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折伏白四

  時有勝妙苾芻數犯衆教罪.諸苾芻與行遍住根本遍住乃至重收根本及摩那[卑*也]

  復重犯.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勝妙苾芻作折伏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

  類悉應爲作。爲前方便如上應知.

  大德僧伽聽.此勝妙苾芻數犯衆教罪諸苾芻爲作遍住乃至摩那[卑*也]更復重犯.今

  僧伽與作折伏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勝妙苾芻爲數犯罪作折

  伏羯磨.白如是。

  〈次作羯磨.準白應爲.〉乃至我今如是持。

  佛言.汝諸苾芻旣與勝妙作折伏羯磨.所有行法我今當說.不得與他出家乃至廣說

  如行徧住.若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

  如是爲作折伏法已極現恭勤於僧伽處不生輕慢.乃至從衆乞收攝法.自言我某甲

  於數犯罪永爲止息.廣說因緣乃至應作收攝羯磨.如令怖羯磨作法應知。有差别者.

  應云我某甲於數犯罪永爲止息.餘可類知。

  [一]令苾芻詰事白二

  時具夀阿濕[二]薄迦補捺伐素在枳吒山住處而爲汙家行罪惡事作非沙門法或教他

  作.共諸女人同一牀坐同槃而食同觴飲酒.自採華教人採華.自結華或教人結.安華

  髻綴作珠冠.眉上叉黄頻爲點靨.自舞教人舞.自歌教人歌.或自打鼓教人打鼓.急繫

  其衣乍跳乍躑.轉木空中接而令住.或時轉臂或爲魚躍或峻泥流澾半路停身.或作

  馬鳴或爲牛吼或作象叫或孔雀鳴.或撫水鼓或擲水爲槊.或打口鼓或吹口螺如孔

  雀聲似黄鸎響.廣作如斯非沙門行.遂令枳吒山下婆羅門衆咸生薄淡退失信心於

  諸苾芻各生譏[三]嫌乃至乞食咸不施與.阿難陀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往枳吒山與

  汙家苾芻阿濕薄迦補捺伐素等爲作驅擯羯磨.汝諸苾芻欲至彼山可於路次一處

  注:

  [一]原刻此處目云驅擯白四.今改正.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原刻作謙.今改正.

  ********************

  而住.差一苾芻具五德者如常集衆.應先問言汝苾芻某甲能於枳吒山詰問阿濕薄

  迦等行汙家事不.彼答言能.如常集衆令一苾芻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捺伐素等苾芻行汙家事.

  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捺伐

  素苾芻等行汙家事.白如是。

  〈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捺伐素苾芻等行

  汙家事.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捺伐素等苾芻行汙家

  事.若諸具夀聽差此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捺伐素等苾芻行汙家

  事者默然.若不許者說。 僧伽已聽差此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捺

  伐素等苾芻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一]驅擯白四

  汝諸苾芻旣至枳吒山.敷座席鳴揵稚.衆集已彼詰問苾芻應問阿濕薄迦等.我欲有

  注:

  [一]此目原在前出.今改正.

  ********************

  問汝容許不.彼旣許已問罪虚實.答言所問我罪其事皆實.衆應爲作驅擯羯磨.爲前

  方便應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阿濕薄迦補捺伐素半豆盧呬得迦等廣爲汙家行罪惡法.共諸女

  人同觴飲酒一槃而食採華結鬘掉舉歌舞.便作如是非沙門行令諸俗侶皆失信

  心.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阿濕薄迦補捺伐素半豆盧呬得迦等罪

  惡之人作驅擯羯磨.白如是。

  〈次作羯磨.準白應作.〉乃至我今如是持。

  彼二苾芻等得擯羯磨已不應與他出家.廣說如上。

  此二人等若現恭勤於僧伽處不生輕慢乃至從衆乞收攝法.自言我某甲等於汙家

  事永爲止息.廣說其緣乃至應作收攝羯磨.準上應爲。

  求謝白四

  時有勝上苾芻於某聚落中共雜色長者言相觸忤.時此長者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

  ********************

  芻與勝上苾芻作觸惱俗人求謝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亦應爲作求謝羯磨.

