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卽於此中根是何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

  此增上義誰望於誰。頌曰.

  傳說五於四. 四根於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别爲增上。

  論曰.眼等五根各於四事能爲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四不共事。且眼

  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身醜陋故.導養身者.謂因見聞避險難故.生識等者.謂發

  二識及相應故.不共事者.謂能見色聞聲别故。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耳說.導養

  身者.謂於段食能受用故.生識等者.謂發三識及相應故.不共事者.謂齅嘗覺香味

  注:

  [一]陳本藏本品名次第同.雜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别品.

  ********************

  觸[一]故。女男命意.各於二事能爲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别異.有情

  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别.分别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有說

  此於染淨增上.故言於二.所以者何.本性損壞扇搋半擇及二形人.無不律儀無間

  斷善諸雜染法.亦無律儀得果離染諸清淨法。命根二者.謂於衆同分能續及能持。

  意根二者.謂能續後有及自在隨行.能續後有者.如契經言時健達縛於一心內隨

  一現前.謂或愛俱或恚俱等自在隨行者.如契經言.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如是

  心一法皆自在隨[二]行。樂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淨中如次增上.樂等五受染增上者.

  貪等隨眠所隨增故.信等八根淨增上者.諸清淨法隨生長故。有餘師說.樂等於淨

  亦爲增上.如契經說.樂故心定.苦爲信依.[三]六出離依喜及憂捨.毗婆沙師傳說如此。

  有餘師說能導養身非眼等用.是識增上.[四]識了方能避於險難受段食故.見色等用

  亦非異識.故不共事於眼等根不可立爲别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若爾。云何。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四根於二種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五八染淨中句.

  [三]原刻作亦.今依光記及梵藏本改.

  [四]原刻作說.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頌曰.

  了自境增上 總立於六根. 從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於同住雜染 清淨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 信等立爲根.

  未當知已知 具知根亦爾. 於得後後道 涅槃等增上。

  論曰.了自境者.謂六識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别各别境識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

  了别一切境識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爲根。豈不色等於能了識亦有增上.應立

  爲根。境於識中無增上用.夫增上用謂勝自在.眼於所發了色識中最勝自在故名

  增上.於了衆色爲通因故.識隨眼根有明昧故.色則不然.二相違故.乃至意根於法

  亦[一]爾。從身復立女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男根體不離身根.身一分中立此

  名故.如其次第女男性中此女男根有增上用.此處少異餘處身根.故從身根别立

  爲二.女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别名爲女性.男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不同名爲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從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二句.

  ********************

  男性.二性差别由女男根.故說女男根於二性增[一]上。於衆同分住中.命根有增上用。

  於雜染中.樂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經說.於樂受貪隨增.於苦受瞋隨增. 

  於不苦不樂受無明隨增。故於清淨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

  諸煩惱引聖道故.言應知者.勸許一一各能爲[二]根。三無漏根.於得後後道涅槃等有

  增上用.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爲根.謂未知當知根於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已

  知根於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具知根於得涅槃有增上用.非心未解脫能般涅槃

  故.等言.爲顯復有異門。云何異門。謂見所斷煩惱滅中未知當知根有增上用.於修

  所斷煩惱滅中已知根有增上用.於現法樂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能領受解

  脫喜樂故。若增上故立爲根者.無明等性應立爲根.無明等因.於行等果各各别有

  增上用故。又語具等應立爲根.語具手足大小便處.於語執行棄樂事中如其次第

  有增上故。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是相.頌曰。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於同住雜染一頌.梵本不明.次頌同.

  [二]陳本藏本次牒未當知已知一頌.

  ********************

  心所依此别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淨. 由此量立根。

  論曰.心所依者眼等六根.此內六處是有情本.此相差别.由女男根.復由命根.此一

  期住.此成雜染.由五受根.此淨資糧.由信等五.此成清淨.由後三根.由此立根.事皆

  究竟.是故不應許無明等及語具等亦立爲根.彼無此中增上用故。復有餘師别說

  根相.頌曰.

