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造大寺學處第七

  爾時簿伽梵在憍閃毗國.六衆苾芻斬伐勝樹欲作大寺.雖爲僧伽非不生惱妨修

  善業因起違諍.[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有主爲衆作.是苾芻應將苾芻衆往觀處所.彼苾芻衆應觀處所

  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作

  大住處有主爲衆作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造大住處者.僧伽伐尸沙。

  言大者有二種大.一施物大二形量大.若無過者爲衆聽造.若有不淨等緣制不許

  作。言住處者過去諸佛及聲聞衆咸悉受用佛所聽許諸信敬者造而奉施。若苾芻

  作大寺時限至三層.佛殿五層.因許給孤獨長者造寺法式.長者以金徧布其地買

  注:

  [一]原刻此句云爲防譏過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逝多林營飾旣周奉佛聖衆。若施主爲衆造寺更有施主於此寺中欲爲別人造房

  施者.應問造寺施主方可興功。

  自下因明分房舍臥具法。或於夏前預分.或至安居月分.其授事人告大衆云某房

  有利有衣若欲得者隨次應取.若當時不取行至第三方更索者.一二索時未卽須

  與三索應與.索者得惡作罪。房若少者應計人分之.應留一房擬客苾芻不應盡分。

  若餘住處有苾芻來及後夏者隨次應與.不及後夏此不應與.可依知識隨處而住。

  衣食之利應共均分.授事人等不應令作。有五種人不應差作[一]授事等人.謂解蘇呾

  羅毗柰耶摩咥里迦僧伽上座及爲衆讀誦者。若於住處多有房舍應隨當時人數

  多少若一人與二或時與三.皆於此房隨時受用。或前食後食若有破壞用僧伽物.

  若勸化白衣隨其力分而爲修補不應棄捨故令損壞。若處迮狹同臥敷量均等共

  分.勿令闕事。諸坐枮等應並均分.除安水瓨藥瓶之處幷置齒木土屑瞿摩耶處及

  衆人行處.若門屋下廊簷前上下閣道及倉庫處並不應分。若在阿蘭若中於顯露

  注:

  [一]原刻作受.今依麗刻改.

  ********************

  地可留多少安瓶器處.衆受用地亦不應分。若有施主樂於寺內造別房施者.住此

  房人應受其利幷爲修理.或任施主意取何人.此人雖復受其別施大衆分利皆亦

  應與.別房有施隨住房者而共均分.若大牀大座難移轉者諸門徒等應爲舉之。若

  爲衆事須出外行.分房之時隨次留分。阿蘭若處並乞食時應留守人共均與食.藏

  門鑰時應爲私記。爲防守故隨意養狗.其畜狗者須知行法.若窣覩波及房院地狗

  所瓟爴應可平填.若遺不淨卽應除去.若不修治並得惡作。若有藥叉幷猛獸處卽

  不應居。不兩房內而作安居.設作安居應於二處物取一分。凡出家者於諸利養皆

  悉不合越分貪求.聞有諍者將欲來時應作三時預分房舍.謂春夏冬隨意分給.復

  有六種分住處事.一寺二寺勢分三寺外房四房勢分五園六園勢分.若諍者云與

  我分房者應告之曰並已分訖.若諍者去後還依常.次準法更分。若非鬬者應共同

  分.若不與分得越法罪。若爲日分此是今日此是明日.或爲時分此處小食此處大

  食.或爲尊分此是阿遮利耶房此是鄔波馱耶房.如此分者皆得惡作罪。若病苾芻

  ********************

  樂舊房者非次應與.不應無病詐言有病。若分房竟後有人來.不以年高奪他房分。

  若夜至若暫停.夜索分房及以褥席若其與者.授受二人咸得惡作.若夜人至不應

  相惱.可隨相識權時停止。給孤獨長者爲乞食人造立停舍.六衆聞之並皆詳集共

  分其舍得惡作罪。凡是非法分與.並不應取。若有因緣須向餘寺時逼到者.不論坐

  次隨處應食.外有食來至斯住處.欲得食者若無限局隨意食之.若人食有限卽不

  應食。如於寺內隨次分房.若在樹下若在平地若輭草處亦隨次分。應以白二差具

  五法者令分臥具.所有大衆臥具下至洗足盆並須聚在一處從上座分。有十二人

  並須差遣.一分飯人二分粥人三分餅果人四分臥具人五分諸雜事人六藏器物

  人七藏衣人八分衣人九藏雨衣人十分雨衣人十一雜遣使人十二看檢房舍人.

