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想第三十六

  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一]食不淨想一切世閒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

  想。

  問曰.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時名爲智或時名爲念或時名爲想。答曰.初習善法爲

  不失故但名念.能轉相轉心故名爲想.決定知無所疑故名爲智。觀一切有爲法無

  常智慧相應相是名無常想。一切有爲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不增積故。

  復次生時無來處滅亦無去處.是故名無常。復次二種世閒無常故說無常.一者衆

  生無常二者世界無常。如說.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 

  爾時世界何物常.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度脫一切諸衆生[二]名聞普徧

  注:

  [一] 放光此下作無所樂想無生滅想無道想無盡想無所起想善想法想.光讚作終始之想一切世界無可樂想諸習之想滅盡之想.

  [二] 原作多.今依麗元明刻改.

  ********************

  滿十方今日廓然悉安[一]在.如是舍利弗目揵連須菩提等諸聖人轉輪聖王諸國王

  常樂天王及諸天聖德尊貴皆亦盡.大火燄明忽然滅.世閒轉壞如風中燈如險岸

  樹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如是一切衆生及衆生住處皆無常故名爲無常。問曰.菩

  薩何以故行是無常想。答曰.以衆生著常顛倒受衆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無常

  想教化衆生言諸法皆無常汝莫著常顛倒失.行道時諸佛上妙法所謂四真諦.四

  諦中苦諦爲初.苦四行中無常行爲初.以是故菩薩行無常想。問曰.有人見無常事

  至轉更堅著.如國王夫人寶女從地中生.爲十頭羅刹將度大海.王大憂愁.智臣諫

  言王智力具足夫人還在不久何以懷憂.答言我所以憂者不慮我婦叵得但恐壯

  時易過。亦如人好華好果.見時欲過便大生著.如是知無常乃更生諸結使.云何言

  無常能令心厭破諸結使。答曰.如是見無常是知無常少分爲不具足.與禽獸見無

  常無異.以是故佛告舍利弗當具足修無常想。問曰.何等是具足無常想。答曰.觀有

  爲法念念生滅.如風吹塵如山上水流如火炎隨滅.一切有爲法無牢無彊不可取

  注:

  [一]此下麗刻有何有智者不感傷七字.

  ********************

  不可著.爲如幻化誑惑凡夫.因是無常得入空門。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無常亦

  不可得.所以者何。一念中生住滅相不可得.生時不得有住滅.住時不得有生滅.滅

  時不得有生住.生住滅相性相違故無.是無故無常亦無。問曰.若無無常.佛何以苦

  諦中說無常。答曰.凡夫人生邪見故謂世閒是常.爲滅除是常見故說無常.不爲無

  常是實故說。復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諸煩惱.今欲拔諸煩惱根本故

  說是無常。復次諸外道法但以形離五欲謂是解脫.佛說邪相因緣故縛.觀無常正

  相故解脫。復有二種觀無常相.一者有餘二者無餘.如佛說一切人物滅盡唯有名

  在是名有餘.若人物滅盡名亦滅是名無餘。復有二種觀無常相.一者身死盡滅二

  者新新生滅。復次有言持戒爲重.所以者何.依戒因緣故次第得漏盡。有言多聞爲

  重.所以者何.依智慧故能有所得。有言禪定爲重.如佛所說定能得道。有言以十二

  頭陀爲重.所以者何.能淨戒行故。如是各各以所行爲貴更不復勤求涅槃.佛言是

  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觀諸法無常是爲真涅槃道。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諸法雖

  ********************

  空而說是無常想。復次無常想卽是聖道别名.佛種種異名說道.或言四念處或言

  四諦或言無常想.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盡

  能除三界結使.以是故卽名爲道是無常想。或有漏或無漏.正得無常是無漏.初學

  無常是有漏.摩訶衍中諸菩薩心廣大種種教化一切衆生故是無常想亦有漏亦

  無漏.若無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緣三界五受衆.四根相應除苦根.凡夫聖人

  得.如是等種種因緣說無常[一]想功德。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爲法無常故苦。問

  曰.若有爲法無常故苦者.諸賢聖人有爲法無漏法亦應當苦。答曰.諸法雖無常.愛

  著者生苦.無所著者無苦。問曰.有諸聖人雖無所著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風熱病苦.

