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孔门传经辨

《弟子列传》有商瞿,记传《易》系统。余考孔子以前,无所谓六经也。孔子之门,既无六经之学,诸弟子亦无分经相传之事。自汉博士专经授受,而推以言先秦,于是曾、思、孟、荀退处于百家,而孔子之学乃在六艺,而别有其传统。而孔门之与儒学,遂划为两途。兹姑就其传统诸说辨之,亦孔门一重公案也。

汉儒传经之说,有可信,有不可信。《史记 儒林传》记汉儒传经,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此可信者也。盖自秦人焚书,又经陈、项之乱,书籍散亡,学者亦稀。汉兴,乃有一二大师,出为教授,始有传统可言。史公本所见闻,记其源流,自可信据。至推而上之,谓某经自孔子若干传至某师云云者,大率妄造假托,不可信也。

言孔门传经系统,莫详于《易》。史迁云:“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此有可疑者:《易纬 乾坤凿度》曰:“仲尼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则谓商瞿乃孔子前辈,孔子向之请益,决非少孔子二十九岁之弟子。二说乖僢,同为无根,可疑一也。孔子晚年治《易》,既所重视,(其实此说亦不足信。)传之商瞿,则瞿亦孔门高足。其年事长于回、赐,于游、夏为前辈,何以姓名独不一见于《论语》?孔子没后,诸弟子论学,亦绝不及商瞿,可疑二也。(石林叶氏云:“自司马迁以来,学者皆言孔子传《易》商瞿,瞿本非门人高第,略无一言见于《论语》。性与天道,子贡且不得闻,而谓商瞿得之乎?”则前人已疑之。)《史记》云:“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而《汉书 儒林传》则云:“瞿传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不但姓名里居不同,传授先后亦互异,可疑三也。即谓马班二氏当有一误,然孔子六经,何以无子游传《礼》至二戴,子夏传《春秋》至严、颜云云,而顾于《易》之传统,独班班若是?可疑四也。苟谓“秦人禁学,独《易》为卜筮书,得不禁,故传授者不绝。”(《史记 儒林传》。)然其他五经传统虽绝,其秦前大师递受,必有可考,不应均无稽。可疑五也。且孔子九世孙鲋为陈涉博士,而田何当汉兴,距孔子仅七世。时寿又不符。崔适《史记探源》云:“瞿少孔子二十九岁,是生于鲁昭公十九年。至汉高九年,徙齐田氏关中,计三百二十六年。而商瞿至田何止六传。是师弟子之年,皆相去五十四五。师必年逾七十而传经,弟子皆十余岁而受业,乃能几及。其可信耶?”此可疑者六也。(《韩非 显学》,儒分为八:有公孙氏之儒,陶潜《群辅录》公孙氏传《易》,《晋书》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魏王冢,得竹书《易》五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二篇,朱彝尊《孔子门人考》谓公孙段即八儒传《易》者。今按据上诸书,又见商瞿传《易》之无徵,公孙段亦未必孔子弟子,盖七十子之后学也。)

《易》统之说既兴,其后乃有《诗》统。《经典释文 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大毛公以授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考河间献王立于景帝二年,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则生于鲁定公二年,相距三百五十八年。而子夏至小毛公仅五传,其不可信。尤远甚于商瞿之与田何矣。或说“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二说名字年代绝不同,虽后说世隔差似,而子夏与李克同世。曾申虽同时,辈行不先于克。云子夏传曾申,申传李克,亦已谬。至孟仲子,或谓乃孟子从昆弟,学于孟子,(赵岐。)或云乃子思之弟子,(《孟氏谱》。)又无可据信。(《日知录》卷七“《诗 维天之命》传,《閟宫》传,皆引孟仲子曰。《正义》引赵岐云:孟仲子,孟子从昆弟,习于孟子者也。《谱》云:孟仲子者,子思弟子,盖与孟轲共事子思,后学于孟轲,著书论《诗》,毛氏取以为说。则又有孟仲子之书。”今按:孟子尚不及师子思,遑论其昆弟?李克、子思同时,亦不得为仲子师。)今考《史记》无《毛诗》。班氏《艺文志》、《儒林传》但言毛公,无名。郑康成《诗谱》有大小毛公。(见《毛诗 周南 正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毛亨、毛长,其后又为毛苌。递相增益,已增疑难。必远溯《毛传》迄于子夏,实为渺茫。

