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作者作業品第八
或有人言.前品所說破一切法諸有所作有爲不成故何得有無爲.若作此說何故
與彼阿含相違。如佛世尊於契經中有說頌言.應修善法行勿修惡法行.修善法行
人二世安樂寂.如此頌意卽有作者作法亦復有果所說是實.如所觀察何故但言
世俗非勝義耶。論者言.諸有作者於勝義諦中若實有若不實有若亦實亦不實有.
作業亦然若實有若不實有亦實亦不實有.由如是故而彼作者於所作中若實有
作者亦應實有作業.如是互推作者作業皆無有實.若實不實二種俱於勝義諦中
無極微許決定實法。若作者有實然亦無實作業可得.若作業有實而彼作者亦不
和合。復次頌言.
********************
作者若有實 亦不作實業.
釋曰.若如所說何可信耶.故下頌言.
實所作無故 無所作差别。
釋曰.若復止息善不善業卽所作不生.若所作中有二作者亦復有二.亦非於所作
中有能作者.此遣法自相。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有業無作者.
釋曰.若於作者作業中執著所作生起此卽還成法自相相違.今當止遣。復次頌曰.
無實所作故.
釋曰.以無所生作用差别故.若復作用有所和合卽所作有二業亦有二.亦非離其
所作有業.此遣法自相。復次頌言.
有作者無業.
釋曰.若所作業與作用法彼相離者.卽能作所作二俱叢雜.此遣法自相。復有人言.
********************
若有能作及作用法彼卽有業生起.應可說爲實有作者.以作者生時業亦無異.由
有作用和合故彼亦無别實有此無過失。論者言.何名無過.以作者作業及所用法
彼能作所作悉無作故。此中若有能作所作過如先說.若無所作能作亦無以離所
作故.此卽云何有其能作所作及所作業用。此如是故餘處亦然隨應遮遣.今此文
廣恐繁且止。復有人言.作者所作之業不實可爾而彼作者可應實有.今爲對遣彼
說是故頌言.
作者亦無實。
釋曰.若計作者作業爲實.今此言中亦當止遣。復次頌曰.
若實有作者 亦實有作業.作者及作業 二俱墮無因。
釋曰.此言能作卽是作者.此言所作卽是其業.若或所作離於作者有業可作.如是
亦當但有作者無所作時應有作業有卽無因.若作者作業墮無因性卽有一向過
失此應思擇。復次頌言.
********************
若有果無因 因卽非道理.
釋曰.此言因者卽說爲緣.若法有因轉時緣卽隨攝.因若無體現事止息此卽是無.
云何有義可攝於緣。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作作者無體 作用不和合。
釋曰.如斷薪等.若無所斷果體彼能斷者及斷所用作具斧等皆不和合.斷所作用
當何有依.彼無體故作者作業無體亦然。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無法非法 所作等無體.
釋曰.若離所作能作作用卽無有業。故下頌言.
法非法無故 從生果亦無。
釋曰.此義云何.由此卽無惡趣善趨及解脫道隨應果等。復次頌言.
無果無解脫 亦無生天道.非唯生天道 解脫道亦無。
釋曰.若爾世間諸有一切作用皆悉墮於無果利中.世間果者如種子等.作用隨轉
********************
卽能生果.彼若無體卽無果利。或有人言.如是所說作者無實其義可爾.彼所作業
此乃是實以能作故此無過失。論者言.此何無過.今言作者卽是因之别名.業卽是
果.且非果法離因自體别有所作.如是若有作者作業卽有因有果和合建立.今此
如是作業不異於作者作者不異於作業.故所作業而亦不離.以差别因彼無性故。
此云何知.若法有緣及所作具卽因果性成.今此所說非不顯明。或有人言.作者亦
實亦不實故作業亦實亦不實.故下頌答彼增上言.
作者實不實 亦不作二業.有無互相違 一處卽無二。
釋曰.於一法中有無二法和合作用彼卽無體.非道理故.如是決定和合作者作業
亦不可得.以相違故亦非道理。復次頌言.
作作者作用 所作實非實.著卽生過失 此因如先說.
釋曰.此中應知若實不實皆對待所說.故下頌言.
所作實不實 亦實亦不實 作者及作業 此因如先說.
********************
作者諸所作 非實非不實 應知業亦然 此因如先說.
實所作卽無 不實又無因 有無互相違 一處何有二。
釋曰.此中所說三種對待如生法說.是故應知非佛世尊於一切處而悉止遣作者
作業及諸作用.此卽不墮諸無因過。論者言.此實無過.我亦不說無其作者及彼作
業.何以故.我欲表示作者作業互所成故。復次頌言.