  畢陵伽婆蹉眼痛苦.羅婆那跋提〈音聲第一〉痔病苦.云何言無苦。答曰.有二種苦.一者

  身苦二者心苦.是諸聖人以智慧力故無復憂愁嫉妬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業因

  緣四大造身有老病饑渴寒熱等身苦.於身苦中亦復薄少。如人了了知負他債償

  之不以爲苦.若人不億負債債主彊奪瞋惱生苦。問曰.苦受是心心數法.身如草木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離心則無所覺.云何言聖人但受身苦。答曰.凡夫人受苦時心生愁惱爲瞋使所使

  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說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於樂受中貪欲使所使.不

  苦不樂受中無明使所使.凡夫人受苦時內受三毒苦外受寒熱鞭杖等.如人內熱

  盛外熱亦盛.如經說凡夫人失所愛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雙射.諸賢聖人無憂愁

  苦但有身苦更無餘苦。復次五識相應苦及外因緣杖楚寒熱等苦是名身苦.餘殘

  名心苦。復次我言有爲無漏法不著故非苦.聖人身是有漏.有漏法則苦有何咎.是

  末後身所受苦亦微少。問曰.若無常卽是苦者道亦是苦.云何以苦離苦。答曰.無常

  卽是苦爲五受衆故說.道雖作法故無常不名爲苦.所以者何.是能滅苦不生諸著

  與空無我等諸智和合故.但是無常而非苦。如諸阿羅漢得道時說偈言.我等不貪

  生亦復不樂死一心及智慧待時至而去。佛取涅槃時.阿難等諸未離欲人未善修

  八聖道故皆涕泣憂愁.諸離欲阿那含皆驚愕.諸漏盡阿羅漢其心不變但言世閒

  眼滅疾.以得道力故雖從佛得大利益知重佛無量功德而不生苦.以是故知道雖

  ********************

  無常非苦因緣故不名爲苦.但五受衆是苦.何以故.愛著故無常敗壞故.如受念處

  中苦義此中應廣說。復次苦者.有身常是苦.癡覆故不覺。如說.騎乘疲極故求索住

  立處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處.坐久疲極故求索安臥處衆極由作生初樂後則苦.

  視眴息出入屈申坐臥起行立及去來此事無不苦。問曰.是五受衆爲一切皆苦爲

  苦想觀故苦.若一切皆苦佛云何說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以苦想故

  苦云何說苦諦爲實苦。答曰.五受衆一切皆苦.凡夫人四顛倒因緣爲欲所逼以五

  欲爲樂.如人塗瘡大痛息故以爲樂瘡非樂也。佛說三種受爲世閒故.於實法中非

  是樂也.若五受衆中實有樂.何以故佛說滅五受衆名爲樂。復次隨其所嗜樂心則

  生樂無定也.樂若實定不待心著.如火實熱不待著而熱也.以樂無定故名爲苦。復

  次世閒顛倒樂能得今世後世無量苦果報故名爲苦.譬如大河水中著少毒不能

  令水異.世閒顛倒毒樂於一切大苦水則不現。如說.從天下生地獄時憶本天上歡

  樂事宮觀婇女滿目前園苑浴池以娛志.又見獄火來燒身似如大火焚竹林是時

  ********************

  雖見天上樂徒自感結無所益。是苦想攝緣如無常想。如是等種種分别苦名爲苦

  想。無我想者.苦則是無我.所以者何.五受衆中盡皆是苦.苦[一]相無有自在.若無自在

  是則無我.若有我自在者不應令身有苦。如所說.諸有無智人身心計是我漸近堅

  著故不知無常法.是身無作者亦無有受者是身爲無主而作種種事.六情塵因緣

  六種識得生從三事和合因緣觸法生.從觸法因緣受念業法生如珠日草薪和合

  故火生.情塵識和合所作事業成相續相似有如種有[二]芽莖。復次我相不可得故無

  我.一切法有相故則知有.如見煙覺熱故知有火.於五塵中各各别異故知有情.種

  種思惟籌量諸法故知有心心數法.此我無相故知無我。問曰.有出入氣則是我相.

