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一、屈原于怀王十六年前被谗见绌十八年使齐非即放逐辨

《史记 屈原传》:“上官大夫欲夺屈平宪令稿,屈平不与。因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乃令张仪事楚。及楚败蓝田之明年,张仪复如楚。怀王听郑袖释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据此,则屈原见绌,在怀王十六年,张仪去秦事楚之前。其使齐在怀王十八年也。所谓疏屈平,屈平既绌不在位者,屈原初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稍疏,绌在閒位,即如使齐,亦其绌后事,然犹未至放流迁逐也。而后人遂谓怀王十六年乃屈原被放之期,误矣。(详见近人陆侃如《屈原评传》。)此误始于刘向之《新序》。《新序》之言曰:“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齐,以结强党。秦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向所为《说苑》《新序》,疏谬不可胜辨,此尤显与《史记》相乖。屈原见绌在张仪至楚前,此以为张仪来楚之后,一误也。屈原仅见绌,此为被放,二误也。屈原使齐在十八年,此移在十六年,三误也。张仪赂靳尚郑袖,在其再来楚之后,此以为在其初至之时,四误也。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史记》在怀王入秦后,此以为受张仪之赂,五误也。(王懋竑疑屈原并不及怀王入秦时,语详《考辨》第八七、第一二七。此特就《史记》《新序》异同言之。)屈原使齐,正为见疏后事,而《新序》又谓怀王复用屈原,再使齐,六误也。《离骚》言美人香艸多矣。其言椒兰,亦托物以喻意。刘向误以兰为子兰,又别造子椒之名,七误也。(朱子《楚辞辨证》云:“此辞之例,以香艸比君子,王逸之言是矣。然屈子以世乱欲衰,人多变节,故于兰芷不芳之后,更叹其化为恶物。而揭车江离,亦以次而书罪焉。盖其所感益以深矣。初非以为实有是人,而以椒兰为名字者也。而史迁作《屈原传》乃有令尹子兰之说。班氏《古今人表》又有令尹子椒之名,王逸又误为司马子兰大夫子椒,而不复记其香艸臭物之论。流误千载,遂无一人觉其非者,甚可叹也。使其果然,则又当有子车、子离、子椒之属,盖不知其几人矣。”今按:朱说甚是。然《史记》子兰,未见其必据《离骚》椒兰之文而误。余谓其误盖始于刘向,误谓《离骚》余以兰为可恃句兰指令尹子兰,而妄增司马子椒之名。王逸又误为司马子兰大夫子椒也。至《人表》又为令尹子椒子兰,依其行事当居下下,而列在第六。与唐勒景差之徒同等,何其谬无高下至此?盖必有误,非庄氏之本矣。)且《史》固云:“离骚者,犹离忧也。”读其文字,亦不见有流放迁逐之迹。今既误以屈原于怀王十六年前即被放逐,遂谓《离骚》乃被放后所作,八误也。(史公《屈原传》: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此正说也。其《太史公自序》谓屈原放逐著《离骚》,《汉书 迁传 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此犹云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特属行文之便,非史实矣。若确作实叙语,殆始刘向。《汉书 贾谊传》:“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地理志》亦云:“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皆沿刘氏之误。)昔汉武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泣曰:“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上曰:“君薄淮阳也?吾今召君矣。”黯既辞,过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屈原之疏而见绌,不在位,使齐,与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者,亦犹是耳。后人不辨,率每与刘氏之说同误,余故详论之如此。

又按邹叔子《遗书 屈子生卒年月考》,论屈子作《离骚》岁月云:“《史记》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刘向《新序》秦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共谮屈原。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张仪因使楚绝齐。考张仪去秦相楚,诈楚绝齐,皆在怀王十六年,则原之见放作《离骚》,必是年也。《离骚》曰: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又曰:及华岁之未晏兮,时亦犹未央。又曰: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王叔师《注》,于前曰及年德盛时,中曰冀及年未晏晚,末曰愿及年德方盛壮,以是徵之,则作《离骚》之时,屈子年方壮。惟老冉冉其将至兮,似非壮年人所宜语。然叔师《注》引《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偁焉,下继之曰:屈原达志清白,贪流名于后世。盖志士惜日,不觉其年之方富也。况冉冉训渐渐,(见《五臣文选注》。)曰将,曰渐渐,皆望而未至之辞。则《离骚》为屈子壮时所作,明甚。屈子之生,以周显王二十六年,下至作《离骚》之年,适三十一岁。记曰:三十曰壮,则及余饰之方壮者,正三十之谓也。”今按:邹氏定《离骚》作于屈子壮岁,似矣,而必牵连《史记》《新序》为说,则误。屈子作《离骚》时,张仪来楚与否,今未可考。要之屈子见疏,不係于张仪。其为《离骚》,则或与张仪来楚时相先后耳。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 范云 沈约·姚思廉
  卷三百九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三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五·佚名
  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八十九·佚名
  十国春秋卷八十一·吴任臣
  长孙无忌传·欧阳修
  郭逵传·脱脱
  卷二十九·黄训
  卷一百六十一·佚名
  玉坡奏议巻五·张原
  卷八十六罪犯习艺·冯煦
  施厚元·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跋一·戴亨

