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三晋始侯考
《史记 楚世家》:“简王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而《年表》无之。《年表》:“楚声王五年,魏、韩、赵始列为诸侯。”而《世家》无之。考之《魏世家》云:“魏文二十二年,魏、韩、赵列为诸侯。”《赵世家》云:“烈侯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韩世家》云:“景侯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周本纪》云:“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魏、赵为诸侯。”《燕世家》云:“釐公立岁,三晋列为诸侯。”皆与《年表》楚声王五年之说合。故后人多信是岁为三晋始侯之岁,而不取简王八年之说。然余考魏文年代,《史表》皆误移在后。楚简王八年,正当魏文侯二十三年。今《史表》误作魏文元年者,《魏世家》云:“魏文以二十二年为侯。”则二十三年,乃称侯后之元年。如《秦本纪》秦惠文王以十三年四月戊午称王,(详细《考辨》第一○○。)而明年更为元年也。今《史记》误以称侯更元之年为魏文元年,遂误遗其前之二十二年。犹如以梁惠王徐州称王更元之年为梁襄王元年,而误遗其后之十六年也。两事本一例,惟后事之误,自和嶠、荀勗以来,往往能言之,而前事则千古未有能道其误者。今即本《史记》为说,以证《史记》致误之由,而后《纪年》与《六国表》之得失,可以为定论。然则楚简王八年,特为魏文称侯之元年,而《史》误以为魏文侯、赵桓子、韩武子始列为诸侯者,犹如徐州之会仅齐、魏相王,而《魏世家》误以为诸侯之相王也。(桓子、武子皆称子,即未称侯之证。)《史》既误以魏文称侯之元为始立之元,误后二十二年,遂以文侯为桓子之孙,又下割武侯十年为魏文之年。凡此皆本《楚世家》一语痕迹,而可推寻为证者。
至威烈王二十三年,命三晋为侯之说,考之《燕世家索隐》引《纪年》:“智伯灭在燕成公二年,成公十六年,(此语据《史记》,而《索隐》无文,知《纪年》与《史记》合。)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十三年,而三晋命邑为诸侯。”核计其年,正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则《纪年》与《史记》合。前二十二年,魏已为侯,此又称三晋命邑为诸侯者,犹如魏、齐会徐州相王之后,魏、韩又相王,又有五国相王也。然《韩世家索隐》云:“韩景侯,《纪年》及《世本》皆作景子。”则韩犹未称侯,此后三年景子卒,其子列侯乃称侯。此或如赵武灵王时,五国相王,赵在其内,而赵独不称王,此由武灵年少新立,特以沽誉。(参读《考辨》第一○五。)而韩则势最微弱,故称侯亦独迟也。(《韩世家》云:“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措辞亦显有分别。”)
《水经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是年尚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前二年,故赵君亦称子,不称侯。《史记 魏世家 索隐》引《纪年》云:“魏武侯元年,当赵烈侯之十四年。”是年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后八年,故赵烈子已改称烈侯。据此两事,则赵之称侯,始自烈子。献侯于《纪年》称献子。《史记》谓追尊为献侯,其语不足信。(同时魏、韩皆无追尊事。)又《赵世家》:“烈侯九年卒,弟武公立,十三年卒。” 梁氏《志疑》云:“武公前为烈侯,后为敬侯,不应武独称公。《大纪》称武侯,是也。”然《索隐》引谯周云:“《系本》及说赵语者,并无武公事。”而《索隐》引《纪年》,烈侯尚有十四年,(见上引。)是烈侯并非九年即卒。《史》载烈侯名籍,烈侯子敬侯名章,独武公无名,知赵实无此君。史公误说,故不得其名。(此例甚多。如魏文侯父无名,(《考辨》第三七)韩文侯无名,(见下节)魏哀王无名,(《考辨》第一一九)细考皆实无其人,而史公误说也。)是盖烈侯亦以称侯后改元,《史》遂误分为两人耳。若然,则烈侯以六年立为侯,应在七年改元,何以《史记》之误又为九年与十三年乎?今按《赵世家》又云:“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此中山武公乃魏文侯灭中山而复封者。(详《考辨》第五十四。)赵献侯十年尚在魏文伐中山之前,此必误。或系赵烈侯之十年,史公不深考,遂误疑是年为赵武公元,又误移中山武公初立于献子之十年也。(此兼采近人杨宽说。)余考魏文侯召太子击,改封少子挚于中山,应在赵烈侯之七年。(《考辨》第四十六。)而此又称烈侯之十年者,乃至是中山始正式复国,列为诸侯,故以是年为中山武公之初立也。
