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所緣論釋
[一]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若言能令毒智人 爲令其慧極明了 及爲消除於罪惡 稽首敬已觀其義。
論曰.
諸許眼等識者.
於所棄事及所收事或捨或取.是觀察果故.所捨事體及顛倒因是所顯示。此中等
言謂攝他許依其色根五種之識.由他於彼一向執爲緣實事故。意識不然.非一向
故.許世俗有緣車等故.縱許意識緣實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將識相似之相離無其
境.於眼等識境不相離得成就已方爲成立.是故於此不致慇懃。又復於慣修果智
所了色誠非[二]呾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見而安立故.今此但觀聞思生得智之境也.如
斯意識所緣之境全成非有.此於自聚不能緣故.復緣過未非實事故.猶若無爲.爲
注:
[一]原刻題號首有大字.今删.
[二]Tarka 卽黠慧.
********************
此等言攝五識身。若爾.根識引生所有意識斯乃如何。非此共其根識同時.或復無
間.皆滅色等爲所緣故。或緣現在此非根識曾所領故.斯乃意識自能親緣外境體
性.此則遂成無聾盲等.復違比量知有別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然於意識不復存
懷。眼等諸識色爲依緣而方有故.無表但是不作性故自許是無.本意如此。此於
所緣
將爲現量.是所取性故.深履邪途故.爲此正意遮所緣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同時
之根功能之色將設許之。言
外境
者.彼執離斯而有別境.此顯其倒.顯彼執有異事可取故言境也。如何當說或緣總
聚.由非總聚實事應理。誠如來難.彼自前後道理相違.余復何失.緣其實事及緣總
聚是所許故.將欲敘其別過.爲此且放斯愆。
或許極微.
********************
雖復極微唯共聚已而見生滅.然而實體一一皆緣.不緣總聚.猶如色等設自諸根
悉皆現前境不雜亂.彼根功能各決定故。而於實事斷割有能.一一極微成所緣境。
彼因性故.
彼眼等識之因性故.是彼生起親[一]支分義。然而有說其所緣境是識生因.在諸緣故。
或復於彼爲總聚
者.彼諸論者執衆極微所有合聚爲此所緣。
相識生故.
由於總聚而生其智.是故定知彼爲所緣.如有說云.若識有彼相彼是此之境。此二
論者咸言彼相應斯理故.若不言因.此因無喻.猶如因等成因等性。極微總相是所
緣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許不於識外緣其實事.應有有法自相違過。然法稱不許.斯
乃於他亦皆共許卽以爲喻.若但如所說.應於所立義而屬當之。前量意云.論本二
因但是明因所以.不卽是因.以無共成之喻.爲此須出彼相應因何以如此。次復顯
注:
[一]原刻作友.今依麗刻改.
********************
己所論之理是無謬妄。明他共許置第五聲.
[一]設許爲因.
猶如共許。諸非有事非有性故非因極微.而且縱許諸極微體是其因性.但說不合
是所緣性。
由非彼相.
極微相故。此云
根識極塵非境如根
者.言猶如於根縱實是識親依之因.無根相故非彼之境.極微亦爾。諸無其相彼非
斯境者.何謂也.爲此說
其名境者[二]等。
言自性者謂自共相.了者定也。如何此復名爲了耶.
如彼相生故。
注:
[一]以下四句牒論本第一頌.
[二]此牒論本文略.原本云.謂識决了自性.
********************
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識生起.由隨彼體故此則說名了彼境也。而實離識無別所
了可與其識爲因性耶.然而但有前境相狀.於其自己猶如鏡像而安布之.共許名
斯爲了其境。然非極微一一自體識隨彼狀由此極微而爲境體。
縱有因性.
由非因義所緣。
如根.
雖是因性不爲所緣.若由因性許作所緣.根亦同斯應成彼也。斯言前說彼相應理
故因有不成過。然而意顯非唯因性卽是其根所緣之相.若如所說因將爲能立者.
則彼因性故爲所緣性耶.於根亦有成不定過。若如是者.
由非彼相.
其義何也。爲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過故己義便成.此言爲彰非卽能生
自識相故境非極微猶如眼等。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將爲論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許.