  大德僧伽聽.勝上苾芻於某聚落共雜色長者言相觸忤.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

  許僧伽今與勝上苾芻共雜色長者言相觸忤作求謝羯磨.白如是。

  〈次作羯磨.準白應爲.〉乃至我今如是持。

  旣得法已.不隨順行得越法罪。

  若僧伽與作求謝羯磨已若現恭勤於僧伽中不生輕慢.乃至從衆乞解求謝羯磨.自

  言我於觸惱俗侶永爲止息.廣說如前。諸苾芻等應告彼曰.汝可就彼長者而求懺摩.

  彼容恕已方可收攝。如觸忤長者時爲作求謝羯磨.惱他苾芻亦應爲作求謝羯磨.乃

  至惱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準上應知。若苾芻尼觸忤俗人苾芻苾芻尼式

  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亦應爲作求謝羯磨.下之三衆準上應知。

  遮不見罪白四

  時具夀闡陀苾芻旣造罪已.諸苾芻告曰汝見罪不.答言不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

  ********************

  言.汝諸苾芻與闡陀苾芻作不見罪捨置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亦應爲作.準上應

  知.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闡陀旣犯罪已他若問時答言不見.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

  許僧伽今與苾芻闡陀作不見罪羯磨.白如是。

  〈次作羯磨.準白應作.〉乃至我今如是持。

  若與解時亦應準此.其中别者應云我今見罪。

  [一]不悔罪捨置白四

  若闡陀造罪已不如法說悔應可與作捨置羯磨.彼爲作解並悉同前.其中别者應言

  其罪我已如法說悔。

  不捨惡見白四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苾芻無相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習行婬欲是障

  礙法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不知云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彼無相

  注:

  [一]原刻缺此目.今加.

  ********************

  作别諫遮。别諫之時堅執不捨云此是實餘皆虚妄.諸苾芻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作白

  四羯磨諫彼無相。鳴揵稚作前方便.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無相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習行婬欲是障礙法我知

  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爲作别諫别諫之時堅執不捨云我說是實餘皆

  虚妄.諸苾芻諫此無相言汝無相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

  無量方便說行婬欲是障礙法.汝無相未捨惡見已來僧伽不共言說極可厭惡如

  旃荼羅.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無相作不捨惡見捨置羯磨.白如是。

  〈羯磨準白成.〉

  時諸苾芻與彼無相作不捨惡見羯磨已.時彼無相堅執不捨.諸苾芻白佛.佛言.初作

  白時乃至第二羯磨了若不捨者得惡作罪.第三竟時得波逸底迦罪。

  擯惡見求寂白四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鄔波難陀有二求寂曾與諸苾芻共言戲掉身相摩觸.時

  ********************

  此苾芻便生追悔.所犯之罪皆悉悔除.發勇猛心斷諸煩惑證殊勝果.彼二求寂便生

  惡見告諸苾芻曰.大德彼諸苾芻昔與我等作非法事.云何於今得殊勝果.我聞佛說

  行婬欲是障礙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不知云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爲作别

  諫。别諫之時堅執不捨.諸苾芻白佛.佛言.爲作白四羯磨諫.捨者善.若不捨者與彼二

  求寂作不捨惡見擯驅羯磨。作前方便.置彼二人眼見耳不聞處.令一苾芻作白羯磨.

  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彼利刺長大二求寂自生惡見作如是語我聞佛說婬欲是障礙法習

  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已作别諫乃至白四羯磨諫彼二求寂.彼二堅執惡見不

  肯棄捨云我說是實餘皆虚妄.諸苾芻語彼二求寂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

  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餘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得與大苾芻二夜

  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二

  求寂作不捨惡見驅擯羯磨.白如是。

  ********************

  〈羯磨準白成.〉

  時諸苾芻爲彼二求寂作驅擯羯磨已不知云何.白佛.佛言.彼二求寂得羯磨已諸苾

  芻不應共住共宿.違者得罪如律應知。

  收攝白四二十六

  時薜舍離諸苾芻與高苫縛迦諸苾芻衆得本心已.詣世尊所作如是言.大德我今願

  欲和合.佛言娑度.〈譯爲善成.謂於其事善而能成.舊云善哉.〉汝諸苾芻僧伽若破重令和合能

  生諸福無量無數無有邊際.猶如毛端析爲萬分或千億分還令相合如故斯實是難.

