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
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孔子世家》载适周问礼于老子,在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年三十。《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是为定公九年。《水经注》云:孔子年十七适周,是为昭公七年。《索隐》谓:孟僖子卒,南宫敬叔始事孔子,实敬叔言于鲁君,而得适周,则又为昭公之二十四年。是四说者宜何从?余曰:其昭公二十四年乎?盖《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惟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恰入食限,此即孔子从老聃问礼时也。他若昭二十年,定九年,皆不日食。昭七年,虽日食,亦恰入食限,而敬叔尚未从孔子游,何由适周?”冯景《解舂集》驳之曰:“《春秋》昭公世凡七日食,不止二十四年。且二十四年二月,僖子卒,五月日食,则此时僖子甫葬,敬叔方在虞祭卒哭之时,焉能与孔子适周?”毛奇龄《毛氏经问》十二驳阎说同。梁氏《志疑》云:“敬叔生于昭十一年。当昭七年,孔子年十七时,不但敬叔未从游,且未生也。若昭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时,不但僖子方卒,敬叔未能出门从师。且生才十四岁,恐亦未见于君,未能至周。而明年昭公即孙于齐,安所得鲁君请之?此皆当缺疑之事。必欲求其年,则《庄子》五十一之说,庶几近之。”今按: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其事不见于《论语》《孟子》。《史记》所载,盖袭自《庄子》。而《庄子》寓言十九,固不可信。后人必信为真者,徒以有《曾子问》从老聃助葬日食诸语为之旁证故也。然其事若断为在定公之九年,其年既无日食,则《曾子问》所载为虚。而孔子适周之事,益见其不足信矣。阎氏所举四说,云《史记》载适周在昭公之二十年者。《史记》特叙孔子适周事于昭七年后,二十年前,含混其辞,未尝实指为在昭之二十年也。此自是阎说之误。《水经注》(按此引皇甫谧《高士传》。)十七适周之语,特以史载孟僖子之死在孔子十七年下,遂从而为之说,错谬益不可信。昭公二十四年之说,既具如诸家之驳。且《索隐》但解僖子之死与使其子学礼在二十四年,亦何曾谓二十四年适周问礼。此皆由误读古书而来。(《毛氏经问》辨此颇详。)至《庄子》五十一之说,则又与《礼记》相舛。何说而必以《庄子》之寓言十九者为可信?郑环《孔子世家考》谓:“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无籍敬叔之请车,而亦无暇适周矣。”是五十一之说,又难凭也。即诸说之自相矛盾,亦足见其事之非信史矣。(孔广森《经学卮言》又定孔子适周在定公之三年,其说曰:“子在周时,《家语》有刘文公论圣人之语。定公四年,文公即卒。元二两年,未没昭公之丧,访乐苌宏,又非攸宜。前后推校,则适周其在定公之三年欤?”然《家语》为王肃伪书,其言非可徵信。则定公三年之说,亦复非也。林春溥《孔子世家补订》亦疑刘文公以定四年卒,则适周当在定二三年。然又以与《庄子》冲突,疑《孔丛》伪讬非实。良以《孔丛》《家语》,其可信之价值,犹在《庄子》下也。)
且孔子适周见老聃问礼一事,又不徒其年岁之无考而已也。汪中《老子考异》曾列举三疑,谓:“老子言行,今见于《曾子问》者凡四,是孔子之所从学者可信也。夫助葬而遇日食,然且以见星为嫌,止柩以听变,其谨于礼也如是。至其书,则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下殇之葬,称引周、召、史佚,其尊信前哲也如是。而其书,则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此乖违甚矣。故郑玄注谓古寿考之称,黄东发《日钞》亦疑之,而皆无以辅其说。其疑一也。本传云: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又云:周守藏室之史也。按周室既东,辛有入晋(《左传》昭二十年。)司马适秦,(《太史公自序》。)史角在鲁。(《吕氏春秋 当染篇》。)王官之族,或流播于四方。列国之产,惟晋悼尝仕于周,其他固无闻焉。况楚之于周,声教中阻,又非鲁、郑之比。且古之典籍旧闻,惟在瞽史,其人并世官宿业,羁旅无所置其身。其疑二也。本传又云:老子隐君子也。身为王官,不可谓隐。其疑三也。”今按:汪氏疑楚人隐者不为周史,是也。顾余谓《戴记》出于晚世,其语亦何可信?《论语》孔子言礼,皆关君臣名分,国政大体,绝不拘牵小节。曾子亦云:“俎豆之事,则有司存”。与《曾子问》所记四事皆不类。则不徒史传可疑,即《戴记》亦虚造。盖出后世小儒,转袭孔子问礼老聃之语而假托其事。汪氏必谓孔子之所从学可信,亦非也。(《论语 述而篇》窃比于我老彭,包《注》:“老彭,殷大夫,好述古事。”《集注》本之。王弼则云:“老,老聃,彭,彭祖。”何义门曰:“老聃之生在彭后,不应反居其上。”翟晴江曰:“《大戴礼》孔子云,昔商老彭及仲虺,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此最足明圣人窃比之意。孙奕读彭为旁,旁侧也,谓欲自比于老子之侧,盖谦也。强生异端,穿凿无理。”崔东壁亦云:“《论语》不载老子。”(互见《考辨》第七二)。推此言之,则《戴记》之不可信益显。)
