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一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序品第一

南無諸佛。

[二]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爲一切衆生 往至疲倦處

正爲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由法難知故 [三]從生生世間 稽首頭頂禮 甚深微妙法

破裂壞消盡 無明煩惱網.

若戒定智慧 解脫具足行 勤修功德者 衆僧良福田

我今一心歸 頭面稽首禮.

歸命三寶竟 [四]至演毗尼義 令正法久住 利益饒衆生.

以此功德願 消除諸惡患 若樂持戒者 持戒離衆[五]苦。

注:

[一]原刻作毗婆沙律.今依開元錄卷六及麗刻改.後卷俱同.

[二]勘巴本此頌歸佛.意云歸依百億劫修苦行爲世間往難處之大慈悲者.

[三]勘巴本此句意云世間衆生從此流轉生死.

[四]巴本缺此三句.連下文爲一頌.

[五]勘巴本次有十二頌說註釋源流.略謂依據舊典如應解文云云.次又有一段.略謂爲釋律故當舉本母頌曰.說由何人何時故.由何人持及傳來.又於何所得安住.由此此語以爲式.次下本文卽分釋此本母各句.今譯脫略.

********************

[一]說曰.律本初說爾時佛在毗蘭若.優波離爲說之首.時集五百大比丘衆。何以故.如來

初成道於鹿野苑轉四諦法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於拘尸那末羅

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餘涅槃。七日後.迦葉[二]從葉波國來與五百

比丘僧往拘尸那國問訊世尊.路逢一道士.迦葉問曰.見我師不。道士答曰.汝師瞿曇

沙門命過已經七日.瞿曇涅槃諸人天供養.我從彼得此天曼陀羅華。迦葉與大比丘

聞佛已涅槃宛轉啼哭悶絕擗地.時有比丘名須跋陀羅摩訶羅言.止止何足啼哭.大

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時迦葉默

然而憶此語便自思惟.[三]惡法未興宜集法藏.若正法住世利益衆生。迦葉復念.佛在世

時語阿難我涅槃後所說法戒卽汝大師.是故我今當[四]演此法。迦葉惟念如來在世時

以袈裟納衣施我.又念往昔佛語比丘我入第一禪定迦葉亦入定.如來如是讚歎我

聖利滿足與佛無異.此是如來威德加我.譬知大王脫身上鎧施與其子使護其種姓.

如來當知我滅度後迦葉當護正法是故如來施衣與我。迦葉卽集比丘僧語諸比丘.

注:

[一]勘巴本無說曰二字.次下文云.茲言說由何人等.卽就律初句爾時佛在等釋.此非佛語.乃由尊者大迦葉於第一集時所說.廣如五百結集犍度中明云云.今譯文略.

[二]巴本此段文略.但云迦葉憶念須跋之語云云.

[三]巴本此句云若惡黨興正法則滅.

[四]勘巴本此字意云合誦.

********************

我於一時[一]聞須跋陀羅摩訶羅言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

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諸長老我等輩宜出法藏及毗尼[二]藏。諸比丘白大德迦葉大

德當選擇諸比丘。大德迦葉[三]佛法九關一切悉通一切學人須陀洹斯陀含愛盡比丘

非一百亦非一千.通知三藏者得至四辯有大神力得三達智佛所讚歎又愛盡比丘

五百少一。是大德摩訶迦葉所以選擇五百而少一者爲長老阿難故.若無阿難無人

出法。阿難所以不得入者正在學[四]地.大德迦葉爲欲斷諸誹謗故不取阿[五]難。諸比丘言.

阿難雖在學地而親從佛前受修多羅祇夜.於法有恩復是耆老.釋迦種族如來親叔

之子.又無偏黨三毒.大德迦葉應取阿難足五百數.此是衆聖意也。諸大德比丘作是

思惟.在何處集法藏.惟王舍城衆事具足.我等宜往王舍城中安居三月出毗尼藏.莫

令餘比丘在此安居.所以者何.恐餘比丘不順從故是以遣出。於是大德迦葉白二羯

磨.於[六]僧耆品中廣明。於是從如來涅槃後七日大會.復七日中供養舍利. [七]過半月已餘

夏一月半在.迦葉已知安居已近.迦葉語諸長老我等去時已至往王舍城。大德迦葉

注:

[一]巴本此段云.從波婆往拘尸那途中與五百比丘俱等.廣如須跋陀羅犍度中說.卽上文迦葉路逢道士一段.

[二]巴本次有句云非法非律盛則法律衰等.

[三]勘巴本此二句意云.除持九分教者一切學人等若百若千而外.得通三藏等者四百九十九人.

[四]巴本此下出次親從佛受修多羅等三句.

[五]巴本次有文釋所以云.恐諸比丘謂其偏愛.捨多無學獨取阿難.

[六]勘巴本意云結集犍度.

[七]勘巴本此二句意云.過夏季所餘月半則近雨季.當安居也.

********************

將二百五十比丘逐一路去.大德阿[少/兔]樓馱將二百五十比丘復逐一路去。賢者阿難

取如來袈裟比丘僧圍繞[一]往舍衛國至如來故住處.舍衛城人見阿難已懊惱悲泣.問

阿難言如來今在何所而獨來耶.諸人號哭猶如如來初涅槃時.賢者阿難以無常法

教化諸人。旣教化已入祇樹園.卽開佛房取佛牀座出外拂拭.入房掃灑.掃灑已取房

中故供養華出外棄之.還取牀座復安如本.賢者阿難種種供養如佛在時無異。於是

阿難從佛涅槃後坐倚旣久四大沉重欲自療治.一日已至三日中服乳取利而於寺

坐.時有修婆那婆羅門來請阿難.阿難答曰.今日服藥不得應命.明日當赴。至日將[二]

長老比丘到修婆那家.修婆那卽問修多羅義.是故[三]阿含第十品中名修婆那修多羅

經。於是阿難於祇樹園中種種修護已.欲入安居向王舍城。大德迦葉與阿[少/兔]樓馱一

切比丘衆至王舍城.爾時見十八大寺一時頹毀.如來滅後諸比丘[四]衣笐諸物縱橫棄

散而去.是故[五]狼藉。五百大德比丘順佛教故[六]修護房舍.若不修護外道當作此言瞿曇

沙門在世時修治房舍旣涅槃後棄捨而去.爲息此譏嫌故宜應[七]料理。迦葉言.佛在世

注:

[一]巴本此語云欲赴舍衞轉趣王舍.

[二]巴本云大德袛陀迦.cetake.

[三]巴本云長部第十經.勘華譯長阿含缺此文.

[四]巴本云各自取衣鉢等離寺而去.

[五]原刻作[艹/狼].今依麗刻改.

[六]巴本云第一月修房舍.與下文合.

[七]原刻作撩.今依麗刻改.後同.

********************

時讚歎安居先事修護房舍。[一]作計校已往至阿闍世王所告求所須.王見比丘頭面禮

足卽問大德何所須求.迦葉答曰.十八大寺頹毀敗壞.今欲修護.王自知之。王答善哉.

