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第四十一
[一]大慈大悲者.四無量心中已分别今當更略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
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譬如有人諸子繫在牢獄
當受大辟.其父慈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
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别。問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爲大。
答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爲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爲大。復次諸佛
心中慈悲名爲大.餘人心中名爲小。問曰.若爾者何以言菩薩行大慈大悲。答曰.菩
薩大慈者.於佛爲小於二乘爲大.此是假名爲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復次小慈
但心念與衆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衆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
注:
[一]大上原有經文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十二字.今依明刻刪.
********************
慈者念令衆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衆生苦亦能令脫苦。復次凡夫人聲聞辟
支佛菩薩慈悲名爲小.諸佛慈悲乃名爲大。復次大慈從大人心中生.十力四無所
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惡道大苦.能與三種大樂.天樂人樂涅
槃樂。復次是大慈徧滿十方三世衆生乃至蜫蟲.慈徹骨髓心不捨離。三千大千世
界衆生墮三惡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脫苦已以五所欲樂禪定樂世間最上
樂自恣與之皆令滿足.比佛慈悲千萬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間樂欺誑不實不
離生死故。問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說慈悲爲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
應皆大故。問曰.若爾者.何以但說慈悲爲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
薩見衆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
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
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爲大.若無大
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復次得佛道時成就無量甚深禪定解脫諸三昧.生清淨樂棄
********************
捨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種種譬喻因緣說法.變現其身無量音聲將迎一切.忍諸衆
生罵詈誹謗.乃至自作伎樂.皆是大慈大悲力。復次大慈大悲大名非佛所作衆生
名之。譬如師子大力不自言力大皆是衆獸名之。衆生聞佛種種妙法.知佛爲祐利
衆生故於無量阿僧祇劫難行能行.衆生聞見是事而名此法爲大慈大悲。譬如一
人有二親友.以罪事因緣故繫之囹圄.一人供給所須一人代死.衆人言能代死者
是爲大慈悲。佛亦如是.世世爲一切衆生頭目髓腦盡[一]以布施.衆生聞見是事卽共
名之爲大慈大悲。如尸[革*(田/(升-丿))]王爲救鴿故盡以身肉代之猶不與鴿等.後以手[二]攀秤欲
以身代之.是時地爲六種震動海水波盪諸天香華供養於王.衆生稱言爲一小鳥
所感乃爾真是大慈大悲。佛因衆生所名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本生是中應
廣說。問曰.禪定等諸餘功德人不知故不名爲大.智慧說法等能令人得道何以不
稱言大。答曰.佛智慧所能無有徧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捨禪定樂救護
衆生人皆知之.於佛智慧可比類知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見耳聞處處變化大師
注:
[一] 此三字原作爲一切.今依麗刻改.
[二] 原作[扌*擧].今依餘刻改.
********************
子吼是故可知。復次佛智慧細妙.諸菩薩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況餘人.慈悲相可
眼見耳聞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測知。復次是大慈大悲一切衆生所愛樂.譬
如美藥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不樂.人多樂故稱慈悲爲大。復次智慧者得
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雜類皆能生信.如見像若聞說皆能信受.多所饒益
故名爲大慈大悲。復次大智慧名捨相遠離相.大慈悲爲憐愍利益相.是憐愍利益
法一切衆生所愛樂.以是故名爲大。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經中說.大慈大悲有三十
二種.於衆生中行.是大慈大悲攝相緣.如四無量心說。復次佛大慈悲等功德不應
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别求其相.上諸論議師雖用迦旃延法分别顯示不應盡信
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說大慈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是事不爾.何以故.
