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零四、齐魏韩会平阿及齐魏会甄考

《史记 孟尝君列传》:“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索隐》云:“《纪年》当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又云十三年会齐威王于甄,与此明年齐宣王与梁惠王会甄文同。但齐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据此知会平阿在惠王后元十一年,会甄在惠王后元十二年。知《索隐》十三年系后元者,《索隐》承上后元十一年言,故十三年不更著后元字。又云与此明年会甄文同,则知《索隐》十三年本系十二字误也。时当齐威王三十四、三十五年,其年五国相王。史公既不知惠王有后元,故《魏世家》以会平阿会甄移归惠王三十五、三十六年,而明年谓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魏年既误,齐亦依之,而谓是宣王之七年矣。《志疑》云:“《表》及魏与《田完世家》亦作会平阿南,非东阿。而平阿之会止魏、齐二王,无韩昭侯。”今按:《魏策》:惠施为韩、魏交,令太子鸣为质于齐。王欲见之,朱仓谓王曰:“何不称病。臣请说婴子曰:魏王之年长矣,今有疾,不如归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将入而立之。是齐抱空质而行不义也。”此条正指平阿事后。时惠王在位已四十七年,故朱仓云云。然则平阿之会有韩,非虚矣。且其前一年,韩宣惠王会惠成王于巫沙而始称王,故今年魏与韩同会齐于平阿,盖以乞其认可。(张宗泰《竹书纪年校补》云:“《索隐》韩昭侯当作郑宣王”,则是也。)

雷氏《义证》云:“平阿即东阿,盖自马陵之败,魏因田婴以修好于齐,至此已十余年。《集解》谓平阿在沛郡,非是。沛之平阿乃楚地,东阿乃春秋之柯,战国时谓之阿,齐威王烹阿大夫是也。在今山东阳穀县东北五十里,东南与东平州接壤。甄齐邑名,即《春秋》庄公十四年会于甄者,本为卫邑,赵成侯尝取之,此时属齐,地在今山东濮州东二十里。以史传证之,即《诗传》《说苑》会田于郊,惠王问宝之事。”又曰:“《战国 秦策》曰: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魏策》惠施告惠王曰: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又曰:田婴纳魏王而与之并朝齐再三。《吕氏春秋 不屈》曰: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弗受。战国之士游说聘辞,实多诬诞。阿鄄二会由于齐、魏相王,合从摈秦,与马陵之败无与。甄之会距马陵且二十一年矣。(按实二十年。)今《策》文俱连属为辞,殊不信。《吕览》拘甄之说,《秦策》作身布冠而拘于秦,盖拘秦是也。二十八年败于马陵,二十九年秦即诈虏公子卬,使少师勒师近郊,供其会事。前之丹衣星旟,变置而从侯服,承秦命以朝天子,此即所谓拘于秦也。”今按:雷氏辨阿甄二会无预于马陵,是也。而遵《秦策》,谓惠王拘于秦,则大谬。惠王虽败于马陵,霸国余威未熄,岂遽有拘于秦之事?谓阿甄之会由于齐、魏相王,亦非。齐、魏相王会徐州,不会阿甄。会阿甄乃五国相王时矣。谓合从摈秦,尤误。时秦尚不足摈也。(详《考辨》九十五。又按:梁、齐本深仇,惠王虽听惠施,结好于齐,然常不忘一报之心。其献河西纳上郡于秦,似亦求缓西邻以务东顾,张仪乘隙抵瑕,惠王为所惑,遂折而亲秦,详《考辨》第一零七。)

猜你喜欢
  虞陆张骆陆吾硃传第十二·陈寿
  卷一百六十四 慶曆八年(戊子,1048)·李焘
  谭序·黄以周
  卷下·佚名
  序·庞元英
  ●卷二 记事第一下·徐时栋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三·徐乾学
  国初礼贤录·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一百九十四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米价摺附单一件·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三 氏族畧三·纪昀
  卷二十七上·班固
  饶伸传·张廷玉
  卷第十四·佚名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孙仁孺

    第二十一齣 徧国中【出队子】〔田大夫僕从上〕春秋合涣。春秋合涣。日月双轮疾似丸。素冠聊拟棘人栾。萧索西风墓木盘。慢荐蒸尝。凄凄夜漫。下官田戴。今日乃淸秋节届。陨霜杀草。爲子孙者有先祖之思。先茔却在东郭

