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問.若如是者百須彌量福聚無有故.亦無一人能得菩提。答.

  雖作小福德  此亦有方便. 於諸衆生所  應悉起攀緣。

  若此菩薩雖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以飲食捨與衆生.或以華香鬘等奉如

  來像.彼諸福德於一切世界所攝諸衆生所悉作攀緣.我以此福令諸衆生皆得無

  上正覺.復以此福與諸衆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諸衆生迴向菩提是名菩薩方便。如

  是迴向其福得成無量無數無邊.以是故彼一切智智雖是無邊還以此相無邊福

  故能得。

  復有别義.

  ********************

  我有諸動作 常爲利衆生. 如是等心行 誰能量其福。

  菩薩於晝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動作善身口意皆爲度諸衆生故.脫諸衆

  生故.甦息諸衆生故.寂滅諸衆生故起.及爲令衆生滿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

  故.彼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除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

  能得菩提。

  問.何故此福復是無量。答.

  不愛自親屬 及與身命財 不貪樂自在 梵世及餘天.

  亦不貪涅槃 爲於衆生故 此唯念衆生 其福誰能量。

  此中菩薩行六度行時於己男女及與親屬若金銀等財若自夀命若支節分若具

  足身若身心樂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無色天乃至涅槃爲衆生故皆亦不愛.唯

  於衆生愍念不捨.我當何爲令此衆生小兒凡夫無智翳膜所覆盲者脫三界獄安

  ********************

  置常樂涅槃無畏城中.如是菩薩行利樂事於諸衆生無因而愛.所有福德何人能

  量。

  又偈言.

  無依護世間 救護其苦惱. 起如是心行 其福誰能量。

  此菩薩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間無救無護遍行六趣入三苦火無有歸依此

  彼馳走身心諸病常有苦惱無依護者.我當與作依處救其身心所受諸苦.起此心

  行所有福德何人能量。

  智度習相應 如搆牛乳頃. 一月復多月 其福誰能量。

  此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菩薩及成就諸佛菩薩法.菩薩若於搆牛乳頃思惟修習

  彼之福聚尚無有量.何況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復多

  月修習相應.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

  佛所讚深經 自誦亦教他 及爲分别說 是名福德聚。

  甚深者謂甚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彼是甚深.又復分别緣生故.緣生者卽是法.

