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四

  [一]如是分别聞歸等已.復次頌曰.

  聖行.無上乘. 大菩提.功德. 異論.論法.釋. 應知各多種。

  論曰.聖行多種者謂四聖行.一到彼岸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到

  彼岸行者.謂如前所說十波羅蜜多是名到彼岸行。菩提分行者.謂如前所說四念

  住等一切三十七覺分法及四種尋思四種如實徧智是名菩提分行。神通行者.謂

  如前所說六種神通名神通行。成熟有情行者.謂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無

  量二調伏方便無量.復有六種成熟一成熟自體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别四成熟

  注:

  [一]聖行見瑜伽卷四十九.無上乘見十三大菩提見七十四.功德見四十六.異論見卷六.卷七.論法見十五.釋見八十一.八十二.

  ********************

  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爲成熟有情行應知。

  無上乘多種者.謂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

  薩地中種姓品發心品住品餘諸品大菩提建立二品所攝應知。

  大菩提多種者.謂五種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轉.五滅。自性者.謂超過一

  切聲聞獨覺所得轉依.此有四種應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觀察所知果.

  四法界淨相。生起依止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依此轉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離

  此轉依亦生起者未轉依前應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謂一切煩惱及彼習氣依此轉

  依不復生起.若不爾者未轉依前衆緣和合一切煩惱及彼習氣永更不生已應可

  得。善觀察所知果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實際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者諸佛自

  體應更了知應更斷滅。法界淨相者.謂此轉依無衆相故極善清淨法界所顯.若不

  爾者應是無常可思議法.然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無二所顯。此不可思議性

  ********************

  復有五種應知.一自性.二處所.三住.四一性異性.五成立所作。自性者.此轉依性卽

  色離色不可思議.如是卽受想行識離受想行識不可思議.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若

  卽若離不可思議.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等若卽若離不可思議.若有若無

  等不可思議。處所者.此轉依性若在欲界若離欲界不可思議.若在色無色界若離

  色無色界不可思議.人間天上若在若離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若在若離不可思議。

  住者.謂此轉依住如是如是狀貌安樂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奢摩他住不

  可思議.住有心住不可思議.住無心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聖住不可思議.

  住如是如是狀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議。一性異性者.一切諸佛同處一無漏界中一

  性異性不可思議。成立所作者.謂諸佛如來其性平等智慧勢力威德平等住無漏

  界依止轉依.爲利一切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議。此復二因緣

  故不可思議應知.一以離言說義過言語道故不可思議.二以出世間義世無比故

  ********************

  不可思議。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種自在名爲功用.何者爲十.一夀自在.二心自在.三

  衆具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願自在.七勝解自在.八神變自在.九智自在.十法

  自在。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種變化名爲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現諸菩薩所行

  行變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同時顯現如來變

  化.三方便攝受聲聞變化.四爲彼所調伏有情顯現一切獨覺變化.佛薄伽梵於此

  四種變化法中十方世界無礙作用應知。轉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轉.二究竟轉.暫

  時轉者謂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脫諸佛如來化轉不息.究竟轉者如無盡不可思

  議諸佛威德明轉爲諸有情作利益事流轉不息故。滅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滅.二

  究竟滅.暫時滅者於已成熟已解脫有情諸佛如來暫時示現入般涅槃非是究竟.

  究竟滅者謂一切煩惱及彼習氣及所依苦究竟永盡應知。

  功德多種者[一]嗢柁南曰.

  注:

  [一]自下全引瑜伽卷四十六論文.五嗢柁南亦出於彼.故不入本頌之數.

