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五三、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十四年辨

余考《史记》载鲁灭,凡分数说:

一、《鲁世家:“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顷王东徙于陈。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则鲁灭在考烈王七年也。

二、《春申君传》:“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则鲁灭在考烈王八年也。

三、《年表》:“楚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十四年,楚灭鲁,顷公迁下邑,为家人,绝祀。”则楚取鲁在八年,灭鲁在十四年,凡分两节。

又按之《汉书?律历志》刘歆之说,鲁灭在周灭后六年,则楚考烈王之十三年也。今覈而论之,《鲁世家》与歆《谱》皆详载鲁列君年数,并引同时列国大事为准,其言明备,应较无讹。而两书相差凡六岁。余考《鲁世家》载隐公前列君年,与歆《谱》差至七十余岁,而实合于《孟子》《纪年》诸书。则史公为《鲁世家》应有古文旧史为据,非苟而已也。其记哀公以下列君年,如穆公元,平公元,皆较今《年表》及《汉志》歆《谱》为前。余既详为考论,又知其合于《檀弓》《孟子》《纪年》诸书。则《史记?鲁世家》实有古文旧史为据,非苟,可信,益显。其载鲁灭,不应独误。歆《谱》记哀公以下列君年,本与《鲁世家》尽同,惟悼公较《世本》多六年,故鲁灭亦遂递后六年。起载隐公前年数,既不如《史记》之确,其与穆公、平公年世,亦不如《史记》为得。则记鲁灭,亦当不如《史记》可信。至《年表》记取鲁灭鲁凡分两接者,《世本》本有取徐州及灭鲁两事,今《年表》取鲁一条文有脱误,当云取鲁徐州封鲁君于莒。(《春申君传索隐》引《表》,正作“封鲁君于莒。”即系前年误移而下者。)正与《世家》合。惟《年表》仅于《楚谱》附载鲁君元,不别著年数,先后易误。(如于取鲁一条同格《秦谱》取西周,即系前年误易而下者。)或后人妄动《年表》,以同歆《历》,因与《世家》违异。而复年格迁移,遂亦与歆《历》有歧也。至《春申传》:“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言灭不言取,知指顷公二十四年灭鲁而言。余本《鲁世家》考定顷公二十四年为楚考烈王七年,则《史记》此语,实差一岁。(上云:“春申君相楚四年,秦破赵长平。”实三年,亦差一岁。又云:“五年围邯郸,春申君救之。”围邯郸在六年,复差一岁。)盖《春申君传》自与《鲁世家》合,后人以《年表》取鲁脱文,疑谓即指《春申君传》之灭鲁而言,则又失之。(《志疑》云:“鲁顷公在位二十四年始灭,当楚考烈王十三年,是岁楚取鲁,风鲁君于莒。此言灭,误。”梁氏此条,仅引《年表》,忘却《世家》,故失之耳。)余故详为分别论定之如此。

又按《春申君列传》:“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第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年表》亦谓十五年春申君徙封于吴。考诸《鲁世家》,楚取鲁徐州,应在考烈王之二年,岂即春申君之以功自定其身封者耶?(参读《考辨》第一三二。)至考烈王十四年,今《年表》书楚灭鲁。其时鲁久灭,岂即春申君献淮北地以为郡之时耶?要之《年表》有误,而《鲁世家》《春申君传》同符,分别而观,当为近之耳。

[附]武内义雄六国年表订误论鲁谱之误辨

余草《诸子系年》,积稿五六载,于民国十八年春,得读日人武内义雄所著《六国年表订误》,(刊载高濑博士《还历纪年?支那学论丛》。)发明鲁、魏、田齐三国年谱误处。其言虽疏,然亦主以《纪年》校《史记。,与余取径正同。其论鲁谱,亦主从《世家》,并改悼公三十七年为三十一年,均与余合。惟其所以为说者,则异。武内氏兼引《汉书?律历志》论之,余谓其间犹有辨。《六国表》《鲁世家》《汉书?律历志》载鲁哀公以下至顷公列君年数,异同具如下表:

六国表 鲁世家 汉书律历志

哀公 二八 二七 二七

悼公 三八 三七(一本三〇) 三七

元公 二一 二一 二一

穆公 三一 三三 三三

共公 二四 二二 二二

康公 九 九 九

景公 二九 二九 二九

平公 一九 二二 二〇

文公 二三 二三 二三

顷公 二四 二四

武内氏谓:“《汉志》年数即袭《世家》”,余谓非也。悼公三十七年,乃三十一年之误,即据《世家》本文可证,何者?为有其下“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以及《集解》“徐广曰:一本云悼公即位三十年,乃于秦惠王卒年合”,两语为准也。若非本作悼公三十一年,则平公十二年不值秦惠王卒岁,故知《史》文之误。至《汉志》悼公年数,则正作三十七,决不为三十一。何以言之?《汉志》记鲁列君年数,具如下举:

⑴定公七年正月乙己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庚午,距元公七十六岁,其细数如下:

定公 九 定公十五年,自七年起算共九年。

哀公 二七

悼公 三七

元公 三 适得七十六岁,若悼公为三十一年,则差六岁。故知《汉书》年数,决非字误。

⑵元公四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己酉,距康公七十六岁,其细数如下:

元公 十八 元公二十一年,自四年起算共十八年。

穆公 三三

恭公 二二

康公 三 亦适得七十六岁。

⑶康公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戊子,距缗公七十六岁,其细数如下:

康公 六 康公九年,自四年起算共六年。

景公 二九

平公 二〇

缗公 二一 亦适得七十六岁。

⑷缗公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丁卯,距楚元七十六岁,其细数如下:

缗公 二 缗公二十三年,自二十二年起算,共二年。

顷公 秦灭周。

秦昭公 五 无天子五年。

秦孝文王 一 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为家人,则顷公亦二十四年也。

秦庄襄王 三

秦始皇 三七

秦二世 三 凡秦五世,四十九岁。

汉高祖 七 亦适得七十六岁。

则《汉志》于鲁悼公年决不作三十一,灼然可见。《汉志》本刘歆《历谱》,歆推鲁年本与《史》说不同。自伯禽以下至隐公,已与《史记》相差有七十馀年之多,其不本《史记》,明矣。武内氏谓“《史记》《世家》记悼公年数,本当作三十一。十一两字误合为七字,遂成三七年,传写者疑脱一十字,因改为三十七年。《周礼?职方氏》方三百里则七伯,郑玄注七伯乃十一伯之误,即其证。”其立说殊巧。然谓《史记》至刘歆时即已传钞有误,而歆顾轻据误文以草成其《三统历》,不加别察乎?斯不然矣。则与其谓《史》文本三十一,误为三十七者,无宁谓歆《历》本作三十七,或人乃据歆《历》以改《史记》之为得耳。武内氏又据《汉志》鲁平公年数校改《世家》,谓:“《汉志》云:平公《世家》即位二十年,此《世家》即指《史记?鲁世家》。”然余读《汉志》“《世家》炀公即位六十年”,而今《史记?鲁世家》炀公仅六年。又云“《世家》献公即位五十年”,而今《鲁世家》献公仅三十二年。又“武公《世家》即位二年”,而今《鲁世家》作九年。则《汉志》所称《世家》自别有据,非即《史记》之《鲁世家》,又可见矣。今证《鲁世家》平公二十二年乃二十年之误者,即据《鲁世家》本文“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文公七年楚怀王死于秦”,两语合算已定。至《汉志》之鲁平公二十年,仅足为其旁证,不得谓《汉志》即本《鲁世家》也。

且余谓《汉志》记列君年数,不本《鲁世家》,又别有说。盖今《世家》数既有误,而即据《世家》本文可以订正,说已详前。今重为具列如次:

哀公 二七 十六年孔子卒。二十二,越灭吴。

悼公 三一 (今误作三七)十三年三晋灭智伯。

徐广曰:“一本云悼公既位三十年,乃于秦惠王卒年合。又自悼公以下尽与刘歆《历谱》合,而反违《年表》,未详何故。”

今按:此处徐广云:“一本云悼公既位三十年”,必系三十一年之误。否则仍不与秦惠王卒,楚怀王死年合也。又其云“悼公以下尽与刘歆《历谱》合”者,正指悼公三十七年为言,非指一本之三十一年言之。否则当云歆历作悼公三十一年矣。