  若分臥具及以褥席亦隨次分。有餘長者若客苾芻及尼來者應與令臥。所有臥具

  從好行訖.餘者白衆更應分掌勿令損壞。凡是僧伽臥具受用之時不得隨宜將輕

  小坐具及垢膩疏薄惡物而爲儭替.得惡作罪招黑背殃。知僧事人半月半月應巡

  ********************

  房舍觀其臥具.若老若少不依法式用臥具者旣檢見已.若老宿者告衆令知.少者

  應語二師奪其臥具準法訶責。若寺房廊鳥雀棲宿爲喧鬧者.應使人檢察巢無兒

  卵應卽除棄.有者待去方除.若有蜂窠無兒應除.有者以線縷纏之.由此緣故更不

  增長。若施主造寺施僧伽已遇缘他行久不來者.住寺苾芻不應爲乏飲食故捨斯

  住處悉皆遠去.應共乞食而自支濟.乃至五歲尚不來者.應共鄰居比近之寺同一

  利養別褒灑陀.寺主若來隨彼情樂.若久不至具如廣文。凡寺廢毁重欲修造.或等

  或過不應減小.若施主力薄小亦隨聽.香臺制底等過非小.若其尊容彩畫雕毁應

  可拂除還依舊狀而更圖畫.佛語尊經字有磨滅刮其舊墨應更書新。次明作淨廚

  法。凡是寺內應作淨廚.此類不同有其五種.一生心作二共印持三如牛臥四故廢

  處五衆結作.言生心者所謂隨一營作苾芻或復俗人初造房宇定甎石時心念口

  言今於此方處當爲僧伽作淨廚.共印持者謂檢校苾芻創安基石將欲興功告共

  住苾芻曰諸具夀仁可共知於此方處當爲僧伽作淨廚.如牛臥處者謂是房門無

  ********************

  其定準撩亂而住.故廢處者謂無衆僧空廢之處.衆結作者謂大衆共和合秉白二

  羯磨作法結之。應如是作.修營處所悉備具已.齊於界內幷外勢分一尋將作淨廚.

  僧伽同樂者卽於此處敷座席鳴揵椎.乃至令一苾芻爲羯磨結.此據大寺可寺坊

  內結作淨廚.若隨一房小舍應知亦爾.於中通塞具如廣文。或於棚閣中層結淨上

  下四邊勢分咸淨.若作法已得二種利樂.一界外貯得界內煑二界內貯得界外煑

  並皆無過.若異此者飲噉之時皆惡作罪。又有十種不淨處不應熟食.所謂露地門

  屋下房簷前温暖堂洗浴室官人宅制底邊外道家俗人舍尼寺中.若煑食時皆得

  惡作。

  上因造寺遂辯餘文.次釋學處.言應將餘苾芻者謂衆多人非僧伽也。由何事故須

  將苾芻.爲防後時諍競損惱故。

  此中犯相者唯除過量.餘並如前小房戒說。若於住處有鬬諍者有污家者有非理

  者應驅擯之。

  ********************

  無根謗學處第八

  佛在王舍城.時蜜呾羅步弭迦二人由昔生中與實力子有怨讎故.遂共妹蜜呾羅

  尼謗實力子云犯波羅市迦.便爲舉詰自相符證.由同梵行事及不忍煩惱故制斯

  學處。

  若復苾芻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

  問若不問知此是無根謗苾芻我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尸沙。

  言苾芻懷瞋者謂瞋惑未斷也.不捨者謂是現纏也謂欲作其無益之事.言無根者

  根有三種謂見聞疑此若無者是無根事.言謗者謂以惡事毁訾於他。無根方犯.若

  有三根卽非是犯.所言謗者謂非言諍也。我由瞋恚故作是語者謂無實想故.表由

  瞋恨故便生惡謗。

  應知此中所謗之境有四種人形狀相似.於清淨人有其二種一似清净二似不淨

  人.不淨人亦有二種一似清浄二似不浄.若謗初二十事成犯五事非犯。何謂爲十.