********************
此時意在遮他顯己能破義成置斯言矣。宗許定彼.不定他宗恐其不許。向者與他
出不定成卽是能破.何假自宗更伸比量。凡言不定未必決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
更須立量。[一]或可由斯非彼相者.於諸極微非定了性。如相識生是謂決了.旣彼非故
明知決了此亦無由.應可說非決了性故。惟出此因不是所緣.如根極微。有餘復作
諸識差別顯其成立眼識不能了極微色.無彼相故.如餘根識.如是餘識翻此應言.
如根之言誠爲[二]乘也.其喻別須義準而出。又復縱是因性之言爲無用矣。彼雖因用
非所緣性.此亦如是實爲有用.然非聲等所有極微可是餘根之識生因。有說於識
自體無聚現故非是所緣.如根衆微。由境相狀安布於識是彼相性.此非有故.理卽
說其無有聚現。
如是且述[三]鉢囉摩怒不是所緣.
彼之能立不相應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若爾.總聚是境。然由所說諸有能立若望
謨阿宗皆有不成性.理實如此。
注:
[一]次出異解.
[二]疑係剩字之誤.
[三]Parama^n!u 卽極微.又囉字原刻作羅.今依麗刻改.
********************
然而總聚實有彼相.
可是所緣.無因性故。
[一]由彼相識不能生.
其總聚相識總聚不生.彼旣不生此識.如何令此緣彼.所緣之相不相應故非所緣
義.由此前云彼相應理斯乃不成。若爾.何謂所緣之相。
凡是境者理須生其似自相識.
隨境之識.彼是能生.彼是所緣。有說凡爲境者理必須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旣
生已隨境領受而興言論.于時名此爲所緣境.若義具斯二種相者此乃方合名爲
所緣.是能生性.所緣之境。引阿笈摩.
此卽便是說生緣性。
由是生因彼識生緣.共許是其所緣之境。自體相現.此中無益.故不言之。
[二]能非總聚是能生者.[三]非實事故.
注:
[一]此牒論本第二頌初句.
[二]疑係然字之誤.
[三]此合下文猶如二月.牒論本第二頌次句.
********************
由其總聚不是實事.此於有聚一異二性不可說故。又復無有不實之事能有生起
果用功能.
猶如二月.
如第二月不能生識第二月相。若爾.何因有斯相現。
根損害故.
若時眼根由翳等害損其明德.遂卽從斯損害根處見二月生.非實境故。
由此二月縱有彼相然非斯境.
如第二月縱令此識有彼相狀.由不生故不名斯境。
此由非實事有性等總聚不是識之生因.
非實性故.如第二月。由斯方立非因性故.
不是所緣.
還如二月。又復將此第二月喻於彼相因.應知說其不定之過。復由識義理成就故.
********************
過是相違。復緣眼識不緣青等聚集極微.爲由彼體非生性故.如餘根識.此喻共許
故不別言。第二月喻非實事故.應知此是於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說之縱有相性
然非彼境.斯言復是非彼因義。若言無有第二月者.如何現見有二相生。謂從內布
功能差別均其次已.似相之識而便轉生.猶如夢時見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
於其月處乘更覩餘。諸有說云.而於眼識雙現之時.此二次第難印定故將作同時.
於斯二種相貌之後意識便云我見月之第二月也。或復有云.於共許月數有錯亂.
由根損故。若望不許外境之宗.如斯衆見但是妄執。由非眼識所緣無間引生意識
能於一時雙緣兩相作如斯解見二月耶.又於聲等緣彼之識不知其次應有二聲
等見同時起耶.好眼之人意識次第尚多難解.何況依於色根之識[一]測其差別便成
多有。二相等見一[二]旃達羅.若時離識許實有者.斯乃何勞妄增二月而言於數有其
錯亂。
[三]離識之外執有二種.
注:
[一]原刻作惻.今依麗刻改.
[二]Candra 卽月.
[三]次二句牒論本第二頌後半.
********************
極微總聚.此皆闕其一分義故.又如所說能立能斥道理力故.
以之爲境成不相應。闕一分故.