卽給作人。夏初一月日迦葉等修治.修治寺中已復往王所而白王曰.所修護寺今悉

畢竟.我等今者便演出法藏及毗尼藏。王答大善.所願成就。王復言曰.我今當轉王[二]

法輪.諸大德當演無上法輪.王白衆僧我今正聽諸大德使令。衆僧答曰.先立講堂。王

問何處起載.答曰可於[三]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造.此中閑靜.王答甚善。於是阿

闍世王威力猶如第二忉利天毗舍伎巧. [四]須臾之頃卽立成辦.棟梁椽柱障壁階道皆

悉刻鏤種種異妙.於講堂上以珍玩妙寶而莊嚴之.懸衆雜華繽紛羅列.地下亦復如

是種種殊妙.猶如梵天宮殿無異.氍毹茵蓐薦席五百敷置牀上悉北向坐.又高座以

衆寶莊飾.選高座中置精妙者擬以說法高座[五]東向。衆僧語阿難曰.明日集衆出毗尼

藏.汝猶須陀洹道云何得入.汝勿懈怠。於是阿難自思惟明日衆聖集法我云何以初

學地入中.阿難從初夜觀身已過中夜未有所[六]得.阿難思惟世尊往昔有如是言汝已

注:

[一]巴本此句云翌日諸比丘往詣王所.次下皆係王與諸比丘問答.

[二]勘巴本此語意謂威令輪.

[三]巴本云吠波羅 vebha^ra 山邊七葉窟前.

[四]巴本缺此句.但云敕造講堂云云.

[五]巴本缺東向語.次有句云.立象牙扇已.王告衆僧我事已訖.次下又云.諸比丘衆共議阿難習氣未盡.語爲阿難所聞云云.

[六]巴本次出入房欲臥便得羅漢一段.

********************

修功德若入禪定速得羅漢.佛言無虛.當由我心精勤太過.今當籌量取其中道。於是

阿難從經行處下至洗脚處.洗脚已入房卻坐牀上.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脚已離地

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若有人問於佛法中離行住坐臥而得道者阿難是也。

於是大德迦葉至[一]中月二日〈六月十七日〉中食已竟.料理衣鉢集入法堂.賢者阿難欲現

證所得令大衆知不隨衆僧入。衆僧入已次第而坐.留阿難坐處下[二]座.衆僧從上和南

次及空處.而問留此處擬誰.答曰擬阿難.又問阿難今在何處。阿難知衆心故.現神足

故於此處沒當坐處踊出現[三]身.於是衆僧坐竟。大德迦葉語諸長老爲初說法藏毗尼

藏耶.諸比丘答曰.大德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毗尼

藏。誰爲法師.長老優波離。衆有問曰阿難不得爲法師耶.答曰不得爲法師.何以故.佛

在世時常所讚歎我聲聞弟子中持律第一優波離也。[四]衆曰.今正應問優波離出毗尼

藏。於是摩訶迦葉作白羯磨問優波離.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優波離毗尼

法中.白如是。優波離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毗尼法.

注:

[一]巴本云翌日.

[二]原刻作坐.今依麗刻改.

[三]巴本次有句云或說飛空入座.

[四]巴本缺此二句.但云於是迦葉優波離爲問答故而出於衆.

********************

白如是。如是優波離白羯磨已整身衣服向大德比丘頭面作禮.作禮已上高座而坐.

取象牙裝扇。迦葉還坐已問優波離長老.第一波羅夷何處說因誰起耶。答曰.毗舍離

結.因迦蘭陀子須提那起。問曰. [一]犯何罪也。答曰.犯不淨罪。迦葉問優波離罪因.緣.人身.

結戒.隨結戒.有罪亦問.無罪亦問。如第一波羅夷.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因緣本起大迦

葉悉問.優波離隨問盡答.是故名[二]四波羅夷品。復次問僧伽婆尸沙.復次問二不定.次

問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九十二波夜提.次問四波羅提提舍尼.次問七十五衆學.

次問七滅諍法.如是[三]大波羅提木叉作已。次問比丘尼八波羅夷名波羅夷品.復次問

十七僧伽婆尸沙.次問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六十六波夜提.次問八波羅提提舍

尼.次問七十五衆學.次問七滅諍法.如是已作比丘尼波羅提木叉竟。次問蹇陀.〈漢言

雜事〉次問波利婆羅.〈漢言三擯四羯磨也〉如是律藏作已。大德迦葉一切問優波離.優波

離答已.[四]是故名爲五百羅漢集律藏竟。於是長老優波離放扇從高座下向諸大德比

丘作禮.作禮已還復本座。摩訶迦葉言毗尼集竟.問法藏誰爲法師應出法藏.諸比丘

注:

[一]巴本此問依如何事 vatthu.次答依不淨法.

[二]巴本但云波羅夷品.次云定僧殘爲十三學處.又定二學處爲不定云云.

[三]巴本此句云如是大毗崩伽(分别)結集已.

[四]巴本此句云於是五百羅漢共爲結集而齊合誦.

********************

言長老阿難。於是大德迦葉作白羯磨.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長老阿難法

藏.白如是。阿難復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法藏.白如

是。於是阿難從座起偏袒右肩禮大德僧己卽登高座.登高座已手捉象牙裝扇。大德

迦葉問阿難法藏中梵網經何處說耶.阿難答曰王舍城那蘭馱二國中間[一]王菴羅絺

屋中說。因誰而起.[二]因修悲夜波利婆闍迦婆羅門揵多因二人[三]起。大德迦葉問阿難梵

網經因緣本起.次問沙門果經何處說耶.阿難答曰於王舍城耆婆林中說。爲誰說耶.

[四]阿闍世王梵棄子等。如是沙門果經因緣本起.以是方便問五部經。何謂爲五部。答

曰.長[五]阿含經.中阿含經.[六]僧述多經.鴦崛多羅經.屈陀迦經。問曰.何謂屈陀迦經。答曰.除

四阿含餘者一切佛法悉名屈陀迦經。四阿含中一切雜經阿難所出.惟除律藏。

[七]佛語一味.分别有二用.初中後說其味有三.三藏亦復如是.戒定慧藏.若是部黨五

部經也.若一二分别有九部經.如是聚集有八萬法藏。問曰.何以名爲一味。世尊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時於一中間四十五年爲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

注:

[一]巴本云菴婆羅林.

[二]巴本此句云因波利婆闍迦(遊行者)修悲夜及其弟子梵摩達.

[三]巴本次問依何事.答依稱讚非稱讚事.

[四]巴本此語云韋提希子阿闍世.

[五]巴本云尼柯耶 nika^ya. 意云部黨聚集.與下釋合.今順舊稱曰阿含也.次下俱同.

[六]勘巴本次三意云雜部.增一部.小部.

[七]勘巴本此段意云.以味言則一.以法律言則二.以初中後言藏則爲三.以部言則五.以分言則九.以法蘊言則四萬八千.以下廣釋.

********************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是爲一味.若一解脫性復爲一味。何謂爲二。

[二]法藏.毗尼藏。何以初中後說。佛初中後說是謂爲三。而說[三]偈言.流轉非一生走去無

厭患正覓屋住處更生生辛苦.今已見汝屋不復更作屋一切脊肋骨碎折不復生

心已離煩惱愛盡至涅槃.[四]復有法師解優陀那偈.此是如來初說.月生三日中得一

切智慧踊躍觀看因緣說是偈言.時法生成就。蹇陀迦中說.如來臨涅槃時敕諸比

丘汝於我法中慎莫懈怠.此是最後說。於兩中間是名中說。問曰.何謂三藏。答曰.毗

尼藏.修多羅藏.阿毗曇藏.是名三藏。問曰.何謂毗尼藏。[五]二波羅提木叉.二十三蹇陀.

