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異部宗輪論

  世友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佛般涅槃後 [一]適滿百餘年. 聖教異部興 便引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 隨有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說彼執[二]令厭。

  [三]世友大菩薩 具大智覺慧. 釋種真苾芻 觀彼時思擇.

  等觀諸世間 種種見漂轉. 分破牟尼語 彼彼宗當說。

  應審觀佛教 聖諦說爲依. 如采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四]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五]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

  號無憂.統攝贍部感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衆初破.[六]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

  不同分爲兩部.一大衆部二上座部。四衆者何.一龍象衆.二邊鄙衆.三多聞衆.四大德

  衆。其五事者.如彼頌言.[七]餘所誘.無知.猶豫.[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後卽於此

  注:

  [一]藏本云圓滿百年已.

  [二]藏本此二字在頌首.意云諸能生厭者各依自執說.陳本大同.

  [三]秦本缺此一頌.勘藏本彼時二字在頌首.意云時世友具慧差別心觀察.故此數頌皆後人造.

  [四]藏本云已閱百年更經少時.秦陳二本均云百十六年.

  [五]藏本云波吒釐子華氏城.秦陳二本大同.

  [六]勘藏本云時有上座龍象東方多聞等出.宣說五事.安立大衆上座二部.陳秦二本大同.均無大天之說.

  [七]陳本云餘人染汙衣.

  [八]秦本云由觀察.

  ********************

  第二百年大衆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一]雞胤部.[二]次後於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復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更出一部名[三]說假部.第

  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四]亦名大天.於大衆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

  制多山.[五]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爲三部.一制多[六]山部.二[七]西山住部.三北山住

  部。如是大衆部[八]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一大衆部.二一說部.三說出世部.四

  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其上座部經爾所

  時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爲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卽本上座

  部轉名雪山部.後卽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九]犢子部.次後於此

  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冑部.三[一○]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後於此

  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一一]化地部.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

  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一二]飲光部亦

  名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一三]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

  注:

  [一]秦本云窟居部.陳本云灰山住部.

  [二]秦本缺此句.陳本此部云得多聞部.

  [三]陳本云分別說部.

  [四]藏本無此亦字.

  [五]秦本缺此一語.

  [六]藏本無此山字.秦本同.

  [七]陳本缺此部.

  [八]勘藏本云成此四種及五種.意謂合有九部.不言破也.秦本大同.陳本云合有七部.

  [九]藏本云可住子部.陳本云可住子弟子部.

  [一○]此下二部.藏本云一切所貴部六城部.陳本云正量弟子部密林住部.

  [一一]秦本云正地部.

  [一二]陳本云飲光弟子部.

  [一三]藏本云說經部亦名法上部.秦本云鬱多羅部.義同.陳本云說度部.

  ********************

  慶喜爲師。如是上座部[一]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二]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

  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冑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

  一經量部。如是諸部[三]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此中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

  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四]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一切如來無有漏法.二諸如來

  語皆轉法輪.三[五]佛以一音說一切法.四世尊[六]所說無不如義.五[七]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六

  [八]如來威力亦無邊際.七諸佛夀量亦無邊際.八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九佛無

  睡夢.一○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一一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

  等歡喜踊躍.一二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三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一四諸佛

  世尊盡智無生智恆常隨轉乃至般涅槃.一五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

  頞部曇閉尸鍵南爲自體.一六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七一切菩薩出母胎

  時皆從右脅生.一八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一九菩薩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

  趣隨意能往.二○[九]以一刹那現觀邊智徧知四諦諸相差別.二一[一○]眼等五識身有染有

  注:

  [一]藏本無此語.秦陳二本同.或字原刻作惑.今依麗刻改.

  [二]秦本以上座與雪山分說.故此處云十二部.

  [三]藏本云根本宗義中間bar 宗義.秦本同.

  [四]藏本此句連下合爲一義.南傳案達羅四部同執佛語皆出世間.二.一○略與此同.

  [五]藏本云現說一切實事.秦本同.