大慈悲名爲一切佛法之根本.云何言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問曰.大慈悲雖是佛
法根本故是有漏.於淤泥中生蓮華不得言泥亦應妙.大慈悲亦如是.雖是佛法根
本不應是無漏。答曰.菩薩未得佛時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猶可.今佛得無礙解脫
********************
智故.一切諸法皆清淨.一切煩惱及習盡。聲聞辟支佛不得無礙解脫智煩惱習不
盡.處處中疑不斷故心應有漏.諸佛無是事.何以故說佛大慈悲應是有漏。問曰.我
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爲衆生故生應是有漏。答曰.諸佛力勢不可思議.諸聲聞辟
支佛不能離衆生想而生慈悲.諸佛能離衆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如諸阿羅漢
辟支佛十方衆生相不可得而取衆生相生慈悲.今諸佛十方求衆生不可得亦不
取衆生相而能生慈悲。如無盡意經中說有三種慈悲.衆生緣法緣無緣。復次一切
衆生中唯佛盡行不誑法.若佛於衆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誑法.何以故.
衆生畢竟不可得故。聲聞辟支佛不名爲盡行不誑法.故聲聞辟支佛於衆生於法
若取相若不取相不應難.不悉行不誑法故。一切智能斷一切諸漏能從一切有漏
法中出.能作無漏因緣.是法云何自是有漏。問曰.無漏智各各有所緣無有能悉緣
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緣一切法.以是故說一切智是有漏相。答曰.汝法中有是
說非佛法中所說.如人自持斗入市不與官斗相應無人用者.汝亦如是自用汝法
********************
不與佛法相應無人用者。無漏智慧何以故不能緣一切法.有漏智是假名虚誑勢
力少故.不應真實緣一切法.汝法中自說能緣一切法。復次是聲聞法中十智.摩訶
衍法中有十一智名爲如[一]實智.是十智入是如實智中都爲一智所謂無漏智.如十
方水入大海水中都爲一味。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三昧所攝。如是
略說大慈大悲義。
[二]菩薩摩訶薩欲得具足[三]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道.隨身念。道復有二道.惡道善道.世
間道出世間道.定道慧道.有漏道無漏道.見道修道.學道無學道.信行道法行道.向
道果道.無礙道解脫道.信解道見得道.慧解脫道俱解脫道.如是無量二道門。復有
三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三種地獄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獄.三種畜生道地行
水行空行.三種鬼道餓鬼食不淨鬼神鬼.三種善道人道天道涅槃道.人有三種作
注:
[一] 實下原有相字.今依元明刻刪.
[二] 放光無此段文.
[三] 道下原衍種字.今依麗元明刻刪.
********************
罪者作福者求涅槃者.復有三種人受欲行惡者受欲不行惡者不受欲不行惡者.
天有三種欲天色天無色天.涅槃道有三種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聲聞道有三種
學道無學道非學非無學道.辟支佛道亦如是.佛道有三種波羅蜜道方便道淨世
界道.佛復有三道初發意道行諸善道成就衆生道.復有三道戒道定道慧道.如是
等無量三道門。復有四種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復有四種道聲聞道辟
支佛道菩薩道佛道.聲聞道有四種苦道集道滅道道道.復有四沙門果道.復有四
種道觀身實相道觀受心法實相道.復有四種道爲斷未生惡不善令不生道爲斷
[一]已生惡令疾滅道爲未生善法令生道爲已生善法令增長道.復有四種道欲增上
道精進增上道心增上道慧增上道.復有四聖種道不擇衣食臥具醫藥樂斷苦修
定.復有四行道苦難道苦易道樂難道樂易道.復有四修道一爲今世樂修道二生
死智修道三爲漏盡故修道四分别慧修道.復有四天道所謂四禪.復有四種道天
道梵道聖道佛道.如是等無量四道門。復有五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人天道.復有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五無學衆道無學戒衆道乃至無學解脫知見衆道.復有五種淨居天道.復有五治
道.復有五如法語道.復有五非法語道.復有五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
佛道.復有五道分别色法道分别心法道分别心數道分别心不相應行道分别無
爲法道.復有五種道苦諦所斷道集諦所斷道滅諦所斷道道諦所斷道思惟所斷
道.如是等無量五法道門。復有六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復有捨六
塵道.復有六和合〈舊云六種〉道.六神通道.六種阿羅漢道.六地修道.六定道.六波羅蜜
道.一一波羅蜜各各有六道.如是等無量六道門。復有七道.七覺意道.七地無漏道.
