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問.云何修習。答.

  四神足為根 欲進心思惟. 四無量住持 謂慈悲喜捨。

  於此四無量中習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禪那.如是第二如是第

  三如是第四。彼得禪那已得身心輕.彼以身心輕具足故出生入神通道.出生入神

  通道具足故便生神足.謂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於中欲者向法.精進者成就法.

  心者於法觀察.思惟者於法善巧。彼菩薩於神通若信解若作用其心自在隨欲所

  行.以善成熟故自根本住持故諸處順行如風遍空.於中菩薩得四無量及四禪那

  已若信解若作用出生天眼.若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若學人及聲聞獨覺天眼於

  ********************

  中獨有增上之力清淨勝過光明勝過上首勝過殊異勝過.其眼無礙世間色相麤

  細遠近隨其所欲彼皆能見.如是聞天人畜生等聲.如是念知前世無邊無際.如是

  知他心與貪欲等俱乃至八萬四千差别.如是得無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諸所應調

  伏眾生悉令調伏。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眾如殺者 應作如是觀。

  長夜以諸樂具受用因緣雖守護將息長養此地等四界.而速疾發動不知恩養不

  可依怙不可委信故.應當觀察猶如毒蛇.以無主故離我我所故眼等諸入有六賊

  眾逼惱可畏故應當觀察猶如空村.共和與物破壞打罰不能遮障故猶如殺者於

  五受眾應當日日如是觀察。

  重法及[一]法師 亦捨於法慳 教師勿捲祕 聽者勿散亂。

  於此有四種法能生大智應當受取.於法及法師中應當尊重.亦捨法慳隨所聞法

  注:

  [一]此下一大段依據寶積經普明會.瑜伽七十九謂之菩薩藏教授.

