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稽首無上良福田 三身二諦一乘衆 我今隨力造此論 爲法久住濟羣生.

  覽諸師意我已淨 恐餘劣智未能通 爲令彼淨生勝德 故我略釋牟尼地。

  論曰.佛地經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

  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爲佛地.謂所依所行所攝卽當

  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佛

  所依所行所攝故名佛地.能貫能攝故名爲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

  生故。應知此中宣說佛地饒益有情.依所詮義名佛地經.如緣起經如集寶論。略說

  此經所攝義者.謂顯世尊佛土圓滿功德圓滿眷屬圓滿安立佛地.五法總別受用

  和合一味事智.依淨法界具諸功德三身差別.此則次第示現如來居如是處具如

  ********************

  是德如是衆俱安立如是地義差別。如是處者謂佛淨土卽十八種圓滿莊嚴廣大

  宮殿.如是德者謂佛世尊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如是衆者謂無數量諸大聲聞摩訶

  薩衆成就種種微妙功德.地義別者謂大覺地五法總別受用和合一味事等後當

  廣說。於此經中總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總顯已聞

  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卽是教起所因所緣故名教起因緣分.正

  顯聖教所說法門品類差別故名聖教所說分.顯彼時衆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名

  依教奉行分。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

  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毗沙門.

  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有說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說.

  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爲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許可言是事如是。

  ********************

  有義.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衆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

  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

  齊此當說定無有異。有義.此中亦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

  如是我聞。有義.此中通依四種.依譬喻者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依教誨者

  謂告時衆如是當聽我昔所聞.餘如前說。我謂諸藴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

  廢別就總故說我聞。有義.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

  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爲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有義.聞者

  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而起名爲佛說.

  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

  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

  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

  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爲令衆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

  ********************

  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言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刹那相續無斷

  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云何言一。[一]或能說者得陀羅尼

  於一字中一刹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刹那頃聞一字時

  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卽是說聽

  共相會遇同一時義。時者.卽是有爲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

  總假立故是不相應行藴所攝。何不別顯如下處等.但說一時。晝夜時分諸方不定

  不可別說.又義不定或一刹那或復相續不可定說.是故總相但說一時。薄伽梵者.

  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

  如有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爲薄伽.

  如是一切如來具有於一切種皆不相離是故如來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諸如來

  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燄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

  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

  注:

  [一]原刻作時.今依麗刻改.

  ********************

  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

  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藴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

  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咸尊重.

  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衆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

  薄伽梵德後當廣說。

  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

  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諸

  大菩薩衆所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

  義利.滅諸煩惱災横纏垢.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

  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

  衆所建立大宮殿中。

  論曰.此顯如來住處圓滿.謂佛淨土。如是淨土復由十八圓滿事故說名圓滿.謂顯

  ********************

  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

  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一]依持圓

  滿。由十九句如其次第顯示如是十八圓滿.卽此圓滿所嚴宮殿名佛淨土.佛住如

  是大宮殿中說此契經。受用變化二佛土中今此淨土何土所攝.說此經佛爲是何

  身。有義.此土變化土攝.說此經佛是變化身.聲聞等衆住此土中現對如來聞說是

  經歡喜信受而奉行故.佛心所現故.出三界淨識爲相爲說勝法化此地前諸有情

  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故.暫化作清淨佛土殊妙化身神力加衆令暫得見.若不爾

  者聲聞等衆應俱不見。有義.此土受用土攝.說此經佛是受用身.此淨土量無邊際

  故.路乘門等是實德故.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

  在餘處說故.解深密說三地已上乃得生故.說此經佛具後所說二十一種實功德

  故.說餘經時不列如是佛功德故.若暫化作如是淨土如是妙身加衆令見應如餘

  經分明顯說然不說故是受用土及受用身.聲聞等衆是佛化作或諸菩薩現作此

  注:

  [一]原刻作任.今依麗刻改.

