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巧便品第六十八之三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一切法自

  相皆空。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色由色空.應觀受想行

  識由受想行識空.應觀眼處由眼處空.應觀耳鼻舌身意處由耳鼻舌身意處空.應觀

  色處由色處空.應觀聲香味觸法處由聲香味觸法處空.應觀眼界由眼界空.應觀耳

  鼻舌身意界由耳鼻舌身意界空.應觀色界由色界空.應觀聲香味觸法界由聲香味

  觸法界空.應觀眼識界由眼識界空.應觀耳鼻舌身意識界由耳鼻舌身意識界空.應

  觀眼觸由眼觸空.應觀耳鼻舌身意觸由耳鼻舌身意觸空.應觀眼觸爲緣所生諸受

  由眼觸爲緣所生諸受空.應觀耳鼻舌身意觸爲緣所生諸受由耳鼻舌身意觸爲緣

  所生諸受空.應觀地界由地界空.應觀水火風空識界由水火風空識界空.應觀因緣

  ********************

  由因緣空.應觀等無閒緣所緣緣增上緣由等無閒緣所緣緣增上緣空.應觀無明由

  無明空.應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由行乃至老死空.應觀布施波羅蜜

  多由布施波羅蜜多空.應觀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淨戒安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空.應觀內空由內空空.應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

  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

  空無性自性空由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空.應觀真如由真如空.應觀法界法性不虛

  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界由法界乃至不思議

  界空.應觀苦聖諦由苦聖諦空.應觀集滅道聖諦由集滅道聖諦空.應觀四念住由四

  念住空.應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由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

  空.應觀四靜慮由四靜慮空.應觀四無量四無色定由四無量四無色定空.應觀八解

  脫由八解脫空.應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應觀空

  解脫門由空解脫門空.應觀無相無願解脫門由無相無願解脫門空.應觀淨觀地由

  ********************

  淨觀地空.應觀種[一]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由

  種姓地乃至如來地空.應觀極喜地由極喜地空.應觀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極難勝

  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由離垢地乃至法雲地空.應觀一切陀羅尼

  門由一切陀羅尼門空.應觀一切三摩地門由一切三摩地門空.應觀五眼由五眼空.

  應觀六神通由六神通空.應觀如來十力由如來十力空.應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

  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由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空.應觀三十二大

  士相由三十二大士相空.應觀八十隨好由八十隨好空.應觀無忘失法由無忘失法

  空.應觀恆住捨性由恆住捨性空.應觀一切智由一切智空.應觀道相智一切相智由

  道相智一切相智空.應觀預流果由預流果空.應觀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空.應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由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

  應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由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空.應觀一切智智由一切智智空.如

  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一切法自相皆空。具夀善現復白

  注:

  [一]原錯性字.今依麗本改.

  ********************

  佛言.若色由色空受想行識由受想行識空.如是乃至一切智智由一切智智空.云何

  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深般若波

  羅蜜多。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何緣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由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若能行者

  若由此行行時行處皆不可得.是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以於其中一切戲論不可得故。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

  行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初修業菩薩摩訶薩云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諸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應於一切法常學無所得.如是學已用無所得而爲方便應修

  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應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應住真如乃至不思

  議界.應住苦集滅道聖諦.應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應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應修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應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應修菩薩摩訶薩地.應修一切陀

  羅尼門三摩地門.應修五眼六神通.應修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應修無忘失

  ********************

  法恆住捨性.應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應修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應修諸佛無上

  正等菩提.應修一切智智。具夀善現白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無所得。佛言善

  現.[一]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云何有二名有所得.

  云何無二名無所得。佛告善現.眼色爲二乃至意法爲二.有色無色爲二有見無見爲

  二有對無對爲二有漏無漏爲二有爲無爲爲二世閒出世閒爲二生死涅槃爲二.異

  生法異生爲二.預流法預流爲二乃至獨覺菩提獨覺爲二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摩訶

  薩爲二佛無上正等菩提佛爲二.如是一切有戲論者皆名爲二.諸有二者皆有所得。

  [二]善現.非眼非色爲無二乃至非意非法爲無二.如是乃至非佛無上正等菩提非佛爲

  無二.如是一切離戲論者皆名無二.諸無二者皆無所得。具夀善現白言.世尊.[三]爲有所

  得故無所得.爲無所得故無所得。佛言善現.非有所得故無所得非無所得故無所得.

