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九、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邱考(附:冯驩)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邱。”是年为齐湣王元年,即湣王立后一年也。《史记?孟尝君列传》:“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今《竹书》称薛侯,即中立于诸侯时矣。然则齐襄王立者,乃齐湣王立之误。湣王立于魏襄王十八年,即孟尝离齐称侯之岁也。(《秦本纪》昭襄王八年,魏公子劲、韩公子长为诸侯,在孟尝称侯后二年。)孟尝君称薛公者,《孟尝传索隐》:“尝邑名,在薛之旁。”《集解》:“《诗》云:居常与许。郑玄曰:常或作尝,在薛之南,孟尝邑于薛城。”方其封邑。避古侯称而不居,故曰孟尝君。及其自拟于诸侯,故曰薛侯也。其前田婴未卒,孟尝已为相于魏。(详《考辨》第一二五。)其与襄王固有素。其后当宣王晚节,而孟尝君挥齐柄。方是时,魏自惠成王卒,襄哀王初立,连三晋伐秦不胜,又东败于齐,而霸国余威,遂一蹶不振。(参读《考辨》第九五。)自是乃成秦、齐争长之势。(《楚世家》云:“齐湣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是也。惟误宣王为湣王耳。)而楚怀王惑于张仪,反覆依违其间。秦武王卒,昭王立,楚怀又背齐合秦,而齐、韩、魏三国伐楚。时怀王二十六年,则齐宣王之十七年也。(《史》误为齐湣王二十一年。)其时孟尝方擅齐,特使公孙宏于秦,观昭王之为人。(参读《齐策》及《吕览?不侵》。惟此事的在何年,已难考。所可知者,必昭王新立未久,孟尝未入秦,未识昭王时,故有此举。黄氏《编略》定在周赧王十三年,即齐宣王之十八年,亦以意言之,无确证也。)而昭王问公孙宏则曰:“薛之地大几何,而欲以离寡人。”则孟尝在齐,固已戴震主之威名,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及楚失秦欢,而秦亦联齐伐楚,败楚重丘。(参读《楚世家》。)于是昭王慕孟尝君,欲招之入秦,使泾阳君来质于齐,孟尝以宾客谏,不果行。(参读《孟尝列传》。)而是年,宣王卒,湣王初立。(《史记》误为湣王之二十四年。)《史记》谓:“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孟尝列传》。)《齐策》亦谓:“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而孟尝君就国于薛”者,正其时矣。(《孟尝传》又谓:“文乘间问其父婴,君相齐于今三王矣,”云云,三王盖指威、宣、湣言。《吕氏?大事记?附田婴卒于湣王元》,林春溥《战国纪年》依之。窃意史公于婴、文、威、宣年世多讹,此亦未足信据。今田婴卒岁虽无考,要之在宣王时。而孟尝见废,则正湣初立之际。此则大体可见也。)孟尝既见废而之薛,于是乃有冯驩之历说。《史》谓其至秦,《策》谓其至韩。今据《水经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九年,釜邱之会,适当湣王元年。(即湣王立后之一年。)孟尝本为魏相,则其见逐于齐湣,使驩先容,而与魏为会,情事恰符。明年,秦昭王八年,即齐湣王二年,泾阳君复归秦,而田文亦入相秦。则谓冯驩入说秦王,亦非尽无因也。(《孟尝列传》谓:“湣王卒使孟尝入秦。”固误。而载冯驩事,又谓齐王恐秦召之,即复用孟尝君,若孟尝见逐复返,并未入秦者,亦误也。)孟尝君在秦一年,失相东归,重相齐,怨秦,联韩、魏共击秦,则为湣王之三年。(林氏《战国纪年》谓:“薛侯会魏王之明年,齐与魏会,韩以兵合于三晋,因使孟尝君入秦,即《齐策》所谓孟尝君为从,先观秦王之谋也。及秦觉其诈,孟尝君几不免,归遂与韩、魏伐败秦军。《史》但谓孟尝君怨秦,而不知其谋从非一日也。”今按孟尝合从固非一日,然谓其入秦在诈观秦王,则恐未必。马骕《绎史》谓薛侯会魏王釜邱,即孟尝合从伐秦事,亦误。林氏则承袭马说而误也。若考定齐宣、湣之年代,则诸误自释矣。又同时复有赵武灵诈为使者窥秦事,未知信否。)至湣王七年,田甲劫王,田文走,湣王复召田文,则《史记》所载舍人魏子事也。自是孟尝君谢病归老于薛,不与齐政。其后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赵策》:李兑约五国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或谓魏王曰:今王挟故薛公以为相,云云,考李兑约五国伐秦在魏昭王之九年。(《考辨》九五。)则孟尝相魏当在此年或稍前。又按:吕礼相齐,与苏代、孟尝相嫉。秦昭王十九年,齐、秦称东、西帝,而苏代劝齐释帝号,背秦约而攻宋。是岁齐称帝二月即去之,秦亦不果称帝。吕礼即以是年亡归秦。不二年,齐遂灭宋。盖当时欲合齐于秦者,吕礼也。欲离齐于秦者,苏代、孟尝也。齐合于秦则存宋,齐离于秦而宋灭。齐去帝号即离秦,故吕礼亡归。黄氏《编略》定吕礼逃归秦在齐灭宋后,恐未是。《荀子?王霸篇》:“齐湣、薛公,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若齐灭宋,孟尝未去齐,尚预其事,亦非也。别有《附辨》详后。)后齐湣王败,魏昭王十三年,秦取魏安城。孟尝君为魏求救于赵、燕。是年,乃齐襄王元年,孟尝君尚在魏。以后孟尝事无闻,盖已年老,不久而卒。史称:“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襄王畏之,与和”,误矣。盖《史记》之误,由于不辨宣、湣之年也。余因考湣王年,故并论孟尝事以相证。(又《说苑?善说篇》:有张禄掌门见孟尝君,求为书寄秦王事,张禄即范睢也。为秦客卿,已在昭王三十六年,距孟尝为魏求救燕、赵又十二年,孟尝若老寿,固未尝不可及,然史公传张禄,其事岁谲诡,委悉备至,不能谓不信。今向叙张禄告昭王语,似昭王之与孟尝,为未尝相知者,则年代先后不相当矣。《说苑》不可据,往往如是。)

