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八、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六国年表》齐湣王元年,为周显王四十六年,今按其时威王犹未死,后四年而威王卒,子宣王立。十九年卒,为周赧王之十四年。翌年湣王称元,则赧王之十五年也。《纪年》于今王二十年称齐王,以宣王亦未卒,尚无谥,故《纪年》惟有威王,无宣王。可证宣王卒在魏襄二十年后,亦证威、宣非一王两谥矣。今据余定齐威、宣、湣三世年代推之,孟尝君入秦,在湣王二年,赵灭中山,在湣王六年。(此姑据《史表》为说。)为东帝在十三年,灭宋在十五年。其走莒在十七年,而终也。《史记》谓湣王在位四十年者非。《荀子?王霸篇》论齐湣、薛公云:“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杨倞《注》:“《史记》齐闵王二十三年,与秦败楚于重丘,南割楚之淮北。二十六年,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三十八年,伐宋,宋王死于温。”惟败燕无注。卢文弨曰:“当在齐湣王十年,载《史记?燕世家》。”今按杨《注》所引年岁,皆依《史表》而误。此三事均在湣王初年。卢说误信《史记》,疑本文败燕即子之之乱,亦非也。苏代之说燕昭也,(《燕策》误为哙。)曰:“今夫齐王,长主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罢敝。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然而以其余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诸侯。”其言湣王事,序次正与《荀》文一例。若败燕诚当子之之乱,则应序于最先,不下列诎秦与举宋之间矣。鲍氏注《燕策》谓:“覆三军得二将事,史并不书。”《志疑》亦谓:“此齐与燕战事无考。”二人皆不以为即子之之乱,是也。今为证之于《荀子》而益信。又《史记?乐毅传》云:“当是时,齐湣王强,难败楚相(当作将。)唐昧于重邱,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地,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今考败楚重丘,正湣王初立之岁。吴师道、梁玉绳皆定是年赵已灭中山,谓湣王助之者,诬也。(梁氏《志疑》亦力辨赵灭中山不借助于齐。)又三年,与魏、韩共击秦。又十年,为东帝。其后三年,燕伐齐,湣王走莒,在位前后十八年。(若以翌年改元计,则为十七年。)期是略如此。《毅传》不载败燕事者,事轻故略。雷氏学淇说之云:“《齐策》司马穰苴乃湣王大臣,而《史记?穰苴传》谓燕侵河上,穰苴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竟,此即齐湣败燕之一证。(《介菴经说》卷九。)观于苏代之言,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其事启衅自燕,齐则始败而终胜,则雷氏之说洵信。”(《史记?穰苴传》,又以燕侵河上与晋伐阿甄并说,则误混于田忌马陵之役而言也。参读《考辨》第八十五。)由此而论,湣王正一好战喜事之君,而不久其位者。若如《史记》,败楚重丘已为湣王之二十三年,其战祸皆在晚年,而早岁则默无举动。不应精壮务偷息,投老勤远略也。(苏代称其为长主,亦谓即位而年事已长,非言其在位之久。《新序》卷二:齐妇人无盐见宣王,谏其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宣王乃立太子,拜无盐君为王后云云。《列女传》亦同。刘向摭春秋战国时事,往往多误,不可尽信据,然如此条,似宣王亦以长君即位,参之孟子见齐王之子章而益信。盖威王在位久,宣、湣皆以壮岁始登极,此亦齐运隆昌之一因也。)

《齐策》:“张仪为秦连衡说齐王。”高诱《注》:“齐宣王也。”《史记》则谓是湣王。张仪之说,在周赧王四年。(此姑依旧传为说。若实论则有本无其事,详《考辨》第九五。)其时当齐宣王九年。又十年,湣王始立。则高说是也。《楚世家》:“怀王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其时齐亦是宣王,非湣王。(参度《考辨》第一二六。)《秦策》:“甘茂亡秦之齐,道遇苏代,苏代为说齐湣王。”《史记?甘茂传》取之。甘茂亡,在秦昭王元年,时当齐宣王十四年。下距湣王立尚五年。《史记》秦昭元当湣王十八年,不足据。剡川《姚氏本》作“苏秦谓王曰”。时秦已死,当系代字之讹。而王不作湣王,则为得之。马骕《绎史》(卷一百二十六。)采《秦策》此文,亦仅作齐王,无湣字。又《水经?汶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今本纪年》亦然。其时尚为威王,而《苏秦传正义》引《纪年》作齐湣王。顾氏《日知录》(卷二十五。)《杞梁妻》条已辨之。古书于此等处率多误。通论大体,自不据此生疑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脱脱
  读礼通考卷一百·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一·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五·徐紘
  裴秀传·房玄龄
  张亮传·李百药
  梅思祖传·张廷玉
  八九、子华子考·钱穆
  二六、孔鲤颜回卒年考·钱穆
  第十七章 讨唐两大战役昆仑关和沙埔之战·李宗仁
  7.商汤和伊尹·林汉达
  三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本音卷九·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大雅荡荡上帝【十二霁】下民之辟【二十二昔】疾威上帝【见上】其命多辟【见上】天生烝民其命匪谌【二十一侵】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东説见七月 此章以去入通为一韵】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彊御曽是掊克【