  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名無所得。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

  性應勤修學.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名學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者。爾時具夀

  注:

  [一]勘番本.意謂有爾許二卽爾許可得.

  [二]秦本番本俱缺此段.

  [三]勘番本問意.爲有所得者無得.抑無所得者無得耶.

  ********************

  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有所得不著無所得.是

  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若無從一地

  至一地漸次圓滿云何能得一切智智。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非住有所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得一切智智.非住無

  所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善現.甚

  深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一切智智亦無所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亦無所得.此無

  所得亦無所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具夀善現復白佛

  言.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一切智智亦不可得.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亦不

  可得.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常樂決擇.謂此是色此是受

  想行識.此是眼處乃至意處.此是色處乃至法處.此是眼界乃至意界.此是色界乃至

  法界.此是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此是眼觸乃至意觸.此是眼觸爲緣所生諸受乃至意

  觸爲緣所生諸受.此是地界乃至識界.此是因緣乃至增上緣.此是無明乃至老死.此

  ********************

  是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此是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此是真如乃至不

  思議界.此是苦集滅道聖諦.此是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此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

  定.此是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此是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此是淨觀地乃至如來地.此是

  極喜地乃至法雲地.此是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此是五眼六神通.此是如來十力

  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此是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此是無忘失法恆住捨性.此是一

  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此是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此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此是諸

  佛無上正等菩提.此是一切智智。[一]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雖

  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亦不得受想行識.乃至亦不得一切智智。具夀善現復白

  佛言.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得色亦不得受想行識乃至亦不得

  一切智智者.云何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不能圓滿布施波羅

  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能入菩薩正性離生.若不能入菩薩正性離生云何能

  成熟有情.若不能成熟有情云何能嚴淨佛土.若不[二]能嚴淨佛土云何能得一切智智.

  注:

  [一]以下初分卷三百六十二多問不二品之十二.

  [二]能下原衍成熟有情四字.今依麗本番本刪.

  ********************

  若不能得一切智智云何能轉正法輪作諸佛事.若不能轉正法輪作諸佛事云何能

  解脫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諸有情衆生老病死令得究竟安樂涅槃。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爲色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爲受想行

  識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亦不爲一切智智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具壽善現復

  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爲何事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

  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無所爲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善現.

  一切法無爲無作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爲無作.一切智智亦無爲無作.諸菩薩摩

  訶薩亦無爲無作.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爲無作而爲方便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無爲無作不應施設三乘有異.謂聲聞乘若獨覺

  乘若無上乘。佛告善現.非無爲無作法施設可得.要有爲有作法施設可得.所以者何

  善現.有諸愚夫無聞異生執著色執著受想行識乃至執著一切智智.由執著故念色

  得色念受想行識得受想行識乃至念一切智智得一切智智.由念得故作是思惟我

  ********************

  定當得一切智智脫諸有情生老病死令得究竟安樂涅槃.善現是諸愚夫無聞異生

  由顛倒故作是思惟則爲謗佛.所以者何善現.佛以五眼求色不可得求受想行識不

  可得乃至求一切智智不可得求諸有情亦不可得.彼諸愚夫無聞異生盲無慧目執

  著諸法若當證得一切智智脫諸有情生老病死令得究竟安樂涅槃必無是處。具夀

  善現復白佛言.若諸如來應正等覺以淨五眼求色不可得求受想行識不可得乃至

  求一切智智不可得求諸有情亦不可得.應無證得一切智智脫諸有情生老病死令

  得究竟安樂涅槃.云何世尊自能證得一切智智安立有情三聚差别.謂正性定聚邪

  性定聚及不定聚。佛告善現.我證無上正等菩提以淨五眼如實觀察決無有情實能

  證得一切智智安立有情三聚差别.然諸有情愚癡顛倒於非實法起實法想於非實

  有情起實有情想.我爲除遣彼虚妄執依世俗說不依勝義。[一]具夀善現復白佛言.如來

  爲住勝義證得一切智智耶.佛言不爾。善現復問.如來爲住顛倒證得一切智智耶.佛

  言不爾。善現復問.如來若不住勝義證得一切智智亦不住顛倒證得一切智智者.將

  注:

  [一]以下初分卷三百六十三.多問不二品之十三.