  ********************

  隨所習誦為他演說.若有樂欲法者教師勿為捲手祕惜.聽者勿散亂謂莫有異欲。

  無慢無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為眾而說法。

  復有四種法是大智相應當受取.所謂遠離自高輕他無憍慢故.棄捨利養恭敬名

  聞無希望心故.於無明闇障眾生中唯悲愍故.尊重恭敬為其說法.以此四種法故

  菩薩大智具足應當受取。

  於聞無厭足 聞已皆誦持 不誑尊福田 亦令師歡喜。

  多聞無厭.聞已持法.持法已順法行法.不誑所尊福田.亦令教師歡喜.此法是菩提

  心不忘失因。

  不應觀他家 心懷於敬養. 勿以論難故 習誦於世典。

  不應為供養恭敬因緣往觀他家.除為安立菩提心因緣.亦不應欲為論難故習誦

  諸世論等.除為多聞因緣。

  ********************

  勿以瞋恚故 毀呰諸菩薩. 未受未聞法  亦勿生誹謗。

  何以故.為護續生善法因緣。

  斷除於憍慢 當住四聖種. 勿嫌於他人  亦勿自高舉。

  斷除憍慢者於諸眾生中當下心如狗斷除我慢.於輕儉衣食臥床藥具四聖種中

  亦應當住.於彼聖種知足故不應嫌他亦不應自高舉。

  若實不實犯 不得發覺他. 勿求他錯失 自錯當覺知。

  他同梵行者犯罪若實若不實皆不應發覺.他有錯失不應求覓.唯於自錯即應覺

  知。

  佛及諸佛法 不應分别疑. 法雖最難信 於中應信之。

  於佛不應分别.以世尊具足未曾有法故.亦於佛法不應疑惑.以於諸眾生是不共

  法故.及於最難信佛法中以深心清淨故應當信之。

  ********************

  雖由實語死 退失轉輪王 及以諸天王 唯應作實語。

  若菩薩由實語故若奪物若死雖退失轉輪王及諸天王唯應實語.何況其餘而不

  實語。

  打罵恐殺縛 終不怨責他 皆是我自罪 業報故來現。

  諸有他來打罵恐怖殺縛幽閉皆是自罪應當有此.終不瞋他.此是我業前世已作

  今時還受相似不愛之果.彼諸眾生都無有罪.唯是我罪業報來現應當有此。

  應極尊重愛 供養於父母. 亦給侍和尚 恭敬阿闍梨。

  於父母所應當極愛尊重供養應作天想.隨父母意令得悅樂離諂幻心.又應恭敬

  給侍和尙阿闍梨.隨和尙阿闍梨所說法中無有內祕皆為外化。

  為信聲聞乘 及以獨覺乘 說於最深法 此是菩薩錯。

  此中菩薩有四種菩薩錯失應當捨離.所謂於聲聞獨覺乘諸眾生中為說最深之

  ********************

  法是菩薩錯。

  為信深大乘 眾生而演說 聲聞獨覺乘 此亦是其錯。

  於信深大乘諸眾生中為說聲聞獨覺乘是菩薩錯。

  大人來求法 慢緩不為說 而反攝受惡. 委任無信者。

  若有正住大眾生來有所求時應即為說善法.而更慢緩破戒惡法反攝受之.是菩

  薩錯。於大乘中未有信解未以四攝事成熟者而信任之.是菩薩錯。是為四種。

  遠捨所說錯 所說頭多德 於彼當念知 亦皆應習近。

  此中所說四種錯失應遠捨離.以此去菩提遠故.若聲聞獨覺乘中所說頭多等及

  餘功德但知彼等不與菩提作障礙者.於彼彼中亦應習近。

  等心平等說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應 諸眾生無别。

  此四種菩薩道應當習近.何等為四.所謂諸眾生中起平等心.諸眾生中平等說法.

  ********************

  諸眾生中平等善安立.諸眾生中令正相應.此等皆無差别.是為四種。

  為法不為利 為德不為名 欲脫眾生苦 不欲自身樂。

  此四種真實菩薩應當覺知.何等為四.所謂但為於法不為財利.但為功德不為名

  稱.但欲脫眾生苦.不欲自身安樂。

  密意求業果 所作福事生 亦為成熟眾 捨離於自事。

  若於業果密意欲求作三福事.生此福時唯為菩提利樂眾生.亦唯為菩提成熟於

  眾.為利眾故捨離自事.此是四種真實菩薩。

  親近善知識 所謂法師佛 勸勵出家者 及以乞求輩。

  此四種菩薩善知識應當親近.何等為四.所謂法師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聞慧故.

  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諸佛法故.勸出家者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諸善根

  故.乞求者是菩薩善知識為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種菩薩善知識應當親近。

  ********************

  依止世論者 專求世財者 信解獨覺乘 及以聲聞乘。

  此四種菩薩惡知識應當知之.何等為四.所謂世論者習近種種雜辯才故.攝世財

  物者不攝法故.獨覺乘者少義利少作事故.聲聞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惡知識 菩薩應當知 復有應求者 所謂四大藏。

  如前所說四種知識是惡知識知已應離.復有應求得者所謂四大藏。

  佛出聞諸度 及於法師所 見之心無礙 樂住空閑處。

  此四種菩薩大藏應當得之.何等為四。所謂奉事出世諸佛.聽聞六波羅蜜.以無礙

  心見於法師.以不放逸樂住空閑之處.此是四種菩薩大藏應當得之。

  地水火風空 悉與其相似 一切處平等 利益諸眾生。

  與地水火風虚空等有二因緣相似菩薩應當攝受.所謂平等故利益故.如地等大

  及虚空五種於有心無心中一切處平等無有異相諸眾生等常所資用而無變異

  ********************

  不求報恩.我亦如是乃至覺場究竟為諸眾生之所資用而無變異不求報恩。

  當善思爲義 勤生陀羅尼 勿於聽法者 為作於障礙。

  義者佛所說義.於彼當善思惟若共談若獨住應如是作.又安住禁戒清淨心意精

  勤鮮潔當生及聞銀主海主等陀羅尼.又於聽法者所勿以微少因緣而作障礙.為

  離法災生業故。

  惱中能調伏 小事捨無餘 八種懈怠事 皆亦應除斷。

  惱中能調伏者於中有九種惱事.所謂於我作無利益已作今作當作是為三種.於

  我親愛作無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復為三種.於我憎嫌與作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復

