沙.若彼不聞若聞而不解若無鄙惡字者得窣吐羅罪。如是人女來對苾芻說斯九

  事染心而受隨言應答共說不軌亦得本罪。言直說者汝三瘡門實是可愛.言異說

  者汝三瘡門不是好物.言直乞者汝來共我行如是如是事.方便乞者顯憐愛意我

  當於汝極生愛念.言直教者若有女人作如是事此女必爲男子愛重汝今亦可作

  如是事我當愛汝.言曲教者若有女人作如是事爲男所愛汝今頗能爲斯事不.教

  其委曲故名曲教.言引事者某甲女人已先共我爲如是事汝今共我亦應作之.言

  讚歎者姊妹若能共我作如是事當招天樂.言瞋罵者說鄙惡語而爲罵詈.謂正說

  交會鄙惡之言皆得本罪.若更有餘言說與婬欲法交會之言相參涉者亦得本罪。

  若爲他作鄙惡之語若遣使若傳說若書印手印.若言汝根缺壞是罪惡物可共我

  交與我同臥汝之所愛可共分張.然此不與鄙惡之字葉婆合說.若對入滅定尼若

  告彼云姊妹與我葉縛女人解意.若見苾芻尼著好衣服作如是語姊妹汝著婬服

  欲覓丈夫.若言少女汝若不能忍欲事者何不以熱火頭內女根中.若復語言汝可

  ********************

  共驢行如是事.汝腰下物可持與我.汝所愛物宜應惠我.女人解意答言我今現辦.

  若言可與我水女云無水苾芻報言汝卽是水.如是乃至可與我餅汝卽是餅.然彼

  女人知曉其意女人問言何意不樂答言由欲得汝.若人稟性好爲鄙語若對丈夫

  及扇侘等實無有女作有女想說鄙惡語.此等皆得窣吐羅罪.若小男小扇侘若傍

  生類實有女人作無女想得惡作罪。若心無簡別隨有女人卽得本罪.若作局心對

  彼不言對斯當說若有彼者得窣吐羅.實是鄙語作非鄙想者無犯。鄙語鄙語想疑

  人女人女想疑僧伽伐尸沙.非人人想疑窣吐羅.人非人想惡作罪。有餘處說若有

  女人說鄙惡語以言領受情歡其事雖不自說鄙惡之言亦得本罪。若說葉縛時意

  道糠麥.設道葉婆之言及餘鄙語若於方俗不諱此言者說皆無犯。

  索供養學處第四

  佛在室羅筏城.亦由鄔陀夷苾芻從他女人求索供養.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於女人前自歎身言姊妹若苾芻與我相似具足尸羅有勝善法

  ********************

  修梵行者可持此婬欲法而供養之.若苾芻如是語者.僧伽伐尸沙。

  此中索供養者謂供養身.言具尸羅者謂戒藴圓滿.有勝善法者謂定藴具足.由此

  清淨諸德圓滿故如善好金.言梵行者謂與慧藴相應.梵謂涅槃此行能趣故言梵

  行.梵之行故名爲梵行.又善法者少欲等德共相應故。

  總論犯相有十八種.謂自說言我是最勝殊妙賢善應供可愛廣博.極最極勝極殊

  極妙極賢極善極應供極可愛極廣博.意顯己身善法圓滿於諸供中是其最故.稱

  揚如來最勝德故.餘供養中是殊異故.是質直心所生起故.是黠慧性所出生故.是

  樂法心所發起故.有此法人乃是王等所供養故.有好名稱徧諸方故.是勝功德所

  住處故.如其次第隨配前九卽於此九事有超絕.更加極言復成其九.此十八事具

  如廣文。若有染心說此語時前人領解並得本罪.尸羅等二一一別說亦得本罪。若

  無交會鄙惡之言或無如我相似之言說斯諸事得窣吐羅罪.若無交會及無如我

  相似之言但得惡作罪。若對堪行婬女得根本罪.若無堪者得窣吐羅。有堪丈夫及

  ********************

  半擇迦亦窣吐羅.無堪丈夫及半擇迦諸傍生類咸得惡作。餘相應處凖上應思。

  媒嫁學處第五

  佛在室羅筏城.時迦盧蜜栗伽羅子爲舊知識而行媒嫁.時諸白衣或讚或毁外道

  異學復生譏論.[一]其事同前因諍恨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媒嫁事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若爲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