  ********************

  無如來不能證得一切智智。佛言不爾.善現當知我雖證得一切智智然無所住謂不

  住有爲界亦不住無爲界。善現譬如如來所變化者雖不住有爲界亦不住無爲界然

  有去來行住坐臥.善現是所變化者若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住內

  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若住苦集滅道聖諦.若修四念住乃至

  八聖道支.若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修八解脫乃至十遍處.若修空無相無願

  解脫門.若修極喜地乃至法雲地.若修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若修五眼六神通.若

  修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修無忘失法恆住捨性.若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

  相智.若修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修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證一切智智.若轉法輪作

  諸佛事.是所變化者復轉化作無量有情於中安立三聚差别.善現於意云何.是諸如

  來所變化者爲實有去來行住坐臥乃至實有安立有情三聚别不.善現對曰不也世

  尊。佛言善現.如來亦爾.知一切法皆如變化說一切法亦如變化.雖有所作而無真實

  雖度有情而無所度如所變化者度變化有情.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

  ********************

  羅蜜多應如如來所變化者雖有所作而無執著。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皆如

  變化如來亦爾.是則如來與變化者有何差别。佛告善現.如來與彼所變化者[一]及一切

  法實無差别.所以者何善現.如來所作一切事業所變化者亦皆能作.彼所作事如來

  亦能.是故如來與所變化及一切法皆無差别。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無由佛所變化

  者如來獨能作所作事.若無如來彼所變化爲獨能作所作事不.佛言能作。善現問曰.

  其事云何。佛告善現.如有如來應正等覺名善寂慧.自應度者皆已度訖.時無菩薩堪

  受佛記便化作一佛令住世閒自入無餘依大涅槃界.時彼化佛於半劫中作諸佛事.

  過半劫已授一菩薩大菩提記現入涅槃.時諸天人阿素洛等皆謂彼佛今入涅槃然

  化佛身實無起滅.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應信知一切法皆如

  變化。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如來身與所變化等無差别.云何能作世閒施主真淨福

  田.若諸有情爲涅槃故於如來所供養恭敬其福無盡乃至最後入無餘依般涅槃界.

  如是若有爲涅槃故供養恭敬佛變化者所獲福聚亦應無盡乃至最後入無餘依般

  注:

  [一]勘秦本番本皆無一切法語.義理更順.今譯文增.次同.

  ********************

  涅槃界。佛告善現.如如來身由法性故能與天人阿素洛等作淨福田.佛所變化亦復

  如是由法性故能與天人阿素洛等作淨福田.如如來身受諸施主供養恭敬令彼施

  主窮生死際其福無盡.佛所變化亦復如是受諸施主供養恭敬亦令施主窮生死際

  其福無盡.善現當知且置供養恭敬如來及變化者所獲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

  如來所起慈敬心思惟憶念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善根無盡乃至最後作苦邊際.善現

  當知復置於佛起慈敬心思惟憶念所獲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爲供養佛下至一

  華散虚空中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善根無盡乃至最後作苦邊際.善現當知復置爲欲

  供養佛故下至一華散虛空中所獲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下至一稱南謨佛陀大

  調御士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善根無盡乃至最後作苦邊際.如是善現於諸如來應正

  等覺大福田所供養恭敬獲如是等大功德利其量難測.是故善現當知如來與變化

  佛俱爲施主真淨福田等無差别與諸法法性爲定量故。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

  以如是諸法法性而爲定量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入諸法法性已[一]而於諸法

  注:

  [一]勘番本.意謂而於諸法法性不應乖違.次後不壞例知.

  ********************

  不壞法性.謂不分别此是般若波羅蜜多乃至布施波羅蜜多此是般若波羅蜜多乃

  至布施波羅蜜多法性.此是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此是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法性.

  此是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此是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法性.此是苦集滅道聖諦此是苦

  集滅道聖諦法性.此是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此是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法性.此是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此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法性.此是八解脫乃至十遍

  處此是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法性.此是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此是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法性.此是極喜地乃至法雲地此是極喜地乃至法雲地法性.此是一切陀羅尼門三

  摩地門此是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法性.此是五眼六神通此是五眼六神通法性.