  ********************

  身莊嚴佛土說法會故。若爾.此是地上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佛土中結集流

  布。傳法菩薩爲欲示現一切智者及所居處超過一切世間法故.如是示現欲令所

  化生欣樂故.爲令發願當生如是清淨佛土見如是佛聞如是法修彼因故.爲生廣

  大勝解有情及諸菩薩勝歡喜故.欲令增上意樂勝解界堅牢故結集流布。又是法

  勝於此宜聞.然處非勝化身相麤不可宣說.故受用身居受用土爲初地上諸菩薩

  說.令傳法者結集流通。若爾.何故不但說彼所說法耶。若不說處及能說者.不知此

  法何處誰說一切生疑.故須具說。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衆見變化

  身居此穢土爲其說法.地上大衆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爲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

  別.雖俱歡喜信受奉行解有淺深所行各異.而傳法者爲令衆生聞勝悕願勤修彼

  因當生淨土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言薄伽梵住最勝等乃至廣說如來功

  德。最勝光曜七寶莊嚴者.謂大宮殿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或大宮殿七寶莊嚴故

  最勝光曜.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吠澑璢四牟娑洛揭臘婆五遏溼摩揭婆六赤真

  ********************

  珠謂赤蟲所出名赤真珠或珠體赤名赤真珠七羯鷄怛諾迦。就此所重且說七寶.

