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脫道論卷第八

  阿羅漢優波底沙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五

  問云何慈何修何相何[一]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修行。答.如父母唯有一子情所愛念見子

  起慈起饒益心.如是於一切衆生慈心饒益心此謂慈.彼修住不亂此謂修.令趣饒益

  爲相.愛念爲味.無瞋恚爲起。若修行慈成得十一功德.安眠.安覺.不見惡夢.爲人所愛

  念.爲非人所愛念.諸天守護.火毒刀仗不加其身.使心得速定.面色悅澤.命終不亂.若

  未得勝法生梵世。云何修行初坐禪人樂[二]修行慈.初觀忿恨過患及忍辱功德.心應受

  持忍辱。云何當觀忿恨過患.若人初起忿恨焚燒慈心令其心濁.從此增長面目顰蹙.

  從此增長口說惡語.從此增長觀於四方.從此增長手捉刀仗.從此增長瞋忿吐血.從

  注:

  [一]此下淨道論第九品釋梵住.

  [二]淨道論釋修慈次第略與此同.無本母.餘三無量同.

  ********************

  此增長散擲財物.從此增長打壞諸物.從此增長或殺他或自殺。復次若人恆忿恨或

  殺父母或殺阿羅漢或破僧或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作可畏事如是當觀。復次如是當

  觀.我名聲聞[一]若不斷忿恨誠可羞慙.我憶鋸喻修多羅中所說.我樂善法若我今忿恨

  增長誠可憎惡如人樂浴還入不淨.我自多聞若未伏忿恨人所棄薄猶如醫師還自

  霍亂.我爲世所貴若我不除忿恨人所棄薄猶如畫瓶內盛不淨而不覆蔽.若人有智

  慧而猶起忿恨如人故食雜毒.何以故.從此忿恨最可棄薄成苦果報.如人爲毒蛇所

  囓自有毒藥而不肯服彼人可知樂苦不樂樂.如是比丘若忿恨起不速制伏彼比丘

  可知樂苦不樂樂.何故.從此忿恨最爲可畏。復次當觀忿恨.忿恨者爲怨家所歎.爲親

  友慙愧.雖有深德復被輕賤.本所貴重飜爲輕易.若已得稱譽成被譏毁.若求樂成苦.

  若不動成令動.若有眼成盲.若聰明成無智.如是當觀忿恨過患。問.云何觀忍辱功德。

  答.忍辱是力.是鎧.能護身.能除忿恨.是稱譽智人所歎.是樂令不退.是守護令護一切

  注:

  [一]原刻作者.今依麗刻改.

  ********************

  具足.是曉了令觀諸義.是名爲起慙愧。復次當觀我已剃頭唯應忍辱是我所爱.我已

  受國施以忍辱心令彼施主有大果報.我持聖形飾我此忍辱是作聖行.我有瞋恚令

  無瞋恚.我名聲聞今實名聲聞.彼檀越施我雜物以此忍辱令彼施主得大果報.我有

  信此忍辱是我信處.我有智慧此忍辱是智慧處.我有忿恨毒此忍辱是我却毒藥。如

  是觀忿恨過患及忍辱功德令心受持.我當向忍辱.人有惡罵我當忍辱.我當軟無憍

  慢。如是坐禪人向忍辱樂作自饒益入寂寂處不亂心.從初其身令滿.我復樂樂心不

  耐苦.云何我無怨家無瞋恚樂離諸煩惱鬧成就一切功德。彼坐禪人制伏其心作軟

  心作堪受持心.若心成軟堪受持事從此應修行慈.於一切衆生如其自身。若坐禪人

  修行慈於一切衆生從初不能修慈.於怨家中人惡人無功德人亡人處起慈.彼坐禪

  人所貴重人爲起慙愧不爲輕賤不爲所中爲饒益故起慈.於彼不起嫉不瞋恚.是彼

  人處初當修慈。初當念其饒益功德貴重功德.如是以性成就以稱譽成就以聞成就

  ********************

  以戒成就以定成就以慧成就我所貴重.如是以施以愛語以利益以同事成就是我

  饒益.如是善念所重功德及饒益功德令起重想及親友想.於彼人處當修行慈當作

  饒益心.常覺觀願無怨心.[一]願無瞋恚成於安樂.願離一切鬧.願成就一切功德.願得善

  利.願有稱譽.願有信.願有樂.願有戒.願有聞慧.願有施.願有慧.願得安眠.願安覺.願不

  見惡夢.願人所愛敬.願非人所愛敬.願諸天守護.願火毒刀杖等不著身.願速得定心.