波利婆羅.是名毗尼藏。問曰.何謂修多羅藏。答曰.梵網經爲初[六]三十四修多羅悉入

長阿含. 初[七]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含.烏伽多羅[八]阿婆陀那爲

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羅悉入僧述多.折多波利耶陀那修多羅爲初九千五百

五十七修多羅悉入鴦崛多羅.法句.[九]喻.嫗陀那.伊諦佛多伽.[一○]尼波多.[一一]毗摩那.卑多.涕

注:

[一]巴本此句連下云.教誡說示總爲一解脫味.故云一味.

[二]巴本此句云.律爲律藏.餘佛語爲法藏.

[三]此下引頌勘係法句經老品中二頌.意云.勤苦求覓建屋者.今已見此建者云云.非徒言屋也.

[四]勘巴本此二句互倒.意云.上二頌爲佛初說.又一家解優陀那中偈一句爲初說也.

[五] 巴本此句云.於是總合第一集時所集未集二毗崩伽.二十二犍度.十六波利婆羅是爲毗尼藏.

[六]原刻作四.今依巴本及北宋刻改.後同.[七]勘巴本牟羅意卽是根.今譯重舉.

[八]巴本此語云修多羅.

[九]巴本此語在波致參毗陀下出.

[一○]巴本云修多 sutta 尼波多.

[一一]巴本次三語云.毗摩那婆都 vatthu.卑多婆都.涕羅伽陀ga^tha.

********************

羅.涕利伽陀.本生.尼涕[一]婆.波致參毗陀.佛種姓經.若用藏者.破作十[二]四分悉入屈陀

迦.此是名修多羅藏。問曰.何謂阿毗曇藏。答曰.法僧伽.毗崩伽.陀兜迦他. [三]耶摩迦.鉢

叉.逼伽羅坋那坻.迦他跋偷.此是阿毗曇藏。問曰.何謂毗尼義耶。說偈答曰.

[四]將好非一種 調伏身口業. 知毗尼義者 說是毗尼義。

問曰.何謂種種。五篇波羅提木叉.波羅夷爲初五篇七聚罪.是謂爲種種。[五]戒母將成

堅行寬方便隨結.從身口不善作.此是[六]將身口業.是故名毗尼[七]耶。問曰.何謂修多羅。

以偈答曰.

種種義開發. 善語.如秀出. [八]經緯.與涌泉. 繩墨.線貫穿.

是謂修多羅 甚深微妙義。

問曰.何謂發義。答曰.[九]自發義.能發他義。問曰.何謂善語。答曰.先觀人心然後善語。問

曰.何謂秀出。答曰.譬如禾稻秀出結實。問曰.何謂經緯。答曰.以線織成。問曰.何謂涌

泉。答曰.如泉取者衆多而無窮盡。問曰.何謂繩墨。答曰.如直繩能去曲木。問曰.何謂

注:

[一]勘巴本應作娑.

[二]勘巴本應作五.

[三]巴本次二語在迦他跋偷下出.

[四]勘巴本此語意云方便.

[五]勘巴本此句意云由寬嚴方便而結戒.

[六]巴本此字作調伏.

[七]巴本次下重述前頌.又缺下問句.

[八]巴本此句頌云流出與善護.次下長行釋云.流出者如牛流乳.善護者謂能善護衆人.均與今異.

[九]勘巴本此句意云開發其言之本義及餘義.

********************

爲線。答曰.譬如散華以線貫穿風吹不散.修多羅者亦復如[一]是.貫諸法相亦不分散。

問曰.何謂阿毗曇。以偈答曰.

有人意.識法. 讚歎.斷截說. 長法是故說. 是爲阿毗曇。

此是阿毗偈也.意識讚歎斷截長此入阿毗義也。問曰.何謂爲意。答曰.修多羅句云

有人言[二]極劇意云何.是阿毗意義也。何謂爲識。答曰.修多羅句盡夜[三]阿毗.此是阿毗

識義也。何謂讚歎。答曰.[四]王阿毗王.此是阿毗讚歎義也。何謂斷截。答曰.[五]足力阿毗.此

是阿毗斷截義也。何謂爲長。答曰.阿毗[六]于多.〈漢言長也〉此是阿毗長義也。又曰.生色界

慈心徧觀一方[七]毗阿羅〈漢言意義〉識者色聲乃至觸是識義也.讚歎者學法無學法世

間無上法此是讚歎義也.斷截者[八]觸法成學是斷截義也.長者大法不可度量阿耨

多羅法是長義也.此義應當知之。[九]又曰.曇者法也。何謂爲藏。以偈答曰.

知藏藏義味 從義學器者 我今合一說 藏義汝自知。

注:

[一]巴本次下重述上頌.卽曰復次頌云云.缺貫法相三句.

[二]勘巴本此語具云謂諸苦受猛而現至 abhikka-manti.意義乃備.今有脫文.

[三]勘巴本此句具云阿毗羅訖多 abhilakkhita.意謂現了.與識義合.今有脫文.

[四]巴本此句云王中之王是爲人主.

[五]巴本此句云於阿毗曇阿毗毗尼有調伏力.

[六]巴本具云干多 kamta 色.謂美色也.

[七]勘巴本毗阿羅是住義.次註意義應作本文.

[八]勘巴本此語云若觸若受是斷截義.意乃可解.

[九]巴本缺下三句.但云今語猶缺.意謂未解藏字也.次下卽舉頌文.

********************

此是藏義也。問曰.何謂爲藏。答曰.藏者學. [一]此是法藏也。又修多羅句云如人執攬與

鋘鈇而來.此是器義也。[二]今已總說三藏.應當知是二義也。已略說毗尼藏.智藏亦言

義器.修多羅亦如是。又曰阿毗曇者則是藏也.如是已知。[三]復於三藏中種種因緣指

示.佛法.語言分别.隨所縛著.學除甚深相.學破合離者.次第文句至義自出。[四]今次第

現此三藏。阿毗說曰阿毗者.意義.識義.讚歎義.斷截義.出過廣義.大義.無上義。何謂

爲意.憶持也.識者分别也.讚歎者常爲聖人之所讚歎也.斷截者分别偈也.出過者

過於餘法也.廣者於諸法中最爲廣也.大者諸法之最大也.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

曇者舉義.承義.護義。何謂爲舉.舉者舉置衆生於善道也.承者承受衆生不令入三

惡道也.護者擁護衆生令得種種快樂也。藏者器也.何謂爲器。器者能聚集衆義也。

問曰.藏與阿毗曇爲同爲異。答曰.同。又問曰.若同者但云阿毗曇自足.何須復言藏

也。答曰.聖人說法欲使文句具足故更安藏字也.如是三藏義亦爾。[五]又爲指示故爲

教授故爲分别故.爲繫故爲捨故爲甚深相故.爲離合故若比丘隨所至處.顯現如

注:

[一]巴本此句舉例云如言勿執持藏等.