  • 卷七·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七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石笋行【上元元年作】【彦辅曰成都记石笋及林亭池石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者亦有细孔可以贯丝田曰杜光庭石笋记云成都子城西曰兴义门金容坊有通衢几

  • 卷六百五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四罗邺罗邺余杭人累举进士不第光化中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诗一卷岁仗玉帛朝元万国来鷄人晓唱五门开春排北极迎仙驭【一作仗】日捧南山入寿杯歌舜薰

  • 卷中·佚名

      阮紀  太祖  諱藴,姓阮氏,北江古法人也,母范氏。以太平五年二月十七日生。幼而聰睿,器宇恢豁,逰學於六祖寺,僧萬行見而異之曰:&ldquo;此非常人也,强壯之後,必能濟世安民,為天下主。&rdquo;及長,慷慨有大志,不事產業,好涉獵

  • 第一百五十五回 识巧计刘湘告大捷 设阴谋孙督出奇兵·蔡东藩

      却说吴毓麟回到洛阳,把南京的情形,向吴佩孚说了一遍。吴佩孚大加奖励。吴毓麟见左右无人,悄悄的问道:“听说民国八年运到中国的那批军火,已经给人以四百八十万的代价买去,大帅可曾知道?”又突然发生惊人之事。吴佩孚佯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六·徐乾学

    宋纪十六【起黓执徐十月尽阏逄敦牂六月凡一年有竒】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徳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四年冬十月庚申尚书左丞张齐贤出知定州齐贤自言母孙氏年八十五抱羸疾不愿离左右帝许之齐贤在相位时母入谒禁中帝叹其夀

  •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杨纍传·张廷玉

    杨蠧,字廷献,丰城人。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他刚直而崇尚气节。景帝病危,廷臣请立东宫太子。皇上不允许。杨蠧与同官钱..、樊英等人相约上书抗争,正值“夺门”之变发生,便罢了。天顺初年,杨蠧到畿内印马。到河

  • 李昌祺传·张廷玉

    李昌祺,名祯,以字行,庐陵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时,冷僻的书和疑难之事,人们多来问他。升为礼部郎中,再升广西左布政使。因犯法被贬官服劳役,不久被宽宥回家。洪熙元年(1425),他被起用为

  • 第二十二节 第一国会·梁启超

    英玛努埃既得尼布士、昔昔里。虽然,尼王法兰西士,非所甘心也。乃诉撒王及加里波的之无道于各国,且乞援于奥法。奥王固欲救之也,然经梅特涅专制以后,国中反侧大起,大军一动,恐遂不免革命之惨,故不敢黜武于外。拿破仑直派军舰,声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吕思勉

    中国的该变法,并不是和外国人接触了,才有这问题的。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总靠新陈代谢的作用旺盛,才得健康。但是总不能无老废物的堆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可以说是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

  • 读书録卷六·薛瑄

    读隂符经杂言【并序】伊川程子曰老子甚杂如隂符经却不杂然皆窥天道之未至者也间阅其书而録所得之语如左上篇经曰天道天行五赋天性人心一也天道者元亨利贞天行者春夏秋冬五赋者仁义礼智信天性者即天道天行五赋之徳具于

  • 待轩诗记卷七·张次仲

    明 张次仲 撰大雅荡之什荡序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孔疏伤者刺外有余哀其恨深于刺也瞻卬召旻皆云刺幽王大坏此不云刺厉王而云伤周室者幽王承宣王之后父善子恶止刺其身此则厉王以前周道未缺一代大法至此坏之故言周室大

  • 卷一·欧阳修

    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一      宋 欧阳修 撰关雎论曰为关雎之説者既差其时世至于大义亦已失之盖关雎之作本以雎鸠比后妃之德故上言雎鸠在河洲之上关关然雄雌和鸣下言淑女以配君子以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

  • 卷八·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八     元 王天与 撰汤誓第一         商书【汉孔氏曰契始封商汤遂以为天下号唐陆氏曰凡三十四篇十七篇存】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山杨氏曰伊尹之就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一·彦悰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故事篇第一(上)故事者。明隋以上沙门致敬等事也。自大法东流六百余载。其中信毁交贸褒挫相倾。亟染湮残频令拜伏。而事非经国理越天常。用为蠹道。俱沿旧贯焉。奏&middot;晋尚书令何充等执沙门不

  • 李北海集·李邕

    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观名持均重金求购其

  • 要修科仪戒律钞·朱法满

    唐朱法满撰。十六卷。全书采引《九天生神章》、《太真科》、《本相经》、《真藏经》等五十余种道书。卷一述道经传授的各种规定。卷二叙持诵和讲经的仪式及对经文的领悟、修习。卷三写弟子奉师的科仪。卷四至卷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