  願面色和悅.願生中國.願值善人.願自身具足.願無疾病.願得長夀.願恆得安樂。復次

  如是應思惟於彼不善法若未生願令不生.若已生願滅斷.彼善法未生願生.若已生

  願增長。復次彼不愛念法願不生.若已生願滅.彼可愛念法未生依彼由慈心得信。彼

  坐禪人以信自在取心.以取自在令念住.以念自在以取自在以信自在成不亂心.彼

  現知不亂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修慈心修已多修.彼坐禪人現知不亂以此門以此

  行於彼人修已多修慈心.以軟心受持心次第於[二]所愛人修慈想.於所愛人已修慈想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此二字作愛中.今依麗刻改.

  ********************

  次第於中人當修慈想.於中人已修慈想次第於怨家當修慈想.如是於一切衆生猶

  如自身令[一]滿作分别。若如是修行慈若中人處彼慈不行.若坐禪人暫不起慈當作厭

  患於我不善不可愛我樂得善法信心出家.我復說言依大師故饒益衆生起大慈悲

  於一中人不起慈心何況於怨家.若如是厭患瞋恚不滅彼坐禪人爲修慈不應精進.

  以餘方便應修行.行於彼人爲除瞋恚。問.云何方便除瞋恚。答.與彼應作周旋.應思惟

  其功德.[二]恩.自業所作.負債解脫.親族.自身罪過.不應作意.自現[三]苦.諸根自性.念滅.和合.

  應當觀空。應作攝受.彼人雖生瞋恚若有所乞隨宜施與.若彼有所施亦隨宜取.與常

  共善語.彼所作事亦當隨從.如是攝受因彼此瞋恚成滅。於功德者.若見其功德是功

  德應思惟不爲非功德.如水有草除草取水.若彼無功德應起慈此人無功德當向惡

  趣。恩者.應思惟彼恩.若人作不愛敬令起恩於彼.若已作不愛敬應作功德.復次已令

  滅不善是善趣.彼怨成作恩可知。自業所作者.是人所作惡法是人所瞋處.於彼惡業

  注:

  [一]此下疑脫不字.

  [二]原刻作息.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作業.今依麗刻改.

  ********************

  當生觀。負債解脫者.若人罵我害我是初惡業.彼負債解脫我今作證以觀.當作[一]歡喜。

  親族者.於生死衆生相續是我親族.已憶應令起親族想。自身罪過者.其作我相彼瞋

  恚從我生.爲彼得非功德.我成相令起自罪過相。不應作意者.無瞋恚相不應作意.如

  人不樂見色閉眼。苦者.爲自苦無障礙應令起相.何故.如愚癡人以慈不正憶自作苦

  因得心苦.如是現可知.於有怨家處從彼應離其處使不見不聞於處當住。諸根自性

  者.取可愛非可愛境界諸根自性.於此我瞋恚因是不正憶.如是當觀。念慈者.以彼生

  苦彼得苦.此一切法於一心刹那得滅.我何故與彼非瞋處我當作瞋.如是當觀。和合

  者.內外不一分和合故生苦.我於一分處不堪作瞋恚心.如是當觀。空者.是人作苦是

  人受苦彼第一義不可得.此身因緣所生無衆生無我界聚草聚等.如是當觀。是故世

  尊說偈.於村林中住諸苦樂所觸非從自他燒依煩惱得觸若無煩惱心誰能觸細滑。

  彼坐禪人如是瞋恚滅方便明了於自親友中人怨家已作分别已得自在.心次第起

  注:

  [一]原刻作觀.今依麗刻改.

  ********************

  慈想當修住處種類比丘.從彼當修住處僧衆.從彼當修自住處諸天.從彼當修自住

  處衆生.從彼當修自住處外村.如是從村至村從國至國從彼當修一方.彼坐禪人以

  慈心已令滿一方.從彼二方從彼三方從彼四方從彼四維上下於一切衆生[一]放慈悲.

  一切世間以慈心最大無量無怨無嗔恚令滿。彼坐禪人如是修行慈以三種令安禪.

  以[二]總攝衆生以總攝村田以總攝方.以一衆生令安慈禪如是二三衆生乃至衆多.於

  一村田衆生令安慈禪乃至多村.於一方作一衆生令安慈禪如是乃至四方。於是若

  依一衆生修行慈若其衆生死其事成失.以失事不堪起慈.是故應廣修慈心乃至廣

  行.是時成妙修行成大果成大功德。問.慈者何根.何起.何具足.何非具足.何事。答.不貪

  爲根不瞋恚爲根不癡爲根欲爲根正作意爲根.何起者是根令起.何具足者若慈成

  就殺除瞋恚除不善愛令身口意業清淨此謂具足.何非具足者以二因失慈以自朋

  生怨以不善愛以對治生怨以起瞋恚此謂非具足.何事者於衆生爲事。問.不然.第一

  注:

  [一]原刻作故.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義衆生不可得.云何說衆生爲事。答.依諸根種於世假說衆生。爾時菩薩摩訶薩修慈

  流於一切衆生遍滿十波羅蜜。問.何故然。答.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行慈緣饒益成

  攝受衆生施於無畏如是滿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行慈依饒益於一切

  衆生成無害不失法用如父於子如是滿戒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行慈依

  饒益一切衆生成無貪意出離非饒益向禪向出家如是滿出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

  一切衆生行慈依饒益一切衆生成多思惟饒益非饒益如義說方便明了爲除惡爲

  得善如是滿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行慈依取饒益不捨精進一切時

  堅精進相應如是滿精進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慈於一切衆生依饒益彼衆生惡語

  罵詈成忍辱不忿恨如[一]是滿忍辱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行慈依饒益於一

  切衆生說實語於實住受持實如是滿實諦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行慈依

  饒益於一切衆生乃至失命誓不捨願成[二]堅受持誓願如是滿受持波羅蜜.菩薩摩訶

  注:

  [一]原刻下衍是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作聖.今依麗刻改.

  ********************

  薩於一切衆生以自相饒益滿慈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修慈於親友中人

  怨家平等心離瞋恚愛如是滿捨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慈成滿十波羅蜜。明

  慈滿四受持.爾時菩薩摩訶薩修慈已滿十波羅蜜成令滿四受持.所謂諦受持施受

  持寂寂受持慧受持.於是諦波羅蜜受持波羅蜜精進波羅蜜令滿諦[一]受持.施波羅蜜

  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令滿施受持.忍辱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令滿寂寂受持.

  慧波羅蜜令滿慧受持。如是菩薩摩訶薩已修慈遍[二]滿滿十波羅蜜令滿四受持.令滿

  二法所謂奢摩他毗婆舍那.於是諦受持施受持寂寂受持令滿奢摩他.慧受持令滿

  毗婆舍那。已滿奢摩他令滿一切禪解脫定正受令起雙變定及大悲定.已滿毗婆舍

  那令滿一切神通辯力無畏已滿令起自然智一切智.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慈次第

  令滿佛地。〈慈已竟〉

  問云何悲.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爲修。答.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愛念見子

  注:

  [一]原刻此二字作波羅蜜.今依文義改.

  [二]原刻下衍一字.今依麗刻刪.

  ********************

  得苦心起悲惱苦哉.如是於一切衆生起慈憐愍此謂爲悲.悲住不亂此謂修.不現非

  饒益爲相.樂爲味.不害爲起.與慈等功德。云何修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以

  不亂心見彼得病得老得貧.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彼衆生得苦云何方便從苦當得解

  脫。復次若見其顛倒爲煩惱纏所縛入於無明.或有功德人而不修學.若見若聞如是

  作意衆生得苦當生惡趣云何方便從苦得脫。復次若見不善法相應善法不相應.以

  不可愛法相應可愛法不相應.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彼衆生得苦當生惡趣云何方便

  從苦得脫。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修行悲心多修行.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

  行於彼人已修悲心已多修悲心心成和軟堪能受持.彼次第修行於中人.從彼修行

  於怨人.餘如初廣說.乃至滿於四方。問.何悲具足.何悲不具足。答.若悲成就除於殺害

  不起憂惱除不善愛.以二因緣失悲以自親生怨以憂惱行以對治生[一]怨以起恐怖。問.

  [二]苦者不於一切衆生有不一切時有.云何於一切衆生修於悲。答.衆生已得苦善取相

  注:

  [一]原刻作忿.今依文義改.

  [二]原刻作昔.今依麗刻改.

  ********************

  故.已取彼相成一切處修悲。復次生死之苦一切衆生共有.由彼成一切處修行。〈悲已

  竟〉

  問云何喜.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爲修。答.猶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愛念見

  子得樂心生歡喜善哉.如是一切衆生心生歡喜此謂爲喜.喜住不亂此謂爲修.欣悅

  爲相.無怖爲味.除無樂爲[一]起.與慈等功德。云何爲修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

  不亂心其人性所敬重見得安樂心生歡喜.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善哉善哉願彼衆生

  長得歡喜。復次若見與不善法不相應與善法相應.與不可愛法不相應與可愛法相

  應.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善哉善哉願彼衆生長得歡喜。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於彼

  人修喜心已多修行.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已修喜心已多修行成和軟心

  堪能受持.從彼次第彼行於中人.從彼修行於怨人.餘如初廣說.乃至喜滿四方。喜何

  具足.何不具足。若喜成[二]就除不樂不起不善愛除綺語.以二因失喜以自親生怨以戲

  注:

  [一]原刻作喜.今依文義改.

