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六、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六国表》魏哀王十年,张仪死。考《仪传》,仪以秦武王元年重至魏,当哀王九年。相魏一岁,卒于魏,则哀王十年也。(《秦纪》亦同。)惟核之《魏世家》,哀王九年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三人相,苏代为说魏使相太子,(亦见《魏策》。)则张仪未相魏。《仪传索隐》引《纪年》云:“张仪以哀王九年五月卒”,郝氏《竹书纪年校正》论之云:“《史记》哀王即《纪年》襄王也。《韩世家集解》徐广亦云:魏哀王十九年,《纪年》于此亦说楚入雍氏,其时张仪已死十年矣。是张仪之卒,在魏襄王九年。”今按:郝说是也。《今本伪纪年》张仪卒在周隐王三年,当魏襄王七年,误前二年。《史记》则误后一年也。雷氏《义证》定仪死在哀王十年,并谓九年曾相魏。盖初以太子相,而卒以张仪为相。其说皆误。(《齐策》:“秦武王出张仪于魏,齐人兴兵伐之。张仪使冯喜说齐,谓伐梁即所以信仪于秦王,此亦未可信。盖袭《魏策》“张仪以秦相魏,齐、楚怒,欲攻之,雍沮说齐、楚”云云,与此说合。仪欲以魏合秦、韩,惠施欲以合齐、楚。惠施见逐,故齐、楚怒仪而欲伐魏,似较有据。然尚在惠成王十三年,至武王逐张仪,策士本雍沮之说,造为冯喜之事,而《史》误取之耳。)《周季编略》谓:“张仪逐惠施在哀王九年”,尤误。日本泷川氏《史记会注考证》有《正义》佚文云:“张仪秦武王元年卒,赧王之五年。”正与《索隐》引《纪年》符会。

又考《仪传》及《楚世家》,张仪以楚怀王十八年重至楚,是年即秦惠王末年,楚囚张仪,既而释之。仪得返秦,值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已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遂至魏,以魏哀王九年五月卒。即秦武王之元年也。计其自秦至楚,复返秦而至魏以卒,前后最多不出十七月,其间更无时北说韩,东说齐,又西说赵而北说燕,甚明。且仪之去楚,怀王已悔之,使人追仪勿及。时齐尤恶张仪,仪决不敢幸脱楚祸,复说齐、赵。且张仪去秦,乃见逐于武王,又何为为之说六国,令相率事秦哉?余观仪生平足迹所到,仅为魏、秦、楚三国。燕、齐非所及。至《秦本纪》称:“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集解》徐广曰:“越一作赵。”此乃秦史夸大之辞。然亦并不及燕,亦非张仪连衡之效。今《史》《策》载张仪为秦连横事,皆虚,已著其辨于《苏秦篇》。(《考辨》第九十五又一〇七。)

又按:《楚世家》:“怀王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使使遗楚王书。曰: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怀王二十年,齐乃宣王,非湣王。(参读《考辨》第一二八。)张仪已死,公孙衍亦不在秦。书中又先举武王谥,皆误。下文昭睢曰:“秦破韩宜阳”云云。《集解》:“徐广曰:怀王之二十二年,秦拔宜阳,然则已非二十年事。”《通鉴》载此事于怀王二十三年,梁氏《志疑》定其事在二十六年。然其时张仪死已久,秦已为昭王。(昭王元适当怀王二十三年。)齐仍为宣王,与书中语益不合。史公此书,盖不足信。然据书中云云,亦见张仪去秦,本由见逐,当时亦并无六国听张仪语连衡事秦事。则此书虽策士妄造,亦可证张仪连衡之不实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二·表第二十三·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一·李心传
  1915───中華民國四年乙卯·郭廷以
  卷二十三·商辂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五·徐紘
  一五八 北大感旧录四·周作人
  上官昭容传·欧阳修
  普颜不花传·宋濂
  ●图民录卷二·袁守定
  ●皇朝通典卷一百·佚名
  卷二十五·赵汝愚
  卷二十七·佚名
  四庫全書提要·佚名
  刘少岩·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五十·吴景旭

      庚集中之中  唐诗  登第  唐宋遗史曰孟东野有下第诗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劒伤又再下第诗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其后登第则志气充溢一日之间花皆看尽进取得失盖亦常事而东野器宇不宏至于如此何其鄙耶  吴旦生曰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孙柚

    第二十一齣 阳关送别【卜算子】〔旦上〕怕捲绣罗帏。转展长吁气。〔生上〕莫把新愁怨落晖。镜裏人憔悴。〔旦〕池塘浅蘸烟芜。帘幙门垂风絮。〔生〕抛却鬬草工夫。冷落踏靑心緖。〔旦〕只因病损愁多。落得花飞春去。〔