  視眴夀命心苦樂愛憎精勤等是我相.若無我誰有是出入息視眴夀命心苦樂愛

  憎精勤等.當知有我在內動發故。夀命心亦是我法.若無我如牛無御.有我故能制

  心入法不爲放逸.若無我者誰制御心。受苦樂者是我.若無我者爲如樹木則不應

  别.苦樂愛憎精勤亦如是。我雖微細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爲有。答曰.是諸

  注:

  [一] 原作想.今依石山本改.

  [二] 原作牙.今依明刻改.

  ********************

  相皆是識相.有識則有入出息視眴夀命等.若識離身則無。汝等我常徧故.死人亦

  應有視眴入出息夀命等。復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隨心風力故動發.此是識相非我

  相.夀命是心不相應行亦是識相。問曰.若入無心定中或睡無夢時息亦出入有夀

  命.何以故言皆是識相。答曰.無心定等識雖暫無.不久必還生.識不捨身故。有識時

  多無識時少.是故名識相.如人出行不得言其家無主。苦樂憎愛精勤等是心相應

  共緣隨心行.心有故便有心無故便無.以是故是識相非我相。復次若有我者.我有

  二種若常若無常.如說.若我是常則無後身常不生故亦無解脫亦無忘無作.以是

  故當知無作罪福者亦無有受者.捨我及我所然後得涅槃。若實有我者不應捨我

  心.若我無常者則應隨身滅如大岸墮水亦無有罪福。如是我及知者不知者作者

  不作者.如檀波羅蜜中說。不得是我相故知一切法中無我.若知一切法中無我則

  不應生我心.若無我亦無我所心.我我所離故則無有縛.若無縛則是涅槃.是故行

  者應行無我想。問曰.是無常苦無我爲一事爲三事.若是一事不應說三.若三事佛

  ********************

  何以故說無常卽是苦苦卽是無我。答曰.是一事所謂受有漏法.觀門分别故有三

  種異。無常行相應是無常想.苦行相應是苦想.無我行相應是無我想。無常不令入

  三界.苦令知三界罪過.無我則捨世閒。復次無常生厭心.苦生畏怖.無我拔出令解

  脫。無常者佛說五受衆是無常.苦者佛說無常則是苦.無我者佛說苦卽是無我。無

  常者佛示五受衆盡滅相.苦者佛示如箭入心.無我者佛示捨離相。無常者示斷愛.

  苦者示斷我習慢.無我者示斷邪見。無常者遮常見.苦者遮今世涅槃樂見.無我者

  遮著處。無常者世閒所可著常法是.苦者世閒計樂處是.無我者世閒所可計我牢

  固者是。是爲三想分别相。無我想緣攝種種.如苦想中說。食厭想者.觀是食從不淨

  因緣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是爲膿蟲住處.如酥乳酪血變所成與爛膿無異.廚人

  汗垢種種不淨.若著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然後成味其狀如吐.從腹

  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煑.如釜熟糜滓濁下沈清者在上.譬如釀酒滓濁爲屎清者

  爲尿。腰有三孔.風吹膩汁散入百脈與先血和合凝變爲肉.從新肉生脂骨髓.從是

  ********************

  中生身根.從新舊肉合生五情根.從此五根生五識.五識次第生意識分别取相籌

  量好醜.然後生我我所[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觀食如是本末因緣種種不淨.知內

  四大與外四大無異.但以我見故彊爲我有。復次思惟此食墾植耘除收穫蹂治舂

  磨[二]淘汰炊煑乃成用功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

  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卽成不淨無所一直.宿昔之閒變爲屎尿.本是美味人之

  所嗜變成不淨惡不欲見。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噉燒鐵丸.從地

  獄出當作畜生牛羊駱駝償其宿債.或作猪狗常噉糞除。如是觀食則生厭想.因食

  厭故於五欲皆厭。譬如一婆羅門修淨潔法.有事緣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云何得

  免此不淨.唯當乾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三]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

  常作此餅送來當多與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

  時白淨後轉無色無味.卽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差故.婆羅門問此言何謂.母

  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麫酥甘草拊之癰熟膿出和合酥餅日日如是.以此作

  注:

  [一] 心下原衍生字.今依麗刻刪.

