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

《史记 韩世家》:宣惠王立,《索隐》云:“《纪年》,郑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不见威侯之卒。下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而此《系家》即以为宣惠王之年。又上有杀倬公,悼公又不知是谁之諡。则韩微国小,史失代系,故此文及《系本》不同,今亦不可考也。”今按:《索隐》此条所引,已为后人改乱,而痕迹犹可考见。今证以当时史实,重为校正如次:

一,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五月上应脱“八年”二字。

据《史记 秦本纪》秦惠文王十三年,韩亦称王,是年为韩威侯八年,其证一。(参读上考。)又若同为七年事,既与邯郸围襄陵句下,不著何月,而其下忽著五月十月,于文法亦不合。今若正为七年云云,八年五月云云,十月云云,则文理顺惬矣。其证二。(陈氏《集证》谓:“既与赵围魏襄陵,岂未逾年即朝梁?”此亦一证。惟陈氏遂谓:“大约《索隐》引《纪年》,最为错谬,阅者毋为所惑。”则大误。梁玉绳亦不信《索隐》,故论《纪年》多失。)

二,下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而此《系家》即以为宣惠王之年,当正为下败韩举在“梁惠王后”八年,而此《系家》即以为宣惠王之年。

据今《索隐》原文,“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不见威侯之卒,”云云,则威侯之即郑宣王,亦甚明显。惟《索隐》不之知,故曰不见威侯之卒矣。然《索隐》既认威侯与宣王为两人,则七年十月已有郑宣王朝梁之文,此下不应再有威侯。若其下又云威侯八年败韩举,岂不更可怪,而《索隐》何竟置不言?盖《索隐》引《纪年》败韩举在梁惠王后元八年,而今《史记》即以为在韩宣王之八年,故《索隐》以为可异耳。(参读《考辨》第一三四。)今《索隐》此条,其前既脱八年二字,此处惠王八年,又讹为威侯八年,遂致乖戾难读。又按:《苏秦列传索隐》引《世本》:“韩宣王,昭侯之子也。”合之《纪年》,宣王之为威侯,灼然甚显。惜其此处又下“不见威侯之卒”一语,遂使后人纷纷辨订,不得其解。(梁氏《人表考》云:“《竹书》宣王之前有郑威侯,《索隐》以为不可考,或疑即宣王,未审。”郝懿行《纪年通考》谓“梁惠成王元年方称韩共侯,旋称韩懿侯,周隐王元年之郑宣王,即显王三十八年之郑威侯。俱一人而有两称。《索隐》因不见威侯之卒,误分威侯与宣王为二人,”此说极析。然亦不知《索隐》有为后人改乱处也。陈逢衡《竹书集证》亦定威侯宣王为一人,而于《索隐》此文全未论及。至洪颐煊校《纪年》谓:“郑宣王即韩威侯,古威宣通用,《史记》齐宣王《纪年》作齐威王,其证也。”则又得诸韩而失诸齐矣。张宗泰《竹书纪年校补》竟认威侯宣王为两人,最误。)

又同篇“八年,魏败我将韩举,”《索隐》云:“按此则举是韩将不疑,而《纪年》云韩举赵将。盖举本赵将,后入韩。又《纪年》云:“其败当韩威王八年,是不同也。”今按此亦有误。

三,又《纪年》云,其败当“韩威王”八年,当正为其败当“梁惠王后”八年,(参读《考辨》第一三四。)

据《索隐》原文云:“《纪年》与《史记》不同”,若为韩威王八年,则本无不同。威侯亦不当称威王也。此缘《索隐》虽屡引《纪年》,而本不之信。故曰:“《纪年》之书,多是讹谬,聊记异耳。”(语见《燕世家》。)故于威侯、宣王不能明定其为一人,而轻曰“不见威侯之卒。”后人益滋疑误,既认威侯与宣惠王为两人,遂并改《索隐》引及惠成王者为威侯,而《索隐》原文乃益增其缪戾,此所以古书之难通也。

