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八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三

  出覺者.心樂遠離.若離五欲及色無色界.樂此遠離故名出覺。此遠離樂無諸苦故.隨

  貪著有苦.無貪著則樂。於諸覺中二覺名樂.謂無瞋無惱覺.所以者何.此二覺名安隱

  覺.如如來品中說如來常有二覺現前謂安隱覺及遠離覺.安隱覺者卽是不瞋惱覺.

  遠離覺者卽是出覺。又念此三覺則福增長.亦能成心定.又心得清淨。又念此三覺能

  障諸纏.諸纏斷故速能證斷。又行者以樂遠離多集善法故.能速得解脫。八大人覺者.

  佛法中若少欲者能得利益非多欲者.知足者遠離者精進者正憶者定心者智慧者

  無戲論者能得利益非戲論者.是名爲八。少欲名行者.爲修道故必欲所須.但不多求

  餘無用物.是名少欲。知足者.有人若以因緣若爲持戒若令他人心得清淨是故少取.

  ********************

  而心不以爲足.若人少取心以爲足是名知足。有人雖取少物而求好者.是名少欲非

  知足也.若趣得少物是名知足。問曰.若取所須名少欲者.一切衆生皆名少欲.以其各

  有所須故。答曰.行者以不著心取但爲用故故不多取.不如世人爲嚴飾名聞長取多

  物。問曰.行者何故少欲知足。答曰.於守護等中見有過患.又畜無用物是愚癡相.又出

  家人不應積聚與白衣同.以此過故少欲知足。又行者若不少欲知足則貪心漸增.爲

  財利故求不應求。又貪樂財利終無安隱.以深著故。又是人出家爲遠離樂.以貪利故

  忘其所爲。又亦不能捨諸煩惱.所以者何.外物尚不能捨.況內法耶。又見利養是衰惱

  因.如雹害禾.是故常習少欲知足。又見施物難償.如負債不償後受苦惱。又見利養是

  諸佛等善人所棄.如佛說我不近利養利養勿近我。又此行者善法充足故捨利養.如

  佛說諸天尚不能得出樂離樂寂滅樂真智樂如我所得.故捨利養。又如舍利弗說.我

  善修無相以空三昧觀.一切外萬物視之如涕唾。又行者不見受欲有厭足者.如飲鹹

  水不能除渴.是故勤求智慧爲足。又見多欲者常發願求求多得少.故常有苦。又見乞

  ********************

  求者人所輕賤.不加敬仰如少欲者。又出家多求非其所應.人與不取則是所宜.是故

  應行少欲知足。遠離者.若於在家出家人中行身遠離.於諸煩惱行心遠離.是名遠離。

  問曰.行者何故遠離。答曰.諸出家人雖未得道以遠離爲樂.諸白衣等處在女色憒閙

  之中終無安樂。又若遠離則心易寂滅.如水不擾自然澄清.故行遠離。又此遠離法爲

  恆沙等諸佛所讚.何以知之.佛見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則不悅.又見比丘空處睡臥佛

  則心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諸因緣散亂定心令應得不得應證不證.空處睡臥雖

  小懈怠.若起求定則散心能攝攝心能得解脫。又因取相故起貪等煩惱.空處無色等

  相煩惱易斷.如火無薪則自然滅。又經中說若比丘樂於衆住樂雜言說不離衆故尚

  不能得愛緣解脫.何況能得不壞解脫.遠離行者必能俱證。又如燈離風則能明照.行

  者如是遠離行故能逮真智。精進者.行者若行正勤斷不善法修集善法.是中勤行故

  名精進。如是則能得佛法利.所以者何.以集善法日日增長.如優鉢羅鉢頭摩等隨水

  增長.懈怠行者猶如木杵從初成來日日減盡。又精進者以得利故心常歡喜.懈怠行

  ********************

  者惡法覆心恆懷苦惱。又精進者於念念中善法常增長無有減損。又深行精進得最

  勝處謂諸佛道.如經中佛語阿難深修精進能至佛道。又精進者定心易得。又鈍根精

  進尚於生死速得解脫.利根懈怠則不能得。又所有今世後世世閒出世閒利皆因精

  進.一切世閒所有衰惱皆因懈怠。如是見懈怠過精進利益故念精進。正憶者.常於身

  受心法修正安念。問曰.念此四法得何等利。答曰.惡不善法不來入心.如善守備則惡

  人不入。又如瓶滿更不受水.此人如是善法充滿不容諸惡。又若修此正憶則攝解脫

  分一切善法.如飲海水則飲衆流.以一切水在大海故。又修此憶名住自在行處.煩惱

  魔民所不能壞.如鷹鵽喻。又此人心安住難動.如圓瓶入制。又此人不久當得利益.如

  比丘尼經中說.諸比丘尼問阿難言大德我等善修念處覺異於本.阿難言善此法應

  爾。定心者.若習定心得微妙利.如經中說修定心者能如實知。又以此人身得過人法.