  或流轉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還滅後亦然。

  論曰.或言.顯此是餘師意.約流轉還滅立二十二根.流轉所依謂眼等六.生由女男

  從彼生故.住由命根[一]仗彼住故.受用由五受因彼領納故.約此建立前十四根.還滅

  位中卽約此四義類别故立後八根.還滅所依謂信等五.於三無漏由初故生.由次 

  故住.由後受用.根量由此無減無增.卽由此緣經立次第。不應語具於語爲根.待學

  差别語方成故.手足不應於執行事各立爲根.無異性故.謂卽手足異處異相差别

  注:

  [一]原刻作枝.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生時名執行故.又離手足亦有執行如腹行類.是故手足不可於彼建立爲根.出大

  便處於能棄事不應立根.重物於空遍墮落故.又由風力引令出故.出小便處於生

  樂事不應立根.卽女男根起此樂故。又諸喉齒眼瞼肢節應立爲根.於能吞嚼開閉

  屈伸有力用故.或一切因於自所作有力用故.皆應立根.彼雖有用非增上故不立

  根者.此語具等亦非增上不應立根。此中眼等乃至男根如前已說.命根體是不相

  應故.不相應中自當廣辯.信等體是心所法故.心所法中亦當廣辯.樂等五受.三無

  漏根.更無辯處.故[一]今應釋.頌曰。

  身不悅名苦. 卽此悅名樂. 及三定[二]心悅.  

  餘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捨.二.無别.

  見修無學道  [三]依九立三根。

  論曰.身謂身受.依身起故.卽五識相應受.言不説者是損惱義.於身受內能損惱者

  注:

  [一]原刻作令.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三本此語衍爲一句云.心俱者樂根.

  [三]三本合下文唯無漏後三爲一句.

  ********************

  名爲苦[一]根.所言悅者.是攝益義.卽身受內能攝益者名爲樂[二]根.及第三定心相應受

  能攝益者亦名樂根.第三定中無有身受五識無故心悅名樂.卽此心悅除第三定

  於下三地名爲喜根.第三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三]根.下三地中心悅麤動.

  有喜貪故唯名喜[四]根.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心不悅.名曰憂[五]根。中謂非悅非不悅.卽

  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爲捨根。如是捨根爲是身受爲是心受。應言通二。何因

  此二總立一根。此受在身心同無分别故.在心苦樂多分别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

  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别.捨無分别任運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

  又苦樂受在身在心爲損爲益其相各異.故别立根.捨在身心同無分别非損非益

  其相無異.故總立[六]根。意樂喜捨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於三道如次建立三無漏根.

  謂在見道依意等九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卽依此九立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

  此九立具知根。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卽此悅名樂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及三定心悅句.(原作一句半.)

  [三]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餘處此名喜句.

  [四]三本次牒頌文心不悦名憂句.

  [五]三本次牒頌文中捨.

  [六]三本次牒頌文見修無學道依九立三根二句.

  ********************

  當知.若在修道.無未曾知但爲斷除餘隨眠故.卽於彼境復數了知.是故說彼名爲

  已知.在無學道.知已已知故名爲知.有此知者名爲具知.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爲

  具知.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徧知苦不復遍知乃至廣說。彼所有根.名爲

  未知當知根等。如是已釋根體不同當辯諸門義類差别.此二十二根中.幾有漏幾 

  無漏。頌曰.

  唯無漏後三. 有色命憂苦 [一]當知唯有漏. 通二餘九根。

  論曰.次前所說最後三根體唯無漏.是無垢義.垢之與漏名異體[二]同.七有色根及命

  憂苦一向有漏.七有色者.眼等五根及女男根色藴攝[三]故.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此九

  皆通有漏無漏。有餘師說.信等五根亦唯無漏.故世尊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

  彼住外異生品。此非誠證.依無漏根說此言故。云何知然。先依無漏信等五根建立

  諸聖位差别已說此言故.或諸異生略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不斷善根.外謂善根

  注:

  [一]三本次半頌合爲一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色命憂苦當知唯有漏二句.(原一句半)

  [三]三本次牒頌文通二餘九根句.(原作半句)

  ********************

  已斷.依外異生作如是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又契經說.有諸

  有情處在世間或生或長有上中下諸根差别.是佛猶未轉法輪時.故知信等亦通

  有漏。又世尊說.我若於此信等五根.未如實知是集沒味過患出離.未能超此天人

  世間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廣說.非無漏法可作如是品類

  觀詧.故信等五根通有漏無漏。如是已說有漏無漏.二十二根中.幾是異熟.幾非異

  熟。頌曰.