  已破令和更難於彼.是故我今聽諸苾芻被捨置者應乞收攝。應如是乞.如前乃至作

  如是言.大德僧伽聽.由我某甲等爲鬬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和合住.未生諍論令生已

  生諍論因茲增長.他正諫時遂便拒諱或言有罪或言無罪或云合捨或不應捨或言

  我是犯人或言我實非犯.緣此事故僧伽與我作捨置羯磨擯斥於我.我某甲被捨置

  來性行恭勤不生輕慢.今從僧伽乞解捨置法.願大德僧伽哀愍攝受我.是能愍者願

  ********************

  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爲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爲鬬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和合住未生諍論令生已生諍

  論因茲增長.他正諫時遂便拒諱或言有罪或言無罪.緣此事故僧伽與作捨置羯

  磨.此某甲旣得法已改行恭勤不生輕慢今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若僧伽時至聽

  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解捨置羯磨.白如是。

  〈次作羯磨.準白應爲.〉乃至我今如是持。

  僧伽和合白四

  世尊告曰.得解捨置羯磨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此苾芻應從僧伽乞共和合.如是

  應乞。爲前方便準上應知.乃至合掌作如是說.大德僧伽聽.我某甲爲鬬諍初首遂令

  僧伽不安樂住.僧伽與我某甲作捨置羯磨.我某甲旣被捨置改悔前非已從僧伽乞

  解捨置羯磨.僧伽已與我解捨置羯磨.我某甲今從僧伽乞爲和合.願僧伽與我某甲

  得解捨置人共爲和合.是能愍者願哀愍故。三說。次一苾芻爲白羯磨.

  ********************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爲鬬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安樂住.僧伽已與某甲作捨置羯磨.

  此某甲旣被捨置改悔前非已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僧伽已與解捨置羯磨.此某

  甲今從僧伽乞共和合.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共作和合.白如

  是。

  〈羯磨準白而作.〉乃至我今如是持。

  [一]僧伽和合長淨白四

  僧伽和合長淨.世尊告曰.僧伽與彼苾芻共和合已所有行法我今當說.彼苾芻應從

  僧伽乞和合褒灑陀.應如是乞。乃至作如是言.大德僧伽聽.由我爲首廣說如前.我某

  甲先被捨置已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僧伽已與我某甲作解捨置羯磨.我某甲已從

  僧伽乞共和合.僧伽已與我某甲共住和合.我某甲今從僧伽乞作和合褒灑陀.願僧

  伽與我和合褒灑陀.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方爲

  羯磨.

  注:

  [一]原刻缺此目.今加.

  ********************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先被捨置已從僧伽乞解捨置法.此某甲今從僧伽乞和合褒

  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和合褒灑陀.白如是。

  〈次作羯磨.準白而爲.〉乃至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與和合長淨已.彼與僧伽雖非長淨日應爲長淨.然诸苾芻衆不應於非長淨

  日而爲長淨除吉祥长淨難時長淨.和合長淨名爲吉祥.不應長淨爲長淨者得越法

  罪。

  時有苾芻身嬰病苦無人瞻視.諸苾芻衆不知遣誰看病.佛言.若有病者從僧伽上座

  乃至小者。于時舉衆皆往.佛言.不應一時俱往.應爲番次瞻視。旣至病所應借問氣力

  何似.如其病人困不能語.應問看病者何似.若有違者其看病人得越法罪。若此病者

  幷瞻病人貧無醫藥.佛言.若病人有親弟子及依止弟子或親教軌範師等從覓藥直

  共爲供給.若全無者可於大衆庫中取藥及藥直瞻視.若不依者俱得越法罪。〈更有廣文

  如餘處說.〉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應於病者供給醫藥未知何物應堪養

  ********************

  病.佛言.但除性罪餘皆供用令其離苦。

  時有苾芻患瀉痢病.有年少者爲看病人到病者所申其禮敬.次老者來病者起禮.旣

  爲舉動遂便委頓.佛言.不應禮彼有染苾芻.[一]有染苾芻亦不禮他.見彼禮時皆不應受.

  違者得越法罪。大德云何名爲有染無染.佛言.染有二種.一者不淨染二者飲食染。〈但

  是糞穢涎唾汙身及大小行來未爲洗淨.身嬰垢膩泥土坌軀.於晨旦時未嚼齒木正嚼齒木或除糞掃.斯等皆

  名不淨染也.若食噉時或未漱口設令漱刷尚有餘津下至飲水未洗口已來咸名食染也.帶斯二染未淨其身

  若展轉相觸並成不净.由此言之觸器令禮者招愆何惑.廣如别處也.〉時六衆苾芻於食噉時自恃尊

  大令他避起.佛言不應令起.下至受[二]藥或復請鹽皆不應起.令他起者得越法罪。然諸

  苾芻應須善知年夏次第及坐次第.不依次食得越法罪.具如大律。

  如世尊說勝義洗淨有其三種一者洗身二者洗語三者洗心.云何此中但說不淨汙

  身教令洗濯。佛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復見外道之流懷淨潔慢令其生信.爲

  欲令彼發深敬心入此法中改邪從正.卽如尊者舍利子於憍慢婆羅門處以洗淨法

  注:

  [一]原刻作無.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業.今依麗刻改.