  法者卽是如來身.彼與如來身相應者是甚深經諸佛世尊之所讚歎.若自誦若教

  他誦若爲他解說.無希望心但欲不隱沒如來身故.如來身者卽是法身欲令久住

  故.彼所有福誰能得量。

  令無量衆生 發心爲菩提. 福藏更增勝 當得不動地。

  此有善巧方便菩薩先以四攝事攝諸衆生.知彼衆生受我言已然後教令發菩提

  心.如是具足善巧方便菩薩令諸衆生發菩提心彼所有福無人能量。以無量故又

  令諸衆生發菩提心故福藏更爲增勝.言福藏者福無盡故.以能至無盡故不可盡。

  不動地者以不可動故名不動地.此中菩薩令他發菩提心故於生生中菩提心不

  動不失.以令他發菩提心故此心卽爲不動地因。

  ********************

  隨轉佛所轉 最勝之法輪. 寂滅諸惡刺 是菩薩福藏。

  如佛世尊於婆囉奈城仙人住處鹿林中轉法輪已.於彼最勝法輪隨順而轉亦爲

  福藏。此隨順轉有三種因緣.謂於如來所說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若持若說及

  順法行法若於如是等經持令不失是爲第一隨順轉法輪.爲有根器衆生分别演

  說是爲第二隨順轉法輪.如彼經中所說依法修行是爲第三隨順轉法輪。寂滅諸

  惡刺者佛教惡刺所謂外道邪見及以惡魔欲界自在憎惡解脫.若四衆中或有異

  人非法說法非律說律非師教說師教是爲佛教內惡刺.應當如法折伏彼等摧慢

  破見令法熾然.此名寂滅諸惡刺.以寂滅惡刺故名爲菩薩福藏。

  爲利樂衆生 忍地獄大苦. 何況餘小苦 菩提在右手。

  若菩薩著牢固鎧常爲利樂衆生發精勤意.於一衆生爲令解脫故雖住阿毗至大

  地獄中經劫辛苦堪忍不動.況餘小苦.菩薩能忍如是等苦當知菩提如住右掌。

  ********************

  起作不自爲 唯利樂衆生. 皆由大悲故 菩提在右手。

  菩薩諸所起作若布施等由大悲故唯爲利樂衆生.亦爲令衆生得涅槃故終不爲

  身微少樂事.彼亦是大悲者.如是大人當知菩提到其右手。

  智慧離戲論 精進離懈怠. 捨施離慳惜 菩提在右手。

  問.前已解釋陀那等諸波羅蜜.今復解釋有何所爲。答.前多爲修行者解釋.今爲無

  所得忍智光者解釋.以覺知一道相故彼智遠離戲論.以不捨軛故彼精進遠離懈

  怠.以除貪故彼施遠離慳惜.如是菩薩當知菩提到其右手。

  無依無覺定 圓滿無雜戒. 無所從生忍 菩提在右手。

  若菩薩善成就禪那波羅蜜已.此定不依三界其相寂靜無有思覺.又滿圓尸羅無

  雜無濁迴向菩提無有磨滅.又善成就般若波羅蜜已緣生法中住無生忍根本勝

  故無有退轉.當知菩提住其右掌。

  ********************

  問已說修行及得忍菩薩積聚諸福由此福聚能得菩提.云何初發心菩薩積聚諸

  福由此福聚能得菩提。答.

  現在十方住 所有諸正覺. 我悉在彼前 陳說我不善。

  若有現在諸佛世尊於十方世間無所障礙.以本願力爲利衆生故住.今於彼等實

  證者前發露諸罪.若我無始流轉已來於其前世及現在時或自作惡業或教他或

  隨喜以貪瞋癡起身口意.我皆陳說不敢覆藏悉當永斷終不更作。

  於彼十方界 若佛得菩提 而不演說法 我請轉法輪。

  若佛世尊滿足大願於菩提樹下證無上正覺已少欲靜住不爲世間轉佛法輪.我

  當勸請彼佛世尊轉佛法輪.利益多人安樂多人憐愍世間爲於大衆利樂天人。

  現在十方界 所有諸正覺 若欲捨命行 頂禮勸請住。

  若佛世尊世間無礙在於十方證菩提轉法輪安住正法所應化度衆生化度已訖

  ********************

  欲捨命行.我當頂禮彼佛世尊請住久時.利益多人安樂多人憐愍世間爲於大衆

  利樂天人。

  若諸衆生等 從於身口意 所生施戒福 及以思惟修.

  聖人及凡夫 過現未來世 所有積聚福 我皆生隨喜。

  若諸衆生施戒修等所作福事.從身口意之所出生已聚現聚及以當聚聲聞獨覺

  諸佛菩薩諸聖人等及以凡夫所有諸福.我皆隨喜.如是隨喜是先首者勝住者殊

  異者[一]最上者勝攝者美妙者無上者無等者無等等者.如是隨喜乃名隨喜。

  若我所有福 悉以爲一摶 迴與諸衆生 爲令得正覺。

  若我無始流轉已來於佛法僧及别人邊所有福聚乃至施於畜生一摶之食.若歸

  依善根若悔過善根若勸請善根若隨喜善根.彼皆稱量共爲一摶.我爲諸衆生故

  迴向菩提皆悉捨與.以此善根令諸衆生證無上正覺得一切智智。

  注:

  [一]原刻作界.今依麗刻改.

  ********************

  我如是悔過 勸請隨喜福 及迴向菩提 當知如諸佛。

  若我爲諸衆生迴向菩提善根若悔過善根若勸轉法輪善根若請長夀善根若隨

  喜善根.彼皆稱量爲一摶已.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爲菩薩時已作迴向當作

  迴向.我亦如是以諸善根迴向菩提.以此迴向善根令我及諸衆生當證無上正覺。

  我今更略說.說悔我罪惡請佛隨喜福及迴向菩提如最勝所說。自有罪惡盡皆說

  悔及請佛轉法輪住夀長時隨喜諸福迴向福等.如前迴向爲菩提故.如最勝人所

  說如是迴向。

  問.又彼迴向應云何作。答.