  ********************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報恩.與欣讚. 不虚方便行。

  論曰.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時有五種殊特之法應知.何等爲五.一

  於一切有情非有因緣而起親愛.二唯爲利益諸有情故常處流轉忍受大苦.三於

  多煩惱難調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足不

  思議威德.如是五法非餘有情所共有故名爲殊特。非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

  正等覺乘時有五種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

  就顯現.何等爲五.謂諸菩薩以因利他苦卽爲己樂是故菩薩恆徧受行利他因苦

  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生死涅槃過失功德而樂令有情畢竟清

  淨卽爲己樂是故菩薩爲淨有情增上力故恆誓受行處生死法是名第二非殊特

  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默然樂味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卽爲己樂是故菩薩爲淨

  有情增上力故恆勤方便卽爲說法是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已積集六波

  ********************

  羅蜜多善根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卽爲己樂是故菩薩爲淨有情增上力故以清

  淨意而施與之又不期彼施果異熟是名第四非殊特法.又諸菩薩以他利益事卽

  爲自利益事是故菩薩恆現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薩摩

  訶薩由成就此五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應知。平等心者.謂諸菩薩於一

  切有情所有五種平等心.一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如爲得大菩提故起大誓願如

  是亦爲利益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悲愍俱平等之心.三

  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如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菩薩摩訶薩於從衆緣已生諸

  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達一有情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於一切有情所起平

  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薩摩訶薩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於一切有情亦

  行利益行故於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爲菩薩摩訶薩於

  諸有情起於五種平等之心。利益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作一切利益事有五

  ********************

  種[一]相應知.何等爲五.一於違損事說正命法而引攝之.二於不隨順能饒益事說隨

  順法而引攝之.三無依苦惱貧匱無怙有情爲作依怙而引攝之.四宣說趣於善趣

  之道而引攝之.五宣說三乘趣涅槃道而引攝之。報恩者.謂菩薩摩訶薩於有恩有

  情所起於五種反報利益.何等爲五.一安處有情令學己德.二方便安處令學他德.

  三無依無怙苦惱貧匱者爲作依怙.四勸令供養諸佛如來.五令自書寫佛所說法

  及受持供養。欣讚者.有五種處菩薩摩訶薩常應欣讚.何等爲五.一值佛出世而得

  承事.二於如來所常聞六波羅蜜多相應菩薩藏法.三於成熟一切有情行堪任修

  習.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五證菩提已菩薩聲聞大衆和合不虚。方便行者.謂菩薩

  摩訶薩於諸有情有五種不虚利益方便勝行.何等爲五.一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

  以利益安樂意爲先.二菩薩摩訶薩成就不顛倒覺於利益安樂事如實了知.三以

  隨宜方便說種種法令諸有情隨所堪任悉得調伏此唯如來究竟堪能.四菩薩摩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

  訶薩於一切時心無厭倦.五菩薩摩訶薩平等大悲於下中上諸有情所心無偏黨。

  復次嗢柁南曰.

  不顛倒方便. 退墮.與勝進. 相似.實功德. 善調伏有情。

  論曰.不顛倒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方便攝一切正方便應知.何等爲五.一

  隨護方便.二無過方便.三擇力方便.四淨勝意樂方便.五入決定方便。隨護方便者.

  謂菩薩摩訶薩善護聰叡以俱生智速攝受法.又善護憶念由憶念故所攝受法持

  不忘失.又善護智慧由智慧故於所攝受法善觀察義正慧通達.由遠離隨順聰叡

  憶念智慧退分因故及由親近修習隨順住分勝分因故.又善護自心由善防護諸

  根門故.又善護他心由正方便護他心故。無過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善法無

  倒勇猛無量無間迴向菩提。擇力方便者.謂卽此一切住勝解行地中應知。淨勝意

  樂方便者.謂住淨勝意樂地及修正行地應知。入決定方便者.謂住決定地決定行

  ********************

  地到究竟地應知。如是五種方便總攝菩薩一切正方便應知。退墮者.謂諸菩薩五

  退分法應知.一不敬正法及說法者.二放逸懈怠.三習近煩惱.四習近惡行.五與餘

  菩薩校量勝劣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勝進者.謂諸菩薩五勝分法.卽如

  其次第翻前五種黑品應知。相似功德者.謂諸菩薩五種相似功德實是過失應知.

