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七、屈原生卒考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此屈子自道其生辰也。王逸《楚辞章句》:“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正月为陬。庚寅,日也。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宾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后朱子《楚辞辨证》疑其说,谓:“月日虽寅,而岁则未必寅。其曰摄提贞于孟陬,乃谓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重申王说,曰:“古人必以日月系年。摄提,岁也。孟陬,月也。庚寅,日也。岂有自述世系生辰,乃不言年而止言月日者?”陈瑒《屈子生卒年月考》(云:“以甄鸞《五经算术》所载,周历法,自楚怀王以前上推威王九年庚寅,及宣王十五年丙寅。此二年中建寅之月,皆无庚寅之日。惟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建寅之月已巳朔,庚寅为月之二十二日,屈子殆以是年生。”)刘师培《古历管窥》云:“以夏历推之,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距入乙卯蔀四十九,积月六百零六,闰余一,积日一万七千八百九十五,小余六百五十四,大余十五,得庚午为正月朔,庚寅为巳月二十一日,屈子之生当在是年。”)相继推定屈子生年在楚宣王二十七年。按之《史记》,于屈原事迹,大概符合。据《世家》:怀王十六年,张仪至楚。十七年,秦败屈丐。其时屈原已先绌。(屈复《楚辞新注》谓“《史记》被疏,止是不与议国事,未尝夺其左徒之位。夺其位当在此年。”林雲铭《楚辞燈》谓在前张仪至楚之年。)计其年寿为三十二岁,则为左徒用事时,年三十左右也。(屈复定屈子为左徒在怀王十一年时,因是年楚为从约长,《惜往日篇》所谓“奉先功以照下,国富强而法立”是也。今按:屈说亦无据。惟屈原为左徒用事,则大致在此,或稍后也。)十八年张仪重至楚,屈原使从齐来,谏何不杀张仪,是岁屈原年三十三。其后十二年,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元年,屈原若在,年当四十六。以子兰之谗而迁,遂沉汨罗以死。其年无考,要当在五十左右。(洪兴祖说《悲回风》,施黄棘之枉策云:“怀王二十五年入秦,与昭王盟于黄棘,后为秦欺,客死于秦。顷襄七年迎妇于秦,是欲复施黄棘之枉策。”今按:黄棘明属怀王时事,不得牵并襄王为说,朱子《楚辞辨证》并不认黄棘为地名,则屈原之卒,是否在顷襄七年后,实无证。东方朔《七谏 怨世篇》年既已过太半兮,是或屈子年逾五十之证。)此屈子年世之略可考者也。

王船山《楚辞通释》以《哀郢》为顷襄迁陈,屈原不欲,谗人以沮国大计为原罪,遂重见窜逐而作。考迁陈在顷襄二十一年。屈原若在,年应六十六岁,疑不若是之寿。(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谓“襄王徙陈,其时长沙曾为秦取,原尚得晏然安身其地乎?”又引“韩非曰:秦与荆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则是时屈子自沉之长沙亦入秦矣。”实则洞庭五渚江南,并非指今长沙一带而言。(参读《考辨》第一二七。)惟谓屈原卒在襄王迁陈前,则是。)又邹叔绩《遗书》有《屈子生卒年月日考》,亦定屈子生年在周显王二十六年,(即楚宣王二十七年,并据殷历推定为正月二十一日,已先刘说。)而谓卒在秦昭王三十年,屈子年六十七,自云论证详《读书偶识》。今《偶识》已佚,不可见,或与王说同据《哀郢》也。(邹氏应湘潭王氏聘,校《船山遗书》,均录其序跋,附以案语,仿朱竹垞《经义考》及《直齋书录题解》之例,勒为目录三卷,则于船山论屈子事,必见无疑。)今读屈子诸篇,其忠君爱国之情,郁勃既盛,感伤弥切。苟顷襄初政,原又被谗南迁,当时即无久理。不得又抑塞流徙,至于二十二年之久,乃始沉湘而去。(《哀郢》年代参读《考辨》第一百三十,邹叔绩又论《离骚》年代。参读《考辨》一百二十一。)

