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孟子 离娄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曾子去之,寇退而返。”焦氏《正义》引周柄中《辨正》云:“或云:越寇季氏,非寇鲁,此并无所据。《左传》哀二十一年,越人始来。二十三年,叔青如越,越诸鞅来报聘。二十四年,公如越。二十五年,公至自越。二十六年,叔孙舒帅师会越人纳卫侯。二十七年,越使后庸来聘。是年八月,公如越。越又尝与鲁泗东地方百里。以此观之,越自灭吴后,与鲁修好,未尝加兵。而哀公尝欲以越伐鲁去三桓。武城近费,季氏之私邑在焉。说者因谓越寇季氏,非寇鲁,亦臆度之言耳。”今按谓越寇季氏,非寇鲁,实有确据,非臆度也。《说苑》云:“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数之十罪,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复迎之。”此即《孟子》越寇事,而所记有不同耳。鄪君者,季孙也。(孟子书有鄪惠公。《鲁世家》言:“悼公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则季孙固宜称君矣。)《孟子》言越寇,而《说苑》称鲁人者。《鲁世家》:“哀公如陉氏,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去如邹,遂如越,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吴越春秋》亦谓:哀公奔陉,三桓攻哀公,奔卫,又奔越。鲁国空虚,国人悲之。来迎哀公,与之俱归。)夫三桓攻公而出之,国人迎而归之,越人送之,攻鄪而数以十罪,必此时矣。又按《左传》云:“秋八月,公如公孙有陉氏,因孙于邾,乃遂如越,国人施公孙有山氏。”《晋语》:遂施刑侯氏,韦《注》:施,劾捕也。杜预曰:有陉氏即有山氏,公孙有山氏,乃上年公如越,与越太子适郢相得,适郢将妻公,多与之地,而公孙有山以告于季孙者也。《正义》据《左传》驳《史记》云:“《传》称国人施罪于有山氏,不得复归而卒于其家,吕东莱引颍滨苏氏曰:子贡言哀公不殁于鲁,而史称哀公自越归,卒于有山氏。归于有山氏而不归国,事未可信。”窃疑哀公归国而卒于有山氏,正为有山氏所弑,有山氏殆当鲁越通道,而党于季孙。鲁人劾捕之,正为其弑君。定哀之际多微辞,即《传》文亦不明显耳。(及门黄少荃女士谓《谥法》恐惧从处曰悼。考春秋以来,如晋厉公弑于栾书、中行偃,齐晏孺子弑于田乞,卫出公被逐亡死,楚声王盗杀之,皆不得其死,其次立之君均谥悼,谓其恐惧从处,承叛乱之余而即位也。鲁哀公卒,子宁立,谥悼公,则鲁哀之不得其死信矣。)曾子于此时前后,皆居武城。王符《潜夫论》:“鄗毕之山,南城之冢。”章怀太子注:“南城曾子父所葬。”足徵曾子居武城之久。(俞氏《癸巳类稿》,书武城家乘后,谓“《檀弓》云:季孙卒,曾皙倚其门而歌,以曾皙在费,故附会其事。又云:曾子之席华而脘,曰:季孙之所赐。知曾子父母及身,始终皆在费。可证南武城在费。”参读《考辨第二九》。)
[附]越徙琅邪考
越都徙琅琊,事见《越绝书》及《吴越春秋》。《今本纪年》,于越徙都琅琊,在晋出公七年,当鲁哀公之二十七年,是岁,越使后庸来正邾鲁之界,公与盟平阳,盖即越北徙时矣。(《吴越春秋》,句践二十五年霸于关东,从瑯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今按:越灭吴在句践二十四年,其明年,决不急遽北迁。《吴越春秋》记句践灭吴年,及卒年,皆误。见《考辨第十八》。)然则武城被寇时,越都已在琅琊。今考琅琊地望,古有三说。《汉志》东莱郡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台馆。《史记 秦始皇本纪》:“穷成山,登之罘而去。南登琅邪,大乐之。”《集解》:“《地理志》云:‘越王句践尝治琅邪县,起台观。’”《正义》,《括地志》:“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句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吴越春秋》云:“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齐、晋、秦、楚,以尊辅王室。”《水经 潍水注》:“琅邪山名,越之故国。”此皆指越徙瑯琊,在今山东之诸城也。其故城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僻在齐东之海滨,越为求霸中原,何为择都于此,衡以地理形势,知必不然。顾栋高《春秋大事》云:“春秋时瑯邪,为今山东沂州府。”谓瑯邪近今日照,此与诸城琅邪台百里相望,波涛可接,其说实近情理,而恨辨之犹有未尽析者。按《续汉 郡国志》:“东海国赣榆,本属瑯邪。注印《地道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又《水经 淮水注》:“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今按《史记 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南登瑯邪,大乐之,作瑯邪台,立石,刻颂秦德,凡九百九十七字。其辞有曰:“乃抚东土,至于瑯邪”云云。是始皇登瑯邪,拧今东海之赣榆,而《水经 潍水注》复云:“瑯邪山名,越王句践之故国,秦始皇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所筑。