盖《周易》本不与《诗》、《书》同类,故秦人焚书不之及。而汉初之传授独广,故乃最先有孔门传统之说。及汉武立五经博士,而《毛诗》犹晚出,故亦详其传受,以自引重。凡今之所以证彼之伪者,皆彼往昔之所以自鸣其真者也。

其他传统不可信,有《春秋》三传。徐彦《公羊疏》引戴宏,谓:“子夏传公羊高,高传其子平,平传子地,地传子敢,敢传子寿。至汉景时,寿乃与齐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何休之注亦同。则子夏以后,《公羊》乃传于一家,又五传而已至汉景时也。《公羊》传统之不可信,明矣。(按:公羊一姓,自传《春秋》外,惟一见于《檀弓》,有公羊贾。洪颐煊《经义丛钞》谓“公羊贾疑即《论语》公明贾。(沈钦韩《汉书疏证》亦有此说。)明古读如芒,与羊声相近。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日人武内义雄著《孟子与春秋篇》,(见《支那学》第四卷)推引洪说,谓“公羊地即公明地。董仲舒《春秋繁露 俞序》有子池,池地二字形近易误,盖即其人。又池字为沱之异体,则公明沱即公明仪,仪与沱亦声近也。”今按:公明高为曾子弟子,见《孟子 万章上》注。公明仪与曾子问答,见《小戴 祭义》、《大戴 曾子大孝》。郑玄注亦谓公明仪曾子弟子。若洪氏、武内氏之说可信,则公明高、公明仪同为曾子弟子,未见其相为祖孙也。且既同出曾氏之门,何以又谓受《春秋》于子夏?又公明高弟子长息,当鲁穆公时,与子思同世。盖公明仪、公明高年辈,皆当在曾、思之间。又《庄子 马蹄》义台路寝,章炳麟《解故》谓:义借为巍,巍巍即峨峨也。是仪得有高义。以古人名字相训之例推之,则公明高或即公明仪,《说苑 脩文》有孟仪问曾子疾,即公明仪(墨子与公孟子义问答,亦即公明仪也)。《说苑》又有公明宣亦学于曾子,则当是别一人矣。又讹而为公明沱、公明地。此犹如穀梁赤又名穀梁俶,穀梁寘也。惟穀梁子尚知其为一人,而公羊则一人而讹为数世耳。今《公羊传》称公羊子与引子、沈子、子司马子、子女子同类。汉初举其书,或言《春秋》,或言《传》,并不系诸公羊。则知造为公羊一家数世之传统说者亦妄也。)应劭《风俗通》谓:“子夏传穀梁赤,一传而为荀卿,荀卿传申公。”(杨疏。)是子夏三传而至汉也。《穀梁》传统之不可信,又明矣。(《汉志》本注“穀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晁氏云:“应劭《风俗通》称穀梁名赤,子夏弟子。糜信则以为秦孝公同时人。阮孝绪则以为名俶,字元始,皆未详也。”崔述云:“说《穀梁》者,名既不同,世亦互异,学者将何以为据乎?盖战国以后,简残文绝,传《穀梁》者莫详其初,各以意坿会之为说,是以参差而不一耳。不但《风俗通》诸书不可信,即《汉志》之注,亦未有以见其必然也。”日人武内义雄论穀梁氏名字,(见《支那学》四卷《孟子与春秋篇》)则云“其名当为俶,训始,故字元始。杨士勋《疏》作淑,乃俶字之误写。俶字又单作叔,古文作尗,与赤形近而误。又王充云,穀梁名寘,则以淑实音近,寘又自实误也。”惟于顾氏名喜一注仍无说。近人吴承仕俭斋则谓“尗与赤声相近,寂寞之[宀尗]前历反,赤音昌石反,是其比。尗又与喜声近,饎昌志反,字亦作饣叔,与饎同音。寘即置之异文,置喜同部,赤淑俶寘喜五文声转通作,故字异而人同。”(《经典释文叙录疏证》)观其一名之纷纶,即知非确有师承传统,历先秦迄汉弗绝矣。)《论语》孔子称左丘明,其人盖隐君子,而为孔子之前辈。故记者以之与夷、齐、微生高诸人并列,犹其前之以孔文子、子产、晏平仲、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季文子、宁武子诸人并列也。明非孔门弟子。杜氏《集解》谓左邱明受经于孔子,可谓无根之谈。(论《左氏春秋》传统,参读《考辨》第六七及一四七诸篇。论《公》《穀》传统,参读《考辨》第九○。)