  謂身出水火飛行自在等。又此人得樂.乃至諸天及梵王等所不能及。又此人名爲所

  應爲.不應爲者則不爲也。又善修習定則善法常增。又修習定者後心不悔.是人名爲

  ********************

  得出家果.亦名順佛教者.不如餘人空受供養.是人能報施福餘人不能。又此定心法

  諸佛賢聖皆所親近。又能堪受一切善法。又若定心能成則得聖道.若不能成則生淨

  天謂色無色界.所以者何.以布施等不能得如是事.謂能究竟不造諸惡.如經中說若

  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心思惡事不.不也世尊.此皆是定力。又定心名真智慧因.真智

  慧能盡諸行.諸行盡故諸苦惱滅。又行者於一切世閒出世閒事應念卽辦不勞加功.

  餘人尚不能發心量其所得.故說定心能獲利益。智慧者.智者心中不生煩惱.若生卽

  滅.如一渧水墮熱鐵上。又智者心不起諸想.若起卽滅.如條上露見日則晞。又若有智

  眼能觀佛法.如有目者日能爲用。又智者名得佛法分.如所生子得父財分。又智慧者

  名曰有命.餘則名死。又智慧者名真道人.能知道故。又智者知佛法味.如舌根不壞能

  別五味。又智慧者於佛法中心定不動.猶如石山風不能動。又智慧者名信.以得四信

  不隨他故。又得聖慧根名佛弟子.餘人名外凡夫.故說智者能得利益。無戲論者.若一

  異論名爲戲論.如阿難問舍利弗若六觸入離欲滅盡更有餘耶.舍利弗言若六觸入

  ********************

  離欲盡滅已若有餘是不可論.而汝論耶.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問答亦爾。問曰.是

  事何故不可論耶。答曰.此問實我法若一若異是故不答.我無決定.但五陰中假名字

  說.若以有無等答卽墮斷常.若以因緣說我則非戲論。又若人見衆生空法空則無戲

  論.故說無戲論者得佛法利。是名具足善覺。

  後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四

  具善信解者.行者若能好樂泥洹憎惡生死.名善信解.如是信解速得解脫。又樂泥洹

  者心無所著。又樂泥洹則無怖畏.所以者何.若凡夫心念泥洹.卽生驚怖我當永失。問

  曰.何因緣故信解泥洹。答曰.行者見世閒無常苦空無我則於泥洹生寂滅想.又此人

  本性煩惱輕微聞說泥洹則心信樂.又若從善師若讀經書聞生死過患.如無始經及

  五天使等諸經中說.則厭離生死信樂泥洹。具行者分[一]者.如經中說五行者分.一謂有

  信.二謂心不諂曲.三謂少病.四曰精進.五名智慧。有信名於三寶四諦心無疑悔.無疑

  悔故能速成定。又有信者心多喜故.能速成定。又信者心調易攝.故疾得定。問曰.若由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定生慧後能斷疑.今云何先定已說無疑。答曰.以多聞故能斷所疑.非得定故。又生深

  信家與信者同事常修信心.雖未得定而能不疑.如是等。不諂曲者.以質直心無所隱

  藏是則易度.如人向醫具說病狀則易救療。少病者.能初夜後夜精進不息.若多病疾

  則妨行道。精進者.爲求道故常勤精進.故鑽燧不息則疾得火。智慧者.以有智慧四事

  得果.所謂聖道。問曰.念處等法亦名行者分.何故但說此五法耶。答曰.雖俱是分.此法

  最勝是行者所須.是故獨說。亦離一切惡集一切善名行者分.如瞿尼沙經中說。具解

  脫處者.謂五解脫處。一者若佛及尊勝比丘爲之說法.隨其所聞則能通達語言義趣.

  以通達故心生歡喜.歡喜則身猗.身猗則受樂.受樂則心攝.是初解脫處.行者住此解

  脫處故憶念堅強心則攝定.諸漏盡滅必得泥洹。二者善諷誦經.三者爲他說法.四者

  獨處思量諸法.五者善取定相謂九相等.皆如上說。問曰.佛及尊勝比丘何故爲此行

  者說法。答曰.以堪受法能獲大利.是故爲說。又此比丘因佛出家諸根純熟故爲說法.

  尊勝比丘以同所業故爲說法。又此行者必須聞法.是故爲說。又此人有淨戒等功德

  ********************

  成就.猶如完器堪任受盛.故爲說法。此名三慧.通達語言是多聞慧.通達義趣是思惟

  慧.從此二慧能生心喜乃至攝心生如實智是名修慧。此三慧有三種果.謂厭離解脫。

  又聞法讀誦爲人說法是多聞慧.思量諸法名思惟慧.善取定相是名修慧。問曰.心解

  脫漏盡.是二有何差別。答曰.以定遮煩惱故說心解脫.永斷煩惱故說漏盡。問曰.若持

  戒等法亦是解脫處.如說持戒則心不悔心不悔則歡喜等.或因施等亦得解脫.何故

  但說此五法耶。答曰.以勝故獨說。又問.此法有何勝耶。答曰.是解脫近因.戒等以遠故

  不說。又問.云何知是近因。答曰.行者聞法知陰界入等但衆法和合中無我故則破假

  名.破假名卽是解脫.故名近因。又經中說多聞功德謂不隨他教心易攝等.亦以此故

  知是近因。又佛法有大功德能滅煩惱至泥洹等.於此寂滅法中若聽若誦若自思量

  則速解脫.故名近因。又施得大富.持戒尊貴.多聞得智.以智慧故得盡諸漏不以富貴.

