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二、白圭考(附:赵武灵胡服考)

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战国时前后有两白圭。《史 货殖传》,白圭当魏文侯时。(原注“史述其言有商鞅行法语,乃后人润饰之。”)《韩非 内储说下》,白圭相魏。《史 邹阳传》,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此周人白圭也,圭其名。《吕览 听言》《先识》《不屈》《应言》《举难》《知分》等篇称白圭与惠施、孟尝君问答。韩子《喻老》,白圭之行堤,塞其穴,无水难。《魏策》载白圭二事,在魏昭王时,盖尔时犹存。此魏人白圭也,丹名,圭字。《表》列于孟子、魏惠王之间,则为魏白圭无疑。阎氏《四书释地续》曾《吕览》赵岐误注周人,《国策》鲍《注》指其误。而高诱注《吕览》亦曰周人,凡三见,并错合为一人。《法言》曰:“子之治产不如丹圭,已先错矣。”今按:白圭非有两人也。高诱、赵岐皆以为周人,何以知其非?鲍以其人在《魏策》中,而即以为魏人,亦未见可据。(此吴师道已辩之。)魏文灭中山,为将者乃乐羊、吴起,无白圭。乐羊有谤书三箧,不闻恶白圭于魏文者。白圭至中山,据《吕览 先识》,乃当后中山亡于赵事。邹阳《狱中上书》乃误以乐羊为白圭,其说不足据。至《韩非》书:“白圭相魏,暴谴相韩,白圭谓暴谴曰:子以韩辅我于魏,我以魏待子于韩。臣长用魏,子长用韩。”此未可定为在魏文侯时。文侯一朝贤者,约略见《世家》卜相一节。(参读《考辩》第四十八。)未见有白圭为相。其与暴谴相结,亦战国中晚风气,当文侯世不宜有此。惟《货殖传》以与李克连称,自是史公文法疎处,亦不足据谓白圭乃文侯时人也。(吴师道《国策注》云:“《史 白珪传》首云: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方,而白珪乐观时变。后复引圭之言曰:吾治生产如孙吴用兵,商鞅行法,则其人在鞅后。首句特与李克对论,非言其世也。”孙吴指孙膑,亦与白圭同时,参读《考辨》第八二。)又考《吕览 不屈篇》:“惠施游梁,见白圭,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告人曰:新妇至,宜安矜,煙视媚行。今惠子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太甚者。”据此似惠施初游梁,白圭已先达。《史记 六国表》:“梁惠王二十七年,丹封名会。丹,魏大臣也。”《志疑》:“丹封名会四字难晓,注家皆阙。疑名会乃于浍之讹。浍为魏地。丹封于浍,犹齐封田婴于薛耳。”余谓丹殆即白圭名。是年即与齐战马陵而败。后惠施游梁,渐见信重,故《吕览 应言篇》有白圭短惠子于梁王事。至孟子之来,白圭虽不用事,犹以故相大臣见尊崇。观其与孟子语,“吾欲二十而税一,何如”,之问,知其在梁之地位矣。又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盖亦自夸其往昔之政绩也。其后曾游中山,游齐,而识其必亡。中山亡于赵惠文王三年,又后十二年,齐湣王败死。白圭之游,必在两国败亡之前,而不必亲见其亡。(吴师道谓“武灵王二十五年中山已亡,不待惠文三年。”白圭游中山,亦当在武灵二十五年前。游齐则稍后。)《魏策》,白圭谓新城君曰云云,新城君即秦芉戎。吴师道曰:“秦昭王初年,魏冉已用事,则芉戎之贵已久。又按:《燕策》,白圭逃于秦,则尝仕秦。《新序》孟尝君问白圭,恐亦此时。”(此先见《吕氏春秋 举难》。)今按:《秦纪》,昭襄王七年拔新城。(《年表》作襄城。)芉戎初号华阳君,其为新城君,当在昭襄王七年后。田文入相秦,在昭王八年,其时为齐湣王二年。白圭仕秦,当在其时。惟白圭既游齐,而谓孟尝之问亦在秦,则无以见其必然耳。又《魏策》:“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魏王勿利。白圭谓魏王不如使人说成阳君弗入秦。”《史记 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城阳君朝秦,其与《魏策》所载果为一时事否,今不可知。(《周季编略》径以白圭之说定在城阳朝秦之年,亦疏。)其时在中山亡后六年,上溯梁惠王封丹已五十五年。若白圭以三十受封,即谓至是犹存,可也。统观诸书所载,见白圭不为两人,前人不详考,而轻为之说,因谓前后有两白圭耳。