因作者有業 因業有作者.
釋曰.應知此中隨轉施設皆無自體.作者作業若成不成離有離無證成中義世俗
所得。故下頌言.
世俗遣異性 我見成就相。
釋曰.若有人言此與阿含相違者彼因義不成。有外人言.勝義諦中有其作者.何以
故.如佛所說有能取所取故。論者言.今爲遮遣彼說故說於彼諸作用中有其能取.
若能取所取二法不壞卽作者隨轉亦不相離.如是應知能取所取互所攝故。由是
********************
建立因作者有業因業有作者.是故因其能取而有所取因所取故卽有能取.此卽
非勝義諦.今復云何離彼作者作業有遮遣耶。此中所作因義若或止遣作者作業.
彼能取所取此亦應離.復次頌言。
[一]若勝義諦中 有作者作業 彼能取所取 此亦應遮遣.
作者作業等 此義如是故 餘法自及他 相因義應觀。
釋曰.若果若因能相所相同生不同生等因果二法物體有得.若言有因卽墮果數
如彼生法。若有義可取卽彼有性.若彼無者非彼有生色等諸法.若無義可取卽彼
無體可觀.何况因果離於自體而有力能.若離自體有力能者卽有所得相違。譬如
離於泥團可有瓶耶.物體分位法中所起.此說卽是瓶生泥團.譬如瓶水無彼别異
分位性故.亦非瓶如木故.又非泥團分位卽說有瓶猶如别瓶。若自力能而有所得
此卽相違.若樂等法因有力能卽有樂等果法.樂等有故卽樂等差别有所發起。此
中所說有所得者此說亦無少法相違。若離因果而有力能說所成者.如是決定彼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文原祇一頌.今譯廣開爲二.
********************
無力能成其因果.此卽或成顛倒計執.或成决定不共因中相違.離因無體故。若不
共因非一向成故.若因果和合卽物體有性.如是所說因果二法此中應知非勝義
諦。
[一]觀先分位品第九
前品中說如作者作業彼能取所取二法亦互不相離施設有性非勝義諦.故有異
宗說此頌言.
眼耳等諸根 受等心所法 彼所取若成 有取者先住。
釋曰.有一宗人若如是說.彼說有因故下頌言.
若無彼先住 何有眼耳等.
釋曰.此中意樂先有物體.譬如織者。故下頌言.
以是故當知 先已有法住。
釋曰.若彼所取見等有法先住乃有所取.如造器用。復次頌言.
注:
[一]以下原刻卷八.譯號同前卷.
********************
眼耳等諸根 受等心所法 有法先住者 以何可了知。
釋曰.彼宗意者應知有其他法能取卽有所取可得。論者言.彼眼等根别異所取先
無其體此義不成.此遣法差别。若或施設所取不有卽所施設物性無體.如無經緯
卽[疊*毛]等不成.此遣法自相。復次頌言.
若離眼等根 有法先住者.
釋曰.見聞及受者此等諸法若有先住.故下頌言.
應離眼耳根 有見等無疑。
釋曰.今此非有其眼根中無有見法可得和合.非離眼根有見法故.如是所說餘義
亦然。[一]離眼等根而有何法若取若捨.若異眼根何有見聞.若無所取或見或聞云何
可知此是所見所聞此是能見能聞。亦非眼等先有能見及受者可成.此復云何.差
别見性不有體故。何以故.若離眼等有法先住能成見聞者此卽無住.若不離眼等
有法先住此乃見卽是聞亦非道理.非見分位滅故。若或如是能見眼根與所見相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下觀第五頌.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今譯未牒.
********************
不相離者.是故離眼等根亦無所取.何有能取若見若聞.若離所取復何能取。或有
頌言.
一切眼等根 實無法先住.
釋曰.云何一一根有法先住.故下頌言.
眼等根所取 異相復異種。
釋曰.此非眼等彼一一根先有法住。復次頌言.
若眼等諸根 無法先住者.彼眼等諸根 當云何先有。
釋曰.若一一根決定有法而先住者此乃先復有先.若爾爲卽爲離耶.今此如是亦
非眼根之前先有彼餘耳等諸根.彼等未有成故。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見卽聞者 聞者卽受者.一一有先住 如是非道理。
釋曰.非離見分位中有彼聞者受者而得和合.亦非先有眼等諸根見性可得.眼等
相違故。復次頌言.