  故知近因。又舍利弗等稱大智者皆由多聞。問曰.若以多聞心易攝者.阿難何故初中

  後夜不得解脫。答曰.阿難頭未到枕卽得解脫.是故數在希有法中.何故不速。又阿難

  ********************

  於此夜中精進小過.以疲極故不得解脫。又阿難自誓我於今夜必得漏盡.亦如菩薩

  於道場自誓.誰有此力如阿難者.皆是多聞之力。無障礙者.所謂三障.業障報障煩惱

  障.若人無此三障則不墮難處.若離諸難則堪受道。又此人名具足四輪.謂好國土.依

  止善人.自發正願.先世福德。又能成就四須陀洹分.謂親近善人.喜聽正法.自正憶念.

  能隨法行。又能棄捨貪等三法.如經中說不斷三法則不能度老病死。不著者.不著此

  岸.不著彼岸.不沒中流.不出陸地.不爲人取.及非人取.不入廻澓.不自腐爛。此岸謂內

  六入.彼岸謂外六入.中流謂貪喜.陸地謂我慢.人取謂與在家出家和合.非人取謂持

  戒爲生天上.廻澓謂返戒.腐爛謂破重禁。若人於內入計我.卽於外入生我所心.從內

  外入生貪喜故卽於中沒.從此則生我慢。所以者何.若人著身受有樂故人來輕毁則

  生憍慢.如是以我我所貪喜我慢亂其心故能成餘事。問曰.此喻中以何爲水.若以八

  直聖道爲水則不應以內外六入爲岸.貪喜等爲中流.亦不應有廻澓腐爛.若以貪愛

  爲水.云何隨此得至泥洹。答曰.以八直聖道爲水.譬喻不必令盡相似.如此木若離八

  ********************

  難必至大海.比丘如是離諸流難則隨八聖道水流入泥洹。如言乳如貝但取其色不

  取堅輭.言面如月但取盛滿不取形也。又行者出聖道已著內外入.不如此木卽於水

  中著此彼岸腐爛等也。又論師言如恆河水必至大海.如是八聖道水必至泥洹.故以

  爲喻。如是略說十一定具.若有此法自然得定。

  出入息品第一百八十五

  阿那波那十六行.謂念出入息若長.若短.念息徧身.除諸身行.覺喜.覺樂.覺心行.除心

  行念出入息.覺心.令心喜.令心攝.令心解脫念出入息.隨無常觀.隨斷.離.滅觀念出入

  息若長若短。問曰.云何名息長短。答曰.如人上山若擔重疲乏故息短.行者亦爾.在麤

  心中爾時則短.麤心者所謂躁疾散亂心也。息長者.若行者在細心中則息長.所以者

  何.隨心細故息亦隨細.如卽此人疲極止故息則隨細爾時則長息。徧身者.行者信解

  身虚.則見一切毛孔風行出入。除身行者.行者得境界力心安隱故麤息則滅.爾時行

  者具身憶處。覺喜者.是人從此定法心生大喜.本雖有喜不能如是.爾時名爲覺喜。覺

  ********************

  樂者.從喜生樂.所以者何.若心得喜身則調適.身調適則得猗樂.如經中說心喜故身

  猗身猗則受樂。覺心行者.行者見喜過患以能生貪故.貪是心行從心起故.以受中生

  貪故見受是心行。除心行者.行者見從受生貪.過除滅故心則安隱.亦滅除麤受故說

  除心行。覺心者.行者除受味故見心寂滅不沒不掉。是心或時還沒.爾時令喜。若心還

  掉.爾時令攝。若離二法.爾時應捨.故說令心解脫。[一]行者如是心寂定故.生無常行。以無

  常行斷諸煩惱.是名斷行。煩惱斷故心則厭離.是名離行。以心離故得一切滅.是名滅

  行。如是次第得解脫故名十六行念出入息。問曰.何故念入出息名爲聖行天行梵行

  學行無學行耶。答曰.[二]風行虚中.虚相能速開導壞相.壞相卽是空.空卽是聖行故名聖

  行。爲生淨天故名天行.爲到寂滅故名梵行.爲得學法故名學行.爲無學故名無學行。

  問曰.若觀不淨深厭離身速得解脫.何用修此十六行耶。答曰.不淨觀未得離欲自惡

  厭身心則迷悶.如服藥過則還爲病.如是不淨喜生惡厭.如跋求沫河邊諸比丘不淨

  觀故深生惡厭飲毒墜高等種種自殺.此行不爾.能得離欲而不生惡厭.故名爲勝。又

  注:

  [一] 無常十四行次第義.(章十六.十六特勝.)

  [二] 十六行成五行義.(章十六.十六特勝.)

  ********************

  此行易得.自緣身故.不淨易失。[一]又此行細微.以能自壞身故.不淨行麤壞骨相難。又此

  行能破一切煩惱.不淨但破婬欲.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因覺生.念出入息爲斷諸覺

  故。問曰.出入息爲屬身爲屬心耶。答曰.亦屬身亦屬心.所以者何.處胎中無故知由身.