  右膝輪著地 一膊整上衣 晝夜各三時 合掌如是作。

  當自清淨著清潔服澡洗手足裙衣圓整.於一膊上整理上著衣已用右膝輪安置

  於地.合掌一心離分别意.若如來塔所若像所若於虚空攀緣諸佛如在前住.作是

  ********************

  意已如前所說若晝若夜各三時作。

  一時所作福 若有形色者 恆沙數大千 亦不能容受。

  於彼所說六時迴向中若分别一時所作於中福德諸佛世尊如實見者所說彼若

  有色如穀等聚者.其福積集無有限量.雖如恆伽沙等大三千界盡其邊際亦不能

  容受.以彼迴向福與虚空界等迴向故。乃至一時迴向猶有如是福聚.況多迴向.雖

  是初發心菩薩由迴向力故亦成大福.還以如是相福聚故漸次能得菩提。

  問已說諸菩薩得成大福方便.今欲護福用何方便。答.

  彼初發心已 於諸小菩薩 當起尊重愛 猶如師父母。

  彼初發心菩薩若欲護自善根及自身者.於諸初發心菩薩當起至極尊重愛敬之

  心.猶如世尊一切智師及自所生父母.如是以初發心菩薩爲首於諸菩薩亦應如

  是極作愛重.若異於此則自身及善根皆悉滅盡。如世尊經中曾說我不見餘一法

  ********************

  障礙菩薩及滅盡善根如於菩薩起瞋心者.若菩薩雖於百劫積集善根由此瞋菩

  薩心故皆悉滅盡.是故於諸菩薩應起尊重猶如教師。

  菩薩雖有過 猶尚不應說. 何況無實事 唯應如實讚。

  若菩薩毁呰行大乘人罪過令得惡名.所有生生善法皆悉滅盡不得增長白法.是

  故諸菩薩等雖有過惡爲護自善根命故不應顯說何況無實譬如王罪.如經中說

  有菩薩清淨活命無可毁呰而彼達磨比丘妄說其惡故於七十劫中受泥犂報又

  於六萬生中爲貧窮人常受盲瘂癩病惡瘡.是故於菩薩所若有惡若無惡皆不得

  說.彼有實德唯應稱揚.爲自善根增長故.亦爲餘人生信故。

  若人願作佛 欲使不退轉. 示現及熾盛 亦令生喜悅。

  若有衆生已發願求菩提唯欲令其不退.而有人愚癡瞋恚及貪自朋黨故作如是

  言何用長行菩薩難行之行其涅槃樂平等相似行聲聞行疾得涅槃.此等後當說

  ********************

  其果報。若以種種譬喻顯佛功德令入其心是爲示現.令其具足精進諸菩薩行是

  爲熾盛.欲令精進更增疾利爲說正覺功德大神通事是爲喜悅.如是令彼不捨[一]

  提之心。

  未解甚深經 勿言非佛說. 若作如是言 受最苦惡報。

  甚深經者謂佛所說與空無相無願相應.除無量斷常等邊見滅我人衆生夀者等

  自性.顯如來大神通希有功德.於此經律若未證知勿以癡故言非佛說.何以故.佛

  世尊說若謗如來所說之經惡果最苦。

  無間等諸罪 悉以爲一摶. 比前二種罪 分數不能及。

  世尊於不退輪經中說五無間業所有諸罪.若斷三千大千世界中諸衆生命所有

  罪報.若恆伽河沙等佛世尊滅度已所有支提或壞或燒若障礙過去未來現在諸

  佛法眼所有罪報.如是等過皆悉摶聚.若於未解深經而起執著言非佛說及菩薩

  注:

  [一]原刻作善.今依麗刻改.

  ********************

  發菩提願已而令退菩提心.此二種罪彼前五無間等罪聚比之百分不及千分不

  及乃至數分柯羅分算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以是罪相故爲護自身及

  自善根勿作此二種罪。

  問已說菩薩護自善根.何者是修道勝義。答.

