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辯中邊論卷第一

  世親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制譯

  [一]辯相品第一

  稽首造此論 善逝體所生. 及教我等師. [二]當勤.顯斯義。

  此中最初安立論體。頌曰.

  [三]唯相.障.真實. 及修諸對治. 卽此修分位.  得果.無上乘。

  論曰.此論唯說如是七義.一相.二障.三真實.四修諸對治.五卽此修分位.六得果.七

  無上乘。今於此中先辯其相。頌曰.

  虚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論曰.[四]虚妄分別有者.謂有[五]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者.謂卽於此虚妄分別永無

  所取能取二[六]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虚妄分別中但有[七]離所取及能取空性。於彼亦有

  注:

  [一]以下藏本第一卷.相品第一.無辯字.陳本同.以下各品亦俱同.

  [二]此依藏本句讀.意謂分別諸義故當勤也.

  [三]藏本無此唯字.下釋同.但前長行云.初唯安立論體.

  [四]藏本牒釋.文皆不全.

  [五]勘藏本意謂於所取能取分別.陳本云分別所執能執.

  [六]藏本作實事.dn%os-po.

  [七]藏本作離所取能取實事之性.

  ********************

  此者.謂卽於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別。[一]若於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餘非無

  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復次.頌曰.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二]是則契中道。

  論曰.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 虚妄分別名有爲.二取空性名無爲。[三]依前理故

  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分別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

  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虚妄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虚

  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

  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是

  已顯虚妄分別有相無相.此自相今當說。頌曰.

  [四]識生變似義. 有情.我.及了. 此境實非有. 境無故識無。

  論曰.變似義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變似有情者.謂似自他身五根性現。變似我者.

  謂染末那.與我癡等恆相應故。變似了者.謂餘六識.[五]了相麤故。此境實非有者.謂似

  注:

  [一]勘藏本云.若其無彼法者.卽由彼如實觀爲空.若所餘法是有者.卽於此如實知爲有.與大論真實品相合.今譯文略.

  [二]藏本作是則爲中道.無此契字.陳本同.

  [三]藏本缺此句.別有釋云.說者.顯示之義.

  [四]勘藏本此二句意云.現似義有情我及了別之識生起.悉指識言.與下釋文相順.

  [五]藏本缺此句.陳本同.

  ********************

  義似根無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現故.皆非實有。境無故識無者.謂所取義等四境

  無故能取諸識亦非實有。[一]復次.頌曰.

  虚妄分別[二]性 由此義得[三]成. 非實有全無. 許滅解脫故。

  論曰. 虚妄分別由此義故成非實有.[四]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亦非全無.於中[五]少有亂識

  生故。如何不許此性全無.[六]以許此滅得解脫故。若異此者.繫縛解脫則應皆無.如是

  便成撥無雜染及清淨失。已顯虚妄分別自相.此攝相今當說.但有如是虚妄分別

  卽能具攝三種自性。頌曰.

  唯[七]所執依他 及圓成實性. 境故.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

  論曰.依止虚妄分別境故說有徧計所執自性.依止虚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

  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已顯虚妄分別攝相.當說卽於虚妄分別

  入無相方便相。頌曰.

  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 依境無所得 識無所得生。

  注:

  [一]藏本無復次語.

  [二]藏本無此性字.次頌釋文亦同.

  [三]此從藏本陳本斷句.意謂由此成就也.

  [四]勘藏本意謂不如所現起而有.

  [五]藏本作唯有錯亂 bkhru a  生起故.

  [六]勘藏本此句餘牒頌文.今譯改長行也.

  [七]藏本三性作遍分別依他及圓成.陳本大同.今譯取意增文.

  ********************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於境無所得生.復依於境無所得故後有於[一]識無所

  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二]復次.頌曰.

  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 [三]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

  得成。[四]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顯入虚妄分別

  無相方便相已.此差別異門相今次當說。頌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別. 唯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

  論曰. 虚妄分別差別相者.卽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

  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今次當說此生起相。頌曰.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別.[五]推.心所。

  論曰.緣識者謂藏識.是餘識生緣故。藏識爲緣所生轉識[六]受用主故.名爲受者。此諸

  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七]此三助心故名心所。今次

  注:

  [一]藏本仍作唯識.陳本同.今譯文略.