七想定道.七淨道.七善人道.七財富道.七法福道.七助定道.如是等無量七道門。復
有八道.八正道.八解脫道.八背捨道.如是等無量八道門。復有九道.九次第道.九地
無漏道.九見斷道.九阿羅漢道.九菩薩道所謂六波羅蜜方便成就衆生淨佛世界.
如是等無量九道門。復有十道.所謂十無學道.十想道.十智道.十一切處道.十不善
道.十善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無量道門。[一]如是諸道盡知徧知.是爲道種慧。
注:
[一] 原作知.今依麗刻改.
********************
問曰.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說是種種道。答曰.是道皆入
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學有種種别.後皆同一無有差别.譬如劫盡燒時一切所
有皆同虚空。復次爲引導衆生故菩薩分别說是種種道.所謂世間道出世間道等。
問曰.云何菩薩住一相無相中而分别是世間是出世間道。答曰.世間名但從顛倒
憶想虚誑二法生.如幻如夢如轉火輪.凡夫人彊以爲世間.是世間皆從虚妄中來.
今亦虚妄本亦虚妄.其實無生無作.但從內外六情六塵和合因緣生.隨凡夫所著
故爲說世間.是世間種種邪見羅網如亂絲相著.常往來生死中.如是知世間。何等
是出世間道。如實知世間卽是出世間道.所以者何.智者求世間出世間二事不可
得.若不可得.當知假名爲世間出世間.但爲破世間故說出世間。世間相卽是出世
間更無所復有.所以者何.世間相不可得.是世間出世間相常空。世間法定相不可
得故.如是行者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若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愛慢破故不
共世間諍.何以故.行者久知世間空無所有虚誑故不作憶想分别。世間名五衆.五
********************
衆相假令十方諸佛求之亦不可得.無來處無住處亦無去處.若不得五衆來住去
相卽是出世間。行者爾時觀是世間出世間實不可見.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
見出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亦不見出世間.離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則不生二
識.所謂此世間出世間。若捨世間不受出世間.是名出世間。若菩薩能如是知.則能
爲衆生分别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
[一]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
若波羅蜜.
問曰.一切智一切種智.有何差别。答曰.有人言無差别.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
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
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
諸無明.一切智譬如說四諦.一切種智譬如說四諦義.一切智者如說苦諦.一切種
智者如說八苦相.一切智者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衆生處處生。復次一
注:
[一]放光光讚俱無此段.
********************
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諸阿羅漢辟支佛亦能總相知無常苦空無我等.知是十
二入故名爲一切智。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盡别相知一衆生生處好醜事業多少.未
來現在世亦如是.何況一切衆生.如一閻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何況三千大千
世界於一物中種種名字。若天語若龍語如是等種種語言名金尚不能知.何況能
知金因緣生處好惡貴賤.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現事尚不能知.何況
心心數法所謂禪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别相故.名爲一切種智。復次後
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
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復次聲聞辟支佛雖於别相有分而不能盡知.
故總[一]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畫
燈但有燈名無有燈用.如聲聞辟支佛若有人問難或時不能悉答不能斷疑.如佛
三問舍利弗而不能答.[二]若有一切智云何不能答.以是故但有一切智名勝於凡夫.
無有實也。是故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如是無量名字.或時名佛爲一切智人.
注:
[一] 原作想.今依麗刻改.
[二] 原作言.今依麗元明刻改.