抑余犹有辨者:《庄子》云:“孔子南之沛,见老聃”,则固非适周。后人混而论之,亦非也。南荣趎见老子,亦南行七日七夜而至。则《庄子》书中之老子,固一南方之隐者。惟《天道篇》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见老聃,繙十二经以说”,此则汉人之语。何者?藏书乃秦人焚书以后乃有此想。(姚鼐云:“谓圣人知有秦火而预藏之,所谓藏之名山。”)十二经乃六经六纬,皆非战国时所有。则明非《庄子》时书。《庄子》书中舍此固不见老聃居周为守藏室之史也。且本篇又云老聃免而归居,则孔子虽欲西至周,而仍见老聃于沛耳。《寓言篇》云:“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此已言老聃适秦。然谓径自沛往,非以周史官隐也。《养生主》云:“老聃死,秦佚弔之”,则亦未尝谓其出关而隐,莫知所终矣。史公《老子传》虽本《庄子》,已远非《庄子》原书之本相。此必史公旁采他书,混为一谈,窃恐老子为周守藏史之说或犹出庄子之后也。(凡言孔子师老聃,似皆出《庄子》后。《墨子 所染》与《吕览 当染》大体相袭。然《吕览》有孔子学于老聃语,《墨子 所染》无之。疑《所染》较先出,故尚未知有孔子师老聃。《荀子》《韩非》则亦屡言及老聃矣。)
又按《春秋左氏传 序 正义》引沈氏云:“《严氏春秋》引《家语 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邱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邱明为之传,共相表里。”所引与今《家语 观周篇》文不同。(臧琳《经义杂记》谓此乃真《家语》文。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辨之云:“严彭祖《公羊》经师,妄语,何也?或章帝令贾逵自选严、颜高材生二十人,教以《左氏》,禄利之途使然。”贾逵亦在王肃伪造《家语》前。刘氏必谓此说尚出肃后,则无证。是汉时《家语》自有此说。)然则初本谓孔子适周,乃为修《春秋》而观书,与左邱明偕。其信否且勿论,而一事两传,遂谓孔子与南宫敬叔往见老子也。(此犹如庄周本谓孔子问道于老聃,而后人又以为问礼矣。)《韩诗外传》三《说苑 敬慎》皆谓孔子适周,于太庙见欹器,而《荀子 宥坐》及《淮南子》均谓在鲁桓公之庙。足徵传说递变,初不谓其适周者,寖假而遂以为适周。初不谓其见老子,寖假亦遂以为见老子也。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序》“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文,兴于鲁而次《春秋》。”此亦谓孔子如周为修《春秋》,然未言在何年。林春溥《孔子世家补订》乃谓“《春秋》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盖孔子是年复适周。《曾子问》从老聃助葬,应在此时。”不悟鲁哀十四年,西狩获麟,乃孔子《春秋》绝笔之岁,未必孔子是年始有志作《春秋》,乃往观书于周室。且是年六月,陈恒弒其君,孔子三日斋而请伐齐。时孔子已年老,岂四月五月至周,六月返鲁,为此道路之仆仆耶?(《春秋说》:“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得端门之命,作《春秋》。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此谓孔子使子夏等求得百二十国宝书,乃至成《春秋》,先后不逾六月,说固难信。然亦不谓孔子身至周。)且纵谓孔子适周,彼其时已德尊道成,岂犹琐琐问日食小节于老聃。林氏强为比附,何也?
《世家》又云:“南宫敬叔言于鲁君,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崔述云:“敬叔岂无车马竖子者,而必待鲁君之与之?”今按《说苑 杂言篇》:“孔子曰:自季孙之赐我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此亦传说,(敬叔少孔子二十余岁,未必前卒,孔子何乃称其谥?此即可疑。)而较近理。盖孔门第子多出微贱,惟敬叔最为贵族。故有乘我车而道加行之说。及其传而益远,遂谓敬叔请于君,与之车马而适周矣。凡此皆足以见孔子适周见老子之为传说,非信史。
故孔子见老聃问礼,不徒其年难定,抑且其地无据,其人无徵,其事不信。至其书五千言,亦断非春秋时书,此当别详,兹不具。
猜你喜欢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赵尔巽 ●崇禎長編卷之六·汪楫 卷六·王世贞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三·佚名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吕思勉 涌幢小品卷之十九·朱国祯 皇王大纪卷四十·胡宏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二·阿桂 绎史卷八十七上·马骕 第二章管乐器·李叔同 六十八、新闻记者开场·包天笑 卷十五 宗翰军谋·李有棠 卷二十八捕亡律·窦仪 卷五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