  [二]藏本無復次語.

  [三]從藏本.故知二應爲一讀.陳本云.應知識不識由是義平等.

  [四]藏本此下釋後半頌云.有所得者所得自性不成故爲無所得.無所得性復現似虚妄境義故爲有所得.以此釋二者平等.文義暢盡.陳本亦同.今譯有誤.

  [五]藏本作轉.陳本作引行.次下釋云.令心捨此取彼.

  [六]藏本缺此句.陳本同.

  [七]藏本缺此句.

  ********************

  當說此雜染相。頌曰.

  [一]覆障.及安立. 將導.攝.圓滿. 三分別.受用. 引起.幷連縛.

  現前.苦果故. 唯此惱世間. 三二七雜染. 由虚妄分別。

  論曰.覆障故者.謂由無明.[二]覆如實理障真見故。安立故者.謂由諸行.植本識中業熏

  習故。將導故者.謂有取識.引諸有情至生處故。攝故者.謂名色.攝有情自體故。[三]圓滿

  故者.謂六內處.令諸有情體具足故。三分別故者.謂觸.能分別根境識三順三受故。

  受用故者.謂由受支.領納順違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謂由愛力.令先業所引後有得

  起故。連縛故者.謂取.令識緣順欲等連縛生故。現前故者.謂由有力.令已作業所與

  後有諸異熟果得現前故。苦果故者.謂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說十二

  有支逼惱世間令不安隱。三雜染者.一煩惱雜染謂無明愛取.二業雜染謂行有.三

  生雜染謂餘支。二雜染者.一因雜染謂煩惱業.二果雜染謂所餘支。七雜染者.謂七

  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二牽引因謂行.三將導因謂識.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五受

  注:

  [一]勘藏本頌文.逐名皆有故字.與下釋相合.今譯文略.

  [二]藏本但有障如實見一義.陳本同.

  [三]藏本以下三段文略.但云圓滿者由六根.三分別者由觸.受者由受.

  ********************

  用因謂觸受.六引起因謂愛取有.七厭怖因謂生老死。此諸雜染無不皆由虚妄分

  別而得生長。此前總顯虚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三自相.四攝相.五入無

  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如是已顯虚妄分別.今次當說

  [一]所知空性。頌曰.

  諸相.及異門. 義.差別.成立. 應知二空性 略說唯由此。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二]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頌曰.

  [三]無二有無故. 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 是說爲空相。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卽顯空無性爲性.[四]故此空相非有

  非無。云何非有.無二有故.云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五]此空與彼虚妄

  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

  共相.此卽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六]所知空性異門云何。頌曰.

  略說空異門. 謂真如.實際. 無相.勝義性. 法界[七]等應知。

  注:

  [一]勘藏本云.空性云何應知.不以所知連空性爲文.與陳本同.今譯不明.

  [二]藏本云.相云何應知.

  [三]藏本此句合末句爲前半頌.陳本同.藏本意云.無二體及無體之體是爲空相.今譯略體字.

  [四]勘藏本此牒第三句頌.

  [五]勘藏本此牒第四句頌.

  [六]藏本云.異門云何應知.

  [七]藏本無等字.與下釋合.

  ********************

  論曰.[一]略說空性有此異門。云何應知此異門義。頌曰.

  由無變.無倒. 相滅.聖智境. 及諸聖法因. 異門義如次。

  論曰.卽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二]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由無倒義說爲

  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由聖智境義說

  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三]緣此生故.此中

  界者卽是因義。[四]無我等義如理應知。云何應知空性差別。頌曰.

  此雜染清淨. 由有垢無垢. 如水界[五]金空 淨故許爲淨。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六]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

  出離垢時說爲清淨。[七]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

  空淨亦然.非性轉變。此空差別復有十六.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

  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

  等略義云何應知。頌曰.

  注:

  [一]藏本缺此句釋.陳本同.

  [二]藏本云.說爲如性.常如是故.無真字義.陳本同.

  [三]藏本云.由緣慮此而起故.陳本云.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意同.

  [四]藏本無此句.與頌文合.

  [五]原作全.今依藏本陳本改.

  [六]勘藏本此處徵云.何時爲染何時爲淨耶乃牒第二句頌云云.

  [七]勘藏本此處徵云.如此轉變云何不成無常.乃牒後半頌云云.