********************
若見聞各異 受者亦復異.見時若能聞 卽成多我體。
釋曰.若眼等一一根先各有異卽見聞各異受者亦異.若或見等次第所成如是若
有見卽能聞者.此乃因見有聞.此復云何以各别相續成多我體.若言别有取者此
應觀察。彼宗引云.如佛所言名色緣六處而彼色者四大所成卽有能取所取.是故
實有取者分位.由眼等根與六處和合次第乃有受法生起。復次頌言.
眼耳等諸根 受等心所法 彼從諸大生 彼大無先住.
釋曰.彼能取性畢竟說者云何離彼所取先有大種所成.若爾卽非所取.以能取非
所取成故。若所取如是決定有彼所取性者如秤低昂.卽因果生滅.離所取法彼同
時性如是決定能取差别卽有多性可得.非無差别一性同生.以離所取有所成故。
若或大種所取隨生卽無法先住.若彼大種無先住者云何大種所成眼等諸根有
其所取.亦非能取所取中間決定有法可得。復次頌言.
眼耳等諸根 受等心所法 若無先住者 眼等亦應無。
********************
釋曰.若眼等諸根無法先住者卽無有法能取所取.卽何有眼等能取相待因性。有
人言.應知能取無性可得.此卽是爲發生正見捨離邪見.如佛所言若法有性皆如
幻化此卽正見.若法無性如幻化者此卽邪見。此中頌言.
彼眼等先無 今後亦復無 以三時無故 有性皆息滅。
釋曰.諸有分别於勝義諦中悉不成故.若有分别皆是世俗施設所得.勝義諦中卽
無分别.遣有性故。世俗諦中有所得法皆如幻化.如前所言有法先住者卽是邪見
所說此無相違。
觀薪火品第十
復次所作如說薪火物體有性.非如作者作業一向對待所成.若薪火二法決定有
性無性如作者作業此卽不成。此中應問若欲令其薪火二法物體有性者爲一性
耶爲復多性有所得耶.此義云何.是故頌言.
若火卽是薪 作作者一性.
********************
釋曰.有所安立此說畢竟.此言薪者因薪能作於火.燒時此有薪之業用。薪火非一
是故作者作業非一性故.如陶師與瓶.此遣法自相。薪火若一性者卽能燒所作薪
火二法不得和合.此遣法差别。故下頌言.
若薪異於火 離薪應有火。
釋曰.此中意者若異法異性現事止息卽無能燒所燒。若火燒時薪卽不有卽無所
起此應思擇。若無起時彼卽無性.亦非無薪有火可見.若異於薪亦不見有因待之
法是故無異.如無經緯卽[疊*毛]等不成。復次頌言.
異卽應常然 火不因薪故.薪卽復無功 此業用相違。
釋曰.雖有他法不相因待.不因彼薪火自燒故。復次頌言.
火若常然者 然火功相違.此如先所說 離薪别有火.
釋曰.若無其薪火常然者此卽無因.若爾離薪常然乃可安立。若火常然能發起者.
彼然火具等諸相施作而悉相違.如是卽無作業功用.有薪亦無因待起處卽所燒
********************
相業用無體。[一]若謂燒時離火有薪.火不滅時異薪無體.若無有異此豈無過.云何燒
時中有其薪。若無所燒之薪異火有者當火燒時薪亦徧有.火若徧有如是當知薪
無異性此應思擇。若言燒時不有薪者是故薪火俱無異性.若謂燒時有薪此非道
理。復次頌言.
異火卽不到.
釋曰.與到相違故如别物體.故下頌言.
不到卽不燒.
釋曰.譬如别薪。故下頌言.
不燒卽不滅.
釋曰.若薪盡卽火滅.其或離薪卽然火不成.故下頌言.
不滅卽常住。
釋曰.若自體常然者如積土塊.云何離火而有薪耶.以異不到故。若言薪在火中此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下釋第四頌.若汝謂然時.名爲可然者.爾時但有薪.何物然可然.今譯未牒.
********************
亦不然.復次頌言.
若異薪有火 卽薪能到火.如此人至彼 彼人至此人。
釋曰.如是決定與到相違.若如是說喻卽不成.此乃有所得相違之言.復次頌言.
若異薪有火 欲令薪到火.彼二互相離 薪火[一]何能到。
釋曰.如彼人此人勿以一性異性取其物體.彼若有者卽互相因待.若其無體如石
女兒。若法因待而有如是乃有能取所取.亦不可說一性異性物體有性此卽成就。
復次頌言.
若因薪有火 亦因火有薪.
釋曰.能燒所燒二不可得.故下頌言.