  為三種.此等皆作惱事.於此九種惱事之中當自調伏。小事捨無餘者於中有二十

  種小事.所謂不信〈一〉無慚〈二〉諂幻〈三〉掉〈四〉亂〈五〉放逸〈六〉害〈七〉無愧〈八〉懈怠〈九〉憂〈十〉昏

  〈十一舊睡〉睡〈十二舊眠〉恨〈十三〉覆〈十四〉嫉〈十五〉慳〈十六〉高〈十七〉忿〈十八〉悔〈十九〉悶. 〈二十〉此

  ********************

  等二十種小事皆捨無餘。八種懈怠事皆亦應除斷者於中有八種懈怠事.所謂我

  欲作務即便安臥不發精進〈一〉我作務已〈二〉我欲行路〈三〉我行路已〈四〉我身疲乏不

  能修業〈五〉我身沈重不能修業〈六〉我已生病〈七〉我病得起不久即便安臥不發精進.

  〈八〉由此等故應得不得應到不到應證不證.此等八種懈怠事中為除斷故應發精

  進。

  莫作非分貪 横貪不稱意. 離者皆令合 無問親非親。

  若見具足利養名聞安樂稱譽福德眾生於彼具足福中莫作非分貪心.以作非分

  貪心則不稱意是故所不應作.又於各各共諍離壞眾生中無問親與非親皆令和

  合同心相愛。

  於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當得於空 彼惡過身見。

  依空拔除大無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若依得空而行則於有身見人難治過

  ********************

  之惡亦過之.以諸見行由空出離.若着空見彼不可治.以更無令出離故。

  掃塗與莊嚴 及多種鼓樂 香鬘等供具 供養於支提。

  於如來支提及形像所掃地塗地香鬘燒香末香華蓋幢旛等莊嚴供養之具當作

  供養.為得端正戒香自在故.貝笛箜篌腰鼓大鼓雷鼓拍手等種種鼓樂供養.為得

  天耳故。

  作種種燈輪 供養支提舍 施蓋及革屣 騎乘車輿等。

  支提舍中應以種種香油蘇燈鬘等善作供養.為得佛眼故.布施傘蓋皮鞋象馬車

  輿乘等.為得菩薩無上神通乘不難故。

  專應喜樂法 樂知信佛得 喜樂給侍僧 亦樂聞正法。

  於中菩薩常應如是喜樂於法.莫喜五欲福樂.當知信佛所得之利.莫唯信樂見於

  色身.當於僧中以諸樂具常喜給侍.莫唯喜詣問訊而已.常喜聞法無有厭足.莫唯

  ********************

  喜樂暫聞其語。

  前世中不生 現在中不住 後際中不到 如是觀諸法。

  因緣和合力故及無所從來故前世中不生.念念破滅故及不住故現在中不住.滅

  無餘故及無所至去故後際中不到.應當如是觀察諸法。

  好事於眾生 不求彼好報 當為獨忍苦 不自偏受樂。

  菩薩於諸眾生當以好事而利樂之自不希望.彼等眾生利樂好事及諸眾生有無

  量種種苦相我獨為其忍受.我有樂具於諸眾生受用為樂。

  雖足天福樂 心不舉不喜. 雖貧如餓鬼 亦不下不憂。

  雖住大具足福報天中其心不作喜之與舉.雖為餓鬼貧窮破散逼惱此最難活不

  應生下心亦復不應憂.何況人道貧窮破散。

  若有已學者 應極尊重之. 未學令入學 不應生輕[懱-罒+(冂@人)]

  ********************

  若有已學眾生於彼應作至極尊重.若未學者應令彼等入學.亦不應輕[懱-罒+(冂@人)]之.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親近 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應當問訊合掌向禮等而恭敬之.亦應為彼說持戒福.若破戒者應令入

  戒.亦應為彼說破戒罪。智具足者應當親近.亦應為彼顯智慧德.愚者應令住智.亦

  應為彼演愚癡過。

  流轉苦多種 生老死惡趣. 不怖此等畏 當降魔惡智。

  菩薩於流轉中流轉多種生老死憂悲苦惱等.地獄畜生餓鬼阿脩羅惡趣等不應

  怖畏.唯當降伏惡魔惡智。

  所有諸佛土 摶聚諸功德. 為皆得彼故 發願及精進。

  十方無量諸佛國土若佛土具足若佛土莊嚴.若從諸佛菩薩聞若自見之彼皆摶

  聚殊勝功德.皆令彼等入到自佛土中.應當作如是願隨所願即隨成就.亦應如是

  ********************

  精勤修行。

  恒於諸法中 不取而行捨. 此為諸眾生 受擔欲荷負。

  以取故苦.不取故樂.作是念已恒於諸法不取而捨。雖不取而捨.若此先時為趣菩

  提故作願受擔.眾生未度者我當度未脫者我當脫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此應荷負.