  ********************

  謂不見不聞不疑妄言見等是謂三事.或聞而忘或疑而忘言我聞疑復是二事.或

  聞而信或聞不信而言我見復是二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見復

  是三事.語語說時咸得本罪。五事無犯者謂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想而云見等是

  謂三事.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聞疑想而言聞等是謂二事.此皆無犯。謗後二人十

  一事犯六事非犯.謂以見而忘一事於上兩處爲第四事.餘事皆同思之可識。前之

  二人體是清淨.故無見忘。若以書若以字印手印若遣使若自書字作如是言此字

  說汝有其犯事.若對狂癡若眠若定若先犯人若授學人若謗苾芻尼若於大衆作

  如是言此中有人犯波羅市迦.不斥名謗咸窣吐羅.謗之境心句如上說。若以半擇

  迦男女而謗他者皆窣吐羅.謗式叉等咸犯惡作。復有說言謗苾芻尼亦獲本罪.謗

  式叉衆得窣吐羅。若以五無間謗苾芻者並得衆教.以犯逆罪非苾芻故。有云於中

  是吐羅者.謗得輕罪。尼謗他時準苾芻說.其式叉等得惡作罪.若鄔波索迦謗苾芻

  者應與作覆鉢羯磨。若惡罵俗人不往其舍不受彼食及以牀座不爲說法.若彼下

  ********************

  心從衆求乞性調柔者應爲作仰鉢羯磨。入邪部者爲正部人作覆鉢者不成作法.

  翻此便成。若善俗人家作覆鉢羯磨亦不成作。若以一牀等壓諸界上.一羯磨人得

  覆仰多鉢。

  假根謗學處第九

  佛在王舍城.時蜜呾羅步弭迦二人共見野鹿交會.取相似事謗實力子毁同梵行.

  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以異非分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

  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異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爲毁謗我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

  尸沙。

  言異非分者異謂涅槃乖生死故.四他勝法非是彼因名爲非分.非分事謗卽是其

  諍。

  若苾芻見餘苾芻犯波羅市迦時作非犯想或作餘罪想謗言犯波羅市迦者得衆

  ********************

  教罪.若於衆教作非犯想或作餘罪想乃至突色訖里多事亦如是.隨其所謗得罪

  應知.說謗之時前人領解犯衆教罪。無犯者.謂實見彼作他勝等事。

  破僧違諫學處第十

  佛在王舍城.時提婆達多由貪利故學得神通化未生怨令生信樂.至如來所求索

  徒衆.以不得故便起恚恨.乃與孤迦里迦褰荼達驃羯吒謨洛迦底灑三沒達羅達

  多以爲伴黨破和合僧.僧設諫時惡心不捨.由僧伽事及邪智煩惱制十十一二種

  學處。

  若復苾芻興方便欲破和合僧於破僧事堅執不捨.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具夀莫欲

  破和合僧堅執而住.具夀應與衆僧和合共住歡喜無諍同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

  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夀汝可捨破僧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

  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言和合者謂同一味有其六種.謂形相作業戒見軌儀及以活命。言僧伽者總有九

  ********************

  種.謂無恥僧伽有恥僧伽恥無恥僧伽順理僧伽非理僧伽理非理僧伽未脫僧伽

  已脫僧伽脫未脫僧伽.此九種中誰可破耶.除初後二餘皆可破.以其最初無羞恥

  衆犯四重禁破事已成已破之者無重破故.後二聖衆破事無故.第九學人餘應準

  說。言欲破者提婆達多以愚癡故心生異見壞彼僧伽.於形相等改佛正則自制五

  事謗三淨教勸諸愚小習行邪法.言五事者一不食乳酪犢子飢困故.二不食魚肉

  由斯殺生故.三不噉於鹽多有塵土故.四不截衣繢廢損織功故.五不住蘭若受房

  生福故。言興方便者謂作破僧事.於破僧事堅執不捨者旣思衆破攝化門徒自守

  邪宗多求惡黨。言莫欲破和合僧者欲顯若破善衆定墮無間.若捨此心不受其罪。

  汝諸具夀應與僧和合者謂衆多人勸諫之語.或是僧伽或僧伽所遣.雖無羯磨但

  以言遮令除惡見。言共住者謂衣食利養同受用故.言歡喜者善品增益各各情悅

  故.言無諍者彼此見同共相受樂無諍訟故.言一心者心若散亂當令寂定旣得定

  已勤求解脫.言一說者由契經等十二分教體無別故亦是更互相教之義.如水乳

  ********************

  合者行與理順一相無差.大師教法令得光顯者於染瞋癡善能調伏令佛聖教得

  流通故.言安樂住者謂四聖種現法樂住也依斯德故能獲勝果。言再三者謂白四

  羯磨不廣不略但齊二三.言諫時者謂作法時.慇懃正諫者明衆至心.隨教應詰者

  詰其所以遮其非理故。

  助伴破僧伽違諫學處第十一

  次明助伴學處.與前異者隨字而釋。

  若復苾芻若一若二若多與彼苾芻共爲伴黨同邪違正隨順而住.時此苾芻語諸苾

  芻言大德莫共彼苾芻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苾芻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

