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彼修差別分第六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云何可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爲十。一極喜地.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四焰[二]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如是諸地安立爲十云何可見。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十相所

  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徧行義.第二地中由最

  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

  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三]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四]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

  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

  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此中有三頌.

  注:

  [一]以下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入因果修差別勝相第五.隋本作修差別勝相勝語第五.又分五章.此對治章第一.

  [二]藏本無此慧字.三本同.

  [三]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四]魏本以不增減屬第八地.陳隋本以相土自在屬第九地.

  ********************

  徧行.最勝義. 及與勝流義. 如是無攝義. 相續無別義.

  無雜染淨義. 種種無別義. 不增不減義. 四自在依義.

  [一]法界中有十 不染汙無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汙.於諸菩薩是染汙。[二]復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

  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何故二地說名離垢。由極遠離犯戒垢故。何故

  三地說名發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

  慧。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難勝。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

  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

  在前故。何故七地說名遠行。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

  用行不能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無礙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雲。由得總

  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

  能圓滿故。[三]得此諸地云何可見。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四]行謂

  注:

  [一]陳本缺此頌.別有釋云.如此二偈依中邊分別論應當了知.

  [二]以下隋本第五品內立名章第二.

  [三]以下隋本得相章第三.

  [四]原刻作得.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三得通達通於初地達法界時徧能通達一切地故.四得

  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一]修此諸地云何可見。謂諸菩薩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鉢舍

  那由五相修。何等爲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諸

  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二]想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徧無

  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

  後後勝因。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

  先已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

  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

  多殊勝衆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

  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種波羅

  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

  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三]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有五補特伽

  注:

  [一]以下隋本第五品內修相章第四.

  [二]原刻作相.今依藏本及二釋改.

  [三]以下隋本修時章第五.

  ********************

  羅經三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意樂行補

  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卽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一]滿。此中有頌.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昇進. 名菩薩[二]初修 無數三大劫。

  [三]增上戒學分第七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云何可見。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復

  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三由廣大殊

  勝.四由甚深殊勝。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

  情戒.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四]建立義故.攝善法戒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饒益

  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

  行故與聲聞共.[五]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於此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

  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

  注:

  [一]陳本此下有釋七阿僧祗劫及三十三阿僧祗劫兩段.

  [二]藏本無此初字.三本同.

  [三]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依戒學勝相第六.隋本作增上戒學勝相勝語第六.

  [四]藏本此語作依止義.陳隋本同.與無性合.次文例知.

  [五]藏本無此相似二字.魏陳本同.今譯從世親.又似字原刻作以.今依世親及麗刻改.

  ********************

  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如是應知說

  名爲共不共殊勝。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

  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

  菩提廣大故。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

  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尸羅.

  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

  行逼惱諸餘有情真實攝受諸餘有情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是名菩薩所學

  尸羅甚深殊勝。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尸羅律儀[一]最爲殊勝。如是差別菩薩學

  處應知復有無量差別.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二]增上心學分第八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云何可見。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

  二由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

  注:

  [一]原刻下衍略字.今依藏本及麗刻刪.

  [二]以下藏本第四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作依心學勝相第七.隋本作增上心學勝相勝語第七.

  ********************

  別故。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一]集福.定王賢守.健行

  等三摩地種種無量故。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

  中一切障麤重故。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卽受生故。引發差別者.謂能引

  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徧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

  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

  是大神通故.又能引發攝諸難行[二]十難行故。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

  故.二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四現

  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六

  勝解難行於大乘中雖未能了然於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

  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祕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

  染難行不捨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

  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復次隨覺難行中於佛何等祕密言詞彼諸菩

  注:

  [一]藏本以集福爲一種三摩地.定王賢守又爲一種.與魏本及大般若經第四十一卷相同.但勘世親及成唯識論卷九.皆以集福定王爲一種.賢守又爲一種.未知孰是.今姑從藏本分讀.

  [二]此四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

  薩能隨覺了。謂如經言.云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

  廣行惠施。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欲樂。云何菩薩於惠施中深

  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云何菩薩於施策勵.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

  策勵。云何菩薩於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云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

  薩於施惠中離[一]娑洛想。云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二]殟波陀慳。云何菩薩其施究竟.

