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今按齐、魏相王,其谋发于惠施,在惠成王之后元年。五国相王,其事主于犀首,在惠成王之十二年。皆自魏发其端。《中山策》云:“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齐之欲废中山之王,犹楚之围徐州,欲废齐之王也。与事参谋者为田婴、张丑,皆威王臣。(观《齐策一》。)知事之在威王时。(其时为威王之三十五年。)张丑曰:“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皆在负海。今召中山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据此则齐自不在五王之内。高诱以齐、赵、魏、燕、中山为五王者,非也。其时楚本称王,齐亦称王,魏亦称王,宋与秦亦称王,韩亦称王。而宋、韩外,魏势最弱。犀首,魏臣也,约结于赵。魏、赵为主,又联韩、燕、中山,相与称王。盖魏欲以此多结与国,以与齐、秦抗衡。(梁于亲齐亲秦外,又辟此一路,要之为外强中干。)其情势固甚显。齐则欲割地赂燕、赵以攻中山。以魏为谋主,韩去中山远,又其称王亦与魏相约。故于五国中独离间燕、赵。其后赵卒俱辅中山而王之,而五国相王之事遂定。赵武灵独不称王而称君者,实不过一时对其国人为矫情而邀誉,亦以年少自谦抑,而国际往来,从此皆相王矣。《鲁世家》:“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余考平公元年乃周显王四十七年,其前一岁,正惠成王十二年,五国相王在是年,致碻。是年即赵武灵王三年。而《赵世家》乃谓“武灵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梁氏《志疑》辨之云:“赵不肯称王在三年,非八年也。而八年乃武灵称王之时。故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今按:梁氏谓赵独不肯称王在武灵王三年,说犹有据。谓八年乃称王之年,则未见其必然。梁氏亦不能自坚其说。于《周本纪》又论之云:“考《世家》,武灵王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于韩,则赵之为王,其在慎靓之六年乎?”是又直以史载王召公子职之年,谓即赵称王之年。不悟《史记》于前已书武灵王立,武灵王元年,武灵王少云云,凡及武灵莫不以王称。其他诸年不书王者,特以行文自无称王之需,不得援为武灵于其时犹未称王之证。则十一年书王召,并不得谓称王即始是年。至《赵世家》武灵八年记五国相王,或由是年五国约攻秦而误,亦不得即谓赵以是年称王也。然武灵究于何年称王,其事已难考。观其传子何而自号主父,主乃往者大夫有国之称,则似武灵于其国内实未称王,今已无可确指。惟谓五国相王在梁惠成王后元十二年,即赵武灵王三年,则断无大误。(据《燕世家》《周本纪》《韩世家》,在武灵三年均合,在八年均不合。又按《大戴礼 保傅》《说苑 尊贤》俱云:“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邱。”则武灵王即位,殆二十一岁,五国相王,武灵独令国人谓己曰君,其时年二十三耳。故史称武灵王年少,在位五年,始娶韩女为夫人,是真有为之英主也。其传国少子何,则正十二龄幼君,武灵盖亦震于当时让国之美名而自失其政者。其距燕哙之让国子之,先后不二十年也。(参读《考辨》第一二一。))

雷氏《义证》谓犀首致王号于秦、赵、韩、燕、中山,则不得谓五国相王也。又谓其事在显王四十四年,是年王者祇秦、韩。秦则自称之,韩则魏约之,非犀首立五王事也。又据《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魏独否,谓中山至武灵八年始称王,谓距犀首致王已八年,故《策》曰中山后持。不悟若是年祇中山一国称王,不得专举是年为五国相王之年。雷说均误。谓秦之称王亦犀首致王号,尤为昧于当时列国情势。据余先后考论各国称王诸篇可见。(《史 犀首传》:“张仪已卒,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据《表》,犀首仕秦为大良造,在张仪前。佩五国相印殆即指立五王事,亦在张仪卒前。史公此处所不足据。)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柯劭忞
  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七·赵尔巽
  ●卷六  官师第六·王克昌
  第四卷·况周颐
  ○热河行宫欢喜佛三则·许指严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纪昀
  通志卷一百七十三·郑樵
  两汉笔记卷九·钱时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周作人
  卷之三十二  野記二(明)祝允明 撰·邓士龙
  尸等捕盗疑購案·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 初唐二·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二 初唐二王梵志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去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剖 【撤】 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

