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六、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

《史记 越世家》:“王无疆当楚威王之时,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北破齐于徐州。”而《六国表》楚威王之立,齐威王已死四年。徐州之役,去齐威王已九年,与《越世家》相背。今以《纪年》推考,知惟《越世家》得其实。楚威王元年,乃齐威王之十九年。徐州之围,在齐威王之二十五年(参读《考辨》第一三四。)也。叶大庆《考古质疑》特举此事,以证《史记》威宣年代之错误。其言曰:“《战国策》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秦死,而齐宣复用代,使于燕,激燕王厚任子之。三年,燕国大乱。齐宣王因伐燕。由《战国策》而观,则齐宣伐燕与《孟子》脗合。司马公作《通鉴》,乃于周显王三十六年云齐威王薨,子宣王立。显王四十八年云燕易王薨,子哙立。据此则齐宣王正与燕哙同时。温公《进通鉴表》,以为偏阅旧史,抉摘幽隐,校计毫釐,岂有此大节目不加考究?然即《史记》参观互考,《纪》《传》《世家》之与《年表》,其前后岁月,又皆相应。如伐燕一事,犹未足决《史记》之为误。独有一事,或可为证。《越世家》云:越王无疆北伐齐,威王使人说越云云,正齐威王时。《年表》载于显王三十六年,为宣王之世,岂非迁之自戾欤?然则徐州之围,既为威王之时,则宣王非立于显王二十七年可见。而《通鉴》所载为得其实。是伐燕为宣王明矣。大抵即此可以明彼,而因其自戾,则尤可以辨而破也。”今按:《通鉴》据《孟子》《国策》,姑移宣湣之年以为迁就,虽知《史记》之误,而亦未能定齐威、宣、湣三君年代之真。(参读《考辨》第一二○,及一二八。)叶氏据《越世家》以证《史记》之自戾,而亦不能识《通鉴》之仍非定论也。今据《纪年》前后推排,乃始可以得齐、燕世系之真相。姑引叶氏之说,以见考古之事之亦未能一探而即得尔。至周广业《孟子四考》,乃谓“徐州之围,由《史》误分威、宣为二人,致有歧误,非止自戾。”则歧途之中,又转生枝,引而愈远,益迷亡羊之所在矣。(《楚世家》:“宣王六年,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强,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威王六年,周显王致文武胙于秦惠王。”窃疑史公此文有讹,以魏惠王、齐威王尤强一节移置威王六年,最为适合。(参读《考辨》第八三。)又黄以周《儆季杂著》《史说略》《史越世家补》并辨,仍谓两威王不同时,自误。惟辨其时越并不为楚所灭,则是也。余此文仅从《史记》证两威王年代之相及,读者当分别善观。)

又按《水经 渐江水注》,“越王无疆为楚所伐,去琅邪,止东武,人随居山下。”是其时越都犹在琅邪也;(参《考辨》第一一八。)而《史记 越世家》,“谓王无疆时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齐威王使人说越,越遂释齐伐楚,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杀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楚世家》亦载此事,谓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伐败之于徐州。徐广曰,“时楚已灭越而伐齐也。齐说越令攻楚,故云齐欺楚。”窃疑楚伐徐州凡两役,(参读《考辨》第一三四。)无疆与中国争强,当犹居琅邪时。楚伐败齐越,而无疆去琅邪,其时则在楚宣王二十四年之前后。(参读《考辨》第一一八。)后楚威王时,复败越,杀无疆,而尽取故吴地,则在无疆离去琅邪之后。《史》所谓越遂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君,或为王,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者也。而史公误混说之,今粗为推校,惜史文阙佚,无可详证以著其必然矣。

猜你喜欢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范晔
  孝安帝纪第五·范晔
  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六·脱脱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二·杨仲良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五·杨仲良
  卷之一百五·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第三七○谕同治六年正月十七日一二二○六--五·佚名
  第一七七申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一四○二—三·佚名
  绎史卷一百一·马骕
  后梁纪三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911)·司马光
  杨文忠三録巻四·杨廷和
  治浙成规卷七·佚名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二·彭定求

        卷412_1 【雪后宿同轨店,上法护寺钟楼望月】元稹   满山残雪满山风,野寺无门院院空。   烟火渐稀孤店静,月明深夜古楼中。   卷412_2 【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元稹   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

  • 第五回 占龙头孙继成及第·佚名

    诗曰:落落堂中七尺躯灵前冷淡少人知杜鹃色染伤心泪孝媳贤孙实羡斯闲言丢开,书接上部,却说龙氏与爱姐,跪在老夫人灵前,眼望着死尸,母女们就一齐哭起来。唱:他母女双膝跌跪在草堂,与他那婆母蒙上纸一张,摆一个含口铜钱放口内,打狗