  一於暴惡犯戒諸有情所以是因緣作不饒益.二詐現具足威儀.三於隨順世間矯

  飾文詞及外道書論相應諸法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宣說

  建立相似正法廣令流布。實功德者.謂諸菩薩五種真實功德應知.一於暴惡犯戒

  諸有情所以是因緣起增上悲心.二自性具足威儀.三於如來所說清淨真實若教

  若證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修習無罪施等善行.五開示正法遮彼相似。善調伏有

  情者.謂諸菩薩略於十處無倒調伏所化有情.一於離惡行處.二於離愛欲處.三於

  無違犯犯已出處.四於守護一切諸根門處.五於正知住處.六於離憒鬧處.七於遠

  ********************

  離一切惡尋思處.八於離障處.九於離煩惱纏處.十於離煩惱品麤重處。

  復次嗢柁南曰.

  諸菩薩受記. 墮於決定數. 定作.常應作.  最勝法應知。

  論曰.諸菩薩受記者.謂諸菩薩於六種位蒙諸如來授無上正等菩提記.一於種姓

  位未發菩提心.二已發菩提心.三現前住.四不現前住.五有時限謂齊爾所時當證

  無上正等菩提.六無時限謂不說決定時限。墮於決定數者.謂諸菩薩有三種墮決

  定位.一種姓墮決定.二發心墮決定.三不虚行墮決定。種姓墮決定者.謂諸菩薩住

  種姓位便墮菩薩決定之數.何以故.由諸菩薩成就種姓若遇勝緣必定堪任證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心墮決定者.謂諸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起決定

  心乃至證於無上正等覺不復退轉。不虚行墮決定者.謂諸菩薩已得自在如其所

  欲隨所造修諸菩薩行無有空過.依此最後墮決定位故如來爲諸菩薩授墮決定

  ********************

  記。定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決定應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爲五.一發菩提心.二於諸有情起於憐愍.三勇猛精勤.四於五明處方便修習.

  五心無厭倦。常應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常應修作.一常應修作不放逸行.二無

  依無怙苦惱有情爲作依怙.三常應修作供養佛行.四常應徧知誤失不誤失.五於

  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常應修作大菩提心以爲導首。最勝法者.謂諸菩薩

  於十種同意最勝法應受持應建立以爲最上.云何爲十.一菩薩種姓於諸種姓最

  爲殊勝.二初發菩提心於諸正願最爲殊勝.三正勤般若於一切度最爲殊勝.四愛

  語於諸攝法最爲殊勝.五如來於諸有情最爲殊勝.六悲於諸無量最爲殊勝.七第

  四靜慮於諸靜慮最爲殊勝.八空三摩地於三三摩地最爲殊勝.九滅盡定於九次

  第定最爲殊勝.十清淨方便善巧於諸方便善巧最爲殊勝。

  復次嗢柁南曰.

  ********************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徧智. 幷及諸無量。

  宣說果利益.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論曰.諸施設建立者.謂諸菩薩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建立.

  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沙門若婆羅門所能施設建立除竊佛法安置己論.何等爲

  四.一法施設建立.二諦施設建立.三道理施設建立.四乘施設建立。法施設建立者.