  若諸菩薩不住究竟。云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在轉。云何菩薩其

  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於布施.於戒爲初於慧爲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云何

  能殺生.若斷衆生生死流轉。云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云何欲邪行.

  若於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語.若於妄中能說爲妄。云何[三]貝戍尼.若能常

  居最勝空住。云何[四]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綺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云何

  能貪欲.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云何能瞋恚.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云

  何能邪見.若一切處徧行邪性皆如實見。甚深佛法者.云何名爲甚深佛法.此中應釋。

  注:

  [一]藏本此語作不堅實.魏隋本同.無性云娑洛顯目堅實.意反.

  [二]藏本此語作能起.魏本同.與無性合.

  [三]藏本此語直譯爲離間語.魏隋本同.

  [四]藏本此語直譯爲粗惡語.魏隋本同.

  ********************

  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

  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

  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又有瞋法是諸

  佛法.又有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法是諸佛法應知亦爾。又無染法是諸佛法.[一]成滿真

  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汙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汙故。是故說名

  甚深佛法。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二]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

  業差別。

  [三]增上慧學分第九

  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云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

  所緣.若行[四]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

  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

  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爲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

  注:

  [一]藏本此句云.於成就如性中一切障不染故.

  [二]藏本此語云.成就一切佛法故.三本大同.與二釋亦合.今譯文略.

  [三]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依慧學勝相第八.隋本作增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

  [四] 此下藏本有若釋難一語.陳隋本有若建立若釋難二語.勘二釋後有二頌判爲釋通疑難.與藏本合.今譯缺文.

  ********************

  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於如

  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復說多頌.

  [一]諸菩薩自性 遠離五種相. 是無分別智 不異計於真。

  諸菩薩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無分別智 [二]非思義種類。

  諸菩薩因緣 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 及如理作意。

  諸菩薩所緣 [三]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 無我性真如。

  諸菩薩行相  復於所緣中. 是無分別智 彼所[四]知無相。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餘. 字展轉相應 是謂相應義.

  非離彼能詮  智於所詮轉. 非詮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任持  是無分別智. 後所得諸行 爲進趣增長。

  諸菩薩助伴  說爲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到彼岸性。

  諸菩薩異熟  於佛二會中. 是無分別智 由加行證得。

  注:

  [一]藏本此頌前半云.諸菩薩之智無分別自性.意義較暢.今譯文晦.餘頌例知.

  [二]藏本此句意云.不思惟境義所起故.

  [三]藏本此句意云.諸法之離言性.

  [四]原刻作智.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諸菩薩等流 於後後生中. 是無分別智 自體轉增勝。

  諸菩薩出離 [一]得成辦相應. 是無分別智 應知於十地。

  諸菩薩究竟 得清淨三身. 是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二]如虚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種種極重惡 由唯信勝解.

  如虚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得成辦相應.

  如虚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常行於世間 非世法所染。

  如瘂求受義 如瘂正受義 如非瘂受義 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義 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 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義 如五正受義 如[三]末那受義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於論 求論受法義 次第譬三智 應知加行等。

  如人正閉目 是無分別智 卽彼復開目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虚空 是無分別智 於中現色相 後得智亦爾。

  注:

  [一]藏本此句合末句云.應知於十地得及成就故.與二釋合.

  [二] 藏本此頌云.是無分別智由唯信勝解.於種種極惡無染如虚空.意義更順.今譯文晦.次二頌例知.

  [三]原刻作求.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如末尼天樂 無思成自事. 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

  非於此非餘 [一]非智而是智. 與境無有異 智成無分別。

  應知一切法 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 [二]無分別智無。

  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根本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

  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

  意思擇差別故。復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勝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注:

  [一]藏本此句云.非智非非智.魏陳本同.

  [二]藏本此句云.故智無分別.魏本同.但勘二釋皆云一切有情無有無分別智.

  ********************

  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一]如說菩薩[二]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於

  所餘波羅蜜多修習圓滿。云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

  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三]真如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

  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故。聲聞等

  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別謂於藴等法無分別故.