元公 二一

穆公 三三

恭公 二二

康公 九

景公 二九

平公 二〇 (今误作二二)平公立时,六国皆称王。

十二年,秦惠王卒。

文公 二三 七年,楚怀王死于秦。

据本文秦惠王卒,楚怀王死两语对勘,非文公五年楚怀王死,即平公二十年而卒,《世家》两语必有一误。证之于其下顷公二年秦拔郢一条,定知误在平公也。

顷公 二四 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顷王东徙于陈。

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

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顷公卒于柯。

上列《世家》原文,见《世家》误字即据《世家》可正,初不必涉及《汉志》。而《世家》记鲁君年数,(指自哀公以下。)实与《汉志》相差有六年之多。其歧点可自鲁灭一端论之。《世家》记顷公二十四年,二年秦拔楚之郢,下至二十四年而灭,则为楚之考烈王八年。《汉志》记鲁顷公仅十八年,然其时鲁尚未灭,下六岁鲁灭,则亦得二十四年,惟《汉志》顷公十八年秦灭周,正值《史记?鲁世家》鲁灭之岁,则岂非《世家》与《汉志》记鲁灭前后相差六年乎?至今《年表》与楚考烈王八年书取鲁,又于十四年书灭鲁,重见叠出,兼存《世家》《汉志》两说,无所抉择,转于《世家》矛盾,其迹甚显。《史记》既两载鲁灭,(见《考辨》第一五三。)又《鲁世家》于隐公以前与歆《谱》相差七是余年,次又相差六年,可见当时实别有两种之记载,史公所取与歆固不合也。《鲁世家》载隐公以前年数合于《孟子》,合于《纪年》,余已论之。其记哀公以下,穆公元移前八年,其与陈庄子之关系合于《纪年》《檀弓》,其与子思之关系,合于《孟子》《韩非》《吕览》。其记平公元移前六岁,又合于《孟子》诸篇。余为之详考其异同得失,而确见其可信。知《世家》所下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文公七年楚怀王死云云,史公当时自有据,初非漫然也。至《汉志》引歆《历》,于《鲁世家》秦惠王卒楚怀王死诸点,皆已灭去,盖两处推排本异,不得袭以为说。于顷公十八年仅云秦灭周,不言楚取鲁,以下无天子五岁,至孝文王元而楚考烈王灭鲁,则亦顷公二十四年矣。顷公仅记至十八年,以下即著秦岁者,缘著鲁年本以代周。其时周历已尽,故即转书秦年。然则《史记?鲁世家》与《汉志》所引歆《历》,明系两本,各持一说,不得混并。武内氏谓《汉志》即袭《世家》,其误决矣。

猜你喜欢
  东都事略卷八·王称
  1920──中華民國九年庚申·郭廷以
  第六十回 遘宫变妃嫔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九·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九·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四·徐紘
  第四五五禀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一二二三一--四·佚名
  第十一卷 宋·缪荃孙
  卷七十·鄂尔泰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下·袁枢
  尔朱兆传·魏收
  赵在礼传·薛居正
  齐泰传·张廷玉
  卷一·戴锡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五·彭定求

        卷665_1 【秋虫赋(以下补遗)】罗隐   物之小兮,迎网而毙;物之大兮,兼网而逝。网也者,   绳其小而不绳其大。吾不知尔身之危兮,腹之馁兮,吁!   卷665_2 【蟋蟀诗】罗隐   顽飔毙芳,吹愁夕长。屑戍有动,歌离吊梦

  • 某教授·唐圭璋

      眼儿媚   鬓边一点似飞鸦。莫把翠钿遮。三年两载,千撋百就,今日天涯。   杨花又逐东风去,随分落谁家。若还忘得,除非睡起,不照菱花。

  • 卷40 ·佚名

    陈与义 与信道游涧边 斜阳照乱石,颠崖下双筇。 试从绝壑底,仰视最奇峰。 回磈发涧怒,高霭生树容。 半岩菖蒲根,翠葆森伏龙。 岂无游世上,於此傥相逢。 客心忽悄怆,归路迷行踪。 陈与义 与智