自體相現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緣.於極微處卽闕初支.於第二邊便亡第二。
若如是者.如向所論二種過失重更收攝令使無差。
[一]有說集相
者.於諸極微處各有集相.卽此集塵而有相現.隨其所有多少極微此皆實有。在極
微處有總聚相.生自相識.實有性故.
應是所緣.
斯乃雙支皆是有故。此卽於前所有成立求進無由.爲聚集相卽是極微.爲不爾耶。
由諸境義有衆多相.
卽此諸微許有微狀.亦有集相.如何得令兩相共居一事爲應理乎。有衆多相.凡諸
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爲性.彼皆自性有勝功能.青美等相隨事隨根而爲
注:
[一]次二句牒論本第三頌前半.
********************
了別.卽此於其衆多相處極微之處
有總集相.
卽將此[一]相爲眼等識所行境故.
是現量性。
若如是者.於諸微處識有聚相何不言之.塵有聚相.何不言識有聚相耶。所以復云.
然於微處有總聚相.
卽以此言爲其方便.亦顯識有極微總相。若爾.一一極微有此相者.何故復云總集
相耶。色聚衆多極微分別是論所許.此卽是其總聚性故不是實有.如前已陳.何勞
重述。有別意趣.縱令實事別別體殊.然此相狀但於集處更相藉故而可了知.說觀
集相更無餘矣。又復設使諸有極微合聚爲性.然而一事有其勝劣.隨事觀之.且如
蒼色是其地界。如是等說誠爲應理.縱許如是.如極赤物初生起時多事皆強遂無
容矣.依容有處作此[二]譸議。若爾.如何諸極微非根所見.又復如何唯有如知能見極
注:
[一] 原刻次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二] 原刻作議.今依麗刻改.
********************
微。
[一]由其塵相非是識義.
非是依根識之境界故曰非根。非根之義獨是如知之所觀察.復如何理。現見極微
塵形不覩.
如堅性等。如堅潤等
於彼青等
縱有其事.非是眼等識之境界.
根之功能各決定故。
塵亦如是。
無違共許.豈非顯微無其堅性由別體故。此對宗法許共十處但是大種.斯言無過.
然此已陳。
[二]汝瓨甌等覺
注:
[一] 此合下文如堅性等.牒論本第三頌後半.
[二] 次二句牒論本第四頌前半.
********************
者.汝如是證者.於瓨及甌便成根覺
相似而觀.
於其自境識不差故.復由根覺隨現有境而相生故。識境不別.如何得知。
由匪於其瓨甌等處衆微有別.
而此言說然諸極微以總聚相而爲其境.固非於彼瓨等自體了別之時於衆多聚
體有片別.彼之實事相貌之外無別積聚體可得故。緣彼根識便成相狀無有差殊.
由此方成於塵自體是所緣性。復非於彼無別相處覆審之緣異解性故.如緣青等。
[一]若相殊故所言殊
者.相謂形狀.布置有殊。
於其瓨甌胭腹底等珠異狀故.由境有別覺乃遂殊.
誠爲應理。
[二]無如是事.
注:
[一] 此牒論本第四頌第三句.
[二] 此牒論本第四頌第四句.
********************
非於根識所觀境處極微有殊。然此總聚是[一]三佛栗底.而此總聚非根識境此已斥
破.復非非境有別而令識相有殊可爲應理。復如何知諸極微處別狀非有。
[二]極微形相無別異故.
凡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別狀於方處轉.然諸極微體無方分至窮極處.斯卽何曾
得有形別。
於瓨甌等縱令事別.而極微性曾無有殊。
斯乃一體無增減故.
[三]是故定知
於總聚處
非實物有。
凡有方隅布列形狀.皆非根識所行之境。上來如此衆多詰責.意欲顯其有別相故.
瓨甌等覺非於別事爲所緣境.猶若[四]蘇佉毒佉情矣。然而極微是不別境.卽是彰其
注:
[一]Sam!vr!ti 卽世俗.後文亦譯覆相.
[二]此牒論本第五頌初句.
[三]此合下文非實物有.牒第五頌次句.
[四]Sukhaduh!kha 卽樂苦.
