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四七、虞卿著书考

秦昭王为范睢召平原君,虞卿弃赵相,偕魏齐逃之魏,《史记?范睢传》在昭王四十二年,而《虞卿传》记虞卿与赵谋事皆在秦破长平后。《古史》云:“意者魏齐死,卿自梁还相赵,而太史公失不言耳。”《经史答问》亦辨之,曰:“长平之役,在昭王四十七年。史公所谓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者,反在弃印五年之后,则虞卿尝再相赵,何尝穷愁以老?”梁氏《志疑》云:“虞卿尝再相赵,则其书非穷愁之故。《史通?杂说篇》讥太史公《自序》传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以为思之未审。何不云虞卿穷愁,著书八篇?刘氏亦未审思。”黄氏《周季编略》云:“司马《通鉴》,朱、赵《纲目》,书秦诱执赵公子于周赧王五十六年,由读《虞卿传》而误。秦自赵取韩上党,与赵仇怨甚深,岂于此时佯为好书以召平原君?平原君剏取上党之策者,岂此时敢入秦乎?”崔适《史记探源》亦谓:“信陵救赵后留赵十年。若在十年内,信陵不在大梁。如当返魏之年,应侯免矣,昭王薨矣,侯嬴自信陵至晋鄙军之日自杀矣,安得其事?”此证虞卿弃赵相至魏事在长平役前也。然余考虞卿著书,尚有可论者。

《汉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春秋家有《虞氏微传》二篇。王应麟曰:“刘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又《释文?叙录》云:“铎椒授虞卿。”考之诸人年世,似不足信。何者?齐襄王六年时,重兴稷下,荀卿为老师祭酒,其时年已逾六十,学成名尊矣。而虞卿弃赵相与魏齐逃之魏,事尚在后十年许。时虞卿初出有声,其年事当不出四十,是荀卿为前辈硕学,而虞卿乃后进游士,何从有虞卿著书以授荀卿哉?又铎椒楚威王时太傅,其书应在威王早岁。今姑自威王卒年计之,下至赵孝成王元年,凡六十三年。铎椒死,虞卿尚未生,岂得谓铎椒以授虞卿哉?至张苍之卒,在孝景前五年,在孝景前五年。即谓其年百余岁,则生年当在秦昭王晚节。(昭王末年至孝景前五年凡九十九年。)今姑谓魏信陵破秦邯郸之岁苍生,(则苍凡百有五岁。)下至春申君死,苍年二十,而荀卿已及百龄。荀卿年寿今既不可详考,要之以铎椒授虞卿,虞卿授荀卿之例观之,谓荀卿授《左传》于张苍,恐亦未见其必信也。

余又考虞卿行事,邯郸解围后,曾欲为平原君谋封。此后即少见。惟魏欲合从,虞卿过平原君一事,的在何时,已难定。黄氏《编略》系之秦昭王五十三年,平原君下二年即卒,黄说盖近是。若依其说,上距虞卿弃相印,偕魏齐走大梁,亦不过十二年。虞卿以游说士,躡蹻担簦而说赵孝成王,量其年事当在四十左右。则其息影谢事,亦仅逾五十。若非早世,其耽意箸述,当在五十之后。时荀卿已耄,或者《抄撮》九卷,正受之荀卿。由是而下传张苍,则世隔庶乎近是。然虞卿年寿既不详,则此亦姑备之一说,非可以据以推《左氏》之传统也。(又按《孔丛子》:虞卿著书,名曰《春秋》。魏齐曰:子无然。《春秋》,孔圣所以名经,子子书,大抵谈说而已,亦以为名乎?卿答云云。齐问子顺,子顺曰云云。余考孔穿来赵,略与虞卿、魏齐奔魏同时,虞卿著书,既不在此以前,又其时子顺年不过三十,恐难据信。若此条可据,则虞卿著书,远在初为赵相时。或者殆其经始草创之事乎。要之《孔丛》伪书,则此亦无可确论也。(参读《考辨》第一六〇。))