  於三解脫門 應當善修習. 初空次無相 第三是無願。

  於中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修三解脫門.最初應修空解脫門爲破散諸見故.第

  二無相解脫門爲不取諸分别攀緣意故.第三無願解脫門爲超過欲界色界無色

  界故。

  問.何故此等名解脫門。答.

  無自性故空 已空何作相. 諸相旣寂滅  智者何所願。

  以緣生故法無自性此名爲空.以其空故心無攀緣則是無相.離諸相故則無所願。

  ********************

  又若法從緣生彼自性無生.以自性無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無相.相無有

  故彼是無相.若無有相彼中心無所依.以無依故於三界中心無所願。

  於此修念時 趣近涅槃道. 勿念非佛體 於彼莫放逸。

  修此三解脫門時若非方便所攝則趣近涅槃.雖應修習莫墮餘菩提處.當求無所

  得忍應住善巧方便。

  我於涅槃中 不應卽作證. 當發如是心 應成熟智度。

  發如是心我當利益諸衆生度脫諸衆生.雖修三解脫門不應於涅槃作證.然我爲

  學般若波羅蜜故於三解脫門中專應成熟.我應修空不應證空.我應修無相不應

  證無相.我應修無願不應證無願。

  如射師放箭 各各轉相射 相持不令墮. 大菩薩亦爾。

  譬如射師善學射已.放箭空中續放後箭.各各相射彼箭遂多.空中相持不令墮地。

  ********************

  解脫門空中 善放於心箭. 巧便箭續持 不令墮涅槃。

  如是此菩薩大射者以學修空無相無願弓於三解脫門空中放心箭已.又以悲愍

  衆生巧方便箭展轉相續.於三界虚空中持彼心箭不令墮涅槃城。

  問.云何復令彼心不墮涅槃。答.

  我不捨衆生 爲利衆生故. 先起如是意 次後習相應。

  若我於三解脫門善成熟已欲取涅槃如在手掌.然我以小兒凡夫猶如飲乳不能

  自向涅槃城者未涅槃故.我於涅槃不應獨入.我當如是發起精進隨我所作唯爲

  利益諸衆生故.亦爲諸衆生得涅槃故先應如是起作.次卽心與三解脫門隨順相

  應.隨順者順後義也。若不如是.彼之心箭無巧方便攝故.行三解脫門時卽墮聲聞

  解脫若獨覺解脫中。

  今更有巧方便.

  ********************

  有著衆生等 久夜及現行 顛倒與諸相. 皆以癡迷故。

  小兒凡夫諸衆生等以癡迷故於無始際流轉久夜著四顛倒.無常謂常苦謂樂不

  淨謂淨無我謂我.及於內外衆界入中計我我所謂有所得.久夜行已及現在行。

  著相顛倒者 說法爲斷除. 先發如是心 次後習相應。

  如是諸衆生等以癡迷故起我我所二種計著.又於色等無所有中妄起分别取相

  生四種邪顛倒.我爲說法令其斷除.先發如是心已然後於三解脫門中修習相應.