  [二] 原作洮.今依明刻改.

  [三] 原作膸.今依麗元明刻改.

  ********************

  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搥胸[一]吁嘔我

  當云何破此淨法我爲了矣.棄捨緣事馳還本國。行者亦如是.著是飲食歡喜樂噉.

  見其好色細滑香美可口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及。若能觀食本末如是生惡

  厭心.因離食欲四欲皆捨.於欲界中樂悉皆捨離.斷此五欲於五下分結亦斷。如是

  等種種因緣惡罪不復樂著是名食厭想。問曰.無常苦無我想與無漏智慧相應.食

  厭等四想與有漏智慧相應.次第法應在前今何以後說。答曰.佛法有二種道.見道

  修道.見道中用是三想破諸邪見等得聖果猶未離欲.爲離欲故三想次第說是食

  厭等四想得離婬欲等諸煩惱。初三想示見諦道.中四想爲示學修道.後三想示無

  學道。初習身念處中雖有食厭想.功用少故佛不說.今爲須陀洹斯陀含度欲故無

  我想次第食厭等四想。一切世閒不可樂想者.若念世閒色欲滋味車乘服飾廬觀

  園宅種種樂事則生樂想.若念世閒衆惡罪事則心生厭想。何等惡事.惡事有二種.

  一者衆生二者土地。衆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愛别離怨憎同處所求不得.略

  注:

  [一]原作干.今依麗刻改.

  ********************

  而言之五受衆苦。衆生之罪.婬欲多故不别好醜.不隨父母師長教誨.無有慚愧與

  禽獸無異.瞋恚多故不别輕重瞋毒狂發.乃至不受佛語不敬聞法不畏惡道.杖楚

  横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無所見.愚癡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識事緣如[一][(嗀-口)/牛]角求乳.

  無明覆故雖蒙日照永無所見.慳貪多故其舍如冢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賢聖

  不孝父母.憍逸自壞永無所直.邪見多故不信今世後世不信罪福不可共處。如是

  等諸煩惱多故弊敗爲無所直.惡業多故造無閒罪或殺父母或傷害賢聖或要時

  榮貴讒賊忠貞殘害親戚。復次世閒衆生善好者少弊惡者多.或時雖有善行貧賤

  鄙陋.或雖富貴端正而所行不善.或雖好布施而貧乏無財.或雖富有財寶而慳惜

  貪著不肯布施.或見人有所思默無所說便謂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見好下接物

  恩惠普潤便謂欺誑諂飾.或見能語善論便謂恃是小智以爲憍慢.或見質直好人

  便共欺誑調投引挽[二]陵易.或見善心柔輭便共輕陵蹋蹴不以理遇.若見持戒清淨

  者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數.如是等衆生弊惡無一可樂。土地惡者.一切土地多衰

  注:

  [一] 原作搆.今依元明刻改.

  [二] 原作淩.今依麗刻改.

  ********************

  無吉.寒熱飢渴疾病惡疫毒氣侵害老病死畏無處不有.身所去處衆苦隨之無處

  得免.雖有好國豐樂安隱多爲諸煩惱所惱則不名樂土.一切皆有二種苦身苦心

  苦無國不有。如說.有國土多寒或有國多熱有國無救護或有國多惡有國常飢餓 

  或有國多病有國不修福如是無樂處.衆生土地有如是惡.思惟世閒無一可樂。欲

  界惡事如是.上二界死時退時大生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處墮摧碎爛壞。問曰.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一切世閒不可樂想.有何等異而别說。答曰.有二種觀.總觀别