  ********************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見此.如理. 所求二[一]淨空。

  爲常益有情.  爲不捨生死.  爲善無窮盡. 故觀此爲空。

  爲種姓清淨.  爲得諸相好.  爲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卽是內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卽是外空。此依身者謂能

  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

  空故名爲大空。[二]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如理者謂勝義.

  卽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卽空故名勝義空。[三]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卽諸有爲無爲善法.

  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爲於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生死長遠

  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捨. 爲不厭捨此生死故觀此無際

  生死爲空。爲所修善至無餘依般涅槃位亦無散捨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諸聖種姓

  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菩薩爲得

  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

  注:

  [一]藏本作善.與下釋合.

  [二]勘藏本.意謂此內處等復由何見爲空耶.由空性智.此智空爲空空.

  [三]藏本云.何以故.菩薩修行亦是空故.然則云何行耶.爲得二善故.陳本同.

  ********************

  故名一切法空。是十四空隨別安立.此中何者說名爲空。頌曰.

  補特伽羅法 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 故別立二空。

  論曰.[一]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

  性故名無性自性空。於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此爲遮止補特伽羅

  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如是已顯空性差別.此成立義云何應知。

  頌曰.

  此若無雜染 一切應自脫. 此若無清淨 功用應無果。

  論曰.[二]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若對治已

  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旣爾.頌曰.

  非染非不染. 非淨非不淨. [三]心性本淨故 由客塵所染。

  論曰.云何非染非[四]不凈.以[五]心性本淨故.云何非淨非不染.由客塵所染故.是名成立

  空差別義。此前空義總有二種.謂相.安立。相復有二.謂無及有.空性有相離有離無

  注:

  [一]勘藏本.意謂補特伽羅及法無自性爲空.此無自性性亦非有.陳本同.

  [二]勘藏本.意謂若諸法未生對治而由空故亦不以客塵成雜染者.

  [三]藏本缺此半頌.

  [四]原作不染.今依藏本改.次牒句例知.

  [五]勘藏本.意謂由自性光明 h!od-gs l-ba 故.

  ********************

  離異離一以爲其[一]相。應知安立卽異門[二]等。

  辯障品第二

  已辯其相.障今當說。頌曰.

  [三]具分.及一分. 增盛.與平等. 於生死取捨. 說障二種姓。

  論曰.具分障者.[四]謂煩惱障及所知障.於諸菩薩種姓法中具爲障故。一分障者.謂煩

  惱障.障聲聞等種姓法故。增盛障者.[五]謂卽彼貪等行。平等障者.謂卽彼等分行。取捨

  生死能障菩薩種姓所得無住涅槃名於生死有取捨障。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

  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姓。復次.頌曰.

  [六]九種煩惱相 謂愛等九結. 初二障厭捨. 餘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 彼事.滅.道.寶. 利養恭敬等. 遠離徧知故。

  論曰.煩惱障相略有九種.謂愛等九種結。愛結障厭.由此於順境不能厭離故。恚結

  障捨.由此於違境不能棄捨故。餘七結障真見.於七徧知如次障故。謂慢結能障僞

  注:

  [一]原作想.今依麗刻改.

  [二]藏本次有一段云.此中顯示此等四者.爲滅分別恐懼懈怠及猶豫故.說空自相業相染淨相及種類相.

  [三]藏本此頌但有三句.無此生死及種姓等語.陳本同.

  [四]勘藏本云.此謂於諸菩薩種姓之煩惱及所知障.次云.謂於聲聞等種姓之煩惱障.文義更明.

  [五]勘藏本.意謂卽此等障爲諸貪等行之障.

  [六]藏本合下二句爲一云.諸結是爲障.次有一頌半釋所障法.陳本同.

  ********************

  身見徧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無明結能障身見事

  徧知.由此不知諸取藴故。見結能障滅諦徧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

  見謗滅故。取結能障道諦徧知.取餘法爲淨故。疑結能障三寶徧知.由此不信受三

  寶功德故。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徧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慳結能障[一]遠離徧知.由

  此[二]貪著資生具[三]故。復有別障能障善等十種淨法.其相云何。頌曰.

  無加行.非處.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資糧未圓滿.

  闕種姓.善友. 心極疲厭性. 及闕於正行. 鄙.惡者同居.