遂登瑯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瑯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秦始皇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汉武帝亦尝登之”云。是郦氏言瑯邪秦碑,本有两处,一在瑯邪,一在赣榆,而余疑句践瑯邪,实应在赣榆,不在诸城。何也?按《水经 淮水注》又云:“游水东北迳赣榆县北,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则赣榆为自昔海道要港,秦末之田横,东汉初吕母,避居海中,皆在此邑。越为海国,其北徙瑯邪,以争中原,宜当在此。自赣榆北七十五里,即达山东之日照,县北四十里有会稽山,县志相传,越王尝登此,号小会稽山。又赣榆西境八十里有羽山,《尚书》殛鲧羽山,越为禹后,故鲧之故事,亦迤而在此。山东郯城县东北七十里有羽山,即赣榆之羽山也。郭璞《山海经注》,谓羽山在东海祝其县东南,亦即此山。此皆越都瑯邪,其传说之犹有遗迹可推寻者。《墨子 非攻》中篇:“东方有莒之国,不敬事于大,东者越人夹削其壤,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莒在日照西五十里,越都瑯邪在赣榆、日照间,则莒在其西,地望正符。顾氏谓春秋时瑯邪,为今山东沂州府。考瑯邪为临沂国治,乃东汉时事,虽临沂、日照、赣榆三邑,疆境毗连,适如鼎足之峙,然证以秦始皇瑯邪碑石,则越都瑯邪,当定在赣榆、日照一带滨海之地,为尤惬也。
顾氏《大事表》又谓:“《史记》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以北,故楚得东侵,广地至泗上,与鲁泗东地百里,越既灭吴,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在今滕县,非江苏徐州也。)天子致胙,方欲正邾、鲁山东诸侯之侵界,岂其弃江淮不事?且既弃之以予楚矣,如后庸使命之往来,及出兵侵鲁,岂反假道于楚耶?又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变姓名,寓于陶,陶为今曹州府曹县,盖先时吴屡伐齐、鲁,沂曹之边地,吴尽略而有之。哀八年,吴尝伐鲁,入武城,武城人或有田于吴境,拘郐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及吴师至,拘着遂道之以伐武城。观此,则沂州之地,久已为吴之错壤,越灭吴,因有其地,则其迁都瑯琊,盖尽吴之境,与北方诸侯争衡,岂有反弃江淮之地,以资劲敌之楚耶?”按顾氏引《史记》见《楚世家》,越灭吴,在楚惠王十六年,徙都瑯琊,在惠王二十一年。越三年,惠王二十四年,句践卒。楚东侵地至泗上,则在惠王四十四年,已在越朱句时,不得牵混为说。又《越世家》,句践已平吴,乃已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其事皆当在元王时。而句践之徙瑯邪,则在贞定王元年。裴骃《集解》误以楚东侵地至泗上,释越以淮上地与楚,吕东莱《大事记》仍之,顾氏《大事表》又仍之,皆误也。《越绝书》亦云:“越行伯道,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期、开阳复之于鲁,中邦侵伐,因斯衰止。”此与《越世家》文大体相合。浮陵地望无考,殆即所谓淮上地。开阳者,《左氏》哀三年,叔孙、季孙城启阳,杜注:“瑯琊开阳县”。《大事表》,今沂州府治北十五里有开阳故城。临期亦无考,《史记》有临原侯国,在山东临朐县东,或其地。此皆所谓泗东地也。以《越绝》证《史记 越世家》,知句践一时实有正疆界归诸侯地事。惟所谓不能正江淮北者,张守节《正义》谓,江淮北谓广陵县徐、泗等州,此说似较谛。考春秋吴与楚争,其出兵常在今安徽境,而吴之北争中原,则或由邗沟,或遵海道,皆不经安徽。越人乃袭吴北争中原之故道,而无意于西向与楚角逐。故《楚世家》谓越灭吴而不能正安江淮以北,当指吴、楚角逐之旧战场言。《越世家》谓越灭吴而横行于江淮东,则指吴、齐争衡之新路线言。越人承吴北争中原之故道,而又以海国,便于舟船,故径北徙瑯琊,雄距今赣榆、日照一带之海滨,西向而会诸侯于滕,北指而夺齐、晋中原之霸权。今皖北豫南,凡昔吴师西向以入楚者,则弃不复问,于是楚人乃得乘间东侵,广地以至泗上也。春秋战国间,史文缺佚不详,故为约略推测其形势焉。(参读《考辨第四一》。)
又按今安徽滁县亦有琅邪山,《元和郡县志》,晋琅邪王伷出滁中,即此地。《太平寰宇记》,东晋元帝为琅琊王,避地此山,因名。(又按《史记 田齐世家》,田常既杀简公,立平公,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今按:句践徙都琅邪,在齐平公十三年,时田常尚在,其势方盛。琅邪在其封内,是必指诸城琅邪言。古史地名,往往连绵移植,一名之同,散播数处。或其时诸城、日照,本已俱有琅邪之名。则滁之琅邪,安见必迟起自东晋时乎?惟句践所徙,殆不在滁,则略可定者。)
猜你喜欢 第十七回 刘渊拥众称汉王 张方恃强劫惠帝·蔡东藩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七百四十一·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十七 苏州织造李煦奏与曹寅等议得莫尔森可去东洋摺·佚名 八七三 两广总督巴延三奏钦遵谕旨嗣后一切书籍自应区别办理折·佚名 卷六十·鄂尔泰 卷三十六·班固 二八 咳嗽药·周作人 六十二、到青州府去·包天笑 十国春秋卷九十·吴任臣 李仁矩传·欧阳修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