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

  尊者世友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辯千問品第七之一

  學處.淨.果.行.聖種.  正斷.神足.念住.諦.  [二]靜慮.無量.無色.定. 覺分.根.處.藴.界.經。

  [三]學處謂近事五學處.淨謂四證淨.果謂四沙門果.行謂四通行.聖種謂四聖種.正斷謂

  四正斷.神足謂四神足.念住謂四念住.諦謂四聖諦.靜慮謂四靜慮.無量謂四無量.無

  色謂四無色.定謂四修定.覺分謂七等覺支.根謂二十二根.處謂十二處.藴謂五藴.界

  謂十八界.經謂頌中前九後九及各總爲一合有二十經.依一一經爲前五十問。[四]且依

  近事五學處經爲五十問.謂五學處[五]幾有色幾無色.幾有見幾無見.幾有對幾無對.幾

  有漏幾無漏.幾有爲幾無爲.幾有異熟幾無異熟.幾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非緣生

  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幾名攝.幾內處攝幾外處攝.幾智徧知所徧知幾非智徧知所

  注:

  [一]原刻卷初有辯攝等品之六一段.今以文便刪.此品宋本作千問論品.智論第十八十九等卷引此論文皆云如千難品.但第二十八卷引文仍云如千問品.問難義通.故譯名不一.又智論卷二云.六分(毗曇)初分(品類幾足)八品.四品是婆須蜜作.不列品目.但次下卽引文云.五戒有色等.七使欲染使等幾欲界繫等.十智法智等有漏等.如是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毗曇.此與今論千問隨眠諸智三品文同.或者婆須舊作卽此數品.而千問論原爲初品也.

  [二]宋本此半頌在後出.

  [三]宋本此文分見以下各段文首.不先總出.

  [四]宋本先出次文釋五學處名目一段於此.再列五十問.

  [五]勘智論第十九卷引此論四念處等分別.列擧二十六門.大同今本.

  ********************

  徧知.幾斷徧知所徧知幾非斷徧知所徧知.幾應斷幾不應斷.幾應修幾不應修.幾染

  汙幾不染汙.幾果非有果幾有果非果幾果亦有果幾非果非有果.幾有執受幾無執

  受.幾大種所造幾非大種所造.幾有上幾無上.幾是有幾非有.幾因相應幾因不相應.

  有[一]六攝善處謂善五藴及擇滅.爲六善處攝五學處爲五學處攝六善處.有五攝不善

  處謂不善五藴.爲五不善處攝五學處爲五學處攝五不善處.有七攝無記處謂無記

  五藴及虚空非擇滅.爲七無記處攝五學處爲五學處攝七無記處.有三攝漏處謂欲

  漏有漏無明漏.爲三漏處攝五學處爲五學處攝三漏處.有五攝有漏處謂有漏五藴.

  爲五有漏處攝五學處爲五學處攝五有漏處.有[二]八攝無漏處謂無漏五藴及三無爲.

  爲八無漏處攝五學處爲五學處攝八無漏處.此五學處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非

  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幾不善幾無記.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幾

  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幾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

  是心所與心相應幾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幾受相應非隨心轉幾隨心轉亦受

  注:

  [一]宋本云六處善攝.次不善處等例同.

  [二]宋本云.六處無漏攝.無漏五藴及數滅.

  ********************

  相應幾非隨心轉非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想行相應非隨心轉幾隨心轉

  亦想行相應幾非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隨尋轉非伺相應幾伺相應非隨尋轉幾隨

  尋轉亦伺相應幾非隨尋轉非伺相應.幾見非見處幾見處非見幾見亦見處幾非見

  非見處.幾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幾有身見因非有身見爲因幾有身見爲因亦有

  身見因幾非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幾業異熟非業幾業亦業異熟

  幾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幾隨業轉非業幾業亦隨業轉幾非業非隨業轉.幾

  所造色非有見色幾有見色非所造色幾所造色亦有見色幾非所造色[一]非有見色.幾

  所造色非有對色幾有對色非所造色幾所造色亦有對色幾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

  難見故甚深幾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爲因幾善爲因非善幾善亦善爲因幾非善非

  善爲因.幾不善非不善爲因幾不善爲因非不善幾不善亦不善爲因幾非不善非不

  善爲因.幾無記非無記爲因幾無記爲因非無記幾無記亦無記爲因幾非無記非無

  記爲因.幾因緣非有因幾有因非因緣幾因緣亦有因幾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

  注:

  [一]原刻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等無間緣幾等無間緣非等無間幾等無間亦等無間緣幾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幾