  倒麤重.三餘. 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麤重. 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資財. 及心性下劣. 不信.無勝解. 如言而思義.

  輕法.重名利. 於有情無悲. 匱聞.及少聞. 不修治妙定。

  論曰.如是名爲善等法障。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頌曰.

  善.菩提.攝受. 有慧.無亂.障. 迴向.不怖.慳. 自在.名善等。

  注:

  [一]陳本云.輕財知足.

  [二]原作寶.今依麗刻改.

  [三]藏本次有一句頌云.十善等復別.陳本同.

  ********************

  論曰.如是善等十種淨法.誰有前說幾種障耶。頌曰.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

  論曰.善有三障.一無加行.二非處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

  不起正思惟.三資糧未圓滿。發菩提心名爲攝受.此有三障.一闕種姓.二闕善友.三

  心極疲厭性。有慧者謂菩薩.於了此性有三種障.一闕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惡者共

  住.此中鄙者謂愚癡類.樂毀壞他名爲惡者。無亂有三障.一顛倒麤重.二煩惱等三

  障中隨一有餘性.三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障斷滅名無障.此有三障.一俱生麤

  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迴向有三障令心向餘不向無上正等菩提.一貪著諸有.二

  貪著資財.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補特伽羅.二於法無勝解.三如言而

  思義。不慳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三於諸有情心無悲愍。自

  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匱聞生長能感匱法業故.二少聞.三不修治勝三摩地。復

  次.如是諸障於善等十隨餘義中有十[一]能作.卽依彼義應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

  注:

  [一]勘藏本意謂能作因.陳本意同.

  ********************

  能作如眼等於眼識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於有情.三任持能作謂能任持如器世

  間於有情世間.四照了能作如光明於諸色.五變壞能作如火等於所熟等.六分離

  能作如鎌等於所斷等.七轉變能作如金師等轉變金等成鐶釧等.八信解能作如

  烟等於火等.九[一]顯了能作如因於宗.十至得能作如聖道等於涅槃等。[二]依如是義故

  說頌言.能作有十種謂生住持照變分離轉變信解顯至得.如識因食地燈火鎌工

  巧烟因聖道等於識等所作。於善等障應知亦然。一生起障.謂於其善.以諸善法應

  生起故。二安住障.謂於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動故。三任持障.謂於攝受.以菩提心能

  任持故。四照了障.謂於有慧.以有慧性應照了故。五變壞障.謂於無亂.轉滅迷亂名

  變壞故。六分離障.謂於無障.此於障離繫故。七轉變障.謂於迴向.以菩提心[三]轉變相

  故。八信解障.謂於不怖.無信解者有怖畏故。九顯了障.謂於不慳.於法無慳者爲他

  顯了故。十至得障.謂於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四]故。所障十法次第義者.謂有欲證無

  上菩提於勝善根先應生起.勝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無上菩提. 爲令善根得

  注:

  [一]藏本作令信.陳本同.

  [二]藏本此頌在後出.陳本缺此頌.

  [三]藏本作迴向.陳本同.

  [四]藏本此下出前頌文.陳本無頌.幷缺下一段文.

  ********************

  增長故次應發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

  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斷諸亂倒起無亂倒.由見道中無亂倒故次於修道斷

  一切障.旣斷障已持諸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由迴向力所任持故於深廣法便

  無怖畏.旣無怖畏便於彼法見勝功德能廣爲他宣說開示.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

  所持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義次第。[一]雖善等法卽

  是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而總別異.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頌曰.

  於覺分度地. 有別障應知。

  論曰.復於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各有別障。於菩提分有別障者.頌曰.

  於事不善巧. 懈怠.定減二. 不植.羸劣性. 見.麤重過失。

  論曰.於四念住有於諸事不善巧障.於四正斷有懈怠障.於四神足有三摩地減二

  事障.一於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二於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於五根有不植

  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於五力有羸劣性障謂卽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於七

  注:

  [一]藏本缺此句.陳本同.

  ********************

  等覺支有見過失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於八聖道支有麤重過失障此是修道所

  顯示故。於到彼岸有別障者.頌曰.

  障富貴.善趣. 不捨諸有情. 於失德減增. 令趣入.解脫.

