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今按齐、魏相王,其谋发于惠施,在惠成王之后元年。五国相王,其事主于犀首,在惠成王之十二年。皆自魏发其端。《中山策》云:“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齐之欲废中山之王,犹楚之围徐州,欲废齐之王也。与事参谋者为田婴、张丑,皆威王臣。(观《齐策一》。)知事之在威王时。(其时为威王之三十五年。)张丑曰:“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皆在负海。今召中山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据此则齐自不在五王之内。高诱以齐、赵、魏、燕、中山为五王者,非也。其时楚本称王,齐亦称王,魏亦称王,宋与秦亦称王,韩亦称王。而宋、韩外,魏势最弱。犀首,魏臣也,约结于赵。魏、赵为主,又联韩、燕、中山,相与称王。盖魏欲以此多结与国,以与齐、秦抗衡。(梁于亲齐亲秦外,又辟此一路,要之为外强中干。)其情势固甚显。齐则欲割地赂燕、赵以攻中山。以魏为谋主,韩去中山远,又其称王亦与魏相约。故于五国中独离间燕、赵。其后赵卒俱辅中山而王之,而五国相王之事遂定。赵武灵独不称王而称君者,实不过一时对其国人为矫情而邀誉,亦以年少自谦抑,而国际往来,从此皆相王矣。《鲁世家》:“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余考平公元年乃周显王四十七年,其前一岁,正惠成王十二年,五国相王在是年,致碻。是年即赵武灵王三年。而《赵世家》乃谓“武灵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梁氏《志疑》辨之云:“赵不肯称王在三年,非八年也。而八年乃武灵称王之时。故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今按:梁氏谓赵独不肯称王在武灵王三年,说犹有据。谓八年乃称王之年,则未见其必然。梁氏亦不能自坚其说。于《周本纪》又论之云:“考《世家》,武灵王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于韩,则赵之为王,其在慎靓之六年乎?”是又直以史载王召公子职之年,谓即赵称王之年。不悟《史记》于前已书武灵王立,武灵王元年,武灵王少云云,凡及武灵莫不以王称。其他诸年不书王者,特以行文自无称王之需,不得援为武灵于其时犹未称王之证。则十一年书王召,并不得谓称王即始是年。至《赵世家》武灵八年记五国相王,或由是年五国约攻秦而误,亦不得即谓赵以是年称王也。然武灵究于何年称王,其事已难考。观其传子何而自号主父,主乃往者大夫有国之称,则似武灵于其国内实未称王,今已无可确指。惟谓五国相王在梁惠成王后元十二年,即赵武灵王三年,则断无大误。(据《燕世家》《周本纪》《韩世家》,在武灵三年均合,在八年均不合。又按《大戴礼 保傅》《说苑 尊贤》俱云:“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邱。”则武灵王即位,殆二十一岁,五国相王,武灵独令国人谓己曰君,其时年二十三耳。故史称武灵王年少,在位五年,始娶韩女为夫人,是真有为之英主也。其传国少子何,则正十二龄幼君,武灵盖亦震于当时让国之美名而自失其政者。其距燕哙之让国子之,先后不二十年也。(参读《考辨》第一二一。))
雷氏《义证》谓犀首致王号于秦、赵、韩、燕、中山,则不得谓五国相王也。又谓其事在显王四十四年,是年王者祇秦、韩。秦则自称之,韩则魏约之,非犀首立五王事也。又据《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魏独否,谓中山至武灵八年始称王,谓距犀首致王已八年,故《策》曰中山后持。不悟若是年祇中山一国称王,不得专举是年为五国相王之年。雷说均误。谓秦之称王亦犀首致王号,尤为昧于当时列国情势。据余先后考论各国称王诸篇可见。(《史 犀首传》:“张仪已卒,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据《表》,犀首仕秦为大良造,在张仪前。佩五国相印殆即指立五王事,亦在张仪卒前。史公此处所不足据。)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柯劭忞 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七·赵尔巽 ●卷六 官师第六·王克昌 第四卷·况周颐 ○热河行宫欢喜佛三则·许指严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纪昀 通志卷一百七十三·郑樵 两汉笔记卷九·钱时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周作人 卷之三十二 野記二(明)祝允明 撰·邓士龙 尸等捕盗疑購案·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