  所緣緣非有所緣幾有所緣非所緣緣幾所緣緣亦有所緣幾非所緣緣非有所緣.幾

  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有增上非增上緣幾增上緣亦有增上幾非增上緣非有增上.幾

  暴流非順暴流幾順暴流非暴流幾暴流亦順暴流幾非暴流非順暴流。[一]如依學處爲

  五十問.依餘十九爲問亦爾。

  [二]五學處者.一盡形夀離斷生命.二盡形夀離不與取.三盡形夀離欲邪行.四盡形夀離

  虚誑語.五盡形夀離飲諸酒.此五名爲近事學處。此五學處幾有色等者.[三]一切是有色。

  幾有見等者.[四]一無見.四應分別.謂若表是有見.若無表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應分

  別.謂若表是有對.若無表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五]一切是有漏。幾有爲等者.一切是有爲。

  幾有異熟等者.[六]一切有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

  一切是色攝。幾內處攝等者.[七]一切外處攝。幾智徧知所徧知等者.一切是智徧知所徧

  知。此五學處幾斷徧知所徧知等者.[八]一切是斷徧知所徧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

  注:

  [一]宋本云.如是一切修多羅廣問.

  [二]勘舍利弗問分優婆塞品第十.分別論學處分別品第十四.(刊本二九一----二九二頁) 諸門分別大同此段.又智論第十三卷敘不殺戒各家毗曇.亦類於此.

  [三]分別論云一切是無色.

  [四]舍利弗云一切不可見無對.分別論同.

  [五]智論云此同迦延毗曇.餘家或有漏或無漏.但今勘舍利弗分別論皆云一切有漏.

  [六]智論云此同迦延毗曇.餘家或有報或無報.但今勘舍利弗分別論皆云一切有報.

  [七]分別論云一切通三.

  [八]舍利弗云一切非斷智知.

  ********************

  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汙等者.一切不染汙。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

  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是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

  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幾因相應等者.[一]一切因不相應。此五學處與六善處相

  攝者.一善處少分攝五學處.五學處亦攝一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一有

  漏處少分攝五學處.五學處亦攝一有漏處少分。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幾過

  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二]一切欲界繫。

  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此五學處幾見所斷等者.[三]一切修所斷。幾非心等者.[四]一切

  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五]一切非隨心轉非受相應。幾隨心轉

  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六]一切非隨尋

  轉非伺相應。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是見處非見。幾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

  切非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是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轉

  注:

  [一]分別論云一切因相應.

  [二]智論云此同迦延毗曇.餘家不爾.但今勘舍利弗分別論皆云一切欲界繫.

  [三]舍利弗云一切非見非思斷.分別論同.

  [四]分別論云一切心所心相應.

  [五]分別論云一切隨心轉受相應又智論云此異迦延毗曇.迦延言或隨心行或不隨行.

  [六]分別論云一切有尋有伺.

  ********************

  等者.[一]一切是業非隨業轉。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見色.四應分別.

  謂若表是所造色亦有見色.若無表是所造色非有見色。此五學處幾所造色非有對

  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若表是所造色亦有對色.若無表是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

  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爲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爲因。

  幾不善非不善爲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爲因。幾無記非無記爲因等者.一切非

  無記非無記爲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

  者.一切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幾

  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順暴流

  非暴流。

  [二]四證淨者.謂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證淨。此四證淨幾有色等者.一有色.三

  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幾

  有爲等者.一切是有爲。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

  注:

  [一]智論云.一切是業同迦延非隨業轉不同迦延但今勘舍利弗亦云一切是業.

  [二]此段分別勘舍利弗分別論均無文.宋本此上有釋頌句云淨者謂四不壞淨.

  ********************

  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是色攝.三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幾智徧知所

  徧知等者.一切是智徧知所徧知。此四證淨幾斷徧知所徧知等者.一切非斷徧知所

  徧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汙等者.一切不染汙。幾

  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是

  大種所造.三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

  等者.一因不相應.三因相應。此四證淨與六善處相攝者.二善處少分攝四證淨.四證

  淨亦攝二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

  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一無漏

  處全一無漏處少分攝四證淨.四證淨亦攝一無漏處全一無漏處少分。幾過去等者.

  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幾學等

  者.一切應分別.謂佛證淨或學或無學.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佛證淨.云何無學.謂無

  學作意相應佛證淨.法僧證淨亦爾.聖所愛戒證淨或學或無學.云何學.謂學身語業.

  ********************

  云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此四證淨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非心

  非心法非心相應.三是心所與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

  三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想相應.三隨心轉亦想

  相應.一隨心轉非行相應.三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

  切應分別.謂佛證淨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

  伺作意相應佛證淨.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佛證淨.云何無尋無伺.謂

  無尋無伺作意相應佛證淨.法僧證淨亦爾.聖所愛戒證淨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

  隨尋轉非伺相應.云何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無漏身語業.云何非隨尋轉非伺

  相應.謂不隨尋轉無漏身語業。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爲因非

  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爲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是業非業異

  熟.三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是業亦隨業轉.三隨業轉非業。幾所造色

  非有見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見色.三非所造色非有見[一]色。此四證淨幾所造色非

  注:

  [一]原刻於此分卷.今以文便改.