  [六]藏本云如實說一切義.與上一切事相對.秦本同.

  [七]南傳同.(二一.六)

  [八]秦本云光明無量.

  [九]南傳此是東山部執.(一六.四)

  [一○]南傳同.(一○.四)

  ********************

  離染.二二[一]色無色界具六識身.二三五種色根肉團爲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齅

  香舌不嘗味身不覺觸.二四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二]亦有調伏心.亦有諍作意.二五所作

  已辦[三]無容受法.二六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二七[四]有阿羅漢爲餘所誘.猶有無

  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二八[五]苦能引道.苦言能助.二九[六]慧爲加行能滅衆苦

  亦能引樂.三○[七]苦亦是食.三一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三二預

  流者有退義.阿羅漢[八]無退義.三三無世間正見.三四無世間信根.三五無無記法.三六

  入正性離生時可說[九]斷一切結.三七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三八佛所說經皆

  是了義.三九[一○]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虚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

  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一一]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四○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

  雜染說爲不淨.四一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四二[一二]隨眠異纏.纏異隨眠.[一三]應說隨

  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四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四四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

  [一四]是所通達.四五[一五]都無中有.四六諸預流者亦得靜慮.四七如是等是本宗同義。此四部

  注:

  [一]南傳此是案達羅四部與正量同執.(八.七)

  [二]南傳同.(一六.一.二)

  [三]藏本云無有處所.秦陳二本同.

  [四]南傳五事第一是東山西山兩部同執.餘四是東山部異執.(二.一—四.六)

  [五]秦本缺此下四義.

  [六]勘藏本意云.爲斷苦故慧爲加行.樂爲資具.

  [七]藏本缺此句.

  [八]秦本云有退義.南傳亦云有退.(一.二)

  [九]藏本云不斷.秦本同.

  [一○]藏本此段在心性本淨下出.文不全.

  [一一]南傳緣性決定.(一五.一)與此相似.又別說緣起支無爲是化地東山部同執.(六.二)

  [一二]南傳此是案達羅四部同執.(一四.五)

  [一三]南傳同.(一一.一)

  [一四]藏本缺此語.

  [一五]秦本缺此義.

  ********************

  末宗異義者.如如聖諦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觀.一[一]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

  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衆緣生.二有於一時二心俱起.三[二]道與煩惱[三]容俱

  現前.四業與異熟有俱時轉.五種卽爲芽.六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七心徧於身.八心隨依境卷舒可得.九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四]展轉差別有無量門。其多

  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五]此五能引

  出離道故.如來餘音是世間教.一有阿羅漢爲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

  道因聲起.二餘所執多[六]同說一切有部。其說假部本宗同義.謂[七]苦非藴.一十二處非真

  實.二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爲苦.無士夫用.三[八]無非時死.先業所得.四[九]業增長爲因

  有異熟果轉.五由福故得聖道.六道不可修.七[一○]道不可壞.八餘義多同大衆部執。[一一]其制

  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一於窣堵波興

  供養業不得大果.二有阿羅漢爲餘所誘此等五事.三及餘義門所執多同大衆部說。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二]一切有部.一[一三]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二[一四]過去未

  注:

  [一]陳本云有苦.次下均同.

  [二]原刻作遂.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作客.今依麗刻改.

  [四]藏本缺此句.

  [五]藏本云道是出離.與上文涅槃寂靜並列.秦本同.

  [六]原刻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七]秦本云諸陰非業.

  [八]南傳此二指羅漢說.是王山義成二部同執.(一七.二——三)

  [九]南傳此是王山義成與正量同執.(七.五)

  [一○]陳本缺此義.

  [一一]藏本缺此一段.

  [一二]勘藏本此句云一切是有如應而有.別開一義.與陳本附註合.又南傳同.(一.六)今譯部字衍文.

  [一三]藏本云諸有爲法皆二所攝.陳本同.

  [一四]南傳同.(一.七)陳本此句下附註云.一依正法.二依二法.三依有境界.