冯驩之事,昔人多疑之。《史》载魏子为孟尝收邑入,《评林》唐顺之曰:“魏子、冯驩,岂一事而传闻异邪?”《考证》张照按则谓:“晏子、北郭骚事,与此亦大同小异。盖战国时习尚如此,则流言亦如此,举不足信。”张氏又谓:“客背孟尝,驩为客谢云云,本《国策》谭拾子语。冯驩各节,疑亦禇先生续为之,与《史》文不类。”又《史记》载冯驩事与《策》文不同,叶氏《习学纪言》谓:“《史记》盖别有所本,其义为胜。”而梁氏《志疑》又摘指其不合者有四,谓为仿撰无疑。余又考《史记?李牧传?索隐》,以冯煖为庞煖,信如其说,冯驩在孟尝后,盖不及为孟尝客也。(参读《考辨》一五七。)战国杂说,附会假托,何以胜辨?冯煖之事,徒以其文采斐亹,为世传颂。至于魏子、谭拾子云云,则早已在若存若亡之间,孰信孰伪,无可深论。而传说之兴,亦有其因。虽其人姓名不必尽确,其事始末不必尽实,而其语时有可采以证史迹之真者。则冯驩一事之传说,要本于宣王末湣王初,孟尝离秦中立,而自附于秦、魏以为重之际,如余前所考论,固甚彰彰也。