  命唯是異熟. [一]憂及後八非. [二]色意餘四受 一一皆通二。

  論曰.唯一命根定是異熟。若如是者諸阿羅漢留多夀行此卽命根.如是命根誰之

  異熟。如本論說.云何苾芻留多夀行.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衆若於

  别人以諸命緣衣鉢等物隨分布施.施已發願.卽入第四邊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

  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皆轉招夀異熟果.時彼能感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夀異

  注:

  [一]三本次半頌作二句半.文云.命異熟二種.十二除後八.及憂根.

  [二]三本缺次半頌.

  ********************

  熟果。復有欲令引取宿業殘異熟果.彼說前生曾所受業有殘異熟.由今所修邊際

  定力引取受用.云何苾芻捨多夀行.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於僧衆等如前

  布施.施已發願.卽入第四邊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夀異熟業願皆

  轉招富異熱果.時彼能感夀異熟業則皆轉招富異熟果。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起

  第四邊際定力引色界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或順夀行或違[一]夀行.由此因緣

  或留夀行或捨夀行.應如是說.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得宿業所生

  諸根大種住時勢分.[二]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故此命根非是異熟.

  所餘一切皆是異熟。因論生論.彼阿羅漢有何因緣留多夀行。謂爲利益安樂他故.

  或爲聖教久住世故.觀知自身夀行將盡.觀他無此二種堪能。[三]復何因緣捨多夀行。

  彼阿羅漢自觀住世.於他利益安樂事少或爲病等苦逼自身.如有頌言.梵行妙成

  立聖道已善修.夀盡時歡喜.猶如捨衆病。此中應知依何處所.誰能如是留捨夀行。

  注:

  [一]原刻作修.今依光記及藏本改.

  [二]原刻作别.今依麗刻及梵藏本改.

  [三]原刻錯後今依麗刻改.

  ********************

  謂三洲人女男相續不時解脫得邊際定諸阿羅漢.由彼身中有自在定無煩惱故。

  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夀行.命夀何别。有言無别.如本論言.云何命根.謂三界夀。

  有餘師說.先世業果名爲夀行.現在業果名爲命行。有說由此衆同分住名爲夀行.

  由此暫住名爲命行。多言爲顯留捨多[一]念命行夀行.非一刹那命行夀行.有留捨故。

  有說此言.爲遮有一命夀實體經多時住。有說此言.爲顯無一實命夀體.但於多行

  假立如是命夀二名.若謂不然不應言行。世尊何故捨多夀行留多命行。爲顯於死

  得自在故捨多夀行.爲顯於活得自在故留多命行.唯留三月不增減者.越此更無

  所化事故.減此利生不究竟故.又爲成立先自稱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

  或一劫餘.如心所期則便能住。毗婆沙師作如是說.顯今能伏藴死二魔.世尊先於

  菩提樹下已伏天魔煩惱魔故。傍論已竟.正論應[二]辯.憂根及後信等八根皆非異熟.

  是有記故。餘皆通二義準已成.謂七色意根除憂餘四受十二.一一皆通二類.七有

  注:

  [一]原刻作命.今依麗刻及梵藏本改.

  [二]三本次牒頌文二種十二句.(今譯缺)次徵云.何者十二.再牒頌文憂及後八非句.

  ********************

  色根.若所長養則非異熟.餘皆異熟.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儀路及工巧處.幷能

  變化.隨其所應亦非異熟.餘皆異熟。若說憂根非異熟者.此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

  經言.有三種業.順喜受業.順憂受業.順捨受業。依受相應言順無過.謂業與憂相應.

