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行般若经

亦称《般若道行经》。 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 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属同本异译。道安著。东汉月氏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十卷,三十品。是大乘般若学介绍进中国内地之始。从观 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开始,阐述“缘起性空” 思想,提出“般若”是导致成佛的一种特殊智慧。 将修习大乘的众生称为“菩萨”,由于一切皆空, 因而认为修般若行的菩萨不应执着于其中。菩 萨的修行被称作“菩萨行”,必须遵循布施(檀 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惟逮)、禅 定、智慧(般若)等六种途径,其中尤以“般若”为 最尊,佛位的“一切智”(或“一切种智”)都是由 它而得以成就的。此经的译出,标志着中国佛 教已渐趋走向了义理之学的时代。

《道行般若经》全部章节目录

(1)序(释道安撰)
(2)道行品第一
(3)难问品第二
(4)功德品第三
(5)沤和拘舍罗劝助品第四
(6)道行经泥犁品第五
(7)道行经清净品第六
(8)叹品第七
(9)道行经持品第八
(10)道行经觉品第九
(11)照明品第十
(12)道行经不可计品第十一
(13)道行经譬喻品第十二
(14)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
(15)道行经本无品第十四
(16)阿惟越致品第十五
(17)品第十六
(18)守空品第十七
(19)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
(20)道行经善知识品第十九
(21)释提桓因品第二十
(22)道行经贡高品第二十一
(23)道行经学品第二十二
(24)道行经守行品第二十三
(25)道行经强弱品第二十四
(26)累教品第二十五
(27)道行经不可尽品第二十六
(28)道行经随品第二十七
(29)道行经萨陀波伦菩萨品第二十八
(30)昙无竭菩萨品第二十九
(31)道行经嘱累品第三十

猜你喜欢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佚名
  梁高僧传·慧皎
  法集要颂经·佚名
  佛说帝释所问经·佚名
  学菩萨戒法·智旭
  漏分布经·佚名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佚名
  华手经·佚名
  五大施经·佚名
  长者音悦经·佚名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佚名
  涅槃宗要·元晓
  辩中边论·世亲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佚名
  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钱仲联

    一○一、嘉兴唐兰庵(兰),锡山唐蔚师门下同学也。又曾受业于金甸丞,为沈寐叟再传弟子。诗功极深,同门中除王瑗仲(蘧常)外,无人能及。瑗仲尝举其佳句云:“黄昏乘落日,布作满城霞。”真能状难写之景,可匹刘宾客之句。《蟹

  • ◆卢知州琦(圭峰集)·顾嗣立

    琦字希韩,别号立斋,泉之惠安人。登至正二年进士第,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始至则赈饥馑,止横征,减口盐一百余引。邻邑盗发,适琦巡邑境。盗遥见,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琦立马谕以祸福,皆投刀槊请自新,自是威惠行于境外。时兵革四起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柯劭忞

      刘秉中 秉恕 张文谦 窦默 姚枢 炜 燧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改今名,其先瑞州人,后徙邢州。太祖十五年,木华黎取邢州,立都元帅府,以其父润为都统。事定,改署州录事,历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 卷之四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佚名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竭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嗣子。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从弟也。皇本生父。醇贤亲王。宣宗成皇

  •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钱穆

    在东汉政治上占有地位的,一面是代表“王室”的外戚和宦官;另一面则是代表“政府”的新兴与士族,便是当时之所谓“名士”。一、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士人在政治上占有地位,自西汉武、宣以

  • 卷十七 蔡仲之命第十九·孔颖达

    蔡叔既没,以罪放而卒。王命蔡仲,践诸侯位,成王也。父卒命子,罪不相及。作《蔡仲之命》。册书命之。蔡仲之命蔡,国名。仲,字。因以名篇。[疏]“蔡叔”至“之命”○正义曰:蔡叔与管叔流言于国,谤毁周公,周公囚之郭邻,至死不赦。蔡

  • 五辅第十·管仲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士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

  • 榕村语録卷二十六·李光地

    理气大极天之性帝天之心先有理而后有气有明一代虽极纯儒亦不明此理蔡虚斋谓天地间二气滚作一团其不乱处即是理罗整庵谓理即气之转折处如春转到夏夏转到秋自古及今何尝有一毫差错此便是理某初读其书只觉得不帖然不知其

  • 卷十·高攀龙

    <经部,春秋类,春秋孔义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孔义卷十    明 高攀龙 撰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防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于是公子围请用牲读旧书加于牲上而已

  • 第十一 决篇 2·王诩

    【原文】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①:有以一陽一德之②者,有以一陰一贼之③者,有以信诚④之者,有以蔽匿⑤之者,有以平素之者。一陽一励于一言,一陰一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⑥。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

  • 卷五百八十五·佚名

    △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二时舍利子复告具寿满慈子言:若诸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见有少法名为作者,当知虽住菩萨法中。而名弃舍诸菩萨法。是为菩萨非理作意。若起如是非理作意。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时满慈子便白具寿舍

  • 佛说佛大僧大经·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在王舍国。国有富者。其名曰厉。金银众宝田地舍宅。牛马奴婢。不可称数。厉年西耄。绝无继嗣。其国常法。人无子者。死后财物。皆没入官。厉祷日月诸天鬼神并九子母山树诸神。皆从请子。不能致之。

  • 宗镜录卷第九十三·延寿

    夫宗镜录。是实相法门。若信得何福。若毁得何罪。答。此一心实相之门。般若甚深之旨。于难信之中。或有信者。法利无尽。唯佛能知。若有毁者。谤般若罪。过莫大焉。现世受殃生身陷狱。何以受报如此广大。以般若是一切

  • 序·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婆薮盘豆造 陈 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谅无异说。法相深微。名实繁旷。若非圆明独朗。孰能通达。自日隐頞多之山。月翳罗睺之手。时移解昧。部执竞兴。或以文释义。

  • 卷之十二·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二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自赞法云洞上座请者个和尚倔倔僵僵打风打雨一条拄杖若非彻骨儿争敢近傍昙瑞安上座请者和尚不著相山为身海为量师黄檗祖百丈教儿孙惟向上接

  • 文泉子集·刘蜕

    一名《刘蜕集》。唐刘蜕撰。6卷,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刘蜕为桐庐人,官至中书舍人。所叙爵里不同,或疑是别一刘蜕,尚不得而知。是集前有《自序》说:“自褐衣以后,辛卯(87)以前,收其微词属意古今上下之间者为内外篇,复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