  其實淨土無量妙寶綺飾莊嚴非世所識。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者.謂大宮

  殿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或大宮殿其體周徧無邊界故放大光明普照一

  切。由此二句顯佛淨土顯色圓滿。如是淨土顯色圓滿形量云何。無量方所妙飾間

  列。謂大宮殿妙飾間列無量方所.或大宮殿無量妙飾方所間列.言無量者或數無

  量或處無量.如慧爲先安布間飾是故說名妙飾間列。云何佛土淨心爲相非外工

  具世匠所成而有如是如慧爲先安布間飾。謂佛世尊昔菩薩時發巧便慧如是如

  是加行誓願莊嚴佛土.由先加行誓願勢力於果位中雖無如昔戲論覺慧.而佛淨

  識如是變現亦令菩薩識如是變故不相違.餘處亦應依此理說。如是淨土形色圓

  滿分量云何。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謂大宮殿其量周圓無際難測.或大宮殿其量無

  際周圓難測.又東方等分齊無故長短等相難可測量。有義.如來受用身土隨所化

  生所宜而現或大或小其量無定.雖現廣大亦有邊際.然就地前菩薩智等說言無

  ********************

  際其量難測。有義.如來受用身土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徧法界.地上菩

  薩及諸如來亦不能測其量邊際.以無邊故.如無始時。如實義者.受用身土略有二

  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徧法界.爲自受用大法樂

  故從初得佛盡未來際相續無變.如諸功德諸大菩薩亦不能見但可得聞.如是淨

  土以無量故諸佛雖見亦不能測其量邊際.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爲令地上諸菩薩

  衆受大法樂進修勝行隨宜而現或勝或劣或大或小改轉不定如變化土.如是淨

  土以有邊故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測.由是二種差別故

  言周圓無際其量難測。如是淨土分量圓滿爲三界處爲不爾耶。超過三界所行之

  處。謂大宮殿處所方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非如三界自地諸愛執爲己有所緣相

  應二縛隨增是彼異熟及增上果.如是淨土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二縛故非彼異

  熟增上果故.如涅槃等超過三界異熟果地。若爾.淨土非三界攝便是無漏.若是無

  漏有爲所攝卽是道諦便是善性.云何得用色聲香等爲其體性.以十八界十五有

  ********************

  漏八無記等餘處說故。有義.十八界通有漏無漏皆有善性.然據二乘境界麤相相

  似說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記等。有義.淨土定心所變雖有色等似十界相非

  十界攝非諸世間五識所得.如徧處等所緣青等皆是自在所生色故法界所攝.是

  故淨土雖用色等爲其體性是無漏善亦不相違。若爾.菩薩五識不緣受用土耶。雖

  依彼力自識變異.然相麤妙不相似故非五境攝。如來五識可不緣耶。佛緣事心作

  用相似假名五識實非五識。恆在定故.餘處宣說五識體是自性散亂無有定故。若

  爾.不從五根生耶。如來五根及色聲等相同根境假名五根及色等境.定心變故實

  是法界自在生色。若爾.四智應不同時.無有一時一類多識一身起故。許亦何失。如

  實義者.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亦非無漏非善非惡亦非無記非

  藴界等法門所攝.但隨所宜種種異說.餘處說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記等但

  就二乘異生等境麤相分別.不就諸佛諸大菩薩甚深境界.故餘處說如來非實藴

  界處攝所有善等皆是示現乃至廣說。如是淨土爲與三界同一處所爲各別耶。有

  ********************

  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徧

  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徧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卽

  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如是淨土方

  所圓滿旣超三界異熟果地如涅槃等應無有因.若有因者應三界攝.若言淨土超

  過三界還有超過三界法因.此應當說其相云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謂大宮殿用

  出世間無分別智後所得智善根爲因而得生起.非是無因.非大自在天等爲因。云

  何淨土超過三界而用出世無分別智後所得智世間淨法爲異熟因。不說與彼爲

  異熟因.然爲餘因彼得生起.如苦法智忍品世第一法爲因。此用本來無分別智後

  得無漏善法種子三無數劫修令增廣爲此淨土變現生因.無分別智名出世間.後

  得過前說名爲勝.用勝出世無漏善根爲此生因。或諸聲聞獨覺聖道名出世間.如

  來善根過彼名勝.此佛淨土如來識中無漏善根爲因而生。有義.但是增上緣生.以

  外法故。有義.亦是因緣而生.親能生故.若不爾者應無因緣.外法相望非因緣故.一

  ********************

  切外法皆用內法熏習爲因。若爾.外法旣是共有.云何有情各別種子共爲因緣合

  生一果。勿以小心測量大法.外物豈是極微合成實有體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異

  識各變同處相似不相障礙.如衆燈明如多所夢因類是同果相相似處所無別假

  名爲共實各有異.諸佛淨土亦復如是各別識變皆徧法界同處相似說名爲共。如

  是淨土因相圓滿.果相云何。最極自在淨識爲相。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

  爲體相.惟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卽佛淨心如是變現似衆寶等.如前已說境

  界相故如入青等徧處定者識所現相。此卽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

  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一]於一切時徧一切處不待作意任運變現衆寶莊嚴受

  用佛土與自受用身作所依止處.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隨他地上菩薩所

  宜變現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與他受用身作所依止處.謂隨初地菩薩所宜現

  小現劣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大最勝.於地地中初中後等亦復如是。如是淨土果

  相圓滿.其主云何.宮殿定有主依持故。如來所都。謂大宮殿諸佛世尊爲主非餘.以

  注:

  [一]原刻下衍此字.今依麗刻删.