  ********************

  來體亦實有.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四生老住無常[一]相心不相應

  行藴所攝.五有爲事有三種.六無爲事亦有三種.七三有爲相別有實體.八三諦是有

  爲.一諦是無爲.九四聖諦漸現觀.一○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 一一

  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一二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

  住果.一三世第一法一心[二]三品.一四世第一法定不可退.一五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

  有退義.一六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一七異生能斷欲貪瞋恚.一八有諸外道能得

  五通.一九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二○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二一一切靜慮皆

  念住攝.二二[三]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二三若依色界無色界[四]身雖能

  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

  果.二四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二五四沙門果非定漸得.二六若先

  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五]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二七[六]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二八一

  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二九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二]秦陳二本俱缺此語.

  [三]藏本缺此不字.

  [四]原刻此下重複雖能等三十字.今依麗刻刪.

  [五]藏本次有離欲貪一語.

  [六]南傳此是案達羅四部同執.(一.九)

  ********************

  三○緣起支性定是有爲.三一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三二有阿羅漢增長福業.

  三三唯欲色界定有中有.三四眼等五識身有染無[一]離染.三五但取自相唯無分別.三六

  心心所法體各實有.三七心及心所定有所緣.三八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

  應.三九有世間正見.四○有世間信根.四一有無記法.四二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

  學法.四三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四四有阿羅漢猶受故業.四五有

  諸異生住善心死.四六在等引位必不命終.四七[二]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聖道各有

  差別.四八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四九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

  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五○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五一

  [三]說一切行皆刹那滅.五二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

  轉.五三[四]活時行聚卽無餘滅.無轉變諸藴.五四有出世靜慮.五五尋亦有無漏.五六有

  善是有因.五七等引位中無發語者.五八八支聖道是正法[五]輪.非如來語皆爲轉法輪.

  五九非佛[六]一音能說一切法.六○世尊亦有不如義言.六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

  注:

  [一]原刻作雜.今依麗刻改.

  [二]此下二義藏本皆缺.秦本同.

  [三]南傳此是東山西山二部同執.(二二.八)

  [四]藏本云死時行藴.聚字原刻作攝.今依麗刻改.

  [五]原刻作轉.今依麗刻改.

  [六]藏本云非現說一切事.次句云非如實說一切義.與上文大衆部執相反.

  ********************

  說有不了義經.六二此等皆爲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

  諸菩薩猶是異[一]生.一菩薩[二]入胎不起貪愛.二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三亦無天中住梵行

  者.四有阿羅漢爲餘所引.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五餘所執多同說

  一切有部。有犢子部本宗同義.謂[三]補特伽羅非卽藴離藴.一依藴處界假施設[四]名.二諸

  行有暫住亦有刹那滅.三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

  有移轉.四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五識無染亦非離染.六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爲離

  欲.非見所斷.七卽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八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

  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心說名住[五]果.九有如是等多差別義。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

  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

  還.[六]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一

  於四聖諦一時現觀.二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三隨眠非心亦非心

  所亦無所緣.與纏異.四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五異生不斷欲貪瞋恚.六

  注:

  [一]藏本次有句云無貪心.

  [二]藏本云正思惟時.

  [三]南傳犢子部執勝義中有補特伽羅.(一.一)同此.

  [四]陳本此下雜入註云.有三種假.一攝一切假.二攝一分假.三攝滅度假.

  [五]陳本此下有一切衆生有二種失意失事失.生死二因最上煩惱及業.解脫二因最上毗鉢舍那奢摩他等.凡十二義.

  [六]藏本此半頌云.得所喜之樂諸具樂者樂.

