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四、尹文考

《汉志?尹文子》一篇,在名家。班固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今《道藏》本上下二篇,云出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诠次。其序曰:“尹文子者,盖出周之尹氏,(《隋志》亦云:“尹文子周之处士,游齐稷下。”与高注《吕览》不同。)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鈃、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著书一篇,多所弥纶。余黄初末始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甚玩之,而多误脱。聊试条次,撰定为上下篇。”晁公武《读书志》“李献臣云:仲长氏统也,熙伯,缪袭字也。传称统卒于献帝逊位之年,而此云黄初末到京师,岂史之误乎?”《四库提要》谓“仲长氏未必是统,晁氏因此而疑史误,未免附会。”近人唐钺据《魏志 刘劭传》注引《文章志》,袭友人山阳仲长统,汉末为尚书郎云云,谓“撰序人故作狡猾,影射仲长统。未曾细考,遂露破绽。周广业《意林注》以为恐是序出伪托,非是史误,诚然。”(见唐著《中国史的新页 尹文和尹文子》。)此论撰序者之伪也。

至序称同学于公孙龙云云,后人疑辨者亦多。余谓伪序所据,本为“尹文先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今乃误脱一先字也。考《汉志》凡云称之者,皆谓后之称前。如“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公子牟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班氏此说自误,详《考辨》第一四六。)“郑长者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将钜子,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慎子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班谓慎到先申亦误,详《考辨》第一三七。)皆其例。亦有单称其人在某之先者,如“闾丘子在南公前”,“尹文子先公孙龙”,“田俅子先韩子”,皆是。知其在某之先者,正以其见称于某而定。此与前例一意,语有详略耳。复有仅举其见称于某者,如《宋子》下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则知宋子先孙卿也。今班氏云:“尹文先公孙龙”,而《伪序》云:“公孙龙称之”,正足发明班氏之例。盖班氏自据当时公孙龙书有称尹文语而言。惟今公孙龙书既缺,故所称尹文语皆不见耳。高诱注《吕览》亦云:“尹文齐人,作《名书》一篇,在公孙龙前,公孙龙称之”与《伪序》相同。知《伪序》自有据,而今本之为脱误也。

又谓尹文居稷下,与宋鈃、彭蒙、田骈同学者,以当时稷下先生皆不治而论议。古者宦学齐称,今稷下之流皆不仕,乃相谓同学。犹《史记》称“荀卿年十五,始来游学于齐”也。当时稷下先生自避仕宦之名而称学者,后人不深晓,不察同学二字之意,遂妄疑其同学于公孙龙,遂为灭去一先字矣。(《容斋随笔》十四引刘歆说:“尹文居稷下,与宋鈃、彭蒙、田骈等同学于公孙龙”,今按:《艺文志》颜师古注“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不谓同学于公孙龙也。近人马叙伦《庄子义证》谓洪氏取伪仲长统《尹文子叙》而讹为歆说。唐钺云:“马總《意林》有《尹文子》二卷,刘歆注,或者唐代所行《尹文子》有伪托刘歆注本。《容齋》所引刘歆云云,即出于此。”(见唐氏《尹文和尹文子》)所言似较马氏为确。)

《孔丛子》“子思在齐,尹文子生子不类,而告子思。”今按:《吕览 正名篇》载文与齐湣王论士,则尹文乃宣王时稷下旧人,至湣王时尚在。湣王立,子思死已百年。尹文见湣王,即不及见子思,遑论生子而告载?《孔丛》伪书,其言鄙陋,不足信。(《列子 黄帝篇》:尹生从列子居,曰:章戴有请于子。张湛注:章戴,尹生名。沈钦韩谓此尹生即尹文。《列子》既伪书,而沈说又无据,姑以誌一说于此。)

《说苑》:齐宣王问尹文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以“无为而能容下,事寡易从,法省易因,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吕览 正名篇》载文与湣王论士,谓见侮不斗,全国之法令,不当以为辱。《庄子 天下篇》谓“宋鈃、尹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则尹文实承墨氏之绪,(陶潜《群辅录》列宋鈃尹文为三墨之一。成玄英《庄子疏》:“宋鈃、尹文咸师于黔而为之名也”。或疑黔指黔娄子,此殊无证,窃疑黔乃墨字之讹。盖宋尹为墨徒,犹为晋唐旧谊也。)其《名书》开公孙之辨,无为容下,标道家之的。《韩非 内储说上》载尹文与齐宣王论治国以赏罚为利器,则通于法家之囿也。兼名、墨,启道、法,此自是稷下学风。盖略当于魏文之鄴下。一时学者广收并纳,包孕富有,散而为天下之道术,则不胜其异也。今传上下篇,仲长氏序谓即《汉志》一篇之本而加条次,然其书颇可疑,殆非《汉志》之旧矣。(《大道上》:“接万物使分,别海内使不杂,见侮不辱,见推不惊。禁暴息兵,救世之斗”云云,明袭《庄子 天下篇》。庄书乃约述宋、尹论学宗旨,决非袭取《尹文》书也。又圣人下序田骈、彭蒙事尤为误袭《天下篇》之显见者。(详《考辨》第一三九。)书中屡引《老子》,亦为其书晚出一证。)

