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

墨子止楚攻宋,本书不云在何时。鲍彪《国策注》谓当宋景公时。《闲诂》讥其疏谬。余考攻宋之谋,自公输之制云梯。而公输来楚,在惠王四十四年前,其献云梯,则在四十四年东侵得志之后。何者?楚既广地至泗上,遂北向而窥宋,此自地理言之而可信也。且证之《墨子》书。《公输篇》云:“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毕云:“《吕氏春秋 爱类篇》云,自鲁往,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般。”则墨子来楚,与公输初相见,正楚方图宋之时也。又《鲁问篇》:“公输子谓子墨子曰: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此公输与墨子事后之谈。公输既不欲宋,必不复思侵越,此制构强在制云梯之先也。又“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子墨子曰:我舟战有沟强,不知子之义亦有钩强乎?”此尤公输制钩强,早在遇墨子之先,故闻墨子论议而以此为询也。本此三文,公输制云梯图宋在制钩强破越之后,又断然矣。故余定楚谋攻宋在惠王四十五年后也。

又考《公输篇》:“墨子赴楚,使禽子诸弟子三百人守宋。”禽子即禽滑釐。《备梯篇》:“禽滑釐事墨子,三年而后问守道。”孙氏《墨子传略》谓:“墨子止楚攻宋,年未及三十,正当壮岁”,则禽子年又当更轻于墨子,而已为诸弟子长。墨子以早岁即学成行尊,致弟子三百人。又师弟子皆年少,预人国事,疑未然也。余定墨子止楚攻宋时,年不过四十,否则亦不能“百舍重茧”,(语见《宋策》。)“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吕氏春秋》。)禽子年三十左右,循是推其生卒年寿,亦无不合。又魏文侯元年,当楚惠王四十三年,(《考辨》第三七。)时子夏年六十二,曾子年六十,子贡若尚在,年七十五,子思年三十四五以上,略当墨子。墨子与曾西、颛孙、子莫、田无择相比伍,而或稍前。而已与其前辈子夏、曾子抗颜,为并世大师。禽子年未及三十,为弟子领袖。当时儒墨情势,约略如是。

又按:余知古《渚宫旧事》卷二:“楚惠王五十年,墨子至郢,献书惠王,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也,寡人虽不得天下,乐养贤人。墨子辞,曰:书未用,请遂行矣。将辞王而归,王使穆贺以老辞。”孙诒让《墨子闲诂》谓:“余书乃本《墨子 贵义篇》,而今《贵义篇》文则已多脱佚。其云五十年,亦疑本《墨子》旧注。”余谓墨子止楚攻宋,与其献书惠王,盖一时事。初本为止楚攻宋而来,楚既听其说,乃献书期大用。既不得意,乃遂归鲁。其事至晚不逾惠王五十年,则差可定也。

又按:《楚曾侯钟》文:“惟王五十有六祀,徙自西阳,楚王能章作曾侯乙宗彝,寘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积古斋 钟鼎款识》曰:“能通熊。《左传》楚昭王于鲁定公六年迁鄀。《汉志》若属南郡,《注》云:楚畏吴,自郢徙此,后复还郢。师古曰:《春秋传》作鄀,其音同。此云徙自西阳,当即自鄀还郢之时。西阳《汉志》属江夏郡,去鄀甚近。”林春溥《战国纪年》据此,定楚还迁郢,在惠王之五十六年。今按:昭王自郢迁鄀,其后并无还郢事,《汉志》误也。(参读《考辨》第一二七。)《史记 楚世家》:“惠王以四十二年灭蔡,四十四年灭杞,东侵广地至泗上。”时方大启疆土,北争中原,决无南迁还郢之理。《汉志》江夏郡西阳,,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故城在今黄冈县东”,则于鄀不能谓近。自鄀还郢,亦不过此。窃疑《曾侯钟》之西阳,不当以《汉志》西阳为说。《史记 楚世家》昭王十二年去郢,北徙都鄀。《正义》引《括地志》: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在故都城东五里,此故都疑指鄢郢言。《水经 沔水注》:沔水过宜城县东,故城鄢郢之旧都,沔水又经鄀县故城南,古鄀子之国也。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谓鄢,楚之别都,后楚徙郢于鄀,兼称鄢郢。楚又尝自鄀徙鄢,逾年而复。窃疑楚自昭王迁鄀,此后又徙鄢,遂称鄢郢,绝无重返江陵旧郢之事。而鄀亦不得称鄢郢,高说复误。宜城有西山,楚先王冢墓所在,此西阳殆即指宜城西山之阳而言。或楚都屡徙,而要不出此鄢、鄀、卢、罗之区,则可断言也。(参读《考辨》第一二七)则墨子十日十夜自鲁至郢,亦宜城之郢耳,固未深历江汉奥区,达于江陵之郢也。(《路史》楚文都南郢,即江陵,又谓故郢。昭王避吴迁鄀,今宜城,为北郢,即郢州。惠王迁鄢,在宜城。鄢非久都,故惠王没,墨翟重茧趋郢。此谓惠王迁鄢是也。而不知墨子至郢,正即鄢郢,非南郢,则《路史》复误。)又墨子晚年居楚鲁阳,《汉志》在南阳郡。《清一统志》故城今鲁山县治。其地在方城之北,河南之中部。然则墨子居鲁,其足迹亦未远离中原,而至江域也。(墨子时越都瑯琊,则墨子弟子游越,亦未远涉江南。)