  • 卷二百二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二 黄希旦 性慵 性慵人事拙思向远山居欲得是非少先宜来往疎善邻惟水竹良友秪琴书冷淡生涯外逍遥一室虚 颐真亭 剪去旧蒿莱开亭养圣胎闭关虚室白隐几

  • 卷七十五·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七十五李商隠商隠字义山懐州河内人幼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嵗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

  •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宋濂

        木华黎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橐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垂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窟

  • 卷之七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班固

    (杜周)【原文】杜周,南陽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陽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多。奏事中意,任用,与减宣更为中丞者十余岁。周少言重迟,而内深次骨。宣为左内史,周为廷尉,其治大抵放张汤,而善候司。上所欲

  • 董文忠传·宋濂

    董文忠,字彦诚,董俊之第八子。宪宗二年(1251),入王府侍奉世祖。王鹗有次讲诗,问文忠能写诗否,文忠说“:我小时读书,只知入则孝于亲,出则忠于君而已,诗不是我所学的。”宪宗三年从征南诏。九年随大军伐宋,与兄文炳、文用败宋军于

  • 卷一百二十六之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五 朱批田文镜奏摺 雍正三年六月初十日河南巡抚【臣】田文镜谨 奏为恭报雨泽以慰 圣怀事窃查豫省各属自本年五月十七十八等日以 前所得雨泽业经【臣】节次缮摺奏 闻兹又据开归等

  • 唐太宗·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昔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为

  • 总论·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总论程子曰礼记杂出於汉儒然其间传圣门绪余及格言甚多如礼记学记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坊记之类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其书亦多传古意若闲居燕居三无五起之说文字可疑又曰礼记除中

  • 第八章 19·辜鸿铭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辜讲孔子说:“啊!作为人民的统帅,尧这个帝王 是多么伟大啊!尧的高贵品德是那么高大而无人能比,只有上天的伟大才可以与他

  • 卷三十五·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五   元 王天与 撰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周公作立政【汉孔氏曰周公既致政成王故以立政为戒吕氏曰无逸立政二篇相为经纬以无逸之心明立政之体君道备矣○唐孔氏云云説见咸有一

  • 茶经·陆羽

    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唐代陆羽撰。书中的内容分为10门,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指出茶原产于我国南方,对茶树的生态环境、特性和选

  • 刑幕要略·朱子勋

    清朱子勋记录,张廷骧校勘。1册。本书记录了一些幕吏老手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举要。内有办案、名例、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市廛、仪制、军政、邮驿、盗贼、人命、斗殴、诉讼、受赃、诈伪、捕亡、断狱、

  • 阳宅十书·王君荣

    《阳宅十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王君荣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了当时最盛行的堪舆学术著述,将其汇总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针对性强,以条目形式逐项介绍阐述。既有阳宅理论,如福元法、大

  • 二妙集·段克己

    金代诗合集。8卷。段克己、段成己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幼时有才名,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很赏识2人,称之为“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二妙”为名。卷1存五言古诗,计段克己12首,段成己18首;卷2存七言古诗,计段克己6首,段成己

  • 新序·刘向

    刘向撰。原书30篇,《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隋、唐史志均作30卷。至宋代原书已残,由曾巩重新辑成10卷,即今传本。其书取材于先秦至汉初经史诸子书,内容时限起自舜、禹时,讫于汉初。篇目分为“杂事”(卷1至卷5)、“刺奢”

  • 十一经问对·何异孙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