  虚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諸苾芻應語此苾芻言具夀莫作是說彼苾芻是順法律依

  法律語言無虚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彼苾芻非順法律不依法律語言皆虚

  妄.汝莫樂破僧當樂和合僧應與僧和合歡喜無諍同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

  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夀可捨破僧惡見順邪違正勸作諍事堅執而住.諸苾芻如是

  ********************

  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

  伽伐尸沙。

  言好者陳利益.言惡者說無益事.言法語者語詞圓足.律語者合理無差。有釋能引

  實義名曰法語.出柔輭言名曰律語。言無虚妄者謂曉其事方出於言.我亦愛樂者

  彼所作事咸稱我心.莫作是說等者勸隨正部捨背邪黨。

  此中犯者.始從隨順欲作破僧皆得惡作罪.衆多人諫不肯捨者得窣吐羅罪。若秉

  初白乃至羯磨第二竟時一一咸得窣吐羅罪.第三竟時如法如律如大師教正爲

  開諫違而不捨者得衆教罪。若作非法而衆和合.或作如法衆不和合.或作非法衆

  不和合.或作似法衆不和等.由作諫事不稱法故無犯。若犯罪已卽應說露.若不爾

  者與他同秉一切羯磨咸得惡作。若他諫時心同惡黨.設令不語亦犯衆教.有言不

  同而心樂破犯窣吐羅.若雖言同作不破心或無破心不同其事者無犯.若生疑者

  獲窣吐羅。自有破而非鬧亂.應爲四句.鬧亂謂是始從搆集破衆之事。或有破衆非

  ********************

  是異住亦爲四句.異住謂是異界而住。或有破衆不爲別部.亦爲四句.別部謂是九

  清淨人別處而住.一是正主餘八名助。齊何名破.謂是天授先領四人後破正衆.四

  人同彼行籌羯磨.齊是名爲破僧伽竟.若授學人爲行籌人及無戒人等皆不成破。

  若戲笑行籌及秉羯磨作破衆事合衆咸得窣吐羅罪.衆不因此而成破故。若衆破

  已有餘部人在界內時不應作長淨等事.由衆不集成別住故。若如法部共非法部

  同集一處.如法部解界時[一]成解.非法部解不成解.其處中人應共如法部出界外作

  褒灑陀.不應共非法部。如法苾芻應教授尼衆.此若無者其處中人亦應教授省緣

  而住.不墮二朋名處中人。尼衆若破不應教授.應告彼曰姊妹應先和合已方求教

  授.若苾芻尼衆不諮稟苾芻輒自擅意別爲軌則聚徒衆者得窣吐羅罪。諸有被責

  室羅末尼羅等若餘苾芻輒供衣食而攝養者破他門徒得窣吐羅罪.若作好心欲

  令調伏權時攝誘者無犯。憍閃薄迦諸苾芻輩雖分二部.無破衆心故不同此。[二]破僧

  伽罪隨事重輕有十八句.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三]想及正破時亦爲非法想者此

  注:

  [一] 原刻作或.今依麗刻改.

  [二] 藏本缺此下一段文.

  [三] 原刻作相.今依麗刻改.

  ********************

  則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若破僧時不作非法想者但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故有

  六句重十二句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法.非法非法疑.非法法非法.非法法法.

  非法法疑.法非法非法.法非法法.法非法疑.法法非法.法法法.法法疑.非法疑非法.

  非法疑法.非法疑疑.法疑非法.法疑法。法疑疑。

  [一]污家違諫學處第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告諸苾芻曰.若有苾芻苾芻尼爲污家者.衆應與作白四驅擯羯磨

  令出住處。若鬬諍者衆應與作令怖羯磨.應告彼曰汝若不肯改前過者衆當與汝

  更與重罰令彼生怖故名令怖。若見門徒欲爲鬬諍軌範師等宜應遮止或以苫摩

  他事而令止息.若苾芻數數犯罪應與作折伏羯磨或以餘事而責罰之.乃至未捨

  惡事已來令依止有德折伏而住故名折伏。若苾芻與諸長者及苾芻等相觸惱者

  應令苾芻就長者等而求懺摩.若不肯者衆應與作求謝羯磨令往愧謝。若不見罪

  不如法悔不捨惡見此等皆應與作捨置羯磨.由斯捨棄不同衆法故名捨置。其捨

  注:

  [一]藏本卷四.