  障施等諸善 無盡.亦無間. 所作善決定. 受用法成熟。

  論曰.此說十種波羅蜜多所得果障.以顯十種波羅蜜多自性之障。謂[一]於布施波羅

  蜜多說富貴自在障.於淨戒波羅蜜多說善趣障.於安忍波羅蜜多說不捨有情障.

  於精進波羅蜜多說減過失增功德障.於靜慮波羅蜜多說令所化趣入法障.於般

  若波羅蜜多說解脫障.於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說施等善無窮盡障.由此迴向無上

  菩提令施等善無窮盡故.於願波羅蜜多說一切生中善無間轉障.由大願力攝受

  能順善法生故.於力波羅蜜多說所作善得決定障.由思擇力及修習力能伏彼障

  非彼伏故.於智波羅蜜多說自他受用法成熟障.不如聞言而覺義故。於十地[二]功德

  有別障者.頌曰.

  注:

  [一]勘藏本意.謂以障布施之果富貴故爲障.餘句例同.文義更明.

  [二]藏本缺功德義.下頌釋同.陳本亦同.

  ********************

  徧行.與最勝. 勝流.及無攝. 相續無差別. 無雜染清淨.

  種種法無別. 及不增不減. [一]幷無分別等 四自在依義。

  於斯十法界 有不染無明 障十地功德. 故說爲十障。

  論曰.於徧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無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爲十地障。謂初地中

  所證法界名徧行義.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

  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於同出離一切行相應徧修治.是爲勤修相應出離。

  第三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爲求此法

  設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爲難。第四地中所證法界名無攝義.

  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轉滅。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爲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

  得十意樂平等淨心。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由通達此知緣起法

  無染無淨。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義.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

  等種種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

  注:

  [一]藏本無此句義.陳本同.

  ********************

  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三

  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爲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

  二自在所依止義.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圓滿證得無礙解故.第十地

  中復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復略頌曰.

  已說諸煩惱 及諸所知障. 許此二盡故 一切障解脫。

  論曰.由此二種攝一切障故.許此盡時一切障解脫。前障總義有十一種.一廣大障

  謂具分障.二狹小障謂一分障.三加行障謂增盛障.四至得障謂平等障.五殊勝障

  謂取捨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謂九煩惱障.七因障謂於善等十能作[一]障.八入真實障

  謂覺分障.九無上淨障謂到彼岸障.十此差別趣障謂十地障.十一攝障謂略二障。

  辯中邊論卷第一

  注:

  [一]藏本次云.以是因義故.陳本同.

  ********************

猜你喜欢
  宁波七塔寺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寿启·太虚
  卷三百六十一·佚名
  华严镜灯章·续法
  新华严经论 第十四卷·李通玄
  卷第十八(第三诵之五)·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智顗
  卷之十九·铁壁慧机
  致欧阳竟无居士书·太虚
  卷第六·智旭
  佛化旬报绪言·太虚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善导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佚名
  七佛赞呗伽陀·佚名
  答净心长老冕甫居士融高法师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86 ·佚名

    方回 九月二十五书事二首 苍颜未怯冷风吹,过了残秋更自奇。 细嚼菊花吞美酒,閒拈柿叶写新诗。 繄谁屡贺参元火,与客仍消李远棋。 七十余龄能有几,开怀切勿皱愁眉。 方回 九月三日晚登秀亭分韵得七

  • 卷八·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      明 冯惟讷 撰 古逸第八 诗 石鼓诗【十章】 【风雅逸篇曰石鼔诗周宣王猎碣也於诗体属小雅或以为周成王时诗以左传成有岐阳之蒐证之亦一说也○按古文苑所载石鼓文称孙巨源得於佛

  •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八·脱脱

        杨云翼 赵秉文 韩玉 冯璧 李献甫 雷渊 程震   杨云翼,字之美,其先赞皇檀山人,六代祖忠,客平定之乐平县,遂家焉。曾祖青、祖郁、考恒,皆赠官于朝。云翼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

  • ●卷一百二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十一。   起建炎三年二月三日壬子,尽十一日庚申。   维扬巡幸记曰:建炎戊申冬自郓濮相继陷破之後金人横行山东加以李成诸寇乘乱为孽不可悉数是时黄潜善滥秉大政汪伯彦谬居枢管裁处无术探谍不明未尝得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六月甲申朔兵部侍郎兼权吏部侍郎郑滋言两淮残破之余遗民无几请并州县省官吏以宽民力诏帅司相度以闻 徽州童子林国佐九岁能诵书诏免解赐帛自是遂为故事是月邹庭闻林次勘八月饶州卓兴九年五月饶州

