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四、魏文灭中山考

魏文灭中山,《年表》在十七年,实周威烈王十八年。据《纪年》,是年乃魏文侯三十九年。魏文二十二年始称侯,以二十三年称元年,则是年正魏文称侯始元后之十七年也。中山之伐,当在其时。知者,中山事迹附见于《赵世家》。《史记》载三晋初年事,惟赵最详,而差少误。盖赵史或有存者。烈侯元年,魏文伐中山,载于《赵世家》,足资旁证,一也。中山之役,吴起预其事。前年起初仕魏,为魏击秦拔五城。若中山见伐,移前至魏文十七年,则与吴起事迹不符,可为反证,二也。又魏文灭中山,使子击守。余考其事,亦当在魏文四十一年,即称侯改元后之十九年,(详《考辨》第四十六。)三也。又《吕氏春秋》载晋太史屠黍与周威公论中山亡徵,《周纪》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桓公卒,子威公立。威公亦正当威烈王时,四也。若依《史记》,则魏文伐中山,其时尚未称侯,而子击已称中山君,(参读《考辨》第四六。)益不合,五也。然则《年表》魏伐中山,在周威烈王十八年,实不误,特误以文侯称侯改元后之十七年,为即文侯即位后之十七年耳。凡此之谓误其年而得其世。如齐、魏会徐州相王,《表》列周显王三十五年,本不误,而误以齐威王为宣王,梁惠王为襄王,此亦误其年而得其世也。孙氏《墨子年表》魏灭中山在周威烈王二十年,《周季编略》亦然,盖据乐羊围中山三年而克言之。

又《中山策》:“魏文侯欲残中山,常庄谈(《寰宇记》引作张孟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公何不请公子顷以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复立也。”《年表》文侯立,襄子已卒。鲍因改襄为桓。今按襄子卒实魏文侯二十二年,(《考辨》第三十七。)魏之处心积虑于中山,非一日,不能据此疑《策》文之误。惟其请公子顷以为正妻云云,则实与襄子不类。然鲍改桓定误,后人谓当改烈侯,庶为近之。今其事已不可详说,要之中山复立,赵必与其事,则无疑也。

又《韩非 说林》:“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肃侯在惠成王围邯郸侯,岂得上及魏文?其误则甚。

[附]中山武公初立考

《赵世家》及《六国表》:“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雷学淇《纪年义证》云:“《世本》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汉书 人表》谓中山武公是周桓公子。《史记音》谓初立之年,当周威烈王十二年。其立之七年,为魏文侯十七年。似武与桓立七年而即灭。周威公即桓公之子,与中山武公实系兄弟。”沈钦韩《汉书疏证》辨其事云:“按《本纪》,桓公卒,子威公代立为西周君耳。河南之外,一民尺土,皆非周有,何得为中山之君乎?(此层苏氏《古史》亦辨之。)《魏世家》:文侯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说苑》:文侯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又《魏世家》:中山君相魏。此是魏所封,赵灭之。盖姬姓之中山灭于魏文侯,魏所封之中山又灭于赵主父。而《赵世家》及《年表》皆倒置中山武公之文于文侯伐中山之前,故迷惑难考。何以明之?若中山武公尚是旧时之君,则彼不数年而亡,史取之何义?(按谥武亦不合。吕氏《大事记》谓:“是时中山势益强,遂建国,备诸侯之制,与诸夏抗。”仍指其为春秋鲜虞之中山,盖误。)若以为中山本未尝亡,则魏克其地而守之者又何处?是中山武公为魏所始封,以其大事,故记之耳。《人表》所注上下文不相连,有脱误。徐广不知,袭之以注《史》。”今按:沈说甚是。

又按《索隐》引《世本》:“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此以武公后之中山灭于赵,是也。然其时中山已称王,(参读《考辨》第一○五。)何来复有桓公?《水经 滱水注》:中山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今之诸侯孰先亡矣?对曰:中山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此以桓公为武公后乃误,然谓桓公中山灭于魏,则是也。(参读《考辨》第一四六。)《索隐》此处,仅引《世本》,不及《纪年》,此见司马贞之不知别择。而史文缺佚,后人纷纷考订而无所详定。然参稽以求,中山桓公灭于魏,中山武公之后灭于赵,则犹可推证也。

又按《吕览 先识》: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问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问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高诱《注》以屠黍为晋出公之太史,此决误。依今推之,魏文灭中山在西周威公立后之九年。越三年,三晋命邑为诸侯,(参读《考辨》第四三。)当时殆以此定晋运之亡,则与中山灭国适相先后也。吕氏盖因屠黍由晋归周,随文落笔,故以晋亡先中山,高诱因中山灭亡前后无晋亡事,故妄引知伯、晋出公事说之。若据此推算,则太史屠黍由晋归周,当在西周威公之七年前后。

余又疑中山武公初立应在赵烈侯十年,而非赵献侯之十年。今《史记》误以赵烈侯十年为赵武公元,而又于赵献侯十年误列中山武公初立之文,遂使读史者迷惑而难考耳。(参读《考辨》第四三又四六。)

又按《寰宇记》卷六十,两引《史记》云:赵敬侯救燕,与中山公战于房,其时中山以别封称公,故有中山武公。则当时公称视侯转卑。

猜你喜欢
  卷二·本纪第二·柯劭忞
  第一章 绪论·梁启超
  序·程俱
  卷之三百·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纪昀
  六九一 谕孙士毅免发伊犂着在全书处自备资斧効力赎罪·佚名
  第72章 拿着人民当仇敌的蒋介石·冯玉祥
  刘钅奇传·脱脱
  樊山政书卷二·樊增祥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五·佚名
  ●作邑自箴卷第九·李元弼
  卷一商约一·冯煦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吕思勉
  同治三年五月廿五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梁章钜

