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四、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

《史记 孙吴列传》:“魏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五年,魏齐战马陵。”《索隐》:“王劭按《纪年》,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桂陵。(按:桂陵之战,据《史记》赵、魏、田齐《世家》,均在惠王十八年。《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亦在十八年。《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惠成王十七年,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今本《纪年》亦分战桂阳在十七年,桂陵在十八年。王劭此条谓十七年,则战桂阳也。而《水经注》又云:“桂阳亦曰桂陵”故王劭为所误。参读《考辨》第七十八。)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肹败梁马陵,计相去无十三岁也。”《札记》:“十三岁各本作十五年,今依《索隐》本。”《考异》云:“当作十三。”今按:《索隐》既作十三,则《史记》原文亦当作十三可知。《史记》云其后十三年,而《索隐》乃云相去无十三年,此谓针锋相对。否则一云后十五年,而一云相去无十三年,为不伦矣。考《史记 年表》梁惠王十八年败桂陵,至三十年败马陵,自十八至三十,前后适得十三年。故知《史记》自作后十三年,非十五年矣。今王劭引《纪年》,自十七年至二十七年,则为前后相去十一年,故云无十三岁也。又《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威王十四年,田肹伐梁马陵。”考《纪年》,惠成王十三年,齐桓公卒,威王立。威王之十四年,正当惠成王二十七年。而《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王二十八年与齐田肹战于马陵,则又何也?窃疑齐伐魏,在惠成王二十七年之冬,而魏败则在二十八年。《田敬仲世家索隐》及王劭引《纪年》,自计齐人伐梁之年,《魏世家索隐》则举魏败之岁也。(参读《考辨》第一三四。)今《史记》误在惠王三十年者,盖是年为周显王之二十八年,史公误以梁惠王为周显王耳。(雷氏《考订》定其事在梁惠王二十八年十二月,齐威王十四年,谓“王劭云二十七年,乃二十八年之讹”,由雷氏不得齐威王年,故说如此。

《秦本纪》:“孝公二十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卬。”余考会逢泽在梁惠王二十七年,(见《考辨》第八十三。)明年,败于马陵,则为二十八年。又明年,卫鞅击魏,则二十九年矣。《商君列传索隐》引《纪年》:“梁惠王二十九年,秦卫鞅伐梁西鄙”,此其事在二十九年之证。今《史表》亦误在周显王二十九年,故为秦孝公二十二年,其实则孝公之二十年也。以《秦本纪》推之,亦可证马陵之败,实在惠成王二十八年矣。

又考《田敬仲世家》,马陵之战,其先魏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听孙膑计,许其请而故缓其救。韩恃魏救,五战不胜,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当作穰庇,见《考辨》第七十七。)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即所谓五战不胜者。(雷氏《义证》:“梁即南梁,赫即霍。春秋哀公四年,《左传》云: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即此梁赫也。杜注:梁,河南梁县西南故城也。梁有霍阳山。服虔注云:梁霍,周南鄙也。以《战国策》文证之,即《索隐》所谓南梁之难矣。高诱注曰:南梁,韩邑。大梁在北,故曰南梁,在今汝州西南。”)齐以去年冬即出师救韩,至是乃真与梁遇战于马陵,则亦在惠王之二十八年也。否则魏军败于去年之冬,太子被虏,将军见杀,今年无力复胜韩矣。今《伪纪年》两事亦同岁,梁赫之胜在前,而马陵之败在后,皆在周显王二十六年,则正梁惠王之二十八年也。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卫鞅之事已列前论。齐、赵事并见《史表》。周显王二十九年,齐与赵会伐魏。《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其事皆在马陵战后一年。以《史记》《纪年》互校,益证马陵之败在梁惠王二十八年矣。