  故名順憂受業.如觸與樂相應.說名順樂受觸。若爾.順喜順捨受業亦應如是.一經

  說故。隨汝所欲於我無違.異熟相應理皆無失。無逃難處.作此通經.理實何因憂非

  異熟。以憂分别差别所生.止息亦然.異熟不爾。若爾.喜根應非異熟.亦由分别生及

  止息故。若許憂根是異熟者.造無間業已.因卽生憂.此業爾時應名果已熟。亦應如

  是徵難喜根.若許喜根是異熟者.造勝福業已.因卽生喜.此業爾時應名果已熟。毗

  婆沙師咸作是說.已離欲者無憂根故.異熟不然.故非異熟。若爾.應說離欲有情異

  熟喜根何相知有。隨彼有相.此相亦然.謂善喜根此位容有無記異熟.應類非無.於

  此位中憂一切種無容有故.定非異熟。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異熟.若在惡趣是

  ********************

  惡異熟.意根.隨在善趣惡趣.是俱異熟.喜樂捨根.隨在何趣是善異熟.苦根.隨在善

  趣惡趣.是惡異熟.於善趣中有二形者.唯根處所不善業招.善趣色根善業引故。如

  是已說是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異熟。頌曰.

  [一]憂定有異熟. [二]前八後三無.

  意餘受信等  [三]一一皆通二。

  論曰.如前所諍憂根當知定有異熟.依唯越義頌說定聲.謂顯憂根唯有異熟.兼具

  二義故越次說.具二義者.憂非無記強思起故.亦非無漏唯散地故.由此越次先說

  憂根定有異[四]熟。眼等前八及最後三定無異熟.八無記故.三無漏故。餘皆通二.義準

  已成.謂意根餘四受信.等言.等取精進等四根.此十一一皆通二類.意樂喜捨.若不

  善善有漏有異熟.若無記無漏無異熟.苦根.若善不善有異熟.若無記無異熟.信等

  五根.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如是已說有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

  注:

  [一]三本次半頌作一句半云.唯一有異熟.十二.

  [二]三本缺此句及下長行.

  [三]三本缺此句.

  [四]三本次牒頌文十二兩字.釋云.謂亦有異熟亦無異熟.其十者何.次再牒頌意餘受句.今譯改文.

  ********************

  幾無記。頌曰.

  [一]唯善後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餘受三種. 前八唯無記。

  論曰.[二]信等八根一向是善.數次雖居後.乘前故先[三]說.憂根唯通善不善[四]性.意及餘受.

  一一通[五]三.眼等八根.唯無記性。如是已說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繫.幾色界

  繫.幾無色界繫。頌曰.

  [六]欲色無色繫 如次除後三. 兼女男憂苦. 幷除色喜樂。

  論曰.欲界除後三無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繫故.準知欲界繫唯有十九根。色界如前.

  除三無漏.兼除男女憂苦四根.準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繫.除女男者色界已離婬欲

  法故.由女男根身醜陋故。若爾.何故說彼爲男。於何處說。契經中說.如契經言.無處

  無容女身爲梵.有處有容男身爲梵。别有男相.謂欲界中男身所有。無苦根者.身淨

  妙故.又彼無有不善法故.無憂根者.由奢摩他潤相續故.又彼定無惱害事故。無色

  注:

  [一]三本此下四句作三句.文云.善八根二種. 憂意及餘受.三種餘一種.

  [二]陳本藏本釋云.信等五及未知根等三.

  [三]三本次牒頌文憂通善不善句.

  [四]三本次牒頌文意餘受三種句.

  [五]三本次牒頌文前八唯無記句.(原作餘一種.)

  [六]三本此頌文云.欲繫除無垢.色繫除女男.二苦無色繫.除二樂有色.長行分三段牒.今譯改文.

  ********************

  如前.除三無漏女男憂苦.幷除五色及喜樂根.準知餘八根通無色界繫.謂意命捨

  信等五根。如是已說欲界繫等.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意三受通三.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三非。

  論曰.意喜樂捨一一通三.[一]皆通見修非所斷故.憂根唯通見修所斷.非無漏[二]故.七色

  命苦唯修所斷.不染污故.非六生故.皆有漏[三]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非染

  污故.皆通有漏及無漏[四]故.最後三根唯非所斷.皆無漏故.非無過法是所斷故。已說

  諸門義類差别何界初得幾異熟根。頌曰.