  若第四禪等及無心者無故知由心。問曰.息不故起不應由心.所以者何.是息不由意

  起.如心念餘事息常出入.如食自消如影自轉非人爲也。答曰.息不故起不由憶念.但

  以衆緣和合故起.若有心則有無心便無.故知由心。又隨心差別.麤心則短.細心則長。

  又出入息由地由心.若在出入息地亦有出入息地心爾時則有.出入息地所謂欲界

  及三禪.若在[二]出入息地而無出入息地心及在無心爾時則無.若在無出入息地爾時

  亦無。問曰.息起時先出耶.先入耶。答曰.生時先出.死時後入.[三]出入第四禪亦如是。問曰.

  是念出入息云何名具足。答曰.行者若得此十六行爾時名具足。有論師言以六因緣

  故名具足.所謂數隨止觀轉緣清淨。數名數出入息從一至十.數有三種.若等若過若

  減.等謂十則數爲十.過謂十一數名爲十.減名數九爲十.隨名行者心隨息出入.觀名

  注:

  [一] 十六特勝能治諸惑等分義.(章十二.五停心.)

  [二] 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三] 四禪出入息與生死相同義.(章十六.十六特勝.)

  ********************

  行者見息繫身如珠中縷.止名令心住出入息.轉謂轉身緣心令受緣心.現在心法亦

  爾.清淨名行者離一切煩惱諸難心得清淨。此不必定.所以者何.是諸行中不必要用

  數隨二法.行者但令心住息中斷諸覺故.若能行十六種名爲具足。又此具足相不決

  定.鈍根所行於利根者則非具足。問曰.是出入息經中何故說名爲食。答曰.若息出入

  停等身得快樂.如得美食益身調適.故名爲食。問曰.此十六行中盡念出入息耶。答曰.

  是人名壞裂五陰方便.若壞裂五陰除假名已更復何用念出入息.是名身憶.四種憶

  身故名身憶。問曰.憶緣過去.息是現在.何故名憶。答曰.是破假名智以憶名說.諸心數

  法更相爲名.如十想等亦憶先後所行故名爲憶。問曰.長短等中不說聖行.云何無行

  名憶處耶.經中說若行者學出入息若長若短若徧身若除身行爾時名身憶處。答曰.