********************
或時名爲一切種智人。如是等略說一切智一切種智種種差别。問曰.如經中說行
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得一切智.何以故此中說但用道種智
得一切智。答曰.汝所說六波羅蜜等卽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何所疑。復次
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一切善法盡名爲道.此道中分别思惟而行是名道
智.如此經後說道智是菩薩事。問曰.佛道事已備故不名道智.阿羅漢辟支佛諸功
德未備何以不[一]名道智。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道自於所行亦辦.是故不名道智.道是
行相故。復次此經中說聲聞辟支佛.聲聞中[二]不攝三道故不說.佛道大故名爲道智.
聲聞辟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復次菩薩摩訶薩自行道.亦示衆生各各所行道.以
是故說名菩薩行道智得一切智。問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答曰.如佛告諸
比丘爲汝說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
名一切法。復有一切法所謂名色.如佛說利衆經中偈。若欲求真觀但有名與色若
欲審實知亦當知名色離癡心多想分别於諸法更無有異事出於名色者。復次一
注:
[一] 名下原有中字.今依麗元明刻刪.
[二] 此字依麗刻加.
********************
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心非心.心相應非
心相應.共心生不共心生.隨心行不隨心行.從心因不從心因.如是等無量二法門
攝一切法.如阿毗曇攝法品中說。復次一切法所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
思惟所斷不斷法.有報法無報法非有報非無報法.如是等無量三法門攝一切法。
復次一切法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欲界繫法色界繫法
無色界繫法不繫法.從善因法從不善因法從無記因法從非善非不善非無記因
法.有緣緣法無緣緣法有緣緣亦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如是等無量四
法門攝一切法。復次一切法所謂色法心法心數法心不相應諸行法無爲法.四諦
及無記無爲.如是等無量五法門攝一切法。復次一切法所謂五衆及無爲.苦諦所
斷法集諦滅諦道諦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如是等無量六法門.攝一切法七八九十
等諸法門.是阿毗曇分别義。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空法實法.所緣法能緣法.
聚法散法等。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所緣
********************
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
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
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
不不滅法。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法.捨是四句法.空不空生
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如是等種種無量阿僧祇法門所攝諸法.以是無礙智
慧盡徧知上諸法名爲一切智一切種智。問曰.一切衆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
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衆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
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衆生中佛最第一。譬如須彌山於衆
山中自然最第一.如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燒.佛亦如是.於一切衆生中最第一
故得一切智。問曰.佛何以故於一切衆生獨最第一。答曰.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當
更說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於衆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爲第一.一切人中轉
輪聖王最第一.一切蓮華中青蓮爲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
********************
頭旃檀爲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爲第一.一切諸戒中聖戒爲第一.一切解脫中不
壞解脫爲第一.一切清淨中解脫爲第一.一切諸觀中空觀爲第一.一切諸法中涅
槃爲第一.如是等無量各各第一。佛亦如是.於一切衆生最爲第一.第一故獨得一
切智。復次佛從初發意以大誓莊嚴一切衰沒衆生欲拯濟故盡徧行諸善道.無善
不集無苦不行皆集一切諸佛功德.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佛於一切衆生中獨
第一。問曰.三世十方諸佛亦有是功德.何以故言佛獨第一。答曰.除諸佛爲餘衆生
故言佛獨第一.諸佛等一切功德。復次薩婆若多者.薩婆秦言一切.若秦言智.多秦
言相.一切如先說名色等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
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
故一切世一切種盡徧解知。以是故說欲以道種智具足得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
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問曰.如佛得佛道時以道智
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答曰.佛得道時以
********************
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如大國王得位時境土寶藏皆
已得但未開用。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
羅蜜。
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
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
次第差别品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復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
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
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亦如是。先說一
切種智卽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剛三昧.佛初發心卽是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時煩惱
習斷。一切智一切種智相先已說.斷一切煩惱習者.煩惱名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
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煩惱習者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
********************
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鏁脚
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鏁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
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氣猶在.如是諸餘賢聖
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衆中坐眼先視
女衆而與言語說法。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卽便吐食終不復
受請。又舍利弗自說偈言.覆罪妄念人無智而懈怠終不欲令此妄來近我住。如摩
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敕令阿難[一]六突吉羅罪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
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如畢陵伽婆蹉常罵恆神爲小婢.如摩頭婆私咤掉戲
習故或時從衣架踔上梁從梁至棚從棚至閣.如憍梵鉢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呞。
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若
劫盡時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
復殘習。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衆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
注:
[一]原作八.今依麗刻改.