  欲胎卵濕生 初得二異熟. [五]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論曰.欲胎卵濕生初受生位.唯得身與命二異熟[六]根.由此三生根漸起故。彼何不得

  意捨二根。此續生時定染污[七]故。化生初位得六七八.謂無形者初得六根.如劫初時.

  何等爲六.所謂眼耳鼻舌身命.若一形者初得七根.如諸天等.若二形者初得八根。

  注:

  [一] 三本缺此句.次牒頌文憂見修所斷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九唯修所斷句.

  [三]二本次牒頌文五修非.

  [四]二本次牒頌文三非.

  [五]三本皆作非化生.

  [六]三本次牒頌文(非)化生.

  [七]三本次下三段分牒頌文六七八三語.今譯合爲一句.

  ********************

  豈有二形受化生者。惡趣容有二形化生。說欲界中初得根已.今[一]次當說色無色[二]界.

  欲界欲勝故但言欲.色界色勝故但言色.契經亦言寂靜解脫過色無色.色界初得

  六異熟根.如欲化生無形者.說上唯命者.謂無色界定勝生勝.故說上言.無色界中

  最初所得異熟根者.唯命非餘。說異熟根最初得已.何界死位幾根後滅。頌曰.

  正死滅諸根. [三]無色三.色八. [四]欲頓十九八.

  漸四.善增五。

  論曰.在無色界將命終時.命意捨三於最後[五]滅。若在色界將命終時.卽前三根及眼

  等五.如是八種於最後滅.一切化生必具諸根而生死[六]故。若在欲界.頓命終時.十九

  八根於最後滅.謂二形者後滅十根.卽女男根幷前八種.若一形者後滅九根.於女

  男中隨除一種.若無形者後滅八根.謂無女男唯有前八.如是所說依頓命[七]終。若漸

  命終.後唯捨四.謂在欲界漸命終時身命意捨於最後滅.此四必無前後滅義。如是

  注:

  [一]原刻作欲.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色六.

  [三]二本此三字作一句半.文云.於無色命意.捨根.

  [四]三本此句開爲半頌.

  [五]三本次牒頌文色八一語.

  [六]三本次牒頌文欲頓十九八句.

  [七]三本次牒頌文漸四.

  ********************

  所說應知但依染無記心而命終[一]者。若在三界善心死時.信等五根必皆具有.故於

  前說一切位中其數皆應加信等五.謂於無色增至八根.乃至欲界漸終至九.中間

  多少如理應知。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應思擇.二十二根.幾能證得何沙門果。頌曰.

  九得邊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 依一容有說。

  論曰.邊.謂預流阿羅漢果.於沙門果居初後故.中.謂一來及不還果.此觀初後在中

  間[二]故。初預流果由九根得.謂意及捨信等五根未知當知已知爲九.未知根在無間

  道已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初果.如其次第於離繫得能爲引因依因性故。

  阿羅漢果亦九根得.謂意信等五已知具知及喜樂捨中隨一爲九.已知根在無間

  道具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後果.如其次第於離繫得能爲引因依因性故。

  中間二果.隨其所應各爲七八九根所得.所以者何.且一來果次第證者依世間道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善增五.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七八九中二句.

  ********************

  由七根得.謂意及捨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謂卽前七根已知根第八.倍離

  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由九根得。若不還果次第證者.依世間道由七根得.依出

  世道由八根得.如前次第得一來果.全離欲貪超越證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

  來果.總說雖然而有差别.謂此依地有差别故.樂喜捨中可隨取一.前果超越唯一

  捨根.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於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彼無

  間道捨受相應.解脫道中復有喜受.此二相資得第三果於離繫得.二因如前.依出

  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無間解脫此俱有故。豈不根本阿毗達磨.問由

  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一]得。實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論言十一

  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說.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由樂喜捨隨一

  現前數復證得阿羅漢果.由斯本論說十一根.然無一時三受俱起.是故今說定由

  九根。於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以無樂根證不還果而於後時得有退義.亦無退已

  注:

  [一]三本次牒十一阿羅漢半頌.

  ********************

  由樂復得.非先離欲超證第三有還退義.此離欲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今應思擇

  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頌曰.

  成就命意捨. 各定成就三.