  若異此而修三解脫門者則趣近涅槃道。

  菩薩利衆生 而不見衆生. 此亦最難事 希有不可思。

  菩薩起衆生想此亦最難不可思未曾有如畫虚空.於最勝義中本無衆生.此菩薩

  不知不得而爲利樂衆生故勤行精進.唯除大悲何處更有如此難事。

  雖入正定住 習應解脫门. 未滿本願故 不證於涅槃。

  ********************

  此應思量.若到正定位菩薩以三十二法故入正定位與解脫門相應時.中間未滿

  本願.爲證涅槃爲不證。以世尊經中說云四大可令改異.無有入正定位菩薩中間

  未滿本願證於涅槃.是故到正定位菩薩未滿本願不證涅槃。

  若未到定位 巧便力攝故. 以未滿本願 亦不證涅槃。

  若初發心菩薩未到正定位.彼以巧方便所攝故.修三解脫門時中間未滿本願亦

  不證涅槃。

  極厭於流轉 而亦向流轉. 信樂於涅槃 而亦背涅槃。

  此菩薩於流轉中以三種熾火故應極厭離不應起心逃避流轉.當於衆生爲子想

  故而向流轉.及應信樂涅槃如覆護舍宅故然復應背涅槃。爲滿一切智智故.於流

  轉中若有厭離而於涅槃亦有信樂.若不向流轉不背涅槃.未滿本願修習解脫門

  時則於涅槃作證。

  ********************

  應當畏煩惱 不應盡煩惱. 當爲集衆善 以遮遮煩惱。

  以是流轉因故應畏煩惱.不應畢竟盡於煩惱.若斷煩惱則不得集菩提資糧.是故

  菩薩以遮制法遮諸煩惱.由遮煩惱令其無力故得集菩提資糧善根.以集善根故

  滿足本願能到菩提。

  問何故不以斷滅故滅諸煩惱。答.

  菩薩煩惱性 不斷是涅槃. 非燒諸煩惱 生菩提種子。

  如諸聲聞聖人等涅槃爲性.以攀緣涅槃得沙門果故.諸佛不以涅槃爲性.諸佛煩

  惱爲性.以菩提心由此生故。聲聞獨覺燒諸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以二乘心種子

  無流故.是故煩惱爲如來性.以有煩惱衆生發菩提心出生佛體.故不離煩惱。

  問.若燒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何故法華經中與燒煩惱諸聲聞等授記。答.

  記彼諸衆生 此記有因緣. 唯是佛善巧 方便到彼岸。

  ********************

  不知成熟何等衆生.彼中因緣唯佛所知.以到調伏彼岸不共餘衆生相似故.而彼

  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以入無爲正定位故。如經說如空及蓮華峻崖與深坑界不男

  迦柘亦如燒種子.如虚空中不生種子如是於無爲中不曾生佛法亦不當生.如高

  原曠野不生蓮華如是聲聞獨覺入無爲正定位中不生佛法.峻崖者於一切智智

  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謂聲聞地峻崖獨覺地峻崖.聲聞獨覺若有一切智者則非菩

  薩二峻崖也.深坑者如丈夫善學跳擲雖墮深坑安隱而住若不善學而墮深坑便

  死坑內.如是菩薩修習無爲善相應故雖修無爲而不墮無爲中聲聞等修習無爲

  不善相應則墮無爲中.界者聲聞繫在無爲界故不復能於有爲中行是故彼中不

  生菩提之心.不男者如根敗丈夫於五欲利不復有利如是聲聞具無爲法於諸佛

  法利亦無有利.迦柘者如迦柘珠諸天世間雖善修理彼迦柘珠終不能爲鞞瑠璃

  寶如是聲聞雖復具諸戒學頭多功德三摩提等終不能坐覺場證無上正覺.亦如

  ********************

  燒種子者如被燒種子雖置地中水澆日煖終不能生如是聲聞燒煩惱種子已於

  三界中亦無生義.以如是等經故當知聲聞得無爲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

猜你喜欢
  问相品第五十·佚名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九·明盂
  十住毗婆沙论 第九卷·佚名
  第三十八卷·佚名
  第八年海潮音之新希望·太虚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大般泥洹经卷第六·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卷四百一·佚名
  谈论品第七·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十一卷·李通玄
  云居祐禅师·惠洪
  贤愚经卷第一·佚名
  一九 大典尊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六十一回 求圣母暂缓婚期·陈端生

    第十六卷第六十一回求圣母暂缓婚期诗曰:雨露恩浓赐酒觞,便因沉醉失提防。三年玉带为朝宰,一旦香勾现女郎。槐鼎早承高密衮,梅花新试寿阳妆。几番卸却衣冠后,宝炬云屏入洞房。仲春十八景初融,海上韶光景不同。嫩柳才添临水

  • 卷八十一·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一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八 元帝【二】 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 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春酒遥劝阳台人 泛芜湖 桂