二何法先成 薪火相因有。
釋曰.此畢竟說彼二先後俱無體故.此意卽是無相因待。若彼二法有異性先成卽
有薪火相因.若其無者此非道理。復次頌言.
注:
[一]原刻作便.今依麗刻改.
********************
若因薪有火 火卽成復成.
釋曰.此中何因有彼薪火相因道理.故下頌言.
亦非不有薪 而有火可得。
釋曰.火不因薪.彼無體故.火亦如是。若先有所成復因薪而有.此卽云何二法互相
因待先後可得.若此所得同時發起亦非互相因待道理。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法有因待 是法還成待.
釋曰.若彼二相因者卽彼薪火二相還成待法此應思察.故下頌言.
[一]二法無所成 已成云何待。
此義云何.復次頌言.
若未成有待 未成當何待.
釋曰.未成卽無體.因待亦無體。故下頌言.
若因待有成 自待非道理。
注:
[一]原刻作三.今依麗刻改.
********************
釋曰.若自體有成復何所成.彼薪火相因是義不成。復次頌言.
二因成無體 無不因薪火.
釋曰.若不因薪火應常然.故下頌言.
因薪火亦無.
釋曰.先後相因而不成故.故下頌言.
因火亦無薪。
釋曰.亦非燒時有薪.彼無體故。復次毗世師言.有不見相極微之火.有業及業用二
法差别.見中先有一分和合如是乃有薪一分來發起火相。故頌遣言.
火不餘處來.
論者言.今此何因業用和合.以差别因性所生故.若有分位業用生起卽彼分位彼
彼方處各各差别.汝先說言一分和合此非道理.以業無依故。亦非起時若合若離
差别因性業用分位有所生起.亦非離所起時别有對待因性可得生時如是果體
********************
作用。此中亦非先無差别.亦非法差别因中間一分無體.亦非中間一分而得和合.
於差别中若有一分和合卽俱時分位所作相違.亦無壞其業用所生道理或有害
故。若計滅有所得卽彼物體還復墮於差别法中.是故當知火不從彼餘處而來.亦
無如是自差别所作一分有體和合.云何於彼差别不差别中計著多性。又一分中
亦有所著.又於無分位中著火有性.如是薪火二法此應思擇如前已說。次下頌言.
薪中亦無火.
釋曰.離火亦無差别因性.彼火因果無異性火故此應思擇。又復能取發起所得彼
卽不有.是故無别異性薪從餘處而來至火.亦非無火。故下頌言.
餘法亦復然 如去來品說。
釋曰.若或無薪云何得有能燒所燒.若有所燒時非無能燒.亦無能燒中有能燒發
起.若有能燒時非無所燒.是故無能燒所燒亦非相離。[一]復次頌言.
卽薪而無火。
注:
[一]以下原刻卷九.譯號同前卷.品題作觀薪火品第十之餘.
********************
釋曰.遣一性故。
異薪亦無火.
釋曰.薪火二法遣異性故。
火中亦無薪 薪中亦無火。
釋曰.總遣異性故.此中薪火二法一性異性俱不可見.如瓶非木又如水中蓮華異
性不成故.是故勝義諦中薪火二法非相因有.而彼二法畢竟空故。復次頌言.
如說薪火法 能所取亦然.
釋曰.一性異性互相因時次第不成。復次頌言.
餘諸法皆同.
釋曰.彼能取所取非作者作業一性可著.亦非異性所取.離亦不生.若異性所取卽
互不到.不到卽不燒.不燒卽不滅.不滅卽是常.若法常住彼卽互相因待不成.若成
不成二法相因畢竟無體.若人計火從餘方來有其能取及所取者此義不成。故下
********************
頌言.
及彼瓶衣等。
釋曰.彼瓶衣等因果二法同生不同生能相所相彼等所成.如非泥團卽是其瓶.彼
瓶果法有作用故.亦非異瓶别有果法作用所成.非彼二法互相因待若成不成相
因無體。此如是故餘處隨應所說亦然.若勝義諦中無一異性是故不應取著。如有
頌言.非受非不受異復云何有如能取所取諸所說亦然。復次頌言.
若人執有我 諸法無實性.各各差别說 彼不解佛法。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
猜你喜欢 隆庆闲禅师·惠洪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四卷·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二卷·法宝 卷第一·普瑞 卷四百四十四·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卷四百七十·佚名 慈仁品法句经第七(十有八章)·佚名 人生观的科学后序·太虚 谤佛经·佚名 卷三·佚名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末)·智周 补续高僧传序·佚名 覆余乃仁居士电·太虚 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