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六、孟子不列稷下考

孟子游齐,历威、宣二世,(参读《考辨》第九八。)正当稷下盛时,而孟子则似不伍于稷下。《盐铁论 论儒篇》:“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髠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是以孟轲、淳于髠同为稷下侪偶也。余考其说似颇误。(徐幹《中论 亡国篇》:“齐桓公立稷下之宫,孟轲之徒皆游齐”,亦与《盐铁论》同。桓公之卒,孟子年不过三十,谓其已游齐,亦恐不然。)虽《史记》与《孟子》书均无明文以证其非,而可推迹以求者。《史记 孟荀传》云:“自如淳于髠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不数孟子,而云淳于髠以下,此孟子不列稷下之证一也。《田齐世家》亦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列举稷下闻人,独无孟子,此孟子不列稷下之证二也。《孟子》书载与淳于髠辨难凡两番。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谓“一在去齐之后,一似相值于梁惠王朝。”今按:淳于诘孟子天下溺而不援,阎氏定为在梁相值之言。盖以其时孟子不仕而臆定。然安知不在齐威王时,两人固同在齐。孟子虽不仕,而好言仕义。淳于之言,非以为劝,乃以为讥也。淳于为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此以不仕为名高者也。孟子则曰:“士不托于诸侯,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士。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为不恭。”又曰:“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又曰:“仕非为贫,而有时乎为贫。”又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而所恶则曰“处士横议”,所愿学则在孔子。曰:“可以仕而仕,可以止而止,可以久而久,可以速而速。”至若稷下诸先生,不治而议论,此孟子所谓处士之横议,庶人不为臣,无常职,而托于诸侯,皆孟子所深斥也。故孟子在齐为卿有官爵,明不与稷下为类。致为臣而归,则非不仕。宣王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此《史记》所谓开第康庄之衢,欲以稷下之礼敬孟子。孟子曰:是贱丈夫登垄断罔利者。而淳于又讥之,曰:“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人而去,仁者果如是乎?”凡以见其出处行谊之不同。此孟子不列稷下之证三也。当时如仪、衍纵横之徒,以妾妇之道固禄利。而许行、陈仲则主并耕,不恃人食。淳于髠、田骈稷下之处士,既享仪、衍居官之禄,复慕许、陈在野之名。惟孟子独高谈士礼,自谓本之孔子。然孔子之礼,重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孟子欲以齐王,又自称诸侯之礼吾未之学。而孟子所谓孔子之仕止久远,当孔子时亦未尝以此为礼,而明以告其弟子也。此亦世风之一变,余故以论稷下学士而并及焉。(汪中《经义知新记》云:“《孟子》书载孟子为卿于齐,而其自言曰,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赵氏《注》孟子将朝王云:孟子虽仕于齐,处师宾之位,以道见敬。诸侯上大夫,卿也,通谓之卿。是孟子亦列大夫也。刘向《荀子叙》云: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史记》亦云然。则荀子之称卿,盖以官著,如虞卿者欤?”是误以孟子之卿谓即稷下之列大夫也。荀子称卿,自为其字。刘向《叙》曰:“兰陵人喜字卿,盖法孙卿。”此荀子字卿之确证。燕有荆卿,不闻其为卿。《荀子》书多称荀卿子,子者尊美之词。若卿已为尊美之词,既曰卿,又曰子,则不词矣。(参读江瑔《读子巵言论 荀子之姓氏名字篇》)列大夫者言爵比大夫,自为稷下学士之禄,与卿大夫不同。胡元仪亦谓孟子宣王时在齐,居列大夫之中,而《孟子》书言为卿于齐。盖卿即列大夫之长。皆由未能通读《孟子》全书。不知孟子本不与稷下为伍也。且稷下列大夫不治而议论。今孟子言无言职,明不与列大夫为类矣。至崔述《孟子事实录》云:“孟子在齐为卿,乃客卿,与居官任职者不同。盖战国之士,游于邻国者多,虽不受职,有为时君所礼,亦畀以爵。《战国策》所谓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行入邯郸者是也。公孙丑又称仕而不受禄者,古者卿大夫之禄,皆以邑。若他国之大夫居是邦者,则致馈饩牵,《春秋传》所谓秦缄与楚比齿者是也。士之游是邦者,则馈以粟帛。孟子所谓君馈之则受之者也。孟子既见宣王,知其不能行道,故不受其采邑,以为久居之计。齐王虽授以卿之位,而初无卿之职,是以朝王无定期,而孟子亦自谓无官守,无言责也。”今按:崔说似晰而实未是。君馈则受,与卿禄绝不同。至卿大夫禄皆以邑,乃春秋时则然,战国亦未尽然也。惟狄子奇《孟子编年》谓:“孟子在齐始为宾师,但受公养之礼,不受禄。其后为卿,受粟十万。凡言无官守无言职者,皆在为宾师时。言当路于齐,加齐卿相者,皆在为卿时。当分别观之。”其言似的。惟系年有误耳。因辨孟子不列稷下,故附辨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欧阳修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司马光
  ●卷一百四十九·徐梦莘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四·陈厚耀
  卷之五百十九·佚名
  九四八 江南道监察御史费孝昌奏陈不设领办多设分校仰祈圣训折·佚名
  通鉴答问卷五·王应麟
  卷二十七·司马贞
  南唐书卷十二·马令
  ·与施提军论止杀书·丁曰健
  林氏宗庙修谱序·林献堂
  汪一中传·张廷玉
  卷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陈衍