  • 提要·陈岩

    【臣】等谨案九华诗集一巻宋陈岩撰岩字清隠青阳人宋末屡举进士不第入元遂隠居不仕筑室于所居髙阳河日啸歌其内出则遍游九华之胜至一处则作一诗纪之名九华诗集前有至大戊申同里方时发序称以山之东西绘为图本绣入于梓与

  • 卷第一百二十二·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四〔起重光协洽(辛未),尽旃蒙大渊献(乙亥),凡

  • 名山藏卷之五十·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漕运记◆漕运记漕粮漕仓漕军漕船○漕粮漕者曹也合曹水而名漕运须曹水乃有济焉自宋礼凿会通陈瑄浚清浦江淮河汴沁泗沂汶卫白诸流如一脉注以湖塘沟泉而水蔑不漕聚矣国初漕运事兼属河臣

  • 御制题帝王经世图谱【有序】·唐仲友

    帝王经世之道具在六经法戒所垂取则不逺顾篇籍殽陈披览非一时可竟唐仲友乃撮举诸经要防列为图谱旁采传注附以总説分门别类条理秩然读之而其辞易通玩之而其义易见允为政治圭臬若夫择之精语之详提要钩深用力不纷而见功甚

  • 萧希甫传·薛居正

    萧希甫,宋州人。少年中进士,任梁朝开封尹袁象先的文书。袁象先当青州节度使时,任萧希甫为巡官,萧希甫不高兴,于是离开母亲妻子,改姓换名,流亡到镇州,自称是青州掌书记,进见王..。王..任他为参军,萧希甫更加不高兴,过了一年多,又逃

  • 卷八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八十四礼部四十三祭祀五祭历代帝王国初祭三皇庙用勾?祝融风后力牧配享洪武六年始建历代帝王庙於钦天山之阳略用同堂异室之制祭三皇至元世祖凡十六位皆开基创业有功德於民之主後复择古名臣三十七

  • 忠贵 第十一·王符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祸。处莫高之位者,不可以无莫大之功。窃亢龙之极贵者〔二〕,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三〕。〔一〕后汉书本传作“贵忠”。○铎按:本篇叙录云:“位以德兴,德贵忠立。”忠于一人而

  • 弘道书目录·费密

    卷上统典论天子统道表一大统相继表一弼辅录论文武臣表一道脉谱论七十子传人表一古经旨论祖述宪章表一原教古教定制表一圣人取人定法论中行狂狷表一[元阙]卷中祀先圣礼乐旧制议先师位次旧制议先贤封爵旧制议七十子为后

  • 卷三·陈傅良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後传卷三    宋 陈傅良 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有传】此文姜也曷不称姜氏絶之也吾君父不良死於齐而文姜犹孙於齐庄公不可以言人子矣絶文姜所以恶庄也夏单伯送

  • 兵教上第二十一·尉缭

    本篇具体讲述部队的训练方法、步骤、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并指出训练的目的在于&ldquo;开疆土,守社程,除患害,成武德&rdquo;。75、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如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

  • 十忍品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   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何者爲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燄   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二问诸行寂灭是灭谛耶。设是灭谛诸行寂灭耶。答若是灭谛亦诸行寂灭。或诸行寂灭然非灭谛。谓由无常灭故非择灭故。诸行寂灭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

  • 佛说苦阴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后汉录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诸比丘。中后聚论皆悉会。少有所因。彼时有诸异道异学。中后行彷徉。而行至彼诸比丘所。到已共诸比丘面相慰。面相慰已却坐一面。彼诸异道异学却坐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七九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

  • 海道经·佚名

    记述中国元明两代北洋海运的重要著作。作者不传。从正文记叙风格的粗犷和具体来推断,本书应为富有航海经验的民间船工所述,后由文人记录整理而成。据《筹海图编》夹注,本书最早为明人张一厚所辑。其传世版本有《金声

  • 佛制比丘六物图·元照

    佛教律仪书。宋元丰三年(1080)元照撰。一卷。此书以文配图,述说比丘所用“六物”的形制和用途。比丘六物为: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衣(上衣)、安陀会(中衣)、钵多罗(应器)、尼师坛(坐褥)及漉水囊。此书国内失传,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