  觀.前爲總觀.此中别觀。復有二種觀.法觀衆生觀.前爲呵一切法觀.此中觀衆生罪

  惡不同。復次前者無漏道.此中有漏道.前見諦道.今思惟道.如是等種種差别。一切

  地中攝緣三界法.是名一切世閒不可樂想。死想者.如死念中說。不淨想者.如身念

  處中說。斷想離想盡想者.緣涅槃相斷諸結使故名斷想.離結使故名離想.盡諸結

  使故名盡想。問曰.若爾者一想便足何以說三。答.如前一法三種說.無常卽是苦苦

  卽是無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閒罪惡深重故三種呵.如伐大樹不可以一下斷。涅槃

  ********************

  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種種讚.名爲斷想離想盡想。復次斷三毒故名爲斷.離愛故

  名爲離.滅一切苦故更不生故名爲盡。復次行者於煖法頂法忍法世閒第一法正

  智慧觀遠諸煩惱是名離想.得無漏道斷諸結使是名斷想.入涅槃時滅五受衆不

  復相續是名盡想。斷想有餘涅槃.盡想無餘涅槃.離想二涅槃方便門。是三想有漏

  無漏故.一切地中攝。

  釋初品中十一智第三十七

  [一]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

  法智者.欲界繫法中無漏智.欲界繫因中無漏智.欲界繫法滅中無漏智.爲斷欲界

  繫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比智者.於色無色界中無漏智亦如是。他心

  智者.知欲界色界繫[二]現在他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世智者.諸有漏智慧。

  苦智者.五受衆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智。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無

  漏智。滅智者.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道智者.道正行達觀時無漏智。盡智者.我見苦

  注:

  [一] 放光無十一智.但有豫知一切衆生之意是謂爲慧一句.光讚作道慧盡慧無熱諸慧無所起慧法慧於諸經法亦無所慧亦無我慧無有內慧微妙意慧曉了諸慧.與此文異.

  [二] 原作見.今依麗刻改.

  ********************

  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無生智者.我見苦已不復更

  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

  覺。如實智者.一切法總相别相如實正知無有罣礙。是法智緣欲界繫法及欲界繫

  法因欲界繫法滅爲斷欲界繫法道.比智亦如是.世智緣一切法.他心智緣他心有

  漏無漏心心數法.苦智集智緣五受衆.滅[一]智緣盡.道智緣無漏五衆.盡智無生智俱

  緣四諦。十智者.一有漏八無漏.一當分别.他心智緣有漏心是有漏.緣無漏心是無

  漏。法智攝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少分.比智亦如是.世智

  攝世智及他心智少分.他心智攝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苦智攝苦智及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少分.集智滅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及法智

  比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少分.盡智攝盡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

  智少分.無生智亦如是。九智八根相應除慧根憂根苦根.世智十根相應除慧根。法

  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應.法智比智滅智盡智無生智無相三昧相應.法智比智他

  注:

  [一]智下原有緣智二字.今依麗刻刪.

  ********************

  心智苦智集智道智盡智無生智無作三昧相應。法智比智世智苦智盡智無生智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相應.世智中四想相應.法智比智滅智盡智無生智後三想相

  應.有人言世智或與離想相應。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世智他心智盡智

  無生智緣十智.苦智集智緣世智及有漏他心智.滅[一]智不緣智.道智緣九智除世智。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滅道各各四相.盡智無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

  無我相.煖法頂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閒第一法中世智四相除無相。〈相轉觀相也

  舊言十六聖行〉初入無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

  增集智.第十心增滅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離欲者增他心智.無學道增盡智.得不

  壞解脫增無生智。初無漏心中不修智.第二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四心中現在

  修二智未來修三智.第六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八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三

  智.第十心中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三智.第十四心中

  現在未來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現在修二智未來修六智若離欲修七智。須陀洹欲

  注:

  [一]智下原作無生智緣四字.今依麗刻改.