  ********************

  而攝化之遂令其人住於初果。見斯利益佛言汝諸苾芻應可洗淨如舍利子法.大便

  時至應持水缾向大便室.旣至室已置衣一邊.持土十五塊廁外安之.〈或此土塊屑之爲

  末.其一一聚如半桃許安在塼上.或於板上近水流處.土須槽盛預安圂所.〉仍復更須持土三塊幷拭

  體物持其水缾入于廁內横扂其戶.〈門須一扇.〉旋轉旣訖或以葉籌淨拭下已.〈廁內應安置

  缾土處.次應洗淨取其三土.可用左手三遍淨洗.卽將左腋挾缾右手排扂還以右手

  攜去.向洗手處蹲踞而坐.老者安枮.缾安左腿以肘壓之.取其七土一一咸須别洗左

  手.其餘七聚應可用心兩手俱洗.餘有一聚用洗君持.然後向濯足處.旣濯足已取衣

  而去.〈旣至房中淨水漱口.〉佛言汝諸苾芻咸須如是爲洗淨事.若異斯者招越法罪。

  〈斯則金口分明制其淨事.而有自出凡意輒作改張用筩用槽未成雅中.雖復歸心淨檢而實難袪穢汙.由身子制未

  被東州.蓋是譯人之麤疎.固非行之過也.〉

  時六衆苾芻在大小便處隨其夏次而入廁中.佛言.此處不應隨夏次第.在前至者卽

  須先入.其洗手處及洗足處此卽應須隨夏次第.若異此者得越法罪.亦復不應於其

  ********************

  廁處故作停留得越法罪。〈廣如雜事第五卷洗淨威儀經具言.〉時有苾芻默入廁內.先在廁者

  形體露現遂生慚赧.佛言.欲入廁時或彈指或謦欬或踏地作聲.若默然入者得越法

  罪。〈由無門扇.爲此須安.〉時有苾芻於華樹果樹下大小便.佛言. 華果樹下勿大小便.如有

  違者得越法罪.若在棘刺林下無過。

  時有苾芻旣服酥已爲渴所逼往問醫人.醫人令食菴摩洛迦果.〈卽嶺南餘甘子也.初食之

  時稍如苦澀.及其飲水美味便生.從事立號餘甘矣.舊云菴摩勒果者訛.〉佛言.有五種果.一呵梨得枳

  〈舊云呵梨勒訛.〉二毗鞞得迦〈舊云鞞[酉*盆]勒者訛也.〉三菴摩洛迦四末栗者〈卽胡椒也.〉五蓽茇利〈卽

  蒟醬也.舊云蓽茇略也.〉此之五果若時非時若病無病並隨意食。

  如世尊說邊方之國聽皮臥具.於中方處由鄔波難陀卽便遮却.然於俗舍還復開聽。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制於皮處唯聽其坐不許臥者.齊何應坐.佛言齊身坐處。

  不許臥者齊何應臥.謂容眠處。時六衆苾芻用師子皮以充鞋屩著往勝軍王營遂使

  大象羣驚.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不應用上象上馬師子彪豹等皮以爲皮履得越

  ********************

  法罪.此等筋亦不合用.凡爲皮履不[革*雍][革*雍]後.不作長靴短靴.著者得越法罪。具夀鄔

  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上象皮不爲皮履者若更有餘鈍象馬皮等合爲履不.