又按《赵世家》:“烈侯太子章立,是为敬侯。其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六国表》略同。又云:“是年魏袭邯郸,败焉。”)《魏世家》称:“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败而去。”单称公子朔,朔朝形近,未审孰误。然并不谓其乃前君之子,似较《赵世家》为得实。然则今《赵世家》武公子朝亦因前武公而误。(今《史表》韩景侯、列侯、文侯,赵烈侯、武公、敬侯,两国三世六君,元年皆同,无如此巧合事。)
又按《史记 韩世家》:“武子卒,子景侯立。”《索隐》云:“《纪年》及《世本》皆作景子,名虔。”此景子时,韩未称侯之证。又云:“景侯卒,子列侯取立。”《索隐》云:“《系本》作武侯。”“列侯卒,子文侯立”,《索隐》云:“《纪年》无文侯,《系本》无列侯。”今考《史记》《世本》《纪年》三家异同,则《史记》失景侯名,故《索隐》引《世本》《纪年》补之。(今《世家》云:“子景侯立。景侯虔元年。”下虔字疑后人补入,非本文。)《史记》已载列侯名,故《索隐》不复引《世本》《纪年》。《史记》又失文侯名,而《索隐》亦不引《世本》《纪年》以补者,知《世本》《纪年》同无此名也。然则其时韩君实止两人,一名虔,即景子。一名取,则《史记》之所谓列侯与文侯,亦即《世本》之所谓武侯也。战国时一君两谥三谥者颇有之。如韩宣惠王即威侯,(《考辨》第一○二。)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辨》第一三一。)则《史记》之韩列侯、文侯,与《世本》之武侯,实即《纪年》之列侯一人也。今《史表》分作两人者,盖亦由其称侯改元而误。然则今表列侯元年,乃其君即位称元之年。文侯元年,乃其君称侯改元之年。是年正齐田和始立为侯之岁。前一年,田和会诸侯于浊泽,盖韩人亦于此会后与田齐同时称侯也。(又是年赵敬侯初立,内乱,魏、赵不睦,或魏引韩为重,而助之称侯。)然则三晋之侯,魏最先,赵次之,韩又次之。周威烈二十三年,特赵人始侯年。其前二十二年,魏已称侯。其后十六年,韩始称侯。此三晋称侯之始末也。《史记 楚世家》简王八年,乃魏事,声王五年,乃赵事,独韩最微弱,故其称侯不见于他国之载述焉。
附韩武子以下《史记》《世本》《纪年》三家异同
史记 世本 纪年
景侯 景子 景子(虔)
列侯(取) 列侯 无
文侯 无 武侯
又按:《吕氏春秋 下贤篇》称:“魏文侯好礼士,故南胜荆于连隄,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梁曜北云:“《国策》《史记》皆不见文侯胜荆、齐之事,上闻旧本作上卿,讹。《史 汉 范哙传》上闻爵,如湻《注》引此语作上闻。张晏曰:得径上闻也。晋灼曰:名通于天子也。”今按:胜齐长城事,即《水经》引《纪年》翟员帅师伐齐入长城者也。(参读《考辨》第四○,又《考辨》第五六。)自是以往,周室震于魏文之威,赐以上闻之礼,故魏史夸之,于是役也,曰王命。而《史记》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晋命为侯,盖是年当魏文侯四十四年。其前二年,即胜齐长城之岁。赐以上闻,或即命为诸侯矣。校其年,亦合。(又按:魏胜齐长城,当齐宣公卒,康公立。虏齐侯献诸天子之说,恐无据。)
猜你喜欢 第四十六回 议北伐蔡谟抗谏 篡西蜀李寿改元·蔡东藩 班马异同卷二十七·倪思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四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四·佚名 四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传谕李煦并报校修唐诗今年可以竣事摺·佚名 六三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续获应毁书籍板片折·佚名 别集上卷一·宋名臣言行录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九·佚名 日本国志序·黄遵宪 鱼俱罗传·魏徵 床兀儿传·宋濂 卷九·佚名 卷九十七·佚名 卷九十矿务·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