  ********************

  置者若多朋黨恃怙強梁衆應量宜勿令鬬起於所犯罪如法爲除.若不肯者不應

  強詰強令憶念.若強抑與作捨置者得窣吐羅罪。若鬬諍人各懷怨恨雖經多日不

  能除滅者.有持經持律持論多聞多知識大福德足門徒衆所共知者應爲銷殄。若

  怨讎者至俗家時應隔處中人令其間坐。若於界內鬬諍紛紜諸處中人應出外長

  淨.若共餘部爲長淨者不成作法得惡作罪。凡有爲他作羯磨時不爲詰問.不作憶

  念.或實無犯事.或[一]有犯不惡.或不對面或秉非法.皆得惡作作法不成。若得羯磨已

  所有行法應可順行.云何行法.所謂不應與他出家近圓及爲依止.不畜求寂.不應

  差教授苾芻尼設先被差亦不應去.有犯苾芻不應詰問羯磨等事亦不應訶。若有

  二十法者所作羯磨不應爲解.何謂二十.謂於衆處不現恭勤身不輕利故.或於衆

  處不生卑下不蠲傲慢故.或於出離不肯隨從不順治法故.或於衆邊不行恭敬乖

  行敬法故.或於界中不求解放於罪無悔故.或仗王家.及斷事官.或依外道.及以別

  人.不依於衆.著俗人衣.及外道服.幷依而住.不應行事而復行之.苾芻學處而不修

  注:

  [一]勘有部百一羯磨.此句作不自臣罪.麗刻此句改作有犯不忠.

  ********************

  習.或罵苾芻.或時瞋恚.或復訶叱.或令衆失利.或不欲同住.若有此二十法不應與

  解。爾時世尊作教勑已令聖者阿難陀共諸上座苾芻在於路中差具五法者往枳

  吒山就彼詰責.與阿溼薄迦補捺伐蘇行污家者作驅擯羯磨.其同罪者半豆盧呬

  得迦等中路聞已遂便逃向室羅筏城。如法除罪時.彼二人後往逝多林見此事已

  作如是言.我輩同罪有驅不驅知諸具夀隨自己情有瞋有欲。時諸苾芻告彼二人

  令其改悔.先別諫已後爲羯磨諫.由其受用[一][二]事故而行污家.由家慳[三]煩惱制斯學

  處。

  若復衆多苾芻於村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衆見聞知行惡行亦衆見聞

  知.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具夀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衆見聞知行惡行亦衆

  見聞知汝等可去不應住此.彼苾芻語諸苾芻言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

  有驅者有不驅者.時諸苾芻語彼苾芻言具夀莫作是語諸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

  同罪苾芻有驅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苾芻無愛恚怖癡.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

  注:

  [一] 原刻作鄙.今依卷二總標六十五事文改.

  [二] 原字下衍事字.今依麗刻刪.

  [三] 此字依麗刻加.

  ********************

  亦衆見聞知行惡行亦衆見聞知具夀汝等應捨愛恚等言.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

  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言村落等者巷陌街衢住處名爲村.村外遠家名爲落.君王都處名爲城邑。言污家

  者有其二事能污於家.一謂共住二謂受用.云何共住.謂與女人同牀而坐一槃而

  食同觴飲酒等.云何受用.謂採華摘果等.云何惡行.謂以麤惡法毁謗於他及戒見

  等中說其毁已由依污家生衆罪故。見謂眼識.聞謂耳識.知謂餘識.此顯見聞疑性。

  汝可去者是驅逐言.有愛等者於不驅者云有愛心於所驅者說有瞋恚.言有癡者

  於污家輩不善分別合驅不驅.言有怖者於逃去者不敢治罰.不驅擯者謂是半豆

  盧呬得迦等。言汝等應捨愛等者謂是別人諫.言再三者衆以白四諫.但言愛等卽

  得惡作.別人諫時違犯麤罪.初白及二羯磨違得三窣吐羅罪.第三竟[一]時便得衆教.

  若秉法和別事並同前。

  實有愛憎非愛憎想疑得窣吐羅罪.若作愛憎想者無犯.實非愛憎作此想疑便得

  注:

  [一]原刻作持.今依麗刻改.

  ********************

  衆教.若未作驅擯羯磨言愛等者得惡作罪由謗衆故.若於他人知無實事自生惡

  念妄說前人作離間言得二墮罪。

  惡性違諫學處第十三

  佛在憍閃毗國.闡陀苾芻不忍他語違如法教.由[一]其惡性[二]受用法事求自在不忍煩

  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惡性不受人語.諸苾芻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悔之時不受諫語言.