[二]勘巴本此二句是頌文.意云解藏義者應以學器二義與毗奈耶等相合而知三藏.

[三]勘巴本此段卽下頌文重出.

[四]巴本缺此下至三藏義亦爾一段.

[五]勘巴本次四句是一頌.意云.指示教授分別三者隨律等三藏各有其義.又當明說修行捨離之甚深義.又暗誦者隨所招成壞.比丘當顯了此一切義.

********************

是一切諸義。此是三藏如是次第.[一]威德.顯現.正義.隨罪過.隨比類.隨教法.隨覆見纏.

名色差[二]别。若人依毗尼爲行則得入定.得定便具三達智.此是戒爲行本。[三]因三昧故

便具六通。若人修學阿毗曇能生實智慧.實慧旣生便具四辯。[四]若人隨順律語得世

間樂.何謂爲世間樂.淨戒之人人天讚善.常受世間四事供養.此世間樂除欲樂如

修多羅說。[五]佛所說我已知之.不宜在家.出家學道而得道果.得道果者戒定慧力也。

[六]隨逐惡者皆由無智.無智故佛教妄解.妄解故誹謗如來作諸惡業自破其身.從此

因緣廣生邪見。於阿毗曇僻學者捉心過急.則心發逸所不應思.如修多羅告諸比

丘有四法不應思而思心則發狂。〈[七]法師曰.〉如是次第破戒邪見亂心善不善說已.而

說偈言.

[八]具足不具足 隨行而得之 比丘樂學者 當愛重此法。

如是藏義知.一切佛語應當知。[九]何謂爲阿含。〈法師曰.〉有五阿含.何謂爲五.一者長阿

注:

[一]勘巴本此下凡有九義.分配指示等三以釋三藏.隨教法下有威儀非威儀一語.今文脫略.

[二]巴本次有一段釋云.威德指示謂律.以有力世尊威德充滿而說示故.顯現指示謂經.以巧便世尊備顯現力而說示故云云.次以三學解三藏.又解頌二三句義.今文皆缺.

[三]勘巴本此上應有句云若依經行者.今譯脫略.

[四]巴本此段文義相反.謂不修律則不得樂也.

[五]巴本缺此段.

[六]勘巴本此段意云誤持經者於佛說不解.今譯訛略.

[七]勘巴本前後文義相屬.無此三字.今譯家加註也.次下云法師曰法師言.皆同.

[八]勘巴本此係重述前頌爲離合故若比丘隨所至處二句.今譯改文.

[九]巴本此句連下問云.依部類分五種者.此復云何.

********************

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者鴦崛多羅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問曰.何謂

爲長阿含。三品中梵網經爲初.三十四修多羅悉入三品中.是名長阿[一]含。〈[二]法師〉問.云

何名之爲長。[三]聚衆法最多故名爲長。又問曰.云何謂爲阿含。答曰.容受聚集義名阿

含.如修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衆生聚集

處也。以是義故中阿含亦應知.不長不短故名爲中.於十五品根學修多羅爲初.一

百五十二修多羅是名中阿[四]含。

七月日出法竟.大德迦葉修理成就十力法已.於是大地如人歡喜歎言善哉善哉.乃

徹黃泉六種震動.又種種奇異妙相出現.此是五百大衆羅漢初集名也。而說偈言.

世間中.[五]五百 羅漢出是法 故名五百出 [六]諸賢咸共知。

是時大衆說.大德迦葉問優波離波羅夷何處結耶.亦問犯處亦問因緣亦問人身.此

問大德自知答曰時因人結戒.是故[七]結戒一切次第我今當說.爾時佛在毗蘭若處。[八]

注:

[一]巴本次有重頌二句.[二]勘巴本缺此二字.文義更洽.今譯家加註也.

[三]勘巴本此句意云聚集長經故名爲長.

[四]巴本此下以次解雜增一小三阿含九分教及八萬四千法蘊等.文義乃盡.今譯脫略.

[五]勘巴本次下乃是偈文.

[六]巴本此下爲後半頌云.諸大德所集故稱大德出.

[七]勘巴本此二句意云.一切所應說者皆優波離所說.爾時佛住云云一切應知.

[八]勘巴本此段總結云.如是此爲優波離所說.又此於第一結集時說應知.已釋說由何人何時句義訖.今譯改文.

********************

曰何時說耶.答集五百大衆說.如是種種義出已。[一]問曰.何以優波離說。答曰.爲大迦葉

[二]問。是戒本已現今誰持者.持者何處住.我當說根本今說章句義。[三]爾時佛住毗蘭若此

根本律藏初如是說長老優波離佛前持.佛未涅槃時六通羅漢無數千萬從優波離

受.世尊涅槃後大德迦葉爲初諸大悲衆集。[四]閻浮利地中誰能持。優波離爲初諸律師

次第持.乃至第三大衆諸大德持。今次第說師名字. [五]優波離.大象拘.蘇那拘.悉伽符.目

揵連子帝須.五人得勝煩惱.次第閻浮利地中持律亦不斷.乃至第三。一切諸律師皆

從優波離出. [六]此是連續優波離.何以故.優波離從金口所聞.聚於心中開施與人.人知

已有學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大象拘是優波離弟子.從

優波離口悉聞.自解至深極理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蘇那拘此是大象

拘弟子.蘇那拘從師口受取律已讚誦.性自知律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

悉伽符是蘇那拘弟子.從師口受律已.於一千阿羅漢中最勝.性自知律學人初受學

不可計數.愛盡比丘非百千不可度量。爾時閻浮利地無數比丘集.目揵連子帝須神

注:

[一]勘巴本此上應有句云今問何故說者.蓋牒本母頌何故句生起下釋也.今譯脫略.

[二]勘巴本次有句云應知以因緣爲初一切皆當詳說.次卽結云.如是本母中說由何人等句義已明.今當說由何人持等.今譯脫文.

[三]勘巴本此句意云.以爾時佛住毗蘭若爲初句之律藏.由優波離佛前受持.

[四]勘巴本此上應有句云爲由何人相傳來耶.此亦牒本母頌句生起下文也.今譯脫略.

[五]勘巴本次下至乃至第三皆係頌文.

[六]巴本此句連下讀云.律相續等是優波離從佛親聞建立於多比丘心中云云.

********************

力.[一]第三大衆欲現。如是毗尼藏閻浮利地中諸法師次第.乃至第三大衆持應當知。[二]

曰.何謂爲第三大衆。答曰.此是次第時已出竟.光明妙法用智慧故.而說是讚曰.

壽命住世間 五百智慧明 五百中大德 迦葉最爲初

譬如燈油盡 涅槃無著處。

[三]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於是衆聖日夜中次第而去.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毗舍離跋闍子

比丘毗舍離中十非法起。何謂爲十.[四]一者鹽淨.二者二指淨.三者聚落間淨.四者住處

淨.五者隨意淨.[五]六者久住淨.七者生和合淨.八者水淨.九者不益縷尼師壇淨.十者金

銀淨.此是十非法.於毗舍離現此十非法。諸跋闍子修修那伽子名[六]阿須.阿須爾時作

王.黨跋闍子等。爾時長老[七]耶須拘迦是迦乾陀子.於跋闍中彷徉而行.毗舍離跋闍子

比丘毗舍離中現十非法聞已.我不應隱住壞十力法.若爲方便滅此惡法.卽往至毗

舍離.到已爾時長老耶須拘迦乾陀子於毗舍離大林鳩咤伽羅沙羅中住。爾時跋闍

子比丘說戒時取水滿鉢置比丘僧中.爾時毗舍離諸優婆塞來詣.跋闍子比丘作如

注:

[一]勘巴本此句意云依第三結集而可了知.