猜你喜欢
  庞统法正传第七·陈寿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陈寿
  魏本纪第五·李延寿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仪卫三·脱脱
  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四十一·赵尔巽
  第三十九回 讨淮南箭伤御驾 过沛中宴会乡亲·蔡东藩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七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一百三十四 曹寅奏闻龙眼菩提子发芽事摺·佚名
  徐舫传·张廷玉
  余懋衡传·张廷玉
  史记集解序·司马迁
  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闲适二 古调诗五言 凡四十八首·白居易

    自题写真 时为翰林学士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遣怀 自此后诗,在渭村作。

  • 雪·闻一多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 织成一片大氅, 轻轻地将憔悴的世界, 从头到脚地包了起来; 又加了死人一层殓衣。伊将一片鱼鳞似的屋顶埋起了, 却总埋不住那屋顶上的青烟缕。 哦!缕缕蜿蜒的青烟啊! 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 穿透自身的

  •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蔡东藩

      却说刘备用庞统中计,佯欲东归,即遣人至白水关,报告杨怀高沛二将;杨高巴不得刘备东归,亲出送行,突被备军擒住,说他居心不良,立命斩首,遂占据白水关,进拔涪城。是时法正才到,始知备系诈言东归,当即入贺。备留住法正,探听成都消

  • 卷之一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十七·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周成王周公以君人之道在正其身正身之道在得其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然后身正身正则有司正庻事毕正而天下皆正矣大君亲庶事而官不择人大乱之道也于是作立政以告于王周书叙曰周公作立政立政周公若曰拜手

  • 王承恩传·张廷玉

    王承恩,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历任到司礼监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侵犯禁宫,皇上命承恩提督京营部队。当时,大势已去,守城士卒寥寥,贼人架设飞梯进攻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三门。承恩见贼人挖城墙,急忙发炮攻击,一

  • 卷二十二·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二书籍宫史志书籍垂法守也古者延阁广内之藏着为书目惟是使者所求写官所录秘省官库所积取足荟古今资掌故已尔我朝文治光昭藏书之富冠於往代内府所贮图书具於

  • 卷三十六·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三十六钱塘程川撰易三十六系辞下传二系辞解咸九四防爻义看上文说贞吉悔亡贞字甚重程子谓圣人感天下如雨旸寒暑无不通无不应者贞而已矣所以感人者果贞矣则吉而悔亡葢天下本无二理果同归矣何

  • 卷二十四·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二十四宋 吕本中 撰昭公十年春王正月夏齐【公作晋】栾施来奔左氏传齐恵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彊于陈鲍氏而恶之夏有告陈桓子曰子旗子良将攻陈鲍亦告鲍氏桓子授甲而如鲍氏遭子良醉而逞遂见文子

  • 原序·王昭禹

    周礼详解原序道判为万物之成理理之成具不説之大法礼者法之大分道实寓焉圣人循道之序以制礼制而用之则存乎法推而行之则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然后礼之事举矣故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至周增而为三百六十非

  • 卷五·顾镇

    <经部,诗类,虞东学诗  钦定四库全书虞东学诗卷五宗大府主事顾镇撰秦嬴之得姓本于伯益秦之受封肇于非子其国在雍州鸟防山之东北汉志谓今陇西秦亭谷是也其先中潏居西戎以保西垂六世孙大雒生成及非子成主大雒后非子为

  •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二十八   [宋碑]杭州灵隐山玄本禅师上堂。僧问。蚌含未剖时如何 师云。光从何来。僧问。临济入门便喝。德山入门便棒。未审此意如何 师云。天晴不肯去。问。如何是灵山境 师云

  • 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德清

    续藏经 华严纲要唐 澄观疏义 明 德清提挈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憨大师之雨法海内。片字落纸。不胫而走四方。着述殷盛。自佛灭以来。未数有也。无愚慧皆知之。(声)不须具论。(声)得生值大师之世。不幸溷於世俗。学道

  •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又名《书镜》,日本版称《六朝书道论》。清康有为撰。这是晚清碑学在理论上的一个总结,全书虽然是在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基础上推而广之,但康氏通过自己大量收集评骘汉魏六朝碑刻的经验,于前人之说颇多匡正,并且提出了自己

  • 本草分经·姚澜

    成书于1840年。清代姚澜撰。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该书不分卷,论药804种,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其中80余味有炮制记载。主要内容有:去心(巴戟天、远志)、去核(萸肉)、去皮尖(杏仁)、去外皮毛(辛夷)、刷去毛(枇杷叶);焙(

  • 四分僧戒本·佚名

    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于说戒之日诵之。或称为戒经,或称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注,称为四分含注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

  • 禅宗直指·石成金

    全一卷。清代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撰,其子峷年、嵩年校刻。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四集中之一部分。内题传家宝禅宗直指,内题之下附有‘明心见性须知,成佛成祖要法’十二字;故知本书旨在阐说明心见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