  二由非少分差別謂於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

  三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爲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餘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

  五由無上差別謂於此上無有餘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爲體 由五相勝智. 世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

  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

  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卽爲積集不善法因

  注:

  [一]魏本此語云.如大品經說.

  [二]藏本此語云.以不住相住於般若.魏隋本同.

  [三]藏本此二字作真實.隋本同.與真如字異.次段例知.

  ********************

  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卽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

  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一]彼果斷分第十

  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云何可見。[二]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捨雜染不捨生

  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

  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卽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淨分。又

  此轉依略有六種。一[三]損力益能轉.謂[四]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

  分現行不現行故。二通達轉.[五]謂諸菩薩已入大地.於真實非真實顯現[六]不顯現現前住

  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

  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於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

  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捨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

  注:

  [一]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學果寂滅勝相第九.隋本作寂滅勝相勝語第九.

  [二]藏本此句正答上問爲一段.次句釋相云.彼相者以捨雜染云云.又爲一段.陳本同.

  [三]藏本此語云作損益.無力能二字.魏本同.

  [四]藏本此二句云.以勝解力而住聞熏及有羞恥爲依云云.用第七轉聲顯義.熏習住下無故字.無性云由聞熏住有羞故云云.大同.今譯從世親.

  [五]藏本此句云.謂已入地諸菩薩之轉依.與無性合.今譯文略.次下四段例知.

  [六]藏本無此不顯現三字.三本並同.與世親合.今譯從無性.

  ********************

  達法空無我性.卽於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不捨故。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

  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劣乘同解脫故.是爲過失。

  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故.於一切趣示

  現[一]一切有情之身於最勝生及三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爲

  功德。此中有多頌.

  諸凡夫覆真 [二]一向顯虚妄. 諸菩薩捨妄 一向顯真實.

  [三]應知顯不顯 真義非真義. 轉依[四]卽解脫 隨欲自在行。

  於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爾時[五]由此證 生死卽涅槃.

  由是於生死 非捨非不捨. [六]亦卽於涅槃 非得非不得。

  [七]彼果智分第十一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

  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

  注:

  [一]原刻此二字作所有.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藏本此二字作一切.魏隋本同.與二釋亦合.

  [三]藏本此二句云.應知無有義.不顯及與顯.魏陳本同.與世親合.

  [四]藏本此語合下句云.隨欲行而解脫.魏本同.與無性合.

  [五]藏本此語合下句云.故於此卽生死爲涅槃.與二釋合.今譯文略.

  [六]藏本此句云.故亦於涅槃.與世親合.今譯文略.

  [七]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智差別勝相第十.隋本作智勝相勝語第十.

  ********************

  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顯.[一]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

  者.亦依法身.從覩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

  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二]此中說一嗢柁南頌.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三]明諸佛。

  諸佛法身以何爲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轉依爲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

  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四]性故。二白法所成爲相.謂六

  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夀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

  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

  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

  若波羅蜜多圓滿故。三無二爲相.謂有無無二爲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五]空所顯相是

  實有故。有爲無爲無二爲相.[六]由業煩惱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爲相故。異性一性無二

  爲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此中有二頌.

  注:

  [一]藏本此句云.清淨佛土及大乘法樂爲所受故.但勘二釋.皆云於清淨佛土中受大乘法樂.

  [二]陳本此頌在次略有五相句下.

  [三]藏本無此明字.魏隋本同.今從陳本取世親釋意潤文.

  [四]此下原刻衍相字.今依藏本及麗刻刪.

  [五]藏本此語云空相.陳隋本同.無所顯二字.今譯取意潤文.

  [六]藏本此句云.非由諸業惑所爲故.與世親合.今譯從無性.

  ********************

  我執不有故 於中無別依. 隨前能證別 故施設有異。

  種姓異.[一]非虚. 圓滿.無初故. [二]無垢依無別 故非一非多。

  四常住爲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五不可思議爲相.謂

  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復次云何如是法身最

  初證得。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資糧.[三]金剛

  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

  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藴依故。二由無罪.