[二]巴本缺此問答但云爲了第三結集應知此次第.蓋下文從第二集次弟說也.

[三]勘巴本缺此題目.文義更洽.應是譯家加註於此.

[四]勘巴本此語意云聽許用鹽.次下各語言淨.意同.

[五]勘巴本次四語意云.許所久習.許不凝乳.許未酵酒.許無邊尼師壇.

[六]巴本云迦羅阿育 Kalasoka.

[七]巴本云耶舍Yasa是婆羅門子.

********************

是言語.諸優婆塞應與衆僧錢.隨意與半錢若一錢.使衆僧得衣服.一切應說.此是集

毗尼義。七百比丘不減不長.是名七百比丘集毗尼義。於集衆中[一]二萬比丘集.長老[二]

斯那比丘發起此事。於跋闍子比丘衆中長老離波多問薩婆迦.薩婆迦比丘答.律藏

中斷十非法及消滅諍法。[三]大德我等輩今應出法及毗尼.擇取通三藏者至三達智比

丘.擇取已於毗舍離婆利迦園中衆已聚集.如迦葉初集法藏無異.一切佛法中垢洒

除已依藏更問.依阿含問.依[四]枝葉問.依諸法聚問.一切法及毗尼藏盡出.此是大衆於

八月日得集竟。說偈讚曰.

世間中.[五]七百 是爲七百名 依如前所說 汝等自當知。

[六]是時薩婆迦眉.蘇寐.離婆多.屈闍須毗多.耶須.娑那參復多.此是大德阿難弟[七]子.[八]修摩

[少/兔]婆.娑婆伽眉.此二人是阿[少/兔]留馱弟子已曾見佛。而說偈言.

第二好集衆 大法一切出 [九]已至重法處 應作已作竟

愛盡比丘者 是名第二集。

注:

[一]巴本云百二十萬人.

[二]巴本云耶舍.卽前文所譯耶須拘迦也.

[三]勘巴本此句意云時諸大德更相謂言應事結集.

[四]勘巴本意云分.卽九分教也.

[五]勘巴本次下乃是偈文.

[六]勘巴本次仍是偈.

[七]巴本次有句云已曾見佛.

[八]巴本云修摩那.次云薩婆迦眉.

[九]巴本此句云皆已棄重擔.

********************

[一]阿育王品第三集法藏〉[二]諸大德自作念言當來世我等師法如是濁垢起有無耶.大德卽見

當來世非法垢起.從此以後百歲又十八年中波咤利弗國[三]阿育王已生世.生已一切

閻浮利地靡不降伏.於佛法中甚篤信極大供養.於是諸外道梵志見阿育王如此信

佛法.外道梵志貪供養故入佛法中而作沙門.猶事外道如舊.以外道法教化諸人.如

是佛法極大濁垢濁垢欲成。於是諸大德作是念我等輩及當來世見垢不.各自觀壽

命不及。復作是念誰爲當來宣傳.諸大德觀一切人民及欲界中都無一人.復觀諸梵

天有一天人短壽[四]曾觀法相。諸大德作如是念.我等當往請此梵天人下生世間於目

揵連婆羅門家中受胎.然後我等教化令[五]其出家.得出家已一切佛法通達無礙三達

智已.破壞外道判諸諍法整持佛法。於是諸大德往至梵天.梵天人名帝須.諸大德至

語帝須.從此百年後十八年中如來法極大垢起.我等觀一切世間及欲界不見一人

能護佛法.乃至梵天見汝一人.善哉善人若汝生世間以十力法汝當整持。諸大德作

是言已大梵帝須聞諸大德佛法中垢起我當洗除.聞已歡喜踊躍答曰善哉.對已與

注:

[一]勘巴本缺此題目.文義更洽.今譯家加註也.

[二]巴本此句云第二集後諸大德卽徧觀察云云.

[三]巴本云達磨阿育Dhammasoka.

[四]巴本此語云曾積善行應更上生.

[五]原刻作具.今依麗刻改.

********************

諸大德立誓.於梵天應作已罷從梵天下。爾時有大德[一]和伽婆旃陀跋闍二人.於衆少

年通持三藏得三達智愛盡阿羅漢.是二人不及滅諍。諸大德語二長老.汝二人不及

滅諍.衆僧今依事罰汝.當來有梵天人名帝須當託生目揵連婆羅門家.汝二人可一

人往迎取度出家.一人教學佛法。於是諸大德阿羅漢隨壽長短各入涅槃.而說偈言.

[二]第二七百衆 和合滅非法 當來法因緣 已作令久住.

愛盡得自在 善通三達智 神通得自在 猶不免無常.

[三]我今記名字 傳流於將來 如是生無常 已知生難得

若欲得常住 當勤加精進。

[四]此第二僧說。摩訶梵魔帝須從梵天下託生目揵連婆羅門家.於是和伽婆觀見帝須

已入婆羅門家受胎.知受胎已和伽婆日日往其家乞食乃至七年.[五]何以故.爲度因緣

故。於是七年乞[六]飯不得乞水亦不得.過七年已復往乞食.其家人應曰.[七]食已竟.大德更

往餘家。和伽婆念言今得語已還.於[八]是婆羅門從餘處還.於路見和伽婆.咄出家人從

注:

[一]勘巴本應作私字 si.今疑寫錯.次下俱同.

[二]巴本上有半偈云.諸大德有大神通.如火照世入涅槃.

[三]巴本缺此半偈.

[四]勘巴本此句意云如是分别解釋第二集訖.

[五]巴本缺此二句.

[六]原刻作餅.今依巴本及麗刻改.

[七]巴本缺此語.與下文合.

[八]此字依麗刻加.

********************

我家來[一]耶.有所得不。答曰.得。婆羅門還至家中而問家人.比丘乞食有與不耶。家人答

曰.都不與之。婆羅門言.比丘妄語.若明日來者我當詰問。明日門外坐.大德和伽婆明

日來.婆羅門問曰.大德昨言乞有所得.定無所得何以妄語.比丘法得妄語不。大德和

伽婆答曰.我往汝家七年都無所得.昨始得家人語我更往餘家.是故言得。婆羅門自

思念言.此比丘正得語而言有所得.善哉是知足人也.若得飲食者便應大歡喜。婆羅

門卽迴己飲食分施與和伽婆而作是言.從今以去日日於此取食.於是和伽婆日日

恆往取食。婆羅門見和伽婆威儀具足發大歡喜心.歡喜心已復更請曰.大德自今以

後莫餘乞.長來此食.和伽婆默然受請.日日食已漸示佛法示已而去。爾時婆羅門子

年始十六.已學婆羅門法三圍陀書。婆羅門子初從梵天下猶好淨潔.牀席[二]遷提悉不

與人雜.若欲往師所.以牀席遷提以帛潔裹懸置屋間而去。去後大德和伽婆至.而作

是念時今至矣.來往多年此婆羅門子都不共語.以何方便而化度之。卽以神力令家

中牀坐隱蔽不見.唯見婆羅門子所舉遷提。爾時婆羅門見和伽婆來.徧求坐牀了不

注:

[一]巴本次有答云然我曾去.