  是名初方便道.爲心清淨故後名斷道。又此中有無常等行.但此經不說.餘經中說行

  者於出入息中觀身生相滅相及生滅相.又說觀身無常等.但第四中無常等行具足

  故說。

  ********************

  定難品第一百八十六

  是定若離障礙諸難能成大利。定難者所謂麤喜.如經中說我生麤喜心難法.行者不

  應生此麤喜.以有貪著等過亂定心故。問曰.從法生喜.云何能令不生。答曰.行者念空

  則不生喜.以有衆生想故生喜.五陰空無衆生云何當喜。又行者應作是念.以因緣故

  種種法生謂光明等.是中何所喜耶。又行者見所喜法尋皆敗壞.麤喜則滅。又行者更

  求大事.不以光明等法爲是.故不生喜。又行者見滅相利故.不以光明等相爲喜.又此

  行者修習寂滅欲盡煩惱.故不生喜。以此等緣能滅麤喜。又有怖畏定難.行者見可畏

  緣故生怖畏.世閒所有可怖畏處行者悉見.於此事中皆應諦觀無常敗壞不應隨也。

  所以者何.坐禪法中有此因緣見可畏事.不可以此而生怖畏.是事虚妄皆空如幻.能

  誑凡夫非真實也.如是思惟則離怖畏。又依空法則無怖畏。又作是念我行力故感此

  異相.不應怖畏。又自念身有戒聞等功德具足.無可加害因緣.故不怖畏。又此行者樂

  道深故不惜身命.何所怖畏。又此人心常處正念.是故怖畏不能得便。又念勇悍相故

  ********************

  不怖畏.怖畏是怯弱相。以如是等滅除怖畏。又有不適定難.謂行者有冷熱等病若疲

  極失睡諸因緣故令身不適.有貪憂嫉妒等諸煩惱令心不適則失禪定.是故行者應

  自將護身心令其調適。又有異相定難所謂垢相.亦有非垢相能亂禪定如布施等相。

  又有不等定難.所謂精進若疾若遲.疾則身心疲極.遲則不取定相.俱退失定.如捉鳥

  子急則疲極緩則飛去.又如調絃若急若緩俱不成音。又精進若速則難究竟.如佛語

  阿那律汝精進過必當懈怠.所以者何.若精進過則事不成還墮懈怠.精進若遲事亦

  不辦.是故不等名爲定難。又有無念定難.謂不念善法.設念喜法則非所受。又不念定

  相而念外色是名不念.行者應一心精進念所受法如擎油鉢。又有顛倒定難.謂多欲

  人受行慈心.多瞋恚人修習不淨.上二種人觀十二因緣.又沒心中修止.掉心中行精

  進.是二心中行捨.是名顛倒。又有多語定難.謂多覺觀.覺觀是語言因故.又心不樂住

  強繫在緣。又有不取相定難.相有三種所謂止相進相捨相.又有三相謂入定相住相

  起相.行者不善分別如是等相.以失禪定。又有慢定難.若謂我能入定彼不能入是名

  ********************

  憍慢.若謂彼能而我不能是名不如慢.若未得定自謂爲得是增上慢.於不妙定而生

  妙想是名邪慢。又貪等法亦名定難.如經中說若行者一法成就則不能觀眼無常.所

  謂貪也。問曰.一切未離欲人皆不能觀眼無常耶。答曰.此言少失.應說現在起貪不能

  觀眼無常。又成就中而有差別.有人貪等厚重常來在心則能障定.若薄而不能常則

  不能爲難。又經中說十三惡法皆名定難.十三白法皆是順定.所謂佛言若不斷三法

  則不能度老病死謂貪恚癡.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貪恚癡謂身見戒取疑.次有三法

  謂邪念邪行沒心.次有三法謂妄憶不安慧亂心.次有三法謂調戲不守諸根破戒.次

  有三法謂不信邪戒懈怠.次有三法謂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出他過.次有三法謂不

  恭敬難可與語習惡知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難與語惡知識謂無慚無愧

  放逸。若能斷無慚無愧放逸則能斷不恭敬難與語習惡知識.乃至能斷身見戒取疑

  則能斷貪恚癡.度老病死。是中度老病死謂無餘泥洹.斷貪恚癡謂阿羅漢果有餘泥

  洹.斷身見戒取疑謂三沙門果.斷邪念邪行沒心謂在[一]煖等達分善根.斷妄憶念不安

  注:

  [一]原刻作暖.今依麗刻改.

  ********************

  慧亂心謂修四憶念處.斷調戲不守諸根破戒謂受出家戒.斷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

  出他過.不信邪戒懈怠.不恭敬難可與語習惡知識.無慚無愧放逸.謂在家清淨。所以

  何者.若人獨處爲惡不羞是名無慚.此人於後惡心轉增衆中爲惡亦無所恥是名無

  愧.失善法本二白法故常隨惡法是名放逸。以成就此三惡法故不受所尊師長教誨

  名無恭敬.反戾師教名難與語.如是則遠離師長親近惡人名習惡知識。於此中從無

  慚生無恭敬.從無愧生難與語.從放逸生習惡知識.故爲不信受邪戒法常爲懈怠。習

  近惡人教令不信言爲惡無報.或聞行惡得報卽便受行雞狗等法望速畢罪.受行此

  法不覺有利故生懈怠。以懈怠故不喜善人謂無真實行正行者.亦惡聞正法謂行正

  法皆如邪法無所利益.以心濁故喜出他過謂他行法皆如自己都無所得。如是不能

  制煩惱故心則戲調.以戲調故不攝諸根則能破戒。以破戒故妄生憶念.行不安慧.心

  志散亂。便生邪念.生邪念故便行邪道.行邪道時不得利故心則迷沒。心不明故.不斷

  三結。不斷三結故.不能斷貪等煩惱.病等諸衰。與此相違名爲白法。又有愁憂定難.行

  ********************

  者生念我於爾所年月歲數不能得定故生愁憂。又貪著喜味亦是定難。又有不樂定

  難.雖得好處善師等緣心亦不樂。又貪等諸蓋皆名定難。取要言之.乃至衣服飲食等

  法減損善根增長不善皆名定難.應當覺知勤求捨離。

  止觀品第一百八十七

  問曰.佛處處經中告諸比丘若在阿蘭若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應念二法所謂止觀.

  若一切禪定等法皆悉應念.何故但說止觀。答曰.止名定.觀名慧.一切善法從修生者

  此二皆攝.及在散心聞思等慧亦此中攝.以此二事能辦道法。所以者何.止能遮結.觀

  能斷滅。止如捉草.觀如鎌刈。止如掃地.觀如除糞。止如揩垢.觀如水洗。止如水浸.觀如

  火熟.止如附癰.觀如刀決。止如起脈.觀如刺血。止制調心.觀起沒心。止如灑金.觀如火

  炙。止如牽繩.觀如用剗。止如鑷鑷刺.觀如翦刀翦髮。止如器鉀.觀如兵杖。止如平立.觀

  如發箭。止如服膩.觀如投藥。止如調泥.觀如印印。止如調金.觀如造器。又世閒衆生皆

  墮二邊若苦若樂.止能捨樂.觀能離苦。[一][二]七淨中戒淨心淨名止.餘五名觀。八大人覺

  注:

  [一] 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二] 道品止觀分別義.(章十六.道品.)