  為諸眾生故。

  正觀於諸法 無我無我所. 亦勿捨大悲 及以於大慈。

  說諸法無所有如夢如幻故.諸法無我其無我所者觀無相故.如是以最勝義法觀

  此相時然於眾生亦不捨大悲及以大慈.如是應當倍復稱量歎言.奇哉彼諸眾生

  癡闇所覆著我我所於此最勝義道法中而不覺知.我當何時令彼眾生於此最勝

  義道法中而得覺知.是為於眾生中不捨大悲及以大慈。

  勝過諸供養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謂法供養。

  ********************

  若有以諸供具供養諸聲聞獨覺菩薩及佛世尊.所謂或以諸華香鬘末香燈輪供

  養.或以諸蓋幢旛供養.或以諸音樂等供養.或以諸藥美飲食等布施供養.若欲勝

  過彼諸供養以供養佛.復何者是。答言所謂法供養。

  彼法供養復有何相。

  若持菩薩藏 及得陀羅尼 入深法源底 是為法供養。

  於中若與菩薩藏相應如來所說經等.甚深明相背諸世間難得其底難見微細無

  著了義.以總持經王印印之不退轉.因從六度生善攝所攝順入助菩提法合正覺

  性.入諸大悲說於大慈.離眾魔見善說緣生.入無眾生無命無長養無人與空無相

  無願無作相應.坐於覺場轉於法輪為天龍夜叉乾闥婆之所讚歎.度在家泥攝諸

  聖人演說諸菩薩行.入法義辭樂說之辯.震於無常苦無我等音聲之雷.怖諸外論

  見得之執.諸佛所歎.對治流轉示涅槃樂.如是等經若說若持觀察攝取是名法供

  ********************

  養。又法供養者得不退墮順行總持故.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相應深法中入至其底

  無動無疑.是名最勝義中法之供養。

  應當依於義 莫唯愛雜味. 於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又法供養者若於法中思法行法隨順緣生離諸邊取之見.得無出無生忍入於無

  我.於因緣中無違無鬥無諍離我我所.應當依義莫愛馳逐雜飾句味.應當依智莫

  依於識.依了義經莫著不了義世俗言說.應當依法莫取人見.應當隨順如實法行

  入無住處.善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困極皆悉寂滅.

  如是觀緣生已引出無盡.以愍念眾生故不著諸見不作放逸.若常如此乃名無上

  法之供養。

  如是此資糧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當得滿正覺。

  如前所說資糧.於恒伽沙等量大劫中出家眾及在家眾菩薩乘者.多時滿願得成

  ********************

  正覺。

  繫彼資糧頌 為菩提思惟 資糧義無闕 能知在彼頌.

  我今釋彼頌 於義或增減 善解頌義等 賢智當思之.

  釋彼資糧頌 我所作福善 為流轉眾生 當得正遍覺。

  聖者龍樹所作菩提資糧論竟.我比丘自在解釋竟。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五·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第二十二則 雪峰鱉鼻蛇·胡兰成
  卷二十一·性音
  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佚名
  卷五百七十二·佚名
  卷二·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智旭
  谒太虚大师·太虚
  第五十三卷·佚名
  佛说普门品经·佚名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太虚
  卷第二十·霁仑超永
  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沈邈·唐圭璋

      邈字子山,信州弋阳(在今江西省)人。进士及第。庆历初为侍御史。历知澶州,河北、陕西都转运使,知延州卒。   剔银灯   途次南京忆营妓张温卿   一夜隋河风劲。霜湿水天如镜。古柳堤长,寒烟不起,波上月无流影。那堪