********************
還以五百種語讚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於此毁譽心色無變。又復旃遮婆羅門女
帶盂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旣露佛無悅色。轉法輪時讚美之聲滿於十方心亦不高.
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阿羅毗國土風寒又多蒺蔾.佛於中坐臥不以爲苦.
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輭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爲樂。受大天
王跽奉天食不以爲美.毗蘭若國食馬麥不以爲惡。諸大國王供奉上饌不以爲得.
入薩羅聚落空鉢而出不以爲失。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推石壓佛佛亦不憎.是時
羅睺羅敬心讚佛佛亦不愛。阿闍世縱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
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瓔珞出供養佛佛亦不喜。九十六種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
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舍婆提來欲共佛論議.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
化佛.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於其座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
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如是等種種
因緣來欲毁佛佛不可動.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搥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
********************
是.經諸毁辱誹謗論議不動不異.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餘。問曰.諸阿羅漢
辟支佛.同用無漏智斷諸煩惱習.何以有盡不盡。答曰.先已說智慧力薄如世間火.
諸佛力大如劫盡火.今當更答。聲聞辟支佛集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
佛智慧功德於無量阿僧祇劫廣修廣習.善法久熏故於煩惱習無復餘氣。復次佛
於一切諸功德皆已攝盡故.乃至諸煩惱習氣永盡無餘.何以故.諸善法功德消諸
煩惱故。諸阿羅漢於此功德不盡得故.但斷世間愛直入涅槃。復次佛斷結使智慧
刀[一]甚利.用十力爲大[二]刀.以無礙智直過故斷諸結使盡無復遺餘。譬如人有重罪.國
王大瞋誅其七世根本令無遺餘.佛亦如是.於煩惱重賊誅拔根本令無遺餘.以是
故說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問曰.但斷習.亦除煩惱。答
曰.有人言斷煩惱及習俱盡.如先說習盡無餘.阿羅漢辟支佛但斷煩惱不能斷習.
菩薩斷一切煩惱及習令盡無餘。有人言佛久已遠欲.如佛說我見定光佛已來已
離欲.以方便力故現有生死妻子眷屬。有人言從得無生法忍來得諸法實相故.一
注:
[一] 原作力.今依元明刻改.
[二] 原作力.今依麗元明刻改.
********************
切煩惱及習盡。有人言佛從初發意來有煩惱.至坐道場於後夜時斷一切煩惱及
習。問曰.如是種種說何者爲實。答曰.皆是佛口所說故.無有不實。聲聞法中佛以方
便力故現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熱饑渴等.無人生而無煩惱者.是故佛亦應隨人法
有煩惱.於樹王下外先破魔軍內滅結使賊.破外內賊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皆信受是人能爲是事.我等亦當學習是事。若言久來無煩惱.從然燈佛得無生
法忍[一]來斷煩惱盡.是亦方便說.令諸菩薩歡喜故.若菩薩久已斷一切煩惱.成佛時
復何所爲。問曰.佛有種種事.斷結使是一事.餘有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等未具.以具
足衆事故名爲佛。答曰.若爾者佛言斷結使是末後身.人若都無結使云何得生。問
曰.從得無生法忍已來常得法性生身變化不。答曰.化法要有化主然後能化.若得
無生法忍斷一切結使.死時捨是肉身無有實身誰善變化.以是故知得無生已來
不應盡結使。復次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是爲大錯.何以故.
汝法中說菩薩已滿三阿僧祇劫後更有百劫中常得宿命智自憶迦葉佛時作比
注:
[一]原錯作未.今依麗刻改.