  ********************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七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八定無中有.九無阿羅漢增長福業.一○

  五識有染亦有離染.一一六識皆與尋伺相應.一二亦有[一]齊首補特伽羅.一三[二]有世間

  正見.一四[三]無世間信根.一五無出世靜慮.一六亦無無漏尋.一七善非有因.一八預流

  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一九道支皆是念住所攝.二○無爲法有九種.[四]一擇滅二非

  擇滅三[五]虚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六]緣起

  真如.二一入胎爲初命終[七]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二二僧中有

  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二三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二四說一切行

  皆刹那滅.二五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二六此等是彼本宗同義。其末宗異義

  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一亦有中有.二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三業實是思無

  身語業.四尋伺相應.五[八]大地劫住.六於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七隨眠自性恆居

  現在.八[九]諸藴處界亦恆現在。九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一○)如彼頌言.五法定能縛

  諸苦從之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其法藏部本宗同義.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

  注:

  [一]勘藏本意云首相等者.秦本缺此句.

  [二]秦陳二本俱云無世間正見.

  [三]藏本缺此句.但南傳此義與說因部同執.(一九.八)

  [四]藏本列名不全.

  [五]南傳此與北道部同執.(六.六)

  [六]南傳此與東山部同執.(六.二)

  [七]原刻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八]南傳此是王山部執.(一三.一)

  [九]藏本缺此一句.

  [一○]藏本缺此句.次下引文亦不作頌.

  ********************

  施佛果大非僧.一[一]於翠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二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三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四阿羅漢身皆是無漏.五餘義多同大衆部執。其飲光部本宗同

  義.謂[二]若法已斷已徧知則無.未斷未徧知則有.一[三]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二有

  諸行以過去爲因.無諸行以未來爲因.三[四]一切行皆刹那滅.四諸有學法有異熟果.五

  餘義多同法藏部。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藴有從前世轉至後世.[五]立說轉名.一非

  離聖道有藴永滅.二有根邊藴.有一味藴.三[六]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四執有勝義補特伽

  羅.五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三藏法師翻此論竟.述重譯意乃說頌言.

  備詳衆梵本 再譯宗輪論. 文愜義無謬 智者應勤學。

  異部宗輪論

  注:

  [一]藏本缺此句.

  [二]藏本云.已斷徧知者有.未斷而斷者無秦本云.有斷法斷知.無不斷法斷知.又勘南傳飲光部執過未一分是有.(一.八)亦同於此.

  [三]藏本云異熟已熟之業是有.未熟是無.

  [四]藏本缺此句.

  [五]藏本缺此語幷下一句.

  [六]藏本缺此句.

  ********************

猜你喜欢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二卷·佚名
  卷四十七·赜藏主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五卷·湛然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佚名
   第九十四則 楞嚴經若見不見·胡兰成
  勒那阇耶缘品第六十五·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七·成寻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下·佚名
  论臂香·印光
  卷第十三·佚名
  顯揚聖教論大科·欧阳竟无
  释慈航救国方案序·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九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九十六古今体一百二十六首【辛卯四】至泰安白鹤泉行馆作出谷缘山跸路延花村柳墅望相连观民缓迈青郊道行馆新成白鹤泉【在岱宗坊之北】只以娱慈用允尔设云适已实惭焉八旬圣母扶瞻岳更祝如斯亿

  • ●卷十八·邵伯温

      伯温曾祖母张夫人遇祖母李夫人严甚,李夫人不能堪。一夕,欲自尽,梦神人令以玉箸食羹一杯,告曰:“无自尽,当生佳儿。”夫人信之。后夫人病瘦,医者既投药,又梦寝堂门之左右木瓜二株,左者俱已结,右者已枯,因为大父言。大父遽取药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年夏四月壬戌朔借补敦武郎合门祗候权寿春府兵马钤辖陈宝为合门宣赞舍人知顺昌府先是江东安抚大使叶梦得遣宝与守将陈卞同取顺昌以收复告遂命之卞等不能御军下多掳掠中原人大失望梦得又遣统制王冠率

  • 附表目·连横

    延平郡王世系表(建国纪)………………………………………………………(五六)郑氏中央

  • 卷之九十·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三月。庚申。以京师尚未得雨。上再诣大高殿祈祷行礼。派恭亲王奕诣时应宫。惠郡王奕详诣昭显庙。贝勒载治诣宣仁庙。贝勒载澂诣凝和庙。拈香。现月  ○谕内阁、左宗棠奏、布鲁特安集延寇边官军