  此是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此是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法性.此是三

  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此是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法性.此是無忘失法恆住捨性

  此是無忘失法恆住捨性法性.此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此是一切智道相智一

  切相智法性.此是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此是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法性.此是一切

  ********************

  菩薩摩訶薩行此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法性.此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此是諸佛無

  上正等菩提法性.此是一切智智此是一切智智法性.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不應如是分别諸法法性差别而壞法性。具夀善現白言.世尊.若菩薩摩訶

  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分别諸法法性壞法性者.云何世尊自說諸法法性差别

  而壞法性.謂世尊說此是色此是受想行識.此是眼處乃至意處.此是色處乃至法處.

  此是眼界乃至意界.此是色界乃至法界.此是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此是眼觸乃至意

  觸.此是眼觸爲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爲緣所生諸受.此是地界乃至識界.此是因緣

  乃至增上緣.此是無明乃至老死.此是內法此是外法.此是善法此是非善法.此是有

  記法此是無記法.此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此是世閒法此是出世閒法.此是共法此

  是不共法.此是有諍法此是無諍法.此是有爲法此是無爲法。世尊旣說如是等法種

  種差别.將無世尊自壞法性。佛言善現.[一]我不自壞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說令諸

  有情悟入諸法法性平等出離生死證得涅槃.是故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說諸

  注:

  [一]勘番本.意謂爲他得解故.以名與相顯示法性而說諸法.非乖法性.

  ********************

  法種種名相而能不壞諸法實性。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佛但以名相假說諸法法性

  令諸有情方便悟入法性平等出離生死證得涅槃.云何佛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而

  言不壞。佛告善現.我隨世俗於一切法假立名相爲諸有情方便宣說而無執著.故無

  所壞。善現.如諸愚夫聞說苦等執著名相不了假說.非諸如來及佛弟子聞說苦等執

  著名相.然如實知隨世俗說無有真實諸法名相.善現若諸聖者於名著名於相著相.

  彼則亦應於空著空於無相著無相於無願著無願.於真如著真如於法界著法界於

  實際著實際於無爲著無爲.善現是一切法唯有假名唯有假相而無真實.聖者於中

  亦不執著唯假名相.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法但假名相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而於其中無所執著。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諸菩薩摩訶薩爲何

  事故發菩提心受諸勤苦行菩薩行.謂自勤苦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

  多.安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安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安住苦集滅道聖諦.修行四

  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修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修行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修行空

  ********************

  無相無願解脫門.修行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修行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修行五眼

  六神通.修行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修行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修行一切智道

  相智一切相智.修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修行一切智智皆

  令圓滿。[一]佛告善現.以一切法但有名相.如是名相唯假施設名相性空.[二]諸有情類顛倒

  執著沈淪生死不證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衆悲愍彼故發菩提心受諸勤苦行菩薩

  行漸次證得一切智智.旣自證得一切智智轉正法輪以三乘法方便拔濟令出生死

  入無餘依般涅槃界.然諸名相無生無滅亦無住異施設可得。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

  世尊.佛說一切智智爲一切智智耶。佛言善現.我說一切智智爲一切智智。具夀善現

  復白佛言.如來曾說一切智智略有三種.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

  云何.有何差别。佛告善現.一切智者謂[三]共聲聞及獨覺智.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訶薩

  智.一切相智者謂諸如來應正等覺不共妙智。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何以故一切智是

  共聲聞及獨覺智。佛告善現.一切智者.謂[四]五藴十二處十八界等差别法門.聲聞獨覺

  注:

  [一]以下番本卷六十一.

  [二]秦本番本皆缺此二句.但云爲名相空而行菩薩行.

  [三]勘秦本番本皆以三智分屬三乘.無共不共意.與現觀論釋相符.今譯文增.

  [四]秦本番本皆作如內外法一切.與三分同.

  ********************

  亦能了知法門差别.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種相.故一切智是共聲聞及

  獨覺智。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何故道相智是共菩薩摩訶薩智。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