  佛言不合。此有何缘.由有鼻牙力故。大德上馬皮不爲鞋履者若有餘駑馬皮合作鞋

  不.佛言不合。此有何因.由有驍勇力故。大德師子皮彪豹皮不作鞋履者設更有餘如

  斯等皮得作鞋履不.佛言不合.斯亦有爪牙力。此等諸皮得作鞋履不.佛言不合。〈中國

  本無靴屨.爲此但有鞋名.〉如是世尊制學處已.有獵射人情生敬信遂將熊皮施與苾芻.苾

  芻不受卽便白佛.佛言.獵人敬信誠實難得宜應爲受安置頭邊.熊皮有力能令眼明。

  時有苾芻眼光無力往問醫者.醫人答曰可用熊皮以爲鞋履.以緣白佛.佛言如醫人

  所說應用熊皮以充鞋履.若其多重不可得者下至一重安餘皮上以毛向身隨意應

  著。大德且如象馬皮是不淨肉筋牙骨亦不淨耶.佛言此皆不淨。

  如世尊說令畜水羅者苾芻不知羅有幾種.佛言.羅有五種.一者方羅〈若是常用須絹三尺

  或二尺一尺.僧家用者或以兩幅隨時大小.其作羅者絹皆須細密蟲不過者方得.若是疎薄元不堪用.有人用

  ********************

  惡絹疎紗紵布之流本無護蟲意也.〉二者法缾〈陰陽缾是.〉三者君持〈以絹繫口細繩繫項.沈放水中擡口

  出半.若全沉口水卽不入.待滿引出仍須察蟲.非直君持但是綽口.缾瓨無問大小以絹鞔口將細繩急繫隨時

  取水極是省事.更不須放生器爲深要也.〉四酌水羅〈斯之樣式東夏元無.述如餘處.卽小團羅子.雖意況大

  同然非本式.〉五衣角羅。〈取密絹方一搩許.或繫缾口汲水充用.或置椀內濾時須[一]用.非是袈裟角也.此密而且

  膩寧堪濾用.但爲迷方日久誰當指南.然此等諸羅皆西方見用.大師悲愍爲濟含生食肉尚斷.大慈殺生豈當

  成佛.假令暫出寺外卽可持羅幷將細繩及放生罐.若不將者非直見輕佛教亦何以奨訓門徒.行者思之特宜

  存護爲自他益也.〉

  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五俱盧舍外無水羅向餘村城及餘寺不.佛言不合.

  如其往彼若水若羅想無闕者設無得去。大德頗得無濾水羅涉江河不.佛言不得.可

  隨時觀用。大德涉河澗時一觀之後齊幾應用.鄔波離順流而去得一俱盧舍.有别河

  水來更須觀察.逆流而去隨觀隨飲.不流之水亦隨觀隨用。大德已濾之水頗得不觀

  而飲用不.佛言要須觀察方可飲用。大德不濾之水觀得飲用不.佛言觀察無蟲飲用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無犯。阿瑜率滿阿尼盧陀以天眼觀水遂便分明於其水內覩見中有無量衆生.世尊

  告曰不應以天眼觀水。然有五種淨水合飲.一謂别人淨二謂僧伽淨三濾羅淨四井

  淨五泉淨.復有明相淨.言别人淨者謂知彼人是可委信必定不以蟲水與人.言僧伽

  淨者謂知事人存情檢察.言濾羅淨者布絹密緻不曾蟲過.井泉淨者未曾憶見此井

  泉有蟲雖不觀察飲時無過.言明相淨者若水或濾不濾或復生疑晝日觀已夜隨飲

  用.齊至明相悉皆無過。時諸苾芻觀水時久遂生勞倦.佛言齊六牛車迴轉頃可觀其

  水.或可取其心淨已來審諦觀察。若苾芻有蟲水作有蟲想而飲用者得波逸底迦.有

  蟲水疑而飲用者亦得波逸底迦.無蟲有蟲想得突色訖里多.無蟲起疑者得突色訖

  里多.有蟲作無蟲想者無犯。〈此說有部但是疑心同招本罪.〉

  齒木緣起.由跋窶末底河側諸苾芻衆.世尊因制遣嚼齒木.時諸苾芻卽便在顯露及

  往還潔淨處嚼.佛言有三種事應在屏處.一大便二小便三嚼齒木.此皆不應在顯露

  處。是時六衆嚼長齒木.佛言齒木有三謂長中短.長者十二指.短齊八指.二內名中。時

  ********************

  諸苾芻嚼齒木了不知刮舌仍有口氣.佛言應須刮舌.由是我聽作刮舌箆可用鍮石

  銅鐵.必其無者破齒木爲兩片可更互相揩去其利刃屈而刮舌。凡棄齒木及刮舌箆

  咸須水洗.謦欬作聲或復彈指以爲警覺.於屏穢處方可棄之。必其少水.於塵土內揩

  摤而棄.若異此者招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

猜你喜欢
  卷第三·佚名
  卷三百六十四·佚名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下·佚名
  觉社意趣之概要·太虚
  林阳端禅师·惠洪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印光
  卷第十五·佚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七(本)(论第九)·慧沼
  卷第三十二·呆翁行悦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一卷·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卢至长者因缘经·佚名
  菩提达摩考·胡适
  新华严经论 第十卷·李通玄
  真正的自己·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四·彭定求

