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五五、鲁仲连考

《汉志》儒家《鲁连子》十四篇,已亡不可考。《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齐辨士田巴,服徂丘,议稷下。(《艺文类聚》引《新序》,称“齐王聘田巴先生,而将问政”,知巴亦稷下学士。)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刼者,其弟子曰鲁连,年十二,号千里驹,往请田巴曰:臣闻堂上不粪,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旦暮,先生将奈之何?若不能者,言有似枭鸣,出唇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田巴终身不说。”(《御览》四六四引略同。)今按秦围邯郸,鲁连义不帝秦,尚在信陵君夺兵救赵前,则为赵孝成王之七八年,至孝成王十五年,赵败杀燕将栗腹,鲁连《与聊城燕将书》,所谓“栗腹将百万之众,五折于外,公闻之乎”者也。详其语气,知距栗腹败不远。故徐广以聊城事为在长平后十余年,而《通鉴》《大事记》均系之之栗腹死后一年,即燕王喜五年者,盖为得之。是上距邯郸之围已十年。若其时鲁连年十二,则义不帝秦时,其殆为襁褓之婴孩乎?从来为伪书者,好事夸饰,而与年数每不仔细。此虽小节,可以示例。其堂上不粪云云,乃袭《荀子》书。

今《史记?鲁连传》载不帝秦及与聊城燕将书二事,又见于《赵策》《齐策》。余考《赵策?不帝秦篇》,盖袭《史记》,详玩其文体而可知。《史》作湣王,《齐策》作闵王,而今《赵策?不帝秦篇》亦作湣王,其为采自《史记》甚显。(文中“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云云,在《史记》时有此类语法。又前后叙事极闘凑。在《策》文径自秦围赵说起,至此亦云“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云云,殊为不称。当云“齐人鲁仲连游赵闻之”,即得也。推此类寻之,自见乃《策》文袭《史记》,非《史》袭《策》文矣。《国策》袭《史记》,昔人多有论及,此篇亦及一例。)余读其文,亦多讹。邯郸之围,湣王已死二十余年,文云:“今齐湣王已益弱”,似其人尚存,一误也。余据《纪年》考齐威王与周烈王不同时,此云:“齐威王为仁义,率诸侯朝周,周烈王崩,齐威王后至”,则齐威、周烈同时,乃与《史记?六国表》合。然又曰:“尊秦昭王为帝”,鲍《注》:“称谥,非当时语”,吴《注》:“追书之辞。”然则此文自出后人追记文饰,语已多误,决非鲁连当日之言,更非鲁连亲笔所记,则亦不可为典要。当与上举两例同等视之。否则齐湣事去鲁连不远,不应有误。其言齐湣不可信,言齐威又可知也。(雷氏《义证》亦谓:“烈王字未确。刘向《国策序》所谓错乱相揉莒,本字多误矣。《史记》因此遂谓齐威王十年当周烈王七年,此时齐威王尚未立,惟威之末年周显王陟,是《赵策》烈王或显王之讹,《史记》承其误而不悟,故凡言田齐事多与周秦以前古书不合。”今按《史记》之误,乃由漏去两世,非由据《赵策》,且《赵策》此文,亦未必定先于《史记》也。)余疑史公此文,或亦采自《鲁连子》十四篇中,正与年十二弹田巴先生同例耳。

又按《鲁连传》:“居岁余,周烈王崩”,徐广曰:“烈王七年崩,威王之十年。”《正义》:“《周本纪》及《年表》云:烈王七年崩,齐威王之十年也,与徐不同。”其语尽同,何云不同,显系有误。张氏《札记》依毛本改《集解》作“烈王十年崩,威王之七年”,谓:“此十与七互误,故《正义》引《纪》《表》以纠之。各本依《纪》《表》改,则《正义》赘矣。”又“天子下席”,《索隐》云:“谓烈王太子安王骄也。”《考证》:“烈王太子宜为显王。”今考《周本纪》显王乃烈王弟,亦不应称太子。《索隐》此条,显系有误。雷氏《义证》谓:“《索隐》误以此烈王为威烈王”,其说是也。惟雷氏极斥《索隐》,谓:“次烈王《汉书?人表》作夷烈王,乃威烈王之孙,元安王之子。威烈王时,齐田和始立,威王安得而及之?”余疑齐威王不及威烈王,其事至显,《索隐》不应于此有误。或者《索隐》本自以率诸侯而朝周者为齐太王,而今《索隐》复异其初,如《集解》之类欤?盖齐太公田和亦称太王,如《墨子》书称墨子见齐太王是也。而威王与太王则常相混。如《史记?田穰苴传》:“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是以太王误为威王也。《战国?秦策》:“魏伐邯郸,因退而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其事乃齐威王,是又以威王误为太王也。疑《鲁仲连》书所谓“齐威王为仁义率诸侯朝周”者,其实乃自梁惠王朝周而齐威王伐之一事所误。又误齐威王为齐太公,因有威烈王崩而太王后至之说。故《索隐》以威烈王为说耳。否则烈王之后为显王,及烈王七年卒,为齐威王十年,此俱一按《年表》即得,何以《集解》《索隐》于此俱误?且张氏《札记》据毛本,知各家本《集解》均已依《纪》《表》改动,则安保《集解》《索隐》原文不又先有改动耶?张氏称:“裴氏《集解序》称: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钞纳。今《史》文之下著注寥寥,大非完帙。”《索隐》亦多改窜。今仅知《集解》《索隐》于此条统有误,又安从而推见其误前之真哉?(毛氏本《集解》此条已误,故《正义》纠之,今诸本乃误中又误。至《集解》原文,其在唐前有无更窜,则不可知。且《正义》经后人删削,舛误弥甚。则此条之纠《集解》,其原文是否如此,亦不可考也。)《集解》《索隐》可以经后人之改窜,则《史记》正文亦安保无之?余于此条,殊深有误。