  謂素怛纜等十二分教次第撰集次第安置次第製造是名法施設建立。諦施設建

  立者.謂或立一諦以不虚妄義唯是一更無第二.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

  立三諦一相諦二詮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

  一因諦二果諦三能知諦四所知諦五不二諦.或立六諦一真諦二妄諦三應知諦

  四應斷諦五應證諦六應修諦.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

  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或立八諦一行苦諦二壞苦諦三苦苦諦四流轉諦五

  ********************

  流息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方便諦.或立九諦一[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

  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或

  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所受用不具足苦諦三[二]界性乖違苦諦四愛[三]壞苦諦五麤重

  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名爲

  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别無量應知。道理施設建立者.有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

  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是名道理施設建立應知。乘施設建立者.謂

  聲聞獨覺無上大乘各有七種施設建立應知。聲聞乘七種施設建立者.一於四聖

  諦諸無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慧所作業.六助慧資糧.七慧

  所證果。如聲聞乘如是七種施設建立.獨覺乘亦爾。無上大乘七種施設建立者.一

  緣離言說一切法真如無分别平等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

  五慧所作業.六助慧資糧.七慧所證果.是名三乘七種施設建立應知。如是三世諸

  注:

  [一] 次二字原刻作方便.今依麗刻改.

  [二] 原刻作愛.今依麗刻改.

  [三] 原刻作憎.今依麗刻改.

  ********************

  佛菩薩皆由此四正施設建立無增無減。於一切法尋思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法爲

  欲證得如實徧智起四尋思.如前已說。如實徧智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起四種如

  實徧智.如前已說。諸無量者.謂諸菩薩依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者爲五.一

  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有情

  界無量者.謂六十四種有情衆.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趣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

  羅門八吠舍九戍達羅.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下品十四中品十五上品.

  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律儀二十不律儀二十一非律儀非不律儀.二

  十二已離欲二十三未離欲.二十四邪定聚二十五正定聚二十六不定聚.二十七

  苾芻二十八苾芻尼二十九式叉摩那三十勤策男三十一勤策女三十二鄔波索

  迦三十三鄔波斯迦.三十四習三摩地者三十五温誦經者三十六供侍病者.三十

  七長宿三十八中年三十九少年.四十阿遮利耶四十一鄔波柁耶四十二共住四

  ********************

  十三近住四十四賓客四十五監僧事者.四十六樂利養者四十七樂恭敬者四十

  八樂遠離者.四十九多聞者五十有智者五十一大福者五十二法隨行者.五十三

  持素怛纜者五十四持毗柰耶者五十五持摩怛理迦者.五十六異生者五十七見

  諦者五十八學者五十九無學者.六十聲聞六十一獨覺六十二菩提薩埵.六十三

  轉輪聖王六十四如來.若依身相續差别則無量無邊。世界無量者.謂十方無量世

  界無量名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等無量差别應知。法

  界無量者.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如是等差别門無量應知。所調伏界無量者.或立

  一種所調伏謂一切有情中可調伏者是一類故.或立二種一具縛二不具縛.或立

  三種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立四種一刹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或立