  薩應學遍知一切道相.謂聲聞道相獨覺道相菩薩道相如來道相.諸菩薩摩訶薩於

  此諸道應常修學令速圓滿.雖令此道作所應作而不令其證住實際.故道相智是共

  菩薩摩訶薩智。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修如來道得圓滿已豈於實際亦

  不證住。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及修大願若未圓滿猶於實際

  未應證住.若已圓滿乃於實際應可證住。具夀善現復問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爲住於

  道證住實際耶.佛言不爾。善現復問諸菩薩摩訶薩爲住非道證住實際耶.佛言不爾。

  善現復問諸菩薩摩訶薩爲住道非道證住實際耶.佛言不爾。善現復問諸菩薩摩訶

  薩爲住非道非非道證住實際耶.佛言不爾。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爾諸菩薩摩

  訶薩爲何所住證住實際耶。佛言善現於意云何.汝爲住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

  世尊。善現汝爲住非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世尊。善現汝爲住道非道得盡諸漏

  ********************

  心解脫不.不也世尊。善現汝爲住非道非非道得盡諸漏心解脫不.不也世尊。佛言善

  現汝何所住得盡諸漏心永解脫.善現對曰非我有住得盡諸漏心永解脫然我盡漏

  心得解脫都無所住。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都無所

  住證住實際。具夀善現復白佛言.何故一切相智名一切相智耶。佛告善現.[一]知一切法

  皆同一相謂寂滅相是故名爲一切相智.復次善現.諸[二]行狀相能表諸法.如來如實能

  遍覺知.由是故名一切相智。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智若道相智若一切相智.如

  是三智諸煩惱斷有差别不.有有餘斷無餘斷不。佛告善現.非諸煩惱斷有差别.然諸

  如來一切煩惱習氣相續皆已永斷.聲聞獨覺習氣相續猶未永斷。善現復問.諸煩惱

  斷得無爲不.佛言如是。善現復問聲聞獨覺不得無爲煩惱斷不.佛言不爾。善現復問

  無爲法中有差别不.佛言不爾。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無爲法無差别者.佛何故說一

  切如來應正等覺習氣相續皆已永斷聲聞獨覺習氣相續猶未永斷。佛言善現.習氣

  相續實非煩惱.然諸聲聞及諸獨覺煩惱已斷猶有少分似貪瞋癡動發身語.卽說此

  注:

  [一]勘番本.意謂以一相而知一切種也.

  [二]勘番本.行rnam-pa狀tshul相mtshan-ma爲三義.

  ********************

  爲習氣相續.此在愚夫異生相續能引無義.非在聲聞獨覺相續能引無義.如是一切

  習氣相續諸佛世尊究竟無有。具夀善現白言.世尊.道與涅槃俱無自性.佛何故說此

  是預流此是一來此是不還此是阿羅漢此是獨覺此是菩薩此是如來。佛告善現.若

  預流若一來若不還若阿羅漢若獨覺若菩薩若如來.一切皆是無爲所顯。具夀善現

  復白佛言.無爲法中實有預流乃至如來義差别不.佛言不爾。善現復問.若爾何故佛

  說預流乃至如來一切皆是無爲所顯。佛言善現.我依世俗言說顯示有預流等所顯

  差别不依勝義.非勝義中可有顯示.何以故非無爲中有語言道或分别慧若復二種.

  然由彼彼世俗言說諸法斷故施設彼彼世俗言說諸法後際。具夀善現復白佛言.若

  一切法自相皆空.前際尚無況有後際.云何施設有後際耶。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

  所說諸所有法自相皆空前際尚無況有後際後際實有必無是處.然諸有情不能了

  達諸所有法自相皆空.爲益彼故方便假說此是前際此是後際.然一切法自相空中

  前際後際俱不可得。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達一切法自相空已應行般若波羅蜜

  ********************

  多.善現當知諸菩薩[一]達一切法自相皆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法中無所執著.謂

  不執著若內若外若善若非善若有記若無記若世閒若出世閒若有漏若無漏若有

  爲若無爲諸法差别.亦不執著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唯依世俗言

  說假立不依勝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

  注:

  [一]達下原衍一切法三字.今依麗本番本刪.

  ********************

猜你喜欢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一·南石文琇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二·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下·道宣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佚名
  佛说阿难分别经全文·佚名
  卷十四·普济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唐慧琳
  金财因缘品第八·佚名
  松隱唯菴然和尚語錄卷之三·德然
  覆英国三真社书·太虚
  卷第三(初诵之三)·佚名
  序·佚名
  卷第四十二·佚名
  大雲初分神通健度第二十二·佚名
  降魔品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九十·彭定求

        卷690_1 【夏雨】王驾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卷690_2 【古意】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

  • 高宣教·唐圭璋

      宣教,不知其名,唐仲友之戚,淳熙间人。   卜算子   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但得山花插满头,休问奴归处。