  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藴依故。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藴依

  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藴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

  作智自在.由轉識藴依故。復次[四]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略由三處。一由種種佛住依

  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五性喜 皆由等[六]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 故求喜者應等證。

  注:

  [一]藏本此語作無義故.魏本同.意謂應成無果故.亦通.

  [二]藏本此二句云.佛於無垢依非一亦非多.三本意同.均無無別二字.又與無性合.意謂於無垢依法界中.不可定執諸佛非一非多也.今譯從世親.

  [三]藏本此二句云.破滅難破障故.由金剛喻定彼無間時離一切障故.從此等轉依故得.答上問云何初得法身也.陳本同.又與二釋合.今譯文略.

  [四]藏本此句云.法身應知幾處之所依止.陳隋本同.亦與二釋合.

  [五]藏本此語云五種自性喜.

  [六]原刻作種.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由能[一]無量.及事成. 法味.義德俱圓滿. [二]得喜最勝無過失. 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

  故。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三]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二由

  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

  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

  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横過失得拔

  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横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諸佛法身

  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

  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

  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四]解脫勝處

  徧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

  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

  注:

  [一]藏本無量二字在義德圓滿下.與能事成法味等相貫.與無性合.

  [二]藏本此二句頌互倒.隋本同.亦與無性合.

  [三]藏本此語作清淨佛法.陳本同.與二釋合.

  [四]藏本此數語作八解脫八勝處十徧處.具出名數.陳本同.與無性合.

  ********************

  此中有多頌.

  憐愍諸有情. 起和合.遠離. 常不捨.利樂. 四意樂.[一]歸禮。

  解脫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周徧所知. 心解脫.歸禮。

  能滅諸有情 一切惑無餘. 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禮。

  無功用.無著. 無礙.常寂定. 於一切問難 能解釋.歸禮.

  於所依能依 所說.言及智 能說.無礙慧. 常善說.歸禮。

  爲彼諸有情. 故現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禮。

  諸衆生見尊 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 [二]開導者.歸禮。

  攝受住持捨. 現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禮。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於此誑衆生 摧魔者.歸禮。

  能說智.及斷. 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歸禮。

  處衆能伏說. 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 攝御衆.歸禮。

  注:

  [一]藏本每頌句末皆云歸禮汝.khyod-la phyag-h!tshal 蓋此讚對具功德之佛而言也.今譯文略.又此云汝.卽下文所譯尊字.

  [二]藏本無此開導者一語.陳本同.又此導字原刻作道.今依無性及麗刻改.

  ********************

  徧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一切時徧知 實義者.歸禮。

  諸有情利樂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虚. 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 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禮。

  由行.及由證.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乘 最勝者.歸禮。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 皆能斷.歸[一]禮。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

  佛法身無上功德。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 一切地皆出. 至諸衆生上. 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 相應.現世間 及衆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

  復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見。此中有多頌.

  佛無生爲生. 亦無住爲住. 諸事無功用. 第四食爲食。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堅業堅業. 諸佛具三身。

  注:

  [一]藏本此下有一頌云.無畏無過失無濁無有住.於諸法不動.無戲論歸禮.陳隋本同.但勘二釋無此文意.

  ********************

  現等覺非有. 一切覺非無. 一一念無量. 有非有所顯。

  [一]非染.非離染. 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

  諸佛過諸藴. 安住諸藴中. 與彼非一異. 不捨而善寂。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衆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徧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或現等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

  佛於非聖法. 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 最勝自體住。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於一切身現. 非六根所行。

  煩惱伏不滅.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煩惱成覺分. 生死爲涅槃. 具大方便故 諸佛不思議。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二]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

  深.斷藴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

  注:

  [一]藏本此句云.非欲非離欲.與下文相順.陳本同.

  [二]藏本此字作涅槃.陳本作不住.意亦通.

  ********************

  甚深.不可思議甚深。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

  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一]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

  此中有頌.

  [二]有情界周徧 具障而闕因. 二種決定轉. 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

  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

  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

  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等

  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此中有二頌.

  [三]圓滿屬自心. 具常住.清淨. 無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樂.