  [一]若成就樂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二]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

  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 [三]初無漏十三。

  論曰.命意捨中隨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根.非此三中隨有所闕可有成就所餘

  根者。除此三根餘皆不定.謂或成就或不成就.此中眼耳鼻舌四根.生無色界定不

  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身根.唯有生無色界定不成就.女男二根.生上

  二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樂根.異生生第四定及無色界定不

  成就.喜根.異生生三四定及無色界定不成就.苦根.若生色無色界定不成就.憂根.

  注:

  [一]三本次四句合爲半頌.及喜一語屬於下頌.

  [二]三本次半頌合爲一句.

  [三]三本此句開爲半頌.

  ********************

  一切離欲貪者定不成就.信等五根.善根斷者定不成就.初無漏根.一切異生及已

  住果定不成就.次無漏根.一切異生見道無學定不成就.後無漏根.一切異生及有

  學位定不成就.於非遮位.應知如前所說諸根皆定成[一]就。若成樂根定成就四.謂命

  意捨及此樂根.若成身根亦定成四.謂命意捨及此身[二]根.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謂命

  意捨身根眼根.耳鼻舌根應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身[三]根.若成喜根亦定成五.謂命

  意捨樂喜根。第二靜慮地生.未得第三靜慮.捨下未得上.此成何樂根。當言成就第

  三靜慮染污樂根.餘未得[四]故。若成苦根定成就七.謂身命意四受除[五]憂.若成女根定

  成就八.七如苦說.第八女根.若成男根亦定成八.七如苦說.第八男根.若成憂根亦

  定成八.七如苦說.第八憂根.若成信等亦各成八.謂命意捨信等五[六]根.若成具知根

  定成就十一.謂命與意樂喜捨信等五根及具知根.若成已知根亦定成十一.十根

  如上.及已知根.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謂身命意苦樂喜捨信等五根.及未知根。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若成就樂身二句.(原作一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成眼等及喜二句.(原作一句.)

  [三]三本次牒頌文及喜一語.

  [四]三本次牒頌文若成就苦根二句.

  [五]三本次牒頌文若成女男憂二句.

  [六]三本次牒頌文二無漏十一句.

  ********************

  諸極少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少八無善. 成受身[一]命意. 愚生無色界. 成善命意捨。

  論曰.已斷善根名爲無善.彼若極少成就八根.謂五受根及身命意.受謂能受能領

  納故.或是受性故名爲受.如圓滿性立圓滿名.如斷善根極少成[二]八.愚生無色亦成

  八根.愚謂[三]異生未見諦故。何等爲八。謂信等五命意捨根.信等五根一向善故總名

  爲善。若爾.應攝三無漏根。不爾.此中依八根故.又說愚生無色界故。諸極多者.成就

  幾根。頌曰.

  極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淨. 聖者未離欲 除二淨一形。

  論曰.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無漏.成餘十九.無漏名淨離二縛故.二形必是欲界

  異生未離欲貪.故有十九。唯此具十九爲更有耶。聖者未離欲亦具十九.謂聖有學

  未離欲貪成就極多亦具十[四]九.除二無漏及除一形.若住見道除已知根及具知根.

  注:

  [一]原刻次二字互倒.今依麗刻及三本改.

  [二]三本次牒頌文愚生無色界句.

  [三]原刻作愚.今依麗刻改.三本無文.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除二淨一形句.

  ********************

  若住修道除未知根及具知根.女男二根隨除一種.以諸聖者無二形故。因分别界

  根非根差别.乘茲廣辯二十二根竟。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

  ********************

猜你喜欢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太虚
  卷一百一十五·佚名
  首罗比丘经·佚名
  佛说宝雨经卷第六·佚名
  第六 烦恼相应·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三·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序·太虚
  卷之十六·别庵性统
  卷第二十八·呆翁行悦
  赴东亚佛教大会中华代表团留别日本诸佛教同袍文·太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欧阳竟无
  卷第十二·箬庵通问
  佛遗教经解·智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后序·钟嗣成

    文以纪传,曲以吊古,使往者复生,来者力学。《鬼簿》之作,非无用之事也。大梁锺君,名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善之邓祭酒、克明曹尚书之高弟。累试于有司,命不克遇;从吏则有司不能辟,亦不屑就。故其胸中耿耿者,借此为喻,实为己而发也。乐