  [二]原刻下衍殺字.今依麗刻刪.

  ********************

  笑起行以對治生怨以不樂起.如初廣說。〈喜已竟〉

  問云何捨.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爲修。答.猶如父母於一子非可念非不可

  念成捨於彼成中心.如是於一切衆生捨護中心此謂捨.捨住不亂此謂修.無所著爲

  相.平等爲味.伏恚愛爲起.與慈等功德。問.云何爲修。答.坐禪人從初與慈俱起與悲俱

  起與喜俱起已起第三禪.彼坐禪人已得第三禪自在見慈悲喜過患愛恚近故與戲

  俱起與踊躍歡喜共起以過患對治見捨功德.彼坐禪人如是已見慈悲喜過患已見

  捨功德從初於非可愛念非不可愛念人已與捨俱起.令心滿足已修多修.心成和軟

  堪能受持.彼次第於怨人修行.從彼於親友人修行.餘如初廣說可知乃至滿四方。彼

  坐禪人如是修行與捨俱起第四禪以三種令安.已總攝衆生已總攝村田已總攝諸

  方。問.若坐禪人現修行捨.於諸衆生云何作意。答.作意所說於慈悲喜是當作意.於諸

  衆生除作歡喜行.歡喜作意樂中.如人親友久遠别離初見營待心生喜樂共住已後

  ********************

  其心成中.如是住慈悲喜人後成捨攝受.如是作意修行於捨。復有人說衆生衆生者

  如是作意.云何捨具足捨不具足.若捨成就殺除瞋愛不起無明.以二因失捨以自親

  生怨以起無明以對治生怨以瞋愛起。〈捨已竟〉

  云何無量散句.四無量以一衆生事起依餘處修行如母念子隨其時節如是於畜生

  於犯戒人於具戒人於厭欲人於聲聞人於緣覺於正遍知歸依勝處成勝無量可知。

  問.於慈悲喜何故三禪起非第四禪。答.衆生憂惱所起瞋恚害不樂彼憂惱以對治與

  喜俱生心修行慈悲喜.是故三禪生非第四禪。復次捨地是第四禪.以二捨成就故.所

  謂受捨法中捨.於捨地住於衆生取饒益成捨由地故.是故三無量三禪生非第四禪。

  復說於四無量四禪生.如世尊所說於四無量汝比丘當修此定有覺有觀.汝當修有

  覺無觀.汝當修無覺無觀.汝當修與喜俱生.汝當修與樂俱生.汝當修與捨俱生。問.此

  四無量何故說四非三非五。答.若然.一切所疑。復次爲瞋恚害無樂瞋愛對治故成四

  ********************

  無量。復說此四唯慈.由人多起瞋恚害惱.爲除故以四門成勝.捨者慈悲喜清淨瞋愛

  對治故。四無量一性種種相可知.如是過患對治故衆生事故饒益意故成一相.復說

  對治勝故取事勝故取饒益勝故成種種相.如世尊說於黄衣修多羅[一]中於清淨處慈

  爲第一.於虚空處悲爲第一.於識處喜爲第一.於無所有處捨爲第一。問.云何得知。答.

  由依彼近故其義可知。問.何故。答.修慈心於一切衆生隨從其意.以常隨從於青黄一

  切入現令作意.以小方便令心得安.是衆生種類事成色界清淨一切入放意.彼坐禪

  人是時色界得第四禪.是故說慈於清淨第一.彼坐禪人依色界第四禪慈是時得越

  彼。問.此義云何。答.以修慈故心知色界過患.何故.見衆生苦彼爲色因生慈.從此以心

  知色界過患於色出離現令作意.於虚空處以小方便其得心安.以得依故.是故說悲

  於虚空第一。彼坐禪人依喜越虚空處。問.此義云何。答.已修喜故心無所著常取無邊

  識事.何故.以此喜於無所著無邊識處安衆生事.從此心無所著常取無邊識事。離色

  注:

  [一]原刻下衍清字.今依麗刻刪.

  ********************

  著於虚空無邊識現令起作意.以小方便其心得安.種類事故.是故說識處爲喜第一。

  問.彼坐禪人依捨越識處.此義云何。答.已修捨故心成離著.何故.不以修捨得著.此衆

  生得樂得苦或由喜或由樂.從彼以心離著離無所著.無所有處現令心喜.以小方便

  其心成安不著種種事.何故.於無所有處而不得著或識或無邊.是故說無所有處捨

  爲第一。〈散句已竟〉

  問云何觀四大[一]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修。答.釋智自相內四大此謂觀四大.