  • 第二十九出 运宝·李渔

    「预备龙宫诸色宝玩,齐列戏房,候临时取上,务使璀璨陆离,令观者夺目」(外、末扮水判上)世人嫁女竞钗钿,百两辉煌值甚钱?试向龙宫形嫁事,千箱不敌一珠圆。——我等非别,乃东海、洞庭两位龙王部下,督理嫁事的水判是也。我

  • 简介·黄昇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十卷,《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十卷,都是南宋时黄异编集。黄昇生平事迹不详,《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最后有他自撰的词,标作“黄叔旸”,并注明“名昇,号玉林,又号花庵”.所以这两个选本的&

  • 卷八百九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二韦庄【五十二首】诉衷情烛烬香残帘半卷梦初惊花欲谢深夜月笼明何处按歌声轻轻舞衣尘暗生负春情碧沼红芳烟雨静倚兰桡垂玉佩交带嫋纤腰鸳梦隔星桥迢迢越罗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九·佚名

    卷二十九   康熙十六年三月戊寅,命督捕理事官麻勒吉招抚孔四贞。时伪监军道信胜将军傅宏烈遣侍郎觉罗舒恕书曰:孔王女四贞曾向宏烈言,无刻不以太皇太后为念;若降恩纶赦孙延龄罪、封四贞为郡主,则可以成事。前定藩兵、废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万历十年七月丙辰朔 上亲享 太庙○宣府巡抚萧大亨题清丈过该镇额地六万三千一百顷三十六亩零均派粮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一十八石零比旧额多三分之一其保安延庆永宁丈出余地一千四百六十七顷四十一亩零各炤民地额例通融

  • 卷之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九·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五月。丁酉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后安。至乙丑皆如之。内记注  ○以翰林院编修张楷为云南乡试正考官。掌贵州道监察御史王荣琯为副考官。编修毕保厘为考官。编

  • 卷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 秦世系表畧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调驯鸟兽是为伯翳赐姓嬴氏生子二人一曰大亷一曰若木若木玄孙曰费昌费昌当桀时去夏归商为汤

  • 卷三十四礼俗志一·黄遵宪

    外史氏日: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此因时而异者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况海外之国,服食不同,梯航远隔者乎!骤而观人之国,见其习俗风气,为耳目所未经,则惊骇叹咤,或归而告诸友朋以为笑谑。人之观吾国也亦然,彼此

  • 卷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七十九礼部三十八建言事例洪武九年颁建言格式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十五年令军士建言者所司用印实封入逓奏闻本人不必赴京 永乐元年令凡有利国利民之事不拘百工技艺之人皆许具实敷奏若官吏人等

  • 杂卦卷十一·孔颖达

    《周易·杂卦》第十一《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疏]正义曰:上《序卦》依文王上下而次序之,此《杂卦》孔子更以意错杂而对辨其次第,不与《序卦》同。故韩康伯云:“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

  • 谈规矩·梁漱溟

    前天在火车上,同一位朋友谈到济南齐鲁大学医院的一位外国大夫,他检查病人,执行他的职务,格外周匝到家,凡事都是按照规矩去做。而中国学生跟他学习的,遇着不在他监督之下的时候,就不肯按照规矩去做,凡事似乎可省事的就省了。大

  • 卷五十三·佚名

    △优陀夷因缘品下尔时输头檀王。将自宫内诸眷属等。前後围绕。复将悉达太子宫内一切眷属。及将其馀外眷属等。并释童子及诸左右。复将四兵百官大臣将帅僚佐。及诸居士城邑聚落长者耆年。以显大王威势之力。并显大王神

  • 大唐内典录卷第二·道宣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二前魏 南吴 西晋前魏朝曹氏传译佛经录第二序曰。自汉已来天下一统。建安之始鼎峙而分。袁曹竞逐于中原。刘孙分[馬*麃]于江峡。五岳尘拥九牧云屯。或二祀而启于帝图。或

  • 皇明名僧辑略·祩宏

    一卷。明代云栖比丘释袾宏(1535—1616)辑。袾宏,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仁和 (今浙江省杭州)人。为明代 “四大高僧”之一。出身名族,其父人称 “明齐先生”。袾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十七岁入县学,学冠名扬,后因子亡妻死父丧母

  • 金光明经·佚名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有十八品,按此经同《金光明最胜王经》,而来未尽。但因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故举世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