  •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范晔

    前书直言匈奴传不言南北今称南者明其为北生义也以南单于向化尤深故举其顺者以冠之东观记称匈奴南单于列传范晔因去其单于二字南匈奴B374落尸逐鞮单于比者,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也。自呼韩邪后,诸子以次立,至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十四年二月丙寅朔兵科给事中李弘道<婠勶-釒>荐海瑞颜鲸傅应祯梁纲管志道皆君子之当进者谓兵部尚书张佳胤总督蓟辽时营干回部威逼中军张炌剖心以死且以千金令七人携送夷人之桀骜者被夷人杀死六人大损国威是小人之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三 由“使馆区”到“租界”·溥仪

    在那个时代,“使馆区”和“租界”正是“好客”的地方。我进了日本公使馆才知道,我并不是惟一的客人,当时还住着一个名叫王毓芝的人物,他是贿选大总统曹锟的心腹谋士。曹锟没有来得及逃往使馆区,被国民军软禁了起来。王毓

  • 马仙鴘传·李延寿

    马仙鴘字灵馥,扶风县人。父亲马伯鸾,是宋朝的冠军司马。马仙鴘少年时期以果敢闻名,父亲去世,他哀伤瘦损超过礼仪,自己背土成坟,亲手种上松柏。在齐朝做官位至豫州刺史。梁武帝起兵,让他的旧友姚仲宾去劝说他归降,马仙鴘先为他

  • 谭襄敏奏议巻十·谭纶

    明 谭纶 撰沿边缺乏火器速乞请发以充备御疏【隆庆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题】准巡抚顺天都御史刘应节咨据蓟州永平昌平密云各兵备道呈称阙乏火药器械相应题请一体给发等因备咨到臣臣惟御敌之技必以火器为先火器之用又以多

  • 卷二十一·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二十一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防子防子去之章总防 通章大意大都専为微箕暴白精诚 存疑亦主此説然不必微子去之节 顾泾阳曰或去或奴或死总是一副心肠各分头去做凡皆多方设法为感悟独夫地

  • 第六章 13·辜鸿铭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辜讲孔子评价当时一位有名勇猛的公众人物(孟之反,名侧,一般称孟子侧。鲁国大夫,以勇猛著称)说:“他从不自吹自擂。有一次他所在的军队败逃时,他紧随军队垫后

  • 卷一百七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六十一存旧礼记正义第六十八【宋板】冠义第四十三礼记第二十郑氏注【古本】谨按古本第二字后人刋之今存其旧云冠义第四十三补遗宋板疏谓三王时

  •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佛言复次须菩提,梦中菩萨摩诃萨不入阿罗汉地。不入辟支佛地。不乐索其中。亦不教他人入其中。心亦不念般若中诸法。梦中视不般若中为证。心悉常在佛。如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

  • 佛说宝雨经卷第三·佚名

    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方便善巧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得回向方便善巧。二者令诸外道归向方便善巧。三者转舍境界方便善巧。四者除遣恶作方便善巧。五者救护有情方便善巧。六者施与有情活命方

  •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窥基

    翻经沙门基撰唯识二十论者。筏苏畔徒菩萨之所作也。题叙本宗有二十颂。为简三十。因以名焉。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家依三藏。陈代再翻。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

  • 尊胜佛顶瑜伽轨仪卷下·佚名

    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轨仪卷下善无畏三藏大灌顶曼荼罗品第八我今复说修瑜只者观曼荼罗并画诸圣众样者。净与不净。但发菩提心为净。内外缘合不择时日。若择清净者。内外净。一一依如上说。日月时节及清净胜地佛堂殿宇兰

  • 法界安立图自序·佚名

    闻夫四征未具本无臭以无声二仪攸分遂有形而有象形质既立依正斯分于是十方世界而棋布星罗六道含灵而尘纷蚁聚有名有体孰能尽见尽知有种有因难以穷其繇始况复神机吐纳业运迁讹出没无方化化无际者乎非夫至圣至神大觉玄鉴

  • 古易考原·梅鷟

    三卷。明梅鷟撰。梅鷟为安徽旌德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官南京国子监助教,后迁至盐课司提举。为学善于辨伪,力攻《古文尚书》,撰有《尚书志异》、《周易积莹》等。该书认为《连山》、《归藏》、《周易》皆本伏羲,故为此以考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一卷,秦罗什译。佛在只陀林中,淫女弃一小儿于路边,众皆往观,佛诣其所作种种问答,次使现通,诸天蒙光皆来集,因名不思议光。佛为波斯匿王说其往因,并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