  ********************

  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自受用土雖徧法界一一自變各

  自爲主不相障礙.他受用土雖諸佛變然一合相亦一相身攝受爲主不相障礙。如

  是淨土主旣圓滿.應有輔翼.主必攝受輔翼者故。諸大菩薩衆所雲集。謂大宮殿常

  有無量大菩薩僧共所雲集.諸來朝者名爲輔翼.旣有無數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

  無怨敵能爲違害.諸聲聞等無如是事。謂初地上諸菩薩衆雖不能集諸佛自利受

  用淨土而能集會諸佛利他受用淨土.諸佛慈悲於自識上隨菩薩宜現麤妙土.菩

  薩隨自善根願力於自識上似佛所生淨土相現.雖是自心各別變現而同一處形

  相相似謂爲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薩淨土爲是有漏爲是無漏。有義.無漏.謂

  自心中後得無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以初地上諸

  菩薩證真如理得真無漏處真法流住真淨土常見諸佛.故所變土是真無漏道諦

  所攝。有義.有漏.謂自心中加行有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

  法樂.以彼菩薩雖證真如得真無漏而七地來煩惱現起乃至十地猶有修斷煩惱

  ********************

  種子及所知障.第八識體能持彼故現受熏故猶是有漏無記性攝.有爲無漏道諦

  所攝決定是善.若十地中第八識體是無漏善應[一]如佛地不能執持有漏種子不應

  受熏.第八識體旣是有漏無記性攝所變淨土云何無漏善性所攝.又一有[二]情無二

  實身其身爾時旣是有漏所依淨土云何無漏.是[三]故十地菩薩淨土是妙有漏苦諦

  所攝。如實義者.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有漏識相分

  攝故.是有漏身所依處故.雖無漏善力所資熏其相淨妙而是有漏苦諦所攝.隨加

  行等所現亦爾。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識相分攝故.從無漏善種子

  生故.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如是淨土輔翼圓滿.應有眷屬.故次說言無量天龍人非

  人等常所翼從。謂大宮殿唯有天等眷屬圍繞無有餘類.等者等取藥义揵達縛阿

  素洛揭洛茶緊捺洛莫呼洛伽等.莫呼洛伽卽攝大蟒。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

  處而有天等以爲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爲嚴淨土.故不相

  違。或[四]爲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如爲調伏劫比拏王現化無量轉輪王

  注:

  [一]原刻作知.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性.今依麗刻改.

  [三]此字依麗刻加.

  [四]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

  衆眷屬圍繞.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或自化身爲天龍

  等翼從如來.故無有過。如是淨土眷屬圓滿.於中止住以何[一]任持。廣大法味喜樂所

  持。謂於此中大乘法味喜樂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義。已說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

  處云何有食.又無漏法不應名食.食能長養三有衆生.此斷有故應不名食。是任持

  因故亦名食.如汝宗中生色界等入無漏定亦應名食.非過去食應名爲食過去無

  故.此亦應爾.是任持因故說爲食。如有漏法雖障無漏然持有漏得名爲食.無漏亦

  爾.雖斷有漏然持無漏云何非食。此淨土中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

  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爲

  食。如是淨土任持圓滿.作何事業。作諸衆生一切義利。謂於此中自能現作一切有

  情一切義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

  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雖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願

  力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如是淨土事業圓滿有何攝益。滅諸煩惱災横纏

  注:

  [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次同.

  ********************

  垢。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纏垢及諸災横.卽諸煩惱名爲纏垢.如是卽名諸災横

  因.煩惱纏垢此中無故所作災横此中亦無。又煩惱者謂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纏

  者卽是無慚愧等.垢者卽是諂誑憍等.災横卽是彼所發業及所得果.若所知障或

  諸隨眠名爲煩惱.卽彼現起說名纏垢.本[一]惑名纏隨惑名垢.所知障等名爲災横。此

  中何法名爲攝益。卽離煩惱災横纏垢名爲攝益.如世封主雖不攝受但不爲災封

  戶亦言主攝益我.此亦如是.又現證得解脫煩惱災横纏垢殊勝福智故名攝益。如

  是淨土離內災横攝益圓滿.亦應無有外怖畏因.故次示現無畏圓滿遠離衆魔。謂

  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藴死及以天魔.或能令他遠離四魔.如是四種是怖畏因由

  是能生諸怖畏故.此中無彼故無怖畏。煩惱魔者謂一百二十八煩惱幷隨煩惱.藴

  魔者謂五取藴.死魔者謂有漏內法諸無常相.天魔者謂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

  四種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說名爲魔.由是四魔生諸怖畏.如來永離四種魔故無諸

  怖畏.初地已上諸大菩薩在淨土中離麤四魔無五怖畏。如是淨土無畏圓滿.其所

  注:

  [一]原刻作或.今依麗刻改.次句同.