  伐尸沙。

  有三處定主定事定時定成媒嫁罪.言主定者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言事定者

  謂於男女婦及私通行媒嫁事.言時定者乃至須臾。言媒嫁者往來通信也.言婦事

  者有其七種.何等爲七.謂水授財索王旗自樂衣食共活須臾。言水授者謂其父母

  取水[二]授他方付其女.言財索者謂其父母取財行娉.言王旗者王自領軍征伐他國

  或是餘賊打破村坊所獲婦女用爲妻妾.言自樂者自心希願與他作婦.言衣食者

  爲求衣食自來作婦.言共活者兩各有財以共活命契爲妻室結意同居.言須臾者

  注:

  [一]原刻作因鄙惡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原刻作受.今依麗刻改.

  ********************

  謂非多時爲夫妻事亦名無雜婦.言無雜者雖有夫主守法清居有異常流故稱無

  雜。言私通者謂是未嫁或嫁夫死欲行私事爲他遮護。據能遮護總有十種.謂父護

  母護兄弟護姊妹護大公護大家護.若無此六有餘親屬所防護者名爲親護.若婆

  羅門種名爲種護.婆羅門氏族名爲族護.無斯種族總名王法護.若有女人奉法而

  住貞心無雜是名法護。

  苾芻於此若七若十作媒嫁心受言問彼返報爲三.若自往若遣使展轉遣人咸皆

  使攝.若自爲一遣他作兩.若自作兩遣他爲一.但令和合咸皆衆教.若爲一爲二或

  不和合但得方便窣吐羅罪。凡爲媒處人有尊卑.尊謂家長取言爲定.翻此成卑.若

  受言往問及以還報二處皆尊卽犯本罪.若一尊二卑二尊一卑應知尊處並皆[一]

  罪.卑咸惡作.若将卑語報彼尊人亦得恶作。有其三事雖不報言亦成返報.一期處

  二定時三現相.若見我在某處住時則知事合是謂期處.若某時見我則表事成是

  謂定時.若見我持鉢或著新衣則知事合是謂現相.作斯三事他解之時便成返報。

  注:

  [一]原刻作並.今依麗刻改.

  ********************

  又有三事亦成媒業.一言二書三手印.用斯三事受言問彼及以還報.或以一事而

  爲三者.或時間雜皆得本罪。上來明合.次當辯離.離事不同有其七種.一正鬬時離

  二鬬後方離三折草爲契四擲瓦作期五對證言離六言非我婦七大聲徧告鄰伍

  咸知.初之三婦作初三離.媒之使和得惡作罪.其次三離和得麤罪.末後一離和便

  衆教.下之四婦及十[一]私通.隨七種離和皆衆教。若指腹媒嫁若生男女若俱男俱女

  若半擇迦.若媒非人傍生.若復媒尼及以苾芻若梵行者.若自爲己若孩僮女.若媒

  嫁時隨一形轉或二俱轉.於其三處往返之時一住本性二是亂心一是亂心兩非

  心亂.諸如此類並得窣吐羅。若有俗人來請僧伽爲作媒事.詳和遣使並獲本罪.若

  一人獨擅爲媒合者則一人犯。或已近圓或近圓時爲其三事有兩四句.同上應知。

  若近圓已爲其三事便得本罪.餘兩二句由近圓故並得麤罪.餘兩爲三咸得惡作。

  若告他云何不索婦得惡作罪.若復告云彼家有女何不求之意爲媒合便得麤罪。

  爲他行媒作三事已若父母變悔若男女身亡若遇病緣若遭飢儉.由是緣闕並窣

  注:

  [一]原刻作和.今依麗刻改.