抑前人论屈子卒年,犹有异说。则谓屈子之卒,尚在怀王入秦前,并不及襄王时。此王白田《草堂存稿》主之。其说曰:“《离骚》之作,未尝及放逐之云。与《九歌》《九章》等篇,自非一时之语。而《卜居》言既放三年,《哀郢》言九年不复,一返无时,则初无召用再放事。原之被放在十六年,以九年计之,其自沉当在二十四五年间。而谏怀王入秦者,据《楚世家》,乃昭睢,非原也。夫原谏王不听,而卒被留以至客死,此忠臣之至痛。而原诸篇无一语及之。至《悲回风》《惜往日》,临绝之言,愤懑伉激,略无所讳。而亦祇反复于隐蔽障壅之害,孤臣放子之冤。其于国家,则但言其委衔勒,弃舟楫,将卒于乱亡,而不云祸殃之已至是也。是诱会被留,乃原所不及见。而顷襄之立,则原之自沉久矣。”又曰:“《史》所载,得于传闻,而《楚辞》,原所自作,固不得据彼以疑此。原所著惟《九章》叙事最为明晰。其所述先见信,后被谗,与《史》所记怀王时相合。至于仲春南迁,甲之朝以行,发郢都,过夏首,上洞庭,下江湘。时日道里之细,无不详载。而于怀王入秦诸大事,乃不一及,原必不若是之颠倒也。怀王客死,君父之雠,襄王不能以复,宗社危亡将朝夕,此宜呼天号泣,以发其冤愤不平之气。而乃徒叹息于谗谀嫉妬之害,而终之曰不毕辞以赴渊兮,恐壅君之不识。则原之反复流连,缠绵瞀乱,仅为一身之故。而忠君爱国之意,亦少衰矣。”(《草堂存稿》卷三《书楚辞后》。)今按:王氏此论,多据《哀郢》,《哀郢》非屈原作。《悲回风》《惜往日》,皆非屈子自道之辞。王氏所据,皆非惬当。然《楚辞》二十五篇,绝不及怀王入秦事,则诚如王氏之论。史公《原传》顷襄王怒迁屈原一节,文气断续,本颇可疑。则屈原之卒,固在顷襄之世与否,诚未可专据《史》文为断也。余考屈原放居,地在汉北。《楚辞》所歌,洞庭沅澧诸水,皆在江北。(详《考辨》第一二七。)则原原迁江南,事无显证。屈原之卒,或早在怀王入秦前,固有可信之理。惟屈子被谗,困居汉北,既已多历年所,而一旦沈渊以去,则虑必有甚深刺激,益其悲愤。或者正由怀王之入秦,或者则由顷襄之赐谪,忧伤愤懑之既甚,而不暇见之辞,则今《楚辞》之无其文,仍不害当时之有其事也。然则屈原之卒,正当在怀王入秦不反之数年间乎?(又按:又有疑屈原之卒,未必自沉者。袁枚《随国随笔》引黄石牧云:屈子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又曰:显依彭咸之遗则,又曰:宁赴湘流,葬江鱼之腹中,皆冤忿寓言,非实事也。太史公因贾生一弔,遂信为真,不知宋玉《招魂》之作,上天下地,东西南北,无所不招,而独不及水。何也?惟乱曰:湛湛江水上有枫,魂兮归来哀江南,则其善终于汨罗可知。若《楚辞注》《招魂》作于屈子生时,则豫凶非礼,宋玉不应诅其师矣。今按:鲁仲连义不帝秦,亦谓惟有蹈东海,屈子云云,发于愤激,其果自沉与否,诚亦无可确证也。)

余疑屈原之卒,当在怀襄之交,决不及襄王迁陈时。既具如上论。然《哀郢》则自是迁陈后作。故曰:“哀故都之日远。”又曰:“民离散而相失,遵江夏以流亡。”又曰:“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此明为国破民流之辞,非孤臣之被谗见逐矣。然则《哀郢》非屈原作,而作《哀郢》者别自有人也。其人为谁,则绝无可说。惟篇中有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楚策》:“庄辛谏襄王,不听,去之赵。留五月,(疑当作五年,参读《考辨》第一四五。)秦举鄢郢,襄王复徵庄辛,授之为阳陵君。”顾观光《七国地理考》疑阳陵即陵阳。今按:《魏书 穆崇传》:崇为阳陵侯,《北史 崇传》作“陵阳”,则顾说容可信。或《哀郢》陵阳本作阳陵,涉上文“陆阳侯之汜滥”句而误。(按《汉志》,陵阳必丹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则陵阳在江南也。《楚策》,授之为陵阳君,与淮北之地,则阳陵应在淮北,与《汉志》陵阳自别。)《哀郢》其殆庄辛之辞乎?辛,楚人,擅辞赋。值襄王时,目击郢都之危,谏君不悟。流掩城阳,乃始见召。危言耸听,因得封赏。而谗谤间之,赋此自悼。较之谓屈大夫之辞,固稍近情焉。(余考庄周书《说剑篇》,亦庄辛作,参读《考辨》第一四五。)否则乃宋玉、景差之徒为之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二 游雅 高闾·魏收
  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脱脱
  卷二百七十六 熙寧九年(丙辰,1076)·李焘
  尧山堂外纪颠末·蒋一葵
  卷四·严有禧
  卷一百·张守节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范晔
  江阳王元继传·李延寿
  刘陟传·薛居正
  余玠传·脱脱
  李惟清传·脱脱
  张万公传·脱脱
  田需贵于魏王·佚名
  卷六十四·宋敏求
  三、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蒋廷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摩利支骑马儿引卒子上,云)昨夜西风透锦袍,将军呵手拈弓鞘。休言个载寒窗苦,不比征夫半日劳。某乃大汉高丽国人氏,姓盖名苏文,官封摩利支。凡为将者,要知天文,晓地理,观气色,辨风云。某文通三略法,武解六韬书。三略者,一曰天略,二