又按:《年表》,赵武灵王初胡服在十九年,攻中山在二十五年。《世家》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年皆略地中山,中山献四邑以和。二十三年,(此据《表》。)二十五年,(此据《世家》。)复攻中山。二十六年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此据《世家》。)吴师道谓:“攘地时中山已定。”(见《齐策》。)而《水经注》引《纪年》:“魏今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吕氏《大事纪》引作代吏。)皆貂服。”吕东莱《大事记》谓“此即胡服事,特年与《史记》不同。”今考是年乃武灵王二十四年,而翌年,武灵王二十五年,《世家》载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赵策》亦记其事。)赵人胡服,本非一时徧及全国也。又《赵策》“王破原阳以为骑邑。”吴师道曰:“破者,破卒散兵以为骑。”吕氏《大事记》谓“武灵王胡服骑射,盖始教一邑,然后遍行之于竟内。”然原阳属云中,(高诱《注》。)乃武灵王二十五六年,灭中山,攘地始得。非胡服骑射先于此邑,明矣。今据《纪年》《赵策》原阳条,及《史 世家》周袑事,则赵之胡服骑射,其大行乃在武灵晚年。至《史表》“武灵十九年初胡服”,盖指其最先言之,与《纪年》并不背。

猜你喜欢
  ◎学校(下)·徐天麟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佚名
  卷之二十四·佚名
  第一四牌示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佚名
  一四六○ 云南巡抚谭尚忠奏本年无挖补《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下·袁枢
  卷七·司马贞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九 整顿内务府·溥仪
  卷四·王葆心
  卷十 太宗克唐·李有棠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五·李之芳
  王端毅奏议后序·王恕
  卷四十六·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建康实録卷十三·许嵩

    宋世祖孝武皇帝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幼名道民文帝第三子六岁以元嘉十二年封武陵郡王自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太祖欲经畧关河故以武陵王为雍秦荆江四州六郡诸军事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三十年以西中郎将移镇西阳闻元凶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零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谷山笔麈卷之十五  杂记·于慎行

    晋武帝时,火起武库,焚累代之宝,其中有汉祖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盖汉以斩蛇剑为国宝,乘舆法驾出,则侍中一人捧剑在左右,匈奴以月支头为国宝,与汉使盟誓,出以饮酒,汉藏王莽头,亦此意也。此皆王迹所兴,传示后人,自有深意,然以孔子

  • 卷七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七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七十九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

  • 刘光第传·梁启超

    刘君字裴村,四川富顺县人。性端重敦笃,不苟言笑,志节崭然。博学能文诗,善书法。诗在韩、杜之间,书学鲁公,气骨森竦,严整肖其为人。弱冠后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治事精严。光绪二十年,以亲丧去官,教授乡里,提倡实学,蜀人

  • 卷三十六 北辽魏王之变·李有棠

    〔雅里附〕天祚帝乾统元年夏六月乙巳,进封北平郡王为郑王,名淳,小字涅里。兴宗第四孙,南京留守宋魏王和囉噶道宗清甯初,太后鞠养之。既长,笃好文学。昭怀太子遇害,道宗欲以为储副,用萧兀纳等谏而止。嗣与耶律拜萨巴善,道宗怒,出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四·高晋

    目录河防治淮即以治黄清口实为湖河闗键清水有力遂足以敌黄而来源不逺则其势易缓河口东西坝对束湖水仰防圣明指授机宜视湖水之大小定拆展之限制实为永逺遵守不易之章程乾隆四十一年河臣将清口东西坝基趾移下一百六十丈

  • 礼记析疑原序·方苞

    自明以来传注列于学官者于礼则陈氏集説学者弗心餍也壬辰癸巳间余始悉心焉视之若皆可通及切究其义则多未审者因就所疑而辨析焉盖礼经之散亡久矣羣儒各记所闻记者非一时之人所记非一代之制必欲防其説于一其道无由第于所

  • 卷二十一·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二十一觐礼第十正义郑氏康成曰觐见也觐礼于五礼属賔大戴第十六小戴第十七别录第十 又曰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事 敖氏继公曰此篇主言同姓大国之君入觐于王

  • 卷十一·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一尔时佛告具寿善现,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时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今尊者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弘法品第十三   釋曰.已說求法.次應以法爲人演說.偈曰.   [一]難得復不堅. 愍苦恆喜施. 況以法利世 增長亦無盡。   釋曰.此偈先遮法慳。難得復不堅者

  • 卷第十一·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十一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业因部第十九(此有五缘) &middot;述意缘  &middot;发业缘  &middot;罪行缘  &middot;福行缘  &middot;杂业缘述意缘第一悲夫。迷徒障重。弃三车而弗御。漂沦苦海。任燋烂

  •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佚名

    嘉兴大藏经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伏狮义公禅师语录序从来弃荣趋寂超乎尘世之外而不为尘世所囿者幸皆慷慨英伟之士赋性刚烈故能担荷斯道直透本来遂为千古名宿至于香闺绣榻之俦大约婉顺迪躬柔嘉为则欲求其皈依法苑绍续传灯

  • 古史·苏辙

    纪传体史书。北宋苏辙撰。60卷。辙据司马迁《史记》,参考诸书,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为7本纪,16世家,37列传。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略论之,于《史记》有纠正补缀之功。书成于绍圣二年(1095

  • 郑氏史料初编·佚名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分三卷,由「明清史料」乙编、丁编及戊编汇辑而成。盖「明清史料」中存有台湾郑氏关系档案甚富,总计不下五百余伴。此等原始文件,为研究郑氏史事之最好资料,因名「郑氏史料」。此为「初