  ********************

  住處亦應殊勝.故次復說住處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謂於此中佛所

  住處勝過一切菩薩及餘莊嚴住處.唯是如來妙飾莊嚴爲所住處.由勝一切莊嚴

  住處是故說名住處圓滿。如是淨土住處圓滿.有何道路於中往來。大念慧行以爲

  遊路。謂於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爲所行路.所遊履故名爲遊路是道異名.聞所

  成慧名爲大念.聞已記持無倒義故.思所成慧名爲大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修所

  成慧名爲大行.由修習力趣真理故.大者念等緣大乘法而生起故是彼果故彼所

  攝故。履三妙慧淨土往還故名遊路。此說菩薩因三妙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若諸

  如來大念卽是無分別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大慧卽是後所得智.分別諸法真俗

  相故.此二皆有造作淨土增上業用故俱名行.由此二智通生淨土故名遊路。或大

  念行是自利行.內攝記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別故.如其次第通生如來二種

  淨土故名遊路。如是淨土路旣圓滿.應有所乘御彼所乘行此道路.故次說言大止

  妙觀以爲所乘。止謂三摩地.觀謂般羅若.大義如前.此二等運故名所乘.乘此止觀

  ********************

  隨其所應行前道路。路是總位.位中止觀別名所乘。如是淨土乘旣圓滿.應有入門

  從彼入門御此乘入.故次說言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謂大宮殿三解脫門

  爲所入處.解脫卽是出離涅槃.卽大空等名解脫門.依從此門而入淨土。徧計所執

  生法無我說名爲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

  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卽是涅槃無此等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

  門.願謂求願.觀三界苦無所求願故名無願.緣此三摩地名無願解脫門.由此空等

  三解脫門得入淨土故名爲門.大如前說。此淨土中亦應有事路乘門等.爲令有情

  欣樂實德故就行說。如是淨土門旣圓滿.如餘宮殿應有所依.故次須說依持圓滿。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衆所建立。謂如地等依風輪等或如世間宮殿依地.

  如是淨土無量德衆所嚴大寶紅蓮華王衆所建立.謂紅蓮華大寶所成.如是大寶

  無量功德衆善所起於衆寶中勝故名大.此寶紅蓮於諸華中最爲殊勝故名華王.

  或此寶華望諸菩薩善根所起紅蓮華衆勝故名大.佛是法王是佛最勝善根所起

  ********************

  故名華王.又此寶華極難得故名爲大.寶華中最勝故名華王.此華非一或華葉多

  故名爲衆.世尊住此華衆建立大宮殿中說是契經.是故說言大宮殿中。若就如來

  實受用身所依淨土名大宮殿量同法界.於中一一佛受用身是能說本名說此經.

  若就如來隨菩薩宜現受用身所依淨土名大宮殿其量不定.於中諸佛同現一身

  正說此經.故此宮殿分量方所不可定說。

  佛地經論卷第一

  ********************

猜你喜欢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太虚
  佛教的真宗旨·太虚
  佛说意经·佚名
  五十五观章第七·佚名
  卷八十七·佚名
  卷第三十二·普瑞
  利益存亡·佚名
  卷三十二·佚名
  卷九·佚名
  跋佛学苑女学员论义会记·太虚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太虚
  卷一百一·佚名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觉训
  护法品第九·释法海
  地藏菩萨仪轨·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二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北周第三 庾信【字子山新野人幼而俊迈博览羣书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诗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信累迁

  • 废园·闻一多

    一只落魄的蜜蜂, 像个沿门托钵的病僧, 游到被秋雨踢倒了的 一堆烂纸似的鸡冠花上, 闻了一闻,马上飞走了。啊!零落底悲哀哟! 是蜂底悲哀?是花底悲哀?

  • 卷一百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九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踈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日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游南阳清泠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

  • ●卷十二·徐梦莘

      政宣上帙十二。   起宣和四年十二月二日丁亥,尽十五日庚子。   十二月二日丁亥李靖等入辞於崇政殿。   上遣黄珦传旨谕靖卿等到军前奏知大金皇帝自金国兵马未到上京时已遣使计议成就交好正在今日今来所议凡

  • 卷二·庞元英

      十月,以天章合待制王克臣为工部侍郎,熊本知桂州故也。以水部郎中李文卿为司门郎中,以司门员外郎王谔为水部员外郎,以曾伉为吏部员外郎,以太仆少卿吴安持为驾部郎中,仍专緫牧租券马事。  尚书省凡六曹二十四司。除告身