猜你喜欢
  第六十三回 三镇连兵张家覆祀 四王僭号朱氏主盟·蔡东藩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七·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卷六·曾巩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六·纪昀
  附 录·许寿裳
  读例存疑卷二十四·薛允升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司马迁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班固
  韩建传·欧阳修
  林空斋传·脱脱
  陈寿传·张廷玉
  第六讲·孙中山
  卷二十一·雍正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鉴堂·唐圭璋

      鉴堂姓氏无考。   菩萨蛮   答伯山四时四首   春   落花丛外风惊鹊。鹊惊风外丛花落。乡梦困时长。长时困梦乡。   暮天江口渡。渡口江天暮。林远度栖禽。禽栖度远林。   夏   竹枝高映荷池绿。绿

  • 卷八十七·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八十七目录【起一百十字至一百十一字】霜叶飞【又一体】张炎刘基前调【又一体】无名氏击梧桐【又一体】李甲李珏八宝妆【又一体】李甲大圣乐【又一体】

  • 卷四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九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嫋嫋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颻开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纎埃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隂催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裵囘或行或坐

  • 碧云集序·李中

    朝议郎守尚书水部郎中武骑尉赐紫金鱼袋孟賔于昔者仲尼删三百篇梁太子选十九首厥后㳂朝垂名者不少苦志者弥多入室升堂有其数矣然六义之旨二南之风后来未甚穷日沉沦者怨刺伤多取事者雅颂一贯乱后江南郑都官王贞白用情创

  • 志第一 天象一之一·魏收

    夫在天成象,圣人是观,日月五星,象之着者,变常舛度,征咎随焉。然则明晦晕蚀,疾余犯守,飞流欻起,彗孛不恆,或皇灵降临,示谴以戒下,或王化有亏,感达于天路。《易》称“天垂象,见吉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书》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

  • 列传第二十二 窦炽 兄子毅 于翼 李穆·令狐德棻

    窦炽字光成,扶风平陵人也。汉大鸿胪章十一世孙。章子统,灵帝时,为雁门太守,避窦武之难,亡奔匈奴,遂为部落大人。后魏南徙,子孙因家于代,赐姓纥豆陵氏。累世仕魏,皆至大官。父略,平远将军。以炽着勋,赠少保、柱国大将军、建昌公。

  • 卷四十六·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四十六 【起己未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尽甲子德宗兴元元年四月】凡五年有奇 【己未】十四年春正月以李泌为澧州刺史质实【澧州注见

  • 春秋别典卷一·薛虞畿

    鲁隠公【元年己未在位十一年周平王四十九年】晋昭侯立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昭侯邑也】成师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賔相桓叔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纪昀

    列传唐 【五十九】○唐五十九姚南仲 独孤及【朗郁】 顾少连韦夏卿 段平仲吕元膺许孟容【季同】 薛存诚【延老 】 李逊【方元 建讷】温造璋姚南仲独孤及顾少连韦夏卿段平仲吕元膺许孟容薛存诚李逊温造△姚南仲姚

  • 卷一百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

  • 吕大防传·脱脱

    吕大防字微仲,他的先辈是汲郡人。祖父吕通,太常博士。父亲吕贲,比部郎中。吕通葬在京兆蓝田,于是定居在这里。大防进士及第,调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永寿县没有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行近境,得到二泉,打算疏导而

  • 指物論·谢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物我殊能,莫非相指。故曰:物莫非指。相指者,相是非也,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歸於無指,故曰: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指皆謂是非也,所以物非指者,凡物之情,必相是非,天下若無是非之物,則無一物而可

  • 春秋谷梁传谳卷六·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谷梁传谳卷六   宋 叶梦得 撰昭公二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耻如晋故着有疾也二十三年至河乃复此有疾之辞则自此而后四如晋言复者正以别非有疾晋辞公不得见也十二年传曰季氏不使遂乎晋谷梁固略闻其説

  • 卷二十二·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二十二宋 林之奇 撰泰誓上       周书泰誓三篇盖是武王伐纣誓师之辞史官随其先后而记之篇名以泰誓者汉孔氏曰大防以誓众顾氏曰此防中之最大者故曰泰誓此二说一则以爲大防以誓众一则以

  • 卷十四·李钟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纂训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十四安溪李钟伦撰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注大史日官也春秋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居犹处也言建六典

  • 修行观界第十三·佚名

    安般不净念,退住与升进。决定真实相,悉已分别说。修行界方便,广略差别相。甚深微妙义,今当次第说。有因先修习,安般不净念。然後观诸界,安乐速究竟。自以方便度,此苦难成就。顶上两眉间,系念令不乱。寂止润泽生,三摩提增长。所

  • 杂宝藏经卷第一·佚名

    (有九缘)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十奢王缘  王子以肉济父母缘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  弃老国缘  佛于忉利天上为摩耶说法缘  佛说往昔母迦旦遮罗缘  慈童女缘  莲华夫人缘  鹿女夫人缘

  • 书法三昧·佚名

    一卷。书论。元代佚名。此书卷前有明人胡翰序,序中说:此书元时见于都下馆阁名臣家,以此定为元人所作。书中前部是书法三昧歌,四言二十二名,后部是书法八则,有下笔、布置、运笔、学纲目、大结构、结构径庭,发笔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