  ********************

  吐羅。若有女人令苾芻報餘家主言我家人物咸悉屬君。苾芻知情而爲傳報.或許

  爲衆作施食緣.若女與男先爲期契囑苾芻曰大德若見彼某甲男請報我於某處

  相待.作此等時並得麤罪.若不知彼意爲傳信者無犯。若女人令苾芻去拳打男肩

  此無惡心故得輕罪.若言此男何不爲入舍聟.若言此女何不事姑.若言此男何不

  別室.但是片言與媒事相應所有言說皆惡作罪。弟子語師我欲爲他作媒嫁事.師

  聞此語默而許者得窣吐羅。諸餘學處準此應知。凡爲媒嫁要待男女爲交會事方

  得本罪。

  何因四學如是次第。凡諸男子未知女意先且執手欲試其情.若聽許時次當捉臂

  乃至咽腹漸更觸餘.若不許時便說鄙語以誘其情.此對不信女人爲斯二事.若信

  敬女知其樂福作衆善語而勸喻之.此三據其自身染欲.次一爲他因求衣食作媒

  嫁事和合男女也。

  造小房學處第六

  ********************

  佛在室羅筏城.時諸苾芻爲造房舍作務繁多由此亂心廢諸善品.又數乞求惱諸

  施主因招譏醜.由住處事諍恨住處鄙業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乞作小房無主爲己作當應量作.此中量者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是

  苾芻應將苾芻衆往觀處所.彼苾芻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

  芻於不應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自乞作房無主自爲己不將諸苾芻往觀處

  所於如是處過量作者.僧伽伐尸沙。

  言自乞者隨己欲樂若草若木而自求覓.言營作小房者若自作若使人.無主者謂

  無別人與之爲主.爲己作者非爲僧伽.當應量者煩勞廢業不令傷大.恐迮致患不

  容過小。言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者計佛十二張手長中人十八肘.以中人三張

  手成一張手。言是苾芻應將苾芻衆等者爲防三事故.謂不將諸苾芻共觀處所違

  法修營若有蟲蟻蛇蠍等穴是名不淨處.又復觀察若近王家或長者宅若外道舍

  若苾芻尼寺若斬伐大樹名有諍競處.又復觀察若近屋邊一尋之內有井及道若

  ********************

  近懸崖名無進趣處.此皆不應與法.異此應與。造房苾芻應向本處從衆乞觀.若合

  衆俱往若差別人去.不應遙信便不觀檢。旣觀無妨應對衆前白言大德應知彼處

  房地我已觀訖應法清淨宜可知時.應先作白次爲羯磨。

  若諸事皆違.造房已了堪應受用得衆教罪。若不清淨處有諍緣邊無進趣.衆不觀

  許.肘量增多.此諸過中隨有其一。或時有過造而中休若被他奪.若已興功而便命

  過.若作白衣若爲求寂若用己物.並窣吐羅。若有苾芻語餘苾芻言爲我造房勿令

  違法.若彼苾芻違法作者.自得其罪。若遣他者作如是言此處善好可爲作房我乞

  木等以相供濟而實不淨.二並得罪。或時十人共造一房同興方便.十俱得罪。若令

  他造房若起疑心爲作不.作房竟並得窣吐羅。無犯者.得先成屋及舊受用房.幷大

  蚊幬.此皆無犯。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

猜你喜欢
  卷之二·佚名
  卷之五·佚名
  卷第三十·志磐
  喻爱欲品第三十二之二·佚名
  卷之五·别庵性统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卷上·祩宏
  观心论疏卷第五·灌顶
  杂阿毗昙心论 第二卷·佚名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花大曼拏攞品一卷·佚名
  佛说宝雨经卷第六·佚名
  弟子死复生经·佚名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佚名
  卷四百三十六·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四·明佺
  卷第十三·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初编·卷十·沈瘦东

    牧斋论诗,多有可取者。如云:"古之和诗,莫善于江淹。江之言曰:'蛾眉讵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论诗而至于动魄悦魂,精矣,微矣。"(《宋之建唱和集序。》)"唐之李杜,光芒万丈,放而为昌黎,达而为乐天,丽而为义山,谲而为

  • ◆栯堂禅师益(栯堂山居诗)·顾嗣立

    益字栯堂,温州人。大慧杲四世法嗣,得法于净慈隐公。住庆元奉化岳林寺,世传《山居诗》一编,蘗庵黄僧游广陵,得于东隐精舍。为元时旧刻。如「春暖鹿眠三径草,夜寒雁叫一天霜。」「椶鞋踏冻石梯滑,松帚扫霜山径阴。」「相韩卿赵