  • 第四折·佚名

    (刘季真领番卒上,云)某刘季真,领兵接应孩儿去。兀的不是孩儿来也。(小尉迟领番卒上,云)这不是刘季真。(刘季真云)孩儿胜败如何?(小尉迟云)众军校与我拿住。(刘季真云)你敢杀的眼花了?我是你父亲,怎生倒执缚了我?(小尉迟云)兀

  • 卷十九·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十九李皋皋,字子兰,唐宗室。天宝十一载嗣曹王,三迁至秘书少监。上元初,因事贬温州长史,迁衡州刺史、潮州刺史。建中后,历镇湖南、荆南、江西、山南东道,贞元八年卒,年六十。诗二首。 【(《全唐诗》无李皋诗,传录《

  • 参寥诗钞·吴之振

    僧道潜庐山杂兴古帝论匡山,南国之德镇。迩来得跻攀,此语始吾信。雄雄压九江,矗矗排万刃。青天落飞瀑,白日雷霆震。石镜俄忽开,孤光舞而运。异花无冬春,瑶草亦芳润。远公初渡江,道誉蔼东晋。刘雷赞高风,遁世各无闷。陈迹虎溪头

  •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司马光

      起昭陽單閼(癸卯)四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

  • 通志卷第一百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十八后汉李通 王常 邓晨 来歙【曽孙歴】邓禹【禹孙康禹子训训子骘 骘兄宏 朱宠】寇恂【曾孙荣】冯异 岑彭【元孙熙】贾复【子宗】吴汉 盖延 陈俊 臧宫李通字次

  • 弁言·李之芳

    清康熙十三年,“三藩”变起,福建耿藩与台湾郑氏(成功子经)联合反清,南延粤东、北迆浙境,烽火遍地。时山东武定李之芳(号邺园)适任浙江总督,初与满人平南将军赖塔、继佐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西扼耿藩规浙之兵,后更督率

  •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钱穆

    一项制度之创建,必先有创建该项制度之意识与精神。一项制度之推行,亦同样需要推行该项制度之意识与精神。 此种意识与精神逐渐晦昧懈弛,其制度亦即趋于腐化消失。 盛唐的命运,由于当时各项新制度之创建。【

  • 左史谏草·吕午

    (宋)吕午 撰戊戌年正月二十三日奏为定规模以一人心据要害以饬武备欲望圣慈兢业施行奏闻事伏候敇旨臣闻彻桑土于未雨则可以绸缪而无忧索衣裘于大寒则必至已晚而无及舒缓于闲暇之际窘廹于警急之时侥幸或能支持舒缓便复如

  • 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三经籍考经【春秋】宋史艺文志春秋类二百四十部二千七百九十九卷【不着録者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

  • 书序·陈师凯

    小序虽出孔壁然非孔子所作蔡氏固不取之犹存于卷末者以其具百篇之目故尔古本文自尧典第一至秦誓五十八中间禹贡汤誓泰誓不复更端今虞夏商周各有第一者后人所次尔今因小序次第其目庶可一览而见百篇之旧因以知存亡之相

  • 兵守第十二·商鞅

    题记:兵守即军队防守,这一节商鞅论述了防御的方法。四面受敌的国家重视打防御战,背靠大海的国家注重打进攻战。假如四面受敌的国家喜欢发兵进入自己邻国,国家就危险了。因为四面的邻国一旦不同发起战争,而自己就要四处派兵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佚名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

  • 卷五百四十七·佚名

    △第四分魔事品第十一之二复次善现,能说法者欲往他方安隐丰乐无难之处。能听法者欲随其去。能说法者方便试言:汝虽为利欲随我往。而汝至彼岂必遂心。宜善审思勿後忧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是师不欲令我去相。设固随往岂必

  • 卷第二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五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九十波逸底迦法总摄颂曰。故妄及种子  不差并数食虫水命伴行  傍生贼徒食初别摄颂曰。妄毁及离间  发举说同声说罪得上人  随亲辄轻毁故妄语学处第一尔时

  • 卷第二·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二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佛在摩揭陀国。人间游行。至王舍城。住羯阑铎迦竹林园中。时影胜王。闻佛游行。来到国界。闻已作是思惟。我愿先时。频供养佛。犹未曾请三月夏安居。以所有家资。

  •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佚名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简称《四极明科》。早期上清派经典,约成书于东晋南朝。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已引用此书。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此书以太上道君授太真玉帝,内言授受、诵持及佩服道教上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