  • ●卷一○·陈衍

    一、初梅宛陵诗无人道及。沈乙盒言诗夙喜山谷。余偶举宛陵,君乃借余宛陵诗亟读之,余并举残本为赠。时苏堪居漠上,余一日和其诗,有“著花老树初无几,试听从容长丑枝”句,苏堪曰:“此本宛陵诗。”乃知苏堪

  • 第三十一出 缮备·汤显祖

    【番卜算】〔贴扮文官,净扮武官上〕边海一边江,隔不断胡尘涨。维扬新 筑两城墙,酾酒临江上。请了。俺们扬州府文武官僚是也。安抚杜老大人,为因 李全骚扰地方,

  • 卷第十七·陈与义

    ○与季申通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四首孙子白木杖,富子黑油笠。我独白竹篮,差池复相及。夕阳桥边画,岸帻归云急。勿语城中人,从渠慎出入。其二卖舟作归计,竹篮稳如舟。雾收青皋湿,行路当春游。老马不自知,意欲踏九州岛。依然还故

  • 卷三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七韩愈北极赠李观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所尚【一作向】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

  • 卷之三十一·佚名

    洪武元年三月辛未朔命翰林儒臣修女戒 上谓学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执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观历代宫阃政由内出鲜有

  • 卷之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附录一·陈乃干

    徐闇公先生传东海先生传徐都御史传书鲒埼亭集徐闇公传后明封光禄大夫柱国少师都御史徐公神道碑祭大中丞闇公老祖台老社翁文祭文庚午冬书稿华亭徐闇公先生诗文集序徐闇公先生诗集后序钓璜堂存稿目录徐闇公先生传同安林

  • 兴元·周绍良

    №兴元001【盖】失。【志文】唐故通议大夫试秘书少监兼汉州别驾上柱国陈府君墓志铭并序府君讳如,颍川人也。历代文之宗,德之最,博陵清简,时所钦尚焉。曾祖迪,皇赠颍川太守。祖瑾,皇赠工部尚书。父希烈,皇太子太

  • 七 英文的学习·邹韬奋

    关于英文的学习,我不能忘却在南洋公学的中院里所得到的两位教师。后来虽有不少美籍的教师在这方面给我许多益处,但是这两位教师却给我以初学英文的很大的训练和诀窍,是我永远所不能忘的厚惠。在这国际交通日密,学术国际化

  • ●牧令要诀·壁昌

    衔名日知州知县举一州一县之地理民情。利弊疾苦均应知之。方足以仰副钦定衔名之义。凡选补一缺。其初念未有不要作好官。以冀名实兼收者接印后。以为新履斯任。人地生疏。久而自知。迨被私累之催索交代之纠缠。又以一

  • 卷五十二·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五十二宋 徐天麟 撰食货三算訾訾算【景纪後二年服?注云訾万钱算百二十七】算车船武帝元光六年初算商车【本纪注云始税商贾车船令出算】时公卿言异时算轺车有差请算如故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吕思勉

    从南北朝至隋,可以算我国历史上一个由乱入治之世。但是其为治不久。论起隋文帝的为人来,也可以算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勤于政治,和其持身的节俭,尤其是数一数二。所以承南北朝丧乱之后,取民未尝有所增加,对于杂税等,反还有所

  • 三十七年·佚名

    (庚子)三十七年清不知八年春正月1月2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一日。〈陰曆己亥十二月初一日〉二日。議政尹容善上疏乞遞。賜批勉副。○內部令第二十七號,醫士規則、藥劑士規則、藥種商規則,竝施行。○特進官金聲根

  • 卷一百二十三·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二十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三>鼛鼓韗人為皋鼓長尋有四尺鼔四尺倨句磬折則皋鼓中高而兩端下矣鼓人曰以鼛鼔鼓役事春秋傳曰魯人之皋蓋皋緩也

  • 提要·晁迥

    臣等谨案道院集要三卷旧本题为道院集宋晁迥撰宋史艺文志载道院集要三卷注曰不知作者考晁公武读书志载道院集要三卷称元佑中侍从王古编并载古序曰文元晁公博观内书复勤于著述其书曰道院别集曰自择増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

  • 独醒杂志·曾敏行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曾敏行(号独醒道人)撰。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等。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杰人点校本。本书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杨万里所作序称“人物之淑慝,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