  ********************

  中六覺名止.二覺名觀。四憶處中三憶處名止.第四憶處名觀。四如意足名止.四正勤

  名觀。五根中四根名止.慧根名觀。力亦如是。七覺分中三覺分名止.三覺分名觀.念則

  俱隨。八道分中三分名戒.二分名止.三分名觀.戒亦屬止。又止能斷貪.觀除無明.如經

  中說修止則修心修心則貪愛斷.修觀則修慧修慧則無明斷。又離貪故心得解脫.離

  無明故慧得解脫.得二解脫更無餘事.故但說二。問曰.若止觀能修心修慧.修心慧故

  能斷貪及無明.何故定說止能修心能斷貪愛觀能修慧能斷無明。答曰.散心者諸心

  相續行色等中.此相續心得止則息故說止能修心.從息心生智故說觀能修慧.以生

  觀已後有所修皆名修慧.初慧名觀後名爲慧。若經中說修止斷貪.是說遮斷.何以知

  之.色等外欲中生貪若得止藥則不復生.如經中說行者得淨喜時捨不淨喜。若說無

  明斷.是究竟斷.何以知之.無明斷故貪等煩惱斷滅無餘。經中亦說離貪故心得解脫

  是名遮斷.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是畢竟斷.有二種解脫.時解脫不壞解脫.時解脫是遮

  斷.不壞解脫是畢竟斷。問曰.時解脫是五種阿羅漢無漏解脫.不壞解脫是不壞法阿

  ********************

  羅漢無漏解脫.何故但說遮斷耶。答曰.此非無漏解脫.所以者何.時解脫名但以上力

  少時遮結而未能永斷.後則還發.故非無漏。又此解脫名時愛解脫.漏盡阿羅漢無所

  可愛。問曰.若爾則無聖所愛戒。答曰.以諸學人漏未盡故我心時發.是故於戒生愛.非

  阿羅漢我心永滅而生愛也。問曰.瞿提阿羅漢於時解脫六返退失.恐第七退故以刀

  自害.若失有漏不應自害.故知時解脫不名有漏。答曰.此人退失所用斷結禪定.於此

  定中六返退失.第七時還得此定便欲自殺.爾時尋得阿羅漢道。是故魔王謂學人死

  繞尸四邊徧求其識.來白佛言世尊云何汝弟子未漏盡而死.佛言此人已拔愛根得

  入泥洹。問曰.若斷貪名遮斷者.經中說從貪心得解脫.從恚癡慧得解脫.又說斷貪喜

  故心得好解脫.又說從欲漏心得解脫.如是皆應名遮解脫非實解脫。答曰.是中亦說

  無明斷.故知是畢竟解脫。若說斷貪或是遮斷或畢竟斷.若不生真智則是遮斷.隨生

  真智是畢竟斷.無有用止能畢竟斷貪.若然者外道亦能畢竟斷貪.而實不然.故知但

  是遮斷。問曰.經中說以止修心依觀得解脫.以觀修心依止得解脫.是事云何。答曰.行

  ********************

  者若因禪定生緣滅智是名以止修心依觀得解脫.若以散心分別陰界入等因此得

  緣滅止是名以觀修心依止得解脫.若得念處等達分攝心則俱修止觀。又一切行者

  皆依此二法得滅心解脫。

  修定品第一百八十八

  問曰.汝言應修習定.是定心念念生滅.云何可修。答曰.現見身業雖念念滅以修習故

  有異伎能.隨修習久轉轉便易.口業亦爾.隨所轉習學轉增調利堅固易憶如讀誦等.

  當知意業雖念念滅亦可修習.如火能變生.水能決石.風能吹物.如是念念滅法皆有

  集力。又隨習煩惱則隨熾盛.如人世世修習婬心則成多欲.恚癡亦爾.如經中說若人

  隨念何事心則隨向.如常隨欲覺心則向欲.二覺亦爾.故知此心雖念念滅亦可修習。

  又修名增長.現見諸法皆有增長.如經中說行者以邪念故欲等諸漏未生則生生者

  增長.謂從下生中生上.如種芽莖節華葉果實現見從因漸次增長.定慧等法亦應如

  是。又現見熏麻其香轉增.是香及麻念念不住而有熏力.故知念念滅法亦可修習。問

  ********************

  曰.麻是住法.花香來熏.無有住心以念念滅智而來修習.云何爲喻。答曰.無有住法.一

  切諸法皆念念滅此事先成.故非難也。又若法不念念滅則無修習.卽體常住修何所

  益.若法念念生滅以下中上法故有修習。問曰.諸華到麻能熏.智不及心故無修習。答

  曰.先業喻中是事已明.所謂後業不到先業.先語不待後語.而身口業亦有修相.是故

  汝言不到不修不名爲難。又現見因果雖不同時亦得從因有果.如是心法雖念念滅

  亦有修習。又如種得水雖不到芽等亦能令芽等滋茂.如是智慧修習先心後心增長。

  問曰.若麻念念滅則異麻生.是麻爲熏生爲不熏生.若不熏生終無有熏.若熏生者復

  何用久熏。答曰.以因熏故如種得水則芽滋茂.如是因先華合而異麻生.是則熏生。汝

  言何用久熏.如汝經中說因火合法微塵黑相滅赤相生.若初火合法滅黑相者不應

  更生黑相.若初火合法生赤相者復何須後火合法。若初火合時黑相生.赤相終不應

  生.若第二時赤相生.復何須久與火合。若汝意謂赤相漸生.心亦如是有何咎耶.壞等

  亦爾。又諸法雖有因緣亦次第生.如受胎等漸漸成身.如種根等亦漸次生.如是定慧

  ********************

  等法雖念念滅.亦以下中上法次第而生。又修法微細異心相續.如羽毛煖微卵則漸

  變.掌肌輭故斧柯微盡心亦如是.定慧妙故漸次修習。又修習法時到乃知.如偈中說.