  • 卷第二百七十·胡三省

    后梁纪五〔起强圉赤奋若(丁丑)七月,尽屠维单阏(己卯九月,凡二年有奇。〕《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九一七)〕1秋,七月,庚戌,蜀主以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己未,以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武信节度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一·乾隆

      秦【起始皇二十六年庚辰至二世三年甲午凡二帝十五年】  始皇帝  嬴姓【伯益之裔非子封秦详见前】名政庄襄王子【生于赵故初姓赵氏后归秦】嗣为王遂灭六国并天下  【庚辰】二十六年王贲袭齐王建降遂灭齐【田

  • 卷二百六十九·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春三月丁丑朔 上御奉天门试礼部选中举人叶恩等百五十人制策曰朕惟圣帝明王之治天下其大者在祀与戎稽之方册冬至祭天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丘又云合祀天地于南郊分祭合祭果有其说欤书称禋于六宗祭法乃云

  • 五十一 江宁织造曹寅覆奏奉到口传谕旨摺·佚名

    原附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初一日进全唐诗集摺内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 六月二十五日,臣在扬州于新任杭州织造.郎中臣孙文成前,恭请圣安。蒙圣旨令臣孙文成口传谕臣曹寅:三处织造,视同一体,须要和气,若有一人行事不端

  • 三○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续得应选应毁书籍折·佚名

    三○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续得应选应毁书籍折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江西巡抚臣海成谨奏,为恭进续得应选应毁书籍,仰祈睿鉴事。窃臣钦遵谕旨,饬属购获遗书,分别应毁应选,节次进呈在案。兹据各属购获遗书,陆续呈缴前来。当即

  • 一○七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购遗书开单呈览折·佚名

    一○七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购遗书开单呈览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臣高晋谨奏,为敬陈续购遗书,仰祈圣鉴事。窃臣钦遵谕旨,采访遗书,数月以来,宣播明诏,广为搜罗。虽江淮等处藏书,远逊于苏松,而绅士感沐圣

  • ·圣武纪略魏源··丁曰健

    天下有城郭之国、有游牧之国、有舟楫之国。穹帐骑射,风驰雨骤,此游牧之所长也;涛驶火攻,履危狎险,此舟楫之所长也;深沟高垒,清野坚壁,此城郭之所长也。自上世以来,中国有海防而无海战。即汉之楼船浮海击瓯越、朝

  • 契丹传·李延寿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与库莫奚不同种而同类。因被慕容晃打败,都躲藏在松漠之间。登国年间,魏打败契丹,于是逃散,与库莫奚分开居住。经过数十年,稍有繁衍,有部落群体。在和龙北数百里的地方做盗贼。真君以来,每年进贡名贵马匹。献

  •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十三·雍正

    乾清门一等侍衞武勒徳奏称前经奉防奉天宁古塔黑龙江等处新满洲索伦打虎儿等有欲来京归族居住者着乾清门侍卫等具奏钦此钦遵在案数年以来居住人等蒙皇上加恩赏给搬家银两今不肖人等欲来京归族居住者甚多【奴才】等询问

  • 书经衷论卷四·张英

    大学士张英撰周书无逸【凡六条】无逸一篇凡七叚文字皆以周公曰呜呼起之首一叚言君子以无逸为本而其所以无逸者在知稼穑之艰难也第二叚言商之贤君皆以无逸而致夀其后嗣王以不知无逸而不克永年也第三叚言我周文王亦以无

  • 中印之回溯与前瞻·太虚

    ──三十一年三月为举行印度日作──一 前言中国与印度,在人类文化上,无论作三系分或四系分,总是各占著一系。而地理上为绵亘南北,纵横东西,海陆俱备之一整块,除去美国有大西、太平两洋海岸线较优外,苏联陆地虽大而缺于海岸

  •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文·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

  • 渚山堂词话·陈霆

    明陈霆撰,3卷,曾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云:“宋元明佚篇断句,颇赖以存”,“持论多确”。如该书记载王昭仪《满江红》词为其位下宫人张琼英所作,《垂杨》、《玉耳坠金环》二曲为唐宋旧谱所无等等,颇有可资参证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