雷氏《义证》云:“惠王之败于齐、秦,此盛衰一转关也。显王二十五年,魏最强。败齐,胜燕,拔赵,致鲁卫宋郑之君而朝之。且率泗上十二诸侯,朝天子于孟津,以西谋秦。为臼里之盟,欲复兴周室,岂不盛哉!及彭喜言于郑君,以败其盟,而惠王亦侈然自放,乘夏车而称夏王,此所以动天下之兵,而子申子卬遂皆糜于锋刃矣。自是而齐威奋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东帝西帝之势,即成于此日矣。”今按:雷氏论梁势盛衰转变之迹极晰。惟分梁朝天子在孟津,秦朝天子在逢泽,谓梁孟津之会在前,秦逢泽之会在后,则实为《秦策》及《史》文所误,已详《考辨》第八十三。

[附]毛氏本索隐异文校

余既考齐、魏马陵之战在梁惠王二十八年,尔嗣检毛氏汲古阁重刻《北宋祕省史记索隐》三十卷,《田敬仲世家》,谓:“《纪年》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十九年而卒”云云,与今本《索隐》惠王十三年当桓公之十八年者,相差一年。(清光绪十九年,粤刻《广雅丛书》重刊毛本亦同。)若毛本为是,则梁惠王二十八年,正齐威王之十四年也。惟明正德间慎独齐翻刻元中统二年段子成本,及凌稚隆《史记评林》本,并作十三年,则未必毛本定是。诚依毛本,惠王十二年当桓公十八年,于余考齐威王各节均亦可通,尚无窒礙。而其前《索隐》所引《纪年》,如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诸条,与桓公十八年乃惠王十二年之说殊不相符,无可沟通。恐毛氏此本实系误字,未足据。要之一年之差,与余书前后比论大体不相妨。读余书者,通前后而观之可以知。又余著此书,初恨未见雷氏学淇《竹书纪年考订》。嗣读其《介庵经说》,亦定桓公十八年当梁惠王之十二年,似与毛氏文合。而检其《战国年表》,则仍系桓公十八年于梁惠王十三年下。又《田世家索隐》云:“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则《经说》所引作十二年者,亦系字误。然雷氏《年表》,于桓公十八年即书威王立,而下年仍为桓公十九年,再下始为威王元年。则宁有前王未卒,后王已立?亦宁有新王已立,而仍以前王纪年之理?盖雷氏勉强排比,欲定威王二十四年,当梁惠王二十八年,遂有此误。又仍定威王三十六年,及移前齐宣王年,皆未是。后乃得见雷氏《考订》《义证》两书,于此亦无所辨明。于毛本十二年之说,终难符合。因姑誌其异文焉。

又按:洪颐煊《校纪年》,作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的。而赵绍祖《校补纪年》则为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十八年。惟赵氏谓“桓公卒于显王十一年,威王立于十二年。”而洪本则于显王十一年书威王立。盖是年始立,明年称元,洪赵所定皆是。陈逢衡疑为晋桓公十八年,则大误。

猜你喜欢
  校訂三國遺事敘、例言·一然
  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军尽没 讨安南两次无功·蔡东藩
  卷第七十八·胡三省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四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补后汉书年表卷六·熊方
  卷二十一上·班固
  读例存疑卷四十二·薛允升
  陈详传·姚思廉
  养吉斋丛录卷之三·吴振棫
  卷第五十七·佚名
  卷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佚名
  卷五·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关汉卿

    (冲末扮王员外同嬷嬷上)(王员外云)耕牛无宿料,仓鼠有余粮。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老夫姓王,双名得富,是这汴京人氏。家中颇有万贯家财,人顺口都唤我做王半州。在城有一人,也是个财主,姓李,唤做李十万。俺两个当初指腹成亲,我根前

  • 卷280 ·佚名

    邵雍 和绛守王仲贤郎中 为郎得绛分铜虎,见寄诗中非浪夸。 地土尚传唐草木,山川犹起晋云霞。 园池富有吟供笔,风俗淳无讼到衙。 太守下车民受赐,一心殊不负官家。 邵雍 和君实端明 养道自安恬,

  • 巻二十三·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二十三宋 邵浩 编晁无咎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先生以淮南旱书中教虎头祈雨法始走诸祠即得甘泽因为贺去年使君道广陵吾州空市看双旌今年吾州欢一口使君来为广陵守麦如栉髪稻立锥使君忧民