  一分從師受一分因友得.一分自思惟一分待時熟.若人雖復終日讀誦不能明了如

  時熟者。如以多華一時熏麻.不如少華漸漸久熏.膏潤水浸累墻壁等皆亦如是.現見

  種根芽等增長微細尚不能見日日所長如毫末許.小兒等身酥乳等熟亦復如是.故

  知修法微妙難覺。問曰.或見有法一時頓集.有人先不見色見卽染著.亦有少時多所

  通達.何故但說漸次修習。答曰.皆是過去曾修習故.故知積習以漸此事已明。又非但

  發心能有所成.如經中說若於善法不勤修習而但願欲不受諸法於諸漏中心得解

  脫.是人所念終不從願.以不能勤修善法故.行者若能勤修善法雖不發願亦於諸漏

  心得解脫.以從因生果不須願故.猶如鳥雀要須抱卵不以願故禽從[榖-禾+卵]出。又不以願

  故燈明清淨.要須備具清油淨炷無物觸動其明乃淨。又非但願故能得嘉穀.必須良

  田好種時澤調適農功具足乃有所獲。又不但願故身得色力.要服良藥餚饍等緣乃

  ********************

  得充滿。如是非但願故能得漏盡.要須真智乃得解脫.何有智者知從因生果而捨其

  因從餘求果。又修習法現見果報.如經中佛說且置七日我教弟子乃至須臾修習善

  法於無量歲常得受樂.又諸比丘尼語大德阿難我等善修念處覺異於初.又經中佛

  告諸比丘若人無諂曲心來至我所我朝爲說法令夕得利夕爲說法令晨得利.又若

  人得阿羅漢道無他人與亦非非人與但修正因故獲斯利。又無上佛道尚以積習善

  法故得.況餘事耶.如經中說佛語比丘我依二法得無上道.一者樂善無厭二者修道

  不倦.佛於善法終無齊限。又諸菩薩雖不得定亦不懈倦.所以者何.若不爲善則無所

  獲.爲善亦不相代.不爲善者終無安隱.思量此已則勤精進修習善法.若發精進或得

  或失.不精進者永無得望.是故應勤修習勿生厭倦。又智者究竟必應解脫.若離修習

  更無方便.是故智者當勤修習勿生懈倦。又行者念行正行必有果報故.雖未便得不

  以爲憂。又行者應念我已曾得修習果報.以衆生昔來皆得一切諸禪定故.我今正修

  亦必當得.故不厭倦。又正行者佛爲作證.我今正行故知必得。又我得道因緣具足.謂

  ********************

  得人身.諸根完具.明識罪福.亦信解脫.遇善知識.具此等緣云何不得修習果報。又正

  行精進終不唐棄.故不厭倦。又煩惱斷細微難覺如柯漸盡.我諸煩惱亦當有斷.但以

  細故不能盡覺.故知修善精進爲最。又少智尚能破諸煩惱.如少光明亦能除闇.如是

  但得少智則爲事辦.故不厭倦。又久而難成.所謂得定.若得定已則餘功未幾.是故雖

  不速得終不厭倦。又行者應念得定甚難.如昔菩薩福慧深厚精勤六年爾乃逮得.及

  餘比丘得定亦難.況我凡人薄福鈍根而能疾得.如是念已不生疲厭。又諸行人必應

  爲者所謂修定.更無餘業.故得與不得要當修習。又修習者雖不得定亦名得身遠離.

  身遠離已定則易得。又若勤修定則不負佛恩.亦以行遠離故得名行者。又修習善久

  則成善性.乃至轉身善常隨逐.故能常與善人相遇.是爲大利。又常修善者或於現身

  必得漏盡.若死時得.若命終已化生善處於彼閒得.如聞法利中說。又行者內心發勇

  猛相作如是念.我若不壞煩惱陣者終不空返。又行者依憍慢心生如是念.他人有信

  等善根故能得定.我今亦有何爲不得.如昔菩薩從阿羅邏等仙人聞法作如是念是

  ********************

  人有信等善根故能得法我今亦有何故不得。又行者知煩惱劣弱智慧力強斷之何

  難.如說比丘成就六法能以口風吹散雪山.況死無明。又行者生念我於宿世不修定

  故今不能得.今若不勤後復不得.故應勤習。又常修定故心得住處.如瓶轉不止必得

  住處。又行者生念我若常勤精進若得不得後必不悔.故應一心勤修諸定。

  成實論卷第十八

  ********************

猜你喜欢
  卷二·投子义青
  卷第三十·智旭
  卷第十·道原
  卷五十二(玄奘译)·佚名
  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佚名
  卷二十七·佚名
  十地经论 第九卷·佚名
  第二·宗鉴
  辩伪录 第二卷·祥迈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欧阳竟无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卷下·佚名
  圆瑛法汇序二·圆瑛
  第二十六卷·佚名
  第四次研究会·太虚
  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三·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十三     元 方回 编冬日类 虚谷曰日南至为一阳之复以之首节序之选冬难赋莫难於雪已特为之类矣寒跧沍役兴杂感殊着于此 五言【三十四首】 初冬       