  • 王继勋传·脱脱

    王继勋是彰德节度使王饶的儿子,孝明皇后的同母弟弟。他出生时,他的母亲看见一个红发人,相貌怪异,进入室内,就生下王继勋。等他长大后,相貌俊美,性情凶狠无赖。因孝明皇后的缘故,他担任内殿供奉官、都知溪州刺史。建隆二年(961

  • 包拯传·脱脱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县人。当初考取进士后,拜官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都年事已高,他推辞不去就职。又调和州监税,父母更不愿随行,他便辞官回家奉养。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墓旁造屋居住守孝,到守丧期满

  • 卷之十八  北征記(明)楊榮 撰·邓士龙

    (北征記,一卷,明楊榮撰。榮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成祖即位,簡入內閣,更今名。歷官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正統五年卒。謚文敏。明史卷一四八有傳。是篇載永樂二十二年楊榮等扈從北征之事。本卷

  • 卷四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三雍正四年四月上谕二十道初二日户部等衙门议奏原任直隶总督李维钧侵蚀俸工银十四万八千余两勒限追赔奉上谕九卿议将李维钧侵蚀俸工银两勒限五年追完若限满不完或不足数照侵蚀例

  • 物理·吕坤

      鸱鸦,其本声也如鹊鸠然,第其声可憎,闻者以为不祥,每弹杀之。夫物之飞鸣,何尝择地哉?集屋鸣屋,集树鸣树。  彼鸣屋者,主人疑之矣,不知其鸣于野树,主何人不祥也?至于犬人行、鼠人言、豕人立,真大异事,然不祥在物,无与于人。即使

  • 思辨録辑要卷十八·陆世仪

    治平类封建井田学校是孟子一生太学问即孔子富之教之意也必如此然后可以称三代之治然后可以为王道张子曰治不法三代者终茍道也封建井田学校三者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平治道理总不出此今人闻之辄骇一则坏于迂儒不知通变一

  • 平书订卷十三 刑罚第九·李塨

    平书曰:唐虞三代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自汉除肉刑,递轻以至隋唐而迄于今,遂为笞、杖、徒、流、死,世愈降刑愈轻,而愈不足以治天下。盖明刑所以弼教,不严则人不畏而犯者多,不简则动触法网而犯之者众。夫宽而繁,至陷狱不

  • 第六章 4·辜鸿铭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辜讲一位学生(冉雍,字仲弓)的父亲是个臭名昭著的坏人,孔子评论这位学生说:“有斑点的母牛所生的牛崽,如果给提供良好的环境,尽管大家在祭祀的时候可能犹豫使用不使用这样

  • 卷二·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三家诗拾遗卷二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古诗诗自三百五篇而外见于经传子史之称引者或指爲孔笔删存之余而非然也诗之有关于礼仪而不可缺如采齐肆夏新宫貍首诸篇孔子方考正之无由岂肯删而去之哉昔朱子尝欲采韩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十·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舍身品第二十六  尔时世尊已为大众。说此十千天子往昔因缘。复告菩提树神及诸大众。我于过去行菩萨道。非但施水及食济彼鱼命乃至亦舍所爱之身。如是因缘。可共观察。尔时如来应正等觉

  • 兰室秘藏·李杲

    《兰室秘藏》,三卷,元·李杲撰,刊于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卷上,共六门,首列饮食劳倦、

  • 悼离赠妹诗·左思

    晋代左思作。左思出身寒门,不喜交游,虽博学多才,但不得重用,仕途不得意,晚年退居在家,专意典籍,不问世事。现存诗仅14首,多感慨时事及生平,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揭露讽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显示出蔑视权贵的英雄气概。

  • 施灯功德经·佚名

    一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说施灯之功德。佛在舍卫给孤独园。告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若七众以灯供养,其福不可思议。于现在世,得三种净心。于临终时,得三种明,又复得见四种光明,便生三十三天。于五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