  ********************

  離欲界結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第九解脫心中修八智除盡

  智無生智.信解人轉作見得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盡智無生智.離七地欲

  時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解脫道中修八智除盡智無生智.離有

  頂欲時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盡智無生智.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世智

  盡智無生智.無學初心第九解脫不時解脫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無漏善根.若時

  解脫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無漏善根.如是等種種如阿毗曇門廣分别。如實智分

  别相.此般若波羅蜜後品廣說。復次有人言.法智者知欲界五衆無常苦空無我.知

  諸法因緣和合生所謂無明因緣諸行乃至生因緣老死.如佛爲須尸摩梵志說先

  用法智分别諸法後用涅槃智。比智者知現在五受衆無常苦空無我.過去未來及

  色無色界中五受衆無常苦空無我亦如是.譬如見現在火熱能燒.以此比知過去

  未來及餘國火亦如是。他心智者.知他衆生心心數法。問曰.若知他心心數法.何以

  故但名知他心。答曰.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說心當知已說心數法。世智者.名爲

  ********************

  假智.聖人於實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棟梁椽壁名爲屋.但

  知是事不知實義是名世智。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衆。問曰.五受衆亦無常亦苦亦

  空亦無我.何以故但說苦智不說無常空無我智。答曰.爲苦諦故說苦智集諦故說

  集智滅諦故說滅智道諦故說道智。問曰.五受衆有種種惡.何以但說苦諦不說無

  常諦空無我諦。答曰.若說無常空無我諦亦不壞法相.以衆生多著樂畏苦故.佛呵

  世閒一切皆是苦欲令捨離故.無常空無我中衆生不大畏故不說。復次佛法中五

  受衆有異名名爲苦.以是故但說苦。是苦智或有漏或無漏.若在煖法頂法忍法世

  閒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見諦道是無漏.何以故.從煖法至世閒第一法中四種觀苦

  故.集智滅智道智亦如是。復次苦智名知苦相實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離無有和

  合.滅智名知諸法常寂滅如涅槃.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淨無正無邪.盡智名知一

  切法無所有.無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實不定故不生。如實智者.十種智所不能知.

  以如實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别異各各有觀法.是如實智中無相無

  ********************

  緣無别滅諸觀法亦不有觀。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實智中唯有佛眼。十智阿羅漢

  辟支佛菩薩共有.如實智唯獨佛有.所以者何.獨佛有不誑法.以是故知如實智獨

  佛有。復次是十智入如實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實智.譬如十方諸流水皆入大海

  捨本名字但[一]名大[二]海。如是等種種分别十一智義.此中略說。

  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爲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是

  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虵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是三昧三種.欲界未到地初禪

  與覺觀相應故名有覺有觀.禪中閒但觀相應故名無覺有觀.從第二禪乃至有頂

  地非覺觀相應故名無覺無觀。問曰.三昧相應心數法乃至二十.何以但說覺觀。答

  曰.是覺觀撓亂三昧.以是故說.是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捨離。有人言.心有覺

  觀者無三昧.以是故佛說有覺有觀三昧但不牢固.覺觀力小微是時可得有三昧。

  是覺觀能生三昧亦能壞三昧.譬如風能生雨亦能壞雨。三種善覺觀能生初禪.得

  注:

  [一] 原作入.今依麗刻改.

  [二] 海下原有知字.今依麗刻刪.

  ********************

  初禪時發大歡喜.覺觀故心散還失.以是故但說覺觀。問曰.覺觀有何差别。答曰.麤

  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初緣中心發相名覺.後分别籌量好醜名觀。有三種麤覺欲

  覺瞋覺惱覺.有三種善覺出要覺無瞋覺無惱覺.有三種細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

  覺。六種覺妨三昧.三種善覺能開三昧門。若覺觀過多還失三昧.如風能使船風過

  則壞船。如是種種分别覺觀。問曰.經說三種法.有覺有觀法無覺有觀法無覺無觀

  法.有覺有觀地無覺有觀地無覺無觀地.今何以但說三種三昧。答曰.妙而可用者

  取.有覺有觀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禪中覺觀相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無覺有觀

  法者禪中閒觀相應法若善若無記.無覺無觀法者離覺觀法一切色心不相應行

  及無爲法.有覺有觀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無覺有觀地者禪中閒善修是地作大

  梵王.無覺無觀地者一切光音一切徧淨一切廣果一切無色地.於中上妙者是三

  昧。何等是三昧.從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剛及阿羅漢辟支佛諸三昧.觀十方佛三昧

  乃至首棱嚴三昧.從斷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諸佛三昧.如是等種種分别。略

  ********************

  說三三昧義。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未知欲知根者.無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於見諦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謂信等

  五根喜樂捨根意根.信解見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轉名知根.無[一]學道中是九根名

  知已根。問曰.何以故於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答曰.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爲根.