[附]韩举赵将非韩将辨

又按:《赵世家》:“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邱。”《集解》徐广曰:“韩举,韩将。”肃侯二十三年,正梁惠成王后元八年。《水经 河水注》:“齐田朌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程恩泽《战国地名考》:“平邑有二。《地理志》代郡有平邑县,在今山西大同府阳高县西南,(原注:“亦在灵邱县西北。”)此赵之平邑也。《史记》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即此。《括地志》,平邑故城在魏州昌乐县东北四十里,在今直隶大名府南乐县东北,此本赵地而齐取之者也。《竹书》晋烈公五年齐围平邑,九年取平邑,即此地。”田朌、韩举平邑之战,余考盖在惠成王后元八年,与《赵世家》桑邱之役乃同时事。(参读《考辨》第一三四。)桑邱,《正义》引《括地志》,在易州遂城县界,则此平邑亦应在灵邱西北。盖两邑同属代郡,齐、赵之战,无缘有魏。齐自败赵,更不涉韩。史公误认韩举乃韩将,故以入之《韩世家》。又误认梁惠王后元八年为韩威侯八年。《索隐》明引《纪年》在梁惠王八年以相校,后人又率改《索隐》以就史文,异同之迹遂泯。而史公于《赵世家》尚幸存其本真,惟又牵涉及魏,则仍误。至《索隐》《集解》亦均本《史》文为说,同认韩举为韩将。《纪年》仅记获韩举,未言韩举之死,《索隐》遂疑其先为赵将,后又入韩。盖《索隐》虽屡引《纪年》,而本之不信,故曰:“《纪年》之书,多是讹谬,聊记异耳。”(见《燕世家》。)如此处韩举明系《史》误,而《索隐》为此迴护,亦不确守《纪年》也。

又梁氏《志疑》论此事云:“《赵世家》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桑邱,为韩宣王六年。《年表》韩宣王八年,魏败我韩举。则赵之韩举已先二年死矣,疑此别一韩将,而赵将适与同姓名尔。《索隐》即云是韩将不疑,而又引《纪年》赵将韩举之文,谓举先为赵将,后入韩,非也。《纪年》所载多舛,当择而取之。即如韩举,《纪年》于威烈王十六年书齐获邯郸韩举,于隐王四年书魏败赵将韩举。若是一人,无论既为齐获,不应仍为赵将,又忽为韩将。而其为魏败时,逆数至为齐获之年,已百岁矣,韩举若是之寿耶?其误明甚。”然《索隐》虽误,尚可即误以求是,舍《索隐》则无以见《纪年》之真矣。梁氏不知《索隐》所引《纪年》,与《今本伪书》不同,而引《今本》伪说以折《索隐》,疏失更甚。而今本《伪纪年》之误,则又有可得而论者。其引齐田朌获韩举在威烈王十六年者,误据《水经 河水注》以其事在晋烈公十年故也。(参读《考辨》第一三四。)其于隐王四年又书魏败赵将韩举者,其事本在梁惠王后元八年,今本《伪纪年》。又误以为梁惠王卒后之八年,故遂别见于此也。然则即据今本《伪纪年》,亦可证成余定其事在梁惠王八年之说。而《今本》又并不以韩举为韩将,亦可证成余辨史公及《集解》《索隐》认为韩将之误。梁氏于《纪年》未识《今本》之伪,故所辨订多失之,亦可憾之事矣。(即如此处,谓赵、韩同时有一将,各名韩举,其为牵强难信,不辨可见。雷氏《义证》谓“此韩举非烈公十年被获者,”亦由不能辨《水经注》之误。)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五 穆崇·魏收
  列传第二十二·刘昫
  卷三十四·黄以周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二·李心传
  卷一·佚名
  卷之一百十四·佚名
  卷二十七书·何良俊
  卷之六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一二七二 湖南巡抚浦霖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五部折·佚名
  一九 县考·周作人
  萧惠传·脱脱
  宋仪望传·张廷玉
  卷二百二十九·杨士奇
  卷一百六·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十一·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十一宋 邵浩 编东坡次韵圣俞木山【并序】吾先君子尝蓄木山三峯且为之记与诗诗人梅二丈圣俞见而赋之今三十年矣而犹子千乘又得五峯益奇因次圣俞韵使并刻之其侧木生不愿回万牛愿终天年仆沙洲

  • 卷四百三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十四 费宏 送吴克温南归 都人望春信顽隂尚凝寒白日惨无光污泥几时乾有客束书卷仓忙出长安问之笑不答但云报恩难无由絷马足把袂徒相看浮云亦易散离筵