  彼心住不亂此謂修.隨觀四大爲相.通達空爲味.除衆生想爲起。何功德者.成得八功

  德.若修行觀四大成能堪恐怖.樂不樂.於可愛非可愛成平等心.除男女意思.成大智

  慧.向善趣.向醍醐.其所有明分法彼一切成滿修行。云何修彼者初坐禪人以二行取

  諸大.以略以廣。問云何以略取諸大。答.彼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亂心.此身以

  四大可稱.於此身一切堅性是地界濕性是水界熱性是火界動性是風界.如是此身

  注:

  [一]此下淨道論第十一品釋三摩地第二節四界決定修.

  ********************

  唯有界無衆生無命.如是以略取諸界。[一]復有說彼坐禪人以略取諸界.以身依膜分别

  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别.彼坐禪人已略取諸界依膜分别一切身性或以色

  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别.依肉分别此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别.彼坐禪人

  依肉已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别.彼坐禪人依脈分别一切身或

  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别.彼坐禪人依脈已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

  或以分别.從此復依骨分别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别.彼坐禪人於此

  四行以此四行伏心令伏作輭心令心受持.彼坐禪人於此四行以四行伏心已作軟

  已令受持.於此四行有堅性是地界知之.有濕性是水界知之.有熱性是火界知之.有

  [二]動性是風界知之.彼坐禪人於此四[三]行唯有界無衆生無命.以比餘行成住.如是以略

  取諸界。云何以廣取諸界.以二十行廣取地界.以此身髮毛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腎心

  肝肺脾胃大腸小腸胞屎腦.以十二行廣取水界.此身有於膽唾膿血汗脂淚肪水唾

  注:

  [一]淨道論修觀四大有略廣二門.略據中阿含經舍利弗說色形處分别以觀四大.與今論同.廣門以體相各有總聚分别爲四相修習.與今文異.

  [二]原刻作持.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作禪.今依麗刻改.

  ********************

  涕涎尿.以四行廣取火界.以是熱以是暖以是温以是平等消飲食噉嘗此謂火界.以

  六行廣取風界.向上風向下風依腹風依背風依身分分風出入息風.如是以四十二

  行見此身唯有界無衆生無命.如是已廣取諸界。復次先師說[一]以十行當觀四大.所謂

  以語言義.以事.以聚.以散.以無所著.以緣.以相.以種類非種類.以一義種種義.以界隸。

  第一以言語義章.問.云何以語言分别諸界。答.一一界語言同所謂同言勝言.於是四

  大此同言.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謂勝言。問.此四大何義。答.大生名大.有大[二]非實義令

  現實義是故名大.大者鬼等形名大。云何大生名大.諸界大生如世尊所說偈.略說地

  相有二十萬四那由他水四十萬八那由他風住虚空乃九十萬六那由他.世界所住

  亦以火成世界之中有諸光炎上至梵世乃極七日如是大生是故名大。問.云何大非

  實義令現實義名大。答.界者非男非女以男女色可見.界者非長非短以長短色可見.

  界者非樹非山以樹山色可見.如是大非實義令現爲實義名大。云何諸鬼等異形.如

  注:

  [一]淨道論云.以十三相於界作意.一由語義.二由聚.三由散.四由相.五由等起.六由一種多種.七由分别無分别.八由同分不同分.九由內外差别.十由攝.十一由緣.十二由不存念.十三由緣分别.與此論有出入.

  [二]原刻作悲.今依麗刻改.次釋文非字同.

  ********************

  鬼入人身成其身.以鬼形成起四行或身強或[一]尿或熱或輕動.如是於身[二]以界和合成

  起四行.以地界和合成堅以水界和合成流以火界和合成熱以風界和合成輕動.如

  是鬼形等名大。大者是語言義。問.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者何義。答.廣大名地義.可飲守

  護是水義.令光明是火義.去來是風義。界者何義.持自相爲義。復次地自性是地界.水

  自性是水界.火自性是火界.風自性是風界。云何地自性.是堅性強性厚性不動性安

  性持性此謂地性。云何水性.濕性澤性流性出性滿性增長性喜性結著性此謂水性。

  云何火性.熱性暖性蒸性熟性燒性取性此謂火性。云何風性.持性冷性去來性輕動

  性低性取性此謂風性。此界義如是.以語言義應觀界。問.云何以事觀界。答.[三]地界持爲

  事.水界結著爲事.火界令熟爲事.風界遮爲事。復次地界立爲事.水界下入爲事.火界

  令上爲事.風界動轉爲事。復次二界近故成舉初步.復次二界近故成舉後步.二界近

  故成初坐臥.復次二界近故成後行立。二界近故成初懈怠睡眠.二界近故成後精進

  注:

  [一]原刻作屎.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下衍火字.今依麗刻刪.