    《楹联丛话》之辑,始于桂林节署。阅二年而稿成。时远近知好以佳联录示者犹纷至沓来,因前书已剞劂过半,无由潺入,姑存箧衍而已。辛丑仲春,防堵梧江,未遑从事铅椠。夏初,奉量移苏抚之命,由湘江放荆江,顺流以达吴中。甫受事即提兵

  • 卷八·周权

    ●钦定四库全书 此山诗集卷八 (元)周权 撰 ○七言律诗 对雪 冻合江云噤晓乌重裘添尽客寒多扁舟剡曲谁清兴斗酒新丰自浩歌天地一壶开玉界星沙万斛落银河醉敲氷砚题新句无奈坡翁白战何 代友人赋挽章二首 籍籍家声说大冯

  • 卷305 ·佚名

    释文珦 幽处 幽处绝烦喧,白云常在门。 高歌动涧壑,空境外乾坤。 洗眼菖蒲水,轻身枸杞根。 閒中存至乐,难与俗人言。 释文珦 幽处 恶圆难与俗浮沉,野处穷居岁月深。 青嶂於予偏有分,白云嫌道

  • 卷三百二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八权德舆杂诗五首婉彼嬴氏女吹箫偶萧史彩鸾驾非【一作霏】烟绰约两僊子神期谅交感相顾乃如此岂比成都人琴心中夜起阳台巫山上风雨忽清旷朝云与游龙变化千万状魂交复目断缥缈难比况兰

  • 杂传第三十六·欧阳修

    ○卢文进卢文进,字大用,范阳人也。为刘守光骑将。唐庄宗攻范阳,文进以先降拜寿州刺史,庄宗以属其弟存矩。存矩为新州团练使,统山后八军。庄宗与刘鄩相拒于莘,召存矩会兵击鄩。存矩募山后劲兵数千人,课民出马,民以十牛易一马,山

  • ●海东逸史卷十七·佚名

    忠义四张槤字子隆,号四岑,鄞县布衣。性坦率,敦伦纪。国变后,日咄咄。会剃发令下,闭户坐室中,取酒独酌,摩其顶而叹曰:「彼曲局者恶可以兵之乎」?乃往灶下,得炭满瓮,和以木屑置床之爇之;投身其上,覆以重衾。时方盛暑,俄顷,酒力坟盈而绝

  • ◎拐犯之黑幕·李定夷

    苏州胥门内西善长巷杀猪弄二十五号,陈小昆又名沈小,为拐骗妇女之总机关。彼夫妇二人,各有所长。男则专长骗术,女则擅为水贩。常年雇用伙友四名,分发无锡昆山两县,为秘密侦探。上年三月,曾在苏拐得某庵之女尼一人,售与北京,得

  • 第二十卷 元·缪荃孙

    无锡县题名记在无锡县署拓本连额高五尺九寸,广三尺二寸,正书记九行,行四二七字,字径九分。记后题名。无锡县题名记篆书三行,行二宇,字径四寸。常州路无锡县题名记县之兴也,其来远矣。在汉曰无锡,在晋、宋间曰吴州,厥后复旧名。

  • 卷二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刑考【六】刑制乾隆二十六年申严拏获发遣巴里坤逃犯之令奉谕凡有发遣巴里坤等处逃犯经原籍及过路省分盘获即由各省督抚奏闻於拏获处所正法示衆【互见徒流门】定强盗为首伤人伤轻平复抱

  • 卷二百二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二十二 朱批任兰枝奏摺 提督四川学政【臣】任兰枝谨 奏爲敬陈下悃事【臣】一介庸愚蒙 皇上简任四川学政自到任以来感荷 圣恩时切悚惧於考试文武生员等第及文武童生入学务在严以核实寛以

  • 超奇篇第三十九·王充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着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着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

  • 读孟子劄记卷下·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离娄篇孟子曰离娄之明章此章语意分四段以四故曰字结之首两段是一意首段反说次段正说也後两段交责君臣处亦俱根先王之道来故下无法守工不信度由於上无道揆朝不信道而事君无义进退无礼归於言非先王之道孟

  • 卷二·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天官冢宰第一之二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正义郑氏康成曰典常也经也法也 贾氏公彦曰大宰总御羣职故六典并建上常秉之以为经式下常守之以为法

  • 大乘起信论(真谛译)·马鸣

    ○序(梁扬州僧智恺作)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

  • 卷第二十九·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所积集一切善根,所谓:小善根、大善根、广善根、多善根、无量善根、种种善根、微尘数善根、阿僧祇善根、无边际善根、不可思善根、不

  • 甫田集·文徵明

    诗文集,明文徵明撰。徵明(1470—1559),名璧,以字行,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此集收诗十五卷、文二十卷,附其子文“行略”一卷。内容有诗、叙、记、赞、字辞、颂、题跋、祭文、书、行状、传、墓志、墓表、墓碑

  • 燕子龛随笔·苏曼殊

    散文,六十二则。苏曼殊著。《燕子龛随笔》是曼殊在《国民》杂志上发表的一部名作。这一著作此前曾在上海《生活日报》附张《生活艺府·闲话栏》和《华侨杂志》分别刊登过。

  • 频婆娑罗王经·佚名

    梵名Bimbisa^=ra -pratyudgammana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频婆娑罗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优楼频螺迦叶在座,遂疑二人何者为师?佛知王意,乃请迦叶说明归依佛之因缘,佛并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