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言绝句

春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唐)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春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呜玉珂。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登鹳鹤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永乐公主入番

(唐)孙逖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伊州歌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左掖梨花

(唐)丘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思君恩

(唐)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题袁氏别业

(唐)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夜送赵纵

(唐)杨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朱大入秦

(唐)王维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长干行

(唐)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咏史

(唐)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罢相作

(唐)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逢侠者

(唐)钱起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江行望匡庐

(唐)钱起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答李浣

(唐)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日

(唐)耿湋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唐)李昂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唐)苏頲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蜀道后期

(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赠乔侍郎

(唐)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答五陵太守

(唐)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婕妤怨

(唐)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题竹林寺

(唐)朱放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过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别卢秦卿

(唐)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猜你喜欢
  卷七百六十六·彭定求
  张昪·唐圭璋
  提要·郑方坤
  卷八·董解元
  云龛子·隋树森
  词论·张祥龄
  卷411 ·佚名
  卷二百三十四·陈思
  卷十·魏源
  卷三十五·佚名
  卷七·曹庭栋
  卷四百四十·陈廷敬
  卷一百九十七·陈廷敬
  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二·黄庭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姚燧·隋树森

    姚燧(一二三八--一三一三),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岁而孤,依伯父姚枢成人。三十八岁被荐为秦王府学士。至元间,官陕西汉中遂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元贞元年(一二九五)

  • 卷七十一·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七十一兵部主事陈焯编姚 燧【字端甫其世系见枢传燧生三岁而孤育於伯父枢年十三见许衡於苏门十八始受学长安二十四读韩退之文欣然有得试习为之人皆谓有作者风闲就正於衡衡亦赏其词但戒以务韬晦

  • 东都事略卷二十四·王称

    列传七  钱俶字文徳临安人也名上字犯宣祖讳止称俶祖曰镠因唐末黄巢之乱据有呉越之地昭宗授以杭越节制封彭城王梁唐封爲呉越国王諡曰武肃父元瓘諡曰文穆王子佐嗣佐卒以弟倧继倧爲牙校胡进思所废俶时镇浙东遂度江袭位

  • ◎妓界助赈之韵启·李定夷

    香港石塘嘴各妓,对于赈灾事,极抱热心。有秀云等六校书,特捐助局赈一月,并相约当筵演说,力为灾民请命,募集尤多。兹将其劝捐小引录下: “落花有恨,流水无情。春雨残红,谁家血泪。莲方烁火,问洒露以何人。蕉纵有心,已御风而无力,同

  • 第五十三册 天命八年五月至六月·佚名

    第五十三册 天命八年五月至六月五月二十六日汗降书曰:“西乌里额驸、爱塔,著尔等将所得之粮及於盖州、复州选取之盐,交纳齐布侍卫与富拉塔,以账无粮之蒙古。”二十九日,致书衮济曰:“我於衮济亲家,稍有过失,

  • 萧朴传·脱脱

    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父萧劳古,因为擅长做文,成为圣宗的诗友。萧朴幼时便显得像个练达持重的人。成年之后,博学多智。开泰初,补为牌印郎君,任南院承旨,暂管转运事,不久改任南面林牙。皇上以政事问他,萧朴详细地陈说百姓

  • 卷二百八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褒赠宋仁宗时包拯上疏曰臣窃观太宗皇帝实录载礼部侍郎王明传言明之节义端劲功烈卓伟其始卒树立冠於皇朝名臣当太祖太

  • 卷三十三·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三十三书籍十二总集渊监斋古文选一部圣祖仁皇帝御选自左传国语至宋人古文为正集六十四卷康熙四十九年校刊圣祖仁皇帝御制序 夫经纬天地之谓文文者载道之器所以弥纶宇宙统括古今化裁民物者也是

  • 御定人臣儆心录提要·王永吉

    【臣】等谨案人臣儆心録一卷顺治十二年大学士王永吉恭纂仰邀钦定凡八篇一曰植党二曰好名三曰营私四曰徇利五曰骄志六曰作伪七曰附势八曰旷官前有御制序葢因勲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因推论古来奸臣恶

  • 十九年·佚名

    (己卯)十九年清嘉慶二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甲午朔,詣昌德宮璿源殿,行正朝茶禮,王世子衛內隨詣。○召對。○別講。○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乙未,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人。1月7日○庚子,詣太廟展拜。○別講

  •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苏舆

      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畢也。故數者至十而止,書者以十為終,皆取之此。聖人何其貴者?起於天,至於人而畢。畢之外謂之物,物者投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

  • 此木轩四书説卷四·焦袁熹

    举人焦袁熹撰论语三子之燕居章子之燕居闲暇无事胸中太和自然盎溢于顔貌之间有不可揜者其或有所感触如居夷浮海之叹则不容不改其常度矣譬如天道以风和日丽为常子曰甚矣吾衰也章孔頴逹曰庄子意在无为欲令静寂无事不有思

  • 第七章 26·辜鸿铭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辜讲孔子有时出去钓鱼,却总是只带着钓竿和鱼钩,从来不用渔网。有时他出去狩猎,但只射正在展翅飞翔的鸟,而从不射杀幼鸟。

  • 六 公共精神的缺乏·林语堂

    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在中国人思想中初无“社团”这个名词的存在,不可谓非奇事。在孔教的社会和政治哲学里面,吾们可以看出人民组织

  • 卷七十八·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六成公三年考异宋板疏三家经传有火字【二叶右一行】火作五正嘉同若经无溃文则传无此解【五叶左二行】此作所 传文廧咎如溃【同上】文作云

  • 卷第六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九逝多园林重阁会说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初辨分来者。名依人证入成德分。由前两番研穷

  • 第七 质多相应·佚名

    第一 系缚一一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住于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二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食后由托钵还,俱集坐于周圆堂中,起如是相互谈话:&ldquo;诸友!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是意义有别,抑言辞有别耶?或意义为一,仅言辞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智顗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