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二、孟子去齐考

孟子去齐,当在周赧王三年,齐宣王八年,燕人畔齐之后,此前人已多为是说者。(林氏《战国编年》卷三论此最析。其言曰:“《孟子》,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朱子《集注》引燕人立太子平为说。则是昭王之立,宣王尚在,而孟子亦未去齐也。陈贾曰: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仁智,周公未之尽,而况于王乎。孟子曰: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孟子去齐,曰:王庶几改之。皆明明就一人之身言。不得谓过在宣王,而惭在湣王也。则齐宣、湣之年,《史记》固误,而《通鉴》亦未合。惟以《纪年》推之,则燕立太子平在宣王九年,而孟子去,盖得其实。后人信《孟子》,即安得不信《纪年》耶?”按林论孟子去齐时为宣王极是,至太子平之辨,详《考辨》第一二〇,则林氏所未及也。)其谓充虞曰:“由周而来七百余岁矣。”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据此云:“若在赧王元年丁末,逆数至武王有天下己卯,当得八百有九年。孟子方欲言其多,岂肯少言之。”因疑孟子去齐当在显王四十五年丁酉。未满八百岁以前。此其误,江永《群经补义》已详辨之。谓:“后人于周初自共和庚申以前,有误衍之年七十二年。自武王乙卯至赧王己酉(三年)。八百十一年,除去七十二年,实得七百三十九年,正与孟子语合。”(江曰:“周初自共和庚申以前有误衍之年,其误始于刘歆《历谱》。共和以前之年,史迁不能纪,惟《鲁世家》自考公以下有其年。考公四年,炀公六年,幽公十四年,魏公五十年,厉公三十七年,献公三十二年,真公三十年。真公之十四年,厉王出奔彘,共和行政,为共和前年己未。自考公至真公十四年,凡一百五十七年。鲁公伯禽,《史记》未著卒年,《历谱》谓成王元年为命鲁公之岁。鲁公四十六年,至康王六年而薨。以四十六加一百五十七,则成王元年至厉王己未,二百单三年耳。以汲冢《竹书纪年》考之,武王伐殷为十二年辛卯,与今传己卯者异。武王陟于十七年丙申,成王元丁酉,三十七年陟。康王元甲戍,二十六年陟。昭王元庚子,十九年陟。穆王元己未,五十年陟。共王元甲寅,十二年陟。懿王元丙寅,二十五年陟。孝王元辛卯,九年陟。夷王元庚子,八年陟。厉王元戊申,二十六年陟。厉王十二年己未,奔彘,十三年庚申,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即《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起共和庚申之年。武王辛卯至共和庚申,二百一十年。若《皇极经世》《通鉴前编》诸书,武王己卯至共和庚申,有二百八十二年,羡出七十二年,正是刘歆《历谱》误衍之数也。”又魏源《孟子年表考》说同。惟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谓“刘歆《历谱》所谓成王元年者,乃武王崩后之八年,周公摄政七年之明年也。《经世》诸书所谓成王元年者,乃武王崩后之明年也。又《历谱》称鲁武公二年,《世家》则武公九年,今考定较《经世》诸书实少五十六年”,与江说异。(参读本书序文))则孟子去齐,当在周赧王三年后,更无疑矣。