  [三]原刻地界二字作持爲事是五字.今依麗刻改.

  ********************

  勇猛。二界近故成初重.二界近故成後輕。如是以事觀四大。云何以聚觀四大.聚者地

  界水界火界風界依此界成色香味觸.此八法或多共生住不相離此和合名聚。彼復

  成四種.地聚水聚火聚風聚.於是地聚地界成最多水界火界風界次第成最少.於水

  聚水界成最多地界火界風界次第成最少.於火聚火界成最多地界風界水界成最

  少.於風聚風界成最多火界水界地界次第成最少.如是以聚觀諸界。問.云何以散觀

  四大。答.觀於地界從於最細鄰空微塵生.此地爲水所和故不散.爲火所熟成不臭.爲

  風所持成轉.如是觀。復先師說.中人身地界碎之爲塵成一斛二升.是時以水和合成

  六升五合.以火令熟.隨風起迴轉.如是以散觀諸界。問.云何以不相離觀四大。答.地界

  水所攝.火所熟.風所持.如是三界和合.水界者住於地處.火所熟.風所持.如是三界所

  攝.火界者住於地處.水所攝.風所持.如是三界所熟.風界住於地處.水所攝.火所熟.如

  是三界所持.於地住三界.水所攝三界不散.火所熟三界成不臭.風所持三界得轉直

  ********************

  住不散.如是此四界依展轉成住不散.如是以不離觀諸界。問.云何以緣觀諸界。答.四

  因四緣爲起諸界。云何四.所謂業心時食。云何業.從業所生四[一]界以二緣成緣以生緣

  以業緣.餘界以依緣成緣。心者從心所生四界以六緣成緣以生緣以共生緣以依緣

  以食緣以根緣以有緣成其緣.餘界以緣以依緣以有緣.於入胎時心諸色以七緣成

  緣共生緣展轉緣依緣食緣根緣報緣有緣.後生心爲初生身以三緣成緣所謂後生

  緣依緣有緣。此時爲時所成四大以二緣成緣生緣有緣.餘界以二緣成緣依緣有緣。

  此食從爲食所成四大以三緣成緣生緣食緣有緣.餘界以二緣成緣所謂依緣有緣。

  於是從業生四界共生界展轉以四緣成緣所謂共生緣展轉緣依緣有緣.餘界二緣

  成緣所謂依緣有緣.如是從心生從時生從食生可知。地界者爲餘界住處緣成緣.水

  界者爲餘界作結著緣成緣.火界者爲餘界作熟緣成緣.風界者爲餘界作持緣成緣.

  如是以緣觀諸界。問.云何以相觀諸界。答.堅相地界.濕相水界.熱相火界.冷相風界.如

  注:

  [一]原刻作果.今依麗刻改.

  ********************

  是以相觀諸界。問.云何以類非類觀諸界。答.地界水界一種類.以重故.火界風界一種

  類.以輕故.水界火界非類.水界能滅火界令燥是故非類.地界風界展轉非種類.地界

  障風界行風界能滅地界是故非種類。復次或四界展轉種類.以展轉緣故.或展轉非

  種類.以自相故.如是以種類非種類觀諸界。問.云何一性種種性觀諸界。答.從業生四

  界以從業生所謂一性.以相種種性.如是從心生從時生從食生可知。四因緣地界以

  相一性.以因所謂種種相.如是四因緣[一]水界火界風界可知。四界以界一性以大一性

  以法一性以無常一性以苦一性以無我一性.以相種種性以事種種性以業種種性

  以心種種性成種種性以時種種性成種種性以食種種性成種種性以種種性成種

  種性以起種種性成種種性以生種種性成種種性以趣種種性成種種性.如是以一

  性種種性觀諸界。問.云何以界隸觀。答.如巧隸師以材木作人.一切身分具足.隨逐行

  走內繩所連.外假泥飾形色如人.寶衣莊嚴或男或女.以人牽繩或行或舞或倚或坐.

  注:

  [一]原刻作風.今依文義改.

  ********************

  如是此界隸名身.以初煩惱爲隸師所作身分具足.爲筋繩所連.以肉爲泥.以皮爲色.