  • 第四十七回 废刘宗嗣主被幽 易汉祚新皇传诏·蔡东藩

      却说枢密使王峻,马步军都指挥使王殷,本是郭威心腹,一闻澶州兵变,料知威必南还,自为天子。当即派马军指挥使郭崇威,率骑兵七百人,驰赴宋州,阳言往卫刘贇,阴实使图刘贇。至崇威出发,便与窦贞固等商议,往迎郭威。窦、苏两相,本

  • ◎礼二(吉礼)·徐天麟

    ○封禅孝文十五年,用新垣平言,既郊见渭阳五帝,于是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明年,人有上书告平所言皆诈也,下吏治诛夷平,是后文帝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

  • 江上遗闻·沈涛

    乙酉夏五月,我兵南下破金陵,宏光走;江阴县令林之骥、参将张宿解印绶,海防程、县丞吴相继望风遁。御史刘光斗迎降,有安抚常州之命。主簿莫士英缴印策,献善马于刘;遂命摄县事。六月二十日,新令方亨到任,严饬薙发令;民情恟恟。闰六

  • 一〇一 自己的工作四·周作人

    以前因为涉猎英国安特路朗的著作,略为懂得一点人类学派的神话解释法,开始对于“民间故事”感到兴趣,觉得神话传说,童话儿歌,都是古代没有文字以前的文学,正如麦卡洛克的一本书名所说,是“小说之童年”。我就在民初这两三年中

  • ●牧令书卷十三 筹荒中·徐栋

    安肃徐栋致初辑 魏 禧 沈峻 胡衍虞 袁守定 潘杓灿 陶 澍 周震荣 黄可润 王植 鲁之裕 王凤生 ○魏 禧 【见屏恶】 救荒策 △救荒策 天灾

  • 卷一百三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人物志十宗室王公传八【赠和硕亲王靖定贝勒芬古 赠和硕亲王惠献贝子傅喇塔】赠和硕亲王靖定贝勒芬古【子尚善】芬古显祖宣皇帝孙追封庄亲王

  • 卷七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四工部都水清吏司河工【水利附】凡河道工程黄淮二渎为大运河次之永定河又次之及南北条诸川湖淀附流入海分流济运者咸受治焉凡职掌江南河道总督一人掌黄淮会流入海洪泽湖汕黄济运南北运

  • 三年·佚名

    (辛丑)三年大明永樂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甲子朔,上在豐壤離宮。群臣以朝服,遙賀帝正于昌德宮,樂懸而不奏。以白衣、烏紗帽進手帕,諸道進箋獻方物。上王命宗親諸君及二品以上外,毋得親賀。上上壽,親勳宰執咸以吉服侍宴,凡五十八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七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七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解头陀品之余◎如五空闲说余功德亦尔自读诵教他得舍空闲处阿练若比丘有五种分别。一以恶意欲求利养。二愚痴钝根故行阿练若。三狂痴失意作阿练若。四

  • 卷十五·佚名

    第十三篇四七四 庵罗果本生谭[菩萨=旃陀罗]序分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自行吼啸:&ldquo;予已成佛,沙门瞿昙既非吾师,亦非为指导者。&rdquo;彼弃师尊之佛而离去。如是,彼失禅定,策划分裂僧

  • 语文零拾·朱自清

    语文零拾,收文14篇,其中书评8篇,译稿4篇,读书笔记2篇,前有作者自序,1948年4月上海名山书局出版。

  • 丽莎的哀怨·蒋光慈

    现代长篇小说。蒋光慈著。最初在1929年3月至5月的《新流月报》第1至3期上连载,1929年8月1日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发行。蒋光慈自称创作这部小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意图是表现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灭亡

  • 杨子折衷·湛若水

    六卷。明湛若水撰。此书是为剖析杨简的心学而作。宋代的儒学至陆九渊始以超悟为宗,诸弟子中以杨简最得其真传。杨简推行陆九渊之说变本加厉,逐至全入于禅。他在所著《慈湖遗书》中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