  • 第三回 弟费钱魏名献计 母生气仇福分家·蒲松龄

    却说那仇福别了秋桂来家,把那上嫖的心肠,倒冷淡了许多。只是认定魏名合他相厚,闷了就去找他,拿着三五百钱赌博。 [耍孩儿]说他潮实是潮,认定魏名实相交,时常跑去登门叫。不是攒穷是玩耍,就是吃酒带着梢,知心话不向别人告。虽

  • 卷第八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起昭阳大荒落(癸巳),尽屠维大渊献(己亥),凡

  • 千百年眼卷十二·张燧

    御制《尚书》二解 高皇帝尝问群臣:&ldquo;七政左旋,然否 &rdquo;侍臣仍以朱熹新说对。上日:&ldquo;朕自起兵迄今,未尝不置步览,焉可狥儒生腐谈?&rdquo;因特命礼部右侍郎张智、学士刘三吾改正书传。会选,札示天下学子日:&ldquo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正德十三年十一月丁酉朔上驻跸榆林是日钦天监于奉天门进正德十四年大统历颁赐如常仪○吏部等衙门尚书陆完等言伏自 圣驾巡边已四阅月上下隔绝远近惊疑有识凛凛皆虑祸难将作 陛下圣明何独忽此而不虑也其祸难之隐伏者臣

  • 张邦昌传·脱脱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举进士,连续升任为大司成,因训导失职,贬为崇福宫提举,知光、汝二州。政和(1111~1117)末,由知洪州改为礼部侍郎。第一个请求把崇宁、大观以来出现的特殊的祥瑞感应制成旗帜、器物,被采纳。宣和元年

  • 纲鉴易知录卷十八·吴楚材

    汉纪孝成皇帝纲 丁未,三年,春正月晦,日食。纲 冬十一月,故南昌尉梅福上书,不报。目 福数因县道上变事,辄报罢。至是复上书曰:&ldquo;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此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循高

  • 二十二年·佚名

    (丁卯)二十二年大明嘉靖四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丁巳朔,日暈,兩珥,暈上有背。1月3日○己未,傳曰:「近日成守琛之贈爵,予知其歿,故特命之,而徐敬德事,則未之覺矣。〈敬德,松都人,中司馬試。嘗結茅於五冠山之花潭。身居窮約,學究淵源,造

  • 四书集编原序·真德秀

    朱子四书郡庠旧所刋也自壬子水荡之后遂为阙里一大欠事近得西山所编中庸大学本之朱子集注附以诸儒问辩闲又断之以已意会粹详采择精诚后学所愿见者已锓之梓为衍其传惟论孟二书阙焉扣之庭闻则云已经防校但未编集是论孟固

  • 第十一章 1·辜鸿铭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辜讲孔子说:“有人认为,上一代的人在艺术造诣和精修方面显得比较粗糙;而当代的人在这些事情上显得比较优雅。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我比较偏向于上一代人的风

  • 卷二·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二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问桐乡钱丙有极辨诸经为伪者谓周礼伪书也即井邑车乘一条可知矣其言一夫五亩之宅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古者都城不过百雉千室之邑民居二千五百亩并官府仓库庠塾不下三千余亩虽千

  • 卷四十三·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四十三    宋 卫湜 撰中央土其日戊巳郑氏曰火休而盛德在土也戊之言茂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时之闲从黄道月为之佐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为日名焉孔氏曰夫四时五行同是天

  • 卷十九·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十九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宣公二经【辛酉】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无传】公至自齐【无传】○夏仲孙蔑如京师○齐侯伐莱【无传】○秋取根牟【杜根牟东夷国也今琅邢阳都县东有牟乡林取言公

  • 卷第六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有情纳息第三之六问已离无所有处染信胜解转根作见至时。既舍三无色无漏对治道于三地断为亦舍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舍彼

  • 西湖游览志·田汝成

    记胜著作。明田汝成撰。二十四卷。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升广西右参政,终福建提学副使。田氏博学工古文,归田后,盘桓湖山,穷游浙西诸胜,感于前志记载西湖简略,遂于嘉靖间成此书

  • 凤山县采访册·卢德嘉

    一名《凤山采访册》。地理杂志。清卢德嘉纂辑。十部,首一卷。为纂修《台湾通志》,于光绪二十年(1394)成是编,约三十三万字。卷首有案由、旧志原委,详叙此册纂辑过程。正文分地舆、 规制、职官、科目、列传、列女、艺文七

  • 啸亭杂录·昭梿

    史料笔记。正录十卷,续录五卷,共十五卷。昭梿,号汲修主人,清宗室皇族,礼亲王。性嗜学而善待下,遇名儒宿学辄爱敬之,贤士乐从其游。所作诗文甚多,然多散逸。是编记作者平日随手所得,亦听其散漫而不惜。后醇邸得此稿,增删厘正而

  • 读书丛说·许谦

    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四方之士以不及其门为耻。无意功名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