[附]孟尝去齐相魏考

孟尝去齐之魏,在齐湣王灭宋前,凡有二证。《魏策》:“齐欲伐宋,或谓魏王曰:臣徧事三晋之吏奉阳君、孟尝君”云云,孟尝、奉阳同数为三晋吏,一证也。又《赵策》:“齐援赵以伐宋,齐人设谓魏王曰:王挟故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赵世家》惠文王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即其人。)尊虞商以为大客,此皆齐人之去齐者”,是二证也。孟尝曾主伐齐,亦有二证。《东周策》:“或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贵合于秦以伐齐。薛公故主,轻忘其薛,不顾其先君之丘墓,而君独修虚言为茂行,不与伐齐以忿强秦,不可。”一证也。《秦策》:“薛公为魏,谓魏冉曰: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是二证也。《魏世家》:“昭王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湣王出亡。燕独入临淄,而魏王与秦王会西周。”盖即其事矣。《史记?孟尝君传》谓:“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一误也。又于灭宋前载孟尝君与穰侯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礼亡。考《田齐世家》《秦世家》伐齐均在灭宋后一年,此在灭宋前,二误也。吕礼亡,据《秦纪》《冉传》在齐、秦称帝之岁,而此又相歧,三误也。至称孟尝齐襄时中立,其误已辨在前,则四误也。余考孟尝以田甲劫君之岁见疑,即不任用。其后乃郁郁而之魏,而吕礼亦以田甲劫君之岁至齐。礼主合齐、秦,而孟尝居魏,不利齐、秦之合,其相嫉诚有之。然其伐齐,即在燕与三晋合军之岁,时吕礼已去。孟尝之告魏冉曰:“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此推言将来,非谓吕礼时值大用也。要之孟尝去齐在灭宋前,主伐齐在灭宋后,事理甚显。今《史记?孟尝列传》载孟尝召秦伐齐逐吕礼于灭宋之前,又于宋灭后书孟尝去齐,则两失之。梁氏《志疑》为孟尝辨无主伐齐事,亦可不必。惟《荀子?王霸篇》谓:“齐闵、薛公,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荀子亲与湣王、孟尝同时,其言不应有误。盖破楚诎秦,孟尝皆在齐。燕事无考,或亦孟尝在齐时。故行文牵连而下,遂若举宋时孟尝犹在齐。此乃古人为文未分析处,当分别善观也。(《史记?范睢传》:“昔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辟地千里,而齐尺寸无得焉。诸侯见齐之罢弊,兴兵伐齐,大破之。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此史公载范睢告秦昭王语,亦不言孟尝去齐在灭宋之后。)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方技等·宋濂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五·杨仲良
  第三十四回 争濮议聚讼盈廷 传颍王长男主器·蔡东藩
  卷第一百七十二·胡三省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一·乾隆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二百一十三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童贯传(附方腊传)·脱脱
  王友传·张廷玉
  第四篇 政变正记·梁启超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五·佚名
  卷八十八·雍正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雍正
  咸丰十年九月廿八日·曾国藩
  第九卷·冯梦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七百五十八·佚名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夏四月庚子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谕、据彰宝奏查汛徇情帮助段成功弥补亏空之各州县自一千七八百两至一二百两不等请敕部议处等语从前蒋洲在山西侵亏库项令属员帮银弥补一案经朕特派大臣前往查办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夏。四月。戊子朔。享太庙。遣领侍卫内大臣公阿灵阿行礼。  ○酉时。日食  ○己丑。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辛卯。谕兵部、国家绥靖疆圉、安辑军民、惟专阃元戎是赖。有实能久镇边境

  • ◎京师警察厅·费行简

    京师警厅,隶属于内部。置总监一人,都尉九人,警正三十九人,警、佐百廿人,技正二人,技士四人,分总务行政、司法、卫生、消防五处,以居首善为中外观瞻。所系枉法、舞弊之事,自较外省为少,而限于财力、卫生及诸工程多未设置完备,加以