********************
丘名鬱多羅修行佛法.云何今六年苦行修邪道法日食一麻一麥.後身菩薩一日
尚不應謬何況六年。瞋亦如是.從久遠世時作毒虵.獵者生剝其皮猶尚不瞋.云何
最後身而瞋五人。以是故知聲聞人受佛義爲錯.佛以方便力欲破外道故現六年
苦行。汝言瞋五人者.是爲方便亦是瞋習.非煩惱也。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忍法.
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爲衆生故亦
爲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
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摩訶衍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一切煩惱及習都盡.亦
是錯.若都盡與佛無異亦不應受法性生身.以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身得法
性生身。若言至坐道場一切煩惱及習俱斷.是語亦非.所以者何.若菩薩具有三毒
者云何能集無量佛法.譬如毒瓶雖著甘露皆不中食.菩薩集諸純淨功德乃得作
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足清淨佛法。問曰.觀法實相及修悲心故能令三毒薄.薄故
能集清淨功德。答曰.薄三毒可得轉輪聖王諸天王身.欲得佛功德身無有是事.三
********************
毒斷習未盡可得集諸功德。復次薄名如離欲人斷下地結猶有上地煩惱.又如須
陀洹見諦所斷結盡思惟所斷結未盡是名爲薄.如佛說斷三結薄婬怒癡名爲斯
陀含.汝若言薄應當是斷.以是故得無生忍法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煩惱習.是則實
說。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著.住諸法實相中不復染
世間。復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
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心不動搖.是名菩薩位。復次菩薩位者具足六波羅蜜生方
便智.於諸法實相亦不住.自知自證不隨他語.若魔作佛形來心亦不惑。復次入菩
薩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薩。復次菩薩摩訶薩入是法位中不復墮凡夫數名
爲得道人.一切世間事欲壞其心不能令動.閉三惡趣門.墮諸菩薩數中.初生菩薩
家.智慧清淨成熟。復次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如學品中說.上位菩薩不墮惡趣
********************
不生下賤家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從頂墮。問曰.云何爲頂墮。答曰.如須菩提語
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中.不能上菩薩位不
墮聲聞辟支佛地.愛著諸功德法.於五衆無常苦空無我取相心著.言是道是非道
是應行是不應行.如是等取相分别是菩薩頂墮。何等是住頂。如上所說諸法愛斷.
於愛斷法亦復不取.如住頂義中說.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內空中不見
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外空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
亦如是。復次上位菩薩得無等等心亦不自高知心相真空.諸有無等戲論滅。問曰.
何以故聲聞法中名爲正位.此菩薩法中位但名位。答曰.若言正位亦無咎.所以者
何.若言菩薩法位是則爲正.聲聞法中但言位不言聲聞位.以是故言正位。復次學
聲聞人無大慈悲心.智慧不利故未生厭心.多求諸法生種種邪見疑悔。菩薩摩訶
薩大慈愍一切故.多求度脫衆生老病死苦.不求分别種種戲論.譬如長者有一子
愛之甚重.其子得病但求良藥能差病者.不求分别諸藥名字取之時節合和分數.