[二]勘巴本此語意謂座席.

********************

能得.唯見其子所舉遷提.卽取與和伽婆坐。婆羅門子還見和伽婆坐其遷提.見已心

生忿怒.卽問家人誰提我遷提與沙門坐。大德和伽婆食竟.婆羅門子瞋心已息.大德

和伽婆語婆羅門子.汝何所知。婆羅門子.咄沙門我無所知.誰應知也。婆羅門子問和

伽婆.沙門知圍陀法不。[一]問已此沙門必知。大德和伽婆於三圍陀中通達及[二]乾晝〈漢言

一切物名〉揩書伊底訶寫文字一切分别.婆羅門子於狐疑法不能通達.所以爾者由師

不解.婆羅門子問和伽婆.於難解中問問盡答。和伽婆語婆羅門子.汝問已多.我今次

問汝一事.汝應當答。婆羅門子言.善哉沙門我當分别答耶。和伽婆於[三]雙心中問婆羅

門子.[四]若人心起而不滅若人心滅而不起.若人心滅而滅若人心起而起。於是婆羅門

[五]仰頭向虛空下頭視地不知所以.反諮沙門.咄沙門此是何義.和伽婆答此是佛圍

陀。婆羅門子問諸大德得與我不.答曰得。復問云何可得.答曰汝若出家然後可得。於

是婆羅門子心大歡喜來到父母所而白言.此沙門知佛圍陀我欲就學.用白衣服沙

門不與令我出家然後當得。父母[六]作是念已善哉若汝出家學圍陀竟當速還家.婆羅

注:

[一]勘巴本此係答語.意云但問自知也.

[二]勘巴本次二語意云一類文典及古傳記.

[三]勘巴本此語云心雙對 cittayamaka.疑係耶摩迦論中語也.

[四]勘巴本此句意謂其心起而不滅者云何心滅而不起.次句例知.

[五]巴本云於上下句不能相屬.

[六]勘巴本意謂作是念已卽許其請.

********************

門子心念言我就此沙門學佛圍陀竟者當還。臨欲去時父母教敕。汝能勤學當聽汝

去.答曰無暇教敕。於是婆羅門子往詣和伽婆所.到已和伽婆卽取婆羅門子度爲沙

彌.以三十二禪定法教其思惟.婆羅門子須臾之頃得須陀洹道。和伽婆思念此婆羅

門子已得道跡不樂還家.[一]譬如燋穀不復更生.此沙彌亦復如是。和伽婆復言.若我與

禪定深法其得羅漢者恬靜而住於佛法中不復更學.我令遣其往詣旃陀跋闍所教

學佛法幷宣我意。和伽婆言.善來沙彌汝可往彼大德旃陀跋闍所學佛法耶.汝到彼

已當作是言.大德我師遣來此教學佛[二]法。旃陀跋闍答.善哉沙彌明日當教帝須一切

佛法及義.唯除律藏。教學已竟受具足戒.未滿一歲卽通律藏.於三藏中悉具足知。和

尚阿闍梨以一切佛法付帝須已隨壽命長短入於涅槃.爾時帝須深修禪定卽得阿

羅漢.以佛法教導一切人民。爾時賓頭沙羅王生兒一百.賓頭沙羅王命終.阿育王四

年中殺諸兄弟唯置同母弟[三]一人.過四年已然後阿育王自拜爲王.從此佛涅槃已二

百一十八年。

注:

[一]巴本缺此二句.

[二]勘巴本次有文敘問答.汝師何名.名私伽婆.云何知我.我師知之.次云.帝須受教往詣旃陀處.問答如上.中經七日曾無異詞.乃許授教.今有脫文.

[三]巴本云帝須 Tissa.

********************

後阿育王卽統領閻浮利地.一切諸王無不降伏。王之威神統領虛空及地下各一

由旬.阿耨達池諸鬼神恆日日獻水八擔合十六器以供王用.爾時阿育王已信佛

法.以水八器施比丘僧.二器施通三藏者.二器供王夫人.餘四器自供。又雪山鬼神

日日獻楊枝木名[一]羅多.柔輭香美.王及夫人宮中妓女合一萬六千人.寺中比丘有

六萬衆.常以楊枝恆日日供比丘僧及王夫人宮中妓女悉令備足。復有雪山鬼神

獻藥菓名阿摩勒訶羅勒.此菓色如黃金.香味希有。復有鬼神獻熟菴羅果.復[二]有鬼

神日日獻五種衣服悉黃金色及手巾.又日日獻賢聖蜜漿.又獻塗香及[三]闍提華.海

龍王又獻石眼藥.阿耨達池邊有自然粳米香[四]美鼠剝去皮取完全者鸚鵡日日齎

九千擔獻王.又巧作堂屋中蜜蜂結房作蜜以供[五]王.迦陵頻伽之鳥來至王所作種

種妙音以娛樂王。王有如是神力.又於一日王作金鎖.遣鎖鎖海龍[六]王將來.此海龍

王壽命一劫曾見過去四佛。龍王到已賜坐師子座.以白傘覆上.種種香華供養.阿

育王脫己所著瓔珞瓔珞海龍王身.以一萬六千妓女圍遶供養。阿育王語海龍王

注:

[一]巴本云那伽羅多 na^galata.

[二]巴本此句云從旃陀達池獻五色衣裳及黃手巾.

[三]巴本云無縫適意華絹.

[四]原刻作擣.今依巴本及麗刻改.

[五]巴本次有句云熊爲鍛冶.[六]巴本次云名爲迦羅.

********************

言.我聞如來相好殊妙.我欲見之.汝可現之。於是海龍王受教卽現神力自變己身

爲如來形[一]像.種種功德莊嚴微妙.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譬如蓮華鬱波羅

華開敷莊嚴水上.亦如星宿莊嚴虛空.青黃赤白種種光色去身一尋以自莊嚴.譬

[二]青虹亦如電光圍遶而去.譬如金山衆寶光明而圍遶之.一切衆生視之無厭.諸

梵天龍夜叉揵撻婆等於七日之中瞻仰目不暫捨.阿育王見之歡喜。

自從登位三年唯事外道.至四年中信心佛法.王所以事外道者.時阿育王父賓頭沙

羅王本事外道.日日供施[三]婆羅門六萬人.王與夫人宮內悉事外道.是故相承事之。有

一日阿育王供設諸婆羅門.王於殿上坐見諸婆羅門[四]左右顧視都無法用.王見如此

而作是念.我且更選試.必有法則者我當供養。作是念已向諸臣言.卿等若有事沙門

婆羅門者可請來我宮中.我當供施。諸臣答曰善哉.答已各去。於是諸臣依其所事事

尼揵陀等諸外道各將至王宮.到已而白王言此是我等羅漢。是時阿育王卽敷施牀

座.高下精麤各各不同.王語諸外道隨力所堪各各當坐而坐。諸外道聞王此言仍各

注:

[一]巴本次有句云王於七日中瞻仰不已.

[二]巴本云如金山頂虹.

