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先秦诸子系年

又名《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钱穆著。作者认为过去人们考论诸子年世,不免三病:“各治一家,未能贯通,一也;详其著显,略其晦沉,二也;依据史籍,不加细勘,三也。”(《自序》)于是广采各种资料,上溯孔子生年,下及李斯卒年,对前后二百年间先秦诸子世年及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辨。称其所用的方法,先考定《史记·六国年表》,对先秦列国世系加以核定,“别为《通表》,明其先后,前史之误,颇有纠正,而后诸子年世,亦若纲在网,条贯秩如矣。”然后对先秦间诸贤、学士,均为之缉逸、征坠、辨伪,并加以排比联络,使其生平出处、师友渊源,一一条贯。再次,考儒墨两学为先秦诸家发端,由此分源别派,使诸家之学交互融洽,旁通曲达,以明学术流变之迹。全书分为四卷:卷一考孔门儒家及相关人物,为先秦学术初盟期,首考孔子生年,终《孔门传经辨》;卷二当儒墨已分,为先秦学术酝酿期,首考墨子生年,终《老子杂辨》;卷三考晋、楚、魏列国诸子,首考商鞅生年,终屈原,为先秦学术之磅礴期;卷四首考齐湣王在位之年,终《诸子攟逸》,为先秦学术之归宿期。共一百六十三篇。后附《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及《考辨索引》、《书名人名索引》。该书是研究先秦诸子事迹和思想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出版。1956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定本。1985年中华书局据增定本影印。