  • 提要·文天祥

    【臣】等谨按文信公集杜诗四巻一名文山诗史宋文天祥撰盖被执赴燕后于狱中所作前有自序题嵗上章执徐月祝犁单阏日上章协洽案上章执徐为庚辰嵗当元世祖为至元十七年乃其赴燕之次年祝犁单阏为己夘之月上章协洽为庚未之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佚名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辛卯朔诏加成国公朱希忠太傅京山侯崔元大学士严嵩俱少师○壬辰致仕大学士贾咏夏言各奏贺 万寿圣节下其章于礼部○升浙江右布政使谢兰为河南左布政使○荫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孙柽为国子生○加秉一真人陶

  •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纪昀

    列女传 【四】○金阿林妻萨勒扎 李宝信妻王氏雷妇师氏 康住住李文妻史氏李英妻张氏相琪妻栾氏 瓜尔佳华善妻额勒锦萨哈连妻通吉氏许古奏刘氏【二女】张慥妻冯妙真 完颜长乐妻富察明秀图 们呼图克们妻乌库哩氏

  • 五二四 寄谕马兰镇总兵保宁将石门神祠碑字磨去另拟碑文改刻·佚名

    五二四 寄谕马兰镇总兵保宁将石门神祠碑字磨去另拟碑文改刻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九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内务府总管兼马兰镇总兵 公保<宁>,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九日奉上谕:据保宁奏石门地方有神祠,俗名将军庙,祀汉灵帝时中

  • 谢琰传·房玄龄

    谢琰,字瑗度。年轻时,以节操和才干著称,风姿俊美。与堂兄护军将军谢淡虽为近邻,但从不来往,同宗族里的子弟只与几个有才气负美名的交往。拜官著作郎,转任秘书丞,累迁散骑常侍、侍中。淝水之战,谢安认为谢琰具有军政才干,任命他

  • 吕琦传·薛居正

    吕琦,字辉山,幽州安次人。祖父吕寿,担任过瀛州景城主簿。父亲吕兖,曾任沧州节度判官,累官至检校右庶子。刘守光攻破沧州,吕琦的父亲被擒获,诛灭全族。吕琦当时只有十五岁,被官吏抓住,将就刑戮。有个叫赵玉的人,是幽州、蓟州的义

  • 卽位年·佚名

    秋七月7月4日○甲申,正宗大王二十四年〈淸嘉慶五年〉夏六月己卯,正宗薨。越六日秋七月甲申,〈初四日。〉王卽位于昌德宮之仁政門。王以正宗十四年〈庚戌。〉夏六月丁卯,〈十八日申時。〉誕降于昌慶宮之集福軒。初,正宗在位

  • 十年·佚名

    (己未)十年清咸豐九年春正月1月1日○壬申,詣孝正殿,行正朝祭晝茶禮。1月3日○甲戌,以李鼎信爲司諫院大司諫。1月4日○乙亥,詣孝正殿行春享。○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金左根啓言:「在京才行人,令九卿及有司堂上,各薦二人。」從之

  • 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尽三十一年)·何休

    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日者,陈、郑俱楚之与国,今郑背楚入陈

  • 广度·孔鲋

    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歩。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五尺,谓之墨;倍墨,谓之丈。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疋有五,谓之束。

  • 一 引论·胡适

    现今欧美很有势力的一派哲学,英文叫做Pragmatism,日本人译为&ldquo;实际主义&rdquo;。这个名称本来也还可用。但这一派哲学里面,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区别,&ldquo;实际主义&rdquo;一个名目不能包括一切支派。英文原名Pragma

  • 论 严 译·太虚

    ──四年在普陀作──严几道君、为中国传译西学者之圭臬,其译著风行已久,此当为全国学者所共知矣。吾所治者佛学耳,佛学之外,实无心得。然以严译诸书,名理玄微,往往附谈佛学,吾故乐而读之。抑严氏之附谈佛学,亦未始非全国学者

  • 卷第六十七·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于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信受,思惟观察。渐渐游行,经历国邑,至都萨罗城,于日没时入彼城中,廛店、邻里、四衢道侧,处处寻觅遍行外道。城东有山,名曰:善德。善财童子于中夜

  • 易冒·程良玉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

  • 五无反复经·佚名

    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