  • 窦融列传第十三·范晔

    窦融 弟子固 曾孙宪 玄孙章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摄中,为强弩将军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封建武男。女弟为大司空王邑

  • 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司马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上章困敦(庚子),凡二年。   安皇帝隆安三年(己亥、三三九年)   春,正月,辛酉,大赦。   戊辰,燕昌黎尹留忠謀反,誅;事連尚書令東陽公根、尚書段成,皆坐死;遣中衞將軍衞雙就誅忠弟志於凡城。以衞將軍平

  • 臧榮緒晉書卷十六·汤球

      孝友傳  李密   李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原作普。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

  • 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师东下 失平江阖室自焚·蔡东藩

      却说吴王元璋,因武昌围久未下,遂亲往视师。既至武昌,即相度形势,探得城东有高冠山,耸出城表,汉兵就此屯驻,倚为屏蔽。吴王审视毕,此后叙述元璋俱称吴王。便语诸将道:“欲破此城,必夺此山,哪个敢率兵上去?”诸将面面相觑,独傅

  • ●卷九·余继登

    河南新安知县陶镕以县民艰食,采拾自给,借函关驿粮赈之,奏请秋成还官。宣宗谓户部臣曰:“近年有司不体人情,苟有饥荒,必须申报,展转勘实,赈济失时。知县急于济人,先给后闻,是能称任使。卿勿拘文法责其专擅。”宣宗初即

  • ●二 帝幸金营·佚名

    靖康二年正月朔日,金遣人入城朝贺,君臣不成礼。初九日,北主下令粘罕曰: 比闻尔已破汴邑,所献物色,不甚为急。可速择异姓,立以为主,以慰民望。矧我素居北土,南方非我所便。南宋二主,可令来朝,事贵速行。 十一日,粘罕遣人请车驾至军

  • 十国春秋卷六十九·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三废王世家废王名希广字德丕文昭王同母弟也【武穆王第三十五子】性谨顺文昭王絶怜爱之文昭王生平恶拓防恒切谏常令阍人止恒不得入谒及卧病始思恒召之属以希广文昭王既薨将佐未知所立都指挥使张少敌都押

  • 卷三十八·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八生徒四勲廕国子监肄业廕生有三曰恩廕凡职官恭遇覃恩特诏廕子文职在京四品以上官在外三品以上官武职二品以上官并送一子入监读书三年期满听铨曰特廕凡内外大臣宣力有年特邀宠命廕一子

  • 卷四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四十三礼部二朝仪朝仪见诸司职掌者有京官常朝仪若午朝朔望朝其仪与常朝稍异至於谢恩见辞以及诸司奏事入朝门禁等项亦合从朝仪类京官常朝仪诸司职掌一凡朝班序立

  •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朱熹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

  • 卷十一·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十一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逹疏国风秦序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音义【邻本亦作隣又作辚栗人反秦仲始大絶句或连下句非】疏【正义曰作车邻诗者美

  • 提要·司马光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书仪        礼类六【杂礼书之属】提要【臣】等谨按书仪十卷宋司马光撰考隋书经籍志谢元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有书仪二卷以至王宏王俭唐瑾皆有此着又有妇人书仪八卷僧家书仪五卷盖书

  • 身观经·佚名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是身有肌肤髓血肉。含满屎溺。自视身见何等好。常有九孔恶病。常不净常流。可足惭。常与冤家合。为至老死。亦与病俱。何以不恶。身

  • 嘉祐集·苏洵

    文集。亦名《嘉祐新集》、《老泉先生集》。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累官秘书省校书郎。是集凡十六卷,附录二卷,有《心术》,《远虑》二篇, 《权书》、《衡论》各十篇。其《审势》、《强弱》、《攻守》

  • 地理醒心录·傅振商

    龙势住,看左右,一手不回终有咎,左龙右虎两边齐,儿孙兴旺多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