《先秦诸子系年》全部章节目录

(1)新版增定本识语
(2)自序
(3)一、孔子生年考
(4)二、孔子为委吏乘田考
(5)三、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孔子考
(6)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
(7)五、孔子适齐考
(8)六、孔子自齐返鲁考
(9)七、孙武辨
(10)八、阳虎名字考
(11)九、孔子五十学易辨
(12)一○、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考
(13)一一、邓析考
(14)一二、孔子仕鲁考
(15)十三、孔子相夹谷堕三都考
(16)一四、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
(17)一五、孔子去鲁适卫考
(18)一六、蘧瑗史鰌考
(19)一七、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
(20)一八、越句践元年考
(21)一九、孔子去卫适陈在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卒岁非鲁定公卒岁辨
(22)二○、孔子去卫适陈在卫灵公卒后非卒前辨
(23)二一、孔子过宋考
(24)二二、孔子在陈绝粮考
(25)二三、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考
(26)二四、孔子自楚反卫考
(27)二五、孔子自卫反鲁考
(28)二六、孔鲤颜回卒年考
(29)二七、宰我死齐考
(30)二八、孔子卒年考
(31)二九、孔子弟子通考
(32)三○、孔门传经辨
(33)三一、墨子生卒考
(34)三二、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
(35)三三、赵简子卒年考
(36)三四、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
(37)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38)三六、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39)三七、魏文侯为魏桓子之子非孙其元年
(40)三八、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考
(41)三九、子夏居西河在东方河济之间不在西土龙门汾州辨
(42)四○、魏文侯礼贤考
(43)四一、公输般自鲁游楚考
(44)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
(45)四三、三晋始侯考
(46)四四、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考
(47)四五、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48)四六、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击生非子罃生
(49)四七、鲁缪公元乃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50)四八、鲁缪公礼贤考
(51)四九、越灭郯乃晋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附越灭滕考)
(52)五○、吴起仕鲁考
(53)五一、田庄子卒年考
(54)五二、田齐为十二世非十世辨
(55)五三、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
(56)五四、魏文灭中山考
(57)五五、宁越考
(58)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59)五七、墨子游齐考
(60)五八、子思生年考(附颜般、王慎、长息)
(61)五九、列御寇考(附南郭子綦)
(62)六○、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63)六一、墨子游楚鲁阳考
(64)六二、墨子弟子通考
(65)六三、孟子生年考
(66)六四、田和始立为侯考
(67)六五、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68)六六、吴起去魏相楚考
(69)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
(70)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
(71)六九、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
(72)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
(73)七一、韩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谥年数考
(74)七二、老子杂辨
(75)七三、商鞅考(附:甘龙杜挚)
(76)七四、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77)七五、稷下通考
(78)七六、孟子不列稷下考
(79)七七、申不害考
(80)七八、魏围邯郸考
(81)七九、季梁考(附:季真)
(82)八〇、杨朱考
(83)八一、子莫考
(84)八二、白圭考(附:赵武灵胡服考)
(85)八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
(86)八四、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
(87)八五、田忌邹忌孙膑考(附:司马穰苴)
(88)八六、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齐威王称之年非齐威王卒年辨
(89)八七、屈原生卒考
(90)八八、庄周生卒考
(91)八九、子华子考
(92)九○、尸佼考(附:公羊、女子及北宫子、沈子)
(93)九一、宋君偃元年乃周显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
(94)九二、齐魏会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后元元年
(95)九三、惠施仕魏考
(96)九四、匡章考(附:周最)
(97)九五、苏秦考
(98)九六、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
(99)九七、齐因燕文王丧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100)九八、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齐考
(101)九九、宋偃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非慎靓王三年辨
(102)一零零、秦始称王考
(103)一零一、韩始称王考
(104)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
(105)一零三、荀卿年十五之齐考
(106)一零四、齐魏韩会平阿及齐魏会甄考
(107)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108)一零六、鲁平公元年为周显王四十七年
(109)一零七、惠施去魏考
(110)一零八、惠施自楚至宋考
(111)一零九、靖郭君相齐威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辨
(112)一一零、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
(113)一一一、孟子游滕考
(114)一一二、鲁平公欲见孟子考
(115)一一三、许行考(附:索卢参)
(116)一一四、田鸠考(附:腹[黄享]、唐姑果、谢子)
(117)一一五、孟子游梁考
(118)一一六、惠施返魏考
(119)一一七、孟子自梁返齐考
(120)一一八、淳于髠考
(121)一一九、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考
(122)一二〇、齐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123)一二一、屈原于怀王十六年前被谗见绌十八年使齐非即放逐辨
(124)一二二、孟子去齐考
(125)一二三、宋鈃考
(126)一二四、尹文考
(127)一二五、惠施卒年考
(128)一二六、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129)一二七、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
(130)一二八、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131)一二九、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邱考(附:冯驩)
(132)一三○、宋元王兒说考
(133)一三一、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
(134)一三二、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
(135)一三三、平原君为相考
(136)一三四、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
(137)一三五、宋康王灭滕考
(138)一三六、荀卿自齐适楚考
(139)一三七、慎到考
(140)一三八、接子考
(141)一三九、田骈考(附:彭蒙、王斶)
(142)一四○、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
(143)一四一、公孙龙说燕昭王偃兵考
(144)一四二、公孙龙说赵惠文王偃兵考
(145)一四三、荀卿齐襄王时为稷下祭酒考
(146)一四四、邹衍考(附:邹奭)
(147)一四五、庄子见赵惠文王论剑乃庄辛非庄周辨
(148)一四六、魏牟考
(149)一四七、虞卿著书考
(150)一四八、孔穿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所考
(151)一四九、荀卿赴秦见昭王应侯考
(152)一五〇、陈仲考
(153)一五一、荀卿至赵见赵孝成王议兵考
(154)一五二、邹衍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家考
(155)一五三、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十四年辨
(156)一五四、再论鲁谱歧点
(157)一五五、鲁仲连考
(158)一五六、李斯韩非考
(159)一五七、庞煖剧辛考
(160)一五八、鹖冠子辨
(161)一五九、吕不韦著书考
(162)一六〇、孔丛子载孔子顺事迹辨
(163)一六一、春申君见杀考
(164)一六二、尉缭辨
(165)一六三、诸子攟逸

猜你喜欢
  大业杂记·杜宝
  明仁宗宝训·杨士奇
  临清寇略·俞蛟
  贫士传·黄姬水
  革除遗事·黄佐
  陈清端公年谱·丁宗洛
  郝经续后汉书·郝经
  江苏省通志稿民政志·缪荃孙
  台湾私法物权编·佚名
  平定准噶尔方略·傅恒
  窃愤录·辛弃疾
  钱农部请师本末·钱鼎铭
  台湾兵备手抄·佚名
  月河所闻集·莫君陈
  诸司职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杨慎

      ○渚宫妓高使君别宴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似雪飞。”高骈自渚宫移镇扬州,别宴口占楚词二句,使幕下续之,久未有应。有一妓进曰:“贱妾感相公之恩,续貂可乎?”