  • 第廿五折 岳侯死狱·冯梦龙

    [外扮狱卒上]事到头来不自由,恨伊奸贼忒凶谋。可怜忠义今朝命,付与无常万事休。自家狱卒隗顺便是。适才奉堂官之命,说有秦丞相手书密谕,要讨岳老爷的气绝,限今晚三更时回报。唉,岳老爷是个忠臣,怎教我做这样没天理的事?但事已

  • 卷三·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五首 【起熙寜已酉还京师至辛亥乞外除通判杭州赴任由陈頴过广陵作】 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二首

  • 河东赋译文·扬雄

    汉成帝元延二年农历三月,皇上准备祭地神,于是率领群臣渡过黄河,奔赴汾阴县。祭祀完毕后,一路上游历了介山,绕过安邑县,瞻望龙门山,游览了盐池,登上了历山。当登上了历山,就可以看到八方荒远之地,寻觅到殷、周的遗址,自然就追思昔

  • 卷三·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三 夏后氏大禹【史记作帝禹】 丙子元岁春正月 夏小正曰【夏小正夏时之书见大戴礼戴德作传与正文合为一篇朱子仪礼别出之】春正月啓蛰【愚按今二月始惊蛰而

  • 续编小引·沈德符

    今上御极已垂五十年。德符幸生尧舜之世,虽困处菰芦,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藿食者,但能粗忆梗概而已。至于风气之转移,俗尚之改革,又渐与往年稍不同。盖自丙午、丁未间。有《万历野获编》共卅

  •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二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访求胡煦遗书情形并开列书目呈览折·佚名

    二二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访求胡煦遗书情形并开列书目呈览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河南巡抚臣何煟跪奏,为遵旨查办事。窃臣先后恭奉谕旨购访遗书,并饬令将现在有无购得成数,卽行开单具奏。随将各属已据送到书籍,开列目

  •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司马迁

    宋尚斋何平译注【说明】韩安国是汉初名将,他不仅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时有功,而且在后来对匈奴的作战中也是重要的将领。他的发迹是在为梁孝王出使朝廷时,因在汉景帝面前,替梁孝王辩护而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随后虽曾因犯

  • 弁言·佚名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凡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敕撰。前十一卷,著錄明季殉節臣民;後一卷,特存建文死事人士。其內容說明,已具見「四庫全書提要」(見下),不贅。所應指出者,這是清廷別具用心之作,不止可視為「貓哭老鼠」而已。「

  • 大宝积经论卷第一·佚名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世间救  苦海度彼岸  大悲降魔怨  我释宝积经  庄严十六种  真实微妙义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问曰。汝欲释宝积经。应先释此法。问以何义故。名为宝积。答曰。

  • 普达王经·佚名

    失译人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一时众祐游于闻物国只氏之树给孤独聚。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夫延国王。号名普达。典领诸国。四方贡献。王身奉佛尊法。未尝偏抂。常有慈心。愍伤愚民。不知三尊。每当斋戒。辄登高观

  • 卷第六十八·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照启其心。思惟观察见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

  • 胡文敬集·胡居仁

    诗文别集。明胡居仁(谥文敬)著。三卷。所作诗文不多,由其门人余祐搜罗遗佚,编成本集。卷一、卷二为文,卷三为诗。有《四库全书》本、《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徐时栋

    浙江有“方志之乡”之称,在方志发展史上地位突出。以宋元流传于世的方志为例,全国现存完整和较为完整的约有40余种,其中今浙江境域占了 19种之多。在这些方志之中,徐时栋所校勘发行的庆元府的六本方志,也就是烟屿楼本

  • 杨柳青小志·张江裁

    张江裁纂,民国27年(1938年)《京津风土丛书》铅印本。一卷。杨柳青旧为天津一大重镇,向无专志,此为首创,系张氏客津之时,游杨柳青后,以数日之力而成。分为疆域、河流、产业、民气、风俗、神庙、诗征。全志于风俗民情着

  • 庚溪诗话·陈岩肖

    诗话。宋陈岩肖撰。二卷。岩肖字子象,金华(今属浙江)人。官至兵部侍郎。此编分上、下卷。首记宋代及前代帝王之作,次论唐宋诗人作品。记帝王诗事,评帝王作品,不盲目诵圣,有一定见解。记唐宋诗事多翔实,且时辨证。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