  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勸我莫

  論說我.諸苾芻語是苾芻言具夀汝莫不受諫語.諸苾芻於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

  時應受諫語.具夀如法諫諸苾芻諸苾芻亦如法諫具夀.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佛聲聞

  衆便得增長共相諫誨.具夀汝應捨此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

  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尸沙。

  惡性者稟性麤言不用他語.於佛所說者半月所說也.戒經中者謂佛世尊所制學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原刻此句作故遂生惱恨自損損他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處.言如法者謂依實事見聞疑說.言如律者稱實而說與理相應出柔輭語也.言少

  許者假令少言亦不許說.言好惡者謂利非利.言止者未說之言預相遮止.莫論說

  我者謂情不忍可.言佛聲聞衆便得增長者由展轉相教世尊聖教得長久住世。言

  共相諫誨者謂欲諫時先求聽許然後方諫若他不許不應強詰.然詰問時不以天

  眼見天耳聞.若他不憶應爲作憶念.憶時瞋忿應求聽許.若不許者棄莫與言.若仗

  託有力者不應教授不共長淨安居隨意.卽於此日應一苾芻作如是白.我名某甲

  遮彼苾芻某甲爲長淨等事.若此苾芻在衆中者不應對之而爲長淨及隨意等。若

  所犯罪有餘無餘無有定實而遮他者皆成非法。若天眼天耳若聾盲無識隨黨非

  堂在地居空等.或翻此四皆不成遮。於所犯罪事有定實爲遮他者是謂應法.若以

  不善見聞疑而遮他者得惡作罪。若一界內有多住處.一處遮時餘皆悉遮。若彼具

  五法者應受衆差爲詰問者.應從座起脱革屣整衣左肩禮上座已合掌而住.應以

  五法而自稱量.我今頗是持戒者不.有羞慚不.有退悔不.能攝伏諸根不.是樂戒不.