********************
以是故諸菩薩從果觀十二因緣不從因觀.見多者從因觀.愛多者從果觀。諸聲聞
人因邪位故有正位.菩薩邪位薄故但名菩薩位。問曰.聲聞法中從苦法忍乃至道
比忍名爲正位.如經中說三惡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謂正位聖果漏盡.破戒邪見五
逆罪等亦如是.從得何法名爲菩薩位。答曰.發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
入菩薩位。如聲聞法中先具說四種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然後入苦法
忍正位。問曰.修行皆攝四法.何以故差别爲四。答曰.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
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爲行。復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
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修行已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以大
悲心愍念衆生不知是諸法實相染著世間虚誑法受種種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
名故不名修行。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衆生.於是二
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衆生.雖不捨衆生亦知諸法
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卽得入菩薩位.如聲聞人於定慧二法等故是時卽得入正位。
********************
是法雖有行.更有餘名字不名修行.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所行皆名修
行.小小差别有異名字.爲易解故。譬如有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脫
一切衆生老病死等身心諸苦作大莊嚴.功德慧明二事因緣故所願皆滿。是二事
有六分修行名爲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進禪定智慧是慧明分。修
行六波羅蜜知是諸法相甚深微妙難解難知.作是念衆生著三界諸法以何因緣
令衆生得是諸法相.當以具足諸功德清淨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光明具足神通無量.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
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
眼觀十方世界五道衆生誰應得度.初現神足次爲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
而爲說法.拔三界衆生得佛力無量神通.假令虚妄猶尚可信何況實說.是名方便。
復次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念其本願欲度衆生.作是思惟諸法實相中衆
生不可得當云何度.復作是念諸法實相中衆生雖不可得而衆生不知是諸法相
********************
故.欲令知是實相。復次是實法相亦不礙衆生.實法相者名爲無所除壞亦無所作.
是名方便。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薩位。
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菩薩入法位時卽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何以故復說。答曰.雖三
事一時.諸法各各相應當次第讚.如一心中一時得無漏五根而各各分别說其相。
菩薩入法位時斷若干結使得若干功德過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導諸菩
薩故佛種種讚說。如此經始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一]已盡
所作已辦等.阿羅漢卽是漏盡.漏盡者卽是所作已辦等.亦爲引導餘人令心清淨
故種種讚說無咎。此亦如是.入法位卽是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復次
因入法位故得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問曰.入法位中過老病死及斷
諸結使破三惡道等如先說.何以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亦住種種功德.何以故但
說住阿鞞跋致地。答曰.捨諸惡事得諸功德.後當次第說及所住功德.[二]説法當須次
注:
[一] 此字依麗刻加.
[二] 原作諸.今依元明刻改.
********************
第不可一時頓說。復次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
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爲永滅。譬如空地有樹
名舍摩梨.柧枝廣大衆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柧卽時壓折.澤神問樹
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俱盧樹上
來.食彼樹果來栖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爲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
大懷憂畏.寧捨一枝所全者大。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衆及諸結使惡業
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壞敗大乘心
永滅佛業.以是故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者.從初發意已來常喜樂
住阿鞞跋致地.聞諸菩薩多退轉故.發意時作願.何時當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
鞞跋致地.以是故說住阿鞞跋致地。問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答曰.若菩薩能觀一
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一]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
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
注:
[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法卽是阿鞞跋致地。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
地。復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
實相而以大悲不捨一切衆生。復有二法.一者清淨智慧二者方便智慧.復有二法.
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虚空震電雷霆而
降大雨。復次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於諸佛深經
終不疑亦不作礙.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緣故。如是說阿鞞
跋致菩薩常以深心終不生惡.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諸善.淺心作諸不善。問曰.若阿
鞞跋致相得無生法忍.云何以淺心作諸不善。答曰.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得無生
忍法。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必當作佛.爲利益傍人故
爲其受記。是菩薩生死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爲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
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不須教
戒.如大恆[一]河中船不須將御自至大海。復次有初發意生大心斷諸煩惱知諸法實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相.便得阿鞞跋致。有但行檀波羅蜜便具足六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
行六波羅蜜未得阿鞞跋致於衆生中生大悲心.是時便得阿鞞跋致。有得悲心而
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衆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衆生可愍.於諸法
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
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如往生品中說。復次阿鞞
跋致相如後阿鞞跋致二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四·唐慧琳 卷第九·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八·欧阳竟无 答王静山问·太虚 摄大乘论释论 第九卷·世亲 贺班禅额尔德尼就职电·太虚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太虚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卷上·祩宏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九·净挺 卷十八·赞宁 卷五百五十七·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二十一·赜藏主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三卷·法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