宋翔凤《过庭录》有论孟子去齐年岁一节云:“俗传《孟子谱》云: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此言诞不足信。《公孙丑篇 孟子将朝王》章,言恶得其一以慢其二哉?是盖在孟子去齐之前。当赧王三年,孟子年过七十,故云齿尊。《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则五十六十虽在养老之列,而尚无此隆礼,安得以齿尊自居?若孟子生于烈王四年,至赧王三年仅六十一岁,不宜云尔矣。计孟子致为臣而归时,已合七十致事,故云致为臣。若曰不可更仕矣。他日王谓时子曰:吾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此亦养老优贤之义,不能更令孟子仕,但留其归也。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曲礼》:七十赐几杖。孟子对客隐几,正是年过七十之证。则生于烈王四年之说,全不可据也。”今按:宋氏信黄震《日钞》,谓孟子仕齐湣王,故其论孟子事多误。独此条辨《旧谱》孟子生于烈王四年之说,颇为精确有见。然其论亦仅足为孟子去齐年过七十之证,未见其必为始逾七十也。孟子仕齐八年,《将朝王》章一事,未知定在何时,不得即谓赧王之三年。致为臣与中国授室,亦未可全据七十致事之礼为说。(参读《考辨》第七六。且《曲礼》亦有不得谢之说,则亦非一逾七十必致事也。)宋氏又谓:“以赧王三年孟子七十余岁,知生于安王二十年前后。自安王二十年至赧王三年,恰得七十一年。前尚可言,后则非矣。”宋氏必欲抑后孟子生年者,为以《孟子》书载鲁平公谥,宋氏必以出孟子亲笔,而谓孟子卒后鲁平公,故为此也。若更核以梁惠王称孟子为叟之事,知孟子年不应再后。故余谓孟子之生,最晚在周安王二十年者,以此。宋氏之论,盖有未尽。阎氏《释地》又论孟子在齐辞十万钟之禄云:“陈戴盖禄万钟,为齐公族。而孟子在三卿之中,使禄同于戴,则仕齐当十年。倍戴,当五年。或少倍,亦不下六七年。”今按:孟子言辞十万钟,此成数,非确数也。宋氏《孟子赵注补正》云:“王谓时子,养弟子以万钟,言致卿禄一岁之粟,若后世致仕食俸之法”,疑为近是。今即以宣王元年起算,至宣王八年,固不及十万钟。(狄氏《编年》谓:“孟子其始为宾师,但受公养之礼,不受禄。其后为卿,受粟十万。凡言无官守无言职者,皆在为宾师时,言当路于齐加齐卿相者,皆在为卿时,当分别观之。”其说极是。然谓受粟十万,仍不知其非确数也。宋氏《四书释地辨证》谓:“孟子在齐二十二年,辞十万,盖谓湣王时所辞之禄。”则更大误。孟子不仕湣王,辨不胜辨,历观余前后关系诸篇,自见其失。)

又按:孟子去齐,居于休。或据《路史 国名纪》,休在颍川,属宋境,谓孟子去齐之宋。余考孟子之宋尚在前,此时孟子已年老,既谓至宋,亦何远居颍川?阎若璩《释地》谓:“故休城在今兖州府滕县北一十五里,距孟子家约百里”,此差近是。从此孟子归隐不复出矣。(又按:《孟子》书,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俱称谥,独宋王偃不称谥。书中亦不见述及宋偃亡国。或《孟子》书成于魏襄王卒后宋亡前十年之内,上距孟子去齐二十余年。此亦《孟子》书未必出孟子亲自论次之证也。阎若璩曰:孟子道不行,归而作《孟子》七篇,卒后,书为门人所叙定,故诸侯王皆加谥焉。《孟子生卒年月考》又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出处。(仝上)周广业曰: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章、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每章冠以孟子曰者,重师训,谨授受,兼法《论语》也。至其后编次遗文,又疑乐正子及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之门人与为之。何者?诸子皆孟门高第,七篇中无斥其名者。(《孟子出处时地考》),两说皆近是,而似当以周氏为尤信。如万章亦有称万子,则非尽出章、丑之徒之证也。)

猜你喜欢
  卷八十五 志六十·赵尔巽
  第二十回 勤南略赍志告终 据大位改元颁敕·蔡东藩
  卷之二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八·佚名
  尚史卷五十九·李锴
  ◎女医生之趣谈·吴虞公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九·纪昀
  卷二十·佚名
  外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五十、初到南京·包天笑
  三国史记卷第十七。·金富轼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范晔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脱脱
  卷一百三十四·杨士奇
  卷一百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石道人诗说 全文·姜夔

    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

  • 卷四百六 列传一百九十三·赵尔巽

      骆秉章 胡林翼   骆秉章,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稽察银库,却陋规,严检阅。吏不便其所为,欲齮龁去之,会发其奸,不得逞。历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二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五·徐乾学

    宋纪五十五【起阏逢涒滩三月尽七月凡五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歴四年三月乙丑以殿中侍御史防稽王丝为荆湖南路体量安抚提举捉贼代张庚也 谏官欧阳修言江淮之民上被天灾下苦盗贼内应省司之重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弘治十五年十月庚子朔孟冬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井之神△遣驸马都尉游泰黄镛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杨淳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景皇帝陵寝口遣内官祭○辛丑○岷府镇国将军膺钞常坐事革禄米三之一至是已踰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九·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癸酉朔宴朵颜等卫夷人命伯陈伟待○甲戌巡按直隶御史李嵩条议边计一严防守以卫 陵园议自南山韩家口东至黄花镇桴罗台五十里寻其墙台旧基修筑又于宣昌两镇适中之所约五日一会哨仍令两镇置簿交核以防