[附]国语采及铎氏虞氏钞撮考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铎椒、虞卿、吕不韦之徒,各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此《春秋》谓《左氏》也。铎氏、虞氏书并不传,然刘向《别录》记《左氏》源流云:“作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钞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卿授张苍。”(见王应麟《考证》。其传授不可信,已辨如前。)则铎椒、虞卿于传授《左氏》之外,别自有《抄撮》,正《史记》所谓捃摭其之文以著书矣。余读今《国语?周语》上中下三卷,《鲁语》上下二卷,《郑语》一卷,《楚语》上下二卷,共八卷,其文略相近,是岂铎椒所抄撮耶?又《晋语》九卷,则殆虞氏之所捃摭欤?而《汉志》又云有《左氏微》二篇,《铎氏微》三篇,《虞氏微传》二篇。余疑《铎氏微》三篇者,即其《抄撮》之八卷,《郑语》廑一事,盖以语涉楚先而录合于楚为一篇。《周语》《鲁语》各自分篇,则凡为三篇也。《左氏微》二篇者,或出吴起子期所抄撮,殆即《周》《鲁》二篇。铎椒又益以楚事成三篇也。故《别录》有《铎氏钞撮》八卷而《汉志》无之。《汉志》有《左氏微》,而《别录》不之及。殆以此。至于虞氏书,《汉志》既录《虞氏微传》二篇于《春秋》家,而儒家又著《虞氏春秋》十五篇。余疑《别录》所谓《钞撮》九卷,与《史记》所称捃摭《春秋》以著书者,当在儒家十五篇中。今《国语?晋语》九篇,最后多言赵简子事,良以虞卿居赵著书,故终晋之事而独详于赵。又今《战国策》记六国事多出秦孝公后,独《赵策》最前,详及智伯之灭,及豫让行刺,其文近儒家言,与其后策士纵横不类。又记赵武灵胡服,亦侈陈儒义,非出纵横策士之手。疑刘向集《国策》,此盖采自《虞氏春秋》十五篇者,其前春秋时事,则多捃摭《左氏,即今《晋语》九卷,故刘氏别谓之《抄撮》。(杵臼、程婴事,《左氏》所无,或可亦出《虞氏》。)而尚有及春秋后事,在《抄撮》九卷之外者,则合而为儒家《虞氏春秋》十五篇也。今《赵策》所录三晋灭智伯,豫让行刺,及赵武灵胡服,或系其书之一部,而其全不可得而考。史公谓《虞氏》八篇,有《节义》《称号》《揣摩》《政谋》以刺讥国家得失。窃疑豫让事在《节义》,赵武灵胡服事在《政谋》。推此以求或可钩沉发覆。颇得其一二。至《微传》二篇,其与《春秋》十五篇同异出入何如,更难详论。(《史记》云:“《铎氏》卒四十章”,亦不可说。)惟余疑《国语》有出铎氏、虞氏之钞撮者,则殆为可有之事也。

清儒自武进刘逢禄为《左氏春秋考证》,及康有为承其说而益肆,乃谓《左传》为汉刘歆析《国语》伪造,崔适和之,近人颇多信者。实则其说无据,可以破之者非一端。余读《国语》诸篇,文体不相类。如《越语》之与《鲁》,《楚语》之与《齐》,《晋语》之与《周》,皆不同,其非出一手甚显。而《左氏》叙诸国事,非若是可以国别邦异,分体而列也。且今《左传》既析《国语》而成,设为之复分《左氏》归《国语》,其一事兼综诸国,未能定谁属者,当居十五六,决不若今《国语?晋》记晋事,《齐》载齐故,为昭晰而无疑矣。又《左氏》文字上下二百四十年,有可循次年代而比量其不同者。隐、桓之文异于成、襄,成、襄复异于定、哀。文字随时变易,犹可考见。而《国语》所采文体,以国别,不以年异,与《左氏》自判。乌得谓《左氏》析自《国语》哉?余既考周、鲁、郑、楚四国语八卷,出自《铎氏》,《晋语》九卷惟出《虞氏》,其余惟齐、吴、越三国。《齐语》同于《管子》,《吴》《越语》疑本当时范蠡、大夫种书。《汉志》兵权谋有《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今《吴语》及《越语上》篇盖采《大夫种》,而《越语下》则采《范蠡》也。(《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桓五年《疏》,《文选》潘按《仁赋?注》,皆引《范蠡兵法》,惟及飞石一事,与权谋无涉,后人以此当兵权谋之《范蠡》二篇,其信否不可必。若取今《越语下》篇为《范蠡》兵权谋,乃宛肖。贺涛《松坡集?读国语》亦曰:“《吴语》以越事为主,又详及大夫种之谋而不及范蠡,《越》之上篇亦如之,下篇则专言范蠡而不及大夫种,皆非史法,而近于晚周诸子之所为,疑后人取种、蠡书附之《国语》。”)是《国语》缀辑为书,与《国策》正相似。太史公曰:“余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五帝纪》赞。)又曰:“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十二诸侯年表》。)其所谓《春秋》,即指《左传》,与《国语》分言,亦不以两书为一书也。若史公仅见《国语》,何说而谓之《春秋国语》耶?史公既言之,曰:“鲁君子左邱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又曰:“左邱失明,乃著《国语》。”正以《国语》并包铎椒、虞卿诸家,而诸家书皆采《左氏》,故史公亦遂以《国语》归之左氏尔。(史公上言仲尼厄作《春秋》,避上《春秋》字,故左氏书改举《国语》,此行文迁就法也。)其后刘向校书,定《国策》为三十三篇,亦本非一家之言,其号亦不一,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其有国别者八篇,他篇未尽以国分。刘向乃汇萃编次而成今书。(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蒯通《论战国权变》,八十一首,太史公记有《战国策》所无者,岂取之于此乎?今按:今《国策》亦必采及蒯通《权变》,惟或不尽备耳。)考《汉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为《国策》所收者必多。正如《铎氏》《虞氏》之见收于《国语》也。而《虞氏》“上采《春秋》,下观近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其论近世者,因亦采于《国策》。古书之重见叠出,如此者夥矣。故《韩诗外传》《大》《小戴》皆采《荀子》,《吕氏春秋》采并世诸家,何论《国语》《国策》本属缀集?余谓其采及《铎氏》、《虞氏》、种、蠡、仪、秦书,其论虽创,例繁,情近,非任臆逞怪之比也。(又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二》,谓以《国语》《左氏》二书参较,《左氏》虽有全用《国语》文字者,然所采次仅十一而已。至《齐语》不复用,《吴》《越语》则采用绝少,盖徒孔文,非事实也。《左氏》合诸国记载成一家言,工拙烦简,自应若此。惜他书不存无以遍观。而《汉?魏相传》,乃以《左氏》《国语》一人所为,左氏雅志未尽,故别著《外传》。馀人为此语不足怪,若贾谊、司马迁、刘向不加订正,乃异事尔。今按叶氏言,若亦不知《国语》文字有尽多出《左传》后者,此亦可异也。