  • 卷三十九·徐世昌

    吴之振吴之振,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浙江石门人。官中书科中书。有《黄叶村庄集》。过东庄看梅迤逦东庄路,春风黑板桥。前溪通竹树,比户足渔樵。谷口风犹在,南阳兴未遥。青鞋从此办,不独为花朝。啸傲梅

  • 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四溟集卷二 明 谢榛 撰 七言古体 夜集王元美宅赋得弄玉吹箫障子 垂老疎狂燕赵客今宵雅集王郎宅堂开屏障出丹青杂花抱石烟冥冥中有仙匹为谁子云是秦娥及箫史秦王昔日起高楼帘卷曲栏人并倚咸阳城头悬月

  • 李益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

  • 志第十三 礼四之四·魏收

    世宗永平四年冬十二月,员外将军、兼尚书都令史陈终德有祖母之丧,欲服齐衰三年,以无世爵之重,不可陵诸父,若下同众孙,恐违后祖之义,请求详正。国子博士孙景邕、刘怀义、封轨、高绰,太学博士袁升,四门博士阳宁居等议:“嫡孙后祖,持

  • 國語卷第六·韦昭

      齊語   1 桓公自莒反於齊〔一〕,使鮑叔為宰〔二〕,辭曰:「臣,君之庸臣也〔三〕。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四〕。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

  • 第二十四回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黄士衡

    词曰:六代瓜分世界,五胡云扰中原。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却说非朝拓跋氏,本东胡别部鲜卑,汉时李陵之后,世为尊长,至诘汾,居匈奴故地。尝由于山泽,见辎车并自天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万历十年四月戊子朔孟夏 上亲享 太庙○谕礼部令民及时农桑毋事游惰○升湖广佥事马鸣鸾本省右参议○铸给福建清军兼理粮饷关防是时督粮参政已裁而诸务总归右布政使故有是给○辛卯赐三辅臣及日讲官宫扇有差○是日午大

  •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福建通志列传选卷六·陈衍

    王凤来陈文海林谦光施德馨黄式度傅为霖何朝炳王璋刘琦龄陈芳濂李倪昱朱升允陈日来张有泌石国任张锦黄继伯郭文鋕(兄廷筠)许懿善(子德树)童浚德史诚揭皇谟林国炫朱廷鸿(子阳、孙泗)庄元陈九龄陈鹏南(子思敬)陈元恕翁怀清谢金銮

  • 卷五十四、天津教案·黄鸿寿

    穆宗同治九年,夏五月,天津人民殴毙法国领事,焚毁教堂。命曾国藩驰往查办。基督教自唐建中二年始入中国,所谓大秦景者也。及元至元二十七年,罗马教徒若望·高未诺来使于元,得元廷许可,布教北京,建礼堂。迨明正德十二年,日

  •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七卷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受生品第二十一造十恶业道最极重者。生大阿毗止地狱。若次造轻恶次生余轻地狱。若复轻者次生阎罗八轻地狱。若复轻者次生禽兽道。若复轻者次生鬼道。若造最轻十善业

  • 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卷第一·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世尊游于罗阅只梵志丘聚。从是北上錍提山中天帝石室。尔时无数比丘。各各驰走匆匆不安。如捕鱼师布网捕鱼鱼都驰散。世尊遥见无数比丘各各驰散扰扰不安。佛知而故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三·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论生灭相者。以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于中生灭与因缘。已如上释。今则分别相之一字。故言复次。然是生灭家之相。故兼言也。略显疏相生灭者。分别染净念虑三世。人我见爱贪嗔炽然。览而可别。故

  • 宏智禅师广录 第四卷·正觉

    宏智禅师广录 第四卷明州天童山觉和尚上堂语录侍者普崇法为编师于建炎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受请。上堂僧问。大白峰头祥云冉冉。玲珑岩畔瑞气绵绵。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瑞气绵绵。进云。此犹是学人道底。师云。

  • 呐喊·鲁迅

    短篇小说集。鲁迅著。北京新潮社1923年8月出版。收1918至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十四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 清风亭稿·童轩

    八卷。明童轩(1425—1498)撰。童轩,字士昂,鄱阳 (今属江西)人。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任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成化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又进南礼部尚书。著有 《梦要览》、《清风亭稿

  • 无畏三藏禅要·佚名

    简称《无畏禅要》、《禅要》,末题《无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门要法》。密教著述。一卷。主要阐述受菩提心戒法和禅法要领。先说受菩提心戒十一门:发心、供养、忏悔、皈依、发菩提心、问遮难、请师、羯磨、结界、修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