  徧行無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應修一切念。

  復次諸佛清淨佛土相云何應知。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梵住最勝光

  注:

  [一]藏本此二句文倒.略云應修此念佛.謂於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故.諸佛世尊於一切法得自在.意義更明.次下各句例知.但皆略應修此念佛一語.

  [二]藏本以此爲第三句.與無性合.

  [三]藏本圓滿二字在次大法樂句末.意貫上下各語.與二釋合.

  ********************

  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一]都.諸大菩薩衆

  所雲集.無量天龍藥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義利.蠲除一切煩惱災横.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

  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

  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如是現示清淨佛土顯色圓

  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二]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

  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復次受

  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復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

  於一切時能作五業。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横爲業.於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

  災横故。二者救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三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

  諸外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四者救濟薩迦耶爲業.授與能超三

  注:

  [一]原刻作覩.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原刻作立.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界道故。五者救濟乘爲業.[一]拯拔欲趣餘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

  行故。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事.[二]性.行. [三]別故許業異. 世間.此力別 無故非導師。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二頌.

  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四]姓不同. [五]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 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 故成有多佛。

  云何應知於法身中佛非畢竟入於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頌.

  一切障脫故. 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 畢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卽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三隨

  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

  注:

  [一]藏本此句云.拯拔諸不定姓菩薩欲趨餘乘者及諸聲聞.安處於大乘行.此文以不定姓貫菩薩聲聞二者.與無性合.

  [二]藏本此字作意樂.亦與無性合.

  [三]藏本此二句云.別故由此力.許世間業異.今依二釋句讀.

  [四]原刻作所.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五]此二句以三因說一乘.藏本有三故字.與二釋合.今譯文略.

  ********************

  衆會間雜可見故.六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卽自性身不應

  道理。何因變化身非卽自性身。由八因故。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於覩史多及

  人中生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於受用欲塵

  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

  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又諸菩薩捨百拘胝

  諸瞻部洲.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於

  所餘處施作佛事.卽應但於覩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設徧於一切贍部洲中同時

  佛出.旣不施設.無教無理。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

  故.如二輪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 多處胎平等. 爲顯一切種 成等覺而轉.

  [一]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過失故。佛

  受用身及變化身旣是無常.云何經說如來身常。[二]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變

  注:

  [一]原刻缺此一段三句.今依藏本及麗刻加.又陳本此段在下二頌後方出.

  [二]藏本此句云.等流及變化身以法爲依故.

  ********************

  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永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亦

  爾。[一]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爲令

  捨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三爲令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爲

  令於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於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

  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捨軛故。此中有二頌.

  由所作究竟. 捨不樂涅槃. 離輕毀諸佛. 深生於渴仰.

  內自發正勤. 爲極速成熟. 故許佛化身 而非畢竟住。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 有情若捨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 斷如是因不應理。

  [二]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注:

  [一]魏本缺此一段及下頌.

  [二]藏本此二句云.攝大乘論.規範師無著造.蓋是梵本卷末題名也.譯家旣從此土文例具出論名作者於端.卽不必更譯此語於末.勘魏本可知.今譯從陳隋本增文.

  ********************

猜你喜欢
  四集·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七卷·圆照
  卷十三(法眼宗)·佚名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引·本嵩
  邵武龙湖闻禅师·惠洪
  佛说华手经卷第八·佚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卷·宝亮
  中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上·窥基
  赴东亚佛教大会中华代表团留别日本诸佛教同袍文·太虚
  卷三·丹霞子淳
  天童林野奇禪師塔銘·通奇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圆仁
  卷第三十二·普瑞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夫人·唐圭璋

      以下三词,乃分别出现,不知为几人作,诗渊皆谓“宋李夫人”作。今姑系为一人之作。   减字木兰花   幕天席地,瑞脑香浓笙歌沸。   白纻衣轻。鹓髮霜髯照座照。   轻簪小珥。却是人间真富贵。   好着丹青。画

  • 卷三·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三 唐 释贯休 撰 古风杂言三十首 循吏曲上王使君 需宿需宿炳烂光合蒸蒸黎民锺此多福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伊飞伊走乳乳良牧和气无形春光自成大信不信贻厥无朕需女需女尔亦须语使君为理玄风震古需