《书》之传统见于《孔丛子》。然《孔丛》书不可信,其言尤不足辨。《礼》《乐》《论语》无传统。(《小戴礼 杂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使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知《仪礼》尚出孔子后。)

大抵史迁言汉初传经本师,其可信者也。诸师或出荀子之门,则有可信,有不可信。荀子在汉时为近古大儒,其弟子李斯,当秦政,荀学独得势。谓汉人多传荀子学,可也。谓由荀子传孔门之经艺于汉,则非也。且学者传经,好推本大儒以自重,亦人情。汉儒亦未必传荀子之学,特口说心测,而引荀子为门面耳。故《小戴记》多载荀说,而亦主性善。董仲舒作书美荀子,而其治《公羊》,则讲灾异。刘向《别录》称张苍亲为荀子弟子,传《左氏春秋》,然其言五德之运,可谓传邹衍,不传荀卿也。向《别录》又谓苍传洛阳贾谊,然《史》称苍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则张、贾之传受亦虚。要之荀子斥讥祥,而汉儒信纬谶,即为西汉经术不尽传自荀子之确证。推而上之,谓孔子时已有六经,皆传自子夏,各有系统,尤非情实。韩非仅云儒分为八,未闻分六经之传统也。儒家六经之说,至汉初刘安、董仲舒、司马迁之徒始言之。然《史记》亦仅言汉儒传经,无孔门传经。孔门传经系统,见于《史》者惟《易》,而《易》之与孔门,其关系亦最疏,其伪最易辨。其他诸经传统之说,犹远出史迁后,略一推寻,伪迹昭然矣。

猜你喜欢
  内篇 列传第六·刘知几
  ●卷二百四十一·徐梦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三·杨仲良
  第六十七回 擒敌将梁军大捷 逞淫威齐主横行·蔡东藩
  第一百十八回 闹京畿两路丧师 投使馆九人避祸·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四十一·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金坛狱案·佚名
  北使纪略·陈洪范
  明宗本纪·宋濂
  第二章汉大租·佚名
  附录·刘铭传
  卷四十五·宋敏求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钱穆
  徐冠南·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闽诗话卷六·郑方坤

    ○明张以宁张以宁学士奉使安南御制诗送之至则其国王陈日煃卒其世子日坚遣陪臣阮亮求诏玺以宁不许曰此吉礼非凶事也且既易世矣当以奉闻因留居洱江俾人往谕之安南世子遂复遣陪臣杜顺卿来告讣太祖喜以宁称任使亲为祭文遣

  • 卷一·陈廷敬

    目  录 四十二调八十六体,起十四字至二十八字  竹 枝三体 归字谣一体又名苍梧谣、十六字令 渔父引一体 闲中好二体 纥那曲一体 拜新月一体 梧桐影一体又名明月斜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宋濂

        ◎仁宗一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讳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宗次子,武宗之弟也。母曰兴圣太后,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二年三月丙子生。   大德九年冬十月,成宗不豫,中宫秉政,诏帝与太后出居怀州。十年冬十二月,至怀州,

  • 王隱晉書卷一·汤球

      宣帝   宣皇帝。河內溫人。文選勸進表注。   魏武辟高祖。高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外樹陰下息。時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又乃