[三]巴本云婆羅門族灰白分者徧行者等六萬人.

[四]巴本云外儀寂然而諸根不靜威儀不調.

********************

自量而坐.[一]或坐遷提者.或坐木段者。王觀察如此自作念曰此諸外道等定無法用.王

卽知已而作是言.外道如此不足供施.食訖卽命出。又復一日王於殿上在窗牖中見

一沙彌名泥瞿陀從殿前過.行步平正威儀具足。[二]王問此誰沙彌耶.左右答曰泥瞿陀

沙彌是先王長子修摩那之子也。

〈法師曰.〉我今依次第說因緣。爾時賓頭沙羅王病困.阿育王從所封[三]鬱支國來還父

王國.卽殺修摩那太子.仍自把王國事。阿育王殺太子修摩那已檢校宮內.修摩那

妃先已懷胎滿十月.仍假服逃出.去城不遠至栴旃陀羅村。村邊有樹名泥瞿陀.有一

天人作此樹神.樹神見修摩那妃語言善來。妃聞樹神喚卽往至樹所.樹神神力化

作一屋.語妃曰汝可往此屋。妃聞語已卽便入屋.其夜而生一男兒.母爲作字名泥

瞿陀.於是旃陀羅主敬心供給.如奴見大家無異。時王妃住樹神屋中七年.泥瞿陀

年已七歲.爾時有阿羅漢比丘名婆留那以神通觀泥瞿陀因緣應度.作是念今時

至矣.欲度爲沙彌。卽往詣妃所求度爲沙彌.妃卽與令度.婆留那卽度爲沙彌.髮未

注:

[一]巴本此二句云或坐竹牀或坐木牀.

[二]巴本此段全是記述之文.不作問答.

[三]原刻作爵.今依巴本及麗刻改.

********************

落地卽得羅漢。又一日.沙彌料理裝束已往詣師所.供養已取鉢盂袈裟往至母所.

從城南入過殿前行出城東門。爾時阿育王在殿上向東逕行.王見泥翟陀沙彌於

殿前過.威儀具足視地七尺而行心中清淨.此因緣已前說.今當廣說。

於是阿育王而作是念.彼沙彌者屈伸俯仰威儀庠序當有聖利法也。王見沙彌已信

心歡喜卽發慈哀心.何以故.過去世時此沙彌是阿育王兄.曾共修功德.而作偈說.往

昔因緣故今生復歡喜譬如鬱鉢華得水鮮開敷。於是阿育王生慈悲已不能自止.卽

遣三臣往喚沙彌.諸臣極久未時得還.復遣三臣。三臣到已語沙彌言沙彌速去.於是

沙彌執持威儀安庠而來。到已王語沙彌當自觀察隨意坐也.於是沙彌觀看衆中[一]

無比丘.沙彌知已仍欲就白傘高座.而作方便令王受鉢.王見沙彌作方便已心自念

言此沙彌者必爲家主。沙彌卽以鉢授王已卽就王座.王以己所食施與沙彌.沙彌自

量取足而受。沙彌食竟.於是王問沙彌.沙彌師教沙彌悉知不.答曰我知少分。王言善

哉爲我說之.善哉大王我當爲說。沙彌而作是念量王所堪卽爲說法呪願.便說[二]半偈.

注:

[一]勘巴本此句意云.無餘比丘受鉢.乃行近王白傘高座欲王取之.

[二]巴本云法句經不放逸品.

********************

不懈怠者是涅槃.若懈怠者是生死。王聞已向沙彌言.我知已.但說令盡。沙彌呪願已

竟.王向沙彌言日供養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迴與師。王問沙彌師是誰耶.答曰[一]無罪

見罪訶責是名我師。王言更與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與阿闍梨。王復問言闍梨是誰.

答共於善法中教授令知是我闍梨。王復答言善哉我更與八分.沙彌答此八分與比

丘僧。王復問言比丘僧是誰.答言[二]我師我闍梨我是依止故得具足戒。王聞是已倍增

歡喜.王語沙彌若爾我更與八分.沙彌答言善哉受.受已而去。明日沙彌與比丘僧三

十二人來至王宮.到已中食竟.王問沙彌更有比丘無.沙彌答言有。若有者更將三十

二人來.如是漸增乃至六萬.是時外道六萬徒衆失供養分。大德泥瞿陀卽授王及宮

內夫人諸臣悉受三歸五戒.是時王及諸人信心倍增無有退轉.王爲諸衆僧起立[三]

寺安處衆僧.乃至六萬日日供養。王所統領八萬四千國.王敕諸國起八萬四千大寺.

起塔八萬四千.王敕諸國造立塔寺各受王命歡喜而造。復有一日於阿育僧伽藍作

大布施.布施已王於六萬比丘僧中坐而作是言.我有四種供給.湯藥飲食衣服臥具.

注:

[一]巴本此句云見巨細罪訶責令悔是爲我師.

[二]勘巴本此句意云我師闍梨及我依以出家受具者.

[三]巴本云阿育園.

********************

自恣與僧。語已而作是問諸大德佛所[一]統領有幾種法耶.比丘答曰. [二]支法有九.法聚有

八萬四千。王聞已至心於法.王作是念我當立八萬四千寺以供養八萬四千法聚。卽

日出銀錢九十六億而喚大臣.臣到已王語臣言.我所領八萬四千國遣人宣令國起

一寺.阿育王自作阿育僧伽藍。衆僧見阿育王欲起大寺.見已有一比丘名因陀崛多.

有大神力漏盡羅漢.衆僧卽差因陀崛多統知寺事。是時因陀崛多見寺有所闕短處.

自以神力修治令辦.王出銀錢.羅漢神力.三年乃成。諸國起寺來啓答王.一日俱到.白

統臣言造塔寺已成。統臣入白王言八萬四千國起八萬四千寺塔皆悉已成.王答言

善哉。王語一大臣.可打鼓宣令寺塔已成.七日之後當大供養布施.國中一切內外人

民悉受八戒身心清淨。[三]過七日已莊嚴擬赴王命.如天帝釋諸天圍遶.阿育王國土亦

復如是莊嚴竟.人民遊觀無有厭足。人民悉入寺舍.爾時集衆有八億比丘僧[四]九十六

萬比丘尼.於集衆中羅漢一萬。諸比丘僧心作是念.我當以神通力令王得見己所造

功德.見此已然後佛法大盛。諸比丘以神通力.王所統領閻浮利地縱廣四萬乃至海

注:

[一]巴本此句云說示.

[二]原刻作於.今依巴本及麗刻改.

[三]巴本次五句云.過七日已王大光輝莊嚴.四兵圍繞凡數十萬.一切人民盛飾城市逾天帝都.如是經行達於寺舍.

[四]巴本云.比丘尼九百一十萬人.又漏盡比丘其數十萬.