  • 倪瓒·隋树森

    倪瓒(一三O 一——一三七四),幼名明七。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风月主人、沧浪漫士、净名庵主等。又尝变姓名为奚元朗,字玄瑛。无锡(今属江苏省)人。自幼读书过目不忘。长事翰墨,诗曲俱佳,又善琴

  • 卷之三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三·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二月。辛未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己亥皆如之。内注  ○以神灵显应。颁河南淇县关帝庙扁额。曰神功广运。城隍庙扁额。曰应德效灵。武安县城隍庙扁额。曰神厘普洽。随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纪昀

    逆臣传辽○辽 耶律希达【德勒台】 耶律华格萧翰耶律瑠格【璸都】 耶律察克耶律德哷耶律朗耶 律隆科耶律哈里耶律迪里 萧孝先 耶律重元【尼噜固】萧格 萧呼图克萧德勒岱库 德 耶律撒喇苏 奚和勒博萧塔拉耶律希

  • 金佗续编卷十三·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十三宋 岳珂 撰天定别录卷一天定别录者鄂国岳氏甲子奏篇之後裒次四朝念忠之次第拾前录之所未载及续见者也先王之事悉矣褒典在朝廷公论在人心为子孙者毋庸以词费是录固尝序所由作矣而於今录则

  • 提要·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六名臣经济録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名臣经济録五十三卷明黄训编训歙县人嘉靖已丑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是书辑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经世之言中阙建文一朝以革除讳

  • 四书因问卷三·吕柟

    明 吕柟 撰学而篇縠问学与时习奚说乎曰学言乎师诸人也习言乎绎诸己也师诸人则论世于古亲仁于今者皆具之矣绎诸己则内究于心外体诸身者皆具之矣于是有定静于是无愧怍独得于己难语乎人岂不说乎乐则如何曰一可以占我道

  • 原序·王应电

    周礼传原序天地之道贞观焉而变易者五气之行也日月之道贞明焉而往来者所乗之机也帝王之治贞一焉而损益者所值之时也粤稽古羲黄而上未尝先天以开人成周而下亦不能为太古之无事故五帝不同礼三王不相沿乐而其所以贞夫一者

  • 第六 忤合 3·王诩

    【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①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②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③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④,故归之不疑也。【注释】①忤合:逆合。《

  • 净土圣贤录续编发凡·胡珽

    是录体例。悉准前录。如出家二众书一名。在家者书二名。唯二林居士除本传外。凡所引证。概以字称。尊所主也。以前录系居士所定故。  前录首标教主。次阐教圣众。系探本穷源之意。兹则既称续编。首二层可以不赘而有

  • 中峰文选·董玘

    明代诗文别集。董玘(字文玉)著。为唐顺之所选。先由其子董思近于嘉靖间梓行《中峰文选》6卷、《应制稿》1卷。《文选》中有文5卷,诗1卷。嘉靖末,王国桢又重加诠次,刊刻成《董中峰文选》11卷,其中文9卷,诗2卷。集前有

  • 地理啖蔗录·袁守定

    《地理啖蔗录》是由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风水学大师袁守定编撰。书中广录博辑,旁征博引,用各种例证,从阴阳五行与龙脉的关系、龙脉各穴的形状及其扦葬后的吉凶等方面论述了堪舆风水原理,是堪舆“形派”中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

  • 奇门遁甲元灵经·佚名

    遁甲之说,论者谓始于黄帝,删于吕望、张良。汉以前往往散见于他书,至于《隋书?;艺文志》始有专书一十三卷,唐益倍之。《后汉?;张衡传》郑元既注九宫之说,而《南齐?;高帝本纪》云:“九宫者,一逢、二内、三冲、四辅、五禽、六心

  • 五子登科·张恨水

    中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47年出版。写抗战胜利后,来自重庆的接收大员在北平成为暴发户的经历。接收大员金子原飞到北平后,住进了汉奸刘伯同给他安排的豪华公馆。刘向金呈上一份敌产的帐目,其中隐瞒了许多贵

  • 蟫史·屠绅

    清代长篇小说。20回。原署为“磊砢山房原本”,一般认为是乾隆年间的名士屠绅所写。本书叙述桑蠋生受到指挥甘鼎的礼遇,并于掘井时得到三箧书。甘鼎和桑蠋生将其藏于秘室,时时从其中受到启示,获益极大。此后,桑、甘二人击破

  • 毗尼日用录·佚名

    全一卷。又作毗尼日用。明代性祇着。收于卍续藏第一○六册。系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毗尼’为律(梵vinaya )之旧音译,新译毗奈耶。‘毗尼日用’即指日常应遵守之戒律。内容除有甚多日常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