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

  緣起品第一      歡喜品第二

  觀照品第三      無等等品第四

  有佛般若.有菩薩般若.有菩薩聲聞共般若。以菩薩聲聞共般若故.佛常被舍利子

  善現說般若。舍利子人智慧第一.般若之法智慧第一.故五般若初說.應舍利子說。

  經言.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卽是空相應無相相應無願相應故。經言.諸菩薩摩訶

  薩除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更無有餘要所學法.何以故.三解脫門總攝一切妙善法

  故.菩薩依此三門能攝一切殊勝善法.離此三門所應修學殊勝善法不得生長。而

  龍樹說三三昧是聲聞法。以是因緣.有佛三三昧.有菩薩三三昧.有菩薩聲聞共三

  三昧。以是因緣.菩薩之行唯是般若.般若之用唯三三昧。以是因緣.此周法敘乃有

  其四.此周法義亦有其四。法敘四者.七事敘初.放光集衆.雖全經繫而此周殊.此周

  明三三昧故也.以是讀緣起品第一。菩薩以無所得爲方便應習無邊佛法.而欲成

  ********************

  就無邊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是則一切智智行所向也.三三昧者行所乘也.以是

  讀歡喜品第二。般若大行具四法義.般若大果具二授記.以是讀觀照品第三。說般

  若竟.諸大聲聞以三十一種名號稱揚讚歎般若波羅蜜.以是讀無等等品第四。法

  義四者.一菩薩般若是三三昧.二菩薩三昧非聲聞境.三菩薩三昧有種種生相.四

  菩薩三昧有種種功德。菩薩般若是三三昧者.不見義非義無義是空三昧事.不觀

  義不着義是無相三昧事.不念義不爲義是無願三昧事.如是三事於藴處等境於

  覺分十力等行行其所行。菩薩三昧非聲聞境者.一觀一切法自性空.二從不捨離

  一切衆生。菩薩三昧有種種生相者.空不生空界而生於佛界.悲之力也.所學有淺

  深.所生判分量。菩薩三昧有種種功德者.一行攝一切行.道相智趣一切相智.菩薩

  之所以爲菩薩.般若之所以爲般若者.當以是義觀之歟。心經者舍利子般若之要

  也.互相讀而義益見。

  ********************

猜你喜欢
  卷第十·行策
  卷第二十七·佚名
  准提心要·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俱舍论记 第三十卷·普光
  卷第八·通云
  第十四卷·圆瑛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梦颜
  卷第十七·佚名
  佛教当把民间的信仰组织起来·太虚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下·智顗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湛然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九·唐慧琳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零七·彭定求

        卷207_1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李嘉祐   受律仙郎贵,长驱下会稽。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   翦寇人皆贺,回军马自嘶。地闲春草绿,城静夜乌啼。   破竹清闽岭,看花入剡溪。元戎催献捷,莫道事攀

  • 第四十七出 围释·汤显祖

    【出队子】〔贴扮通事上〕一天之下,南北分开两事家。中间放着个蓼儿洼, 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事有足诧,理有必然。自家溜金王麾 下一名通事

  • 《词综》(卷三十二 补)·朱彝尊

    宋词满江红吴江秋夜汪元量一个兰舟,双桂浆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 吹铁笛,鸣金鼓。丝玉鲙,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

  • 27.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施蜇存

    《国秀集》选录李颀诗四首:五律二首、七绝二首。《河岳英灵集》选十四首:五言古诗七首,七言歌行五首、五律一首、七绝一首。编者殷璠称“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可知《国秀集》所选是他早年的诗,其时尚

  • 列传第六十三 孝义上·李延寿

    龚颖 刘瑜 贾恩 郭世通严世期 吴逵 潘综 张进之 丘杰 师觉授 王彭 蒋恭 徐耕 孙法宗 范叔孙 卜天与 许昭先 余齐人 孙棘 何子平 崔怀顺 王虚之 吴庆之 萧叡明 萧矫妻羊 公孙僧远 吴欣之 韩系伯 丘冠先 孙淡 华宝 解叔