  虚空爲孔寶衣莊嚴.名爲男女.以其心事爲風界所牽或行或住或去或來或伸或縮

  或語。或說此界隸人與識界共生以憂惱因緣成憂悲苦惱或笑或戲或相拍肩等.食

  者支持界隸.命根者受持界隸.以命終界隸分散.若有業煩惱復更起新界隸.如是生

  界隸其初不可知其後不可知.如是以界隸觀諸界。彼坐禪人如是以此門以此行唯

  觀此身以界隸無衆生無夀命.是時觀以界事以生[一]心數法受想行識。彼坐禪人已觀

  名色.從彼觀名色是苦.是貪愛是苦集.觀貪愛滅是苦滅.觀八正道是苦滅具足。彼坐

  禪人已廣觀四諦是時見苦過患以無常以苦以無我.常思惟不散.以慧見苦滅功德

  以寂寂以妙離。彼坐禪人如是現見苦過患見滅功德.正安於根力覺分.從行相心起

  證醍醐界。〈觀四大已竟〉

  問云何於食不耐[二]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爲修。答.以所噉嘗飲食彼作意

  注:

  [一]原刻作以.今依麗刻改.

  [二]此下淨道論第十一品釋三摩地第一節厭逆食想修.

  ********************

  悉不耐彼想知正知此謂不耐食想.彼想住不亂此謂修.於食取過患爲相.厭爲味.伏

  氣味愛爲起。何功德者.成得八功德.若修不耐食想知摶食想.知五欲具足.知色陰.知

  不淨想在身念成修滿從氣味愛縮離彼心.向善趣.向醍醐。云何修彼者.初坐禪人入

  寂寂坐攝一切心不亂心以所噉嘗飲食作不耐意.如是種種百味經營清淨人所貴

  重色香具足所堪大貴.如此飲食入身變成不淨成不耐成臭腐成可憎[一]惡。以[二]五行修

  行不耐食想.所謂以經營以散用以處以流以聚。問.云何以經營修行不耐食想。此坐

  禪人見諸衆生爲經營飲食因行種種惡法或殺害或偷盜.亦見彼衆生受種種苦知

  彼所殺害所縳.亦見衆生造種種惡事或乞索或欺誑詐現精進.見食如是令起厭患。

  以不清淨屎尿流溢飲食爲因彼作惡業。如是復見出家人住清淨山林種種華香禽

  獸吟嘯善人所造.或於田野莊嚴具足樹影林水取他人意平舒淨妙無諸高下人見

  驚訝無諸喧雜.是出家人修菩提處等梵天居.如是住處心無貪著常行禪誦樂修善

  注:

  [一]原刻作汚.今依麗刻改.

  [二]淨道論修厭食想本母十句.較此多以所求以分泌以未消以已消以黏附等五.

  ********************

  事.或於寒熱風塵泥雨諸山險處爲經營食因於捉鉢入家乞食.彼見如是心起厭患

  飲食不淨屎尿流出.此經營食是彼因故如是當捨求第一樂。復次見出家人修行爲

  乞食或於馬象惡獸中或狗野豬處或惡人所或不淨處踐蹋泥屎.於他家門少時默

  住.以衣護身爲得摶食生疑.或見彼食猶如狗食.於食起厭此經營食最可憎惡何用

  經營但從他乞.如是以經營修行食不耐想。云何散用修食不耐想.彼坐禪人如是所

  得經營飲食於彼坐食.以濕[一]鮭相雜和糅.以手爲簸.以口爲臼.以脣收聚.以齒爲杵.以

  舌翻轉.以涎唾痰血共相和合最可厭惡.如狗嘔吐不可見故.如是以散用修行不耐

  食想。問.云何以處修行不耐食想。答.如是此食所吞入腹.與不淨和合住生熟藏.以百

  蟲種之所噉食以暖所熟成第一厭.如人嘔吐置不淨器.如是以處修行不耐食想。問

  云何以流修行不耐食想。答.此食暖所熟與新故不淨和合.如酒置破杯器.如是一切

  身流隨流入於脉腠面目九孔九萬九千毛孔皆悉流滿.此食如是流成五分.一分諸

  注:

  [一]疑指字誤.

  ********************

  蟲所噉一分火所銷一分支持身一分成尿一分成體.如是修行不耐食想。問.云何以

  聚修行不耐食想。答.此流食成身髮毛爪等令起百一身分.若不成流令起百一病惱.

  如是以聚修行不耐食想。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修行不耐食想成住厭食.以

  厭自在心成不亂.若心不亂諸蓋滅禪分起外行禪成住。〈不耐食想已竟〉

  無所有處及非非想處如初地一切入門所說。於是說偈.

  坐禪人行處  所說唯面形 如人善示[一]導  波利弗多國.

  略說得知廣  曉了其前後 恆觀如非法    於此已廣說.

  如是具足相  彼一切功德 如法當分别    解脫道行處。([二]三十八行品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八

  注:

  [一]原刻作道.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四.今依麗刻改.