  • 山中·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静,听市谣围抱;织成一地松影——看当头月好!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吹下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

  • 卷三十七·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七明 梅鼎祚 编襍曲歌辞【齐】塞客吟【齐书曰高帝在淮上取苏侃为冠军録事参军是时新失淮北遣帝北戍每岁秋冬间边淮骚动帝广遣侦候安集荒余又营缮城府帝在兵中久见疑於

  • 卷三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一 玄宗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 送李邕之任滑台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

  • 卷十八·陈衍

    ●元诗纪事卷十八侯官陈衍辑乃贤李祁王礼宇文公谅蔡廷秀李介石樊执敬石抹宜孙黄复圭鲁至道陈柏方澜濮彦仁朱守谅黄德广申屠駉僧家奴奥鲁赤◆乃贤乃贤字易之,本葛逻禄氏,译言马也,南阳人。荐授翰林编修官。有金台集。

  • 诗女史纂卷之十三·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李氏玉英明李玉英其父李雄为锦衣千戸早丧母继母焦氏雄以征陜阵亡家益窘逼英婉丽有才藻年十六未字尝有送春诗一絶又别燕诗一絶焦疑其外遇令其弟焦榕送锦衣卫诬以奸淫不孝等情问官不察罪拟剐时嘉靖四年夏月

  • 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清水幕僚·吴虞公

    杨督军寿辰哄动一时。百僚之趋承上意者,黄白竞进,竟有人以万金为督军寿者,亦足豪矣。客有谈某幕僚事可风也。某依杨数十载如一日,老成谨厚,深得杨意。独于杨之寿辰,觅一坛盛清水其中,进呈督军。役人启视之,告督军故。督军初甚

  • ◎三小姐与汽车·吴虞公

    三小姐为某钜公之女公子。北京社会称之谓“交际界之花”。通国之人殆莫不闻其芳名者,风流倜傥,艳事争传。谈者谓朱三小姐之风貌实足以倾倒一时,愿为东床客者颇不乏人。三小姐不忍弃甲而就乙,复不甘拒乙而亲丙,殊觉左右为难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四·纪昀

    列传金 【十二】○金十二伊喇履 张万公程辉刘玮董师中王翛马惠迪 马琪 尼玛哈鉴 黄久约 李晏【仲略】 李愈王贲许安仁温特赫提克德伊喇履张万公程辉刘玮董师中王翛马惠迪马琪尼玛哈鉴黄久约李晏李愈王贲许安仁温

  • 五九四 谕着永璇等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等充总阅·佚名

    五九四 谕着永璇等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等充总阅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一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一日奉旨: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着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周煌、达椿、汪廷玙、钱载、胡高望、窦光鼐、曹文埴、金

  • 孙辙、吴定翁传·宋濂

    孙辙字履常,祖先自金陵迁至临川,幼年失父,由母亲教养成人,学行纯笃,事母至孝。在家教蒙馆,学生不多,但来做学术访问的人日众。郡中有点名望的英俊之士,多出自他的门下。孙辙和人说话,总是以孝悌忠信为本,词温气和,听的人莫不油然

  • 卷四十八·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四十八    宋 黄伦 撰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无垢曰天道非他礼与德而已欲识天道当自礼与德观之惟由礼则履而为善行惟有德则得而为圣贤此正天道也而世有

  • 卷四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十七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十五【十五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十五鱼藻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二毛诗小雅郑氏笺鱼藻考异古本经岂乐饮酒岂作恺注及下同注危亡之祸下有也 颁大首貌作颁

  • 无形品第八十一·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於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行十八空。不具足菩萨道。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告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行檀

  • 不真空论第二·僧肇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

  • 载酒园诗话·贺裳

    诗话。清人贺裳撰。三卷。裳字黄公,丹阳(今属江苏)人。康熙初诸生。生卒年未详。著有《红牙词》,并有《史折》等历史著作。此编约十五万字,为清人诗话中之巨制。今本分为“卷一”(附补遗)、《载酒园诗话又编》(评唐诗

  •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佚名

    与《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轨》同卷,总不出撰集,及译人名,恐是此土人所集,非西土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