  五種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覺行.或立六種一在家二出家三成熟四未

  成熟五解脫六未解脫.或立七種一信敬二輕毁三中庸四廣說智五略開智六現

  ********************

  所調伏七隨緣所引謂遇如是如是緣卽如是如是轉變.或立八種謂八部衆從刹

  帝利衆乃至梵衆.或立九種一如來所化二聲聞所化三獨覺所化四菩薩所化五

  難調伏六易調伏七輭語調伏八訶擯調伏九或遠或近調伏.或立十種一那落迦

  二傍生三鬼趣四欲界天五人六中有七色有八無色有九有想無想十非有想非

  無想.如是略說五十五種.若依相續差别則有無量應知。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

  無量有何差别。答.有情界者謂無差别一切有情若有種姓若無種姓.所調伏界者

  謂唯有種姓諸位差别。調伏方便界無量者.已如前說.應知此亦差别分别有無量

  種。問.何故唯略說此五無量。答.諸菩薩摩訶薩專爲修習利衆生行是故初立有情

  界無量.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立世界無量.是諸有情於多世界

  由種種法得有染淨差别是故第三立法界無量.觀有情中堪能究竟解脫苦者建

  立第四所調伏界無量.若諸方便善巧能令有情證於解脫建立第五調伏方便界

  ********************

  無量.是故諸菩薩摩訶薩依是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宣說果利益者.謂諸菩

  薩摩訶薩爲諸有情宣說正法有五種廣大果利益應知.云何爲五.一或有有情聞

  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生.二或有有情卽說是正法時得諸漏盡.三

  或有有情因說此法發於無上正等覺心.四或有有情聞說此法卽得菩薩最勝法

  忍.五或有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修行展轉宣說令正法眼久住不滅.是名

  五種宣說廣大果利益應知。大乘性者.謂菩薩乘與七大性相應故說名大乘.云何

  爲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上正

  等覺心.三勝解大性謂於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解.四勝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

  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謂已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

  菩提.六時大性謂三大劫阿僧企耶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卽無上

  正等菩提。此所成滿菩提自體比餘成滿自體尚無與等何況超勝.此中法大性乃

  ********************

  至時大性此之六種是成滿大性之因.成滿大性一種是前六之果應知。攝者.謂八

  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菩薩藏教.二於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於菩

  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甚深威德教.四於上所說如理聽

  聞.五先如理思趣勝意樂.六得勝意樂入初修行.七由入修行爲先故修果成就.八

  由修果成就故究竟出離.菩薩摩訶薩由如是修學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菩薩十應

  知者.謂如是修學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略有十種應知.一安住種姓二趣入

  三不淨勝意樂四淨勝意樂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得決定八已得決定九一生

  所攝十住最後有。此中安住種姓菩薩若方便修學發菩提心卽名趣入.旣趣入已

  乃至未入淨勝意樂地卽名不淨勝意樂.若得入者名淨勝意樂.卽淨勝意樂菩薩

  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得入者名已成熟.卽未成熟中乃至未入決定行

  地名不決定.若得入者名得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種.一一生所攝謂此生後無間

  ********************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卽在此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從

  住種姓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如前所說十種菩薩盡攝一切菩薩.如前所說菩薩學

  處盡攝菩薩所有學處。建立諸名號者.謂諸菩薩分位差别隨德衆名.所謂菩提薩

  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明照.最勝之子.最勝所依.普能降伏.最勝萌芽.亦名猛

  健.亦名上軌範師.亦名商主.亦名具大名稱.亦名成熟慈悲.亦名大福.亦名富自在.

  亦名大法師.如是等十方無邊世界中依無量內德差别施設無數名號應知。是中

  若諸菩薩自稱我是菩薩而不正勤修諸菩薩所有學處.當知此是相似菩薩非實

  菩薩.若諸菩薩自稱菩薩亦復勤修菩薩學處.當知此卽真實菩薩。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

猜你喜欢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三·佚名
  卷六(惟净译)·佚名
  大宋僧史略卷中·赞宁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八卷·湛然
  卷第十四·李通玄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七·佚名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太虚
  佛法与世界文化·太虚
  卷四·佚名
  王论品第五之二·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宗喀巴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三·海明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窥基
  佛说贫穷老公经·佚名
  卷第七·本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郑提学元佑(侨吴集)·顾嗣立

    元佑,字明德,处州遂昌人。其父希远徙家钱塘,是时咸淳诸老犹在,元佑遍游其门,质疑稽隐,充然有得,以奇气自负。父没,侨居平江,学者云集。浙省台宪争以潜德荐之,臂疾不愿仕,优游吴中者几四十年。至正丁酉,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一岁,移疾去

  • 卷一·沈德潜

    刘基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中以佐命功封诚意伯,后为胡惟庸毒死。正德中追谥文成。元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韩,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乐府高于古诗,古诗高于近体,五言近体又高于七言。【走马引】天冥

  • 代自叙·刘半农

    ——作者写给周作人君的信启明兄:今回寄上近作《瓦釜集》稿本一册,乞兄指正。集中所录,是我用江阴方言,依江阴最普通的一种民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所作成的诗歌十多首