  • 目录·韦庄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 浣花集目録      别集类一【唐】 卷一 章台夜思 延兴门外作 刘得仁墓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虢州涧东村居作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对酒 尹喜宅 途中望雨怀归 古离别 柳谷道中作却寄 灞

  • ●崇禎長編卷之五十二·汪楫

      崇禎四年十一月   ○崇禎四年十一月   四年辛未十一月庚午朔頒曆升殿   戶部尚書畢自嚴四疏懇罷任帝不允   陞沈猶龍為太僕寺少卿管東路馬政劉並秀為鴻臚寺右少卿   宣大總督張宗衡薦舉兵備道胡沾

  • ●崇禎長編卷之二·汪楫

      天啟七年九月   天啟七年十月   ○天啟七年九月   天啟七年九月   癸亥朔光宗皇帝忌辰祭奉先殿仍命豊城侯李承作詣慶陵行禮   西部都令乞侵歸于大清   鎮守宣大太監葛九思請以應接騎兵五千改為

  • 序·马缟

     昔崔豹《古今注》博识虽广,殆有阙文,洎乎广初,莫之闻见。今添其注,以释其义,目之为《中华古今注》,勒成三卷,稍资后后,请益前言云尔。

  • 卷之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皇王大纪卷七十三·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显王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尝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隂阳之患若

  • 提要·潘季驯

    臣等谨案潘司空奏疏七巻明潘季驯撰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总督河道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此集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巻督抚江西奏议四巻兵部奏疏二巻季驯巡按广东在嘉靖三十八年奏疏后有其子大复附记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吕思勉

    夏为三代之一,其治法,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世,还未全行湮(yān)灭。在当时,孔子是用周道,墨子是用夏政的。注33我们读《墨子》的《天志》、《明鬼》,可以想见夏代的迷信,较后世为深。读《墨子》的《尚同》,可以想见夏代的专制,较后世

  •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

  • 旧序·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旧序南康旧刊朱文公仪礼经传与集传集注而丧祭二礼俄空焉盖以属门人勉斋黄榦俾之类次而未成也虙来南康闻勉斋已下世深恨 文公之志不终士友间有言勉斋固尝脱藁今在南劔陈史君处欲全此书索之南劔可也南劔知

  • 卷二十六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六目録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检讨【臣】廖鸿章监察御史【臣】赵青藜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监察御史【臣】

  • 目次·周梦颜

      原序 阴骘文全文 补阙上卷 自首句至“上格苍穹”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睦亲族 初闻佛理 情动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罚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龙

  • 知识青年僧的出路·太虚

    ──三十五年一月作──近来就学于各佛学院及各级学校的知识青年僧渐渐多起来,而内撞寺僧昏腐顽固的壁,外撞国人轻蔑欺虐的壁,深深感觉得退无可退,进无可进,进退维谷了。但中国的国家社会深深地陷在贪官恶吏土豪劣绅(另一群

  • 四镇略迹·马幼良

    清马幼良纂。幼良撰《四镇略迹》记老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四镇,实乃四镇合志。

  • 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佚名

    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北宋天心派道士元妙宗编集。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前有政和六年(1116)年元妙宗自序,自称编者曾游历四方名山,寻访师法。后应徽宗召请,入京师经局校刊道经,因集救世治病秘法口诀及符印步纲蹑斗

  • 玉山名胜集·顾瑛

    元诗总集。八卷,外集一卷。元顾瑛编纂。“玉山”乃顾氏别墅玉山草堂之省称,其园林池馆之胜甲于东南,顾瑛又极好客,一时文士名流多从之游宴。此编乃顾氏取当时诸贤俊题咏玉山诸作,以地为纲,取类相从,殿以自作。四库本

  •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舒赫德

    十六卷。清舒赫德等奉敕撰。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别字明亭,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初为笔帖式,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该书记载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镇压兖州王伦领导的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