又《汉志》《春秋》家有《新国语》五十四篇,班氏《注》云:“刘向分《国语》。”夫《国语》分二十一篇,周、鲁、齐、晋、楚、吴、越八国,固已甚细,何待于再分?余疑此五十四篇者,盖《国语》二十一篇,合之《国策》三十三篇,并而为书,适得五十四篇。晚世以《国语》《国策》合刻,其例先启于向矣。向盖以二书大体既类,故为合续,如古虞、夏、商、周书合为《尚书》,先有其事。而班氏不深考,遂轻名曰《新国语》,而谓所分。实则应曰向所并合,乃得耳。康有为乃疑《新国语》乃《国语》原本,未经刘歆窃取,故卷数较今《国语》为多。不悟刘歆主中秘,若诚窃《国语》为《左传》,决不留原书以自白己伪。且其书至东汉犹存,当时学者亦不应昧昧不辨如此也。

又余考《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其分年系事,多据《左氏》。如鲁桓六年,楚武王侵随,随为善政得止。八年,楚伐随,弗拔,但盟罢兵。庄公四年,楚武王伐随,夫人心动,王卒军中。(《志疑》:“夫人上缺告字,毛本有。”)此等皆明据《左氏》,而孔子《春秋》无其事。若如康氏说,今《左氏春秋》,由刘歆于《国语》析出。《国语》固不编年,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复为歆所伪羼也?(如此例极多,姑举一端言之。)刘逢禄谓:“《左氏》后于圣人,未闻口授微言大义,惟取所见载籍,如《晋乘》《楚梼杌》等,相错编年为之,本不必比附夫子之经。故往往比年阙事。刘歆强以为传《春秋》,或缘经饰说。”则谓《左氏》体本编年,尚不以为即是《国语》,惟不传《春秋》,而刘歆强附之。其说较康氏远胜。然刘说亦殊未可信。陈澧辨之曰:(见《东塾读书记》卷十。)“刘申受《左氏春秋考证》,凡书曰之文,以为刘歆所增益,未确也。桓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左传》云:再赴也。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史记?陈杞世家》采此数语,可见史迁所见《左传》,有解经之语矣。”今按《十二诸侯年表》亦云:“国乱再赴。”(惟误下一格。)然则《左氏》在史公前,本编年,又有解经语,顾必谓其不传《春秋》,何也?若谓其书本称《左氏春秋》,与《虞氏》《吕氏》等类。(此亦刘氏说。)则《公羊》在汉初,亦称《春秋》,何以又与《虞氏》《吕氏》不同?至于《左氏》《公羊》,孰为得孔子之真传,此则别是一事。不得以经生门户之见,遂不认有《左氏》书,乃轻语自《国语》析出也。(史有事有义,《左氏》详事,《公羊》重义,谓各传《春秋》之一偏可也。清代公羊家深斥《左氏》,谓孔子《春秋》主义不主事。《春秋》经世之志,岂反不主于事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刘昫
  卷四百九十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东都事略卷五十·王称
  读礼通考卷二十三·徐乾学
  第三篇 雍正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世祖本纪·姚思廉
  宇文护传·李延寿
  田京传·脱脱
  耶律良传·脱脱
  关中奏议巻十七·杨一清
  卷第三十·佚名
  卷一百九·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四·阮阅