  • ●卷二百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八。   起绍兴二十一年八月甲日辛未,尽其日。   孙觌撰公墓志铭曰:建炎三年冬金人合诸众数万骑约淮溯江鼓行而南如践无人之境一时将吏望风逃窜伏草莽闲无一人敢婴其锋者当是时太师镇南武安甯国军

  • 第一百三十四回 徐东海被迫下野 黎黄陂受拥上台·蔡东藩

      却说吴景濂、王家襄对吴佩孚说曹锟叫他们先行集会,吴佩孚听说是老帅的意见,自然没有话说,叫他们到天津去自行召集了。这时李烈钧、许崇智、梁鸿楷、黄大伟等,奉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命令,誓师北伐,可惜已迟。江西省内,被他

  • 卷四十七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四十七下 【戌辰】四年春正月以刘昌为泾原节度使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 【昌元谅皆帅卒力田数年军食充美泾陇稍安】质实【泾陇二州名泾注见汉光武建武元年安定陇注

  • 第四回 乘兴踏月访佳人 把酒对花谈故事·陈蝶仙

    却说魏实甫自入胡府之后,尹芝便自起身回京。这里芝园里面,早大兴土木,起造假山。除魏实甫而外,又添了冯凝、程马雚、蔡蓉庄三位清客,将四洞分列嘉名,一曰滴翠,一曰颦黛,一曰皱青,一曰悬碧,各自监造一处。魏实甫当日虽说得容易,到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万历十八年十一月己亥朔大学士申时行奏乞假调理并请发蔡时鼎刘应秋等留中<锍-釒>以明心迹得旨蔡时鼎等无根泛辞朕以洞察虚妄本俱当发出重处因体卿雅量留中都不深究卿宜体朕至意即出任事○升楚雄知府黄大年为狭西行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四·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十八寇难:黄克善、吴锡玉左兵:彭永春、徐可行(董四明)、成启(孙大华、张亮附)孙兵:张耀、曾益(弟栻)、吴子骐(刘管、杨元瀛、谭先哲、石声和、顾人龙等)、王运开(弟运闳)、刘廷标、焦润生(杨于陆)、

  • 十九 曹寅奏请圣安并报江南大获摺·佚名

    康熙四十年九月十六日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寅伏闻圣驾巡方,远涉鹿塞鸡林,身系包衣奴役,不能随奉宸游,少效犬马之力。今闻皇上回銮,谨具摺恭请圣安。 今年江南各省皆大获丰登,民安物阜,一并奏闻。伏乞睿鉴。

  • 第七十七卷 文苑 四·缪荃孙

    苏 州 府 二 明(上)周南老 周敏 周纲周南老,字正道,本道州人,濂溪先生后,宋季徙吴。祖才,父文英。南老元季用荐授永丰县学教谕,改当涂县,代还。会天下乱,省臣奏为吴县主薄。僧普益杀人,久不得尸,南老移檄责县神,次日,觉群

  • 五根品第七·佚名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诸根。菩萨摩诃萨正观出世间五根。何等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萨修习五根时。信一切法皆从众因缘生。颠倒所起虚妄缘合。似如火轮又如梦性。信一切法无常苦不净无我。如

  • 解深密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有何等相。佛   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若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

  •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五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随文释义者。余文自具。如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乐。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根本智。乃至如实觉无行无生慧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多闻。如此五法总是一根本智之随用。修行者。修方便定显之可见。如倍于正法

  •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分乎八。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初言顿者。从部得名即华严也。佛垂迹化尘

  • 五 彼岸道品·佚名

    一 序偈九七六 通真言一婆罗门 精进冀求无所有 美丽憍萨罗之都 彼由此都往南行(一)九七七 阿摄迦与阿逻迦 中间等距离之境 瞿陀婆利河畔住 拾取落穗食树果(二)九七八 于彼住所之近处 有其广大村聚落 此处所生

  • 汉皋诗话·佚名

    诗话著作。宋张某撰。张某,佚其名,北宋末或南宋初人。《汉皋诗话》原书久佚,卷数不详。今传《说郛》本系节编本,仅十一则。罗根泽辑补二则,得十三则;郭绍虞辑补四则,得十五则。其论诗多偏于考据注释,尤以校正杜诗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