********************
非彼境性。[一]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顯向云非以不別之事而爲境者是立已成。
彼意說言極微爲境其實無殊.然爲形相別故別也。極微無殊我亦共許.是立已成.
由諸極微量無別故.此顯殊事是其別境.答非已成。或可此明諸根之識於瓨甌等
無有極微相狀性故.非是所緣.猶如餘識.餘識謂意或餘根識.但緣[二]青時無黃相故。
於諸極微雖體衆多無差別故.而諸根識差別相故.斯乃共成非塵狀性.頌於極微
差別之言同前問答。若其總聚許覆相已.形非實境理方可成.如斯勝理是應成立.
若言離極微如是等.
[三]如離彼者.彼覺便無故。
猶如軍等.此言瓨等是非實義.由非實事。此顯餘宗
諸非不實皆非捨彼
相違事也.如於聲等青覺非有.此形相別是覆相有.以其瓨等爲境性故。雖引衆多
異見道理.而竟不能顯其極微實事之體有其差別。
注:
[一]次出異解.
[二]原刻作情.今依麗刻改.
[三]此牒論本第五頌後半.
********************
[一]據內境體.
謂立自宗所緣之事。若也總撥無所緣境.便有違世自許宗過.四種緣性於經說故。
此中內聲爲顯不離於識而有所緣.言境體者是所取分.是識變爲境相之義。然在
識外別分而住將以爲境.違世之過如前尚在.由諸世俗共許於境在外而住。應云
如外.此不離識.其所取分
如外而現。
云我見境生其慢想.實此爲因.如於眼識現其髮等。
外境雖無.
謂實無其在外之境.非了性故.以理究尋不可了其自體定在於外.縱令許彼實有
外相.然非識緣.非彼相性故.非極微相現。
如似外相顯現之時.此卽是其所緣緣也。
彼相相應故。由若與相理相應故者.此卽是此.如因性等由與自相理相應故。復顯
注:
[一]次二句牒論本第六頌前半.
********************
所緣差別體相.如云
[一]識有彼相故等。
明不假藉外事爲境.如情所計境相隨生.又情所計若離於識非外有故.
此之境相元不離識.
由此名爲內境相也。此中內聲言不離識.本無其外.望誰爲內。
及從此生.
有此方生.或可從此.由第七五義有別故。由非離境得有其識.是故有此方乃識生.
不言第五。
二法合故.
明其所緣道理合故.顯能立也。此卽但以共相之境爲其能立.若差別者.其[二]仳若南
不緣外事.於其夢位以爲顯示。如說二種爲一能立.識有彼相復是識生.緣此二用
方成一量。
注:
[一]此牒論本第六頌後半.原文云.以是識體故.又是彼因故.
[二]Vijna^na 卽識.
********************
且復縱許有其內相.
但觀外境妄有相故言無[一]地相.如情計境生其領受.境之相狀列在於內將爲應理。
如何是彼一分.得作同生之緣.
其所取分離識無故.斯之一分復還生識.便成自體相違之過.復還是彼一分性故.
如能取分.斯乃便成匪能生性.但由外相染識而生。此卽相分與識同起.非二同時
有因果性.如牛兩角。又匪於其不異之事同在一時以同伴聲而合說之.亦非於識
別說有境.斯乃如何名同伴性。理實如是.然由相狀差別力故猜卜爲異而表宣之.
由有見分相分之殊.遂將此識而有差別。若如是者.緣性亦應但是所執.非分別事
有自性體.斯乃應成非真緣性。此罔相違.由其緣義於餘所執差別之境亦共許之.
如等無間滅.同分之識爲斷割時.此識亦以四種多緣而爲緣[二]也。
觀所緣論釋
注:
[一]疑係他字之誤.
[二]以下文殘.缺論本第七頌釋無解.
********************
猜你喜欢 覆李哲生先生书·太虚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胡适 卷第一百六十三·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一·王亨彦 维摩经玄疏卷第三·智顗 致班禅熊希龄函·太虚 潭州石霜诸禅师·惠洪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五·李遵勖 卷第八·佚名 第十卷·慧沼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卷五十五·佚名 第八卷·慧沼 提要·德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