其叙与聊城燕将书一事,错误亦多。《史》云:“田单围聊城”,又云:“遂屠聊城。”吴师道皆辨之,谓非事实。其言曰:“考之《单传》,自复齐之后,无可书之事。齐襄王十九年,当赵孝成王元年,赵割地求单为将,次年遂相赵,必不复返齐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单岂得复为齐将哉?此因岁余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误指以为单也。”又云:“燕将被谗畏诛,连书亦无此意,此因乐毅而讹也。《史》又称燕将得书自杀,单遂屠聊城,尤非事实。齐所杀燕将惟骑劫耳,不闻其他,此因骑劫而讹也。”梁氏《志疑》亦引孙侍御云:“聊城齐地,田单齐将,何以反屠聊乎?”(今按纵非田单,要为齐将可知。)此论《史记》之误也。而《策》文亦有误。云:“燕攻齐,取七十余城,惟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燕将畏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误并聊城事于湣、襄、昭、惠之际,其误尤甚于《史记》。吴师道已详辨之。而云:“论此事者,一考之仲连之书,则《史》《策》之舛讹混淆,皆可得而明矣。”余谓鲁连此书,史公或亦采诸《鲁连子》十四篇中。《鲁连》十四篇,如田巴之辨,不帝秦之议,语出后人文饰,皆非当时信史。至此书虽无破绽,亦未能定其果为鲁连手笔与否。惟《史》《策》之误说,则彰灼甚显也。

又按今《策》文记聊城事,又有“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十一字。据吴师道说,为他本所无,当是后人又据《史记》羼入。而《史记?燕世家》有齐城之不下者,独惟聊、莒、即墨一语。《志疑》云:“考《史?乐毅》《田单传》及《齐》《燕策》,并无聊,惟《燕策》又有三城未下之语,《史》或因此增加以实之。盖牵合燕将守聊城不下事而与莒、即墨乱也。”(按本为燕守聊城不下于齐,今讹为齐守聊城不下于燕,其误甚显。)然《后书?李通传论?注》,引《史》此文无聊字,与今本异,则见今本有聊字又系后人据《燕策》羼入。盖《策》因《史》误,史又因《策》误,其迹可见有如此。

余为此书,据《纪年》校《史记?六国表》,重定齐威、宣、湣年世,不徒合于《纪年》,亦复合于《史记》,合于诸子之书。惟《国策》《史记》载鲁连“周烈王崩齐威王后至”二语,显背于《纪年》,而转合于《年表》,若足为余说病。余故详为指陈《策》文之袭《史记》,而《史记》与《国策》又各有讹误,并多经后人改窜,多可疑之迹,不足为信史。俾考古者勿轻据单文,尽疑余前后所论引也。

又按《齐策》:“孟尝君有舍人勿说,欲逐之,鲁仲连说孟尝君勿逐。”又鲁连面论孟尝君未为好士。余考孟尝为魏求救于燕、赵,当魏昭王十三年,即齐襄王元年。时孟尝已老,殆不久而卒。而鲁连游赵论帝秦厉害尚在此后二十五年。如鲁连游赵年已五十,则上溯孟尝为魏乞救燕、赵时,年二十五也。其时孟尝已老,仲连尚未及壮。至若孟尝豪举好士,当在其入秦相昭王前后,犹在此前十六年。观《齐策》两节,固不类孟尝晚年语,疑亦如鲁连说田巴之比,未必可信。以鲁连年世考之,游赵说勿帝秦,至迟不出五十岁,说燕将聊城在六十左右,其卒稍晚,或亦寿及七十上下耳。(《太平御览》百八十四又八十,及《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并引《鲁连子》:“鲁连先生见孟尝君于杏堂之门”,鲁连齐人,伪为其书者必谓见孟尝君。鲁连、孟尝时固可及,语则非信。)

猜你喜欢
  玉堂漫笔·陆深
  卷五十一·杨士奇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卷十二·余继登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纪昀
  一三一七 谕内阁文渊阁着交提举阁事一人专管并全书嗣后毋庸曝晒·佚名
  四○四 谕两淮盐政寅着总商江广达等访购书籍着留储馆阁马裕藏书仍发还·佚名
  卷三十二·傅恒
  两汉笔记卷一·钱时
  ·谢郝制府兼论台湾番变书·丁曰健
  窦瑗传·李延寿
  卷二十四·彭百川
  提要·孙懋
  第四十二章 编遣会议的纠纷·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史宫词卷十二 北朝·史梦兰