  • 元颢传·李延寿

    元颢字子明,从小性格慷慨,有胆量。任徐州刺史,不久被御史弹劾,除名。后来敌人统率宿勤明达、叱干骐..等人入侵并祸害幽州、华州等地,于是恢复元颢王爵,兼左仆射、西道行台,讨伐宿勤明达。他连连打败敌人,解除了幽州和华州的包

  • 卷二十六·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十六明 俞汝楫 编祠祭司职掌雩祀国家凡遇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於宫中於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

  • 食货四·徐松

    屯田杂录【宋会要】太宗淳化四年三月六日甲午,知雄州何承矩言:「近年水潦频降,河流泛溢,坏州城民舍,蓄聚为陂塘,妨种艺妨种艺:《长编》卷三四作「妨民种艺」,义长。。欲咤水利大兴屯田以便民。」诏从之,命高阳关副总管皇甫继明

  • 卷九十三铁路·冯煦

    皖省铁路始于光绪三十一年皖绅吕佩芬等呈请商部,后改农工商部。奏派四品京堂李经方,总办招股、勘路、购地、兴工各事宜。原奏路线以芜湖接至江宁为首先应办之著。此外,分大江南北为两线。江北路线由芜湖对江之裕溪口起,经

  • 通變論弟四·谢绛

      曰:二有一乎?  曰:二無一。  【客問:二物相合,其中尚有一物可分而見者乎?主答:言既相合,則不可分也。】  曰:二有右乎?  曰:二無右。  曰:二有左乎?  曰:二無左。  【二既合爲一,則不能分左右矣。】  曰:右可謂二

  • 卷一百七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三学礼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逺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 薄葬篇第六七·王充

    【题解】本篇的中心议题是主张薄葬反对厚葬,故篇名“薄葬”。王充认为厚葬恶习一是来源于墨家“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一是由于儒家为了维护封建礼义,“惧开不孝之源”,“示不负死

  • 卷十四·梁益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十四     元 梁益 撰鲁颂赐天子礼乐衞正叔【湜】礼记集说曰伊川程氏曰成王之赐伯禽之受俱非也以愚观之成王未必赐伯禽未必受葢鲁人僣用天子礼乐尔 陈用之【祥道】礼书曰天子之乐而鲁有

  • 既夕礼·佚名

    夕哭后,有司向丧主请示启殡的日期和时间,并告之宾客。次日早上起来,在祖庙门外设好盥盆。陈放三只鼎,都和大殓既殡之奠时所设一样,东边所设祭席也和大殓既殡之奠时所设相同。尸床设在堂下东西两阶之间。两支火烛点燃后置于

  • 子夏易传·卜商

    经学著作。春秋卜商(子夏)撰。是 现存最早的《易经》。已佚。《隋书·经籍志》著录二 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及 李鼎祚《周易集解》因引其部分佚文而得已留存。此 书所辑留的只有对《易经》原

  • 文笔要诀·杜正伦

    诗文评著作。唐杜正伦撰。杜正伦,相州洹水(今河北临漳附近)人。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善属文,尤明释典。仕隋为羽骑尉。唐高祖武德中历迁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太宗贞观元年,以魏徵荐擢授兵部员外郎。高宗

  • 四谛论·佚名

    梵Catuh!satya -nirdes/a 。凡四卷,婆薮跋摩(梵Vasuvarman )造。陈·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如书名所示,本论系阐释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作。全书共分六品:思择品、略说品、分别苦谛品、思量集谛品、分别灭谛品

  •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佚名

    佛典注疏。P.2328。作者不详,疑为唐法成。一卷。首存尾残。此疏在归敬偈中称:“所有《稻杆》未决义,今当次弟略解释。”从现存内容看,此疏解释的是《佛说大乘稻杆经随听手镜记》中的未尽之义。《随听手镜记》第一“立

  •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佚名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共四卷。清诚说,振闻编(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开堂疏;卷一收上堂、示众;卷二收小参、垂问、法语、机缘;卷三收佛祖真赞、拈颂(付);卷四收赞、偈(佛事)。诗、启。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