********************

際其中所起塔寺一切供養布施種種功德使王一時覩見。王得見已心中歡喜而白

衆僧言.[一]如我今者供養如來作大布施心中歡喜有如我不.於是衆僧推目揵連子帝

須令答王。帝須答王言.佛在世時諸人供養不及於王.唯王一人無能過者。王聞帝須

此語心中歡喜不斷而作是言.於佛法中作大布施無與我等.我當受持佛法如子愛

父則無有狐疑。於是大王問比丘僧.我於佛法中得[二]受持不。爾時帝須聞王語已.又見

王邊王子名摩哂陀因緣具足.便作念若是王子得出家者佛法極大興隆。念已而白

王言.大王如此功德猶未入佛法.譬如有人從地積七寶上至梵天以用布施.於佛法

中亦未得入.況王布施而望得入。王復問言.云何得入法分。帝須答言.若貧若富身自

生子.令子出家得入佛法。作是言已王自念.我如此布施猶未入佛法.我今當求得入

因緣。王觀看左右見摩哂陀而作是念.我弟帝須已自出家.卽立摩哂陀爲太子.王復

籌量立爲太子好令出家好。卽語摩哂陀汝樂出家不.摩哂陀見叔帝須出家後心願

出家.聞王此言心大歡喜.卽答實樂出家.若我出家王於佛法得入法分。爾時王女名

注:

[一]勘巴本此句意云世人所說大布施者有逾此否.

[二]巴本此語云相承.次下入佛法亦云繼承佛法.

********************

僧伽蜜多.立近兄邊.其[一]壻先已與帝須俱出家.王問僧伽蜜多汝樂出家不.答言實樂.

王答若汝出家大善。王知其心.心中歡喜向比丘言.大德我此二子衆僧爲度.令我得

入佛法。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一

注:

[一]巴本次云阿耆婆羅門.

********************

猜你喜欢
  目次·其白德富
  覆赵慧纶居士书·太虚
  卷三·性音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卷第六十六·李通玄
  省庵法师语录卷下·宝贤
  卷四百六十八·佚名
  谈论品第七·佚名
  第三十六章 十三王章·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二·静泰
  维摩经略疏卷第三·智顗
  卷第五(宇字号)·朱时恩
  卷第七·道宣
  卷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十九·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五 品藻三 宋 孝武帝   南平王铄   建平王宏 宋孝武帝诗宋南平王铄诗宋建平王宏诗孝武诗雕文织彩过为精密为二藩希慕见称轻巧矣【诗品】 南平穆王铄

  • 卷三百四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塍续藳宋伯仁【三】安居穷通岂在苦劳神且作安居嬾散人买地种花多种竹煑茶邀客也邀隣求名岂识书三上得兴无过醉一巡喜得满园收芋栗杜陵应未笑全贫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五·王称

    附録三  金国女真也其地即肃慎氏之国东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谓之靺鞨文帝因宴劳之使者及其徒起舞于前曲折皆为战闘之状文帝谓侍臣曰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其属分六部有黒水部即今之女真其水掬之则色防黒契

  • 卷七·陈康祺

    曹振镛忝窃荣名国朝名臣身后得谥文正者,湘乡以前仅祇四人,刘、朱、曾三公世无遗议,杜文正则以甘盘旧学,渥荷殊恩,惟歙县相国亦获享此荣名,殊为忝窃。相传公性忮刻,道光初,蒋襄平以直督内召直军机处,上眷甚厚,曹忌之。适江督琦善

  • 卷之八十二·佚名

      顺治十一年。甲午。三月。辛卯朔。裁山西利民路兵二百名。保德营、镇西、潞州卫兵各一百名。五寨、河会、贾家堡、河曲、楼子营兵。各五十名。三岔堡、唐家会兵各二十五名。  ○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甯完我、劾

  • 卷五·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五 宋 郭允蹈 撰 江左不用蜀 晋咸康元年诏建威将军司马勲将兵安集汉中汉主夀撃败之夀遂置汉中守宰城南郑而还 永和三年荆州刺史桓温伐蜀取之蜀故将邓定隗文等反入据成都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走保

  • 史记集解卷四十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毕公髙之后也毕公髙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髙封于毕【杜预曰毕在长安县西北】于是为毕姓其后絶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

  • 金忠传·张廷玉

    金忠,鄞县人。从小读书,擅长《易》和占卜。哥哥戍守通州时死去,金忠补戍,因家贫不能出行,看相的袁珙资助了他。到通州后,金忠被编入卒伍。他在北平市中卖卜,多能说中,市民把他传为神人。道衍和尚向成祖称赞他。成祖将要起兵,托

  • 卷十九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九下 朱批黄国材奏摺 雍正三年正月二十日福建巡抚【臣】黄国材谨 奏为恭缴 谕旨叩谢 天恩事【臣】齎摺家人回闽捧到【臣】前奏叩请 陛

  • 卷八·佚名

    ——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八)第八则赶缯船,七只。内水师提标右营「万」字七号船一只:身长六丈八尺,头起■〈乔亢〉四尺八寸、尾起■〈乔亢〉三尺二寸。船头长二丈五尺,面匀宽一丈二尺九寸、底匀宽一丈八寸。船中长二丈一尺五

  • 四年·佚名

    (辛亥)四年清明治四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二〉一日。〈陰曆庚戌十二月初一日〉臨于宣政殿。王妃同臨。受宗戚貴族及元宮內府大臣以下新年祝賀。○行啓于總督官邸,託轉奏新年祝賀。○詣德壽宮覲謁。

  •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戴圣

    ——君子听音与众不同【原文】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3),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4),磬以立辨⑤,辨以致死(6)。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7)。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

  • 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欧阳竟无

      談無盡意經。應如是知.是談菩薩行.是談菩薩行中因果行。蓋以八十法攝一切法.   而法法皆無盡行也。行菩薩行發心第一.心淨行淨而趣畢竟.如是四法先其圭臬.   然後道不歧惑.功不唐勞。然後乃能行大菩薩大根本

  • 复黄健六居士书·太虚

    健六居士鉴:惠书展悉,虽则溢誉之词,才追绣虎,其如无悔之意,德耀亢龙!然此个己之间,亦何关于得失!忆前者华札朝至,芜缄夕复,亦既披陈实情,冀怯疑滞,并云如有良方,愿承明教;傥求改进,尽可提商。乃遽尔印刷分发,挑起教内之斗争,报章播登,引

  • 佛说无上处经·佚名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无上处。汝等谛听。当为汝说。诸比丘白佛。唯然受教。佛告比丘。三无上处者。一佛无上处。二法无上处。三僧无上处。若诸众生。两

  •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六·成寻

    【延久五年(宋煕宁六年)一月一日~二月廿九日】参天台五台山记第六大宋国煕宁六年 癸丑 正月一日 乙巳 天晴。从卯一点通事、诸僧参大卿、少卿、梵才三藏、广梵大师、崇梵大师、新来中天、文惠大师、大天国二人、典座房,皆

  • 博山雪關智誾禪師傳·雪关智訚

    閩中西峰居士曹學佺撰師諱智誾,上饒傅氏子,八歲喪父,母鄭氏送依景德寺長老傳公為童子。傳公教令頂禮觀音大士,一夕夢大士手摩其頂,由是泛覽群書,奭然意解。一日見《壇經》「火燒海底」句,疑之,乃參禮博山來公,山令默究船子藏身

  • 鸟语·徐訏

    鸟语,中篇小说,徐訏著。全书15小节,完稿于1950年11月30日,香港夜窗书屋出版。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一个传奇唯美的故事。「我」由于患了严重的精神衰弱而去乡下回澜村休养。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奇特的女孩子,这个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