  •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

  • 叶李传·宋濂

    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自幼天资不凡,拜太学博士义乌施南学为师,补京学生。世祖南伐,蒙古军屯驻江上,宋朝命贾似道领兵抵御。因宪宗崩,世祖班师北还,解鄂州之围。贾似道把蒙古军北撤作为自己功劳,欺骗宋朝皇帝,得以再任宰

  • 卷八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八十八明 俞汝楫 编祥异备考表奏祥异有司表奏灾祥洪武二年九月礼部尚书崔亮等奏凡祥瑞应见皆为国家休徵按唐六典四瑞有大瑞上瑞中瑞小瑞其大瑞景星庆云麟凤龟龙之类上瑞白狼白兔之类中瑞苍乌

  • 仪制三·徐松

    朝仪班序【宋会要】太祖建隆三年三月十八日,诏翰林学士班位宜在诸行侍郎之下;如官至丞郎,即在常侍之上;至尚书者依本班。故事,翰林学士侍从亲密,不列外朝。每五日起居,班于宰相之后,会宴即座一品之前,合班在尚书之上。至是,陶谷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孔子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①道同”导”,开导、劝。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读解】 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

  • 读书劄记卷二·徐问

    明 徐问 撰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防稽【在今浙江防稽县】正南曰荆州其镇曰衡山【在今湖广衡山县】河南曰豫州其镇曰华山【在今陜西华隂县】正东曰青州其镇曰沂山【在今山东临朐县】河东曰兖州其镇

  • 序·刁包

    先王父于乡荐后,淡营求,谢仕进,惟以著述自娱,治身心性命事,天根月窟,探讨有底蕴,浅学者逡巡门外焉。不肖承祖辈,幼服家训,颇知笃志力于行,趋庭闻诗礼。时见先大人手录遗书,悉先王父明心性、翼经传、为理学家沿源泝流语。学醇于韩

  • 春秋讲义卷一上·戴溪

    宋 戴溪 撰隠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一年也谓一为元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其曰春王正月圣人之特笔也天有四时春为之首三代异正夏数得天今首之以春若曰此时者天之所为也次之以王又次之以正者若曰此正朔者王之所为也王者

  • 学蔀通辨提纲·陈建

    一朱陆早同晚异之实二家谱集具载甚明近世东山赵汸氏对江右六君子策乃云朱子答项平父书有去短集长之言岂鹅湖之论至是而有合耶使其合并于晚岁则其微言精义必有契焉而子静则既往矣此朱陆早异晚同之说所由萌也程篁墩因之

  • 序·佚名

    朕闻西方有圣人焉。演不言之言垂无教之教。启迪权实发披聋瞽。迁其善者不疾而速。阶其益者即圣自凡。击蒙求以娑婆丘陵。示达观以密严世界。匪染净在我实是非游。而楚越生於念中。及缺顿於目下。彼鱼藏鸟逝。其若是乎

  • 信功德品第十二·佚名

    尔时会中一切大众皆大欢喜踊跃。各各脱身所著上衣。奉施如来。而作是言:如来世尊,今於世间第二转法轮。如来昔於波罗捺城。初转法轮。今复於此郁阇延城。第二转法轮。复作是言:世尊,我等愿常不离闻此妙宝法门。愿常不离萨

  •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爾時舍利弗語無盡意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快說菩薩羼提波羅密而不可盡.唯   願仁者當說菩薩毗梨耶波羅密.如諸菩薩所得無盡毗梨耶波羅密。無盡意言.唯舍   利弗.菩薩具足八事修

  • 大金德运图说·佚名

    一卷。金尚书省臣汇集当时议论德运的案牍文件。据《金史》载,金初色尚白,章宗泰和二年 (1202)十一月,更定德运为土,腊月辰诏告天下。至宣宗贞琇二年 (1214)正月,宣宗命有司复议本朝德运。此书所载即其事。书前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