  • 卷四十四 后燕録二·崔鸿

    慕容垂中燕元年春正月乙酉朔苻丕大会宾客请农等不得始觉有变遣人四出求之三日知其在列人已起兵矣垂既济河下令曰吾本外假秦声内规兴复乱法者军有常刑奉命者赏不踰日天下既定封爵有差不相负也凤及王腾段延闻垂济河皆劝

  • 卷一百三·杨士奇

    永乐八年夏四月○丁酉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抚宁县老人张甫通迁安县老人何彬督运皆至清水源 上闻而嘉之谓兵部尚书方宾曰忠义之心人人有之此两人以白衣随军督运而所领之众如期皆至非抚绥有道岂能得其如此凡有功者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四·佚名

    正德七年十一月辛未朔钦天监进正德八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升尚宝司司丞徐文焕为南京尚宝司卿○壬申总制四川军务都御史彭泽奏讨贼事宜其略谓蜀盗凶狡非增兵选将不足以折其奸谋请选京营长箭

  • 志卷第七 高丽史五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五行一。○天有五运地有五材其用不穷。 人之生也具为五性着为五事修之则吉不修则凶。 吉者休征之所应也凶者咎征之所应也。 此箕子所以

  • 樊毅传·姚思廉

    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其祖父樊方兴,梁散骑常侍、仁威将军、司州刺史、鱼复县侯。父亲樊文炽,梁散骑常侍、信武将军、益州刺史、新蔡县侯。樊毅出自将门,少习武善射。侯景之乱,樊毅率家兵随叔父樊文皎援台城。文皎于青溪

  • 五禮二·佚名

    時日◎時日州縣以春秋二仲上丁,釋奠大成至聖文宣王。前一月,檢擧關所屬排辦。齋戒◎齋戒前釋奠五日,應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三日,宿於正寢;致齋二日,一日於廳事,一日於祠所。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縱酒,不食葱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

  • ●牧鑑序·杨昱

    楊昱李仲僎○楊昱牧鑑者集經史百家之格言懿蹟有關於政者為牧人者之鑑也必曰鑑何人欲修容者則冶金為鑑以自見况司牧者可無鑑乎修容者鑒於金則貌可正司牧者鑒於古則治可進故曰鑑曰可傳乎曰不敢也世之仕者多老成諳練之儒

  • 襄公·襄公九年·左丘明

    【经】九年春,宋灾。夏,季孙宿如晋。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戏。楚子伐郑。【传】九年春

  • 卷十五·佚名

    △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三等诸佛回向。此菩萨摩诃萨。随顺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回向。此菩萨。修菩萨行时。见好恶色。其心清净而无憎爱。欢喜悦乐起无坏心。离诸忧恼得正直心。身意

  •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觉训

    京北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教学赐紫沙门(臣)觉训奉 宣撰流通一之一论曰夫佛陀之为教也。性相常住。悲愿洪深。穷三际。遍十方。雨露以润之。雷霆以鼓之。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五目不能睹其容。四辩莫能谈其状。其体也无去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智旭

    菩萨沙弥智旭际明述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金刚者。喻现前一念心也。譬如金刚体则无上至宝。相则纯净无杂。用则广能利益。现前一念。亦复如是。体即法界。相无尘染。用徧一

  • 卷十·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十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稗乘玄圃积玉安石碎金在刘生七略之余置茂先十乘之外义有取乎毗昙事或殊于左道。秦穆公时获一石佛公不识问由余由余曰穆王时有化人来此国或云是

  • 词坛丛话·陈廷焯

    清陈廷焯撰。陈氏曾编选历代词作为《云韶集》,计二十五卷,三千四百三十四首,一千一百馀家。在此基础上,写成《词坛丛话》,计一百零一则,综评历代名家词作,并述《云韶集》编选大旨。其论词之发展,认为汉乐府“长短句不一,是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