  餘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諸有爲法中主故.得自在

  能勝諸根。復次十根但有漏自得無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無漏故.不說菩

  薩應具足。問曰.十想亦有漏無漏.何以故說應具足。答曰.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

  信等五根雖是善法不盡求涅槃.如阿毗曇中說.誰成就信等根.不斷善根者。復次

  若五根清淨變爲無漏.三根中已攝.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

  但說三根。復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無記雜.是故不說應具足。是三根受衆行

  衆識衆攝.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三根緣四諦六想相應.未知欲

  注:

  [一]原錯作覺.今依麗刻改.

  ********************

  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

  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如是等以阿

  毗曇門廣分别說。復次未知欲知根名諸法實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

  力故能得諸法實相。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爾時如段肉未具諸根未能

  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塵.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雖有願

  欲知諸法實相不能得知.菩薩生是信等五根則能知諸法實相。如眼四大及四大

  造色和合名爲眼.先雖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淨故不名眼根.不斷善根人雖有信.

  未清淨故不名爲根。若菩薩得是信等五根.是時能信諸法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非有非無非取非捨常寂滅真淨如虚空.不可示不可說一切語言道過出一切心

  心數法所行如涅槃。是則佛法.菩薩以信根力故能受.精進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轉.

  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攝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攝實相中.慧根力故

  於佛智慧中少多得義味不可壞。五根所依意根必與受俱.若喜若樂若捨.依是根

  ********************

  入菩薩位乃至未得無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此中知諸法實相了了故名知.

  從是得無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記乃至滿十地坐道場得金剛三昧.於其

  中閒名爲知根。斷一切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徧滿故

  名爲知已根。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

猜你喜欢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佚名
  卷十六·性音
  复朱铎民居士书(二通)·太虚
  大乘义章 第八卷·慧远
  卷第一百六十六·佚名
  卷五·佚名
  志大乘品第十·佚名
  观众生业缘·佚名
  自序·祩宏
  卷第七·李通玄
  卷八·佚名
  心意品第十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七·澄观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五·董康

      ○錦江沙   近時會稽人蔡東撰。記郫縣知縣浙人趙嘉煒死張獻忠之難。其子慶麒萬里尋親。負江沙歸葬。故曰錦江沙。又以嘉煒爲忠。慶麒爲孝。故曰忠孝錄也。   略云。紹興人趙嘉煒、字景思。明末選授四川成都

  • 卷三·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明 梅鼎祚 编郊庙歌辞【郊祀梁 北齐 北周 隋】梁雅乐歌【隋书乐志曰梁初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并用宋齐元徽永明仪注唯改嘉祚为永祚又去永至之乐何佟之周舍议按周礼王出入奏王夏大祭祀与朝会

  • 第三回 安饱惊梦·蒲松龄

    张大扶着张老到了家,李氏迎出来说咱爹来了么?那屋里生上火了,先着咱爹烤烤。这天这样冷,你乜身棉袍子着咱爹穿着。张大接过来,给他套上,说咱爹饥困快拿饭来。 [耍孩儿]这天是甚么天,把炕上铺下毡,火少还得加上炭。看咱爹爹肚

  •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司马光

      起昭陽單閼(癸卯)四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八·佚名

    嘉靖二十九年三月乙丑朔祭历代帝王遣遂安伯陈鏸行礼都督陆炳沉至侍郎李默都御史孙应奎分献 孝肃皇后忌辰遣玉田伯蒋荣祭 裕陵○礼部以亢旱请令顺天府官祷雨百百皆致斋青衣办事 上曰去冬无雪今春不雨凡百伍拾日如再及