  ********************

  又生五念謂實不實等。次應告言汝某甲我今欲詰能容許不.彼應答曰由何事故

  爾詰於我.說罪差別如律應知。其被詰人應於五部學處自思忖已當聽許之返令

  憶念.爾於何處知我有犯當依實說勿搆虚言.應告彼云今任汝詰次能詰者先爲

  安慰方始出言.然我不以錯誤之語及私屏語或造次語.仁所說者我皆三問而詳

  審之。次應白言.汝某甲聽.僧伽令我爲詰責人問爾實事衆當爲汝作羯磨法.應可

  善思勿令損己.亦不應調弄清淨之人幷樂戒者耆宿有德.亦不輕慢違此教者得

  惡作罪。言共相諫悔者有所違犯心希清淨悔先所犯。

  此中犯者.謂別人諫時不用語者得窣吐羅罪.若初白及二羯磨得窣吐羅罪.第三

  竟時得僧伽伐尸沙.惡語之人不先詰責輒便遮止得惡作罪.餘義通塞如前所明。

  其諫羯磨如百一羯磨中說。

  我已說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九初便犯.四至三諫.若苾芻隨一一犯故覆藏者隨覆藏

  日衆應興作不樂波利婆娑.行波利婆娑竟衆應與作六夜摩那[卑*也].行摩那[卑*也]竟餘有

  ********************

  出罪應二十僧中出是苾芻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衆是苾芻罪不得除.諸苾芻皆得

  罪.此是出罪法。

  言我已說者彰其事了.欲令諸苾芻重審其罪暫舒息故。九初便犯者謂初九戒事

  成獲罪.四至三諫者卽破僧等違三羯磨方犯其罪。若苾芻隨一一等者凡欲除罪

  須有五緣.一由其罪謂所犯罪.二由意樂謂知而覆藏.三由治罪謂隨覆日與徧住

  等.四由行已謂令衆心喜.五由人殊謂滿二十衆.言二十者若少不足作法不成故。

  以數定行遍住者.由其覆罪覆有兩種.一謂覆夜二謂覆心.若作覆心至過明相是

  名一夜覆藏罪.若不識不憶由無覆心雖經明相無覆藏罪.後若憶識欲說罪者此

  則不須行徧住法.應悔衆多惡作罪。若與聾人及不解方言或非本性或被治罰.如

  此之人雖可共住咸不成覆。或時晝日與苾芻俱.若至夜時無苾芻者.假使盡形亦

  無覆罪。若犯二罪二俱覆藏或一覆一非覆或二俱不覆.或兩俱憶或一憶一不憶

  二俱不憶.咸經兩月等。如是應知於罪於日知數不知數.一罪多罪.有覆無覆.或作

  ********************

  白衣或爲求寂重受近圓.或得解法覆與不覆或前或後.於諸罪類治法衆多.具如

  廣文此不煩說。有四種人應行遍住.有知罪數不知夜數.有知夜數不知罪數.或俱

  不知數.或俱知數.如百一羯磨中說。若其重犯是前罪類應與復本遍住羯磨令其

  調伏.謂壞前法從本更行.行時更犯是前罪類.應與重收根本羯磨.若更犯者重收

  前日可更令行。行遍住人所得之法黑白不同有其六種.一者總黑謂總皆非法.二

  多分黑遍住如法餘皆非法.三向半黑復本是法餘皆非法.四減半黑重收是法後

  皆非法.五少分黑意喜是法後一非法.六總是白乃至出罪悉皆如法名善出罪。若

  如法行遍住法已應與意喜.若不覆者但行意喜.出罪能令衆意皆悉歡喜故名意

  喜。行六夜中若重犯者應與復本意喜.若更重犯應與重收六夜意喜.此謂是前罪

  類.言前類者前因故泄今還故泄.餘皆準此。若非一類卽不壞法。若行遍住及摩那

  [卑*也]時更犯衆教非同類者應須發露。所有惡作別行遍住及摩那[卑*也]若其初日犯初

  衆教一夜覆藏乃至十三覆十三日.若欲說罪應據猛烈心.煩惱重者先與行法.行

  ********************

  遍住意喜苾芻所有行法應隨順行.謂不應受善苾芻禮敬.亦復不應同一座坐.不

  居勝座.不並肩行.若出行時應隨他後.不同室臥.不度人出家受十學處及與近圓.

  不受依止.不畜求寂.不作羯磨.不差爲使.不教授尼.亦不差遣先差應捨.不詰苾芻.

  不捨教誡.開門然燈塗掃寺宇大小便廁洗除糞穢及供土葉寒時授火熱爲扇涼

  打犍椎嚴香火幷讚歎佛.應在近圓下求寂上坐.僧伽臥具安鉢之具應爲收舉.制

  底香堂常應塗掃.依時巡禮.應告日數.衆集之處以所行事告白令知不應一一爲

  白.客苾芻來未安衣鉢應就爲白.無苾芻寺不應輒往.有緣須去不應經宿.須觀時

  候供給湯水.應與善苾芻洗足塗油.寺中利養最後應受。遍住意喜作法之時不應

  還以遍住意喜及授學人足其衆數.亦非此人得共同處而行其法.不居空寺.亦非

  一人非二非三要須滿四是清淨人同處行法如前所說.不依教者咸得惡作。又正

  行時聞有諍者欲來住處.應對善苾芻爲難緣故捨行法已同本性人.諍者若去還

  對苾芻受其行法。若行意喜不行遍住.若行遍住不行意喜.斯皆不應求衆出罪.若

  ********************

  並善行當求出罪.餘如廣文說。有六種人犯衆教罪對一苾芻說除其罪得名清淨.

  何謂爲六.一者遍持蘇呾羅藏二者遍持毗奈耶藏三者遍持摩咥里迦藏.四者性

  極羞愧若說其罪懷慚致死五者衆中最老上座六者大福德人。何故此六許易除

  罪.罪滅因心不由治罰.若能於所犯罪決情斷絕誓不更爲深生慚恥.心無欺誑是

  故除滅。又爲耆年大德受持三藏人見治罰謗議便生開一人悔。若犯不共衆教罪

  者.根轉之時過亦隨滅。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

猜你喜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六·欧阳竟无
  重纂保国寺志序·太虚
  卷第七·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二十·道世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佚名
  第六十四卷·佚名
  论佛法为救时之必要·太虚
  卷第九·应庵昙华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玄奘
  山家义苑卷上·可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片刻。地点 严府。人物 严 喜 马 明(御史,边老生) 杨 顺(御史,二花脸) 路 楷严世蕃 沈青霞 歌伎 (四或八人)〔幕开:台上已摆好席位,严喜坐在台口等候客人。〔马明、杨顺上。马明 (念)严府开酒筵。杨顺 

  • 第一折·关汉卿

    (冲末王员外同旦儿、净家童上)(王员外云)耕牛无宿料,仓鼠有余粮。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自家汴梁人氏,姓王,名荣,字彦实。嫡亲的两口儿,浑家刘氏。我在这汴梁城中开着个解典库,家中颇有资财,人口顺呼唤作王员外。此处有一人姓裴

  • 卷十五·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十五名家十二人蔡太常珪【四十六首】珪字正甫大丞相松年之子七歳赋菊诗语意惊人日授数千言天德三年进士擢第后不赴选调求未见书读之其辨博为天下第一歴澄州军事判官三河簿正隆三年