    一、自古诗人足迹所至,往往穷荒绝域,山川因而生色,更千百年成为胜迹,表著不衰。嘉州以岑,秦陇以杜,夜郎以李以王(昌龄),柳永以柳,琼儋以苏,然皆未至裨海、瀛海而遥也。中国与欧美诸洲交通以来,持英荡与敦盘者不绝于道,而能以诗鸣者

  • 登徒子好色赋译文·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其人长得娴静英俊,说话很有口才而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

  • 楔子·郑廷玉

    (冲末扮阿难上,诗云)明性不把幽花拈,见心何须贝叶传。日出冰消原是水,回光月落不离天。贫僧乃阿难尊者是也。我佛在于灵山会上,聚众罗汉讲经说法。有上方贫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罗汉,不听我佛讲经说法,起一念思凡之心。本要罚往

  • 卷二·王昶

    铁铉一首 莫璠二首 李祯一首 王直一首 徐有贞一首赵迪一首 戴琏一首 商辂一首 聂大年三首 王越一首张宁一首 汤允勣一首 李东阳一首 姚绶一首 沈周一首桑悦一首 章懋一首 吴宽一首 王鏊一首 吴洪一首

  • 卷二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二十一地理霍山赋【有序        唐】皮日休臣日休以文为命士所至州县山川未尝不求其风謡以颂其文幸上发輶轩使得采以闻六年至夀之骑邑曰霍山山故岳也邑赘于阯至之二日离邑一舍望乎

  • 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二·赵尔巽

      董福祥张俊 夏辛酉 金运昌 黄万鹏 余虎恩 桂锡桢 方友升   董福祥,字星五,甘肃固原人。同治初,回乱作,凤、邠、汧、泷寇氛殆遍。福祥亦起安化,与其州人张俊、李双良蹂躏陕、甘十数州县,窃据花马池,犯绥德,窥榆林,溃勇、

  • 卷九十八 乾興元年(壬戌,1022)·李焘

      起真宗乾興元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辛未朔,詔改元,移今年南郊恩賞就二月朔頒行。   始命道士建道場於天安殿,輔臣遞齋宿焚香,上疾浸愈也。   丁丑,權度支判官、祠部郎中、直史館章得象為梓州路轉運使。得象

  • 第一九五清单(第一九三号之粘付)一一四○六—五·佚名

    竹南三、四保粮差进出各款(余春开呈)谨将竹南三、四保粮差,年额进出各款,开列呈电。今开:进款项下:一、年额收各业户应贴辛劳,共银贰百壹拾元。出款项下:一、年应贴首保备差备办迎春、开征费用银五元。又

  • 周兴传·刘昫

    周兴,雍州长安人。青年时期因通晓熟悉刑法和各种律令,为尚书省都事。后升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从垂拱年间以来,屡次受命主管皇帝特命监禁犯人的牢狱,被他陷害的有数千人。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后称帝的大周革命中,授官尚

  • 施师点传·脱脱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精通《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施师点成年后游学太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遗风。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对话,皇上调他任复州

  • 朴不花传·宋濂

    朴不花,高丽人,亦名王不花。皇后奇氏在入宫前与不花同乡里,且相互依靠。奇氏选入宫后,得宠,遂为第二皇后,居兴圣宫,生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于是不花以太监的身份入宫,长期服侍皇后。皇后很喜欢不花,两人情意甚笃,不花因而得以不断

  • 周书·洪范·佚名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

  • 尚書古文疏證較閱姓氏·阎若璩

    大興黃叔璥玉圃 建德沈 琨寧遠奉天高士鑰景萊 維揚馬曰璐半查山左曹 涵巨源 新安程荀龍桐江武陵王連璧孔庭 陽曲張耀先思孝紹興羅 綸靜章 儀徵蕭 理貫夫淮安吳 泰方嶽 新安孫士勉侶安奉天蕭 欽時亮 新安

  •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一·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御制  大朴(普剥反俗字也正作朴王弼曰朴真也真犹气象未分也声类云凡物未雕刻曰朴说文云木素也从木菐声菐音卜也)。  牵[乎-丁+ㄎ](企坚反广雅牵挽也连

  • 百花历·程羽文

    百花历,也有称花月令,即将一年四季中,一些主要花卉的开花、生长状况,以诗歌或者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利于花事农事。历史上的花月令,有几种,最早的始于夏代,但多数与今天已不甚合辙。

  • 混元阳符经·佚名

    四言韵语短篇,称心为阳符,述以心运炁之术。

  • 临汉隐居诗话·魏泰

    诗话。 宋人魏泰撰。 一卷。泰有《临汉隐居集》已著录。为作者晚年所作,成书年代不详。此编总七十一条,记事颇广。论诗主“余味”,谓“永叔(欧阳修)之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耳。”书中多有谬误,张学泰《

  • 庚申年陈墓镇记略·陆云标

    详记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时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