  ********************

猜你喜欢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卷二·野竹福慧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降象品第二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德清
  序·应庵昙华
  卷第二十四(藏字号)·朱时恩
  卷四·僧祐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六十七·佚名
  丹霞淳禅师语录目次·丹霞子淳
  卷第十一·呆翁行悦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三·函可
  卷二十二·佚名
  佛学在今后人世之意义·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秋色·闻一多

    (芝加哥洁阁森公园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紫得象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几片剪形的枫叶,仿佛朱砂色的燕子,颠斜地在水面上,旋着,掠着,翻着,低昂着……肥厚得熊掌似的棕黄色的大橡叶,在绿菌

  • 巻十二·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十二元 顾瑛 编彭罙字仲愈广陵人无书不读通五经性行纯谨言笑侃侃陈君敬初深敬事之来吴中予甥张大本首延致之授举子业户外之屦常满江左硕儒也巴陵女子行巴陵郡西江水浑赤沙黄壤东南奔迩来湜湜

  • 卷三百七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 陈煇 秋夜读书寄堂士渊文契 凉风动秋叶惊鹊飜庭树散帙读遗书寒灯照疎雨冥探玄妙理应得发归趣寸心常湛如虚明自呈露依依林木昏隐隐星河曙寄谢希顔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北京梨园金石文字録》·张次溪

    (近人)张江裁 辑●目录《北京梨园金石文字録》序《北平梨园金石文字録》题辞北京梨园金石文字録 梨园馆碑记在右安门内陶然亭,今已磨毁。 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在崇文门外精忠庙 重修喜神殿碑序崇文门外精忠庙 重修安

  • 先世至天命十一年十一月·蒋良骐

    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高二百余里,緜亘千余里,山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鸭绿、混同、爱滹三江出焉。望气者言其地将生圣人,统一诸国。山之束有布库里山,山下有池曰布尔瑚里。相传有天女三:长恩固伦,次正固伦,季佛库伦,浴于池。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一·徐乾学

    元纪十九【起黓涒滩正月尽彊圉赤奋若十二月凡六年】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至顺三年春正月癸酉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 己卯罢诸建造工役惟城郭河渠道路桥梁仓库勿禁 

  • 卷之三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二、宫中的典礼·秦翰才

    满洲帝国还没有一部记述典礼的专书。历年所举行的各种典礼,大体上是用清朝的体制做蓝本,而渗入日本的方式。每一种典礼都定有一个“秩序”和“须知”,“秩序”是礼节的大纲,“须知”是奉行的细目,遇规定坐立进退地位、仪仗

  • 卷五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十乾隆二十三年春二月癸亥定边将军兆恵等疏奏军营领队大臣及官兵等功次兆惠等奏言臣等伏查额林哈毕尔噶路领队大臣侍卫等或屡次进或仅行走一二次有奉防交部议叙又交部察议功罪相

  • 第19章 故意违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冯玉祥

    大家都知道中山先生的眼光远大,思虑周到。孙先生为大家留下了光明的指教,那就是三大政策,联苏、联共,和工农。在一九三六年开大会时,很多人提出了三大政策的提案,结果把它扩大了。到了这一次抗战胜利之后,不但国共合作,许多共

  • 曹云祥·周诒春

    曹云祥 字庆五。年三十六岁。生于江苏南翔。兄锡庚。已婚。永久通信处。上海四川路靑年会转。初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圣约翰大学助教。及常州寗波中学堂教务长。为上海南方报编辑。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

  • 卷八十六·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八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劝课 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槈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臣若水通曰此是圣人制耒耜之器有益卦之象也作者肇于神农而创制之

  • 卷二·车垓

    钦定四库全书内外服制通释卷二    宋 车垓 撰五服丧制名义斩衰服斩不缉也为父丧痛切至甚其服上下四旁皆不缉若刀斧斩剉而成故曰斩衰五服衰裳制度云在上曰缞在下曰裳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外削幅者谓缝之边幅向外也

  • 卷五·梁寅

    <经部,诗类,诗演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演义卷五 明 梁寅 撰 齐国风 周武王封太公望於齐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故为大国汉志曰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廼劝以女工通鱼盐而人物辐凑管仲又设轻重之权以富国故齐

  •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二复次憍尸迦。置四大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小千界诸有情类。皆令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

  •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无性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无性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所知相分第三之二论曰。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

  • 患难与忠诚·查尔斯·里德

    《患难与忠诚》, 作者查尔斯.里德。杰勒德是荷兰特尔哥城一个布革商的儿子。他与玛格丽特真情相爱,却遭小人暗算,被迫流落他乡,走上坠落之路,遭刺得救后皈依宗教并成为一名出色的修士。在教堂偶遇已为他生下一子的玛格丽特

  • 针邪秘要·杨继洲

    古代针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