        卷654_1 【岁仗】罗邺   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春排北极迎仙驭,   日捧南山入寿杯。歌舜薰风铿剑佩,祝尧嘉气霭楼台。   可怜四海车书共,重见萧曹佐汉材。   卷654_2 【牡丹】罗邺   落尽

  • ◆成处士廷珪(居竹轩集)·顾嗣立

    廷珪,字原常,一字符章,又字礼执,芜城人。好读书,尤工于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绰有山林意趣,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河东张翥仲举为忘年友,载酒过从,殆无虚日。廷珪谓曰:吾仕宦无天分,田园无先业,学艺无他能,惟习气在篇什,朝哦

  • 卷五百三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四许浑再【一作重】游姑苏玉芝观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遰重廊旧【一作来说】寄居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昬【一作淋】红壁去年书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一作金井烟分】薜荔疎明日挂【一作扬】

  • 道峡似巫山·张说

    朱使欣江如晓天静,石似暮云张。 征帆一流览,宛若巫山阳。 楚客思归路,秦人谪异乡。 猿鸣孤月夜,再使泪沾裳。

  • 性情集巻一·周巽

    (元)周巽 撰○拟古乐府序余读太原郭茂倩所辑乐府诗上自唐虞三代歌謡下逮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君臣所拟诸体乐曲歌辞凡百巻渊乎博哉服膺岁乆粗会其意因以汉鼔吹横吹相和清商舞曲琴曲杂曲并近代新乐府辞仿其体制杂以平昔见

  •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司马迁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

  • 卷六十五·志第三十二·柯劭忞

      ○选举二   △铨法上   凡怯薛之长,得自举其居。诸怯薛岁久被遇,常加显擢,惟长官荐用,则有定制。至元二十年议:“久侍禁闼、门地崇高者,初受朝命散官,减职事一等,否则量减二等。”至大四年,诏蒙古人降一等,色目人降二

  • 诚信第十七·吴兢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

  • 七八二 军机大臣奏查勘总目之汪如藻等请以应升之缺列名在前片·佚名

    七八二 军机大臣奏查勘总目之汪如藻等请以应升之缺列名在前片乾隆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查乾隆四十三年四库馆五年期满议叙,所有提调、纂修各员,请旨酌量加恩。奉旨:着以应升之缺,列名在前升用。钦此。今查勘总目之编修

  • 伯夷列传第一·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

  • 薛祥传·张廷玉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跟从俞通海前来归附,渡长江时担任水寨管军镇抚,多次从征有功。洪武元年(1368),转漕至河南。半夜抵达蔡河,强盗突然到来。薛祥不为所动,好语劝散了强盗。太祖听说后十分高兴。派他带兵,任职十分卖力,授予京

  • 卷十八·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七存旧尚书注疏卷第七甘誓考异古本经威侮五行威作畏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不作弗下皆同注夏启嗣禹位位作立宋

  •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佚名

        菩提金刚三藏译  归命满分净法身  毗卢遮那遍照智  开敷妙觉光明眼  修广犹若青莲叶  我今依经要略说  自利利他悉地法  真言次第方便行  发起信解胜愿门  先令自心离尘垢  观佛想印及真

  • 卷之六·佚名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明十林居士 周之训 较订南北朝北周宇文姓(都长安。五主。二十六年。禅于隋)  齐高姓(都邺。六主。二十八年。国入周)南後梁萧姓(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国入隋)  陈陈姓(都建康。五

  • 卷第七·行策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七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宋 长水沙门子璇 录记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疏二初随章叙

  • 泪与笑·纪伯伦

    散文诗集。作者 〔黎巴嫩〕 纪伯伦,1913年于纽约出版。全书共收散文诗56篇。作者在引言中写道: “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 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

  • 愤怒的乡村·鲁彦

    长篇小说。王鲁彦著。写于1936年。同年6月曾以《野火》为题,连载于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48年10月上海中兴出版社初版时改名为《愤怒的乡村》。它是一部以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百喻经·僧伽斯那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