    ○魏魏,太祖道武皇帝,姓拓跋氏,名圭。其先鲜卑部人,后徙漠北。先世猗卢,晋愍帝建兴中,封代王。太祖始取大名之义,改国号曰魏,都平城。晋隆安二年,即帝位,在位十二年,为子绍所杀,葬金陵,改元四(登国、皇始、天兴、天赐)。长子明元皇帝

  • 石屏诗集巻首·戴复古

    宋 戴敏 撰东皋子诗小园小园无事日徘徊频报家人送酒来惜树不磨修月斧爱花须筑避风台引些渠水添池满移个柴门傍竹开多谢有情双白鹭暂时飞去又飞回屏上晚眺不能骑马趁朝班自跨黄牛扣竹闗无徳可称徒富贵有钱难买是清闲

  • 竹斋集传·王冕

    竹斋集传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聼诸生诵书聼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聼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 列传第十八 萧景弟昌 昂 昱·姚思廉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即左光禄大夫道赐之子。道赐三子:长子尚之,字茂先;次太祖文皇帝;次崇之。初,左光禄居于乡里,专行礼让,为众所推。仕历宋太尉江夏王参军,终于治书侍御史。齐末,追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

  • 一五○九 寄谕礼部尚书纪昀原办文津阁书错讹不一而足·佚名

    一五○九 寄谕礼部尚书纪昀原办文津阁书错讹不一而足【真按:文津阁四库全书之版本优劣.真按:你看又是在避暑时御览的.】乾隆六十年七月十四日大学士 伯和<珅>字寄礼部尚书纪<昀>,乾隆六十年七月十四日奉上谕:昨于几暇,取

  • 五二六 谕内阁本年选拔贡生已经考试各生准其呈明充当誊录·佚名

    五二六 谕内阁本年选拔贡生已经考试各生准其呈明充当誊录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十八日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本年选拔贡生,除引见分别录用外;其余已经考试各生,如有情愿自备资斧在四库全书馆効力者,准其呈明充当誊

  • 卷九十七 下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班固

    (外戚)【原文】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自有传。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黄门亲近者侍送,还白

  • 沈繟传·李延寿

    沈蠫字伯谕,吴兴武康人。父亲沈昶,在宋朝建平王刘景素手下做事。景素谋反,沈昶事先离开了他,等景素事败,他受牵连下狱。沈蠫到朝廷陈述原委而得以免罪,沈蠫也因此知名。后来作奉朝请,曾到齐尚书左丞殷氵尔处,殷氵尔和他谈论到

  • 陈子昂传·刘昫

    陈子昂,梓州射洪人。家中世代富豪,惟独子昂苦节读书,尤其善长于写作诗文。开始时写有《感遇诗》三十八首,京兆府司功王适看到后惊叹道:“这位学子必将成为天下文宗啊!”子昂由此知名。后考中进士。遇到高宗在洛阳去世,灵柩将

  • 卷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黎靖德

      ◎论民   建宁迎神。先生曰:"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今人心都喎邪了,所以如此。泉州一富室,舍财造庙,举室乘舟往庙所致祭落成,中流舟溺,无一人免者。民心不得其正,眼前利害犹晓不得,况欲晓之以义理哉!"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嗢拖南曰执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矫乱计无因断空最胜净吉祥由十六异论 由十六种异论差别。显不如

  • 人性可善可恶·太虚

    ──在人生哲学研究会座谈会讲──过去本会开会时,本人多半因为远在山中,不能参加,听说本会过去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颇为详尽。本人以为所说的“人”,照常识说,是万物之灵;照科学说,是最进步的动物,就佛学的意义说,人则为众生中

  • 卷第六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八已辩见修二道生异。当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具修惑断

  • 卷第二·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二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大鉴下第五世 药山俨法嗣 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 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於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

  • D坂杀人案·江户川乱步

    某天下午,“我”坐在白梅轩咖啡厅里悠闲地喝着咖啡,并与刚结识不久的明智小五郎一同观察稍微有些异样的旧书店。只是,原本每晚都独自看店的性感老板娘今晚迟迟不现身,加上最近传闻老板娘身上伤痕累累……一思及此,我与明智

  • 北磵集·居简

    诗文集。南宋释居简撰。10卷。一本20卷。居简字敬叟,原潼川王氏子,嘉熙中住净慈光孝寺。因久寓北,故以名集。其集原诗、文各为一编单行,文10卷,诗9集。文集原附嘉定十年(1217)张自明序。二集宋刊本曾存于日本,尚完帙,文集后

  • 独秀文存·陈独秀

    陈独秀著。陈氏系安徽怀宁人。《新青年》的创办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独秀文存》收录陈独秀1915年到1922年之间的文章,共三卷,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

  • 锦衣志·王世贞

    客有徵錦衣事者不能詳余以所聞荅之退而詮其語曰錦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