  • 卷五十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赋彚卷五十四祯祥紫玉见南山赋【以由德通祥至 唐如影响为韵】李 觐南山之阳何珍不藏昭皇家之至德发紫玉之祯祥荧荧?千岩动色炯炯?万壑生光映于林谓羣凤之集上据于石辨众珉之居旁固已闻于往牒遂

  • 卷一百四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卷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四十八卤簿类五言排律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   【唐】张 筥万国来朝歳千秋觐圣君辇迎仙仗出扇匝御香焚俯对朝容近先知曙色分冕旒开处见钟磬合时闻影动承朝日花攒似庆云蒲葵那

  • ●蚁术诗选卷之二·邵亨贞

    元云间邵复孺着 明新都汪 稷校 五言长律 贞溪寒望 至正庚辰岁暮大雪同孙果育季野卫立礼三先生分韵赋禁体得天字二十韵 太原秦景容肄业冑监以春秋经中大都乡魁有田在海隅至正壬午秋以收稻至云间录示近诗和韵复其来意

  • 悼亡姬·厉鹗

    姬人朱氏,乌程人。姿性明秀,生十有七年矣。雍正乙卯,予薄游吴兴,竹溪沈征士幼牧为予作缘,以中秋之夕,舟迎于碧浪湖口,同载而归。予取净名居士女,字之曰月上。姬人针管之外,喜近笔砚。影拓书格,略有楷法。从予授唐人绝句二百馀首

  • 路史卷十二·罗泌

    后纪三禅通纪炎帝炎帝神农氏,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六·佚名

    嘉靖六年五月丁丑朔日有食之○庚辰兵部右侍郎王珝卒诏给祭葬如例○巡抚宣府右副都御史周金引疾乞休不允○升兵科左给事中刘祺为户科都给事中户科右给事中郑一鹏吏科兵科右给事中孟奇户科俱左给事中工科给事中傅良弼吏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黄道周传·张廷玉

    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改选庶吉士后,授职编修,担任经筵展书官。按照惯例,展书官一定要跪行到皇上面前,道周却不跪行,魏忠贤狠狠地瞪了他几眼,以示恐吓。不久,道周为母亲守丧回家去了。崇祯二年(1629),道周以

  • 卷二百三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三下 朱批查郎阿奏摺 雍正八年正月初四日吏部尚书署陕西总督【臣】查郎阿谨 奏为奏 闻事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据办理噶斯军需甘肃布政

  • 文摘·何心隐

    原人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人则仁义,仁义则人。不人不仁,不人不义。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必以仁为广居,而又必广其居以象仁。自旦至昼,必好仁,必为仁,必恶不仁,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仁。必

  • 九经辨字渎蒙卷六·沈炳震

    归安沈炳震撰经典通借周易顺 【坤】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本义】古字顺慎通用按此当作慎言当辨之于微也 【升】君子以顺徳积小以高大【释文】顺本又作慎【本义】王肃本作慎今案他书引此亦多作慎意尤明白盖古字通

  • (六)告子篇·钱穆

    生之谓性章。 朱子曰:“告子不知理之为性,乃即人之身而指其能知觉运动者以当之,所谓生者是也。其以食色为言,盖犹生之云尔。生之谓气,生之理谓性。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与形器渣滓正作对。近世佛氏说,如何是佛,见性成佛。如何

  •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太虚

    岁丁卯八月既望,余由漳奉令调防东山,二十九日出发,午后坐汽车抵浮宫,上捷安轮船。本拟即日放洋直往东山县,因轮小夜间不敢出海,于下午五时停泊厦港,候翌日早潮启[舟+定]。于是忙里偷闲,改乘小汽船往南普陀恭谒太虚和尚。及行抵南

  •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集体编写。游国恩、王起等5人主编。因5人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的教授,故该书又被称为“五教授本中国文学史”。全书4册,86.4万字,196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1964年3月出齐

  •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佚名

    具名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唐智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