    余自癸酉春自楚入燕至甲戌秋始歸里舊侶相見備詢遊歷余曰吾此行有三得泝九江得見廬山道經齊魯得見泰山居都下得見遼東戴遂堂先生然亦有三憾過廬山而未觀瀑布過泰山而未登日觀見先生而未獲讀其全集盡聞其緒論也蓋余自童

  • 卷四十·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四十目録【六十字】蝶恋花【下】王采王安中【三首】向子諲王庭珪赵师侠【二首】赵鼎曾觌杨无咎侯寘辛弃疾【三首】张孝祥程垓【二首】真德秀袁去华

  • 卷七·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目录【四十二字】浣溪沙【下】范成大【五首】陈三聘【四首】黄公度张孝祥【二首】程垓【二首】朱熹洪适曹冠吴儆【四首】管监陆游杨炎刘镇郑域韩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欧阳修

    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驰而败矣。在尧、舜时,曰“九德咸事”也,“百工惟时”也;在周文、武时,曰“《棫朴》,能官人也”,“《南山有台》,乐得贤也”;是循吏之效也。尧、舜,五

  • 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张廷玉

        卢象升 刘之纶 邱民仰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祖立志,仪封知县。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募万人入卫。明年,进右参政兼副

  • 卷十·李心传

     时事三  诛曦将士共转三十万官资复四州将士共转四万五千余官资附诛曦功赏自王喜下凡四百二十人有由副使建节者有由白身授员郎者又三路全军约七万人喝转或三官资或五官资入队人五官资不入队人三官资大抵共约转三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八·佚名

    万历三十一年九月甲寅朔吏部等衙门尚书等官李戴等合<锍-釒>请信 圣心仁爱停止有日之言速罢矿税以苏民困不报○户部覆总督仓场议请将杭州运到京通食粮并边粮俱借运昌镇上纳俟后到原派昌镇者拨补京通从之○改平越普

  •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崔光韶传·李延寿

    崔光韶,是崔亮的从父兄弟。最初被朝廷授予奉朝请,光韶与兄弟光伯是孪生,两人的学业相当,相处十分友爱。光韶便通过吏部尚书李冲,把官职让给光伯,表情和言辞十分恳切。李冲替他奏闻朝廷,孝文帝表彰了他的行为,并同意他的请求。

  • 屈原研究·梁启超

    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如《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传诗歌之类,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很短。我们读这类作品,顶多不过可以看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部分。

  • 卷二十四·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四宋王曾行程録【按王曾富弼二人行程録皆其奉使至辽所作乃宋人之辞且途中见闻亦多未能核实未可尽据然辽史地理志已引王曾录为证今姑仍原本存之以资参考云】初宋使止达幽州後至中

  • 器经 译文注释·孤子

    《器经&middot;大器篇》[原文] 器者,物也;物者,器之。天地有器,然后有生。气有则器,有器具气,器气一体。气盈则器实,气虚则器靡。[译文] 器所包容的,是天地间所有的物质存在;一切物质存在,都是被器包容着的。天地有了容器之后,然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①宰:总管。②有司:各部门。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

  • 第七 揣篇 2·王诩

    【原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①也,不能隐其情。情一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②,乃且③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④。夫情变于内者,形见

  • 卷十(惟净译)·佚名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如大海。何等为十。一者为大宝聚。二者深难彻底。三者广大无量。四者次第渐深。五者不宿死尸。六者皆同一味。七者容受众流。八者潮不失时。九者水族所依。十者无有边际。善男子,云何是菩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二   佛告阿難世有八衆.何謂八.一曰刹利衆二曰婆羅門衆三曰居士衆四曰沙門衆五   曰四天王衆六曰忉利天衆七曰魔衆八曰梵天衆.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刹利

  •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四卷·佚名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四卷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论曰。偈言向说如来藏  十种义示现次说烦恼缠  以九种譬喻此偈明何义。向依如来藏说无始世界来彼法恒常住法体不转变。明如来藏有十种义

  • 敬止集·陈应芳

    水利志。明陈应芳撰。四卷。应芳字元振,南京泰州(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福建布政使参政。作者因家居淮南泰州“泽国”,为讲求水道源委,河之利害,以明水利。集当时有关水道奏疏、公移、私札为是书。五万七千余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