  ********************

  有對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對色.二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

  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爲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爲因。幾不善非不善爲

  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爲因。幾無記非無記爲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爲因。

  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

  等無間緣.三應分別.謂佛證淨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云何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云何是

  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佛證淨.云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

  正起佛證淨諸餘未來佛證淨.法僧證淨亦爾。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

  非有所緣.三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

  ********************

猜你喜欢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补阙·周梦颜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六·佚名
  卷第三·李通玄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佚名
  卷五百三十二·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二百七十九·佚名
  一乘品第三之一·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六卷·佚名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三·石雨明方
  第五十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郑域·唐圭璋

      域字中卿,号松窗,三山(即今福州)人。绍兴二十五年(1155)生。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1196),随张贵谟使金。嘉定十三年(1220),行在诸司粮料院干办。有燕谷剽闻二卷,今不传。   昭君怨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

  • ●卷五·潘德舆

      许棠有《洞庭》诗,号为“许洞庭”。然“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语意平弱。“鸟飞应畏堕”,尤涉痕迹。惟“帆远却如”五字佳,然亦不必是洞庭诗。少陵、襄阳後,何为动此笔耶

  • 卷三百六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六十一水仙花类五言古咏鹿葱         【梁】沈 约野马不任骑兔丝不任织既非中野花无堪麕防食咏水仙花五韵      【宋】陈与义仙人缃色裘缟衣以裼之青纷委地独

  • 卷二百四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四十五饭类五言古蔬饭          【宋】朱 松蕨拳婴儿手笋解箨龙蜕荐羞杞菊间采斸烟雨外嗟予饭藜藿咽塞舟泝濑朝来二美兼一饱良巳泰充肠我诚足染指客应嘅平生食肉相琴

  • 卷一四八 梁紀四·司马光

      起旃蒙協洽(乙未),盡著雍閹茂(戊戌),凡四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十四年(乙未,公元五一五年)   春,正月,乙巳朔,上冠太子於太極殿,大赦。   辛亥,上祀南郊。   甲寅,魏主有疾;丁巳,殂于式乾殿。侍中 中書監 太子少傅崔光、

  • 第五十六回 议典礼廷臣聚讼 建斋醮方士盈坛·蔡东藩

      却说世宗即位,才过六日,便诏议崇祀兴献王,及应上尊号。兴献王名厚杭,系宪宗次子,孝宗时就封湖北安陆州。正德二年秋,世宗生兴邸,相传为黄河清,庆云现,瑞应休征,不一而足。恐是史臣铺张语,不然,世宗并无令德,何得有此瑞征?至正

  • ●卷二十七·陶宗仪

      ◎四位配享封爵颜子。唐玄宗太极元年壬子二月,赠太子太师,配享孔子庙。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己酉□月。封兖国公。曾子。同前赠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宋理宗咸淳三年癸卯二月。封兖国公。配食大成殿。子思。宋度宗咸淳

  • 卷之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五三六 谕江宁布政使陶易于徐述夔悖逆诗词案延误塞责着卽行回奏·佚名

    五三六 谕江宁布政使陶易于徐述夔悖逆诗词案延误塞责着卽行回奏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三日奉上谕;据萨载奏,查办殷宝山、徐述夔悖逆诗词一案,据称藩司陶易于五月内接据东台县禀报监生徐食田呈送伊祖

  • 孙应奎传·张廷玉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授官章丘知县。嘉靖四年(1525)孙应奎被调进朝廷任兵科给事中,上疏奏言说:“只有忠厚刚直、纯洁坚定的人才能担当辅臣之大任。今朝大学士杨一清虽然练达国体,但向来善于变通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佚名

    【提要】 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

  • 卷一百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校讐略【六】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证【旧唐书至元史共一百三十六条】旧唐书则天纪长安三年七月杀右金吾卫大将军唐休璟按新书七月庚戌休璟自凉州都督召为夏官尚书同平章事考之本传无被杀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林语堂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语译勇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

  • 卷二十三·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三宋 真德秀 撰易要指大传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朱子曰此四者圣人作易之所由也○程子曰孔子感麟而

  • 卷六·王昭禹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六宋 王昭禹 撰医掌肿溃金折之祝药劀杀之齐【祝注读作注劀音刮齐才细反】【人之初生因精集神精化而为气气化而为血气中不和则为病血壅不行则为病以

  • 卷四十九·佚名

    △五百比丘因缘品第五十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希有世尊,云何舍利弗。有五百波离婆阇迦删阇耶弟子。已堕邪见旷野崄道。行颠倒行。其舍利弗。乃能教化将诣佛所。佛见彼已,教舍邪见旷野崄难。於诸苦中而得解脱。作是语已,佛告诸

  • 医垒元戎·王好古

    十二卷。元王好古 (1200—1264)撰。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赵州 (今河北赵县) 人。王氏通晓经史,喜好医学。曾从师于张元素、李东垣学医,官本州教授。撰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书。此书序中作者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