  • 志第一 礼上·萧子显

    礼仪繁博,与天地而为量。纪国立君,人伦攸始。三代遗文,略在经诰,盖秦余所亡逸也。汉初叔孙通制汉礼,而班固之志不载。及至东京,太尉胡广撰《旧仪》,左中郎蔡邕造《独断》,应劭、蔡质咸缀识时事,而司马彪之书不取。魏氏籍汉末大

  •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四十九·脱脱

        古里甲石伦 内族讹可 撒合辇 强伸 乌林答胡土 内族思烈 纥石烈牙吾塔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为人刚悍,颇自用,所在与人不合。宣宗以其勇善战,每任用之。贞祐二年,累迁副提控、太原府判官,与从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元年岁次丁未金太宗晟天会五年春正月臣谨案建炎改元在五月之朔今为所载乃中兴事始故依资治通鉴及累朝实录岁中改元例即于岁首书之或谓建炎元年无春当依旧文用靖康二年纪事臣谓不然春秋鲁定公以六月即

  • 第七回 报旧恨重遇丽姝 复前仇叠逢美妇·蔡东藩

      却说不亦鲁黑汗等用石浸水,默持密咒,果然风雨并至。看官到此,未免怀疑。小子尝阅方观承诗注,谓蒙古西域祈雨,用楂达石浸水中,咒之辄验。楂达石产驼羊腹内,或圆或扁,色有黄白。驼羊产此,往往羸瘦,生剖得者尤灵。就是陶宗仪

  • 三六五 江苏巡抚杨魁奏遵旨查办并呈交应毁书籍折·佚名

    三六五 江苏巡抚杨魁奏遵旨查办并呈交应毁书籍折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三日江苏巡抚臣杨魁谨奏,为遵旨查办并再陈现缴应毁书籍,仰祈圣鉴事。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十

  • 卷之一百十一·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一 传第九十五 厄鲁特和硕亲王达瓦齐列传【居 京师之厄鲁特今袭固山贝子】达瓦齐厄鲁特人姓绰罗斯系出凖噶尔巴图尔珲台吉有布木者号额尔德尼台吉子策凌敦多卜以族

  • 卷五十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五十一 唐 张守节 撰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五十一 荆王刘贾【年表云都吴也】诸刘者不知其何属初起时汉王元年还定三秦刘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汉四年汉王之败成臯北渡河得张耳

  • 礼五四·徐松

    改元诏【宋会要】太祖建隆元年正月五日,诏曰:「五运推移,上帝于焉眷命;三灵改卜,王者所以膺图。朕早练龙韬,常提虎旅。当周邦末造,从二帝以征行;洎乔岳缠哀,翊嗣君而纂位。罄一心而事帝,谅四海以皆闻。一昨北虏侵疆,边民受弊,朕长

  • 三、尼布楚交涉·蒋廷黻

    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五年,四十余年中、俄在黑龙江的冲突,在俄国方面,完全是地方人民及地方官吏主动,马思哥至多不过批准,有时不但未批准,且欲禁止而不能。地方的动机,最高在图开辟疆土以邀功,普通不过为发财而已,此外实际急迫

  • 论语集注考证原序·金履祥

    古之聖人得其位皆因時以制治孔子酌百世之道以淑天下而其事主於教孟軻氏推尊孔子傳於後世以迄於今故論語孟子者斯道之閫奥也繇漢而還解之者率有不獲至二程夫子肇明厥旨今散見於遺書嗣時以後諸儒所著班班可攷然各以所見

  • 卷三十五·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三十五宋 真德秀 撰吾道异端之辨【上】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朱子曰小道如农圃医卜之类泥不通也○杨氏曰百家众技犹耳目口鼻皆有所

  • 卷三·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三      宋 黄伦 撰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歴试诸难作舜典无垢曰舜之德大矣而孔子序书止曰尧闻之聪明何也曰聪明不可以小观也舜之聪明如天之聪明也聪以言其疎

  • 怎样做现代女子·太虚

    ──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第二女师讲──一 现代的认识   甲 思想   乙 人群  二 女子地位  三 女学生应取之途径  四 怎样完成女子责任今承贵校校长与各教职员之邀,来贵校讲演,以贵校是全川女界文化之

  •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一卷·佚名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一卷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教化品第一我今悉归命一切无上尊为开法王藏广利诸群生诸佛胜妙法谤以为非法愚痴无智慧迷于邪正故具足智慧人善分别邪正如是作论者不违于正法顺三乘菩提对三界烦

  • 弈律·王思任

    围棋著作。明代王思任著。一卷。载明代冯可宾《广百川学海》。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任九江佥事。清兵破南京后,鲁王监国,以王思任为礼部右侍郎,后进尚书。居绍兴,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