  • 察罕帖木儿传·宋濂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祖籍北庭。曾祖阔阔台在元初随大军征取河南。其祖父乃蛮台、父阿鲁温都定居颍州沈丘,因以河南为籍贯。察罕帖木儿自幼好学,有大志。至正十一年(1341)红巾军在汝宁和颍州起义反元,攻下江淮诸郡,屡败元军。

  • 第十七章付委动议·孙中山

    一百三十四节付委付委即付事件于委员以筹备或审查也。此动议之作用,乃欲将事件措置裕如,或将事件考求详尽者也。其顺序居附属动议之五,只在修正动议及打消动议之前而已。其受前列附属动议之影响,同于一百二十九节之所陈,即

  • 卷八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八十六歌颂二十六【词臣十八】万夀诗【七言律四首】翰  林 院  检 讨【臣】严思位万年黼座庆长春岁岁花时拜紫宸凤历贞元周复始鸿钧甲子运还新绥桃上苑红垂萼御柳天街翠拂人不待披图

  • 四书经疑贯通卷七·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所言若不同何欤首章以下文专言道而不言性教后章但言性教而不及道何欤首章原性道教之名义自义理上言后章论性教之异同自人品上分故之

  • 卷一百六十六·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三十九射礼通典汉石渠议曰乡射请告主人乐不告者何也戴圣曰请射告主人者宾主俱当射也夫乐主所以乐宾也故不告于主人也宣帝甘露三年三月黄门侍郎临【失其姓】奏经

  • 书蔡氏传旁通卷三·陈师凯

    元 陈师凯 撰汤誓契始封商汤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契帝喾之子为唐虞司徒史记索隠曰尧封契于商今商州也为陜西奉元路支郡汤国号商盘庚迁殷之后又号殷汤号也或曰諡汤名履姓子氏史记索隠曰汤名履书曰子小子履是也又称天乙者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共行品第十八   問曰.汝言當說在家出家菩薩共行法今可說之。答曰.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   尊重法.不障法.供養法.信解.修空.不貪嫉.隨所法行.燈明施.伎樂

  • 卷四十八·彭绍升

    居士传四十八王丁朱庄黄闻黄钱吴王陈骆程传王孟夙名在公。江南崑山人。万历二十二年举於乡。谒云栖宏公称弟子。已而为高苑知县。在官日礼普门大士。诵阿弥陀经。大旱露祷辄雨。遇岁饥辄尽力为民请赈。间有冤狱已成谳

  • 卷首·心圆

    揞黑豆集卷首 拈颂佛祖机用言句 世尊三升座。(第一点普。第二点毒。第三点急。门庭施设。入理深谈。一切备矣。毕竟法王无一字增益人。颂曰。心如境如。头正尾正。不解谈元。秖能识病。是法无说。是说无竟。未白椎前

  • 卷四十二·性音

    宗鉴法林卷四十二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世 荆州天□道悟禅师(嗣法存疑) 参石头。问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头曰。我者里无奴婢。离个甚么。师曰如何明得。曰汝还撮得虚空么。师曰恁么则不从今日去也。曰未审汝早晚从那

  •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中·玄沙师备

    德彦伸五问。请师答。兼颂(凡一句各具三句)。第一问。如何作么生说三句为人底佛。师云。若是第一句。末头是德彦。若是第二句。你问什么事。且作么生会。若是第三句。还是出世少人知。且作何理论。颂第一句。心法甚分

  • 零的焦点·松本清张

    当代日本长篇小说,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张的代表作。新婚的板根贞子刚度完蜜月,丈夫鹈原宪一便离奇失踪。贞子远赴北陆,同丈夫的同事本多一同寻找宪一的下落。然而,似乎知晓内情的宪一的亲哥哥竟然在金泽遇害,而逐渐接近事情

  • 白金的女体塑像·穆时英

    短篇小说。穆时英作。1934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描写一位男性医生见到女病人的裸体时的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