  • 卷四百三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十六 蒋冕 送焦亚卿奉使宗藩兼便道过家焚黄 肃肃奉皇命驾言往藩方朱衣炫朝暾玉节明秋霜从容使事毕昼锦过故乡貤封及二

  • 卷四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十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九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後】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空积犬马恋岂思鵷鹭行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

  • 卷三十九·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三十九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沈遘西溪集钞遘字文通钱塘人以郊斋郎举进士廷唱第一谓其已官改第二通判江宁府除集贤校理知制诰出知越杭二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丁母忧卒於墓庐有西溪集

  • 通鉴释文辩误卷三·胡三省

      通鉴五十六【凡二条】  灵帝建寕元年段颎追羌出桥门与战于奢延泽落川令鲜水上连破之  史炤释文曰令鲜水名在张掖觻得县界一名合黎水一名羌谷水【费本同】余谓此史炤承章怀注之误也章怀注曰令鲜水名在甘州张掖

  • 汉官旧仪卷上·卫宏

    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内【按元帝纪初元五年宫司马中注应劭曰宫司马中者宫内门也据此则此内字与中字义同】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勲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八·徐乾学

    宋纪一百三十八【起着雍困敦正月尽重光单阏十二月凡四年】理宗建道备徳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眀安孝皇帝绍定元年春正月丙子朔上夀眀慈睿皇太后册寳于慈眀殿 庚辰金遣完顔玛尔楚如蒙古吊慰 二月乙巳朔金大寒雷雪木之

  • 第三回 入芝园初仰丰仪 做工程严除弊窦·陈蝶仙

    却说魏实甫跟着那管家进去,转入厅后。见迎面居中朝南一个极大墙门,两边备躗,均有小小的两座石库便门。西面又是一座大墙门,望去里面是一带回廊甬道。东面是一座月洞门,上面榜着&ldquo;芝园&rdquo;二字。那管家便从这门进去

  • 卷之八百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尚史卷七十八·李锴

    列传五十六说客传苏秦下代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髙甚顺鄙人不敏窃释耕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髙于闻东周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羣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王曰子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

  • 读史剩言卷一·秦笃辉

    清 汉川秦笃辉着 历观全史大抵于国家之利减一分则于百姓之利增一分其实利国家者也于国家之利增一分必于百姓之利减一分似利国家而实害国家者也尧之戒舜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所谓执中者不使四海困穷而已矣四海困

  • 战国策卷九·鲍彪

    宋 鲍彪 注燕【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鴈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西而乐浪莬亦属焉】文公【桓公子元年显王八年庚申】奉阳君【衍李兊二字】甚不取于苏秦【传亦云】苏

  • 引 论·钱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

  • 表·佚名

    会典馆总裁和硕履亲王臣允祹等恭承勅旨纂修大清会典告成谨上表恭进者伏以帝治光昭官礼溥睢麟之意皇图郁炳文明开黼黻之休作者圣而述者明协创垂之极轨声为律而身为度昭法守於鸿编载籍聿新规模大备窃惟王者致太平必自典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三吉礼宗庙嵗四时飨太庙之礼孟春于上旬诹吉夏秋冬于孟月朔先三日礼部尚书一人诣牺牲所眂牲如仪右眂牲是日昩爽太常寺卿率属恭进斋戒牌铜人于乾清门均如郊祀仪皇帝乃斋于大内斋宫王公百官各

  • 卷之十五·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五义君臣之义《宋史》:太祖即位之初,交广、剑南、太原、刑湖、江表、辽夏皆敌国。因注意将帅,命李汉超屯关南,马仁璃守瀛州,韩令坤镇常州,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领棣州,郭进控西山,武守琪成晋州,李谦溥守堤州,李继勳镇

  • 卷一 法戒录·周梦颜

    总 劝(共二则,一法一戒)  盖闻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邪淫。拔山盖世之英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才士,因兹败节堕名。今昔同揆(ku&iacute;)〖其道相同〗,贤愚共辙。况乃嚣风日炽,古道沦亡。轻狂小子,固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全文·佚名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尔时,摩耶夫人。复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於此世界三十三天。有王名正念。王有童女。名天主光。汝诣彼问。云何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敬受其教。头面作礼。绕无数匝。恋慕瞻仰。卻行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