      ●卷二十四·用字门  子美有“同学少年多不贱”,“小径升堂旧不斜”,“群仙不愁思”,“夕烽来不近”,皆人所不敢用,甚类《周礼》“凡师不功”,《左传》&ldq

  • 卷十五·乾隆

    卷十五襄阳杜甫诗七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原选者评。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

  • 黄简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黄简(生卒年不详)一名居简,字元易,号东浦,建安(今属福建)人,寓居吴郡光福山。嘉熙中卒,通判翁逢龙葬之虎丘。工诗,《全宋词》辑其词三首。 ●柳梢青 黄简 病酒心情。 唤愁无限,可奈流莺。 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 列传第三十七·刘昫

    ○裴炎 刘祎之 魏玄同 李昭德 裴炎,绛州闻喜人也。少补弘文生,每遇休假,诸生多出游,炎独不废业。岁余,有司将荐举,辞以学未笃而止。在馆垂十载,尤晓《春秋左氏传》及《汉书》。擢明经第,寻为濮州司仓参军。累历兵部侍郎、

  • ●卷二百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五。   起绍兴十一年正月,尽三月九日戊申。   十一年正月张俊来朝。   十五日乙卯金人寇(改作攻)寿春府。   十七日丁已雷仲及金人战於寿春府。   金人陷寿春府。   金人侵入淮西宣抚使张俊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第五卷 昆山新阳·缪荃孙

    经 部论语义疏二卷 隋·张 冲论语旨义十二卷 张 冲春秋左氏义略三十卷 张 冲丧服义三卷 张 冲孝经义十卷 张 冲仪礼传八十卷 张 冲五经微旨十四卷 唐·张 镒孟子音义三卷

  • 世家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四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六。○(辛亥)二十年春正月乙酉朔王亲祭公主魂殿。己丑又幸影殿饭僧八百。庚寅幸魂殿。己亥幸演福寺设谈禅会。二月己未幸魂殿饭僧

  •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班固

    (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原文】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后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陈胜初起,萧何、曹参使哙求迎高祖,立为沛公。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临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薛西。与司马<尸二>战砀东

  • 卷二百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刑考【十四】详谳【平反】乾隆三十一年定详审题参婪索罪情先是苏州府同知段成功在山西阳曲县任内亏帑巨万巡抚和其衷贪受贿赂保举卓异於其陞任

  • 卷三十八·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八生徒四勲廕国子监肄业廕生有三曰恩廕凡职官恭遇覃恩特诏廕子文职在京四品以上官在外三品以上官武职二品以上官并送一子入监读书三年期满听铨曰特廕凡内外大臣宣力有年特邀宠命廕一子

  • 鬼谷子提要·王诩

    〈臣〉等謹案鬼谷子漢志不著録隋志縱横家有鬼谷三卷註曰周世隠於鬼谷玉海引中興書目曰周時髙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隠自號鬼谷先生蘇秦張儀事之授以捭闔至符言等十有二篇及轉丸本經持樞中經等篇因隋志之説也唐志卷數

  • 卷二十九·佚名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後五阴。此阴自灭不至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因子生芽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梵行品第二十之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

  • 卷第五·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五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神足品第八之余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者。云何心。云何三摩地。云何胜。云何胜行。而名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耶。此中心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

  • 觚语四则·心圆

    觚语四则苕溪曰。吾有大病。非世所医。释迦医王也。文殊。医相也。降而历代祖师。古今善知识。皆医国手也。然而自医则可。医人则否。故曰吾有大病。非世所医。且既非世所医。彼医者即病者。既不自医。胡能医人。故无

  • 琴堂谕俗编·佚名

    二卷。宋郑玉道(生卒年不详)、彭仲刚(生卒年不详)撰,宋应俊(生卒年不详)辑补,元左祥(生卒年不详)续增补。四人字、号、籍贯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据《宋史·艺文志》所载,可知郑玉道曾撰有《谕俗编》一卷,彭仲刚撰有《谕俗续

  • 隆平纪事·史册

    二卷。明史册撰。隆平为明代苏州府别称。是书上卷记张士诚事迹,下卷记张士诚起事时义社十八人,张士诚三兄弟及其它忠烈志士,以及他们为张吴政权浴血奋战之事。还记叙了吴政权雅好文士,开宏文、宾贤两馆,又筑景贤楼,为据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