  • 山谷内集诗注卷九·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九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考试局与孙元忠慱士竹间对?夜闻元忠诵书声调悲壮戏作竹枝歌三章和之【刘禹锡竹枝词引曰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笛撃鼔以赴节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艶昔

  • 列传第四十二·魏徵

    ○隐逸 自肇有书契,绵历百王,虽时有盛衰,未尝无隐逸之士。故《易》称“遁世无闷”,又曰“不事王侯”;《诗》云“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礼》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语曰“举逸民,天下之人归心焉”。虽出处殊途,语默异

  • ○瓦将军试金台书院·许指严

    庚子联军之役,西太后既与帝及诸妃嫔西遁,域中汹汹无主。八国军既入城,各画界分地而治,众推德将瓦德西将军为统帅。瓦稔知中华习俗,人亦和平喜交际,乃建议招致京中绅士,参与安民善后各事宜,每日开会议事。一时士民颇颂之,争先往

  • 卷六·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六 宋 曾巩 撰 参知政事 刘熙古字义淳睢阳人唐仆射仁轨十一代孙少通经史避祖讳不应进士举後唐长兴中以三传赐第太祖领宋州节制熙古为节度判官及受禅累擢至参知政事求退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十三·阿桂

    十二月辛夘丰升额舒常奏言【臣】等于俄坡山梁探得路径一处虽山险林深向来未从此进俟索伦兵到突往攻撃可期一鼓而克【臣】等又于宜喜达尔图地方暗跴道路据报达喜达尔图南首山下林中似有贼畨声息夜闻防露火光查此处距三

  • 卷十二·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乙酉(一六四五、唐王隆武元年)秋七月庚戌朔唐王以郑为虹为御史,巡视仙霞关;驻浦城。为虹,字天玉,江都人,崇祯十六年进士;除浦城知县。唐王道浦城,知其廉。及是,召为御史;部民相率乞留,有「十不可去」之疏

  • 经济文衡续集卷七·佚名

    宋 滕珙 撰新政类谓讲学脩攘任贤今日急务孝宗皇帝即位诏求直言先生应诏言事故有是防余见后叚此叚首荅圣诏次论讲学脩攘任贤三事以新政之初天下非常之望在于今日所宜端本正始以应有爲之防臣伏读诏书有曰朕躬有过失朝

  • 北门·佚名

    ——小公务员的不幸与有幸【原文】出自北门,忧心殷殷①,终窭且贫②,莫知我艰。已焉哉③!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④,政事一埤益我⑤。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⑥。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⑦,政事一埤

  • 春秋传卷七·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庄公上【公名同桓公之子母文姜谥法胜敌克乱曰庄】周【庄王四年鲁庄公十二年庄王崩子僖王立庄十七年僖王崩孙恵王立】郑【子仪元年鲁庄公十四年郑傅瑕杀子仪而纳厉公庄二十一年厉公卒子文公立】齐【襄公

  • 卷三·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三宋 魏了翁 撰大禹谟【一】禹加大字并尧禹皆为虞书此舜史所录史加大其功使异于臯陶于此独加大字与臯陶并言故也谟谋释诂文此三篇皆是舜史所录上取尧事下录禹功善于尧之知已又美所禅得人故包

  • 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十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七等觉支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七等觉支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

  • ○毗婆舍那颂第五·玄觉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一·佚名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总摄颂曰。  舍利子出家  并外道二人  及驱乌少儿  阿罗汉病女  别摄颂曰。  舍利子出家  许受近圆法  调伏谓小军  外道并五种  尔时有占波国王。名曰央伽。复

  • 西滢闲话·陈西滢

    中国现代作家陈西滢的散文集。其中的篇目首先发表在《现代评论》上,后于1927年成集,由新月书店出版,内收文74篇。在集中作者对于20年代中国社会的众方面进行了批判和评价。内容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批评类,包

  • 缘起经·玄奘

    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

  • 奈女只域因缘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柰女生于柰树上,后通萍沙王而生耆域(又曰耆婆),耆域为世之名医,能治种种之奇病,并出往昔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